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南宋龙泉青瓷折沿盆

南宋龙泉青瓷折沿盆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盆 古代青瓷器

2020-06-13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折沿盆是瓷器造型的一种,南宋龙泉窑生产的粉青釉折沿盆造型雅致,通体施粉青釉,釉质肥厚滋润;全器光素无纹,但精美的造型与粉柔的色泽,彰显出龙泉折沿盆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宋龙泉窑是取得艺术成就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此时的龙泉青瓷以庄重、典雅的造型艺术和丰富多彩的色泽而名扬海内外,南宋龙泉青瓷走向世界。

南宋龙泉青瓷简洁、恬静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宋代祟文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南宋龙泉最值得赞颂的是它变幻无穷和美仑美奂的釉色,除了粉青色泽外,尚有翠青、梅子青、油青、姜黄等多种色泽,它们配合优美的器物造型,不仅代表了大宋内敛、含蓄的风格气质,也集中反映了宋人的审美观念与高尚情趣。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陶瓷手工业的生产,尤其是对此时的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追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宋代多元文化的相融,既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又显示出祟文带来的直接结果,龙泉青瓷正是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发展与壮大起来的,所以说:龙泉青瓷是继宋代五大名窑之后崛起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略谈南宋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


浙江是青瓷的主要产地,历史悠久,基础深厚,技术比较先进。龙泉窑自创始以来,便直接继承了唐、五代越窑的优良传统,经过北宋中期以后又向前迈进一步。到了南宋,龙泉广大的制瓷工人,总汇了浙江历代生产技术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了青瓷的优点。同时,又善于吸取官窑的薄胎厚釉的技术,精益求精,为龙泉窑的成就作出新的贡献。

值得注意是,不论继承原有传统或吸取官窑的经验,都不以照样仿制为满足,而是通过集体的智慧,以革新和创造的精神不断改进:由灰胎改为白胎,又扩充了黑胎品种;由厚重的普及用瓷,发展为精美的高级用瓷;由薄釉改为厚釉,创烧出脍炙人口的粉青和梅子青的釉色,并且突破了前代形制的局限,树立了优美典雅的艺术风格,使浙江青瓷发生了质的飞跃,远非前代所可相比。

南宋龙泉窑的突出成就,表现在烧制工艺和艺术手法两方面:

工艺上的成就和艺术上的成就,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截然分割的。如果没有工艺上的成就,即使没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也无所施其技。工艺的改进,必然也同时要求艺术的提高,才能相得益彰。

龙泉窑在南宋烧造出白胎和黑胎两种类型的精美瓷(过去文献把白胎青瓷称为弟窑,黑胎青瓷称为哥窑),两者都是以薄胎厚釉为它的主要特色。但是,从调查发掘的情况证明,南宋龙泉窑的广大窑场,几乎全以生产白胎青瓷为主,占当时总产量的95%左右,是龙泉制瓷工业的主流。而黑胎青瓷仅见于大窑和溪口的部分窑址中,数量较少。它既不见于南宋之前,又绝迹于南宋以后,看不出它的前后发展线索。可以认为是适应当时官方订货而特制的一部分仿效官窑的产品。

南宋龙泉窑自从掌握了薄胎厚釉技术,给浙江青瓷开辟了重大发展的新局面。以大窑为例,不论白胎或黑胎的精美产品,都是胎骨细薄,釉层丰厚,色佳制精,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制作特色。因为胎薄釉厚,才能充分发扬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风格,提高它的艺术性。如果仅停留在所谓“士质厚重,极耐摩弄,不易茅蔑”的水平上,那么,它的价值就有很大局限。龙泉窑推广了薄胎厚釉技术,烧制一些胎薄质坚,玲珑端巧,美观适用的青瓷,要使之制造时不损裂,烧成后不变形,非具有高度的技术不可。南宋的手工艺品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粗朴厚重的东西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被淘汰了,代之而兴的是轻巧适用,精工细作的制品,这正反映了当时工艺技巧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提高。龙泉青瓷同样是体现了它的时代要求,突破了历代的工艺水平,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

