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汝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不是汝窑的临汝窑瓷器

不是汝窑的临汝窑瓷器

汝窑瓷器的鉴别 汝窑瓷器鉴别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2020-06-13

汝窑瓷器的鉴别。

临汝窑不是汝窑,但是临汝窑施釉的厚度及温润程度又和汝窑相似,很多人以为是一样的瓷器,其实不然。汝窑是宋代朝廷的贡品,临汝窑多用于民间。临汝窑产于河南省临汝县,是宋代青瓷系中一个窑址。主要窑址在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大谷店等地。

临汝窑瓷釉颜色以青中闪绿为主,釉泡大而多,釉面不太光亮,有开片亦有不开片的。瓷器施釉薄厚不匀,且不规整,常出现缺釉和沾有窑渣现象。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口径18.9cm,足径5.5cm,高7.8cm,质量463g。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口径22.4厘米,通高10.3厘米,底径9.7厘米,重量975克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通高4、口径11、底径3.4c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知识:宋代临汝窑瓷器


临汝窑产品以食具为大宗。瓷器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钧窑系青瓷。青瓷的器类以盘、碗居多,样式简单。宋代瓷窑习见的瓶、壶、罐、枕等器物极为少见。器皿的胎质较粗,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绿,釉层稍厚,釉中气泡较多。盘、碗器的胎体略厚重,轮旋修坯较粗,圈足部位欠规整,多粘挂窑渣。钧窑系青瓷盘、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绿、月白、天蓝,色泽纯正,釉质滋润,具有宋钧窑特征。一种于淡月白釉上显露鲜红斑的釉色,是独具特色的作品。

临汝窑的装饰绝大部分青瓷饰以印花,刻花极少。另有光素无纹饰者。印花纹样均饰于盘、碗器内壁,花纹廓线凸起,以点线纹勾勒叶筋为其特点。题材以花卉为主,菊花、牡丹最多,还有枝叶纹、海水纹等。习用缠枝式或折枝式布局表现多彩的花姿。碗器多用缠枝式构一种是一枝花的二方连续式布局,器壁上一根曲绕的枝茎缀着两朵盛开的花朵和大叶,花与叶的轮廓线凸起,筋脉线凹下,凸、凹线纹相衬,使花叶越显丰满;另一种是三枝花的交叉布局,每一枝茎上缀着两朵小花和舒展的小叶,纤秀清丽。有的折枝式与缠枝式布局并用,变化多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临汝窑青釉印花盘,六瓣花式的盘壁上印六株竖式折枝花,盘心上花枝缠绵,花朵怒放,花叶勾卷,与花瓣式秀巧的盘体相配,和谐美观,是装饰画面依形布局的典范。还有较为多见的团菊纹,通常在碗内壁印一朵无花蕊的团菊,有的则在团菊中心的圆圈内印一阳文童字或阴文吴字,可能是窑业主的姓氏。亦有在碗内壁印缠枝宝相花纹,碗心印吴字的。临汝窑装饰花纹中的海水纹颇有特色,以八到十层的圈线表现波浪层迭的海水,水中心飘浮一朵小花,很有落花流水的意境。有的于海水中心翻浮一小田螺,在青绿釉掩映下或隐或现,极富艺术感染力。

临汝窑青釉印、刻花瓷器与耀州窑青釉印、刻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相类,但质量逊于耀州窑,烧瓷时间亦晚于耀州窑。临汝窑的生产显然受耀州窑影响,故被认为属耀州窑系。

陶瓷文化:临汝窑瓷器介绍


宋、元民间瓷窑。在河南临汝县(今汝州市,因1913年,废州改县改汝州直隶州为临汝县而得名)。烧制耀州窑系青瓷列号以盘碗为多,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饰以印花,另有少数刻花器。印花中的海水纹具有临汝窑独特的风格。所烧钧窑系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钧窑特色。釉色有玫瑰紫。青绿月白、天蓝等;另有一种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为其它钧窑系瓷窑所没有,很是名贵。

