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黄釉瓷器 > 导航 >

明弘治官窑黄釉瓷器特点

明弘治官窑黄釉瓷器特点

古代黄釉瓷器 波浪釉瓷器鉴别特点 古代黄釉瓷器鉴别

2020-06-13

古代黄釉瓷器。

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的瓷器最好,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弘治朝官窑瓷器以娇黄釉最为著名。其烧制水平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明弘治朝黄釉瓷器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明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较深,不及弘治黄釉细润,弘治黄釉比成化黄釉显得深厚,而比正德黄釉又浅淡。弘治黄釉器胎白质细,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釉色淡雅娇嫩,光润如鸡油,称为“娇黄”、“鸡油黄”,又因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

明弘治官窑黄釉瓷器鉴赏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时产品最负盛誉。由于弘治黄釉瓷器一般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黄色浅淡娇嫩,故亦称“娇黄”。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高4.2cm,口径26.2cm,足径16.5cm。

盘口微撇,弧壁,盘心略内凹。通体青花黄地,其法为先烧制出青花折枝花果盘,然后于花纹外白釉地上涂满黄釉,使浓重的青花与油亮的黄釉形成鲜明的对比。此盘里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绘石榴、柿子、葡萄、莲实纹样,外壁有缠枝花一周。外底白釉上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娇黄釉于成化时始出现,但数量较少,到弘治时取得突出的成就,器物以盘碗为主。弘治朝官窑瓷器以娇黄釉最为著名。这件青花盘就是以娇黄釉涂地,使鲜丽的娇黄与深艳的青花相映成趣,是黄釉瓷器中颇具代表性的官窑瓷器。

黄釉金彩牺耳罐,明弘治,高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

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少见,且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

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还被用作方丘(地坛)的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卷二百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

低温黄釉器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制作,但以弘治朝产品最受人称道,其烧制水平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因当时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呈色娇嫩,故又有“娇黄”的美誉。 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

明弘治官窑黄釉描金双耳罐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弘治景德镇官窑瓷业的衰落


在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业的"黑暗时期"以后,成化景德镇官窑瓷业进入了明代瓷业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永宣传统产品得到恢复,创烧产品、仿古制品也陆续涌现,尤其是斗彩的成功烧造,更为成化制瓷业增添了时代艺术特色,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种局面未能保持到弘治时期,朝代的更迭使瓷器的烧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御厂窑事很快地由"盛"转而为"衰",这种转变集中反映于两个方面:一是烧造数量的剧减;另一侧是色彩的单调,由成化"艳"的倾向转而为"素"的趋势,这两点构成了弘治朝瓷业走下坡路的主要特征。考其凋蔽原因,当与孝宗帝朱祐樘的治国之道及个人嗜好有关,本文主要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

在瓷器研究领域内,很少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弘冶一朝,因为这个时期似乎并无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且,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是明代中期一个瓷业发展比较稳定的时期,其间除了弘治朝传世品稍少外,发展比较平衡,似无明显的衰落迹象,在未考察这一问题前,笔者始终不怀疑这种传统看法的正确性。然而,通过研究,事实提出了有力的反证,一经比较弘治朝瓷业不景气的迹象即刻显露出来,无论是烧造数量、品种、形制诸方面,都无法与成化朝相抗衡,也难以同正德朝相提并论,这三个朝代官窑瓷业的起伏,呈现出一种"M"形的发展趋势。

笔者根据现有的材料对传世的成化、弘冶、正德瓷器作了一次粗略的统计,发现弘治朝的制品出乎意外的少,在国内,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台湾省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博物馆拥有较多数量的弘治瓷器外,其余仅见零星收藏;在日本、美国等一些收藏中国瓷器较多的国家,对弘治瓷器的收藏也是微乎其微。在出土器物中,除了景德镇御厂窑址的残片外,其余只是个别的发现,几无成批的弘治瓷器出土。

从品种看,弘治官窑器也无法与成化、正德两朝相比较,现将这三朝有传世实物为依据的烧造品种分列如下:

成化:斗彩、五彩、青花、青花黄彩、青花加彩、孔雀绿釉、孔雀绿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祭红、祭蓝、紫金釉、黄釉、黄地绿龙、白釉、白釉刻填绿龙、豆青釉、仿哥、仿钧等。

弘治:五彩、青花、青花黄彩、釉里红、黄釉、黄地绿龙、紫金釉、白釉刻填绿龙、白釉刻龙露胎、豆青釉等。

正德:五彩、三彩、素三彩、矾红彩、青花、青花红绿彩、青花黄彩、黄釉、黄地绿龙、紫金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祭红、白釉、白釉刻填绿龙、孔雀绿釉、瓜皮绿釉、豆青釉等。

成化朝烧造的斗彩瓷器,是一种极为名贵的品种,它们绝大多数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在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手里还有部份收藏,从其数量来说并不算少,但令人惊讶的是弘治一朝竟未见一件斗彩瓷器!足见这一类处于艺术巅峰的名贵作品至治时已停止烧造了。只有五彩尚有少量制作,目前仅从国内外出版物上见到几件作品①,且艺术质量已远不如成化斗彩。其他制品均袭成化旧制,但有的已不能与成化器同日而语,比较突出的是题材单调,纹饰多数是传统的龙纹,在艺术处理上也出现了不正常的状况,例如青花游龙碗中龙的布局很不协调,龙象征着腾跃,但别扭地跃于莲池,这种题材以后绝少见到。再如白釉露胎刻龙盘,这种盘应是本朝的典型器,但制作较粗糙,龙的神态也缺乏生气,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五彩龙纹盘也同样有这一质量粗而稚拙之感。青花是每一朝均有大量烧造的主流产品,但弘治青花不仅少见,且形制均匀为小件盘碗类,英国大维德藏弘治九年纪年款瓶一对,形制较大,制作较精致,但属民窑烧造。当然,由于前朝老艺人尚在,技法并未失传,许多瓷器的制作依然保持着成化的良好制作风格,而且也生产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色釉--低温娇黄釉,这种色釉的烧造超过了前朝,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最高水平。但这种色釉的高质量并未能改变弘治朝釉彩品种单调的状况,综观,弘治朝瓷业之现状,与前后朝相比几乎处处趋于劣势,这一切,显示着该朝瓷业的不景气。

