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珐琅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康熙、雍正、乾隆盛朝时期的珐琅彩特点

康熙、雍正、乾隆盛朝时期的珐琅彩特点

珐琅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的特点 古代瓷器的彩

2020-06-12

珐琅彩瓷器鉴别。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识特点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一、康熙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如大明成化年制 大明嘉靖年制 大明宣德年制。

寄托款:明清瓷器中,有一些不题写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前朝的年号款识,以表达对前朝曾达到工艺水平的一种崇敬和缅怀,称之为寄托年号款,简称寄托款。寄托款有两种:一种为完全模仿,一般用在仿古瓷上,字体、写法乃至用料完全模仿古代器物,也称后仿款;另一种则为古瓷新款,即后人在未署名古瓷器上题款,书写随意,不拘字体。

寄托款最早出现在明武宗正德年间(一五零六至一五二一),仿造明成化瓷,此后寄托款日益增多。明代寄托款以熹宗天启年间(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为最,大多为寄托宣德款。清康熙帝认为,瓷器上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由此康熙朝早期瓷器很少写款。但康熙官、民窑瓷器大量寄托大明宣德、大明成化、大明嘉靖等年号款识。从光绪至民国时期,青花、五彩、斗彩等瓷类仿康熙款最为普遍,仿款种类较多,但从字体的题写、款识的颜色上与真品都有差异。道光及以后各朝,也仿造雍正款

二、雍正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三、乾隆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 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澹宁斋”、“彩秀堂制”、“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另外如“景慎堂”、“养和堂”、“彩华堂”、“避暑山庄”、“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百一斋”、“咏梅阁”、“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应视为官窑瓷。

上述只是清三代瓷器款识的大体特征,并不能代表全部。

乾隆珐琅彩的特征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融合了康熙、雍正两个朝代的特征,在其基础上器型也更加的丰富,仅仅是一个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连瓶、葫芦瓶、双耳瓶、棒槌瓶等多种造型,茶壶、酒盅、盖碗类器皿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多,不仅仅是在珐琅彩瓷器上在其瓷器的外表上的装饰纹饰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基本的山水、花卉、花鸟之外还加入了中国人物和西洋时期的人物,主要受到了西方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加入了各种洋画图案,图案繁复,不留空白,也不题写诗句。雍正时期的盛行的诗、书、画相结合的白地珐琅彩瓷,例如: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九秋菊花等,随之而来的就是乾隆时期出现的轧道工艺,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也被称之为“绿里粉彩”。乾隆时期珐琅彩虽然继承了雍正时期的风格,但是在其制作的工艺上却没有雍正时期的严谨,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也是过渡时期的瓷器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上等的珐琅彩瓷器较少,但是市场上收藏爱好者对于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却尤为的喜爱,于是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仿品,通常我们进行辨别真伪时以下几个方法是最简单、可靠的,一是看其瓷胎的薄厚,完整度如何,通常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大多为小件,一般不超过一尺;其次是观其釉面,釉面光滑、釉质细腻,底釉为纯白釉,主要是因为提纯的技术和烧制的过程所决定的;然后是珐琅彩的色料,每一种图案都是由多种色料配制而成的,其瓷器的表面光滑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还有很强的反光感,十分美观;有人说:珐琅彩的器画功特别讲究,大多都为工笔画,但是在乾隆时期皇帝对于粉彩情有独钟,所以对于珐琅彩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将珐琅彩融入了粉彩之中,反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不仅仅将珐琅彩和粉彩做了结合,还加入了绘料、金彩、黑彩、青花五彩、斗彩等施于一器,几多总陶瓷工艺于一身,充分的反映了乾隆时期制瓷工艺的精湛高超。其次是在其装饰上出现了多种色地,红、黄、蓝、绿、紫以及多种色釉为地,有的是加入了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是加入了珐琅彩的轨道工艺刻出了精细的风尾纹,还仿制了动物、植物、瓜果等,可以精确的表现出色彩和质感,将观赏者深深的吸入其中。

其实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技艺是我国的瓷器艺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有着雍正、康熙时期珐琅彩的基础技艺,规避了其短板,还将珐琅彩融入了粉彩等多种色彩,使其在最后的成色上有了更多的光润度,色彩更加丰富饱满。

雍正、乾隆两朝御瓷的优劣


雍正、乾隆两朝御瓷的优劣:

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差?