这时施釉方法经过改进,釉层显著增厚,使铁还原的着色效果达到完美的境界。唐、五代的越窑青瓷,施釉仍以薄挂为主,釉层多在1毫米以下,故釉色较淡,青、黄不一。惟有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产品,充分掌握了厚釉技术,在器物的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经过多次敷釉的工序,有些釉层比胎骨更厚些,所以釉色晶莹青翠给人一种纯洁愉快的美感。它的优点归纳起来大约有:1.不起浮光,沉着柔和;2.色泽青翠,浑厚滋润;3.内外均匀,精致细腻;4.釉汁固着,极少流动.所谓“叩其声,铿铿如金;视其色,温温如玉。”南宋龙泉青瓷可以当之无愧。

将南宋龙泉青瓷和其它各窑互相比较,更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特色:我国古代瓷器尚青,诸如越窑、瓯窑、婺州窑、寿州窑、岳州窑、耀州窑、汝窑、湘湖窑以及北宋官窑、南宋郊坛窑等等,无不以釉色青翠著称。从现存实物考察,属于南方青瓷系统的如越窑,一般釉色较暗,接近艾青色,瓯窑的缥瓷,则以色淡为主,青中闪白;婺州、岳州、寿州的青瓷,釉色多黄褐,且斑驳不纯;至于北方青瓷系统的耀州窑、临汝窑,釉薄而透明,以黄绿色居多;北宋汝窑,制作很精,但釉色闪蓝,呈淡天青色,别具一格;两宋官窑虽有美丽的粉青釉,与龙泉黑釉青瓷相似,但都有开片,尚未能克服釉与胎之间膨胀系数的差异。只有南宋龙泉窑的白胎青瓷,釉色晶莹如玉,无论在科学或艺术的要求上,均可称上品。

至于艺术上的成就,具体地从它的造型和纹饰的优美风格中表现出来:

龙泉窑自从发展了薄胎厚釉技术,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新的造型和装饰手法,使青瓷的美化效果与工艺特点密切结合。造型的巧拙,直接左右青瓷的艺术价值。南宋龙泉瓷的器形,很讲究各部分的比例、结构和线条的变化,以精致简练的技巧,严格认真的制作态度,向小而精方面发展。这时大型的器物不多,一般盘、碗之类的日用品,很少超过30厘米直径。随着南宋经济、文化的发达,瓷器的使用范围更加宽广,不仅限于日常饮食用具,在一定程度上还作为美化生活艺术品。因而它的产品种类显著增加,形式也更为优美完备。

这时龙泉青瓷的造型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从传统造型中继承下来,加以推陈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盘、洗,如撇口小底碗、莲叶盘、莲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轻巧,制作较前进步;一种是仿古铜、古玉的形制,受官窑影响,与官窑产品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如觚式瓶、觯式瓶、琮式瓶、贯耳瓶、鬲炉、鼎炉、奁形炉等,都是作为高级陈设用瓷,以满足宫廷的需要;还有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创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现了龙泉青瓷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优美的凤耳瓶、鱼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龙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于变化的贴花双鱼洗、双鱼盘,轻盈精致的荷叶碗、莲蓬碗,设计巧妙的桃式洗、琮式壶,浑厚庄重的的内折口莲瓣钵,小巧玲珑的各式鸟食罐,实用美观的莲瓣盖罐,以及船式砚滴,雄鸡香薰,三足花囊(这两件造型及釉色均很精美,原藏故宫,现在台湾。)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青瓷器,标志着南宋龙泉窑在造型方面,确已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不仿分析一下瓶类的造型,便可以知道它的变化巧妙的和独创的才能。例如:凤耳瓶或鱼耳瓶、螭耳瓶,它的基本造型是简腹、直颈、暗圈足,肩部与颈部交界处成一道倾斜的转折面,全体显得单纯、挺秀,均由直线构成。如果仅从这些来看,自然觉得比较平凡无奇。但它却运用了动物的题材塑成双耳,以生动优美的凤头、双鱼、蟠螭等形象,装饰在瓶颈两边,使动静相生,曲直有致,增加了它的艺术魅力,成为龙泉青瓷的特有形式。又如,同是弦纹瓶,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长颈、盘口、腹部扁圆,下有圈足,颈部凸起粗弦纹二周,腹径最宽处也有凸弦纹一周,整体表现出安定稳重和明朗大方的特点;而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弦纹环耳瓶,则腹部较深,颈部较短,颈、肩、腹三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由一条曲线连结组成,在颈部饰着双环耳,与通体的细弦纹相配,器形便显得柔和丰腴。两者的处理手法各不相同,而都各有特点,一刚、一柔,并皆佳妙。

