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金元三彩枕的分类与产地

宋金元三彩枕的分类与产地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1-20

瓷器鉴别。

宋金元三彩枕,是指在宋金元时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瓷枕,先素烧胎体,再在胎体上施彩釉,低温烧成,釉色呈绿、黄、白、酱等多种色彩,以北方窑口烧造为主,窑炉主要是北方典型的馒头窑。装烧工具有支垫具、匣钵、垫饼等。三彩枕的侧面上遗留有三枚支钉痕,表明是用三岔形支钉支撑、侧置入窑烧制而成的。

模印卉纹束腰枕(金磁州窑)

绿釉八角枕(南宋吉州窑)江西省博物馆藏

宋金元三彩枕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在装饰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图案也是同时期三彩器中最丰富、最有特点的。我们主要根据三彩陶瓷枕的造型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Ⅰ类:箱形枕。由枕面、枕底及枕墙粘合成型。此种枕最常见,种类最多,数量也最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长方形枕。发现的数量最多。棱角分明,枕面平坦或稍微内凹,两端微翘。按釉色、装饰又可明显分为3组:

第一组,枕面主题为折枝花朵,个别为人物、动物纹。纹饰规整,布局多为长方形边框内刻划菱形开光,开光内刻划花朵,开光外饰花草纹。釉的颜色较多。这类三彩枕最早出现于北宋中期以后,金代依旧流行。代表性藏品有:

1、河南内黄县宋墓出土者,枕面开光内分别饰红色葵花和牡丹花,四周上首绘青色花卉,下首饰白釉,枕底面未施釉,微平。

2、新安宋墓出土的三彩莲花纹枕,枕面绘缠枝纹和荷叶荷花,上有铭文“镇宅大吉”,墓葬年代为北宋中期宋哲宗时期。

3、故宫博物院藏刻花人物纹枕,上半部及枕面周围均饰绿釉,枕面中心饰二人物行走在草丛中,绿树和黄色的朵云作陪衬,两侧均为黄地开光折枝花一枝。

4、1956年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出土叶纹枕。枕面稍凹,用黄、绿、褐彩绘成由花卉纹、十字纹等组成的树叶纹。

第二组枕面装饰以人物为主题。目前仅发现两件,年代为12世纪中后期。

1、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三彩人物枕,开光内刻绘人物图案,两边刻唐诗,款为“隆兴元年”,底有“张家造”戳樱这件瓷枕应为观台磁州窑的产品,原因有两点:首先,目前发现这种戳影张家造”标志的窑址仅有磁州窑和吉州窑,且吉州窑址目前仅发现了舒、赵、郭、谢四姓,未发现张姓;其次,吉州窑的三彩枕存世极少,以绿釉枕居多,且多束腰形、八角形,极少见到这种绘制三彩人物的长方形枕。

2、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绍兴五年枕,有学者推测这件瓷枕是南方窑址烧造。南宋建立初期,北方地区为金人占领,时局混乱,窑业工人纷纷南迁,将工艺方法带到南方。但到目前为止,发现三彩枕残片的南方窑址仅有吉州窑,却没发现这种类型的瓷枕残片,因此该绍兴五年枕是否为南方窑址生产还不能肯定。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金济源勋掌窑址)河南博物院藏

第三组枕面装饰以故事为主题,人物融入故事之中,变成故事的一部分。也有元代流行的叶形纹枕面中央绘图的形式,中心画面两边还配有花卉图案,枕壁均饰有花卉图案。标本为:

萧何追韩信图枕(元三彩)北京房山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1、北京房山出土的三彩枕,枕面图案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发掘者将年代定为宋代,其实是不对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瓷枕的主题图案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此图案用于瓷器最早见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青花人物纹梅瓶,两个图案中人物的衣着、冠饰、马儿奔跑的姿态、景物的点缀、整体构图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其次,枕壁也装饰花草纹,这在北宋的瓷枕中是看不到的;再次,这类瓷枕通常较大,面长通常在40厘米以上。所以推断这类瓷枕为元代瓷枕。

2、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枕面刻划一个幼童在莲花之中嬉戏,寓意“连生贵子”。

二、圆形枕,枕面呈圆形,枕体与枕面的形状相应。圆形枕于北宋晚期出现,流行于金代。标本为:

1、河南辉县墓葬出土三彩刻花枕,前低后高,枕面上以双阴线边框内刻划一菱形图案,中心部位刻划牡丹纹。枕面施绿釉,腰部褐釉。

2、山西离石出土枕,枕面剔刻莲花,枕壁模印缠枝牡丹,花纹突起,年代大致为金代。

3、山西太原出土绿釉剔花枕,枕面剔缠枝牡丹花。

三、腰圆形枕。枕前墙明显内曲,后墙外凸,两侧成为圆弧形,类似于人的腰部。典型标本有:

1、洛阳白马寺出土牡丹纹枕,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一件正隆元年款的绿釉划花牡丹纹枕极为类似。年代为宋金时期。

2、南越王墓博物馆藏多件,淡红色胎,三彩釉有开片,枕面多为花卉纹。

3、河北省博物馆藏牡丹纹枕,胎砖红色,釉呈黄绿褐三色,中心绘折枝牡丹。

4、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刻花枕,枕面饰有绿色的荷叶和黄色的莲花,枕缘刻有繁缛的荷叶纹,并施厚重的绿釉。

推断这类瓷枕流行于宋金时期。

三彩牡丹纹枕(金)洛阳博物馆藏

四、束腰形枕。枕的侧面为正方形,其余四面均匀内曲。典型标本为:

1、1976年洛阳出土三彩诗文枕,枕面四面正中开光绿地内刻划北曲小令四首。

2、1969年洛阳出土三彩诗词枕,枕顶正方形,上饰黄地、绿叶、白色五瓣花朵,枕身四面刻暗褐色行书北曲小令,词牌为“庆宣和”“赏花时”“落梅风”。

3、日本松冈美术馆藏,与上述两件类似,应同为洛阳地区出土。

这类诗文枕集中出土于洛阳地区。诗文枕种类繁多,但有纪年的却很少,它们的生产年代基本集中在12世纪初中期。如日本梅泽纪念馆藏绍兴三年款的绿釉诗文长方形枕、美国私人藏绍兴元年款的诗文腰圆形枕,另外还有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底黑花诗文枕,秦大树先生认为其年代为金晚期以后。

三彩莲塘游鸭纹枕(北宋当阳峪窑)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人物故事纹如意头枕(金)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另外还有花卉纹或几何纹束腰形枕,年代为宋金时期。

五、三瓣花形枕:边壁竖直,枕面均饰有双线边框,边框内刻划图案,枕壁印有菱格花纹,黑色釉作底。标本为:

1、山西侯马金墓出土的三彩童子戏莲纹枕,枕面略残,剔花,饰童子戏莲图。花上施白釉,荷叶及地纹施绿釉,点施黄釉。

2、南越王墓博物馆馆藏多件三瓣花形枕,枕面分别绘有婴孩、鱼、花卉纹等。

有学者推断这种黑色釉作底的三彩枕为山西窑场生产,流行年代为金代。

六、六角形枕:可能是将长方形枕的后墙两角切去制成六角形,两面高,中间略低,微有坡度。这类瓷枕发现不多,往往以黑色釉作底。

1、南越王墓博物馆藏枕,三彩釉,枕面正中刻划五言绝句诗。

2、陕西清涧出土的瓷枕,枕面画莲池少女仙鹤图。釉色呈深绿色,枕面四周有黄白釉彩装饰。

3、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枕,枕面刻划水禽纹。

推测为山西窑场生产,年代为金代。

七、扇形枕:枕面呈弧梯形,前侧墙莹,有浅浮雕效果。均饰黄绿两色釉,这类瓷枕最大的特点是在枕的边侧有模印的“福、禄”纹,用“福”字和动物的鹿形来表示。有的单色低温釉瓷枕除了“福”字、鹿纹外,还加上了两位寿星。标本为:

1、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承安五年枕。

2、山西长治故漳金大定29年墓出土瓷枕,残,黄绿釉。

3、南越王墓博物馆藏枕,2件,黄绿釉。

4、河南汤阴文管所藏枕,上饰刻划鱼纹,四周线刻以莲弦纹,釉彩以绿釉为主,辅以黄、白釉。

这类瓷枕的流行年代为金代晚期。

另外,还有一些箱形枕,由于发现数量较少,无法作型式分析,现列举如下:

鞍形枕,仅在江西吉水发现一件。枕两头呈圆筒状,筒端各有一圆孔,筒壁划花,枕侧似碟形,黄、绿釉,与北方发现的三彩枕差别较大,应为南方吉州窑所产。年代为南宋嘉熙元年。