(二)

传世实物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弘治朝瓷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传世品的稀少其原因有多方面,有时因战争,宫廷灾变等历史原因也可导致传世实物的减少。因而分析主要原因还必须了解当时朝廷对景德镇御器厂的瓷器烧造抱什么样的态度,产生什么影响,因为掌管御器厂烧造大权的是皇帝本人。

下面是弘治朝宫廷中一些日常记载,反映了官方对当时御器厂瓷器烧造的动态和反应。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兰州临清镇守、四川管银课、江西烧造饶器、"广东新渌守珠池内官悉令回京②。

按宪宗朱见深于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崩,九月壬寅孝宗即位,减饶州烧造内官时已是孝宗当政。上述同官,所担任的并非是当时最重要的职务,召其回京不是商议什么军国大事,而应是停止其所辖业务活动。后来的史实证明,此举的目的,无疑是节约资财,限制瓷业,打击为非作歹的宦官。

弘治三年十一月"甲寅,内阁大学士刘吉等言:……近来工役繁兴与军民困苦,如沙河桥自成化十四年被水冲坏……又如江西磁器,内府所收计亦足用,今又无故差内官烧造、未免扰人……乞将沙河桥南海子做工军士尽放回营休息,烧造磁器内官停止不差……。上曰:灾变叠见,朕深忧惧,思图消复惟在恤民,今卿言天寒军士久劳,工役及烧造内官骚扰地方,诚宜停止,江西烧造磁器,内官不必差③。"

这段史料详细说明弘治弘治三年仃差内官烧造瓷器是大臣上谕,向朝廷陈述原委,孝宗才决定停止不差的。其原因十分清楚,这些内官太监,在地方上无恶不作,大臣对此甚为不满,所谓"扰人"仅仅是一种婉转的措辞:而所述"内府所收计亦足用"之语正说明内宫瓷器的贮存数已是十分巨大,不必再烧。显然,这些瓷器绝大多数是成化时期烧造的,因为孝宗执政三年,两度裁减、停遣烧造内官,景德镇御器厂的制作不会有什么大的进度,即使没有停烧,其数量也有限。因此,可以说,弘治早期几乎没有多少瓷器生产。

除了听从臣下的谏言,不差内官前往江西督烧瓷器外,孝宗还进一步放宽了对民间征收制瓷原料的政策:

弘治五年三月"辛未初八日,以皇太子礼成诏告天下":……各处额办派办物料除军需供应器皿外,其余朱漆,油麻、铜丝、铜青、铜铁等,……白墡④、矾红、烧造缸釉等土……等项自弘治二年十二月以前拖欠未征者悉与蠲免,已征在官者仍解本部并本处收贮以备别用⑤"。

由于许多行业的停止,这些额办派办的物料似乎已没有多大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备用物资贮存于官府,而且拖欠年限迨至弘治二年年底为止,很可能以后三年内并未征改。这里,有一点应当注意,这段材料中提到的"矾红"可能就是烧造包括成化斗彩在内的红彩料,把它列为朝廷征收的原料中的一项,足见成化朝对矾红是重点征收的,因为它与制瓷主要原料"白墡""缸釉"列在一起,这种彩料的蠲免进一步证实彩瓷的烧造在弘治朝完全进入低潮,朝廷对这种费财甚多的制品显然已不感兴趣。

弘治中期以后,景德镇官窑瓷业又在朝廷内官的严加监督下,生产比较精致的瓷器,以致又一次引起了大臣的强烈不满:

十一年十一月"癸卯,礼科给事中涂旦等言……近者差内官往苏杭等处织造缎匹,陕西等处织造羊绒,织金彩、妆曳撒秃袖、江西烧造各样瓷器,俱极淫巧,又取福建丝布追督甚急,况各处连年灾伤,边方多事,重以骚扰,百姓何以堪命?伏望一遵旧制,非常额一切停止,不宜停止者,责其进纳,所遣内官通行取回,庶可以宽民力……。上曰:讷忠言联当自处,王铖既用之边族,置勿论,其余令所司斟酌以闻⑥"。

孝宗帝这一次的态度比较暧昧,显然他对上述物品不无需求之意,只是碍于面子,或者说尊重臣下之苦口良言,因此还是把决定权下放给有关衙门。

两年以后(弘治十三年四月癸丑),"礼科都给事中宁举等以灾异言十事",其中一节财用谓:"近者屡差内臣往陕西苏杭织造驼绒缎匹,饶州烧造瓷器,凡诸工作动费不赀,况所差者假公营私,用一造百,……乞取回各处督造内臣,减光禄寺无名供应,以安民心……。上纳之⑦" 。

宁举等所奏内容与两年前涂旦等所奏内容基本相同,可能前面孝宗批复的"令所司斟酌以闻"之言,臣下并未完全(或无法)执行,因而宁举等再奏并着重指出了"动费不赀"和宦官的"假公营私,用一造百"对地方百姓的危害。从这里可以得知弘治十一年以来烧造瓷器所耗资财颇大,从而可以推测,弘治朝在这一阶段可能烧造了较多质量较高的瓷器。似可认为,这一阶段是弘治瓷业的高峰。

弘治十五年三月癸未,孝宗"命取回饶州府督烧瓷器内官",其由为"从巡抚都御史韩邦问奏也⑧"。韩为巡抚江西都御史,他在地方上显然深知浮梁民困和宦官贪酷之实情。于是又一次撤除了督造内官。与此同年"弘治十五年奏准,光禄寺岁用瓶坛自本年为止,已造完者解运,未完者量减三分之一⑨"。这一减烧措施似与韩邦问之上奏事有密切关系。

次年(十六年)七月江西按察司佥事任汉上地方事宜,其中有:"一谓江西地狭产薄而科赋比常加倍,景德镇烧造瓷器所费不赀,卫所军士有半年不得支粮者,乞暂将解京折量银两并起解运,兑军粮未减半坐派多剩留以济军士,其军需颜料并瓷器之类亦暂停免二三年⑩"。