清朝康、雍、乾三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期,集历代古瓷工艺之大成,而三代中又以雍正朝为顶峰,到了乾隆朝初期则略有下降的趋势,那原因何在呢?我们先从被誉为“瓷中皇后”的画珐琅瓷中,探寻其内在的根源。有人说,这与雍正帝对官窑瓷烧制的亲力亲为有关,这只说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乾隆爷对官窑器烧造的重视程度也是事必躬亲的。我们从清宫档案不难找到此类记载:乾隆六年四月十二日唐英被责问“烧造上色之瓷器甚糙,釉水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著怡亲王寄自唐英。”足见乾隆帝对御窑瓷的烧造过问亦十分细致,连上色和釉水都点到了。那为什么烧制出来的作品仍不及雍正时?以珐琅彩为例,雍正时画珐琅的画师都是当时风靡画坛的一流高手,如戴恒、唐岱、贺金坤、汤振基、邹文玉等,因此使绘在瓷胎上的画达到了蝶有绒毛,花含露珠之精绝。而乾隆时,这些高手竟移作他用,倒不是将这些宫廷画师贬谪了,而是将他们纷纷提升,以致“乾隆元年四月十四日,催总默参峨为画珐琅人不足用,另欲将画珐琅画人张维奇情商进内当差,照例行取钱粮,每月工含银五两,二八月衣服银十八两,回明内大臣海望,监察御史沈瑜,员外郎三音保准行。钦此。”乾隆元年不但画珐琅缺人,在烧珐琅方面也换了新人:“乾隆元年三月十七日,首领吴书来说,乾清宫苏培盛、交小太监何德祿、王成祥、杨如福、魏青奇四名,传旨,着给珐琅作,与烧珐琅。钦此。”可见竟然将这些小太监也用上了,其烧制质量自然不能与雍正时同日而语。

乾隆下这样的御旨,是提升原班画珐琅画师后,突然发现画珐琅人缺了,故立即下旨着内务府招新人补充,在他看来仿佛画珐琅器不必非要全国一流的宫廷画师,只要有相当高超的水平即可。而事实上,如此一调换,直接造成瓷胎画珐琅器的水平下降。我们可以从瓶碗上看出,雍、乾之间珐琅器上绘画水平的高低差异。比如同样画奇石,雍正的宫廷画师运用国画的皴法和细笔勾勒,精细地表现出奇石的立体效果,而乾隆时的画师,只是将笔由山顶整片深抹下来,甚至用石青色简单地分出些浓淡而已。就是在诗词的钤印上,乾隆时也不及雍正时讲究,多用红彩代替了红料。一对比,立分高下。另外,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雍正时,珐琅彩瓷是先由景德镇烧好素胎后运京中,交由造办处,等宫廷画师绘成后,送如意宫,怡亲王府和颐和园小窑烧制而成。加之雍正帝亲自参与,任何人不敢草率为之。到了乾隆时,宫中珐琅彩瓷移交景德镇烧制完成。清宫档案中有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瓷器一百七十四件,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再五彩珐琅瓷五寸瓷碟一件,五彩珐琅暗八仙瓷碗一件收小些也烧造。”

弹劾追责之下乾隆御瓷又有惊世之作

移交景德镇,交唐英督烧,照例质量也不会下降多少。唐英艺术素养非常高,既是个绘画能手,又是制瓷高人,有学者说他是因为由员升为官后志得意满,业务上松懈所致,此观点值得商榷。因唐英在乾隆七年曾上书要朝廷免去其“九江关务”一职,希望自己专职督烧御窑,足见他并非将官职看得很重,骄怠一说经不起推敲!他一再遭到乾隆的查问,如前面所述的色和釉的问责外,同月又被更严厉的追查,“唐英钦奉硃批,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造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造,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十一、十二、十三年等,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查明造册奏阅备查,仍缮清单奏闻。”

用词之严厉快到弹劾追责的程度了。其实唐英哪敢懈怠?他做事历来谨小慎微,克勤克俭,这主要是由于御窑厂协造一职屡屡更换之故,而更为主要的原因,此时唐英主抓税务,陶务竟然为次了,一年只去景德镇两次。自己不能自始至终亲历其间,质量上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唐英再有能耐,靠遥向指挥必然不如心意。加之具体掌管烧造的人,即工厂的厂长一职,无固定人员,运作自然松懈,产品质量必定无法保证。皇帝的追责,唐英何敢申辩,只好强吞苦涩,直到乾隆六年十二月,一个名为老格的督窑员继承协造一职后,情况才有了改观。所以,乾隆八年之前的御瓷无论从形制或纹饰基本都参照雍正时的产品,少有创新之作,直到从乾隆八年至乾隆二十年唐英退休,在老格和另一帮手六十三的共同努力下,又创造出了很多惊世之作!将景德镇的官窑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饮流者说瓷》中提到的落“古月轩”款的珐琅彩瓷应该是乾隆八年后唐英、老格、六十三合力研烧的精品,不输给雍正时的瓷胎画珐琅器。

雍正珐琅彩怎么鉴定?


