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导航 >

甜白釉梅瓶(明永乐)

甜白釉梅瓶(明永乐)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1-20

瓷器鉴别。

甜白釉梅瓶

中国古代的各种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进行着色。由于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必然反映出青色来,因此青釉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釉色。但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加工,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

明代的甜白釉是中国白釉品种的佼佼者。甜白釉是指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无脂,釉面光洁无棕眼,简称“奶白”或“甜白”。釉层有薄厚之分:薄釉常施于薄胎及脱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显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有光素与刻、印纹样两种装饰。厚釉则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加肥腴,多施于厚胎琢器,以光素器为多。少数器皿上线条流畅的暗刻花纹,有时须认真仔细看才可看出纹饰或款识来。

天津博物馆精品厅陈列着一件明代永乐甜白釉梅瓶,高34.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厘米。瓶小口短颈,丰肩平底,通体为甜白釉色,胎质细腻,釉面洁净。外壁压印暗花,因釉子凝厚肥腴,纹饰不清,是永乐厚胎甜白釉瓷中的罕见作品。

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器都有一个特点,即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则显现青色。另外一个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色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白、灰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梨式壶鉴赏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梨式壶胎质细腻、胎色洁白,满施甜白釉,釉较厚温润似玉。隐现极细的桔皮纹,足根露胎。为永乐甜白瓷器的精品。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梨式壶通高12.5、口径4、底径5.5厘米。壶形似雅梨,流微曲,宝珠形盖钮,盖沿及柄上方各有一小系,圈足较高,外撇。通刻精细流畅的阴线暗花。盖面为覆莲纹,肩部刻4朵流云,腹部为一对回首展翅的凤凰,飘逸的凤尾配合巧妙地布置于凤体周围的数朵如意云纹,愈加凸显了凤翔天际时的轻盈灵动之姿;圈足的外侧还饰有一圈云雷纹。不仅釉色精美,而且纹饰也漂亮。

永乐甜白釉在元代枢府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白如凝脂,素若积雪。之所以称“甜”,是因其洁白的釉色给人一种甜美之感。又有人称其为“填白”,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画。

青白釉龙纹梅瓶


主持人:收藏无限,慧眼识真。欢迎走进我们今天的专家鉴定室,首先呢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是首都博物馆的研究员瓷器鉴定专家张宁先生,张老师您好。

主持人:欢迎您来到我们演播现场,那么我们今天演播室要鉴定的这个藏品大家看个头儿不算小,它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细部特征。

主持人:演播室藏品呢我们先放一放,还是先请张老师给我们解决一下观众手中的藏品问题,您看这是吉林省珲春市的一位姓金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这个照片。

嘉宾:这是一种黄釉的,另外又是雕刻的镂刻的,花鸟纹的一个瓶,黄釉镂刻花鸟纹的一个瓶。这种造型怪怪的。

主持人:怪怪的?

嘉宾:我觉得这东西就是属于自己杜撰的东西,器形、纹饰都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我觉得这东西就一两千块钱,也就是这样。

主持人:看看其他的,这是上海的一位姓黄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照片,这应该是叫什么?像一个杯子一样。

嘉宾:这是一个,一个八棱人物把杯,把杯。

主持人:这东西这应该什么时期的呢?

嘉宾:这东西我觉得是新的,就是新的东西。

主持人:新的东西?

嘉宾:就是。

主持人:您看它那个釉色我觉得挺特别的,像那个孔雀绿。

嘉宾:尽管是孔雀蓝但是很不纯正,尤其是这底款,这就是做旧的痕迹,一看是做出来的这就是新的,新的东西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历史。

主持人:它有没有价值?

嘉宾:价值没有,这就几百块钱就可以了。

主持人:那再看这个。

嘉宾:这个应该是一个樊宏彩的一个。

主持人:托盘是一对,好像这是叫做高足盘吧。

嘉宾:这应该属于樊宏釉,樊宏釉下边呢又像是粉彩。这东西不可靠。

主持人:不可靠。

嘉宾:实在不可靠。

主持人:您一看不可靠。

嘉宾;就是当代制品。

主持人:您给估估价,他们很关心手中藏品价值。

嘉宾:这样一件呢我看就是八百块钱到一千块钱。

主持人:好,谢谢张老师,那么关注艺术品投资关注您手中的藏品关注您手中藏品的价格,同时呢也关注我们演播室的藏品,我们的话题还回到演播室的藏品上来,张老师]您看这个瓶子比较有特点,肚子大大的口很小而且它这个釉色呢有点发青。

嘉宾:对。

主持人:应该给我们一个名称叫什么呢?