任汉的上谕在当时并无答复,但后来可能还是兑现的,同年十二月"已未,吏部尚书马文升奏……乞将弘治元年以来所派一应物料量为停免……工部复奏弘治十年以前及十三、十四年分派所宜蠲免停止者十七事疏上俱从之⑾"。这段史料中虽未知有否停免烧瓷,但从有奏必从的实际情况看,景德镇御器厂极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停烧或减烧。

综观孝宗当政十八年,对监烧瓷器内官的遣召谕旨减烧是十分频繁的,其间仅罢免、召回烧造内官的次数就至少有五、六次,而减烧,蠲免的事例也时有出现,这种撤而复遣,遣而复罢的做法,在许多朝代皆有,但在弘治朝显得特别多,而且别的朝代往往是监烧者不力,烧造质量下降而遭朝廷训斥或贬滴;但弘治朝则是宦官"骚扰百姓"等原因造成。凡此种种,对御器厂的正常生产影响很大,于是产量剧减,多种品种取消,质量有下降趋势。《明史》食货志在叙述正德朝瓷器时统计:"自弘治以来,烧造未完者三十余万件"。计划内的三十余万件没有完成任务,这主要是由于朝廷采取了上述一系列限制措施后逐渐拖欠积压的。因此,对造成这种官营瓷业萧条的主要责任者孰谁,是十分明确的了,它完全与孝宗帝的治国之道相适应,与其统治时期所奉行的政策相适应。

(三)

弘治帝是何许人?在他当政时奉行的是什么政策?在明代各朝君主中,孝宗朱祐樘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皇帝,旧史家对他的评价也较高,誉其统治时期为"弘治中兴"。《明史》对他更是赞颂备至,谓:"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⑿"。诚如史料所记,孝宗是一个比较懂得治世之道的开明君主,他任用贤臣,采纳忠言,勤于治理、裁抑宦官,并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俭"。在他当政时期,减烧景德镇瓷器仅是无数措施中一项,明史记载,他经常"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减供御物品""罢营造器物"、"减光禄寺供应"等。另外,不断"免各地灾税粮"、"赈灾民"、"免织造"、"闭银坑",甚至对正旦、万寿圣节、重阳、冬至等节日宴赐百官之常例,也经常命"免宴赐以节钱钞"。执政十八年,禁减项目之多,为历朝所少见。由是而"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执政期间,臣民欢欣,朝野鼓舞。当然这是相对前后朝昏庸之主而言,其父成化、其子正德纵情声色,荒淫无度,宠用宦官,朝政腐败。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看,景德镇御器厂瓷器生产在弘治朝走下坡路乃是势所必然,顺理成章之事。这对后世瓷器研究者来说不无遗憾,因为如果孝宗与其父其子一样不加限制的话,当时的瓷业是不会停滞不前的,说不定的有方面还胜于成化、正德,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的做法是明智的、进步的,符合广大臣民的愿望的。

(四)

在分析一朝瓷业兴衰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下面这一因素,即皇帝个人的嗜好有时也可能会造成瓷业的兴衰。如宣德时朝政并不腐败,但宣宗喜好瓷器,其时青花及各类制品俱佳;景泰帝可能格外欣赏珐琅器,由是该朝流行"景泰蓝"扌舀 丝珐琅器;成化帝似乎对彩瓷有特殊兴趣,因而斗彩制作特别精。但弘治由于"兢兢于保泰治盈之道"夙夜忧勤、忙于政事,似乎在器用方面并无特殊嗜好,也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欣赏瓷器,更无暇顾及孰好孰坏。但是,有迹象表明,弘治帝喜爱素色,反映于瓷器上的是传世实物绝大多数色泽素净,另外从史料也可窥见其嗜素之一斑,如弘治十五年三月"已亥,先是有旨,自正月初一至十二月二十七日,但遇御膳进素日期,俱令光禄寺禁屠,户科给事徐昂等因言今一岁之中禁屠断宰者凡一百一十一日……"。从中可知,弘治十五年一年内御膳进素日期可达一百一十一天,约占全年三分之一,而且关于"进素在祖宗朝本无故事,惟皇上好生之德出自天性,故爱惜物命,至于如此⒀",说明弘治早有食素习惯,其御膳进素也是常事,而越到后期可能进素日期更多。由此类推,食素所需之器皿必然与所盛食物相适应,其色调必然相和谐。因此,弘治帝对素净器皿的使用是比较多的,再说,宫中的器用主要以皇帝的活动为轴心,任何事物必须以皇帝的需要为第一需要;因而我们又可推断,弘治嗜素,嗜素之结果导致对素净器皿的广泛使用的需求,这是弘治朝瓷器色泽为什么普遍较素的又一因素,这一因素对该朝瓷业的相对衰落,无疑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怎么鉴别黄釉瓷器?


怎么鉴别黄釉瓷器?

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商周原始青瓷、汉代越窑青瓷器上多见一些釉色偏黄的制品,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黄釉,仍属于青釉,或称为青釉中的青黄色釉。而在陕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为绿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见黄釉陶器。

汉代黄釉多有杂质,还不是一种纯正的黄釉,应该说可能仅仅是窑工们烧窑时因火候与配方的原因,偶尔出现的,属于一种偶然窑变的产物。就是因为这偶然窑变的原因,汉代黄釉陶,就颇有历史工艺价值。唐三彩、辽三彩上也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也属于窑变之产物。

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而乾隆后期黄釉则进入衰弱期。

明弘治黄釉颜色较浅,称为“娇黄”,其器壁较薄,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微呈绿色;器型多见直口盘,盘的曲度不大,为官窑器,器底有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字款。

明正德、嘉靖黄釉变深,为“鹅黄”和“麦芽黄”。比“麦芽黄”深者,又称“蜜蜡黄”。除单色黄釉外,还出现以黄釉为地,在花纹上加施绿釉。这种绿彩图案花纹大多在器胎上刻为图案轮廓,再施绿彩,也有青花、矾红并列一器的制品,如黄地黄花和矾红地黄彩釉图绘等制品,款识也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