临汝窑的耀州窑系瓷窑烧造年代始于北宋中叶,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主要烧造碗、盘等器皿,造型式样不多。胎稍厚,修坯较草率。釉色多青中闪绿釉釉层稍厚,气泡较多。装饰技法一为光素无纹,一为印花。印花纹饰多数凸起,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题材多见缠枝、折枝的菊花和牡丹花,团菊纹亦常见。海水纹更具临汝窑自己的特殊风格;海水布局为圆圈式,多为八到十圈,形成多层波浪式水份;中心常为一朵花,也有饰田螺纹的。临汝均窑系窑址,属宋元时代,所烧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均窑特色。器型有洗、盘、碗之类。装饰有天兰地中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的,施青绿色釉,月白色釉和天兰色釉数种。釉质纯粹,色泽滋润。特别是一种于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板沿洗,鲜艳的红色用淡月白釉衬托,互相辉映,情趣盎然,是其它均窑系窑址所不见的。

在严和店发掘窑炉1座,略近圆形,窑长3.95米,宽3.65米,分窑门、火膛、窑床、窑墙、后腔5部分;窑门残长0.8米,火膛呈半圆形,窑床以砖叠砌,厚1.05米,砖上铺残匣钵,上面再铺0.3米厚的碎瓷碴,起稳固匣钵作用。窑具有筒式、漏斗式两种匣钵,有大小垫环、垫饼及工字形支具。

临汝窑以烧青瓷为主,遗物以各式碗、盘最多,印花青瓷占有一定数量。印花绝大多数为阳纹,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鱼与莲池鸳鸯等,碗心有印“童”和“吴”字者。阴纹印花及刻花装饰只有少量发现,制作技巧与纹饰布局均不及阳文印花装饰娴熟。临汝窑印花青瓷的造型与纹饰与陕西耀州窑非常相似(见耀州窑址)。印花青瓷盘碗中有6等分布局法,这类装饰具有明显的金代特征。东沟、陈家庄两处窑址均烧一种青绿釉盘碗,釉色介于钧、汝两窑之间,过去称之为邓窑,两处窑址发现后,解决了这类瓷器的产地问题。

临汝窑青瓷器据标本看来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光素无纹饰,一种为印花。印花绝大部分为凸起的阳文,纹饰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纹饰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以缠枝菊纹最为多见,在碗里多用缠枝布局,大小六朵菊花相间排列,除菊花外还有牡丹等多种花卉纹饰。折枝花有两种:一为大花大叶,二方连续布局,以两朵饱满盛开的花朵为题,辅以大叶衬托,花叶轮廓均为阳文,花瓣及叶筋为凹入阴文。另一种花叶较小,布局亦为六朵花卉,碗中心为三组花枝交叉,也有印折枝叶纹的,主枝一分为二,两枝上各为三叶,左右对称。团菊纹也较多,大体也分两种:一种团菊中心无花蕊,一种团菊纹中心为一圆圈,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这表明是作坊或工匠的标记。具有临窑独特风格的为海水纹,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到十圈,如像在静静的湖水之中投入一枚石子,击起的水波由小到大,形成多层波浪式水纹。中心为一花朵,具有落花流水的含意,也有中心饰以田螺纹的。

临汝窑盘碗胎稍厚,轮旋修坯较耀州窑草率,尤其表现在盘碗圈足部位,釉色青中闪绿较多见,与耀州窑的青中偏黄色调不同,施釉稍厚,气泡较多。

宋代临汝窑瓷器图片及收藏价值


在瓷器收藏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宋朝瓷器,不仅历史久远,款式和制作也更加细腻,因而备受现代人的喜爱。不过,宋朝时期,因为手工艺发展繁盛,很多制作工艺更是达到了百花齐放的程度,因而在宋朝时期,瓷器的烧制非常多,且制作更加精美、品质更高。在宋瓷种类中,有一种非常珍贵的瓷器为汝窑,而与汝窑相对的是临汝窑瓷器。那么,什么是临汝窑瓷器?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临汝窑瓷器的收藏价值