雍正珐琅彩怎么鉴定?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艺术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碗


珐琅彩始于康熙中期,盛行于雍、乾两朝,由于雍正皇帝本人酷爱珐琅瓷,从原料的进口,画稿的审视、和艺术匠师的聘用都亲身过问,至使这一优秀品种的制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因此"一向是庶民弗得一窥也"。

珐琅彩中的上乘之品也叫"古月轩"。"古月轩"是特指那些胎薄体透,彩绘精细,画面又配以诗、印、帝王年款的珐琅瓷器。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一件珐琅彩雉鸡壮丹碗,代表了雍正朝"古月轩"的制作水平。此碗高14.5cm,足径6.6cm,高6.6cm。碗口微向外撇,腹部弧线流畅柔和,瓷胎薄如卵慕,迎光透影;碗里光素无纹,釉白如雪;碗外壁绘一对雉鸡栖于藕荷色山石之上;山石周围以鹅黄,蛋黄、浅绿、大红、浅粉、深紫、赭褐等色绘十几株婀娜多姿的牡丹花。黄脖、兰翅、红腹的雄雉对羽毛丰满、神采奕奕。上方有墨书蝇头小楷,"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纟肃 云"。诗句引首为"佳丽"红彩篆书小方印;句尾有朱文"金戎"、"旭映"篆印落款。碗足蓝料彩双方栏内有"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

整个碗的造型秀丽典雅,脱胎瓷画细薄如纸,姹紫嫣红的牡丹花枝繁叶茂;神态活泼的雌、雄雉鸡栩栩如生;不禁使人想起古代文人形容"古月轩"瓷的名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

"古月轩"的制作十分考究,瓷胎一般都是在景德镇烧好成批送到北京由宫庭造办处的匠师负责彩绘加工;画稿也要经过严格筛选,其中有一些宫庭画院如意馆提供的;有一些由欧洲画师亲自设计,有一部分是摹仿当时著名画家手稿绘制的。烧造温度一般在七、八百度之间;它的突出特点是画什么颜色,出炉后就是什么颜色,画师们可以象是在纸绢上绘画一样,充分施展艺术技能,于方寸天地见万千变化,熔诗、书、画、印为一炉、丹青妙笔、美不胜收,细细观察给人以欣赏名画般的艺术享受。

这件雉鸡牡丹碗堪称珐琅彩中的绝品,正如《陶雅》所云"雍正窑极精之脱胎瓷画有四绝焉:质地之白白雪一绝也;薄如卵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有露光,鲜艳纤细虫妻 有茸毛且茎茎竖起之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雍正珐琅彩 秀雅帝王瓷


“庶民弗得一窥”的珐琅彩瓷,从其创烧到衰落都是仅仅局限于宫廷之中的御用品。当初,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清宫造办处的匠师将传统上铜胎画珐琅的技法成功地移植到了瓷胎上,开始使用珐琅彩料在瓷胎上彩绘装饰纹样,由此创制了一个瓷器新品种。雍正继位后,更是持续推动珐琅瓷的烧制,无论从技术还是装饰上都取得了承前启后的突破。

金成 旭映

传世珐琅彩瓷绝大多数属于清宫旧藏,其器表纹样极其精美细致,故早已成为藏家鉴赏追逐的目标。坊间对于此类瓷器制品有很多说法,比如称之为“古月轩瓷”,由姓金名成字旭映者所画。也有的说法认为是由胡姓画匠所画的瓷器,为了显示出处,将“胡”字拆开,是为“古月”。

然而时至今日,检阅相关文献与档案,可知几乎传世的所有珐琅彩瓷自盛清后皆收藏于清宫中的库房里,不仅流传有绪,而且甚至连同乾隆朝配制的楠木匣一起收贮,明显无“古月轩”典藏的史实,也无衍生的胡姓画匠之说。