采用瓜果和花卉的形态来设计器形,又是南宋龙泉青瓷另一特色,如荷叶盘、莲蓬碗、桃洗、菱花盘、葫芦瓶、白菜瓶、海棠瓶、瓜式壶、莲花式和橄榄式鸟食罐等,广泛运用自然界植物的题材,赋予青瓷优美活泼的造型,突破几何形曲直线规律的束缚,扩大瓷器的造型领域,从生活中来,并用于生活中去。例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南宋桃式洗,器形是一个半剖的桃子,近蒂处还有一片桃叶紧贴在口沿一边,它不同于如实的摹仿,而带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同时也很适合于该器的用途。所谓“模范端巧”,不仅体现在“匠工得法,方圆大小皆中规矩”,更在于能在规矩之中创造新意。反映了龙泉制瓷匠师们的艺术才能。

在纹饰方面,南宋龙泉青瓷的艺术手法,也是很值得重视的。一切瓷器的纹饰,必须根据它的胎质、釉色和造型等特点进行艺术加工,目的是为了加强器物的美感。历代优秀的匠师无不刻意研究,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法,使纹饰与工艺要求和美化要求尽可能取得统一,而不是为装饰而装饰。所以各朝代的瓷器因质料、制法和造型的不同,纹饰也随之各异。纹饰的繁、简或有、无,不能作为评价瓷器的准则。例如:唐代越窑的纹饰,以简见长;而五代越窑的纹饰,则以繁取胜;宋代汝、官、哥、钧等名窑,大多不加任何纹饰,仍不失其艺术价值。反之,不考虑胎、釉和器形特点而滥施纹饰,不但画蛇添足,而且也达不到美化要求,导致设计的失败。

龙泉青瓷到了南宋,装饰上的主要优点在于充分结合薄胎厚釉技术和精致轻巧的造型,运用最简练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新的风格。过去的刻划花和篦纹已渐次淘汰,新兴的堆贴花、浮雕和弦纹得到广泛的采用。为了使纹饰玲珑凸出,不为厚釉所掩,就不能沿用凹下的线条构成的划花和篦纹或近于平面的花纹,而必须改用与凹线和平面相反的方法来解决厚釉与纹饰之间的矛盾。因此,这时的纹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凸起于器胎和表面。它既不会使薄胎有破裂之虞,又可使纹饰在厚釉层中易于显露。且因胎面与纹饰有了一个空间距离,釉层烧成后积聚的厚度就不一样,形成了所谓“出筋”的现象,很自然地出现釉色的浓淡变化。

从南宋的遗物来看,龙泉青瓷的纹饰种类虽不甚多,但是装饰得却恰到好处。那些弦纹瓶只利用几道距离不等的弦纹,便给器形增加了变化,丰富了它的节奏感。又如在碗上饰着一周浮雕的莲瓣纹,玲珑饱满,和器形浑成一体。或者在盘、洗中间贴着模印的双鱼,掩映于青翠的釉层中,生动活泼,引人喜爱。至于在桃洗上仅装饰一片桃叶,就能加强桃子形象的特征。这些纹饰精练简洁,没有多余的堆砌,出色地发挥了装饰美的作用。它不象汝窑和官窑,专注重造型、器物多属素面;又不象元、明的龙泉窑满堆纹饰,琐碎迫塞,多而不精。而是造型与纹饰同时并重,配合巧妙,大方自然,所用的花纹都是些平凡习见的题材,却能获得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过去有些人把龙泉青瓷有无开片,是否紫口铁足或原砂底,来评定它的价值。甚至把它说成是青瓷的艺术特点。这是不对的。紫口铁足和原砂底,是因为胎质不同,在烧成中露胎部分所呈现的颜色,它与装饰无关,也不产生美化作用。况且开片和紫口铁足,在两宋官窑中早已存在,不是龙泉青瓷独有的风格。