嘉宾:这叫青白釉龙纹梅瓶。

死而复生的明永乐青花扁瓶


前几天我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蒋道银先生修复的一件明永乐青花扁瓶,又一次惊愕于古陶瓷“修复国手”起死回生的绝技。

这件传世扁瓶交到他手中时,已经碎成十几瓣了,颈、环、腹等严重断裂,修复难度极大。蒋道银经过清洗、粘接、补缺、着色、上釉等程序,终于使扁瓶死而复生,重新焕发出熠熠的神采。

这件扁瓶修复的难点在于,不仅要在修复部分重现出釉下彩的工艺效果,还要体现永乐青花的神韵。而这个神韵,是指青花的晕散和铁锈斑等特征,以及古代工匠在绘画时对毛笔运用的自然状态和随意性,这就要求修复者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及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刻理解。而蒋道银是从上海戏剧学校毕业的,经过30多年的修炼,早已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特别是他与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联手配制的高分子仿釉材料,可以使瓷器修复部位历经30年不变色,堪比英国、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

作为在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蒋道银已经成功修复了500余件古陶瓷,其中就修复过一更大的永乐扁瓶。这是躺在上海博物馆库房里几十年的永乐青花扁瓶,器型硕大,但缺耳、缺环、缺盖,所以一直无法展出。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147万港元的高价拍卖了一件与它相同的明永乐青花扁瓶,一时轰动,大大提升了中国瓷器的地位。蒋道银得知消息后异常振奋,马上向领导请缨,揽下了这份修复活。但找遍上海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均查不出同类瓷器的踪影,后来他获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的瓷器,赶到那里隔着玻璃柜目测了大致的尺寸,回上海画好画稿,做了一批零配件送到景德镇,在模拟明代窑炉的气氛条件下烧制。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终于使这件世所罕见的青花扁瓶再现明代青花瓷高峰期的美丽神韵,今天在上博陶瓷馆里就可以欣赏它的风采,但谁也看不出它曾经受过伤。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2.8cm,口径8.2cm,足径10.8cm

生产时代: 永乐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明永乐

瓶撇口,细颈,硕腹,圈足。底足无釉无款识。通体在莹润闪青的白釉上展现出色泽浓艳的青花纹饰。瓶颈部绘三层纹饰各一周,上部为上仰的蕉叶纹,中间是缠枝花纹,下部为下垂的云头纹,近足处绘上仰变形蕉叶纹一周与之相呼应。足外墙饰一周半朵莲的边饰。腹部为主题纹饰: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南国的庭院景致,图中两块玲珑的湖石挺拔俊秀,依石而立的翠竹枝头微低,似在随风摇曳,围栏内外一片郁郁葱葱的萱草、兰花竞相开放,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四季常青的芭蕉叶又为画面平添了几分南国色彩。山石、翠竹、蕉叶、萱草、兰花构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图”。

此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 胎质纯净细腻,纹饰清晰生动。画面一改元青花繁缛的装饰风格,构图疏朗有致,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深浅不一,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画面中的黑色斑点似水墨画中晕散的效果,为永乐青花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然形成的色泽特点极难模仿,为后世仿品所不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皆有仿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但器物造型不及永乐器柔美秀丽而略显臃肿笨重,画面中的黑斑不是天然烧成,系人为重笔点染而成,与原物相差甚远。

明永乐青花瓷器鉴赏


资料图片

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现如宝石蓝般鲜艳。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2年。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洪武瓷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远至地中海和中非一带,不仅向外推销了中国精美的瓷器,还带回了特殊的青料“苏麻离青”。用这种青料景德镇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从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杯坦口,口唇及以下胎壁较厚,圈足较宽,足底平切,露胎处细滑。杯小而胎厚,有凝重感,故名压手杯。杯外口沿饰一周朵花,腹部饰缠枝莲纹,足饰卷枝纹,内口沿饰青花双线,杯心为五瓣葵花,花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款外围以青花双圈,花外饰以单圈。压手杯为明永乐瓷器之精品,为世所珍。

河南中原收藏文化研究院供稿

明永乐瓷器的鉴别要点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变和政治上的改朝换代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永乐和洪武晚期,以及部分宣德瓷器的区分比较困难,但从一般掌握的现象看,大致可列出下述几点:

1、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某些特殊器形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系、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2、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感。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3、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

4、永乐器的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边与底角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的霞?青色,琢器表、里的釉面,多均匀一致。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均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些器底白釉开有细片纹。白瓷器底部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5、常见器足有以下几种: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微有突出的齐平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的内壁与底面先解除印弦纹一周;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状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完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应属后仿品。

6、青花器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釉色多数发青,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7、此时官窑与民窑常用的装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莲瓣、洋莲、暗龙等。青花纹饰线条纤细、清晰;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红彩色鲜。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的装饰纹饰图案。

8、玉壶春瓶唇口内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

9、永乐款式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自然,凡特别规矩而呆板者要注意其时代。

10、永乐瓷的气泡一般均有大小不同,以30倍显微镜观察,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时代。

