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我国仿古瓷的定义及发展史

我国仿古瓷的定义及发展史

全瓷的瓷砖 仿古瓷砖 瓷砖仿古

2020-02-07

全瓷的瓷砖。

仿古瓷作为一种特殊的陶瓷文化,其历史由来已久。传统意义上的仿古瓷最初萌芽于两宋时期,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前期,衰弱于清代末期。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仿古瓷的定义

仿古瓷,是陶瓷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历史上不论在民间作坊还是在官窑生产都曾出现。所谓仿古瓷,《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解释为:“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称仿古瓷。”而《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则是:“仿古瓷即仿古代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等而烧制的瓷器……”

由上可知,仿古瓷是仿制前朝或古代器物而制作出来的瓷器,定义大体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广义上的仿古瓷即指仿制前朝历代中的器物。一般来说,仿古瓷大都仿制古代较有名的器物。如:仿青铜器、仿漆器、仿玉器,仿陶器及瓷器等而烧制出的瓷器。商周青铜器里仿制最多的就是青铜鼎。鼎作为礼器,被视作为皇权的象征,则后世多仿。而狭义上的定义则是后代模仿前朝较有名的瓷器而烧制出来的瓷器,即瓷仿瓷。仿古瓷的出现因素及发展历史

仿古瓷的最初起源并非今天人们认识的那么复杂,它只是根据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其延绵数千年的历史,也是各个阶段社会需求的结果。

早期仿古瓷形成的原因

古今历代仿制古瓷无外乎两种目的:一是发思古怀旧之情,意再仿,仿之上又有创新,追求的是与古人在艺术与韵味上的无限接近。二是以假乱真,以此谋求经济利润。

宋代国内市场繁荣,对外贸易也较为发达,良好的经济条件为人们消费奢侈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后盾,宋代那些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各类瓷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宋代的六大窑系中,其中以定窑、汝窑、钧窑及官窑的产品最受人喜爱,在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些窑业的产品也逐渐成为时人竞相模仿的对象,以便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利益的刺激是仿古瓷最初出现的根本原因。

我国仿古瓷的发展历史

前面已经讲到,我国仿古瓷的历史最初起源于两宋时期。典型事例是南方龙泉窑对于五大名窑之一“官窑”的刻意仿造,北方的磁州窑对“定窑”白瓷的模仿等。殆至宋元代之交,由于战乱频繁,两宋时期大放异彩的名窑所剩无几,仿古瓷的生产也因各大窑业的凋敝而呈现衰退局面,此期比较有名的高仿瓷器仅剩有龙泉窑及霍窑的制品。元代龙泉窑的仿制品有鱼耳炉、三足鼎炉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收减。霍窑基本以仿制宋代定窑瓷器为主,并名噪一时。清代谷应泰的《博物要览》中说:“元时,彭均宝仿定窑烧于霍州者,名日彭窑,又日霍窑。”

明代是仿古瓷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仿古瓷品种较前代丰富了许多。不仅有仿制宋代名窑瓷器的制品,同时又出现了青花、五彩、斗彩、红绿彩及釉色瓷等仿古瓷的制品。正德仿宣德的缠枝莲盘,此器整体面貌与宣德器酷似,说明其仿制水平的高超。

清代仿古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指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这段时间不仅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仿古瓷得到极大发展的一个阶段。“郎窑”(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仿制明代宣德、成化瓷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极难辨也”(刘廷机《在园杂志》)的境界。清后期“官搭民烧”的官古器则促进了民间仿制官窑瓷器的大发展,清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的“厂昔有大匣窑,专满空匣,今悉之民窑先烧”就能说明当时的情况。后随着嘉庆之后时局的动荡,仿古瓷逐渐走向衰落。

现在一些高仿瓷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基本与古瓷相同。如元青花瓷“萧何月下追韩信”,自发现以来就开始被仿制,而其中不乏高端的精品。仿古瓷作为艺术陈设瓷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小编推荐

我国陶瓷首饰发展浅析


我国是一个陶瓷大国,用陶瓷制品作为饰品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陶瓷首饰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文章通过研究了古代陶瓷以及现代陶瓷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现代陶瓷首饰出现的社会价值以及意义,并对现代陶瓷首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古代陶瓷首饰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把羽毛、贝壳、果实、动物牙齿、石珠等作为首饰出现在他们是生活中。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美好事物产生越来越大的向往,这就体现到首饰材料的范围越来越广。自然而然,陶瓷首饰逐渐出现。在我国范围内,雏形的陶瓷首饰最早出现于八千多年前,当时河南庙底沟文化和先半坡文化遗址中均出土过五角、六角、七角和圆形等各种陶环。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以及山东兖州也发现过大量的陶臂钏和陶钏。等到了商周时代,陶瓷首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由于金属材料的出现。但是陶瓷反而以器皿的形式大量的出现在当时人类的生活中。因此上,陶瓷首饰由于收到金属、玉等材质的代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它并没有形成一支艺术支流长期留存下来。

二、现代陶瓷首饰的出现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物质生活已不能满足人们全部的需求,人们开始注意丰富自己的精神领域。随着观念的转变,“陶瓷首饰”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克劳斯·戴姆布朗斯基教授作为首位现代陶瓷首饰设计者,对陶瓷首饰进行了长期的设计研究。“陶瓷首设”这一词语的出现并不是出现在陶瓷工艺居世界之首的中国,也不是出现在德国,而是法国中南部城市利摩日。贝尔纳多在1999年提出了制造“陶瓷首饰”的创意,他将面临销售下滑的陶瓷店面引起外界不小的关注。现在,欧洲各国的陶瓷首饰发展迅速。例如:意大利宝格丽(bvlgari),德国的TILLBRUTTEL,罗森塔尔瓷器公司,英国Swatch公司都在陶瓷珠宝方面设计了不少款式。亚洲国家的陶瓷首饰精美、可爱,深受消费者欢迎,有些甚至成功进入中国市场。

作为一个陶瓷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陶瓷首饰对比与国外来说还处于摸索探索期,具体问题表现在:设计缺乏创新理念,工艺比较传统,陶瓷首饰体系不专业和本土文化韵味不浓厚等。但是随着陶瓷首饰市场的扩大,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专业人士、专业公司参与市场的开拓发展,我们一个传动的陶瓷大国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市场前景。

三、现代陶瓷首饰出现的社会价值以及意义

陶瓷首饰对传统首饰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首饰应该以“稀缺”为“贵”“美”。但是陶瓷首饰会将首饰带入一个新的时尚潮流。陶瓷首饰不仅仅只是对材质领域的拓广,更是对设计领域的延伸。陶瓷的才是虽然廉价,但是它的文化历史比黄金珠宝更加久远。因此,它同样可以在大雅之堂上用足够的魅力吸引那些需求高文化内涵的消费者。此外,它可作为追求个性和时尚的消费者的宠儿,这都是其可塑性赋予它的魅力。陶瓷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器皿转变为今天的首饰,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提示:首饰的发展,出了运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同事,一些传统的材料也可以再次运用。甚至材质不一定要追其“稀缺”,工艺和创意上的精益也可以创造更多的首饰价值。