据业内人士介绍,临汝窑瓷器是冯先铭先生在1964年调查宋代瓷窑遗址时,提出的名词,因为是在河南省临汝县,因而也被称为是临汝窑。临汝窑烧制的瓷器品质非常高,而且烧制工艺比北宋同期更为先进,因而在当代,临汝窑瓷器也是不错的藏品,收藏价值极高。

临汝窑瓷器的窑址有很多,像宝丰清凉寺、禹县钧台窑汝瓷烧造区、严和店、内乡大窑店窑、新安窑等包含在内。

临汝窑瓷器的特点如下

1、器型

据专业人士介绍,临汝窑瓷器的瓷器器型繁多,有碗、罐、瓶、盘、盖、尊、炉、器盖,甚至连化妆盒都有,可见临汝窑瓷器的烧制工艺有多先进。

2、题材

临汝窑瓷器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大部分都是以花卉、文字或者是人与动物进行修饰的,也有一些其他的。花卉类的纹饰包括菊花、缠枝莲菊花、缠枝莲花、竹叶纹、莲花牡丹、浪花海螺、海水游鱼等,其中牡丹、菊花、缠枝莲纹饰较多,受欢迎度也更高,这与中国人的喜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牡丹国色天香,有富贵荣华之意,菊花高洁,有君子之雅,缠枝莲并蒂开放,有喜结连理的美好祝愿,因而这几种图案一直很受欢迎。

文字方面则以姓为主,常见的有张、同、吴、吉、贾、刘、雪等,印刻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刻于碗底,有的在碗心。动物类则以鱼、鹿、海螺以及龙凤为主,人物以裸婴、莲生贵子、婴鱼戏莲为多,都寄托了世人的美好祝愿。

3、手法

临汝窑瓷器的装饰艺术感很强,不仅有唐宋时期的艺术特点,更有创新。据悉,临汝窑瓷器的立体感要比以往强很多,再加上有阳纹和阴纹两种模印方式,将瓷器上纹饰的立体感凸显的更加明显。这个时期的匠人工艺也十分高潮,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十分生动、栩栩如生。

总的来说,临汝窑瓷器既有汝窑的特点,又具有钧瓷的特征,再加上存世量很少的缘故,因而市场价值极高。

汝窑瓷器


汝窑因为烧制青釉瓷器而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为宋代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属于汝州境内,所以这种青瓷叫汝窑。

汝窑瓷器胎体细洁如香灰色,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颜色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汝窑瓷器造型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仿汝釉圆洗,清乾隆,高5cm,口径16.7cm,足径8.7cm。

洗圆形,敞口,直壁,口沿下及近足处各有一周凸棱,圈足。通体施天青色仿宋代汝窑釉。底有9个支钉痕,中心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以烧制青瓷而著称,其釉色清纯宁静,青中闪蓝,有“雨过天青”的美誉。景德镇仿宋汝窑器始自明宣德时期,但传世品极少。清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酷爱汝窑器,曾授意督陶官唐英大量仿制,《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着景德镇雍正六年(1728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时仿汝窑器均多达40余件。

此器造型端庄古朴,胎质细腻,釉色匀净素雅,釉面细密的开片纹纵横交错,是乾隆朝仿汝器的典型之作。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

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汝窑天青釉盘,宋,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

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天青釉碗,宋,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诗曰: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是最好的,汝窑瓷器多为裹足支烧。汝窑青瓷胎体轻薄,釉色素洁高雅,青中闪蓝,故有“雨过天青”之美誉。雍正、乾隆时期以唐英为督陶官的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仿制宋代五大名窑器物,仿汝釉瓷器主要是仿宋代汝窑瓷器的釉色,造型袭古又有创新,器物外底多有以青花书写或以铁锥刻划的本朝篆体年款。

汝窑瓷器鉴赏


汝窑瓷器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藏有30余件,约占全世界总收藏量的一半。

一、 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 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 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三、 仿品与鉴定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当代仿汝窑较为成功者为河南地区的窑厂,他们的仿品是迄今为止仿的最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仿出了汝窑特有的那种“鸭蛋壳青”釉色。他们的许多产品被文物贩子买去,作旧后,流散到市面上,常冒充真品,如果不仔细辨认,还真会上当。其仿品与真品的差距主要在造型和支烧工艺上,仿品造型多系现代工艺制成,与传统手工工艺有很大差别,尤其罐的内底角处,曲线变化二者决然不同,支烧痕迹,真品均为细小的芝麻酱色支钉痕,新仿者支钉痕过大。