南宋龙泉青瓷,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取得辉煌的成就,它的品种形式之丰富,造型、纹饰和釉色之精美,是青瓷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它有许多优点:如深厚的民族传统,鲜明的地方特色,大胆革新创造的精神,认真的制作态度和熟练的艺术技巧等,它以优秀的风格,完美的产品,博得中外的赞扬,享有很高的评价,它的这些优点,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当然,南宋龙泉青瓷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窑室构造不够完善,一切都靠手工操作,火候控制不匀,釉色很难稳定,粉青、梅子青、炒米黄、茶褐、墨绿等釉色同时并存,餐具、茶具,釉色无法配套。而且成品率低,变形、开裂、缩釉、粘釉、气泡、串烟等现象,仍相当普遍。还有一部分过于细薄的器物,只供欣赏,易于损坏,实用性较差。又因薄胎的关系,不适宜制造大型产品,在用途上不够宽广。但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过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它的成就无疑占主要地位。

明代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白釉最早出现在汉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开始是青白色的,因为瓷器中铁的含量高于1%就是青色的,少于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国白瓷经历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上白瓷产地有德化白瓷、定窑白瓷以及刑窑白瓷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卵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枢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云龙纹、芦雁纹、缠枝花纹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常模印“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釉瓷”。“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福禄”、“白王”等铭文,更多的则不带铭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定白釉

定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白瓷的造制始于唐代,至宋代发展到顶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工艺水平极高。定窑的白瓷胎体洁白,质地结实,釉色润泽如玉,白中微微闪黄。定窑的烧制在使用匣钵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覆烧技术,提高了瓷品的产量,但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垂釉现象。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北宋后期白瓷装饰工艺也成熟起来,有刻花装饰者,纹饰线条粗犷有力:有划花装饰者,线条纤细流畅;印花装饰为多,印花纹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题材有牡丹、莲花、萱草等花卉纹,凤凰、孔雀、鸶鸶、鸳鸯和鸭等禽鸟纹,龙则辅以云纹或海水,此外还有婴戏、水波游鱼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定窑由于釉色和装饰多有可取之处,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北方窑口争相模仿其风格,以提升品质,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瓷系,名噪一时,传世品较多。

象牙白

象牙白 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清康熙青花十八学士折沿碗赏析


此件藏品造型粗硕,线条劲健,广口折沿,深腹圈足,足墙高且浑圆,是康熙本朝典型的“泥鳅背”形足,底书“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釉质坚硬清亮,极富玉质感,碗心的锦地花形开光内绘松石盆景图,外壁绘十八学士图,以松石为背景,或抚琴对弈,或书法作画,人物神态安详,悠闲自得。青花发色明艳,人物生动,意境清雅,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为康熙青花瓷之佳品。康熙青花继承了晚明时期的工艺并有近一步发展,胎土淘洗与配比更为合理,故胎质细腻,变形率较低,所用青花料为浙料,色阶丰富,浓淡有致,给画师留下了较大的创作空间,精品如若山水画,故有“青花五彩”之称,同时烧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烧结程度高,故清代青花以康熙为冠,是清代制瓷艺术中的珍品。

十八学士是康熙年间较为盛行的一类画片,此典故出自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尚书令、天策上将,可以开府治事,自辟僚属,遂以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十八人并为学士,商议治国平天下之策。后令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即《十八学士写真图》,后世也成为圣主得贤臣的典型。清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康熙帝降旨开博学鸿儒科,广开科举,招贤纳士。在此社会背景下,以十八学士图为题材的瓷器产品流行起来,这符合了当时读书人渴望登上仕途,并建功立业以求富贵的心态,是典型的文人用器中的精品,也是清初立国,文治天下统治理念的实物体现。

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及之我见


龙泉窑青瓷以其青翠如玉的釉色闻名于世,目前还未见到宋代以前记载龙泉青瓷的文献。南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王所供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似乎告诉我们龙泉青瓷早在五代就已被宫廷所青睐。上世纪90年代杭州南宋皇宫遗址大量出土南宋龙泉窑青瓷残片无可置疑地确定了龙泉窑的地位,元大都、南京、北京等皇家遗址都大量出土宋、元、明龙泉青瓷残器,足以说明龙泉窑贡瓷从五代到明早期从未间断,以满足于当时最高统治皇朝的需求。