陶瓷古老而又年轻,它从古到今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到今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它的制作工艺不断改善,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真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然而,在泱泱历史发展大潮中,人们对陶瓷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工艺、气质上,这就大大局限了其在其它领域的发展。而现代陶瓷首饰的出现,对传统的陶瓷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对其爱好者和从业者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当下我国在各个设计领域都在追求创新,“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名族的就是世界的”等观念也常常提出。我国是有着“china”之称的中国,我们有着绵延七八千年的陶瓷发展艺术历史,但是现代“陶瓷首饰”的理念却来自于国外,通过国外的陶瓷首饰流行带动了国内陶瓷首饰的兴起。这样的事实不禁让我们华夏儿女深思,让我们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深思,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到底隐藏了多少像陶瓷这样的“元素”等待我们去发现。它们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如何的影响?我们是否真正懂得“就近原则”,用于发展展示我们传统东方文化艺术。

四、现代陶瓷首饰发展前景

现代陶瓷首饰已经展示出它的勃勃生机,这个个性追求的时代必将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陶瓷首饰需要有开发潜力与空间,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样才能在首饰发展中占据自己应有的位置。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现代陶瓷首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且,陶瓷作为一种廉价、绿色环保的材料,它可以使得人们日益求新、求变、求个性的审美需求,这将会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

陶艺是随着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其发展过程从工艺、技术、设备等客观条件来说都已相对成熟;从材质来说,取材、研发及市场接受力都具备很大优势;从商家来说,陶瓷作品中很多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因此很多投资商和爱好者是收藏。因此,陶瓷行业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以这样的艺术和价值的发展潜力,商家和艺术家都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力。当市场成熟、商家有利时,陶瓷首饰一定会在专属于它的舞台匕大放异彩。

浅析我国彩瓷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开始生产瓷器,最初生产的瓷器呈青色,称之为“青瓷”,以后逐渐生产白瓷。白瓷在隋代烧制已有一定的水平。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件大事,它是后来各种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后来五彩纷呈、百色争艳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

我国素有“瓷国”之美誉。中国彩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彩瓷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前后青瓷点彩。1983年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出土的三国吴末大型墓葬中的“青釉釉下褐彩贴花盖罐”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彩瓷器,这说明了当时我们祖先已懂得对天然矿石的认识和利用,以及掌握了成熟的瓷器烧制技术。

六朝时期,我国南北方制瓷业发展极不平衡,南方较安定,以今浙江境内的越窑为中心,在江苏、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区,纷纷设窑烧制各具特色的青瓷,出现了瓯窑、婺州窑、均山窑、洪州窑、湘阴窑、磁灶窑等著名瓷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六朝青瓷不仅造型多样,其装饰手法也日趋复杂,装饰技巧有所提高,多采用刻花、贴花、堆塑、镂空、施彩等工艺。特别是青瓷上经常出现褐色点彩装饰,时代特征明显,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褐点彩装饰已从三国时期被采用。从东晋出土的瓷器看,用点褐彩的图案给人以疏密有致、清新素雅之感。此外在青瓷上还有褐彩题字的,褐彩装饰还散见于两广、两湖、安徽、江西等地,足以说明褐色点彩装饰在当时已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北朝北齐白瓷也出现了绿彩的装饰,1971年出土的两件白釉三系罐和一件长颈瓶的白瓷上点上含有铜的颜料,并以高温一次烧成的白釉绿彩瓷器属高温釉上彩。总之,六朝的彩瓷尚处于初创阶段,无论釉下、釉上褐点斑点及釉下彩绘青瓷,还是白釉釉上绿彩器,都代表着我国早期彩瓷的面貌,让我们看到了成熟彩瓷的曙光。

唐代的社会经济非常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极强盛时期,文化艺术随之得到发展,就制瓷业来说是唐朝的一项发达的手工业,由于当时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各地兴起了很多造瓷窑场,大量生产民间用瓷,从而使唐代的瓷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除了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以外,中南地区的湖南长沙窑异军突起,烧制出一种独具特色的青釉釉下褐绿彩瓷器,其装饰手法或是大片褐色斑彩,或是褐绿彩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长沙窑釉下彩瓷器的大量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代表着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变为注重彩绘装饰的新发展。

长沙窑彩瓷装饰颇具特色,其装饰手法①青釉釉下褐色斑彩,经六朝时期的发展,至唐代为长沙窑所继承并有发展,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褐色釉大斑块,它与模印贴花相结合,在贴花的纹饰上,涂一层褐色釉大斑块,以突出贴花的装饰作用;另一种是用褐色斑点或褐绿两色相间的斑点,点成各种纹饰,然后罩上一层薄薄的青黄釉。②青釉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瓷器装饰的又一创新。它利用氧化铁与氧化铜作呈色剂,使之同时出现在同一件瓷器上,氧化铁呈色稳定,用来勾线,氧化铜在高温下容易流散,则用来填彩,渲染。再罩一层釉,经高温烧出青釉釉下褐绿彩绘纹饰,此外还有釉下红彩装饰的彩瓷器在湖南和扬州等地也有发现。唐代还有巩县窑、邛崃窑,在当时国人崇尚青瓷、白瓷等单色瓷器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创烧出专门销往西亚阿拉伯、波斯等地的青釉釉下褐彩瓷,在六朝褐点彩、条彩的基础上,运用点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成为具有唐代特点的彩瓷器,为后代的彩瓷发展打下了基础。

宋代是我国彩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新兴瓷窑大量涌现,南北名窑辈出。一些瓷窑以某一名窑为代表,生产同一釉色、造型及装饰的彩瓷器,形成瓷窑体系。磁州窑就是宋代以烧造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红绿彩瓷器而闻名的一个瓷窑体系,影响所及江西的吉州窑、山东的淄博窑、河南的禹县扒村窑,钧台窑、密县窑,山西的介休窑、霍县窑等,纷纷烧制白地黑褐彩和红绿彩瓷器,形成了一个以磁州窑彩瓷器为代表的宋代庞大的瓷窑体系。

宋代磁州窑为了达到粗瓷细作的目的,往往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然后以含铁丰富的“斑花石”为颜料,绘出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花纹图案,烧制出白地黑花这一独特产品供民间使用。北宋磁州窑的彩瓷器装饰颇具特色,且种类丰富多彩。就瓷器的釉色颜料,装饰特点就达五十多种,其中釉下彩绘以白釉釉下黑花,白釉地黑彩划花,绿釉黑彩及孔雀绿黑彩最具特色。南宋吉州窑釉下褐彩瓷是在继承北宋磁州窑的釉下黑彩瓷器的基础上,创烧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别是首先采用的回纹、卷草纹、海涛纹等装饰纹样,直接为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继承。宋代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烧成之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诸色勾画填涂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这是宋代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它以红色为主,配以绿、黄等色,给人以明快、艳丽之感。并对元代五彩瓷器的出现起了启迪的作用。总之,宋代的白釉釉下黑褐彩瓷器和釉上红绿彩瓷器,分别代表了我国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彩瓷体系,为日后明清彩瓷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元代彩瓷发展中最负盛名的是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釉下青花瓷器,它色泽淡雅明快,纹饰雅俗共赏。青花是以天然的钴矿为色料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瓷器。元代由于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窑场能够直接从元大都(今北京)得到波斯进口的青料,并采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术,生产出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它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青花虽是一种单色釉下彩,但由于当时使用的波斯青花料是一种含铁钴较高的青料,绘画时线条微晕,自然流畅,其浓郁的色调与莹洁细腻的白釉巧妙结合,加之浓淡不一的青料彩绘于同一器物之上,产生深浅不一,浓淡有致的呈色效果,又有“料分五色”之称,颇有水墨画的特点,艺术价值极高。

