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粉彩瓷器 > 导航 >

咸丰粉彩瓷赏析

咸丰粉彩瓷赏析

古代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鉴别 粉彩瓷器颜料鉴别

2020-06-12

古代粉彩瓷器。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以雍正时制作最精。粉彩瓷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瓷器品种,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的同时,烧制出的瓷器画面粉润柔和,故名粉彩;又因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画彩,再经过低温(700℃~750℃)二次烧造而成,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又称“软彩”。 咸丰一朝时间短暂,只有11年。咸丰帝刚即位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又有英法联军进犯,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导致国力疲弱民不聊生,手工业的发展一度受到制约,御窑烧造也断断续续的,远不如前几代兴旺繁盛,因此传世作品很少,官窑粉彩更是少见。但因为官窑的衰落导致一大批官窑的高级技师流落民间,反而促进了民间瓷器的发展,个别民窑器物相对精美细致,也很具有收藏价值。

清咸丰 粉彩花蝶纹瓜棱壶

腹上部及足胫部均以蓝料彩绘制,上部一周如意云头纹,下部一周变形莲瓣纹。腹身以粉彩点蓝料彩绘花蝶纹,蝴蝶翩翩,生动自然,趣味盎然。胎质洁白细腻,施彩淡雅又不失大气。若置于案头,一壶清茶,品清代之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提梁壶”又名“东坡提梁壶”,相传此壶型为宋代苏东坡所创制,以其圆纯端重的造型,简巧虚空的提梁设计,历来为壶界所珍爱和推崇的经典款。这件粉彩花蝶纹瓜棱壶即采用此设计,双肩上配外撇提梁钮,配铜提梁;略收口、肩略收,鼓腹、流外撇、圈足,盖与壶身均成瓜棱状,整个器形典雅流畅,精巧细致。

清咸丰 粉彩通景刀马人物纹壶

刀马人物纹是清代瓷器的一种常用装饰纹样,构图复杂,人物生动,主要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咸丰时期的人物头部绘画方法很有特点,多为上窄下宽,且鼻头较大,从此壶腹所绘的刀马人物纹通景,也可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特点,描画细腻,人物神态生动,性格表现突出,整体色彩缤纷绚丽,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造型为单耳执壶,配宝珠钮圆盖,收口鼓腹、长流外撇。胎质坚致,釉色莹润,堪为咸丰粉彩的上乘之作。wwW.TAOcI52.COm

扩展阅读

辽代三彩瓷赏析


契丹民族于公元916年,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

(辽三彩胡人驯狮温碗)(辽三彩印花高座盘)(柏林东亚艺术馆辽三彩砚)

辽三彩是契丹建辽期间烧制的具有独特的游牧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时代特征的低温釉陶瓷器,至于最早烧制年代到底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工艺传统承传和沿续的角度上分析,入辽以后的界庄窑和浑源窑应该具备烧制三彩的条件和能力。辽初会同五年(942)下葬的辽初皇族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绿釉黄彩穿带瓶与标准的辽三彩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已经比较清晰,可以视为“辽三彩之雏形”。因此,辽代生产三彩陶瓷的历史,不排除早到辽代初期的可能。

(辽三彩划花龙纹盘)(辽三彩刻花兔纹小碟)

辽三彩还做出了一个三彩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那就是将唐三彩以明器为主的局面,转变为以生活实用器为主,有如穿带壶、龟形壶、兔形壶、鸡冠壶、海棠式长盘、莲花式碟、印花暖盘、三角形碟等,这些器型都具有契丹民族风格,这是我们鉴定辽三彩的一个依据。此辽三彩交颈鸳鸯壶,实为辽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辽三彩的装饰有划花、印花和贴花。一般盘、碗、碟等多用印花,纹饰多以牡丹花为主,还有一些水纹、草花纹、双鱼纹等。

(辽三彩印花四角方盘)(辽三彩印花盘)(辽三彩釉印复瓣莲纹花式碟)

所以说,辽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装饰技法,对三彩的发展起到承接作用,更开启了一个三彩文化的新时代,并且对金、元以及之后各朝的三彩烧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辽三彩釉印牡丹纹盘)(哈佛艺术馆辽三彩枕)(辽三彩印花海棠式长盘)(辽三彩印水波三花纹海棠式长盘)(辽三彩釉印牡丹纹海棠式长盘)(辽三彩鱼形壶)(辽三彩鸳鸯壶)(大英博物馆辽三彩佛像)

