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镇纸:大潜力的小收藏

镇纸:大潜力的小收藏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宋代瓷器小茶杯鉴别 大明成化瓷器鉴别

2020-02-08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明代白釉黑花卧虎瓷镇纸

相对于字画、瓷器、玉石来说,镇纸的收藏市场很小。拍卖纪录显示,在2004年春拍市场上,一对明寿山石高浮雕蟠螭纹镇纸,估价20万元至30万元,以104.5万元成交,这标志着镇纸拍卖首次过百万元。

据介绍,这件镇纸在2009年重返春拍市场,估价还是20万元至3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14.5万元,其拍价五年时间只涨了10万元,与同期其它门类藏品动辄数十倍的涨幅相比,显得波澜不惊。但业内人士认为,正因为镇纸收藏还没成气候,拍场上才屡有捡漏良机,升值潜力较大。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瑞臣给藏家的建议是,当下镇纸市场价低物美,藏家可以像邮票专题收藏一样,专门收藏某一类型的镇纸,材质以象牙、石质、红木、贵金属为最佳,如能及早介入,这些特殊材质的镇纸价格的回落空间几乎为零。

“小五”潜质不让“四宝”

与笔墨纸砚四宝相类,镇纸可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 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常将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欣赏,同时用来压纸或者压书,由此出现了镇纸,又称纸镇、镇尺。

镇纸的材质多种多样,以玉、瓷、竹、木、铁、铜居多,上面通常雕刻有兰、菊、梅、竹并配以诗句的图案,也有动物和人物的立体形象。明清镇纸的制作材料比较常见的有玉、石、铜、乌木、紫檀木等,其中以石镇纸为多。在造型上以长条形为主,一般是以成对的形式出现,上面刻有诗词格言或对联字画。

材质珍稀、雕工精良、设计巧妙、年代久远的镇纸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常见的是紫檀、红木、鸡翅木等材质的镇纸,价格在千元以下,没有引起藏家更多的关注。在大型拍卖会上,镇纸的整体成交价格也不高,单件藏品以十万元以下成交的居多,间或有几千元成交的低价品,难与砚台、毛笔、印章相提并论。

镇纸的收藏价值一定比不上砚台和印章?广东藏家古月认为,衡量一类藏品是否有价值,一要看其人文价值,即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二要看其工艺价值,雕工是否细腻、设计是否独特,三要看材料价值。

中国人使用镇纸的年代可以上溯秦汉,不逊于砚台和印章。历经漫长的历史,镇纸雕琢工艺分出了刻画、刻书、浮雕、圆雕、光板等几十个门类,因各地风俗、各朝代流行不同而异彩纷呈,风格迥异,以其工艺价值与人文价值,完全有资格进入高档古玩的收藏范畴。

从材料价值而言,镇纸比砚台更占优势。砚台所用石材,一定是适合研磨的特殊材料,镇纸的功能只是压住纸张,材料选用十分广泛,与印章无异,清明两朝的白玉、田黄镇纸在拍卖会上最受追捧,一些广州收藏者则偏爱花岗岩、铜制的镇纸。

名家作品尤为难得

刻书画镇纸一般由书画家作稿,其程序也与刻铜墨盒一样:先挑选中意的镇纸,或木、或竹、或牙、或铜。按常理,有声望的书画家所挑选的必定是材质精良、造型别致的光板镇纸,在上面均匀地涂上一层白粉以衬其底,然后书画家便在其上纵横驰骋地构思创作。

镇纸上的书画作品,其实是书画家本人作品的袖珍化,它的章法、笔法、气韵应与大幅作品一致。事实上有一部分书画家不大会作袖珍小品。以前没有复印机和照相技术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大和缩小,所以一般能在小小的镇纸上作书画,又能得其神韵的书画家必然功力深厚。待书画家完工后便由镌刻名家在其上按书画的特点,一刀一刀地细心地镌刻完成。雕刻家务须深谙书画家的笔墨、个性,用手上的刀将书画家作品的特征进行再创作,将其特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小小的镇纸凝聚了书画名家和镌刻名家的共同心血,也可说是他们的联袂之作。这种联袂不是随意的,因为书画的章法、笔法、气韵,必须与雕刻的风格气韵相匹配,故每件成功的上品皆极为难得。