事实上,“金成”、“旭映”是雍正朝珐琅彩瓷上经常出现的两枚印章,尤其是画有红彩花卉的作品上,一定看得到这两枚印章。

从珐琅彩瓷产烧背景的渊源脉络来看,康熙朝西洋画珐琅器与技术传入清宫创烧之际,必须使用原施于金属胎上的珐琅料施涂于瓷器上,而研磨出来的玻璃粉末尚且必须加胶或调油,才能施涂在器胎上。与旧有一般瓷器的釉上彩不同,康熙时期,造办处尚未能自行提炼这样的彩料,以致许多颜色必须仰赖进口,而透过不同色料的混合调配才能创造出更多的颜色。其中,一类以金发色的金红彩因在清朝前所未见,遂对清宫造成极大的冲击。所以,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持续不懈地研发、试验,希望能够掌握相关技术,开创出属于清朝本土的红色彩料。

雍正皇帝继承康熙皇帝企图超越西洋的想法,自继位后持续推动画珐琅产造。雍正六年(1728年),怡亲王允祥在造办处主持彩料提炼计划,最后成功地提炼出18种颜色,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产烧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其中并未包含红色颜料,致使雍正皇帝和怡亲王仍然必须持续督促研发工作的进行。

不过透过现在的显微观测,却发现雍正朝其实已能掌握源自西洋以金发色的技术。此一传承自康熙朝,从广东一路到清宫,乃至拓展至景德镇的金红彩,其成就足以和古今中外相互辉映,这或许可以看成是对“金成”、“旭映”的最好诠释。

就产造技术来看,雍正朝珐琅彩瓷的生产仍然延续康熙朝的模式,同时使用库藏和新烧两类白瓷作为绘制的胎体,对红色珐琅料也持续试验并力求突破。但产造的地点除紫禁城外,还扩及至圆明园和怡王府。珐琅料的调和剂,也从西洋技师惯用的多尔那们油逐渐转换成可能是国产的芸香露,呈现出转折发展的迹象。

款识有别

雍正皇帝在怡亲王允祥的襄助下,不仅自行炼料,同时透过督陶官年希尧办料、觅匠,让造办处与景德镇御窑厂密切交流。影响所及,御窑厂产烧的洋彩瓷器在用料和纹样布局上,也自然出现了与清宫珐琅彩瓷相似的特色。

对于雍正朝这些珐琅彩瓷、类珐琅彩风格的洋彩瓷,以及不同烧制地点的瓷器如何加以区分,除了彩料、工艺本身的不同外,从款识上也可看出其间区别。

雍正年制款

最典型的雍正珐琅彩瓷是以蓝色珐琅料在器物底部书写“雍正年制”四字款识者。此类款识的珐琅彩瓷器,彩绘纹样和写款的工序几乎都在清宫造办处中完成,属于清宫料款一类。如本文图中雍正珐琅彩红地菊花纹碟、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珐琅彩黄地芝兰祝寿图盘、珐琅彩山水纹盘、珐琅彩山水纹碗、珐琅彩绿地月季翠竹纹碗等,均属此类制品。

六字青花款

还有一类制品,如雍正珐琅彩花竹图盘,其底部的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青花款,这和珐琅彩瓷“雍正年制”四字料款的表达方式明显有别。但因此类制品搭配的题句、印章与书写风格,都和料款珐琅彩瓷相似,因此可视为是造办处使用景德镇生产的白瓷来画珐琅的例子。

雍正御制款

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都非常重视珐琅彩瓷,影响所及,使得景德镇自康熙朝以来即产造风格与宫廷相似,但用洋彩绘画(部分用珐琅料装饰)、器底写有青花款识的作品。产烧于康熙朝的作品,器底写“康熙御制”;而雍正产烧者则写“雍正御制”。这一方面暗示了康、雍两朝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标志出它们绘烧于景德镇御窑厂。

山高水长 鸟语花香

雍正皇帝于雍正五年(1727年)降旨颁发“内廷恭造式样”,指示宫廷文物必须与宫外生产的“外造之气”有所区别,以从中建立一个专属宫廷的风格样式。在装饰纹样上,雍正皇帝倡导“内廷恭造式样”,并亲自发出了“秀雅”、“细致”的要求,同时也指定了唐岱、戴恒、贺金昆、汤振基和郎世宁等院画家为画珐琅器制作稿样。影响所及,雍正珐琅彩瓷无不美轮美奂。