元代的另一成就,就是景德镇还创烧出著名的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瓷器是用含铜颜料在白瓷胎体上绘画,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白地红花或红地白花的釉下彩瓷器。它与青花相结合,创烧了青花釉里红新品种。釉里红的装饰手法一是釉里红线绘,直接勾勒图案花纹;二是在白胎上留出纹饰部位,用铜红料涂抹其它部位,即红地白花纹;三是以铜红料成片成块绘成图案花纹。景德镇在元代已成功烧制釉上五彩瓷器,工艺水平相当高。其装饰手法:一种是在白色瓷器上直接用红绿彩绘,然后低温烧烤而成;另一种是用红、黄、蓝、绿、紫、金等彩釉直接堆贴起各式花纹,然后低温烧烤而成。后者手法比前者更为奇特。

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熟,是中国彩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人们对各种色剂的熟练掌握,丰富了彩瓷的装饰,从此,青瓷和白瓷等传统的单色釉瓷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迎来了明清彩瓷的新纪元。

明代是我国彩瓷的大发展时期。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在明代有了新的发展。当时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拥有天然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御窑厂的建立,官民窑并举,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大大促进彩瓷业的突飞猛进,成了明清两代的主流。

明洪武时期是元瓷向明瓷发展的过渡阶段,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从造成型到纹饰都有带有元瓷的风格。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完全摆脱元瓷的影响,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永乐、宣德青花质坚细洁白,釉质晶莹肥厚,白中闪青,历来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确是非常允当的。宣德彩瓷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将釉下青花和釉上矾红同施于一器之上,这是著名的青花红彩瓷器,它的结合成功为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随之而起的是“宣德五彩”,它是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发展到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可谓盛极一时,一方面官窑生产规模巨大,另一方面“官民竞市”的现象很突出,达到明代彩瓷生产的高峰,导致传世彩瓷数量蔚然可观。

斗彩瓷器的发展到成化时更趋成熟,在胎釉、装饰、工艺技巧、造型品种等方面都超过宣德窑。此时的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有些可达到半脱胎或脱胎的程度。成化斗彩在色彩运用上灵活自如,比宣德时期更为丰富,按照不同要求选用,或一种、或三、四种、也有五、六种的,无论选用几色,都设色精当,素雅与浓艳兼之有之。成化年间还首创了素三彩。素三彩是指用黄、绿、紫、白等素色装饰的釉上彩瓷器,色调淡雅突出的特点是不用红彩。总之,明代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称,其次还有白釉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黄釉红彩、黄釉绿彩、黄釉紫彩、红釉绿彩、酱釉绿彩、素三彩等品种,在明代的彩瓷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彩瓷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断创新,工艺精益求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达到了我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此时的彩瓷,除继续大量烧造青花和五彩瓷器外,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彩瓷品种。著名的珐琅彩、粉彩瓷器,均以鲜艳的色彩,精细的绘画代表着我国彩瓷的最高水平。

清代五彩瓷器,以康熙时烧制的最负盛名,它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开始突破了明代单一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这样不但增加了釉上彩的颜色种类,而且是蓝彩的使用后,取采了青花五彩的釉下青花,直接在釉上用蓝彩彩绘,随心所欲,方便灵活。康熙五彩还突破了元、明两代在釉上描金的单一手法,把金彩引入五彩中,不仅增添了纹饰的美感,而且使器物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雍正时粉彩盛行,五彩仅作为仿古之作,因此又称“古彩”。

随着对外物质文化交流,瓷工们利用国外进口的珐琅彩料,烧制出颜色丰富,素净雅致且易于控制的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是清代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它是一种釉上彩瓷器,其特点是胎体轻薄,色彩凝重鲜艳,花纹微微凸起,画笔精细。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丰富了我国釉上彩瓷的品种,改变了历来单线平涂的装饰方法,在中国彩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年间,国产珐琅彩料的炼制成功,改变了珐琅彩瓷器依赖进口的局面,生产得到期迅猛发展。

至雍正时期,受珐琅彩瓷影响和启发,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创制出新的釉上彩——粉彩。其制作工艺是在白瓷上勾勒出纹样图案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氧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渲染,再二次入窑烧烤而成。因此,粉彩瓷器的纹饰比五彩瓷器生动逼真,便以其淡雅柔丽的风格著称于世。至乾隆年间粉彩瓷器发展较快,器型明显增多,入画题材广泛,产量大增。当时的粉彩瓷器多数是在经过精心挑选的细白瓷上进行彩绘。除白地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如珊瑚红地,酱地,淡绿地、墨地等,还把粉彩工艺运用到斗彩工艺中,创烧了“粉彩斗彩”。

素三彩也是清代彩瓷的主要品种之一,它是在明代成化、正德素三彩瓷器发展起来的,其色彩以黄、绿、紫为多见外,增加了釉上蓝彩,其工艺主要是在素胎上先刻划花纹,施白釉高温烧成后,现施各种釉上低温颜色烧成,此种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结合的装饰,是素三彩中的精品,此外还有白釉瓷器上涂米黄、绿、紫、黑等多种低温白釉为地的三彩瓷器。总之,清代是我国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始终闪烁着永远不会磨灭的光芒。

从整个彩瓷的形成与发展状况看,我国各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着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代代相承表现了我国各时代之间彩瓷发展的传承关系;代代相异又反映了各个时代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具有的特色,而这些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装饰技法的创新与发展。在这极为丰富的装饰纹饰中,它为人们诉说着中国彩瓷所走过的辉煌历程。

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制瓷技术在青瓷的基础上又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高,它摆脱了单颜色釉的束缚,开创了瓷器多彩的新篇章,也标志着中国古瓷器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最终合流。

钧瓷发展编年史


钧瓷发展编年史,从烧制时期,名称,器型代表,瓷器特点,胎体、釉色,工艺特点等多方便完整的记录了钧瓷的发展过程。极具参考价值!(全文结束下方提供有EXCEL文档免费下载链接)

钧瓷发展编年史时期名称器型代表瓷器特点胎体釉色工艺特点距今9000-10000年陶器砖瓦、建筑琉璃制品、日用陶器灰、红、黑、彩、白胎体烧结程度差,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而无光泽,机械强度低,吸水率大,敲击时声音沉浊商代原始瓷器同上青,黑,白工艺原始,烧成温度低,胎体未完全烧结,吸水率和透气性较高,釉层薄且易剥落东汉中晚期传统瓷器同上青,黑,白胎体已烧结,基本不吸水,胎体致密坚硬,釉层透明有光泽,无剥釉现象,具备了近代瓷的基本标准唐朝、五代(钧瓷创烧期)花釉瓷、花瓷、唐钧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宋哲宗(1086-1100)民窑时期宋钧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胎体:白褐、灰白、灰褐色,釉色: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宋徽宗(1101-1125)官窑时期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列瓷红、蓝、青三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器施满釉,刻有汉文数号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莹润,葱青肥厚,胎质坚固,端庄规整,工艺规范,制作精细。官钧施釉到圈足,圈足内刷有芝麻酱色釉,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金代金钧盘,碗,碟,罐等日用瓷天蓝、天青为主,施釉较薄,釉色流动性较小,色彩单调,窑变不及宋钧自然选料工艺要求不严,大多产品不太精细,产品整体比宋代逊色。胎质泛黄胎体疏松,一般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不刷釉,多为垫饼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窝子不正,深浅不一,一刀而过,刀痕、指痕不同程度留在胎体。元代(发展时期)元钧,广、宜、景钧等仿钧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明代(断烧时期)元代后期受频繁战乱影响,钧窑生产几近停产。明中晚期,为避明神宗朱翊钧讳,钧州改名禹州,钧窑停产,窑变技艺失传,明末虽有少数工匠摸索和仿制钧瓷,但和窑变钧瓷已有较大区别。虽然禹州陶瓷业仍以神垕为集中区,但已衰败到只能造酒缸、瓶坛的粗此窑场了清末民初(复苏时期)钧瓷碗、盆、碟、壶、杯、洗、鼎、乳钉罐、折边盘、帽筒、绣墩、螭头香炉、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寿桃、佛手等日用瓷窑搭烧,氧化焰气氛:多成青、绿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绿、瓜皮绿、麦芽绿、孔雀绿、铜绿为主,偶有红色调,但发色沉稳、暗浊受时局影响,釉色及造型无大发展,釉色单调,难与古钧瓷相比,手工拉胚、雕刻、捏型,鲜有胎模,整体作品厚重、坚实。胎断面呈灰黄或灰白。炉钧胎面呈灰白或深灰,不少有变形、底足炸裂及窑粘现象,成品率低。