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均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三件刻“奉华”和二件刻“蔡”字铭文的汝窑瓷器,分别藏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笔者1989年亦在遗址处采集到壶的残片一件,其釉色为标准的天青色,但在壶嘴处有浅浅的刻花,也应是未烧官窑以前的产品。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

汝窑因稀而贵,故历来传得神乎其神,如文献中记载其曾以玛瑙为釉,其实,玛瑙在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不过仅是石英一类的砂石而已。

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仅见于传世的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汝窑因稀而贵,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进步,仿者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汝窑的鉴定如能用科技检测方法,对其胎釉进行无损检测,通过结构分析,先断其年代后,再通过上述文中的传统鉴定方法,确定其是否为精品,鉴定结论会更加完美。

汝窑瓷器鉴定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 “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本文从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从以上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汝窑瓷器被誉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是举世公认的。在宋代汝窑瓷器就十分珍贵,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到“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瓷器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从地处河南宝丰县的清凉寺窑址上看,很多真正为宫廷烧造的瓷器都是被砸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烧好,恐流入民间而故意打碎。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张俊向高宗皇帝“贡奉汝窑瓷器”16件。在宋代汝窑瓷器可以送给皇帝,想必也是徽宗皇帝的最爱。从以上古人对汝窑瓷器的记述中可知,汝窑在宋代曾为宫廷烧造瓷器,烧造水准达到了名窑之首。

从传世的汝窑瓷器看,造型隽永,雕刻凝烁,令人叹为观止;胎体选料考究,工艺严格,在胎体上达到了匀净、致密、坚固为一体,“香灰胎”色尽显细腻,细开片;芝麻痕支烧;从造型上看,“少数是仿古陈设,如尊、瓶之外;多数是盘、洗、碗、盏托、碟、奁等器物等日用生活品,汝窑瓷器工艺可谓是尽善尽美,几无缺陷,如果不是汝窑瓷器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今天我们得以亲见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会有如此精美绝伦之器。

汝窑的窑址在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发现,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汝瓷标本,虽然大多为残器和残片,其总量也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还是根据传世品和科学发掘品的对比,相互印证了文献中所述的诸多内容。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先生曾经根据北宋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时间以及”汝州新窑器“的话,推断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是在哲宗元佑至徽宗崇宁五年左右,一共有近二十年的时间(陈万里:《汝窑的我见》)。北宋灭亡后基本是停烧了,这一点在窑址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汝窑的烧造时间大约从哲宗到徽钦二帝之间,北宋灭亡后汝窑遂即消失。这些为解开汝窑之谜提供了事实证据,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汝瓷不为人知的一面,如窑址上的碎片昭显汝瓷的内在之美;在胎体上,选料考究、滔洗精炼、致密、坚硬、均匀、轻盈,细腻如”香灰“一样的胎色,这些使得汝瓷在胎体上无可挑剔,成为世间最美的艺术品之一,具有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尽善尽美“、”内外皆美“全面反映出了汝窑瓷器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内涵,在艺术品特质上堪称典范。这也是历代人们对于汝瓷如痴如醉的最重要原因吧。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传世汝瓷之上题刻以表此心境。他在一件汝窑天青釉碗的底部写到: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乾隆皇帝能够近距离的把玩汝窑瓷器,一时间引得历史上多少豪杰羡慕不已,扼腕叹息,无缘得见。这就是汝窑瓷器,有关汝窑的传奇还在延续。