就珐琅彩瓷的装饰纹样而言,诗、书、画、印四种元素因鲜见于宫外造作,故堪称之为“内廷恭造式样”的典范。追溯起源,虽然在康熙朝已偶有此种先例,然而因装饰在雍正珐琅彩瓷上的图画、题句和印章,乃至于器底款识,都有更为丰富多元的组合和格式,不仅一举改变了康熙朝的风格,而且在画匠和写字人的通力合作下,诗、画、印三者意涵相通,互为辉映。

此外,经过雍正皇帝特别嘉许的装饰纹样,如青山水、赭墨山水、百花斗方山水,和孔雀纹、飞鸣宿食雁,以及经过审核同意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等装饰纹样,都可视为是表现于珐琅彩瓷上的帝王品位。

诗书画印

诗,指选录自隋、唐、宋、元、明历朝诗人的名句;书,是皇帝钦点写字人的书法;画,乃由画珐琅人执笔或转绘自院画家手稿的图画;印,则为呼应装饰纹样,分别由一组三个词汇所组成的吉祥佳句。如珐琅彩黄地芝兰祝寿图盘、珐琅彩山水纹盘、珐琅彩山水纹碗、珐琅彩花竹图盘、珐琅彩瓷孔雀图碗等均属此类。

山高水长

雍正珐琅彩瓷中的“山高水长”题材也可称典型。追溯历史典故,“山高水长”用以形容古代读书人的道德风范。

如雍正珐琅彩虎丘山水纹碗,在这些以青绿山水为装饰纹样的作品上,印章也相呼应地出现“寿如”、“山高”、“水长”和“寿如”、“德高”、“志远”,明显地反映出雍正皇帝不仅期勉自身的德行能与寿命相始终,同时也盼望能活得像自然山水一样天长地久。

鸟语

麻雀、喜鹊、蓝鹊、春燕、鸲鹆、黄鹂、鹌鹑、芦雁、雉鸡、孔雀、凤凰、丹顶鹤等,都是雍正珐琅彩瓷上经常看到的珍禽,如珐琅彩蓝鹊竹石图碗等。它们的出现,象征了太平盛世,也改变了康熙朝静谧的画面,将一幅幅珐琅图画装点得热闹非凡。

花香

雍正珐琅彩瓷上常装饰以梅、兰、竹、菊、玉兰、海棠、牡丹、月季、芙蓉、桂花、石榴、天竺、水仙、萱草、山茶、杏花、桃花、莲花、红枣和灵芝等,五颜六色、枝态婉转。如珐琅彩五色牡丹纹碗、珐琅彩瓷黄地莲花纹碗、珐琅彩节节报喜纹把壶、珐琅彩玉堂富贵纹盘等,不仅种类更胜康熙朝,同时也象征着四时长春。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雍正皇帝不仅将装饰着“精细”、“秀气”纹样的珐琅彩瓷送给素有邦交往来的蒙古和西藏等地的王公贵族,同时也降旨配匣作为典藏品,以备永远传世。

环顾海内外,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珐琅彩瓷,无论质地和数量均堪称世界之冠。“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特展”的推出,无疑可以让众多观者透过实物检证文献记载,以更进一步认识这些来自雍正朝的高雅帝王瓷。

康熙官窑珐琅彩值钱吗


珐琅彩是清朝独有的瓷器种类,它是唯一一种在紫禁城内烧制的瓷器,在中国历代瓷器种类中,造价最高,艺术水平也是最高,因而被称为是官窑中的官窑,不过,可惜的是,古代珐琅彩烧制技艺已经失传百年,后人无法烧制,着实让人感到惋惜。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成交价:RMB  193,195,268;尺寸:14.7厘米;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8-04-03。器形雅正,弧壁浑圆,高岭为胎,质密细腻,诚景德镇御窑佳品,皑白美如雪。跋涉送京,宫中添珐琅,外壁涩胎厚施彩,匀净透亮。

最早的珐琅彩制作工艺开始于15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欧洲人烧制珐琅彩主要用于宗教器物,后来逐渐成为装饰品。随着中西贸易的流通频繁,珐琅彩也在康熙23年期间进入中国,引起一片轰动,据说当时珐琅彩进入中国之后,很多达官贵人都争相购买。后有人看到其中的商机,在广州等地就地设厂进行研制,试图烧制珐琅彩,这就是最早的珐琅彩。