民国时局不稳,钧瓷发展举步维艰。1930年,钧瓷再度停产。炉钧风箱小炉,捂火还原气氛炉钧:天青、天蓝、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葡萄紫等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发展期)仿古钧瓷为主坛子瓶、丰肩虎头瓶、双耳花瓶、鹅颈瓶、胆瓶、玉壶春、活环瓶、双耳八钉瓶、六方瓶、三足炉、将军盔、鱼捕尊、帽筒、绣墩等各式尊、洗、盆多达150种仿宋蓝钧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偶有以锡铬红料点抹而成带红或紫斑,少量麦芽绿、孔雀绿和瓜皮绿釉早期成型手拉胚为主,保留手拉胚同时,普遍使用石膏模注浆成型。前期钧瓷作品大多粗糙、笨重,胎质细腻呈白色或灰白色,底部常有半透明的过底釉,圈足多较深。后期圈足部常有复线,足底部护胎釉多为深褐色,呈铜口铁足现象,胎质多为深灰、灰白和白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风箱小炉:光华五彩,鲜艳玉润。紫、红为主,多沉稳雄浑的紫色调杂以红色悬浮颗粒并辅有各种色彩鱼子纹60年代,多色釉,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碧蓝,米黄,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等釉色大火蓝,大窑蓝,1958年属彩瓷为仿宋蓝钧,为了提高产量,国营瓷厂将搭烧窑炉改为专烧窑炉,由10m³扩大至100m³,釉料中以氧化钴为主要原料,并加入适量草兰,置于窑内高温部位,经氧化气氛一次烧制而成,釉面无论深浅浓淡均为蓝色。产量大,成品率低,粘足、炸底、流釉、变形之类问题常见。非传统意义钧瓷。其中也不乏品位较高的作品。60年代初,随着政策调整及结构合理、性能优越的倒焰窑、直焰窑建成,大火蓝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发展期)新中国钧官窑时期70年代日用品:碗、盘、罐、洗、台灯、调色盒为主。陈设品:炉、瓶、尊、鼎、觚、花盆、动物为主。

人物造型:江姐、牧羊姑娘、草原新医、女石匠等。胎质颗粒相对较细,胎质断面呈灰白、灰、深灰色,有断面呈白色。胎质瓷化程度高。釉色釉质浑厚,色泽自然,窑变丰富。色以月白、胭脂红、桃花红、海棠红、鸡血红、玫瑰红、朱砂红、火焰红、麦芽青、天青、天蓝、藏蓝、玫瑰紫、茄皮紫、丁香紫为主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同时,吸取玉雕、木刻等艺术技巧,运用浮雕、镂雕等手法进行创作。瓷料的加工完全由机器取代人工,胎质颗粒相对较细。钧釉已发展为多色混合釉,白红黄绿蓝青紫等多色在一件器物上熔融交织,相映生辉,极具自然界之光彩。80年代传统造型中附加以大量的龙、凤、瑞兽耳饰,人物、动物、植物、山水造型增多。在70年代基础上又出现了蛇皮绿、鳝鱼黄、象牙白、鱼肚白、闪银、乌金、铁棕、古铜等釉色。同时出现了一种白、红、黄、青。紫等色交融,分布均匀,名为钧花釉的新釉种。部分北京专家介入钧瓷现代艺术造型创作,将传统内容注入现代艺术元素。钧瓷特有的迸片行纹现象在这一时期表现突出。等。这一时期钧瓷以注浆成型为主,全部采用煤烧,产品工艺精细,色泽自然丰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营企业辉煌不再,民营窑口开始崛起。钧瓷新工艺(1983-80年代末)工艺特点用硼铅熔块做熔剂,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硅作为固定还原剂,用氧化焰高温一次烧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窑内批量生产,由于钧釉中加入了还原碳化硅,在纯氧化气氛高温中,碳化硅与釉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铜被还原而呈红色(与还原气氛中使釉中的铜还原同理)产品特点产品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艳丽,光泽鲜亮,釉层较薄,透明度高,其纹路也有开片和拉丝纹。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因生产量大,缺少窑变,艺术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在90年代初期陆续停烧,现在已销声匿迹。对钧瓷发展的启示烧成工艺有多次还原焰烧改为一次氧化焰烧成,稳定了钧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窑炉由煤烧倒焰窑改成一次煤烧推板窑,省去匣钵,拓宽了钧瓷烧成和造型空间;启发了1994年以后气窑的产生和普及;传统黑胎改为白胎,提高了钧瓷釉面的艳丽程度,产生了薄而娇艳的艺术效果,使钧釉更适合表现在其他实用性器皿上,直到今天仍在产生影响,如白胎在各窑口生产中的应用。钧彩釉瓷,属于彩瓷兴盛于70—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衰落并停烧。釉色分为单色釉和花釉两大类。单色釉有黑、青、白、红、蓝、绿、黄、翠玉、酱色、象生釉等,花釉分红绿彩、三彩、五彩等。翠玉釉苍翠青绿,绿中见青,青中泛蓝,温润如玉,是钧彩釉瓷的优秀代表。与钧瓷的区别:1、釉基础原料大致相同,着色剂种类区别较大。除了着色剂铜、铁外,尚有钴锰镍铬钛钒鐠铈銣等,以及合成的陶瓷原料;2、彩釉瓷多为白胎,钧瓷多为灰胎,彩釉瓷可不用素烧直接上釉;3、钧瓷浸釉为主,刷釉为辅,彩釉瓷先画颜料,再上透明釉,烧成后效果固定;4、彩釉瓷1230-1250℃氧化焰烧成,烧成温度低,成品率较钧瓷高。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创新期)造型特点90年代渐变期以孔家钧窑和钧瓷研究所为代表,对传统造型规范、整理和改造的同事,将更多人物、动物造型以及陶艺引入钧瓷作品中,不断丰富钧瓷的表现形式,94年的气烧成功,为钧瓷造型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21世纪突变期以荣昌、孔家、金堂钧窑为代表,造型上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利用节日等市场机遇,装饰上重视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设计思路宽阔,现代特征明显。2001年韩美林大师来禹州进行创作,对钧瓷的造型提供了颠覆传统的全新思路,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同时,打破传统规则,造型上整体显出动态的和谐,该创新思路对很多窑口的瓷器造型产生了较大影响。工艺特点1994年以后,钧瓷的烧成由单一的煤烧变为气烧、煤烧、柴烧、炉烧等多种烧成方式。胎断面呈深浅不一的白、灰、深灰等色,大多器物不仅有窑口底款,还有大师底款。釉色特点传统钧釉沿袭传统配釉方式,以铜和铁做着色剂,但配比方式上有一定改进山水红釉部分窑口为追求类似山水效果,有意为之。即在施以天青或月白的釉面上点缀数块紫红斑,经窑变后形似山水,是金元时期窑变彩斑釉的更高境界,因人为因素多,不适应自然窑变的审美心理,现已不多见新钧釉在传统钧釉的基础上,引入了景德镇等其他名窑配釉的着色元素,使钧釉窑变色彩更为丰富。除紫红黑白青等常见釉色外,还有金黄、金红、罗兰紫、藏蓝、松绿等过去少见色彩。窑变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为丰富发展特点1、国有企业基本退出舞台,民营企业成为推动钧瓷发展的主力军;