拍卖场上的黑马荣耀

在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中,“旧时月色--个文人的案头清玩”专场引起了众多藏家的关注。这是继2010年秋拍推出董桥旧藏书画之后,其收藏精品再次现身拍场,结果拍出不少高价藏品,最惹人眼目的是一件宋代青铜卧狮镇纸,因其曾是王世襄的旧藏,估价为15万元至20万元,最后以71.3万元成交。

这件卧狮由青铜铸造,面朝一方,怒目圆睁,口微张露齿,头部毛发卷曲,颈饰铜铃,姿态呈匍匐状,四爪威武有力,鬃毛丝丝可见,气势雄伟,稳重大气。器物青灰色泽,表面光亮,定是常年把玩所致。铜狮早年为王世襄从私人处购得,爱护尤佳,视为珍宝,且将此物收录到自己撰写的文集中,不仅对其器物造型详细介绍,还将收藏轶事娓娓道来,对其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2003年举行的王世襄收藏专场拍卖会上,这件宋代青铜卧狮镇纸,估价15000元-25000元,成交价为55000元。收藏家董桥因与其失之交臂而懊恼不已。5年后,这件镇纸出现在香港的拍卖市场上,董桥花了数倍于2003年的价格才购得。这件青铜卧狮满身尘埃,枯涩无光,董桥用一方素净棉布潜心擦拭,连夜摩挲,古铜卧狮似乎慢慢苏醒,透出古穆英气。

小编推荐

文玩裁纸刀收藏潜力大


传统字画作品,根据尺幅大小定价,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根据需要及纸张的大小进行裁减、拼接。所以裁纸用的裁刀,也是文房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其重要性,比一些纯供玩赏的器物要强得多。

裁纸刀究竟何时进入文人书房,成为一项独立的文房用品,已不可考。南北朝时期,文人裁纸写信,抑或用绢布作画,尚无专门的裁刀,也就是随取小刀替代,并无过多讲究。后来,纸质更为柔软且富于韧性的宣纸流行。人们发现,用利刃裁宣纸,很容易裁偏,造成纸张浪费,反而是刃口略钝的刀更好用。于是,金属不再是裁刀的唯一材质,玉石、玳瑁、象牙、牛角、竹子、红木等质地坚硬的材料也被用于制作裁刀,并且造型也更多样化,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用文具。

象牙裁纸刀

明代文人于世俗物趣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对文房器物的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裁刀属于实用性文具,不仅是文房的常设之物,还另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的要求,故明代的裁刀,颇多精心之作,用以寄托使用者的情致志趣。明末之际,不仅有形成品牌效应的“姚刀”和“崇明裁刀”,追求古雅之人,还把古人削竹简用的刀作为裁刀,以此彰显自己的高雅品位和艺术修养。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谈到,当时还有从日本舶来的裁刀,刀把以名贵木料制作,上面雕镂花纹,镶金错银,就是为了迎合当时之人求异搜奇的奢华追求。

清代则是文房用具的另一个制作高峰,这一时期的文人趣味,对于沉静内敛、低调朴实的风格更为欣赏。以黄花梨、紫檀、乌木等名贵红木,或竹子贴黄制作的裁刀,光泽柔和,不浮不嚣,锋芒内敛,有一种沉静优雅的魅力,因而格外受到文人的青睐。由于竹木的可塑性强,匠人还在裁刀的刃上创作微雕山水,题写诗文名句,或于刀鞘上镂刻花纹图案,采用线刻、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力求精细入微,使之具有更大的欣赏价值,富于装饰美。

当前藏品市场上的裁刀,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居多,价格也不高,主要受到一些做系列收藏的玩家追捧,与一些高价位的热门文玩相比,稍显冷落。而收藏裁刀,只要弄清楚其所属时代、材质、工艺,心中就有了一杆秤,就可以准确地评估出相应的价格。

镇纸收藏:可赏可用亦可玩


镇纸是文房中的辅助性用具,多用玉、铁、铜、石制成,用于镇压纸张或书籍,以便阅读或书写,亦称为“书镇”。镇纸最初是由玉雕玩件及铜器演化而来。明人文震亨的《长物志·镇纸》曰:“玉者,有古玉兔、玉马、玉牛、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蹲虎、蹲螭、青绿虾蟆、卧马、龟龙、眠犬、鎏金辟邪,亦可用。”古代文人大多好玉,常将玉雕或青铜器置于手掌上摩挲把玩,在需要铺平纸张时又可兼用于镇纸,遂因此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文具。