当时,广州的很多产品都有西方文化的融入,但是因为烧制技艺不高,所以并不成功,直到康熙58年的时候,朝廷专门聘请了珐琅艺人陈忠信到北京来烧制,才将其彻底转化为中国风格的器物。

珐琅彩是一种以长石、石英为主要材料的玻化物质,因此也被称为是佛郎、发蓝、拂郎等。它的烧制需要将长石、石英等材料经过各种工序之后,形成珐琅熔块,之后进行研磨得到珐琅粉,将其调和均匀之后,涂抹在各种器物上,经过烧制,形成我们看到的珐琅彩。

珐琅彩的烧制与康熙皇帝的喜爱密不可分,据说,康熙帝对珐琅画十分钟爱,并不断研究,之后有了珐琅瓷器之后,更是喜爱不已。下面人自然是以上位者喜好为主,不断研制珐琅瓷器,也因此珐琅彩在中国大放异彩,远超西方国家。

康熙官窑珐琅彩是专门为康熙皇帝烧制珐琅彩的窑口,它以康熙帝的喜好为主,烧制出来的珐琅彩件件都是精品、极品,因而市场价格极高,比如2018年台湾拍卖的珐琅彩桌椅,市场价格是81356000元。就连乾隆皇帝时期的珐琅彩以及雍正时期的珐琅彩都价值数千万,更何况康熙官窑珐琅彩,更是价值不菲,有些甚至达到了天价。

康熙官窑珐琅彩大多以西番莲、缠枝牡丹为主,有花无鸟,虽然单调,但是也十分有情趣,它的质地非常细腻、彩料凝重,画工精细,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官窑珐琅彩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绘画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康熙时期还是乾隆时期,都专门供奉了很多名画家,其画稿被精心描绘到珐琅彩瓷器上,因而风采各异,精品极多。

不过,珐琅彩的烧制实在是太费工费料,且投入太多,到乾隆皇帝之后,珐琅彩就逐渐衰落,并退出瓷器舞台,甚至到现在,市场中出现珐琅彩仿品也极少,足见其工艺的复杂和高超。

康熙珐琅彩官窑价值如何?


在收藏界,康熙珐琅彩官窑的瓷器,一向是价格居高不下,真品一瓷难求的盛况,大家有目共睹,可谓收藏界的宠儿,瓷器中的精品。那么,如果抛开价格,单论康熙珐琅彩官窑的价值,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康熙年间的官窑瓷器,大多品质精美,本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瓷器。更何况珐琅彩瓷器,原料珍惜且不论,工艺复杂少见也是非旁的可比,二次烧造的过程更是需要从景德镇挑选上好瓷胎,入京进行装饰再进行烧制,其成本与难度不是一般窑口能够负担的,所以珐琅彩瓷器一向属于宫廷垄断的,专供御用。特别是康熙年间,本就为创始时期,铜胎上绘制珐琅的同款,更是珍惜难得,乾隆之后甚至绝迹,可见康熙官窑珐琅彩的珍贵,绝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其通体的气派与工艺难度、存世量上。

但是,如果仅仅论价值高低的话,康熙官窑珐琅彩内部,又有上下之分。比如说有的瓷器上带冲,这是瓷器收藏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种冲的大小,也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关键是要区别其冲线程度,有的是非常影响美观度的,所以价值也会相应有损,但如果是并不影响美观度的带冲线的瓷器,与完整瓷器差别不大,则整体价值,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然,康熙年间的珐琅彩,从装饰程度上来说,相较于他朝,更温丽雅致,且有创始之功,名贵程度又添几分。但是也因为其珍贵,二次烧造的过程中,从景德镇到京城,多方协同才烧造出这样进贡的珍品,民间不见烧造,流传到民间的珐琅彩瓷器则更少,现在故宫博物馆中藏有的康熙珐琅彩瓷器,都是定时展出的,这种直到民国三年才第一次被社会各界所熟知的瓷器,其价值还用再赘述吗?