2、普遍推广采用液化气(天然气)烧成方式的同时,煤烧技艺升温,柴烧技艺于2004年得以恢复,形成多种烧成方式共存的格局;

3、市场运作步伐加快,钧瓷身价全面提升;

4、钧瓷理论研究初成气候,参与人员趋于多元化;

5、出现了专门仿制宋钧、元钧的窑口,这种复古方式受到欢迎。

现代陶瓷首饰的发展及材质优势


中国从古时起就是一个瓷器大国,陶瓷文化悠远流长。到现代,陶瓷不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而且逐步成为一种体现人们个性的配饰——陶瓷首饰。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出现引起了不少陶瓷和首饰领域专家们极大的关注。陶瓷首饰在中国还处于起步,对陶瓷所体现的文化,材质等研究都比较有限。研究陶瓷这一有着文化内涵的材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能提供陶瓷首饰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

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瓷器大国,陶瓷文化悠远流长。用陶瓷作为饰品来体现人们的个性、作为配饰装饰生活环境也是由来已久。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社会,人们在追逐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们从追求贵重金属制品首饰转向更能体现个性的其他材质的首饰,这给陶瓷首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人们越来越关注陶瓷这一材质设计而成的首饰,并作为一个较新的事物出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展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陶瓷首饰的文献及研究资料比较匮乏,专门从事陶瓷首饰设计研究的专家学者相比其他领域的专家人数也是显得极其贫乏。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陶瓷作为一个能很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韵味的材质,才慢慢被人所熟知接受。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业随之发展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相比较其他贵金属首饰设计,陶瓷首饰设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接受程度还是不如贵金属首饰。陶瓷首饰在中国还处于起步,对陶瓷所体现的文化,材质等研究都比较有限。研究陶瓷这一有着文化内涵的材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能提供陶瓷首饰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

古代陶瓷首饰的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以果实、羽毛、石珠、贝壳、动物的牙齿、骨骼等形式存在的首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审美不断提高,对首饰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首饰设计的材料选择也越来越广。陶瓷作为一种材料也开始出现在首饰设计中。在中国,最早用陶瓷制作的首饰要追溯到八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河南庙底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圆形、五角、六角、七角等各式陶环。同样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陶臂钏,山东兖州也发现十余对的陶钏。但是到了商周,青铜的出现使得陶瓷在首饰的舞台上逐渐淡出,陶瓷更多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出现。陶瓷首饰在首饰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很快被金属、玉等材质所替代,没有成为主流的首饰发展流传。

现代陶瓷首饰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观念开始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在重视的物质生活同时,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和内在的丰富程度以及个性的展现,形式多样极富装饰性的陶瓷首饰也随之慢慢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相关资料中,第一个将陶瓷运用到首饰设计中的是德国的克劳斯?戴姆布朗斯基教授。克劳斯教授从1972年开始从事陶瓷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而现代陶瓷首饰一词的正式出现不是在德国,也不是在陶瓷工艺堪称世界第一的中国,和传统陶瓷发展极好的日本,而是出现在法国一个叫利摩日中南部城市。1999年著名陶瓷工艺师贝尔纳多,在其所经营的陶瓷店面临销量下滑的困境下提出了设计制作陶瓷首饰的概念,陶瓷首饰一经设计完成就受到了很大关注。如今陶瓷首饰在欧洲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德国的TILL BRUTTEL,罗森塔尔瓷器公司,意大利宝格丽(bvlgari),英国Swatch公司都设计有很多不同款式的陶瓷首饰。亚洲国家韩国、日本也拥有本国特色的陶瓷首饰,精致、可爱花样繁多的陶瓷首饰颇受人们喜爱。如韩国“TOTOY”公司,它的陶瓷首饰制作精细,包装精致,甚至在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市场。

中国陶瓷首饰虽然发展历程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陶瓷首饰还处在萌芽期。近几年虽然一些陶瓷厂和首饰公司开始尝试陶瓷首饰设计制作,但整体上工艺比较传统,设计不够新颖,缺乏迎合市场的创新理念,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陶瓷首饰设计体系,缺乏本土文化的韵味。但随着陶瓷首饰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多,将会有更多的陶瓷首饰设计师出现,更多的企业和公司参与实践开发和市场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陶瓷大国,现代陶瓷首饰一定会很快迎头赶上世界其他国家。

现代陶瓷首饰的材质特性

现代陶瓷制作的一般流程为:制坯、阴乾、素烧、釉上彩、釉下彩。当然不同的设计要求不同的工艺和环节。同时在陶瓷制成过程中对于陶瓷用泥、釉料以及火候等的掌握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陶瓷首饰相对陶瓷器皿来说,体积小,制作简单因此制作工艺技术上也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灵活运用,而且它同样具有陶瓷的材质特性,陶瓷首饰必然存在了不少有别于其他材质的特性和优势。

1.材质成本低

在大众接受度中,首饰讲究的是贵重奢华,彰显的是财富、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产品层出不穷,人的观念、追求、审美都在慢慢转变,人们更多的开始追求个性、自我以及寻求凸显个人品位。首饰更多的是赋予了传递感情、表现个性等功能,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贵重。新出现的现代陶瓷首饰,它的主要原材料是容易取材的黏土,尤其在中国各种不同的黏土多样化存在,极大的降低了首饰制作的材料成本。

2.造型多样

陶瓷首饰的坯体主要是黏土,黏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黏土加入适量的水搅拌之后,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能形成各式各样任意形状和大小的坯体而不发生裂纹和破裂,并能够在外力作用停止后,仍能保持最后受力时的造型。如图2中菊花造型的陶瓷吊坠,花瓣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正是这种陶瓷首饰原材料的特殊性能,让创作者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塑造各种造型。

图2?陶瓷菊花形状吊坠

3.绝缘、耐高温

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耐用特性。金属的特性是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在一定环境下,会给佩戴者带来不方便和安全隐患。如爱美的女士常会遇到,在夏天带着金属手链在煤气灶前烧菜,稍不留神,手链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升温,很容易让皮肤有灼伤感。塑料饰品,在高温条件下,可能直接会出现变形的情况。陶瓷首饰由于材质的原因,它不仅防水,还耐高温、绝缘,给佩戴者解除了后顾之忧。