汝瓷的俊美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历代人们收藏和追捧的对象,在宋代和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发展曾经达到鼎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人们对于的宋元名瓷的情节再一次被推向高潮,但因汝窑的传世品极少,目前散落于世界各地,如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David基金会等地方都有汝官窑瓷的收藏,但数量极少。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中提到汝窑瓷器总数不超过二十五件。汪庆正等主编的《汝窑的发现》中称,全世界有70件左右的汝窑瓷器。无论何种说法,汝窑瓷器的传世品的确十分罕见,件件都是传承有序,件件都都是惊世之作。汝窑瓷器的稀少造成了市场”物以稀为贵“的局面,过于庞大的需求量使得历代作伪者甚多,各种层次的伪品大量涌现,这其中不乏精品。如,宋元时期、特别是与汝窑同时期的一些仿汝窑产品都很成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宫廷仿汝窑的产品也是极为成功,特别是雍正时期精品力作频现。当代也有一些精品,但更多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低仿品。这些仿品给收藏者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本文向读者简单介绍十种鉴定手段,使读者进一步确认其所遇到的汝瓷究竟是否是真的汝窑瓷器,若不是作假假又出自哪儿.咨询报名【132--724--91170】?

一、赏天青。汝瓷天青釉最为常见。这点通过2001年刊发于《华夏考古》第三期的文章中得到证实,”窑炉共7座,……(窑炉5的考古报告表述)是保存最好的一座。……火膛内出土遗物丰富,天青釉汝瓷占99%以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宝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新发现》)。由此可见,汝窑瓷器天青釉色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故研究天青釉色的瓷器具有很高的价值。研究天青釉色几乎相当于在研究汝窑瓷器的整个釉色。同时天青釉瓷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汝窑瓷器几乎模仿了各种状态之下的天青釉色,其中以”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为上,历史再无超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汝窑天青釉瓷器因其拥有无以伦比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自然而然也拥有了极高的经济价值。

二、判釉质。 蟹爪纹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了。蟹爪纹顾名思义,犹如蟹爪爬过一般,为汝窑瓷器釉面开片的一种,在汝窑瓷器上十分常见。蟹爪纹十分纤细,深入釉面比较浅犹如蜻蜓点水,但又客观存在。汝窑瓷器可以控制这种蟹爪纹的开片形状。很多汝窑瓷器上都有这种类型的纹饰,只是有的表现不明显而已。实物观测中国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汝窑瓷器,蟹爪纹的开片亦是十分明显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有的是蟹爪纹饰以细碎开片出现,有的则较为稀疏,但总的来看以细碎开片出现为主。从宏观上看汝窑蟹爪纹是有能力控制开片形式的呈现。从微观上看汝窑瓷器的蟹爪纹并不避讳细微的变化,具体的开片大小和造型并不受控,可以自由地在整个蟹爪纹的范畴之内随意开裂。

三、鉴胎色。 汝窑瓷器的重要特点就是香灰胎,顾名思义就是胎色如香燃尽所残留下来灰烬一样。从色彩上看,汝窑瓷器的香灰胎在色彩上通体一色,成功地控制了瓷器胎体色彩常见到的串色和偏色现象,稳定性很强。汝窑瓷器在胎体上的色彩并非是一件器物趋于统一。通过对出土窑址中大量残片实物观测,发现胎色之间差距很小,这显示出了汝窑瓷器极高技术水平,以至于香灰胎体成为了汝窑瓷器的象征。汝窑瓷器之所以能够将色彩固定化到一种,首先,选料上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其选料考究具有一致性;其次,淘洗是精益求精;再者,烧造的温度基本一致胎体受热均匀,只有这样才能烧制出一件件在色彩上近乎一致的香灰胎体。

四、看胎质。 细腻与灰色的结合是汝窑瓷器的本质和终极特征。汝窑瓷器所倡导的香灰色成为引导中国古代瓷器鼎盛期宋代瓷业发展的风尚,各大窑口竞相追逐,你追我赶只为胎体能够达到像汝窑一样细腻和香灰般的梦幻色彩。汝瓷”香灰胎“诠释着汝窑的美,这种美超越了瓷器普通日常生活用具的内容。汝窑瓷器成了一种艺术珍品,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许多艺术品的特质,它将”内外皆美“的文化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以至于汝窑瓷器对于人们内心的塑造超越了其本身器具的功能。与其说汝窑瓷器令人们如痴如醉,不如说汝窑瓷器所折射出的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内涵令不同时代的人们为之痴狂。