镇纸的形态并无一定之规,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变化。《南史》载:“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南朝齐高帝曾用铁特制了一个非常粗大的镇纸如意,以备意外时作为棍杖,用以搏击。至于旧日的私塾先生,惩责学生所用的戒尺,其实也就是写字时所用的镇纸尺。而生活优渥的文人,书斋所用的镇纸,就大多兼具实用和玩赏价值,尤以动物造型为主。《水浒传·第二回》:“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就是很写实的情景。宋元之际,大户人家所用的文玩镇纸,不论材质还是造型,都十分的考究。

镇纸

另外还有一种用铜或铁制成,呈圆形或方框状,兼具多种功能的镇纸,称为“仿圈”。在需要描画直线时,可以作为直尺;或者新手临摹书画,可于宣纸下面置放范本,然后用仿圈压平,不致移动,就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摹写。圆形的仿圈,则是摹写小楷时最为常用的工具。明代还有一种尺状的镇纸,“中透一窍,内藏刀锥之属”,是把镇尺的中间镂空,可将小刀、锥子等器具藏于其中,犹如一个小型的百宝箱。

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对于文玩的追求,尤以奢华精美为时尚。如俗称昭文带的镇纸,就是在紫檀或乌木上面镶嵌用古玉雕刻的提纽。另外,宣铜、玛瑙、水晶,乃至“官、哥、定”等名窑瓷,也被用于制作镇纸。甚至还有从日本进口的镀金镇纸,双桃造型,上面镶嵌银叶作为提柄。但是,这些以新型材质制作的镇纸,观赏性有余,实用性却不足。毕竟镇纸是以实用性为主,观赏为辅,材质的分量一定要重,方才压得住纸。所以《长物志》品评道:“水晶、玛瑙、官哥定窑,俱非雅器。”

因镇纸为普见之物,数量众多,加上具有名人价值的传世珍品难求,升值一直较慢。故收藏镇纸,材质是重中之重,如寿山石、田黄石、古玉镇纸,都是收藏的焦点。其次是看镇纸的做工和形状,若是雕镂细腻、器形精美、剔透玲珑,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工艺价值,也是很受青睐的藏品。

古纸的收藏与拍卖 升值潜力巨大


正宗的古代宣纸系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供裱拓、书画所用,有净皮、棉料、特种净皮三类。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八等,又有夹宣、单宣等之别,还有生、熟之分。成纸后,需再加工的有虎皮、煮锤、冷金、云母等几十种,比较珍贵的有粉笺、蜡笺、粉蜡笺、彩色粉笺或彩色粉蜡笺以及洒金、描金粉蜡笺等深加工产品。将古旧宣纸当成一种收藏品源于书画家们的偏好。和一般意义上的收藏品不同,古纸的收藏价值不仅体现在藏品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位上,也体现在始终蕴涵着的使用价值上,这种使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日俱增。因此上乘的古旧宣纸在存放中经过不断吸附水分和干燥的交替过程,品质会变得更加独特,润墨染色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徽宣品种丰富多彩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檀皮,檀是安徽独有的一种灌木。制宣艺人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发明出了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类纸张,并就同一用途研制出了丰富多彩的品种。纸张的最大功用莫过于书写印刷,宣纸在承载传播文明的领域上各领风骚、大放异彩。纸张制造的时间、地区和品种与文献所标定的时间、地区和品种要相吻合,作为绘画和印制书籍的载体,使用古纸有一条不成文的习惯,即适于作什么用,就作什么用。如宣纸专用于书写绘画及裱褙,就有专门的原料配比和专门工艺,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制宣艺人的品牌就出现了。

安徽宣城明清两代都有名牌造纸作坊,书画家最喜欢使用这一时期的宣纸。宣纸之乡抄制上乘的品牌宣纸,独占魁首,先后于1911年在南洋国际权业会上荣获“超等文凭奖”、1915年又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民国宣纸主要散落在制宣艺人和收藏家手中。上乘的当代宣纸在安徽宣城各厂家还有相当的库存,这是手工业企业进行品牌竞争的传统手段。如20世纪70年代安徽泾阳县宣纸厂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定制的“师牛堂”纸,目前每刀的价位已达10万元以上,一张纸的价格在1000元以上。即便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普通宣纸,增值幅度也达近百倍。品牌宣纸在挖掘传统、研究古代宣纸纸样的基础上,针对书画家的创作特点,特别研制极品书画纸,以适用各类书画作品的用纸需要。如书法中楷书、小楷、篆书、行草、隶书、榜书、题扇等,国画中写意花鸟、大写意、工笔小写意、泼墨等,各种专用宣纸,有的薄于扎花,有的厚至三尺。还可根据规格的专用(如带暗记、旗号或专作、特制等)生产专用纸。国画大师定制宣纸已经成为新品牌。