清代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康熙黄釉器出现黄釉胎子上加刻各种图案花纹之工艺。图案花纹烧成后隐现于黄釉内。同时还出现堆塑纹饰。如官窑器中的黄釉龙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颇为精细。

清代雍正黄釉除承袭前朝有“鸡油黄”的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官窑典型器为黄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鹤云彩盘、碗。清雍正还出现了“粉黄”,黄釉中含粉较重,色浅而失透。有的粉黄在浅黄色中微泛青色,犹如“鸡蛋黄”,故又称“蛋黄”。

明清黄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处无氧化铁的黄褐色,有的则黄褐色呈微红状;仿清代康熙鸡油黄施釉不均,釉色呈浓淡,有的泛现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黄釉质过厚,且多烧成橘皮状,釉面出现细小点子凹入。

新世纪前后新仿品总体特征:仿清三代黄釉胎质过细如白粉状,釉色比较嫩。仿明弘治黄釉胎骨偏重,黄釉器以青花为工业氧化钴原料。渗入胎骨,仿民窑器,粗劣,仿官窑器,精细,但缺乏一种硬质之光泽。

弘治时黄釉青花


黄釉青花是在青花瓷器上罩低温黄釉,色泽凝重鲜亮,呈深蛋黄色。此品种从选的传至嘉靖时期。弘治时的黄釉青花盘,其黄釉凝厚光亮,青花色调黑蓝,器型及纹饰与前后各期基本相同。其黄釉浓厚且光润柔和,青花色调黑蓝,娇黄与黑蓝相映成趣。盘心以青花描绘的栀子花作饰,围以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实,盘以壁饰以缠枝花图案。弘治黄釉青花瓷为釉底写款,多为“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官款,及“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

明弘治 景德镇窑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此收藏品撇口,圈足。盘裹口、裹心外围分别绘青花双绕纹。盘中心绘折枝花卉一枝,盘内壁绘拆枝石榴、柿子、葡萄、把莲。盘外壁绘缠枝牡丹纹一周。纹饰以外施黄釉。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有“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黄釉青花品种明初宣德时期已有烧制,纹饰有几种,均为花果纹。此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有仿制。这类盘的口径多在二十至三十厘米之间,个别如宣德时期有三十八厘米大的。后代仿宣德的虽然纹饰相似,但各个时期所用青料、胎釉不同,又有每个时期不同的风格。

黄釉瓷器拍卖记录


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黄釉瓷器,说这种瓷器的美让自己沉醉,讨论这种瓷器的娇让人痴迷,议论黄釉瓷器拍卖的价格,让人震惊。今天,小编也和大家来聊一聊黄釉瓷器,看看这个瓷器到底有什么魅力。

说到黄釉瓷器,实际上最早的创烧时间是在唐代,据说是当时在安徽和河南的一个窑口,叫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这两个窑口都曾烧制过黄釉瓷器。但真正的黄釉瓷器还要说汝窑,这种黄釉瓷器在明代之前发展缓慢,到了明代之后才有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宣德时期的浇黄更是历朝历代都羡慕的存在。到了嘉靖之后,又出现了鸡油黄和鱼子黄两个品种,清康熙时期则发展出来了淡黄等。

黄色在古代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象征,它是皇家的代表,唯有皇室之人才能使用,而普通百姓、贵族是不能使用的,因此,黄釉瓷器非一般人所能用。黄色代表尊贵,更独显奇特,它的娇嫩恬淡,它的温润风韵,让人为之痴迷。多年来,皇室一直控制黄色,因此,黄釉瓷器也成为皇室独享的瓷器,一般都在皇家御用或者是祭祀专用档次中。

黄釉瓷器的烧制方法游览中,一种是在烧好的白釉瓷器上涂上色料,再经过低温烧制,另一种则是直接在素坯上施黄釉,但是这种做法远不如前者,所以用的比较少。

那么,黄釉瓷器市场价格如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个弘治时期的黄釉瓷器拍卖记录,看过大家就明白了。

一、明·弘治黄釉青花栀子花纹盘,成交价格是724万元。

二、明·弘治黄釉碗,成交价格是253万元。

三、明·弘治黄釉盘,成交价格是232万元。

仅从这三个黄釉瓷器拍卖记录就能看出,黄釉瓷器的拍卖行情很高,市场价格也不低,基本都在百万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千万。如此珍贵的瓷器,自然会受到大家的关注。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黄釉瓷器的仿品非常多,很多古玩街看到的所谓黄釉瓷器都是仿品,看起来十分精品,逼真,但实际上都是假货,不值钱。还有一些为了提高仿品的可信度,会用一些真品瓷片加以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瓷器,这种 黄釉瓷器的鉴别难度大一些,需要警惕。

所以,小编也提醒想要收藏黄釉瓷器的藏家们,在面对黄釉瓷器收藏之时,一定要注意鉴定真假,对于不确定或者是凭感觉不好的瓷器,建议不要收藏。因为一般情况下,存疑的瓷器往往都是假货,除非你有百分百观点能论证,否则不建议收藏,以免经济损失惨重。

黄釉瓷器精品欣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明宣德黄釉撇口仰钟式碗,尺寸:15.2厘米,估价: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26,98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2:清乾隆黄釉划花「海水云龙」图长颈瓶,尺寸:12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9,380,000 ,成交时间:2012.10.09,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撇口,长颈,折肩,弧腹下敛,卧足。外壁划五龙,皆五爪,傲行于云烟火焰之间,蝙蝠伴飞,上有如意云头环饰口沿,下有波涛海水漫溢足上。当中有一正面龙,腾跃火珠之上,另有一龙,夺水而出,觊觎其珠。通体罩施黄釉,色近杏黄。底刻六字篆款。