如意头形枕,仅是枕面做成如意头形,枕面绘一折枝牡丹,枕座出边,其边沿和枕面边沿压印不同的纹饰。仅发现两件,均为南越王博物馆藏品。年代大致为北宋至金代。

八角形枕,发现两件,均为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元宝形枕,芝田三彩窑发现一件,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有两件。

第Ⅱ类:象生枕。仿照人、兽等造型作为枕座或枕体,或在其背上开出枕面。是瓷枕的一个重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狮形枕:枕座有单狮和双狮两种,以双狮戏绣球较为精彩。

单狮枕,瓷枕为一卷曲的雄狮。前肢并拢向前作俯首状,后肢内曲。

1、山东聊城出土狮形枕,狮背枕面呈椭圆形,通体施釉,鬃毛为黄色,狮身绿色,还点缀有黑、白色。

2、郑州宋墓出土枕,狮背枕面有如意形和椭圆形两种,如意形枕面刻有盛开的牡丹花。

3、山西侯马墓葬出土枕,枕座塑成卧狮形。

双狮枕?枕面呈圆形、长方形或如意形,中间微凹,两端微翘。值得一提的是工匠把狮子、彩球和瓷枕巧妙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洛阳王城花园出土狮形枕,如意形枕面刻有盛开的牡丹花,枕面下蹲伏双狮作枕座,两狮中间塑一彩球。

2、云南省博物馆藏枕,枕面长方形,枕下塑双狮戏绣球。釉色以黄绿釉为主。

3、河南汤阴文管所藏枕,枕面椭圆形,器表釉色以绿釉为主,辅以黄黑色釉,腹部饰双狮戏绣球纹。

此外,南越王墓博物馆也藏有多件狮形枕。这类枕的年代大致为宋金时期。

二、虎形枕

1、河北省博物馆藏虎形枕,整体为卧虎状,一端塑虎头,一端塑虎尾,虎尾盘至前身近肘部,虎背为枕面,呈荷叶状。

2、大同市博物馆藏枕,枕面为荷叶状,上由花纹样,施绿釉。虎身施黄褐两色釉,枕背面塑树木山石,施绿釉。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金代磁州窑虎枕,造型为卧虎状,枕面白底黑花,枕底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家”,与上述两件虎枕造型极为形似。推测三彩虎枕的流行年代为金代。

三、童子荷叶枕

童子荷叶枕(宋金)河南博物院藏

枕座为一熟睡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孩童隐匿在一片荷叶之下,荷叶巧妙地塑为弧形枕面。釉色为黄绿白三彩。这类瓷枕集中出土于河南地区,河南上蔡县、洛阳涧西区、郏县、叶县均有出土。南越王墓博物馆也有收藏。河南郏县出土的童子荷叶枕伴出北宋末期铜钱,金墓常见宋代铜钱,所以该枕年代应不早于北宋末期,金代的可能性更大。

除此之外,河南宝丰宋墓出土的一件卧人枕,造型别致,装饰精美。瓷枕人物为男性青年,侧卧,作熟睡状。人物身前有一组动物浮雕,一蛙一鹤一鹿,瓷枕背后有一组浮雕群像,组成了一个故事画面。枕面为中前高、边后高的半莲叶状,刻划花草纹。推测为宝丰县清凉寺窑产品。

产地、时代及工艺

根据已搜集的材料统计,宋金元时期烧造三彩枕的窑址有近20个。

三彩剔刻兔纹枕(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河南窑场

1、济源勋掌窑,出土两件三彩枕及80余块三彩器残片。两件三彩枕均为长方形,一件长63厘米,枕面刻划人物听琴图;一件长48、8厘米,枕面刻划婴戏莲花纹。胎呈浅红色,器表施绿、黄、褐红、黑、白诸釉,以绿色为主调。装饰采用刻划填彩的传统方法,花纹线条流畅。与北京房山出土的元代三彩枕在风格、胎釉、装饰及尺寸等方面都极为类似,应为该窑烧造。推测济源勋掌窑为金元窑址。

2、巩义芝田窑,准确说来它应该是宋金时期一个专门烧造低温釉陶瓷器的窑场,其中三彩枕为其主要产品。北宋皇陵、寺院出土的三彩枕的装饰风格与巩义芝田窑采集的三彩器残片的风格极其类似,推测应为巩义芝田窑的产品,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里是供应宋陵使用的三彩器物作坊。