五、识口部。 敛口的汝瓷常见,但在传世品中不是很常见,窑址的发掘中有见,总量不大,这可能与汝窑瓷器的总量有关,不过敛口的确是汝窑瓷器口部造型的一种。敛口,就是口部有一个内敛的过程,但汝瓷、类汝釉、类汝似钧釉瓷器的敛口显然是一个视觉上的概念,并非几何意义上敛口。在衍生造型上,汝瓷敛口衍生性不大,通常多以微敛口为主。在器形上,汝瓷敛口多以碗、钵等器皿为多见。在功能上,敛口的汝瓷以实用的功能为主,兼具有陈设观赏的功能。另外,汝瓷常见的口部造型还有敞口、直口、花口、喇叭口、盘口、撇口等。

六、观唇部。 尖圆唇的汝瓷最为常见,在造型上既体现了尖唇的挺拔,同时融合了圆唇的典雅之美,是尖唇与圆唇造型融合的结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特征,完全形成了一种新的器物造型。汝瓷不同器物上的尖圆唇的看起来都比较相似。从衍生造型上看,汝瓷尖圆唇的衍生性并不发达。尖圆唇的汝瓷在造型上有一个从尖唇到圆唇的自然过渡,但这一过渡过程亦是较为稳定,变化很小。从功能上看,尖圆唇的汝瓷造型功能特征明确,以陈设装饰化的功能为主兼有实用的功能。在观测传世时,尖圆唇的这些功能表达并不明晰,尖唇和圆唇的过渡相当迅速,只有仔细观测才能体会出原来汝窑瓷器使用的是尖圆唇的造型。尖圆唇将汝窑瓷器在造型上的内敛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七、察沿部。 花口沿的造型在汝窑瓷器中有见,但数量不多。花口沿是汝窑较为典型的沿部造型之一。从概念上看,花口沿的汝瓷比较明确,花形、花瓣、花蕊、花朵等等应该都属于花口沿造型的范畴,但汝窑瓷器以花瓣为显着特征,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莲花式温碗整个沿部是十曲的莲花式样,蜿蜒起伏,美轮美奂。从功能上看,花口沿的汝瓷在主要是为了装饰,同时也拥有实用功能但实用功能并不突出。

八、知腹部。 鼓腹是汝窑瓷器中最常见的造型之一,这点传世品和窑址上都有见。鼓腹是汝瓷当中最重要的腹部造型之一。从总量上看,大鼓腹的汝瓷造型异常丰富。汝瓷使用大鼓腹的造型十分谨慎,主要使用在瓶等器皿之上,而碗、洗等很少使用,可见汝窑瓷器对于造型的选择非常谨慎。汝瓷弧鼓腹也比较常见,弧鼓腹造型非常美,融合弧腹与鼓腹造型于一起。弧鼓腹这一造型以碗、洗等器皿为主。从功能上看,汝瓷鼓腹的功能比较复杂,一是实用,二是陈设观赏,鼓腹的造型是这两种功能完美的结合,只是在孰轻孰重上是以陈设装饰的功能为主。

九、辨底部。 汝窑瓷器底部以平底为主,这一点从数量和比例上看均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平底为汝窑瓷器中最主要的底部造型之一。汝窑瓷器平底所涉及的器物造型众多,如碗、盘、洗、樽、盆、瓶等都是以平底为主。从功能上看,汝窑瓷器诸多器皿基本上以实用为主,特别是以餐具和盛器为主,这也就注定了汝窑瓷器主要是以平底为显着特征。另外,芝麻钉痕是汝窑瓷器的表征。芝麻钉顾名思义是一种支钉痕迹且这种痕迹很小,犹如芝麻大小,显然这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因为并没有一个具体尺寸意义上的标准,完全是以视觉为判断标准。