3:明嘉靖娇黄釉金钟杯(一对),尺寸:直径12厘米,估价:RMB 3,800,000 ~ 5,800,000,成交价: RMB 9,085,000 ,成交时间:2016.06.07,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本品为一对,杯敞口,弧腹,圈足,,内外施黄釉,其釉汁肥厚,流淌自然,发色娇美,犹有“娇黄”风采。器型饱满庄重,品格不俗;底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单圈楷书款,难得成对保存,尤显珍贵。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黄”与“皇”同音,因而黄色也成为皇家至尊之色,明清两代黄釉瓷器只有皇家才能使用。黄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美称“娇黄”,形容其釉色娇艳。存世嘉靖时期黄釉杯,以撇口杯造型居多,且底部为施白釉落青花款之作;但如本品之铃铛杯造型,且底部亦施黄釉并落款者,宫中使用级别应远远高于在上述黄釉作品。

4:清雍正黄釉刻花海水龙纹天鸡钮合碗,尺寸:直径17.5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5,750,000 ,成交时间:2011.11.14,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撇口,深壁,折腹,圈足,外壁凸饰两道弦纹。外壁黄釉地线刻海水龙纹。器内施白釉,内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盖呈覆斗状,上置天鸡钮。盖外壁黄釉地线刻海水龙纹,盖内施白釉,内心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形制的碗加盖后与碗体上下相合,故称为“合碗”、“盖碗”。“合碗”盖面与碗的纹样一致,盖内与碗心的青花款识对铭,见有楷书或篆书款。“合碗”为明宣德时期创烧的新器形,品种多样,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彩、青花红彩、蓝地白花、红釉及仿汝釉等,青花器常绘缠枝莲托八宝纹、云龙纹、折枝花纹、缠枝莲纹、海石榴等。清代雍正时期有仿制,传世品有青花、斗彩、蓝釉、蓝釉地白花制品,黄釉地刻花器极为罕见。天鸡是传说中的神鸟,最早见于晋代郭璞《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即鸣,群鸡皆随之鸣。”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晚唐的罗隐脍炙人口的寓言佳篇《说天鸡》:“扶桑枝边红皎皎,天鸡一声四溟晓。”古时,鸡司晨报晓,被看成黎明来临的吉兆。鸡被古人神化,先民们对于鸡的肖形神物的崇拜,成了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鸡的造型广泛流行,造办处曾以不同材质、不同工艺制造的天鸡形象,有玉器、珐琅、铜器等制品,似鸡若鸟的华美造型,用于宫廷陈设,以表达吉祥。均制作工艺精湛,生动传神,挺拔俏丽,为清代宫廷工艺的经典式样。康雍干时期御窑瓷器生产,不仅展现出康乾盛世帝王的审美意识,也代表了清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杨献谷记有:“瓷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干之御窑。”端庄别致的造型、纤柔流畅的刻画与瑰丽明艳的黄釉浑然一体,展现了雍正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因“黄”与“皇”谐音,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据清代文献记载,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所使用的器物颜色、纹样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黄色龙纹的瓷器为天子用器,故此器应为雍正皇帝御用,弥足珍贵。

5:清嘉庆黄釉暗刻「苍龙教子」图天球瓶,尺寸:高29.5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5,52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本品造型挺拔规整,长直颈,腹部浑圆,底部内挖成圈足,通体施黄釉,色近杏黄,釉层明润,颇具玻璃质感。釉下划刻 「苍龙教子图」,图中祥云迭现,形态各异,深得汹涌之象,但见五爪苍龙自祥云中探身而出,神情凶猛,身姿矫健,大有气夺千里之势。足胫处海浪翻滚,一幼龙字海水中跃起,与侧首下顾的苍龙深情对望。两龙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相顾之际,更得以妙笔传示出浓浓的殷切之情。其制作工艺颇为不易,需在素胎上描绘底稿,再以锋利尖锥沿纹饰在素胎上刻划,工匠须有百倍信心,方能运刀如笔,使得纹饰生动流畅,刻花完成后,通体再施黄釉入窑烧造,方能成此佳器。苍龙教子图作为清宫御瓷装饰题材始见于雍正一朝,而到了乾隆后期及嘉庆初期,此种纹饰成为御瓷之中最寓特殊意义的一类,存世数量珍稀,寄托了乾隆皇帝对大清天下的下一任继承者的殷殷期望。大清自关外入主中原,于马上得天下,虽经康雍乾三朝盛世,基业甫定,但对乾隆皇帝而言,如何于诸皇子之中考察选取最佳者即太子位,关乎社稷安危,天下得失,他面临艰难的抉择和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乾隆三十八年,弘历秘密建储,决定皇位传给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如何培养继承人自然是弘历必须考虑的问题,虽然没有公开皇储身份,但是实际事务之中乾隆皇帝对永琰格外器重,已经暗示其储位所属,因而一直在教导和培养他。乾隆皇帝对「教子」行为的重视可以借后来其禅位之后对嘉庆皇帝实行的「训政」得以体现。训政,即是旧时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即乾隆皇帝在禅位之后,朝中大事嘉庆皇帝仍需要聆听他的教诲,以免施政失当,此状况延续至嘉庆四年初乾隆皇帝驾崩为止。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皇帝的意旨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训政目的。嘉庆二年,弘历已当了两年的太上皇,五世同堂,本该娱悦于山水之间,颐养天年,却依然朝夕牵挂着朝政,因此特意刻制了「归政仍训政」印章,告诫自己不可松懈培养继承人的重任,由此可见其对大清江山的重视,对嘉庆皇帝执政的关切。

6:明嘉靖娇黄釉仰钟杯,尺寸:直径12.3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6,500,000,成交价: RMB 5,405,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明代御窑瓷器于颜色审美方面依然推崇“五色”审美观——黄、赤、绿、白、黑,纯正的五色于统治阶级别具意义,《明史•食货六•烧造》载:“正统元年……禁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诸瓷器,违者罪死。”其中又尤以黄色最为尊崇,代表皇家无上的至尊权利。至嘉靖一朝,因其藩王身份尤重正统形象,故而黄釉、龙凤等象征权力地位的御瓷颇受青睐,由皇帝本人授意烧造。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陶书》就曾记载“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降式造”。本品即为此类御瓷之代表。仰钟杯成对而存,敞口,弧腹,圈足,内外皆罩施黄釉,釉汁丰腴,发色娇美,犹有“娇黄”风采。存世嘉靖时期黄釉杯,以撇口杯造型居多,且底部为施白釉落青花款之作;但如本品之铃铛杯造型,且底部亦施黄釉并落款者,宫中使用级别应远高于在上述黄釉作品,尤显特殊而珍稀。

