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上刻的字 > 导航 >

瓷器上的刺绣——刻瓷艺术

瓷器上的刺绣——刻瓷艺术

古代瓷器上刻的字 艺术瓷砖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2020-06-10

古代瓷器上刻的字。

“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这句古话像是为刻瓷量身定做的。何谓刻瓷?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后的瓷面上进行雕刻的技艺,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绣。

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凡是能着墨于纸上的事物,无不可“绣”于瓷器之上。叮叮咚咚,叮叮咚咚,经过一番刀雕斧凿,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艺术家们称赞其“触有手感、观有笔墨”,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刻瓷起源于18世纪,只有200多年历史,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属年轻一族,但是它的萌生与远古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的木雕、牙雕、石雕等装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陶瓷馆研究员王一君介绍。

是的,与其载体——瓷器相比,刻瓷确实太过年轻了。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用以寄情抒怀。为使御迹能保留长久,宫庭艺人就想办法将墨宝刻于瓷器上,从而真正产生了刻瓷。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专门培训刻瓷人才,当时的教师是著名刻瓷艺人华约三。其后,刻瓷艺人戴玉屏、陈智光、朱友麟等,都是华约三的学生。

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立说:“上世纪60年代以前,江南民间偶见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工匠,从事在碗内或碗底凿刻姓氏的手艺,也算是一种刻瓷,只是十分简单粗糙,算不得是一种艺术。”

日前,由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孙兆宝创作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刻瓷作品在淄博完成。作品以黄河、泰山为题材,长2.6米,宽1.2米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社会上提倡解放思想、推动生产力的时期,人们开始释放出沉积已久的热情和能量。”从事刻瓷创作和研究20多年的苏州刻瓷艺人陆震宇说,“一时间,沉寂了多年的刻瓷艺术也和其它的艺术一样,重新出现在诸多媒体上。”

改革开放使刻瓷获得重生。北京、上海、淄博、青岛、南京等地又重现刻瓷的身影。各地陆续涌现出有名的刻瓷艺术家。其中数淄博的刻瓷艺术最为成熟,刻瓷产业最为发达。

为什么是淄博?

“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

有着8000多年陶瓷生产史的淄博,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谋求陶瓷工艺的发展,当初定了两个发展方向:一学江西景德镇的粉彩,二学湖南醴陵的釉下彩。不过,由于淄博本地的陶土、烧成等因素不适合发展这两项工艺,寻找新的陶瓷工艺迫在眉睫。

字串7

1975年春天,淄博瓷厂一位酷爱美术和书法的年轻工人张明文,偶然间受到启发,在一个瓷瓶上刻了一株梅花,并配上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用墨上了色,被前来参观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翟荫塘看到后,当即定下300件刻瓷作品作为国礼。

“那时,厂里把当年分来的5位美校学生划给我,成立了刻瓷组,由我传授刚掌握不久的新技术。”如今66岁的张老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刻瓷就这样在淄博传授开来。

作为淄博刻瓷的创始人,张明文不仅改进前人的刻瓷工具,发明了钻石扁形刀,还摸索出多种刻法如大写意刀法、水墨刻法、钻刻冰纹敷色法等。2002年,他61岁时又开创了在薄胎瓷器上刻瓷的先河。2006年12月,他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中国刻瓷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30多年来,淄博已有超过3000名专业从事刻瓷艺术的工作者,还有数千名业余爱好者,加起来近万人热衷于刻瓷艺术。著名刻瓷艺人有张明文、冯乃江、李梓源、朱一圭、马林、纪荣福、罗晓东、王长永等。其中,李梓源刻制的鲁青瓷5头文具在1982年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陶瓷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

1985年,淄博以刻瓷研究为主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研究机构——淄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了便于刻瓷艺术走向市场,淄博成立了许多专门的工艺公司,对刻瓷工艺品进行包装、宣传和出售。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刻瓷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企业也采取了免税等政策。