《十竹斋笺谱》1952年

历朝历代造纸各有千秋

选择历代生产的名贵用纸考究很多,宋、元、明、清内府书画创作和刻印古籍善本的用纸有极强的时代特征。鉴别各时期古纸的真伪,要熟悉各种古纸的制作特点、形式及装饰图案,要看清纸表面是否光滑匀净,是否有杂渍,颜色的陈旧是否自然。通常古纸偏厚,破碎后呈小块状,断面多有斜纹。

甄别古纸旧笺首先要确定年代。现在所能见到的是清至民国初年时期的,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因战乱频发、时局动荡,好纸较少,嘉庆时期的纸笺多为仿前朝制品,所以乾隆时期的古纸最为名贵。只有了解各个时代纸张的特征,对古籍的鉴定和书画的真伪就不难作出判断。如“开化纸”确是清代最名贵的宫廷御用纸,产地在浙江省开化县。其极其洁白,质地细腻,帘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强,柔软可爱,上手后有玉润感,在白色的纸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如桃红。难怪民国时藏书家陶缃最喜收藏殿版开化纸,人称“陶开花”。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内府刊印书籍多用这种纸。当代大藏书家周叔先生在全面收藏整理清代早期开化纸印本的基础上,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是顶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开化纸有明显的“工艺缺陷”,他由此考订鉴别了一系列的康熙殿版的真伪异同,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民国“赵氏书画供宣”

特殊用纸印刷的书籍

不同的时代会用当时所通用的纸来印书,这样,纸张的断代就为古籍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古代印书用纸,或因其官方、私家属性的不同,私家又因其个人情趣爱好的多种多样,所用纸真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些产物都如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及人文风尚,对于深入研究近代物质文化史提供了翔实的证据。用宣纸印刷的古籍便于翻阅,不易破散,美观庄重,坚固耐用,典雅大方。古籍印刷专用宣纸、磁宣纸、各种颜色古籍线装专业宣纸,以其质地柔软、着墨力强,印刷网点清晰、洁白均匀、防虫蛀防老化等优点,被藏书家青睐。古籍印刷独特的制版工艺和传统印刷技术在古宣纸上达到完美的效果。

古书的用纸有藏经纸、毛太纸、毛边纸、太史连、棉连纸、开化纸、开化榜纸、连史纸、官堆纸、白绵纸、皮纸、竹纸、日本皮纸、机器连史纸、玉版宣纸、罗纹纸、洋粉连纸、本槽纸、美浓纸、高丽皮纸、特殊用纸等。如用康熙年间汉文公文纸影印的《宋本孟子赵注》,为民国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印制的数种清宫旧藏善本之一;又如用乾隆高丽纸满文公文纸影印的《新刊奇妙全像西厢记》,系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采用故宫废弃公文纸印刷。因古纸难得,新中国成立后以古纸印刷的书籍更为罕见。再如康熙席氏刻红筋罗纹纸印刷的《甲乙集》,纸质细薄柔实,有明显的横纹,与丝质的绫罗相仿。红筋罗纹纸罕见,尤应珍视。