对于南宋时期在龙泉是否设置过官窑,在古陶瓷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曾有观点认为“南宋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与南宋杭州郊坛下官窑无论是造型和釉色难分伯仲,最大的区别是郊坛下官窑多数有支钉垫烧,而龙泉溪口窑是没有支钉烧制的”。我不知道这位学者对龙泉窑了解有多少,至少他没有见到过宋龙泉支钉烧,其实南宋龙泉溪口和大窑都曾采用支钉垫烧法,而且不但有黑胎支钉烧,也有白胎支钉垫烧。

笔者收集了一些出自于龙泉窑址和杭州工地的南宋龙泉黑胎青瓷和支钉烧标本,这类龙泉黑胎青瓷做工之精致比之郊坛下官窑毫不逊色,有的精美度比宋官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胎釉特征为薄胎厚釉,紫口铁足,还有土黄与砖红足是窑温欠烧或过烧形成的,釉色有翠青、粉青、天青、米黄、灰青,多数开冰裂纹、鱼子纹,与文献上记载的哥窑百圾碎相似。

支钉烧法早在唐代四川邛窑就已出现,五代耀州窑也有支钉烧法,北宋汝窑更是把支钉烧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细如芝麻,精致无比,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和汝窑的支钉烧法,而龙泉窑的支钉烧法显然是受宋皇室南迁的影响,在南宋前期的龙泉大窑就发现过白胎支钉烧的碗底,此碗底足外撇,六枚支钉垫烧,从削足技法看明显有北宋遗风。从制瓷技术工艺角度上看,支钉烧法是不利于成型的,应该说垫饼支烧更能提高制作成型技术。为什么当时龙泉窑工弃易用难呢?这些支钉烧制的龙泉仅仅是为了仿制官窑或汝窑吗?显然不是,况且龙泉支钉烧法不会晚于南宋官窑。我国一些著名陶瓷学者通过现代科学数据分析龙泉黑胎青瓷与传世哥窑的化学成分相差悬殊,由此推断龙泉哥弟窑之说纯属传说。龙泉这批精美绝伦的黑胎青瓷被否定哥窑后又有仿官窑新说,目前大多数古陶瓷学者都普遍认为龙泉黑胎青瓷是仿南宋郊坛下官窑。可是问题又来了,目前尚无人把龙泉黑胎青瓷和郊坛下官窑用现代科学手段分析其正确年代,如果龙泉黑胎青瓷早于郊坛下官窑,那么仿郊坛官之说的可靠性也不复存在,如果是同处一个年代你又凭什么说是龙泉窑仿烧郊坛下官窑呢?

况且龙泉窑址从五代北宋至元明的堆积层从未断过,而郊坛下官窑只不过是宋皇室南迁后才建造的,如果龙泉青瓷排除仿官可能性,那么它是哥窑吗?根据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察结果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测定,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中出土的青瓷与传世哥窑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相同。这结果印证了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载“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恰巧说明了元代老虎洞窑是仿官之作,也可以推测文献上记载的宋哥窑就是龙泉黑胎类青瓷,而老虎洞元代仿官之作因历史上的战乱和古人的错误认识渐渐演绎成哥窑。其实李辉炳先生早年就提出,考古学者在龙泉窑址发掘的黑胎青瓷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是一致的。本来哥窑的面目已水落石出,可就是因为所谓的传世哥窑为老虎洞元代仿官的历史错误定位给哥窑蒙上一层面纱,使哥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反而真正历史上宋代龙泉烧造的哥窑一直被世界各地博物馆定为宋官窑,清官旧藏定为南宋官窑的至少有部分是典型的龙泉烧造,于是乎北宋官窑、郊坛下官窑、哥窑、修内司官窑、龙泉黑胎青瓷,完全混淆在一起难辨是非。