7:清乾隆鳝鱼黄釉六方贯耳尊,尺寸:高45.5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RMB 4,715,000 ,成交时间:2016.05.16,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敦实大气,颈部装饰双贯耳,古意悠然。通体敷施鳝鱼黄釉,色泽苍雅静穆,光泽厚润柔和,圈足露胎处为黑褐色,以摹“铁足”之效果,底款为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本品精致隽秀,釉色沈稳,为乾隆茶叶末釉之精品,器身光素不事雕饰,尤显温婉尔雅,其褐色出筋效果是最为与众不同之处,难能可贵,置于殿堂之中,可解思古之幽情,殊为难得。其色泽静穆深沈,富有天然韵致,体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相同器型亦有青花和其它单色釉传世。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关于鳝鱼黄釉记载为“一仿厂官釉,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厂官釉瓷器烧造的情况,最早记载是乾隆二年十月唐英奉命烧造“厂官釉收小双耳瓶”,而乾隆三年六月是档案记载规模最大的一次烧造,器形多达八种,可见乾隆对此类茶叶末釉色之钟爱。同类作品可见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

8:清乾隆黄釉青花八宝纹抱月瓶,尺寸:高50厘米,估价:RMB 3,800,000 ,成交价: RMB 4,480,000 ,成交时间:2013.07.07,拍卖公司: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嗣臻艺术品拍卖会第一期。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此瓶底为黄釉,黄釉上饰青花八宝纹,八宝纹为瓷器佛教纹样,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黄釉鲜亮,青花发色浓郁,整体器型规整,端庄大气。底落“大清乾隆年制”款。

9:清雍正黄釉夔龙纹尊,尺寸:高13.6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4,180,000 ,成交时间:2006.06.26,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说明:造型为大敞口,短粗颈,溜肩,垂腹,圈足。器内施白釉,器外为黄釉。釉下口沿及足墙模印回纹,器身模印变形夔龙纹。造型庄重,釉色娇艳,是雍正黄釉瓷器中的稀见品种。

怎么鉴定黄釉瓷器?


怎么鉴定黄釉瓷器?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商周原始青瓷、汉代越窑青瓷器上多见一些釉色偏黄的制品,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黄釉,仍属于青釉,或称为青釉中的青黄色釉。而在陕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为绿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见黄釉陶器。

汉代黄釉多有杂质,还不是一种纯正的黄釉,应该说可能仅仅是窑工们烧窑时因火候与配方的原因,偶尔出现的,属于一种偶然窑变的产物。就是因为这偶然窑变的原因,汉代黄釉陶,就颇有历史工艺价值。唐三彩、辽三彩上也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也属于窑变之产物。

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而乾隆后期黄釉则进入衰弱期。

明弘治黄釉颜色较浅,称为“娇黄”,其器壁较薄,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微呈绿色;器型多见直口盘,盘的曲度不大,为官窑器,器底有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字款。

明正德、嘉靖黄釉变深,为“鹅黄”和“麦芽黄”。比“麦芽黄”深者,又称“蜜蜡黄”。除单色黄釉外,还出现以黄釉为地,在花纹上加施绿釉。这种绿彩图案花纹大多在器胎上刻为图案轮廓,再施绿彩,也有青花、礬红并列一器的制品,如黄地黄花和礬红地黄彩釉图绘等制品,款识也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

清代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康熙黄釉器出现黄釉胎子上加刻各种图案花纹之工艺。图案花纹烧成后隐现于黄釉内。同时还出现堆塑纹饰。如官窑器中的黄釉龙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颇为精细。

清代雍正黄釉除承袭前朝有“鸡油黄”的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官窑典型器为黄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鹤云彩盘、碗。清雍正还出现了“粉黄”,黄釉中含粉较重,色浅而失透。有的粉黄在浅黄色中微泛青色,犹如“鸡蛋黄”,故又称“蛋黄”。

明清黄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处无氧化铁的黄褐色,有的则黄褐色呈微红状;仿清代康熙鸡油黄施釉不均,釉色呈浓淡,有的泛现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黄釉质过厚,且多烧成橘皮状,釉面出现细小点子凹入。

新世纪前后新仿品总体特征:仿清三代黄釉胎质过细如白粉状,釉色比较嫩。仿明弘治黄釉胎骨偏重,黄釉器以青花为工业氧化钴原料。渗入胎骨,仿民窑器,粗劣,仿官窑器,精细,但缺乏一种硬质之光泽。

弘治瓷器的发展和特点


弘治瓷器的传世量很少,但从现有的弘治瓷器中可以看到,这种瓷器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其他方面都有成化官窑的特点,是其延续。弘治瓷器的器型多以盘子、碗为主,尊、罐、瓶类的瓷器很少。青料也是用的平等青,颜色签单,少有浓深色。弘治瓷器的纹饰装饰极为简单,一般就是云龙、穿花龙、莲池、折纸花等为主,线条纤细。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弘治皇帝一生节俭,曾几次下令停止景德镇烧制瓷器,并且将内官窑厂也停止了。因此,在现代能看到的瓷器中,弘治瓷器极少,且多数官窑瓷器为无款识。

弘治瓷器中的青花红彩瓷器在宣德时期也曾烧制过很多品种,比如花盆、盘、高足碗等,红彩釉色凝结、暗沉,成化瓷器虽然与之差不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同,比如有一些颜色更为艳丽的瓷器等。弘治瓷器与成化朝时期的瓷器差不多,都是青花加红彩,不过烧制风格上更为柔和一些。

在弘治瓷器中还有一种比较精致的瓷器,即白釉酱花瓷器,这种瓷器是宣德时期创烧的,比较罕见。它是在白釉上刻填酱釉花,呈现出未经搅拌的芝麻酱色,比较光亮。成化时期延续了这一品种,到了弘治时期,该品种烧制更加精细,造型虽然与前两朝相似,但光泽度更强一些。