荣宝斋信笺 50年代木板水印

咫尺小景,意态无穷

笺纸是古今文人雅士书信往来、唱和题诗的风雅之物,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花笺,又称诗笺、笺纸、彩笺、尺牍,是手札的载体,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称“八行笺”,距今已有1580多年历史。雕刻印刷精美的宣纸印花笺,形式多样,色泽古雅。到明代,花笺集书画、文学艺术及印刷技术于一体。明代木刻精印的吴发祥《萝轩变古笺谱》、胡曰从的《十竹斋笺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笺谱巨制和古籍善本,名扬海内外。清代康熙、乾隆等帝王爱好书法,宫廷所用笺纸或描金,或织锦,或木刻水印,描龙绘凤,富丽堂皇。如始出于清代康熙时期的梅花玉版笺纸,正方形,白色地子上印制泥金龟裂状冰纹,梅朵散饰其中,饰纹典雅精美。梅花玉版笺纸经涂扮、打蜡、泥金等繁复工艺加工而成,纸质坚厚,表面平滑光洁,是艺术性与工艺性兼得的清代加工纸。2010年拍场上出现的一张梅花玉版笺,右下角钤一隶字朱印“梅花玉版笺”,清乾隆年间制49.5×51.5厘米,成交价3.25万元。民国时受新文化运动冲击,花笺的生产有所影响,但不少文人转而自制宣纸花笺,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当时大文豪鲁迅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激起文人雅士的思古情结。

最早的笺纸只注重实用性,上面并无考究的装潢和图案。大约明代中期始,发明了一种“板拱花”的彩印技术,使笺纸有了极高的观赏性,立体感很强。清末及民国初年的素笺集画、书、诗、印于一体,真正成为一种意趣盎然、品位高雅、清俊疏朗的艺术品。那时的制笺以文人画取代作坊俚俗的作品,刻印高手众多,风格细腻流畅,用色匀称妍雅,并选用上好宣纸,使用木版水印技术制作。20世纪60年代后,笺纸式样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宣纸印彩笺和八行竖格笺改为机制纸印横格笺,钢笔普及,再也找不到毛笔书写时的墨彩气韵,宣纸花笺成为传统文化守望者和收藏者把玩的艺术品,其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日益增高。

素美浓障子纸

古纸拍场也谈兵

有清一代、民国的宣纸价格惊人。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就拍卖过共35张民国宣纸,拍出价为28万元,约每张8000元。而清代宣纸平均价格目前已经超过每张1.2万元。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2006年古籍春拍的拍卖结果显示:素笺纸,民国木版套色印制4册,成交价154000元;素纸,民国制50张,成交价3520元;描金素蜡纸笺,民国制2张,成交价2200元;美浓纸,日本制2卷(136×28厘米),成交价1100元。2009年3月的北京德宝古籍拍卖显示:粉蜡笺描金云龙纹对联纸,民国制2张(135×34厘米),成交价2688元;洒金素纸,明制1张(77.5×56.5厘米),成交价2800元;旧信笺(花笺、旧册)成交价3360元;皮纸一卷(1张)成交价560元;素月楼信笺200张(每张28×18厘米),成交价5712元,约合每张28元。第504号拍品朵云轩信笺,民国制5刀(500张)(每张28.5×31厘米),蓝格半框8行,单鱼尾,版心下刻“朵云轩”,我以底价2800元捧回,加上佣金,约合每张6元。

安徽泾县宣纸在20世纪60、70年代有“汪六吉”与“汪同和”的特种青檀皮净皮宣纸,大小尺度分为四尺和六尺。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一张此类品质的六尺净皮宣纸每张的市场售价已超过50元,一刀纸的价格就是5000元(现今新出产的价格每刀不到400元)。由于经过一定年份的存放,宣纸没了“火性”,在质地上也体现出特有的绵韧,一直以来被书画家视为可遇而不可求的佳品。所以有一些年份的“老纸”价格连年攀升:1983年的高档四尺净皮,现在价格为3800-4200元一刀。1989年的六尺净皮二等品宣纸,当年价格是180元一刀,现在的价格是190元一张。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六尺一等品宣纸,每张的价格已经超过1000元。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种二丈四的宣纸纸品,宽2.3米、长6.8米,单从纸浆中提出一张纸,就需要28个到30个熟练工人,要做到厚薄一致,需要受力均匀,技术难度非常高,目前在书画气氛浓厚的新加坡,这种宣纸卖到了1万多元1张。

小知识:

一“刀”纸,形容的便是古时候的造纸术,将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许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站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线犹在耳畔......,抓住这种感觉,就将那“刀”所能完整切断的数量称为“刀”了,但世上当然没有两把锐利相当的刀子,更别说能找来有一样力道的操刀手,结果,似是而非,姑且计算,将各自所能作到的近似值的取了个样,于是不一而足,造就了这个浪漫而不实的量词,俗称“刀”。一般一刀纸100张,古时也有25张、70张之说。还有200张的。不过一些练习纸,如机制毛边纸,大都不够100张,大概在95-98张之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