3、宝丰清凉寺窑,其三彩器仅见于遗址的第三层,且数量较多,仅次于青釉和白釉器,居于第三。三彩枕集模英刻划、贴塑于一体,以酱、绿、黄为基本色调,胎色灰白,胎质坚硬。枕大致有荷叶枕、双狮枕、长方形枕三种形制。宝丰宋墓出土有一件卧人枕,推测为该窑产品。洛阳王城花园出土的宋代三彩双狮枕,与窑址出土的双狮枕同为如意头形枕面,枕面正中刻划牡丹纹,枕壁施双狮戏绣球纹,应为该窑产品。

4、鲁山段店窑,其三彩枕胎质较疏松。主要造型有腰圆形、长方形、六角形枕和虎形枕。虎形枕系模印而成,先以黄釉作底色,然后施绿彩。大同市博物馆和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虎形枕推测为该窑的产品。

5、禹州钧台窑,出土了少量的宋三彩,以三彩枕为代表。

6、禹县扒村窑,仅发现几枚三彩枕残片。扒村窑烧造的时间上下限约在宋、元数百年间。

7、临汝严和店窑,仅发现一件三彩狮残片,推测应为三彩狮形枕残片。

8、密县西关窑,三彩枕残片集中出在窑址的宋代文化层。

9、洛阳新安窑,仅发现两块三彩束腰枕残片。

10、修武当阳峪窑,其中一座窑炉的炉窑床上残留有小支烧具和三彩片,推测该窑炉是烧三彩制品的。出土三彩枕均为残片。

11、登封曲河窑,采集到大量三彩枕残片,有一种为兽形枕,兽作卧状,背托枕面。郑州出土的三彩狮形枕可能为该窑生产。

二、河北窑场

1、观台磁州窑,三彩枕主要出自窑址的第四、五、六组地层单位,以第五组为最多,年代主要处于北宋中晚期到元代成宗大德年间。磁州窑三彩枕主要施黄绿釉,以绿釉为主,以黄釉作点缀和装饰。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隆兴元年黄绿白釉划花诗文枕,底有“张家造”戳印,是典型的磁州窑产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金承安五年黄绿釉扇形枕,与观台磁州窑ⅢA型枕类似,不见于其他窑址,应为观台磁州窑产品。

2、观兵台磁州窑,调查发现了一些三彩莹枕片。

三、山东窑场

淄博博山大街窑,三彩枕出土于窑址第二层。该层还出土了数量不少的青釉莹碗和莹盘,内底多刮釉一周,具有北方地区金代瓷窑装烧方法特色,所以博山大街窑出土三彩枕的年代为宋金时期。

四、江西窑场

吉州永和窑,发现一些三彩枕残片。江西吉水宋墓出土的鞍形三彩枕应为吉州窑产品。

五、山西窑场

长治八义窑,仅发现一些三彩残片。山西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产瓷区,窑址分布广泛,瓷器品种丰富,有“北黑、中白、南琉璃”之称。但窑址绝大部分未经发掘,资料很少。在晋南地区还有一种以黑彩作底釉的三彩枕,如山西侯马金墓出土的三彩童子戏莲枕,为其他地区不见,应为山西窑场生产。

晋南剔刻童子枕(金)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走向瓷艺的巅峰——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


宋代的手工业水平比较高,在品类发展、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管理及贸易诸方面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官方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比唐代更为庞大,分工精细。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多数是招募而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民间手工业作坊的经营则更加灵活开放。宋代的商业十分发达,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手工业已经普遍成为商品生产。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店铺林立,百货云集,城市手工业十分繁荣。北宋张择端(1085—1145)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汴梁城繁忙的商业活动。长安、洛阳、福州、泉州、扬州、成都等大城市的周边有定期集市,逐渐衍生为市镇(又称“坊场”)。