十、观足部。 汝窑瓷器足部特征主要是圈足显着。从精致程度上看,外撇浅圈足的汝瓷在精致程度上尤为突出,精美绝伦,几无缺陷。汝窑瓷器的圈足外撇表现突出,但从外表看似乎并不容易看到。汝窑瓷器显然是通过各种映衬之美来表现足部造型之美。当然汝窑瓷器在圈足上的造型不仅仅是以上几种,而是有很多种的造型,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汝瓷在足部特征是以圈足为主,高圈足挺拔、规整、厚薄均匀,矮圈足造型隽永,外撇映衬,喇叭足造型张弛有度美到了极点,在工艺上无可挑剔精美绝伦。

瓷器知识:汝窑


汝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中的珍品。中国宋代五大著名瓷窑之一,始于北宋晚期,因为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一

汝窑

汝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中的珍品。中国宋代五大著名瓷窑之一,始于北宋晚期,因为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一带)故名为汝窑。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与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兴盛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品亦不多见,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7件,弥足珍贵。

汝官窑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玛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磬,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汝窑(图片来自网络)

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蝉翼纹”。

仿品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蝉翼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窑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汝窑


宋代几个大名窑的得名,可能始于明代宣德年间,为宫廷编制藏器目录的《宣德鼎彝谱》中关于宫廷用器的记载有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哥、钧、定”。柴窑之有无姑且不论,它不属宋代。宋代诸窑则以为首。宋人记载虽也有“汝窑为魁”的说法,但宋人是与同时的青瓷系统诸民窑比较而言。实际上,汝窑由于烧瓷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所津津乐道。目前已经发现的临汝窑,主要烧造民用瓷,属于耀州窑体系,不能为本节所讨论的汝瓷提供多少材料。下文主要就传世汝窑瓷吕与文献记载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汝窑主要器型与胎釉特征

汝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中经北宋未年金人南侵,南宋人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瓷窑。汝窑传世品造型也不如定、钧等窑丰富,所见到的以盘、碟一类器皿较多,有大小深浅等形式;怨较少。仅见有十瓣瓜棱形及撇口卷足者两种;洗有圆形、椭形及三足者三种形式;有仿汉代铜樽的弦纹三足樽,盏托极少见。传世品仅只见到一件;瓶青有玉壶春、胆式及纸槌形三种造型;仿铜器的出戟尊,传世品亦仅只一件;还有椭圆形四足盆,这种盆在其他名窑还未见过,可以说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无大件器皿,器皿的高度没有超过30厘米的,一般的在20厘米左右;盘、盌、洗有圆器的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以上是极个别的。这可以说是汝窑的一个特点。

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书中抄录了一份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赵构的宠臣张俊向宋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其中供奉的汝窑瓷器有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盒一、香球一、盏四、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共十六种。这是见于文献著录的最多的一批汝窑瓷器。历代文献谈汝窑都着重形容釉色与质感,关于胎的颜色则一概不提。从传世品看,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的香灰色,透过釉处呈出微微带些粉色,其色讯与官窑有些近似。论及汝窑釉色的宋《咸淳起居注》说是天青色:明人《归田集》认为与柴窑的雨过天青相似,高濂《遵生八牋》说:“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张应文:《清秘藏》亦沿袭此说;田艺衡:《留留青》认为“色如哥而深,微带黄”;清代《南窑笔记》说:“有深淡月白二种”,唐铨衡:《文房肆考》又认为是“淡青色”。上面所列宋、明、清书中谈汝窑釉色,形容的色调达八种之多,但就故宫博物院及国内各地博物馆所藏汝窑瓷器而论,其釉色不同于其他同时期的青瓷,而有它独有的特殊风格,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一些,有的稍淡一些,但不离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青的色调比较稳定,变化较少;釉面无光泽的较多,有光泽的只占少数;《格古要论》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遵生八牋》及《清秘藏》二书又据此加以引申,说“汁中棕眼陷起若蟹爪”,这就使人难于理解,棕眼本来是釉面上一种缺陷,小小的如棕毛孔大小的棕点又怎能隐起若蟹爪!高濂没有理解曹昭关天蟹爪纹的愿意,因此错误地予以引申,以致使人如坠五里雾中。高濂的《遵生八牋》,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传世宋汝窑瓷器的器底都留有支钉痕,无一例外。而且支钉的痕点又都很小,故高濂用芝麻大小来形容。汝窑支钉以单数居多,小件器物用三个支钉支烧,稍大的用五个支钉支烧,用六个支钉烧的有椭圆形的盆。用支钉支烧瓷器比汝窑早的有湖南地区的五代北宋时期岳州窑,用支钉支烧的瓷窑发现不多,汝窑有较在可能是受到岳州窑的启发,但汝窑支钉细小,器物仍达到完整不变形的目的,在支烧方法上是有改进与发展的。