总之,由于康熙年间的官窑所出瓷器本就属质量上乘的,何况是珐琅彩瓷,其要求的瓷胎好,技术高,且原料难得,存在时间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观赏价值,而且正是因为其系官窑所出,数量少,流通到民间的更少,“物以稀为贵”,何况是质量如此精美的珐琅彩,所以康熙年间的官窑珐琅彩,不仅价格高,价值更高。

康熙珐琅彩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尺寸:1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74,0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蓝料款。

口微外撇,盌壁内收,圈足边沿切修规整。胎质洁白似玉,缜密细腻,釉料纯净光亮,胎釉紧密相合。所施料彩明艳,玻璃质感,口足边沿各留白一周。胭脂色地,凝沉厚重。器身满绘瑞莲佳荷,华彩缤纷,蓝倚青绿,粉伴黄白。花朵,或含苞,或绽放,婀娜多姿;莲叶,见蜷展,见枯残,意雅趣真。底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蓝料楷书款,外罩双方框,字体工隽挺拔。

2: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彩黄地牡丹雉鸡图盖盒,尺寸:10.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19,720,000 ,成交时间:2005-05-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康熙御制》款。

3: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蕃莲」纹嵌宝石三象足双耳盖炉,尺寸:67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1,86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大清康熙年制》款。

4: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盌,尺寸:14.2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7,004,000 ,成交时间:2002-05-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春季拍卖会。

5:清康熙御制铜胎掐丝珐琅仿古缠枝莲纹大铜镜,尺寸:直径43.5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6,555,000 ,成交时间:2018-06-20,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此镜以精铜所造,镜背鎏金保存情况良好。镜面圆形,打磨极为光滑,照影清晰而柔和。背面施淡蓝色珐琅釉为地,满饰缠枝莲纹,中心有黄铜按钮,边缘以铜圈隔出花边带,深蓝地上亦饰小朵莲花,与缠枝莲图案呼应。纹饰构图繁密精致,圆钮与外区环纹的搭配又调节了内区满地缠枝莲的紧凑布局,从而形成富于节奏的置陈变化。框做菱花形,色泽沈穆厚重,包浆润泽,满雕卷草纹,连绵不绝,团团如意。花纹线条细腻雅致,工艺臻熟,流畅自然。背面无花纹,鎏金厚重。全器气息富丽华贵,鎏金灿烂,釉彩鲜明,使镜面于富贵之中又呈现出形制庄重、质朴自然的仿古之风。此镜置于室内,光华耀目,低调奢华而满室生辉。如此硕大的铜镜造价高昂,极为难得,视野广阔,非一般小铜镜可比。

6: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云龙纹多穆壶(一对),尺寸:高60.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4,6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其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藏、蒙、满、汉民族团结的主题。由于清代大量册封和法事需要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多穆壶更加流行。此对多穆壶为铜胎,以掐丝珐琅之技装饰器表,壶身为筒圆竹节形,共分为三节,其中上节较长。顶部为波浪形斜口,口沿、三道弦纹节及底足作鎏金处理,光素无雕刻;壶身上部置铜鎏金龙首,口出短流,并作铜鎏金鱼化龙为手柄。整器通体施蓝色珐琅釉为地,器身以云龙纹为主题图案,以红,黄,青各色掐饰赶珠龙纹,矫健苍莽,指爪锋利,五色祥云瑞气围绕其旁,下有海水江崖。流口及把手则饰卷云纹。整器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铜质精纯,珐琅釉质细润,龙形的壶把增添一丝动感。其掐丝纤细均匀,刚劲流畅,填釉饱满,很少砂眼,为康熙时代掐丝珐琅工艺的鲜明特征。特别是龙的样式,高额宽颊,长眉下垂的形象,显现出康熙时代的风格特点,是康熙仿明代珐琅制品的精美代表作,皇家气派十足,兼具装饰与实用价值。

7:清康熙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玉壶春,尺寸:高52.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价: RMB 4,140,000 ,成交时间:2011-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撇口束颈,身形挺拔秀美,予人典雅大气之感。瓶身颈部作镀金兽耳一对,瑞兽腰背弯曲作弓形,颈首作回望状,神情肃穆古朴。壶瓶器身以蓝釉为地,其上作掐丝珐琅装饰,绘缠枝莲花纹饰,单线花叶柔丽婉转,色彩纷呈,蓝釉色泽流露沉静典雅之气韵,繁花造型彰显华贵曼妙之身姿,颇为精妙,是典型的康熙时期纹饰特点。清代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达至巅峰,并形成内府造办处,设立珐琅作,用以专门研发珐琅器具。此件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玉壶春造型端庄雅正,珐琅彩绘沉郁高贵,其间花卉金边为饰,更添华丽柔美气息,呈现皇家宫廷气度,极具收藏价值。