宋代可谓“瓷的时代”,各种工艺中陶瓷最为杰出。名窑遍布南北,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名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陶瓷品种,如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官窑的粉青、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景德镇窑的影青。此外如北方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等民窑,产品清新质朴,在民间十分流行。宋代陶瓷工艺集历代之大成,达到空前繁荣。宋代染织工艺发展水平较高,丝织品种丰富,生产中心在江南。漆器生产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民间制作也很普遍,并形成了地方中心。玉雕工艺中则突出“巧色”运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代定窑孩儿瓷枕。此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由于宋代的理学十分兴盛,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的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工艺都以简洁朴质的造型取胜,少有繁缛装饰,具有典雅平易的风格。宋代画院制度的建立,使绘画得到重视,并直接介入工艺美术的制作。例如刺绣、缂丝等工艺多以表现绘画为目的,成为以欣赏为主的工艺品,对后来明清的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汝窑三足洗,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滋润,色泽青翠雅丽,开细碎纹片。

三足洗底款图。

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开封,宋室南下定都杭州,史称南宋。宋王朝南迁的同时,也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能工巧匠带到南方,带动了南宋手工业的发展,纺织、印染、造船、陶瓷、造纸印刷等工艺发展尤为迅速。此外,南宋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也促进了工艺的发展。

金代玉饰。青玉,局部有紫红色,运用了巧色工艺。

通体扁平,浮雕加阴线刻纹。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工艺受到汉族文化和工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辽代的辽瓷、金银器,金代的钧瓷和元代的青花、釉里红,西夏和元代的染织等。辽代开国后兴起了瓷业,并设立了专管窑务的瓷窑官,主要仿定窑瓷系,品种以仿皮袋的鸡冠壶最具代表性。金代后期,陶瓷技术方面出现了新的创造,尤其是钧瓷开创了青釉中带有红斑的彩瓷装饰。皮毛工艺是西夏手工业中最为发达的品种。

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此罐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工艺技法,是元瓷中的珍品。

元代的手工业在不断征战中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元朝政府却十分重视搜罗俘虏工匠,以满足军事与生活的需要。制作兵器的工匠被编为“军匠”,其他的技艺者称为“匠户”,工匠的地位是世袭的,在监督下从事生产劳动。

元代的工艺以染织工艺成就最大。在丝织物中加金的织金技术是元代的特色,代表品种是被称为“纳石失”的织金锦,它除了用于满足贵族享受外,还用作赏赐物品,其中以回族工匠技术最为精湛。在元代,棉织工艺得到了普遍发展,实用且物美价廉的棉织品代替了传统的麻织物,广受欢迎。江苏松江(今属上海)的黄道婆(约1245—?),为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辽鎏金银鸡冠壶,此壶造型为典型的契丹族皮囊壶式样,但装饰技法与纹样内容则受到内地传统工艺的影响。

强悍英武的元代统治者,在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大吃大喝的生活作风,由此形成了元代工艺粗犷、豪放、刚劲的风格。陶瓷器皿厚重粗大,丝织品富丽堂皇,即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体现。元代亦重视宗教的传播,其中以佛教和道教较为盛行,宗教成为各类工艺中很常见的题材。疆域的扩大和交通的发达使元代国内各族的联系以及国际交流比较频繁,促进了工艺美术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异域风格的吸收与融合。

元“ 张成造”栀子纹剔红盘。

岳母的嫁妆竟是宋白釉瓷枕


宋白釉瓷枕

宋白釉瓷枕

那天在电视上,看到《鉴宝》节目中有一个情景:一位女子抱着一个瓷枕走上台请专家鉴定。当专家鉴定为真品,并报出价值在八万元上下时,妻子突然激动起来,因为,在我家的收藏柜中,就摆有一个瓷枕。

这个瓷枕,是我的岳母送给我们的。妻子告诉我,瓷枕是她的姥姥留给她母亲的,当年她母亲出嫁,家里不富裕,拿不出什么东西,她姥姥便把家里祖上传下来的这个瓷枕,送给了她母亲。后来,岳母家又辗转搬了几次家,但这个瓷枕却一直带在身边。

我跟妻子结婚后,有一部分用在了收藏上,并为此专门打造了一个收藏木柜。当得知我爱好收藏时,岳母说要把那个瓷枕当作礼物送给我们。面对岳母的好意,我只好收下。

该瓷枕长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高接近13厘米,呈腰圆状,枕芯微微凹陷,枕沿略朝外撇。瓷枕通体施白釉,但釉未到底。枕面上绘的是一株盛开的牡丹,瓷枕的腰部也装饰牡丹纹,花团锦簇,煞是好看。