白釉绿彩瓷从成化时期就有出现,弘治、正德时期烧制的比较多,做法是在坯体上刻花一些纹饰,然后留出地彩部分,天上绿彩。弘治时期的这种瓷器延续了以往的造型和纹饰,色调娇嫩。

弘治瓷器的款识是两行六字的“大明弘治年制”,另外还有“弘治年制”四字款识,不过比较少。其他的像“弘治年制”“上用”也是弘治瓷器中的官窑作品。民窑作品多以“壬子年制”这样的干支年款为主,也有“金玉满堂”“长命富贵”这样的吉语款。

总的来说,弘治瓷器制作还算精美,但因为数量非常少的缘故,所以市场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不过,也正因为数量少,市场价格高,市场中的仿品也不在少数。对于这一点,建议大家在收藏之时,一定要注意鉴定其真假,尤其是收藏之前,要找正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弘治瓷器的市场价格在网上有参考价格,藏家们收藏之时,一定要先了解一下,以免因为贪小便宜吃大亏。

更多关于弘治瓷器的信息尽在,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想要获取更多与古玩瓷器有关的信息,欢迎搜索浏览。

弘治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参考:

1:明弘治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尺寸:直径26.3厘米,估价:HKD 4,8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7,24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盘口微撇,浅弧壁,圈足。通体黄地青花纹饰。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饰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花。外壁饰缠枝芙蓉七朵。底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初见于宣德窑,至嘉靖窑仍有烧造,弘治及正德朝最为盛行。

2:明弘治青花云龙纹盘,尺寸:直径22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3,87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盘敞口,弧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盘心双圈内绘云龙纹,口沿下一周忍冬纹。外壁饰一对行龙赶珠。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弘治青花器传世品极少,其青花呈色淡雅和谐,是继承了成化器的烧造工艺。

同期青花器可能少于二十件。此器龙纹纤幼,神态平和,其他同期的龙纹器多绘荷塘游龙,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弘治皇帝主张节俭,曾多次敕令官窑停烧。例如《明史‧本纪第十五孝宗》记:「弘治三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然而减产并不代表质素会下降。弘治官窑所制青花器水平极高,几与成化器相等。

3:明弘治绿彩云龙纹盘,尺寸:直径22.4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3,16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盘敞口,弧腹,圈足。盘心绿彩五爪龙纹,间以瑞云纹。外壁绘一对游龙,衬刻花海水纹地。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此器纹饰先在素胎刻划,釉上绿彩绘云龙纹。这种手法始于成化窑,至弘治及正德朝尤其盛行。

4:明弘治青花栀子花纹盘,尺寸:26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90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

钤印款识:《大明弘治年制》款。

5:明弘治黄釉碗,尺寸:直径20.2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2,53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弘治本朝。

黄釉,因其谐音“皇”,故素为明清时期严格控制的釉色,或为最高统治者们御用,或为祭神所用,《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私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可见黄色专用于祭地神。黄釉作为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釉色,早在唐三彩上就已出现。纯粹的黄釉器见于成化时期,弘治朝继承并发扬光大,呈色稳定、釉面光亮,较之成化的淡黄釉显得深厚,较之后来正德黄釉浅淡适中,遂成一代名品,代表着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因采用浇釉方法施釉,色彩淡而娇艳,如鸡油一般,故弘治黄釉也被称为“浇黄”或“娇黄”。本品即为此类黄釉名器。

碗造型、装饰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相似,尺寸较之略大,烧制更为不易。侈口,深腹,圈足。内外满施黄釉,底施白釉,内以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双线圈栏。釉色匀净淡雅,釉面光洁似一泓清水,赏心悦目,不负弘治黄釉之盛名。

6:明弘治白地素胎划三龙盘,尺寸:19.8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2,72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弘治年制》款。

此素胎云龙纹盘亦可经上彩及二次烧制而成绿彩云龙盘(如第30号拍品)。弘治款绿彩云龙纹盘少有,而素胎者更罕。然素胎作法,并非未上彩前之雏态,实属特意为之。

7:明弘治黄釉盘,尺寸:21.6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2,32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弘治年制》款 。

8:明成化—弘治青花缠枝牡丹罐,尺寸:高29.5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1,610,000 ,成交时间:2012.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

本品造型端庄大气,胎骨厚重坚致,口沿描绘锦地祥云纹一周,祥云纹装饰口沿为成化弘治瓷器独特的装饰手法,尤其多出现在彼时高档民窑器皿之上。肩部装饰六组云肩纹,云肩内绘莲托变形兽首纹,云肩之间点缀卷草莲纹。云肩装饰是元青花瓷器所始见,堪称元青花时代色彩最浓厚的特征之一,其形制正是摹自当时的贵族服饰。《元史·舆服一·仪卫服色》谓:“衬甲,制如云肩,青锦质,缘以白锦,衷以毡,裹以白绢。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明人杨子器在《元宫词》曾赋诗曰:“金绣云肩翠玉缨”,描述富丽堂皇的云肩使得佳人生香,尊贵有加。至明初官窑尚有运用,宣德之后便沉寂不见,直到成弘时期再度兴起,成为该时期瓷器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如此复古的装饰使得器皿益见尊贵古雅。腹部绘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但见牡丹花开正浓,妍美饱满,仰俯有姿,枝蔓舒展轻盈,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胫部之变形莲瓣纹亦为此时始见之装饰,流行至正德嘉靖时期。纵观本品上下之装饰清雅可人,其牡丹枝蔓均以细笔绘就,空灵舒畅,尽显纤巧之柔美,犹见风姿之典雅。其青花一色最令人称赞,色调沉静淡雅,浅淡柔和,典雅宜人,陶瓷史上青花有“成弘不分”之说,此器即体现成弘特征。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展现出成窑轻盈秀雅的婉约之美。