有学者提出,最早谈及哥窑的是明宣德三年的《宣德鼎彝谱》,后来嘉靖时郎瑛所著的《七修类稿续编》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多断文,号曰百圾碎。”清光绪《龙泉县志》及《燕闲清赏》、《博物要览》等文献都提到哥窑,但是没有发现宋元文献提及哥窑,于是便否定哥窑是宋代的,这种理由显然是不充分的。虽然到目前为止宋元文献尚未发现有关哥窑记载,但并不等于宋代没有哥窑。我想明代《龙泉县志》记载哥弟窑之说绝非是空穴来风,因古人编撰的县志往往最忠于前人之作,宋元明清相互继承,只可惜至今尚未发现宋元《龙泉县志》,也使历史上的宋哥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陈万里先生是我国陶瓷考古界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并把窑址实地考察与现代科学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研究的开创者,他曾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交通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共八次去实地考察龙泉古窑址,这种对龙泉古瓷钻研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他在1941年9月19日的日记上这样写到“此次来龙,曾听某估(估当时是指古董商人)说龙泉古窑址出来黑胎物品,到了上海,专销几位研究古瓷的外国人,就说是杭州乌龟山出来的东西,并且说得煞有介事的,哪一处地方出土,出土的情形是怎样,当然还要编造一串假事实,于是一件龙泉黑胎物就可以冒牌出卖它一个高价。事情既然是这样,所以龙泉的黑胎,虽说是有了这样的幸运,其实可惜了龙泉的真价值,而竟戴上了毫不相干的乌龟山官窑的高帽子。”

看到这里,我深感惆怅,因为陈列各国博物馆的很多龙泉黑胎青瓷至今还戴着杭州官窑的帽子,在学术界龙泉黑胎又戴上“仿官”之名称,大窑烧造的一批精细南宋龙泉又出现“杭窑”之说,现在龙泉哥窑之说又变得虚无缥缈,究竟龙泉黑胎瓷器的真正面目和地位在哪里?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考古界的努力,历史总会澄清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真实面目!

万历朝青花五彩龙纹折沿洗


明代时,中国的瓷器就已享誉海外,瓷器贸易频繁,产品被销往亚欧各国。尤其在明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间,形成了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期。当时,欧洲上层社会以拥有中国瓷器为时髦。日本人更是不惜重金求购,件件立档精心保存,并作为重要文化财富而登记在案。如今,翻开山中商会和龙泉堂旧时的账目,常可以看到万历五彩瓷器以高价进出的记载,在民国时,万历五彩的价格明显高于同等清代官窑。

此件青花五彩龙纹折沿洗(如图),为万历本朝制,曾旧藏于日本,2013年由中国著名拍卖公司秋拍回流,现藏于苏州古玩城。该洗状若梅花,六瓣绽开,器大宽沿,平底内凹,内外皆以五彩作画,内壁及口沿上均以云龙纹为主题纹样,洗心为一正面龙纹,龙身以青花绘饰,余部辅以红、绿祥云,内壁为五组蓝绿龙,每组绘二龙,青花龙与绿彩龙相对而视,龙爪苍劲有力。口沿上纹样与内壁相似,仅将绿彩龙换做红彩龙。四周祥云翻飞,红绿二色搭配变换。外壁为缠枝花卉托宝纹,缠枝密布,亦以青、红、绿三色为主。底露胎,中心施白釉,中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青花款。施彩风格豪迈,繁缛华丽,红彩古雅深沉,绿彩厚润苍翠,青花明丽泛紫,颇具意趣,深有万历五彩瓷器之精髓。

由于万历五彩瓷名冠四海,到了清末民国,国外古董商纷纷来华收购五彩瓷器,一些精明的中国古董商也趁机为其代收购,造成国内的五彩瓷器严重流失。如今,国内留存下来的五彩瓷已十分稀少,万历青花五彩更是凤毛麟角,为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

台北故宫传世南宋官窑瓷器:葵花式套盒、青瓷贯耳壶、青瓷长方盆 ...


南宋官窑是官方的烧造瓷器的窑场,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闻名于世。图为台北故宫所藏的南宋官窑青瓷葵花式套盒。

南宋官窑青瓷葵花式套盒底部。套盒高9.3公分,口径16×16.9公分。

南宋官窑青瓷葵花式套盒侧面。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

南宋官窑青瓷贯耳壶。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

南宋官窑青瓷贯耳壶底部。贯耳壶高38.2公分,口18.3×14.2公分,足径14.0×16.9公分。

南宋官窑青瓷长方盆。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南宋官窑青瓷长方盆。高12.5公分,口20.6×28.2公分,底19.0×24.9公分。