4.易于清洗、保存

传统贵金属珠宝首饰一般在清洗时都需要特殊的清洗材料、工具,并有一套相对应的清洗方法。拥有者都需要到专门地点请专业人士清洗,特别是贵金属,如果是非正规的清洗场所,拥有者还要担心自己的东西被“洗轻了”,而陶瓷首饰只需要和家用陶瓷碗筷一样清洗擦干就可以了。

传统的贵金属、珠宝首饰佩戴和保存都比较有讲究,如黄金首饰较软不能与钻石一起佩戴或者保存时放在一起,否则容易被硬度较高的钻石划伤。而黄金和白金放一起,容易把白金变黄,影响白金的色泽。珠宝则是要注意磨损和被腐蚀。陶瓷首饰却无需有如此繁杂的保存方式。

5.材质美

陶瓷首饰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上釉的步骤,它会在陶瓷坯体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玻璃质层。这赋予陶瓷首饰与玻璃有很多相类似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它不仅能使原来相对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平整光滑、色泽亮丽、外形美观,同时也能使其具有不吸湿、不透气、耐磨、抗污强等特点。

现代陶瓷首饰发展前景

现代陶瓷首饰在这样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出现,机遇和挑战并存。如果要在首饰的市场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外,还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现代陶瓷首饰从受众度来说有着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因为从材质的优势来说,它完全可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审美,同时它原材料的绿色环保、廉价也会吸引更多受众。

陶瓷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陶瓷至今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市场。发展现代陶瓷首饰有着相对成熟的加工条件和基础,陶瓷的取材、研发以及市场的接受力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对于商家和设计师来说,陶瓷首饰设计的发展是事半功倍。同时,很多陶瓷制品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相当珍贵,有的甚至价值连城,吸引了不少陶瓷爱好者、投资商的收藏,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陶瓷艺术品的保存价值。有这样一个优越的价值潜力和艺术潜力的大背景,对于商家和艺术家来说无疑都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当市场有需求、商家有利可图的条件下,相信陶瓷首饰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专属于它的舞台,让它尽情的演绎她的风采。

浅谈青花釉里红的发展及应用


青花釉里红瓷是景德镇的传统釉下彩瓷,其画面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国画。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从而成为中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瓷之一。因此,它为各国人民所喜爱,具有广泛的国际性。青花釉里红瓷从元代(公元1338年)创制以来,不断创新,历久弥兴。

一、青花釉里红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原因

元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界定为异族入侵和外来政权,在政治上是极其残暴和黑暗的,在文化上与正统的汉文化即儒家文化又时刻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正所谓“政教之旨趣既殊,人民之心理亦变,其影响于艺术也,顿成特殊之现象。”这是一种历史的悖论,正如中世纪的欧洲,当政治上处于极其残暴和黑暗时期,在科学、文化、艺术以至工艺上往往极富创造性,元代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为什么青花釉里红会不失时机地出现在元代呢?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元代统治者的重商主义传统,是催生青花釉里红的社会原因。当时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大宗贸易货物即包括瓷器。其次,元代统治者对于工艺手技之生产甚为重视,招募各地的工匠以供其造作,同时颁布相关的法律规定:凡系官匠户之地位皆世袭,有利于工艺的传承和技术的积累提高。这种对手工业者的特殊政策激发了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催生青花釉里红的政策原因。第三,元代景德镇瓷业高度发达,是催生青花釉里红的行业原因。从元代开始,凡皇室内廷宗庙官府所需的瓷器,都是由政府派遣官员到景德镇监督制造。当时的景德镇已成为瓷业发达的大都会。青花烧制工艺在元泰定年间(即1324—1327年)已完全成熟并形成规模化生产,为青花釉里红的创烧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此外,由于宋代统治者尚文,在艺术上追求恬淡静穆的美,折射到瓷器上,主要表现在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无不表现静态的、收敛的、淡雅的美,从而抑制了釉下彩的发展。而元代统治者尚武,在艺术上则表现为热烈张扬、反叛扩张,这种反叛扩张的世代精神必然会选择与之匹配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结果是促成了釉下彩瓷的灿烂绽放,而青花釉里红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世祖出猎图》中元世祖的时装秀或许透出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画中的元世祖忽必烈骑黑色骏马,身披纯白色羊羔皮大衣,里着大红色龙袍,头戴红帽,脚蹬红靴。整个画面透露出的信息是元世祖忽必烈偏爱白、蓝、红、黑四色,和谐而热烈,构成了元朝色彩审美的主调。在此,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画面中元世祖头戴红帽、身着大红色龙袍、脚蹬红靴的套装打扮,视觉冲击力尤为强烈,白、蓝、黑三色退居次要成为点缀,红色则居于中心突出地位。作为元代开国之君的元世祖的这种色彩偏好有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心理基础,传达的审美信息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和普通大众,从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底层老百姓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青花釉里红这种划时代的釉下彩装饰手法何以会创烧于元代的原因了。

二、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情况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是青花、釉里红二者同施于一器烧成的装饰方法。青花的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由于铜元素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底釉成分、铜元素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所以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不同,两者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两者同样用笔在胎上绘画,但用料铜、钴有别。两者同样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青花对窑室中气氛的要求也严格,但比釉里红对窑室气氛的要求稍宽。这对于青花釉里红烧制成功殊为不易。而要把青花与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精品,这不是两项制瓷工艺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掌握了两项制瓷工艺的基础上,怎样在制瓷工艺上统一起来的问题,其中特别是在烧成工艺上,要把不同的烧成气氛统一起来,对工匠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 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直到清雍正时期才成功烧制出青花釉里红器物。唐英《陶成纪事碑》:“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即指青花画叶,釉里红绘花(果)的青花釉里红品种。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色调稳定鲜艳,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

三、青花釉里红在瓷器装饰上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青花釉里红装饰方法运用非常广泛,传统的青花釉里红作品都构思严谨,手法写实,图案性强,作品给人朴实、稳重之美感。青花釉里红瓷的画面,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国画。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价值显然大为提高。在富于变化而又优美的瓷器造型上,在洁白的瓷胎表面,绘制精心设计的高雅画面,青红对比绚丽多姿,罩上玉质感很强的釉色于一器,再经过难于驾驭的火的洗礼,可称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青花釉里红艺术瓷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青花釉里红艺术瓷对瓷器的造型有广泛的适应性。艺术瓷的造型多为瓶类,其造型变化无穷,一般有大小、高低、宽瘦之分。同一器型,其上下的直线与曲线交替运用。其中以小口矮领丰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它的俊俏秀丽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时空界限,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喜爱。现代各种夸张变化的造型,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无不妙趣横生。自元代创造青花釉里红艺术瓷以来,历经明、清以至现代,在这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艺人辛勤探索,从起步阶段的釉色不够纯正,造型、图案的比较单一,发展到釉色纯正,造型、图案日趋丰富多彩。正由于这个艺术瓷品种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中外人士所青睐。但是,釉里红瓷对烧成温度要求极为严格,烧窑师傅完全是靠经验掌握火候,产品质量不稳定,正品率不高。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没有现代专利制度,烧窑技术与釉里红的配方长期严格保密,只是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如传子不传女)师徒相传。因此,青花釉里红艺术瓷的作品一直很少,其中精品则更少。民国时期,历经长期战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瓷业严重衰退,各种艺术瓷也呈严重滑坡的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青花釉里红艺术瓷也伴随着景德镇制瓷业迅速的恢复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大家喜爱,同时被众多爱好者所收藏。此外,青花釉里红瓷的造型与画面,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更新,使这一艺术瓷中的奇葩可以超越时空永放异彩!