汝窑瓷器铭文

汝窑瓷器仅见现两种铭文,一为“奉华”,奉华堂系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为高宗宠妃刘妃所居。带“奉华”字铭的有三件,铭文是宫廷玉作工匠后刻的。另一种铭文刻一“蔡”字,共两件,一为盘,一为碟,分别收藏故宫博物院及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刻“蔡”字铭文的是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恐怕有两种可能,一为蔡京,微宗时京位极人臣,居一个之下,万人之上,可能性较大;一为蔡京之了蔡绦,绦为驸马,微宗七次至其府第,赐予珍宝无数,其中必有珍贵的汝窑瓷器在内。

国外书刊图录多次发表的一件汝窑圆环形火照,上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瓷窑务萧服视合青泑初试火照“三十三字铭文,这件带铭文的火照长时间以来被当成中国陶瓷史上珍贵资料,这里应当指出,这件火照伪造的。宋代烧窑都用火照测定窑内温度五十年代以来在宋代窑址里发现了不少。是利用碗坯改做的,把碗坯削成上平下尖形状。下部尖形是为了便于插入放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钵放于炉前的观火孔内,火照上端有一圆孔,当烧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里钩出,每烧一窑要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火照都上半截釉,每烧窑一次火照即废弃不用。带大观铭文的火照为圆环形,历来瓷窑就没有这种形式。同时把印有瓷窑务官萧服视的名字放入窑内去烧,这是不合情理的。类似匣钵、印模、辗轮等一类生产工具,凡带铭文的都出于工匠之手,字体比较生硬了草,而这件火照也一反寻常,字体规整,决非出于工匠之手,是煞费心机与挖空心思精制出来的一件骗人的假古董。

汝窑的玛瑙釉

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此可知:汝窑虽不同于专为供御宫廷使用瓷器的官窑,但接受官督,所烧瓷器,供御拣退的次货方许出卖。因此民间流传甚少,所以“近尤难得”。汝窑供御的瓷器是否以玛瑙作釉的原料。实际上玛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与一般石英砂作釉料关无区别。玛瑙往往含有铁等着色原素,以玛瑙作釉料右能对汝瓷的特殊色泽有一定作用。宫廷用器不计成本,以奢侈豪华为尚。汝州确也产玛瑙石。宋·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条云:“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汝窑釉中有玛瑙石是右能的。

汝窑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

宋人有一些含胡的记载。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陆游是南宋人,他说的“故都时”,应是陆游见闻所及的北宋晚期。已故的陈万里先生曾经根据北宋人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年)以及书中有“汝州新窑器”一语,推断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祐(1086年)到微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二十年之间。他还指出“新窑器”是对“旧窑器”而言。但是个窑器为何物,他也没说。“旧窑器”,我们从文献上可以找到根据的是,宋人王存的《元丰九域志》,记耀州窑自神宗元丰(1078年)到微宗崇宁(1102年)之间也烧造宫廷用瓷,它的实物标本,我们已在耀州窑遗址及北京广安门外发现。很可能“旧窑器”即是耀州青瓷。

此外,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也说到汝州青瓷问题。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有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这是南宋人的通论,已见上引陆游《老学庵笔记》文。但他下文接着说“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则显然是作者不曾详考的私见。根据陶瓷考古所得的材料,耀窑始烧青瓷是在唐代晚期。邓窑,即内乡大窑店窑,就窑址所见标本考察,至少与汝窑同时。故叶置《坦斋笔衡》所记不可信。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不是汝窑的临汝窑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不是汝窑的临汝窑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汝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