8: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高束腰香几,尺寸:高78.2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7-06-18,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香几之妙,在线条的运用,忽隐忽现的线条把上下贯通,周围脉络自然而畅。香几几面呈五瓣花形,中心开光镶珐琅彩西番莲纹,外绕二夔龙于云海中奔腾,开光外满绘宝钱龟甲纹。腰部与几面的五瓣形对应有五个弧面,中置绦环板,饰宝钱龟甲纹,使腰部纹饰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弧面各有一开光,内绘为双龙捧寿,双龙张牙舞爪呈侧身上升状,体为靛蓝色,寿字均为双金线涂红,再配以黄、绿色点缀,开光之间以缠枝花纹铺满;下部面积较窄,掐丝绘一圈夔龙游走其中,首尾相继,姿态灵动而有气势。牙板雕作大小相隔的如意云头纹样式,其上满饰云寿纹,足则使用垂足式造型,五足间是五个壶门轮廊,柔婉修长,仿佛是五个大莲花瓣,整器色彩明丽,纤秾合度,极富美感。

9: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锦地福寿纹炉,尺寸:直径9.3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3,584,000 ,成交时间:2010-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

“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炉敛口,扁圆鼓腹,下承三乳足。炉内壁施天蓝色珐琅釉,外壁以黄色珐琅釉为地,器身黄釉上又有红色云雷纹为地纹。炉身主体绘有蟠桃图案,绿叶和红花点缀周围。蟠桃上方有蝙蝠一只。蟠桃两侧伸出一折枝花卉,花心处各托起一较小蟠桃。花叶之间相互缠绕,与蝙蝠、蟠桃一起寓意“福寿连绵”。空处另有变形花朵图案。底部施白釉,内以蓝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外画双圈框。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广珐琅”“珐琅画”,是西方技法传入我国的产物。画珐琅制作时,先在铜胎上涂一层白色釉料,烧制后再用各色釉料描绘不同图案,并二次烧制而成。由于珐琅彩釉料的特殊性,令画珐琅色彩绚丽富有光泽,且耐腐蚀耐磨损,可历经上百年而光泽依旧。铜胎画珐琅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海禁开放,东西贸易交往愈发频繁,西洋制品开始大量涌入,西方的画珐琅便是此时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的。因其从西方传入而外观似瓷,故俗称为“洋瓷”;又因在广州传入后就地设厂研制,宫中又称其为“广珐琅”。中国开始制作铜胎画珐琅始于康熙时期。康熙三十二年扩充内务府造办处,将珐琅作设为治器作坊之一。现已证实,画珐琅至迟于康熙三十年即在宫中试烧成功。但是此时的珐琅由于技术尚未成熟,成品釉色黯淡无光,色釉突出器表,是早期开创阶段的特征。康熙五十五年后,造办处开始征召民间及国外珐琅匠人入宫,如潘淳、杨士章等。特别是康熙五十八年法国人陈忠信来京指导之后,画珐琅的制作进入成熟期,烧制出一批佳作。康熙朝的画珐琅器物,如上文所述,可分为开创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开创期由于技术所限,器物体积小,釉色少,颜色不够纯凈,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现象时有发生。成熟期的画珐琅作品器形种类和釉色都有所增加。釉色纯正亮丽,色彩协调,所绘图案以花卉为主,画风细腻,一些图文为宫廷中名画家手笔。由于康熙酷爱画珐琅,故此类器物落款多为“康熙御制”,与掐丝珐琅的“康熙御制”“大清康熙年制”款有所区别。本品即为成熟期的作品。宣德炉为明宣德三年宣宗敕工部所铸铜器,以铜质好,铜色晶莹温润而著称。宣德炉的制作本为祭祀焚香所用,后也用于室内陈设熏香。铜炉形态端正,光泽内含,雍容典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此炉器形仿自宣德炉,小巧精致,胎体厚薄均匀。釉料质地温润,表面有一层玻璃质光泽,兼具宣德炉型之精巧和珐琅器色彩明艳润泽的特点,是康熙年间画珐琅器中的佳品。 与此件炉造型、画工相近者,可见香港苏富比于1980年所拍的一件画珐琅荷花图炉,互为参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雍正、乾隆盛朝时期的珐琅彩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雍正、乾隆盛朝时期的珐琅彩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珐琅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