我查找资料了解到,瓷枕在隋唐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到了宋代,生产数量和工艺水平才进入到了全盛时期。后来一位瓷器专家帮助鉴定后告诉我:这个瓷枕是“宋白釉牡丹纹剔花枕”,只是釉色不够纯正,有些泛黄,枕沿有些磨损,其价值也打了折扣。

尽管这样,我还是格外高兴,因为我收藏到了一件宋白釉瓷枕的真品。价值几何,并不重要,在收藏中品味一件件古物的历史气息和文化价值,并从中得到快乐,便足够了。更何况,这件“宋白釉牡丹纹剔花枕”是个传家宝,饱含了长辈对晚辈的片片深情,因而,我们视若珍宝。

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

唐三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原因有二:

(1)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而且斑驳灿烂,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2)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

古代三彩质地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而现代复制品及商品生产的则无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作色泽较淡而浮,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多出现蚕吐之细丝一样流纹,而新烧制品一般无这种现象。古代三彩釉层较厚,质感很强,而现代作为商品性生产的三彩,彩层较薄,这也是区别真伪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无冰裂纹,而新烧制品往往出现冰裂纹。

还应警惕,有些作伪者故意将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来以充古代真品,这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认为,古代文物多系残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将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钻有这种心理人的空子。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较好的粉彩马。这种打破粘接的伪品,一般有质地坚硬、色泽新鲜、断口整齐等突出特点,只要仔细察看,真伪是不难区分的。

唐三彩鉴赏与简单的真伪判定


随着唐朝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国际市场上,唐三彩也成了很受赞誉的收藏品。尽管唐三彩本义只是指一种特殊的唐代陶器釉色,但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成为唐代彩陶的泛指。其色泽鲜丽、多变,美感极强,装饰性极佳。

1.唐三彩马,成交价格RMB43,482,600。高67cm,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

唐三彩并不是真的只有三种颜色,唐代彩陶作品中黄、绿、白是较为常用的釉料,我们今日所见唐三彩也有很多以这三色为主,因此而得名。而在实际的作品呈现中,唐三彩的色彩是很丰富的,除了瓷泥本身的细腻白净外,还包括墨蓝、赭色、青紫、玄黑等,而从汉代沿用至唐代的铅釉陶工艺,低温烧制、以铅铝等氧化物作熔剂、铜铁等矿物质着色,将这些丰富的颜色之美最大化,所以唐代烧制出的彩色釉陶比前朝更绚丽、多彩。

2.唐三彩加兰花纹盘,成交价格RMB1,100。直径24.2cm.

唐三彩釉色还有一个创新之处,本来一件器物上黄、绿、白三色同用已是唐朝创新之举,而在施釉时,匠人们交错使用釉料,烧制时,铅釉四处流动,于是器物的各色都呈现出来深深浅浅、浓淡不一的层次,并巧妙地交织、堆叠,形成绚丽复杂、错综有致的色釉,这些釉色又融合、流窜,最终形成独属于唐三彩的流窜工艺。所以在出窑以后,本来是“三彩”为主的唐三彩就变得斑斓了起来,原色之素简、复色之绚丽、兼色之明净交织在一起,层次斑驳、色彩淋漓,是唐三彩釉色的显著特点。

3.唐三彩刻字老罐子,成交价格RMB771。高23cm。

而从造型上来说,唐三彩中虽也有器具,但由于多作为明器使用,实用性要求不高,所以还是人物俑、动物俑比较常见,且都带有唐代艺术作品的共有特色——丰润、饱满。比如唐三彩的人物俑中,武士俑多身材健壮、肌肉凸出,是唐大力士的形象,怒目方冠、气势逼人;而女俑多髻发高盘、身材丰满,为“唐尚丰满”的写照,宽袍广袖、姿态雍容,部分女俑还有胡人纹饰,且都线条流畅圆润。而动物造型又相对比较集中于马与骆驼,且由于骆驼是循着丝绸之路而来,所以这部分陶俑造型充满异域风情。比如马的造型都健硕,臀肥颈宽,是典型的胡马特征。同时唐三彩的马和骆驼造型都是以静为主的,一般是站立的姿势,但静中有动,这主要是观察眼睛、耳朵等部位,比如三角形眼部之中圆睁的大眼睛,头顶的耳朵紧紧贴着面,是非常生动的正在听动静的神态,可见唐三彩工匠们的观察之细微,手艺之高超。