佛山陶瓷瓦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佛山陶瓷瓦历史悠久,其特点是品种齐全、规格宏大、题材丰富、制作精美。佛山在明清时期经济十分发达,民间艺术门类繁多,宗教活动非常活跃,陶瓷制造业基础深厚且行业竞争有序,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和推动了佛山陶瓷瓦艺术的发展,使其成为代表岭南文化的艺术瑰宝。

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建筑中,特别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种装饰。一般在正脊的两端设吻,正脊的中心设宝顶,正脊前后两个立面上设有雕饰。据有关资料显示,瓦脊艺术最早出现在汉代,到了清代其装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艺更为精美、生动。

我国南方一带流行用陶艺人物装饰正脊,称为“人物脊”或“公仔脊”,而脊上的陶艺人物,当地通常叫“瓦脊公仔”。这些带有花饰和人物群像的瓦脊,给建筑物增添了辉煌的艺术光彩,使楼宇更瑰丽壮观。佛山瓦脊装饰制品的生产源远流长,“唐末时期早有生产,到明清更趋兴盛”,主要装饰各种花饰、人物群像。

现存由佛山生产的陶瓷瓦制品全部是清末时由石湾制造的,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佛山祖庙。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是最具代表性的岭南古建筑之一,被称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岭南建筑艺术之宫”,其主要建筑均以陶瓷瓦作为装饰。此外,佛山市博物馆还保存了七件民间征集到的陶瓷瓦。这些陶瓷瓦均由石湾文如璧店、奇玉店、均玉店、英玉店等著名的瓦脊制作商烧制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佛山瓦脊艺术发展的主要对象和依据。

2、佛山陶瓷瓦的特点

(1) 品种齐全

佛山制作和生产的陶瓷瓦有正脊、垂脊、看脊,一般正脊装饰的多为人物故事,垂脊装饰的多为双面花卉图案,看脊则为单面,以人物故事为主。

(2) 规格宏大

从目前祖庙现存的陶瓷瓦来看,最宏伟壮观的当数由石湾著名店号——文如璧店制作的双面大型陶塑人物瓦脊——三门瓦脊,全长32.03米、高2.10米,气势宏伟。其瓦脊塑有多套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似乎正在上演着一幕幕历史长剧。

(3) 题材丰富

在佛山陶瓷瓦艺术中,陶艺人物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作品反映的题材也十分丰富,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曲、古典小说、宗教神话等,例如姜子牙封神、哪咤闹海、日神月神传说、八仙过海等。

(4) 制作精美

石湾陶瓷瓦人物集贴、捏、搓、捺、雕、塑等多种陶艺手法之大成。其中以贴、捏为主,有很强的手工艺制作特点。人物的细部刻画简练,动作夸张概括,注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花鸟生动活泼,构图优美。胎釉浑厚朴实,浓淡适宜,有浓郁的佛山色彩。

3、影响佛山陶瓷瓦发展的几个因素

(1) 佛山经济环境的影响

明清时期,佛山成为“四大聚”和“四大名镇”之一,商品经济异常活跃。据乡志载:“佛山一镇,绅袊商贾,林林总总”,反映当时商人之众,经营种类之多。当时佛山有铁商、丝商、布商、药商、船商、陶瓷商等。乾嘉道之间,佛山工商号在三千家以上。据康熙时吴震方的《岭南杂记》记载,“佛山镇,离广州四十里;天下商贾皆家焉。烟火万家,百货骈集,会城百不及一也。”可见,佛山当时相当繁华。佛山的经济发展为艺术陶瓷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佛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富庶则带来了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从而直接刺激了艺术陶瓷的发展,为佛山陶瓷瓦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优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 姐妹艺术门类的影响

佛山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粤剧、秋色、木雕年画、剪纸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艺术风格的艺术门类,为佛山陶瓷瓦艺术的发展起到互相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互相促进的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粤剧艺术,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嘉靖年间即建立了最早的粤剧行会组织——琼花会馆,粤剧艺术一直影响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佛山人每谈到粤剧都津津乐道,陶艺家们借鉴粤剧舞台上的表演技法,把粤剧中出现的故事与人物各种行当、台步、情节熔铸在自己的陶塑艺术作品当中。当仔细研究佛山的陶瓷瓦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人物的面相趋脸谱化,人物的动作架势也借用了戏曲人物的亮相造型,人物的服饰更是仿照戏曲服饰的设计,例如穆桂英挂帅的瓦脊作品;有的瓦脊作品的背景布局也与戏剧舞台布景雷同。可见这两门艺术的关系是如此之紧密,难怪有人评论佛山陶瓷瓦作品有如一出大型的粤剧舞台表演。

(3) 佛山宗教的影响

佛山素有“神庙之多,甲于他乡”之称。明清时期,佛山的民间宗教呈现了极为繁盛的景象。据统计,明代时期佛山只有二十八座庙宇,到了清代则发展到一百五十座,可见佛山当时的宗教文化非常之发达,宗教活动的活跃,使得佛山出现建设神庙、宫观、祠堂的热潮。由于佛山当时经济的发达、人民生活的富庶,以及陶瓷艺术水平的高超,使这些寺庙、宫观、祠堂都使用佛山生产的陶瓷瓦作为装饰来提升其地位和影响力,从而推动了陶瓷瓦的生产。

(4) 陶艺行业发展的影响

石湾艺术陶瓷的生产,普遍认为始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于鼎盛,逐渐形成了繁花竞放的工艺美术陶瓷门类,行业内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如当时的陶师庙就是一个陶瓷展览馆,本地的产品都陈列在陶师庙中,供同行或其他行业评价及消费者的点评,得到好评的产品则名声远扬,在行业中取得尊崇的地位。正是这种行业的有序竞争,激发了陶业内部的良性竞争,促进了陶艺行业的发展。也因为陶艺行业的健康发展给陶瓷瓦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并培训了大量能工巧匠,同时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外的陶瓷瓦制作商。

(5) 海外侨胞的影响

佛山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据统计,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佛山籍华侨、华人约73万人,分布在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为了光宗耀祖,集资或捐资在乡里和侨居地建造祠堂、会馆、庙宇等,这些建筑物使用了大量佛山生产的陶瓷瓦产品,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生产,还将这一产品和艺术传播到国外。自清代中叶以后,佛山陶瓷瓦产品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各地,目前在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地都可以发现不少庙宇都装有石湾制作的琉璃花饰瓦或瓦脊公仔。在越南河内的广东会馆、福建会馆和西贡天后庙更可见到佛山制造的陶瓷瓦。

浅论青花瓷的发展


青花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杰出代表,是古老文化底蕴的象征。它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把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影响到整个全球。

景德镇富贵吉祥青花瓷器餐具

以钴料为呈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入窑烧制而成的产品,史上把它称之为白地蓝花瓷器,也就是青花瓷。青花瓷色调单纯明净,蓝白两色对映,是具有代表性的“黑白”艺术,青花瓷朴素明快,爽朗大方,具有典雅清新之美。

以钴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釉下彩青花瓷,因纹饰外所罩釉色的不同,分为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两大类。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中后期。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瓷胎洁白,器表所施是纯净的透明釉,青花色泽鲜艳,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长期以来青瓷为主的局面。元青花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与彩釉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葩,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位。