元代器形优美的卵白釉暗花梅瓶


梅瓶虽然不是起源于元代,但是元代梅瓶器形最为规整优美,这件卵白釉暗花梅瓶高25、口径3.5、底径8.2厘米小口微侈,细颈,丰肩,腹上鼓下敛,底略外撇,假圈足。通体施乳浊卵白釉,白中闪青灰。瓶身有暗花纹饰,分三层:肩部饰内刻花朵纹的如意云头;腹部饰菊花纹,底部花卉纹。腹部接胎明显,造型匀称。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云龙纹、芦雁纹、缠枝花纹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常模印“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釉瓷”。“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福禄”、“白王”等铭文,更多的则不带铭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元代卵白釉瓷器在元代墓葬、窖藏、沉船及元大都遗址中均有发现。1984年安徽歙县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109件卵白釉瓷器,而且均带有“枢府”铭文,是一次性出土“枢府”铭卵白釉瓷器最多的一次。经综合排比研究后得知,卵白釉瓷约在元代大德年间(14世纪初)就已经烧造,并且终元一代盛烧不衰,一直到明代早期还在烧造,时间长达一个世纪左右。

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之传奇


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最早进入收藏圈视野是在1960-1970这十年间。当时由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华人古董商戴润斋先生收藏。据说,戴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购买了这件瓷器,也有传说是50年代在美国小行拍到的。总之,此时期梅瓶由戴润斋所藏。当时美国博物馆专家李雪曼教授经常去拜访戴润斋,希望能买下这件梅瓶,但每拜访一次,戴润斋就涨价一次,终于涨价到100万美金时,李雪曼放弃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件瓷器100万美金是非常惊人的。为什么李雪曼对这件瓷器情有独钟呢?

首先是这件梅瓶造型独特。一般永乐梅瓶肩部丰满圆润,腹部和元代相比更加开阔稳重,而这只梅瓶收腰纤细,足部外撇,这种造型在以前的永乐梅瓶中几乎没有见过。其实在李雪曼之前,美国著名学者、元青花专家约翰-波普就想为弗利尔美术馆买下这件瓷器。波普知道,在伊朗阿得比尔什博物馆的青花藏品中有一件类似的永乐青花梅瓶。

波普博士和李雪曼都想买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但由于价格原因未能成交。1988年,两大行——埃斯凯纳齐和蓝理捷(J.J.Lally)联合出手买下这个梅瓶,不久又卖给了一位香港著名收藏家。据说,当时这位藏家热泪盈眶,连声感谢,但没想到仅过了两周,这位藏家变卦了,取消了交易。变卦原因不得而知,但我们推测,这只梅瓶如此罕见,当时藏家应该是对梅瓶的真伪心存疑虑。后来两大行找了很多当时还在世的业内研究明代瓷器的著名专家,如汤普森、国内的耿宝昌、刘新园、汪正庆等,这些专家经过研究,一致认为,梅瓶为真品无疑。

1993年,大行埃斯凯纳齐到了北京,通过关系找到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他知道故宫有一件类似的永乐梅瓶,而故宫这件梅瓶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也没有出过任何图录。当时故宫的工作人员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从库房的密藏中找到这件梅瓶。埃斯凯纳齐非常激动,并与梅瓶合拍了照片。就目前所知,这种器形的永乐釉里红梅瓶就这两只——一只为故宫旧藏,一只就是大英博物馆展览中出现的这件。

后来,故宫这件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出版在耿宝昌先生鉴定的《明清瓷器鉴定》中,但很遗憾——照片是黑白的。这是唯一关于故宫这件梅瓶的图像资料,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包括这次空前的永宣大展。无论青花品种,还是釉里红品种,这种梅瓶就像圆肩细腰着裙的女子,造型秀美又不失稳重。它的龙纹是填刻而出的,龙眼由钴料或铜红釉点睛,烧成之后神采奕奕,整个龙纹非常刚劲,有张力。

话说回来,当年香港藏家退货后,下任买入的藏家是藏界翘楚——玫茵堂,后经玫茵堂售出,归美国一个艺术基金Xiling collection所有。在2015年伦敦亚洲艺术节期间,正是由这个基金会借出给大英博物馆展出,终于又在世人面前露出了峥嵘。而故宫的那件,却仍然是神龙不见。

相信此种器形永乐釉里红梅瓶很早就被清宫收藏,特别受到雍正皇帝的鉴赏和喜爱——在雍正传世官窑器中有仿造此梅瓶的品种。有人说,雍正的釉里红梅瓶看起来更为工整漂亮,但其实还是永乐釉里红梅瓶重要。撇开技术工艺不说,在艺术表现力上,永乐梅瓶整个器形大气磅薄,笔触奔放灵动、自然挥洒,非常有气势。从海水纹上比较,雍正海水工整但比较死板,永乐海水翻腾磅薄,天马行空,非常洒脱。在故宫旧藏永乐青花海水纹大香炉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海水,汹涌澎湃的气势非永乐官窑莫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