4.唐三彩双龙瓶,成交价格RMB507。高28cm。

鉴赏唐三彩还需要注意其胎质,白中泛红、黄都是正常的,唐三彩胎土虽然算细,但尚含矿物杂质,且年代较远,所以出土唐三彩露胎之处有自然风化;而恰恰是瓷胎、石膏胎为主的仿品,胎质无瑕,也无风化,并且因为杂质少,手感重,轻叩而声亮,遇到此种,需要多留意。

5.唐三彩挂篮花浇,估价EUR60,000-60,000。重331.9g;高6.8cm;口径6.9cm;底径7.2c,此唐三彩挂篮花浇口圆形,鼓腹,圈足。圆润饱满,色彩斑斓鲜亮,黄、绿、蓝三种釉色相互渗透,线条流畅瑰丽,工艺精湛。

6.唐三彩釉狮子,成交价格RMB7,063。 16cm。

7.唐三彩绿釉白点盆 ,成交价格RMB3,800。2×13cm。

8.唐三彩仕女,成交价格RMB2,010。高46cm。

9.唐三彩瓶,成交价格RMB2,010。高35cm。

10.唐三彩马,成交价格RMB1,361。高42cm。

西安与洛阳的唐三彩有啥不同


西安地区的唐三彩胎质有白色也有砖红色,洛阳地区的却只有白色;西安地区的唐三彩玻璃质感强,而洛阳地区的“有乳浊感”。昨日,“唐两京三彩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130件组的展品均为唐两京唐三彩的精品,看了展览发现,虽都是唐三彩,但西安、洛阳两地各具风采。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俑是此次展览精品中的精品。一匹骆驼的背上架一平台,平台上团坐着7位男乐手,有司箜篌的,有吹排箫的,中央是一位歌姬,仰面引吭高歌。这件极具艺术气质的唐三彩就出土于西安西郊的中堡村。“你看,这件唐三彩釉质透明度高,有玻璃一样的质感,从造型上也更加艺术化。”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姜涛介绍,相比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唐时洛阳地区的唐三彩淡雅装饰相对较少,特别是大型人物和动物俑造型,不如西安丰富。

唐三彩主要产于唐时的长安和洛阳地区。长安当时作为大唐帝国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东方文明的中心和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是隋唐王朝的东都,武则天时期的神都,两都均为高官显贵、富商大贾聚集之地。受厚葬之风的影响,作为风行一时的随葬品三彩俑器的制作兴旺而发达。此次展出的两京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共130件组,各具风采,代表了唐三彩的主要艺术风貌。

据了解,此次“泥火幻彩——唐两京三彩文物精华展”展期3个月,免费向公众开放。该展览已被国家文物局入选全国十二个“2016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之一。

宋白地黑花芦苇鹭鸶纹瓷枕


《说文解字》有载:“枕,卧所荐首者。”我国古代的枕最早由天然石料制作而成,后来逐渐扩大到木、玉、铜、竹、瓷等材质,而瓷枕是古代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寝具,易于保存,留存最大。河北省出土的一件瓷枕上有诗文曰:“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可见,瓷枕是古人夏日的纳凉用具。而除此用途之外,有些较小的瓷枕还可作诊脉之用。

这件宋代白地黑花芦苇鹭鸶纹瓷枕(图1),通高11、长30.5、宽21厘米。枕呈椭圆形,通体施白地黑花纹饰。枕面绘鹭鸶苇塘觅食图,布局简洁,主旨鲜明。枕面(图2)出檐,白地黑花绘一粗一细线框,框内一丛芦苇为中心,两侧各绘鹭鸶一只,左边低头觅食,右边空中飞翔,勾勒了鹭鸶的尖喙、长颈、长足,写实又传神,与苇丛、山石、水岸,构成了一幅极富意境的沙汀小景。

枕壁一周饰卷草纹,底部(图3)钤“刘家造”长方形印章款,这是磁州窑系瓷枕常见款铭。鹭鸶纹饰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寓意纹饰之一,与荷花一起出现,期望美满的婚姻和爱情,与芦苇、莲花一起出现,有“一路连科”的寓意,是士子们祈求仕途顺遂的美好愿望。