字串5

政府推动刻瓷产业发展是件好事,但是在产业化的浪潮中怎么保证刻瓷艺术不流失呢?对于这个难题,作为当代大师,张明文的思考是:“刻瓷艺术工作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艺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对市场化问题,能引入经纪人机制最好,艺术家只需要埋头搞好刻瓷艺术,经营市场则交给经纪公司去打理,这也符合市场规律。”

延伸阅读

刻瓷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幅清末出品的烟画,画上刻瓷师傅正在依照顾客的要求,在其新购买的茶具上雕刻书画。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无釉的“原始瓷器”出现于商代,有釉的古瓷出现于东汉前后。到了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已是“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当时,我国已有了“瓷器之国”的美名。

刻瓷,是在精美洁白的高级素瓷茶具、餐具、文具上,用金刚石刀雕刻书画的一门艺术。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是用高碳钢和金刚石制成的,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雕刻。

刻瓷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首先,在白瓷器上用墨写字或绘画。其次,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刀雕刻。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用小锤子均匀地敲打高碳钢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画,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刻瓷十分讲究刀法,要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最后是打蜡,如此瓷器上便能现出轻描淡写、宛如绘画的山水人物及花鸟虫鱼。真草隶篆、诗词歌赋,亦可跃然瓷上,经久不褪。

刻瓷,在清代已发展到十分完美的程度,从业者众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刻瓷与绘画类似,也有南派北派之分。广州、上海为南派刻瓷,风格清秀飘逸;北京、天津为北派刻瓷,风格较粗犷豪放。到了清末,南北两派互相学习融通,使刻瓷艺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特殊的陶瓷文化——瓷刻艺术


一把普通的小锤、一根铁钉般大的钻子,两年的光阴……102块普通的条形瓷砖在他的巧手雕琢下,组成长达5米的“江山万里图”。昨天下午,在素有“南京瓷刻一匠人”之称的陶数成家中,记者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幅巧夺天工的巨著。

走近陶数成的家中,在客厅中间挂着一幅用铁皮做成的风景图,除了有形象逼真的竹子外,还悄然栖息着一只可爱的小知了。来到工作室,只见其中一个墙角上有一排精致的仿古徽派建筑,下面分别用铁钩挂着三个精美的圆形瓷盘,上面分别“画”着一片枫叶、一只猫咪和一位当红影星的图像。

“这三个瓷盘上的画都是我一锤一锤敲出来的。”陶数成解释说。“不会吧,我还以为是用毛笔画上去的。”记者一边说,一边伸手触摸,感觉到瓷器上起伏的纹路。

看着笔者吃惊的表情,陶数成笑着从卧室里搬出了6块包装崭新的条形“木板”,然后一块块拼装起来。一副清新秀丽的“江山万里图”展示在记者面前。

这幅作品是由一块块长24厘米、宽5厘米的瓷砖组合而成,上面或深或浅呈现出河水、山路、松树等不同的景物,充分表现出镇江至南京沿途的风景,如果不仔细察看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用锤子刻出来的。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足足花费了我两年的时间,从1997年到1999年之间基本上我很少出家门。”陶数成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美术和手工艺品尤为喜爱。1991年的时候,陶数成无意中从电视上看到广东有人在瓷砖上刻出一幅幅令人称绝的画面。他也心动了,于是就试着一个人在家里捣鼓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陶数成终于也能在瓷盘上雕刻了,但是“原材料”却让他发起了愁。一次无意中经过夫子庙的一家碗店他发现,店里有一种产自景德镇的白色瓷盘,不仅质量过关而且非常符合他雕刻的要求。于是,他就骑着三轮车把店里仅有的70多个盘子一下全买了拖回家,开始干起他梦寐以求的瓷盘雕刻。

经过6年苦心的钻研,陶数成已经完全掌握了瓷盘雕刻的技术,他就想雕刻一幅巨著来充分显示自己精湛的水平。于是,他以“长江万里图”为原本,以瓷砖为原料,先用毛笔在瓷砖上画出整个作品的轮廓,然后分成若干块一点一点雕刻起来,最后用墨喷洒上去就完成了。

“我之所以这么执着,一方面是为了展现瓷砖上雕刻的工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精湛的手艺,让这种民间特有的文化能够代代流传。”陶数成笑着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