其实青花瓷早在唐代就有烧造,而发现最早的青花瓷瓷片,出土于扬州的唐城,首先是1975年扬州基建施工中出土了10多块唐代青花瓷片,接着1990年在扬州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又出土了4块唐代青花瓷片,其器型有碗、盘、壶和枕,纹饰有梅花点、花草流云、动物、菱形纹等。

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镇青花烧造的技术已完全成熟,其特征是胎体厚重而又洁白,釉面白里泛青,釉色莹润,色调清新,纹饰素雅,图案层次丰富等等。其中有些瓷器采用高锰低锌的进口青料,又称“苏麻离青、苏派勃青、回回青”等名称。元、明初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大多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带银黑色结晶状斑点(俗称“铁锈斑”)。

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元代青花瓷的出现,至明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景德镇及全国瓷业生产的主流。瓷器成为中国骄傲的历史,享誉世界,正是从青花瓷的出现开始的。

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其实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重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

景德镇是赫赫有名的瓷都,明、清两代,这里的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进入鼎盛时期是明代永乐、宣德两朝,也是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厚重壮实的结构的主要时期,该时期的青花瓷表现出灵巧清秀而又棱线分明的特征,在装饰上有意识借助和发挥钴料自然晕散的属性,形成一种枝离错落、豪放潇洒、气韵生动的风格。在美学追求上,也一改元代青花遒劲挺拔的情调,呈现出一种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风貌。入清后,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产品最能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平。它的特点是色彩鲜明清翠、浓艳相间、层次分明。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因此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能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代永乐、成化瓷相媲美。雍正、乾隆两朝,青花瓷造型一改前朝的浑厚古朴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之貌、器型纤细之美,因此有“青花五彩”之誉。

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出现,是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这种“黑白”体绘画艺术明净素雅,赏析它似乎在赏析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美,青花艺术融入中国画艺术之后,似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审美突然找准了物化对象。其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的程度之深,使之迅速发展而带来了景德镇瓷业的空前繁荣,从此青花瓷也就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而闻名于世。

洪武年间青花瓷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此时的青花瓷颇有元代遗风之味,由于刚从元代过渡而来,元代的风味一时不得消除。二是从20件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原清宫遗存的洪武青花瓷分析来看,青花色泽偏于暗黑。三是所画纹样,尽管还有元代青花的影子,但已经改变了元代满、密、平的感觉,进入充分的“留白”时期,有着疏朗而清秀的表现,有的甚至追求简洁的装饰。四是目前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实物。

永乐、宣德的官窑青花,是明清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因用波斯输入的“苏泥勃青”料,在瓷胎上作画,画面出现黑蓝或银灰色的结晶斑点,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色彩浓淡协调,装饰别具风格。宣德青花,是宣德对永乐的全面继承发展关系,因为关系紧密,故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两朝在青花发色、装饰、造型三方面均有差别。

明代中晚期以嘉靖、隆庆、万历官窑为代表的青花瓷,一改前朝雅淡为浓重,但其艺术风格难与前朝风格相提并论。其浓重,是呈现一种蓝中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犹如蓝宝石的色调。嘉靖青花瓷造型,开始呈现多样化,另外还多用仿铜器的造型。总的来说,大件的琢器胎体厚重,小件器制作仍相当精细,胎薄体轻尚规整,底足处理尚齐整。呈现的风格,厚重古拙者居多,轻盈秀丽者亦兼而有之。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还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日益衰落。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且有指印纹。器型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凤、缠枝莲、山水、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拜石等,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瓷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图案花纹除缠枝莲、云龙、龙凤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团花竹石、三果、花鸟为多见。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除了制作碗、盘外,还生产印盒、笔筒、笔插等各类文房用具。图案除了传统的云龙、云凤、缠枝莲外,以缠枝莲、三果、松鹤、竹石为多见。当时除了白地青花外,还盛行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至嘉庆时青花瓷质量有所下降,但当时青花瓷仍与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较浅淡。

大约从明朝中期的正德、嘉靖时期起,中国的青花瓷开始适用国际化市场需求,为西方输送了大量的青花瓷。据T?佛尔克编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一书的记载,万历年间我国瓷器就已经按照欧洲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输出的数量很大,例如书中记载了1604年荷兰人袭击葡萄牙船得到中国瓷器约60吨,即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在布鲁塞尔皇家博物馆臧品中,有约60件饰以各种纹章的中国瓷器引人注目。纹章是欧洲或城市、或家族、或公司的一种图案标志。最初景德镇只制作青花纹章瓷器,但18世纪上半叶珐琅彩纹章开始出现后,那种订制饰以公司职员、商人及贵族纹章的套装盘和碟子数量日益增加。

海外藏元青花瓷的数量,据日本的陶瓷研究专家小山富士夫先生说有200件左右。《江西文物》(1990年第二期)提到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带有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后,20多年后美国波普博士以该瓶为依据,对照伊朗特别尔寺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所收藏元代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凡是与之相似的景德镇14世纪生产的成熟青花瓷器,称作“至正型产品”,这个研究方法推动了元青花的研究。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藏有一件青花瓶口罐,立体纹饰为用点彩方式绘制的五条鱼形图案,中间满缀点彩梅花形朵花,口沿部也以蓝色条彩作为辅助纹饰;美国波士顿泛美美术馆也收藏了一个青花碗,立体纹饰在碗的内心,用青料绘折枝花卉草叶纹,碗的口沿和里心其它部位,绘有蓝色条彩和点彩。

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代表,是古老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它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入西方,作为一种珍贵文物被西方很多国家收藏。

陶瓷雕塑作品装饰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从我国古代发展开始,陶瓷雕塑作品就被人们视为一种兼具装饰作用与艺术作用的作品,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陶瓷雕塑作用多被用在建筑行业。发展至隋唐时期,唐三彩作品则被是大家最熟知的一种陶瓷装饰品,则被誉为了“陶瓷雕塑中的瑰宝”,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与追捧,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也可见一斑。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瓷器发展地极为昌盛,那么又被称之为瓷器时代。最终一直延续到隋,自从青瓷出现以后,相对传统的白瓷又被取而代之,发展到这个时期后,人们通常采用青瓷雕塑作为常见的装饰作品。

从近些年来我国的陶瓷雕塑市场发展形势来分析,陶瓷雕塑作品多用于生活装饰,这样一种兼具装饰作用与艺术价值的陶瓷雕塑,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表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不论是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时期,或者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陶瓷雕塑作品一直都被看做为一种商品而销往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所以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陶瓷雕塑也被群众视作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装饰作品,在作为商品形式广泛流通的同时,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与传承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内陶瓷雕塑作品一直都处于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状态中,陶瓷雕塑作品早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就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这对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转折点。在那个阶段,因为学潮思想对文艺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很多艺术家与设计师都开始采用创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本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将本身的思想精神与装饰灵感表达出来,这其中,陶瓷雕塑作品也就是体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改革、创新。通常而言,中国以陶瓷艺术而文明,那么陶瓷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具备长时期保存能力的文化、艺术产物,能够很好地把历史文化与背景记录下来。不只如此,因为每一个人对陶瓷雕塑作品的审美标准也是千差万别,那么设计师们彼此间关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工艺与艺术交流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和另外的艺术形式相比,陶瓷雕塑作品的发展更加重要,从而最终成为全部艺术形式的代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