南宋官窑青瓷长方盆底部。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

南宋龙泉溪口窑炉


今年春天,我重访浙江龙泉窑,到离龙泉大窑村不远处的溪口窑考察。溪口村有大麻、墩头、坳头等窑址,我还捡到那种黑胎青釉俗称“铁骨”的瓷片,

当地人谓曰“夹心饼干”,在杭州老虎洞修内史窑,我见过类似的瓷片。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

当地朋友将一尊溪口窑鼎式炉残器相赠,说是早年在此拾得,供我作研究之用。回沪后我请上海博物馆蒋道银先生将其精心修复,人们得以看到此器物的原貌。炉高7厘米,直径9厘米,葵口平撇,三足鼎式炉,颈部自然收束,瓜棱形腹,里外通体施青釉,釉面有不规则的开片,呈半透明状,玻璃质感很强,足底露胎,釉与胎的连接处,留有褐色边痕。香炉造型典雅高贵,尽显风流,应为南宋时期的遗物。

名闻世界的龙泉青瓷,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被收藏家追捧。我知道龙泉还有溪口窑,是看了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先生龙泉考察报告,引起我的关注,里面写到了溪口窑。在1938年9月,陈万里第二次赴溪口调查,认为此处系古代龙泉烧瓷精华所集。他在笔记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窑,原为典籍所不载,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发现以后,曾将所获碎片与同好者商讨,并于浙江文献展览会上陈列之,于是湖滨骨董贾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历历如数家珍。”陈万里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从陈万里的笔记中,我们看得出溪口窑在龙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陈万里甚至一度认为这里就是哥窑的产地,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放弃。

“绍兴和议”后,江南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南宋朝廷则偏安于江南一隅,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仅祭祀、陈设、饮食需要大量瓷器,而且不少瓷器用于赏赐。北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集中在龙泉窑的各个窑场从事瓷业生产,为龙泉生产官器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溪口黑胎青瓷无论是产品种类、器形设计、工艺特色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受到北宋中原诸多名窑的影响,其中受到汝窑影响最深。这类黑胎青瓷很可能是出自北方窑工之手,可以说是北宋汝窑青瓷在龙泉的延续。

陈万里当年无法确定哥窑产地的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来自各地的古董商发现龙泉窑址后,使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一些老农回忆,当时中外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一带,雇用当地农民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并廉价收购所掘遗物,遗址已被翻了几遍,其破坏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我见过当地人收藏的一些哥窑瓷片,同传世器物十分相似。但是单凭几片碎瓷残件,无法判断是否就是哥窑遗址。遭遇到当年陈万里同样的困惑。

在此烧造宫廷用瓷是毫无疑问的,离这里不远处发现明代官器遗址。这里出土的陈设品许多是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赵氏帝王倡导的复古风气的影响。这尊溪口窑鼎式炉,让我浮想联翩,这类黑胎厚釉青瓷真是“袭故京遗制”而生产的吗?南宋龙泉窑同杭州修内司官窑存在何种内在联系?我们期待着考古发掘提供新证据。

清雍正 青花矾红水波云龙纹折沿大盘


清雍正·青花矾红水波云龙纹折沿大盘,是雍正官窑代表性器物。大盘形制硕大,胎壁轻薄,釉面细腻。盘内心蓝地白花海水上,浪花生动、传神,用红彩绘一条正面立龙形象;内外壁则分别绘四条行龙,或回首,或前行,龙爪有三爪、五爪之别,龙尾有花尾、尖尾之分。内外九条龙笔画严谨,所绘龙纹,布局疏密得宜,气势逼人,画工堪称清代瓷器之冠,完整传世极为难得。

青花矾红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在制作工艺上,先烧成青花瓷器,再在釉上用矾红描绘图案,然后低温烘烤。矾红,又名“铁红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清代《景德镇陶录》记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矾红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比烧成高温铜红容易得多,虽不及铜红纯正艳丽,但呈色稳定。

青花矾红彩始于明初宣德时期,常见图案为海水行龙或海兽。它的做法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绘海水,留出行龙或海兽纹的空白地,高温烧成后再在空白地上用矾红彩补齐图案,然后低温二次烧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得艳丽夺目,能取得更好的装饰效果,色泽艳丽,对比强烈。釉下青花与釉上红彩的结合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里程碑,为五彩、斗彩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南宋龙泉青瓷折沿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南宋龙泉青瓷折沿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