我国的瓷枕最早出现在隋代,流行于唐代,宋辽金元时发展繁荣,明清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瓷器制造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峰,瓷枕也广泛出现并被人们所使用,这一时期的瓷枕形制丰富,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椭圆形、腰圆形、银锭形、豆形、云头形、鸡心形、花瓣形等,也有雕塑成婴孩、侍女等人物形,卧狮、卧虎等瑞兽形。枕面装饰以白地黑花最为流行,题材和图案来源广泛,大多是普通人们的日常现实生活,白底黑花装饰简洁明快,生动写实,用笔凝练,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写实画面,枕面纹饰有各种花卉纹、各种动物纹、婴戏人物纹,还有大量的诗词、吉语等文字纹。宋元时期枕面上的纹饰直观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绚丽的唐三彩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建立以后,到高宗、武后时期的墓葬中,随葬俑群已显示出盛唐的时代风貌。甲胄武士形貌的镇墓俑已改为足踏卧兽的天王形貌的镇墓俑,还出现了体高与天王状镇墓俑近同的盛装文官和武官俑,文官俑戴介帻,武官俑戴弁冠,姿态端庄。自西晋以来作为出行俑群行列中心的牛车,已经为鞍辔鲜明的骏马所取代。原来流行于南北朝至隋,以重装骑兵为前导的军事气氛浓郁的出行对列,这时已充满享乐欢快的色彩,重装骑兵逐渐消失,大量出现的骑士或手臂驾鹰,或携带猎犬、猎豹,组成外出狩猎的行列。队列中还有骑马的鼓吹乐队以及打马球的骑手。

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釉彩绚丽、造型生动的三彩俑,达到了中国古俑艺术的最高峰。这是以一种釉彩多变的低温釉陶(烧成温度约在800-1100摄氏度)制作的俑,釉色鲜艳但不透明,色彩以黄、绿、赭色为主,所以俗称“唐三彩”。实际它的釉色并不止3种,还有蓝、黑等色。

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导致人们崇尚奢靡之风,促使三彩工艺达到它的最盛期。这时三彩俑的人物造型,体态肥满丰腴,特别是女俑,高髻长裙,面容富态,雍容大度,反映当时社会流行的审美风尚。人物造型准确,轮廓曲线富于变化,显示了唐代人物圆雕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唐三彩作品中造型最为生动的是骏马,最具代表性的是葬于723年的鲜于庭诲墓中出土的两组4件三彩马。它们的体高都超过50厘米,两匹毛色纯白,另两匹是颈部带有白斑纹的白蹄黄马。4匹马造型都极生动,长颈肥躯,体骨匀称,马尾结扎成弯角形状,马具鲜明、辔和鞍、鞦的革带上都饰着漂亮的黄金花和杏叶。一对白马的长鬃剪出当时流行的“三花”饰,另一对白蹄黄马只将马鬃剪出一花。鲜于庭诲墓中还出土了一件极为罕见的骆驼载乐俑,在骆驼背驮载的平台上,塑出四人乐队和一名起舞的绿衣胡人男子。骆驼造型雄健优美,乐俑、舞俑形象生动。

三彩马


收藏机构: 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 高54厘米,长50厘米

生产时代: 唐代

生产窑口或产地: 长沙窑瓷器

品种: 唐三彩

陶瓷造型: 雕塑

说 明: 唐(618-907)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马立于长方形扁平托板上,马头左偏略下垂,表现瞬间动态,极为自然生动。鬃毛饰绿彩,自然下垂。身体呈枣红色,鲜丽明快,膘肥体壮,四肢健硕,腿部肌肉表现写实,自然,应为捏制。鞍鞯齐备:头有当卢、络头、镳、衔,颈佩攀胸、杏叶,背负鞍鞯、障泥、马镫,尻饰秋、杏叶、束尾。鞍为后桥倾斜鞍,鞍后垂有鞘。鞍鞯、障泥皆无釉,但装饰华美、立体感很强,是主人身份高贵的象征。从其未罩鞍袱来看,应是一匹正在骑用的良马。唐三彩是对唐代三彩铅釉陶的简称,以白色粘土为胎,用铜、铁、钴、锰等金属为釉料的着色剂,使釉在烧制过程中粘度小,流动性大,易垂流、晕散并可降低烧制的温度。其烧制工艺是两次烧成,先在1100℃左右高温下烧素坯,然后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烧成。一般有黄、绿、蓝、白等多种色彩,以黄、绿、白色为主。唐三彩工艺始创于唐高宗时期,至玄宗时达到鼎盛,主要用于陪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