辽代三彩承袭了唐代传统,是接受唐三彩传统的一种低温瓷式釉陶,胎质粗而较硬,呈灰黄白色或淡红色。质量不如唐三彩,但也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

虽然受契丹民族传统文化制约,但是,在整个辽三彩文化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原文化、西亚文化的影子。某些器物一方面承袭了唐代器型、装饰技法和内容,另一方面与伊斯兰彩釉陶器有相似之处,这无疑是多元文化强烈影响的结构。

粉彩轧道瓷赏析


粉彩轧道瓷(耙花)就是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所谓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

在景德镇诸多瓷器品种中,粉彩轧道瓷是其中一朵独特而绚丽的奇葩。它是从古代陶瓷,尤其是唐宋陶瓷器刻划工艺中得到启发和继承发展的。它创制于清代乾隆年间,嘉道时期达到高潮,清末期则少见,到民国时随着复古之风的盛行才偶有仿制,后其工艺逐渐失传。景德镇能恢复烧制出粉彩轧道瓷是近几年的事。

粉彩轧道瓷其色釉有粉红、胭脂红、绿色、蓝色、黄色等,少数还以开光作为装饰。器型多见于盘、碗、花瓶、笔筒等小件器皿。

粉彩轧道瓷制作不易且流程繁复,但其一经问世,就以工艺精湛、图案精美、色泽反差明显、装饰味浓郁受到众多使用者和收藏家的青睐,给人以富丽堂皇、精致美观、色彩艳丽、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烈的艺术享受,这种工艺曾广泛应用于官窑与民窑。

粉彩轧道瓷就是瓷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年来,轧道瓷倍受人们的青睐,市场价格逐年攀高。

清代珐琅彩瓷器赏析


台北故宫藏 清▪雍正珐琅彩山水碗

台北故宫藏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一种将铜胎掐丝珐琅彩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

清▪康熙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清雍正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据清宫造办处文献档案记载,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皇帝的钦命旨意下,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的御用匠师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瓷本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皇帝犒赏有功之臣。

清▪乾隆珐琅彩双环瓶

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

瓷胎画珐琅是在康雍乾三朝兴盛,在有清的200多年里都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其所需的白瓷胎体全部由景德镇御窑厂供应,按照宫里下发的器物形状图稿,由御窑厂烧制成素胎,然后挑选无瑕疵的素胎解运至京,在素胎上绘制之前,所需的图式样稿先由清宫造办处如意馆拟稿,后呈皇帝御览,皇帝同意烧造后,再交由清宫造办处如意馆的宫廷画师彩绘、彩烧。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珐琅彩瓷在清代前期、中期有大量的烧制,在后期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之中,而是移至景德镇的御窑厂。清亡后,曾经一度被宫廷垄断的瓷胎画珐琅技艺,就传入了民间。

古代瓷器:辽代三彩瓷赏析


契丹民族于公元916年,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

辽三彩是契丹建辽期间烧制的具有独特的游牧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时代特征的低温釉陶瓷器,至于最早烧制年代到底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工艺传统承传和沿续的角度上分析,入辽以后的界庄窑和浑源窑应该具备烧制三彩的条件和能力。辽初会同五年下葬的辽初皇族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绿釉黄彩穿带瓶与标准的辽三彩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已经比较清晰,可以视为辽三彩之雏形。因此,辽代生产三彩陶瓷的历史,不排除早到辽代初期的可能。

辽三彩还做出了一个三彩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那就是将唐三彩以明器为主的局面,转变为以生活实用器为主,有如穿带壶、龟形壶、兔形壶、鸡冠壶、海棠式长盘、莲花式碟、印花暖盘、三角形碟等,这些器型都具有契丹民族风格,这是我们鉴定辽三彩的一个依据。此辽三彩交颈鸳鸯壶,实为辽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辽三彩的装饰有划花、印花和贴花。一般盘、碗、碟等多用印花,纹饰多以牡丹花为主,还有一些水纹、草花纹、双鱼纹等。

所以说,辽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装饰技法,对三彩的发展起到承接作用,更开启了一个三彩文化的新时代,并且对金、元以及之后各朝的三彩烧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