9:明弘治暗刻海水绿彩龙纹碗,尺寸:直径20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 ,成交时间:2016.12.06,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圈足圆腹,口沿微外翻,器形周正。胎质细腻坚硬。釉下刻出龙纹轮廓,如同国画白描勾勒轮廓线,釉上施绿彩装饰。雕工粗犷豪放,釉光温润,为弘治时期官窑之精品,较为少见。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白釉绿彩器创烧于宣德朝,弘治、正德较为成熟。此器纹饰先在素胎刻划,釉上绿彩绘云龙纹,这种手法始于成化窑,至弘治及正德朝尤其盛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近似例子,以供参考。此碗龙纹为五爪,为宫廷御用。弘治时期,龙纹碗、盘为名品瓷器,龙纹圆眼怒睁,躯体粗壮,背部锯齿锋利,精神抖擞,它是宫廷皇权的象征。弘治流传下的龙纹瓷器较少,弘治皇帝主张节俭,曾多次敕令官窑停烧。例如《明史‧本纪第十五孝宗》记:「弘治三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然而减产并不代表质素会下降。弘治官窑所制瓷器水平极高,几与成化器相等。

如何鉴定黄釉瓷器


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商周原始青瓷、汉代越窑青瓷器上多见一些釉色偏黄的制品,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黄釉,仍属于青釉,或称为青釉中的青黄色釉。而在陕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为绿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见黄釉陶器。

汉代黄釉多有杂质,还不是一种纯正的黄釉,应该说可能仅仅是窑工们烧窑时因火候与配方的原因,偶尔出现的,属于一种偶然窑变的产物。就是因为这偶然窑变的原因,汉代黄釉陶,就颇有历史工艺价值。唐三彩、辽三彩上也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也属于窑变之产物。

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而乾隆后期黄釉则进入衰弱期。

明弘治黄釉颜色较浅,称为“娇黄”,其器壁较薄,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微呈绿色;器型多见直口盘,盘的曲度不大,为官窑器,器底有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字款。

明正德、嘉靖黄釉变深,为“鹅黄”和“麦芽黄”。比“麦芽黄”深者,又称“蜜蜡黄”。除单色黄釉外,还出现以黄釉为地,在花纹上加施绿釉。这种绿彩图案花纹大多在器胎上刻为图案轮廓,再施绿彩,也有青花、礬红并列一器的制品,如黄地黄花和礬红地黄彩釉图绘等制品,款识也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

清代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康熙黄釉器出现黄釉胎子上加刻各种图案花纹之工艺。图案花纹烧成后隐现于黄釉内。同时还出现堆塑纹饰。如官窑器中的黄釉龙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颇为精细。

清代雍正黄釉除承袭前朝有“鸡油黄”的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官窑典型器为黄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鹤云彩盘、碗。清雍正还出现了“粉黄”,黄釉中含粉较重,色浅而失透。有的粉黄在浅黄色中微泛青色,犹如“鸡蛋黄”,故又称“蛋黄”。

明清黄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处无氧化铁的黄褐色,有的则黄褐色呈微红状;仿清代康熙鸡油黄施釉不均,釉色呈浓淡,有的泛现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黄釉质过厚,且多烧成橘皮状,釉面出现细小点子凹入。

新世纪前后新仿品总体特征:仿清三代黄釉胎质过细如白粉状,釉色比较嫩。仿明弘治黄釉胎骨偏重,黄釉器以青花为工业氧化钴原料。渗入胎骨,仿民窑器,粗劣,仿官窑器,精细,但缺乏一种硬质之光泽。

什么是鳝鱼黄釉瓷器


中国的瓷器纹饰包罗万象,细微的氛围差异往往会导致烧造出的瓷器具有千变万化的美态,因此甚至有形容一些窑口:“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妙句。而较为少见的鳝鱼黄釉瓷器,颇能体现其中奥妙。那么,什么是鳝鱼黄釉瓷器呢?又该怎样去鉴赏它呢?

首先,在中国传统瓷器门类中,黄釉瓷器本身就较为小众,而鳝鱼黄釉瓷器属于黄釉瓷器中的结晶釉,不仅色泽端庄婉丽,更兼有古朴之风,所以在瓷器收藏中,它的“少而精”便是一大特色。那“鳝鱼”之名从何谈起呢?这主要是因为釉料的成色方式是较为复杂的,因为所含矿物质种类多,还需要足够的高温进行氧化程序,如果窑口条件不能提供适合的氛围,也不能形成完美的鳝鱼黄釉;但如果铁与镁的氧化较为成功,则可以形成光润、明澈、雅致的黄色釉面,并且带有黑色、黑棕色的斑点,颇类鳝鱼,所以得名“鳝鱼黄釉”。

其次,鳝鱼黄釉瓷器相较于其余种类的黄釉瓷器,还多一份独具魅力的人文价值。因为鳝鱼黄釉瓷器器型稳重大气,釉面温润明澈,而周身遍布的黑色、棕黑色斑点细密而古雅,遥望如黄玉中的龟裂纹,细观则更为自然,釉面之下可见深浅不一的色泽变化,有生成色之感,所以早在宋朝已有文人以用鳝鱼黄釉瓷器为风尚,而《陶雅》中还有记载明人以仿制宋鳝鱼黄釉瓷器为上品,可见其温润端庄有文人气,为文人所喜,人文价值不容小觑。

最后,鳝鱼黄釉瓷器的鉴赏还应注意年代。如前文所述,宋代已有鳝鱼黄釉瓷器的出现,且明代还以仿宋品为上,但宋鳝鱼黄釉瓷器流入收藏界的极少,所以以收藏价值而论,清鳝鱼黄釉瓷器为高,而清代前期的官窑所出的鳝鱼黄釉瓷器也有仿宋的痕迹,直到康熙年间,鳝鱼黄釉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小高峰,除了原本流行的鳝鱼黄之外,甚至衍生出了蛇皮绿等多种色彩。至于雍正年间,进一步发展,尤以景德镇窑口所出的鳝鱼黄釉瓷器为佳。

总而言之,鳝鱼黄釉瓷器因其黄色釉面上带有黑色、黑棕色的斑点,颇类鳝鱼,所以得名。并且鳝鱼黄釉瓷器本身器型端庄、温润古朴,有文人气,为文人所喜,所以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而从烧造年代上来说,以康熙雍正年间出品为上,特别是康熙年间景德镇窑口所出的鳝鱼黄釉瓷器,极具收藏价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弘治官窑黄釉瓷器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弘治官窑黄釉瓷器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黄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