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钧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钧窑

钧窑

钧窑瓷器鉴别 钧窑瓷器真假鉴别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2020-06-13

钧窑瓷器鉴别。

钧窑是北方主要的古代瓷器窑址,钧窑瓷器素以瑰丽的釉色而著称于世,钧窑瓷器釉面呈现蓝、红、紫、绿、白等色交融的窑变效果,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窑瓷器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更使其名声大振。这种釉自然天成、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按变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赋以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著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历史上有“汝、钧不分”的说法。

金、元时期,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的许多窑场都曾烧造钧釉器物,形成庞大的钧窑体系。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也都曾烧造仿钧釉瓷器。由此可见钧窑影响之大。 传说钧台是大禹传位予其子的地方,故一般认为钧窑得名于钧台。 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工程,对钧台和八卦洞窑址展开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出土的出戟尊、各式花盆及花盆托等器物残片,与传世品能相互印证,从而为陈设类钧瓷找到了具体烧造地点。

宋、金、元时期钧窑产量最大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活用品,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由于这类产品主要供民间日常所用,故人们习惯称之为“民钧”。

以氧化铁着色的青釉是我国烧造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高温釉,钧窑创造性地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铜作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窑变釉。这种天蓝中带紫红的乳光釉瓷器在金、元时期深受民间喜爱,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许多窑场,甚至南方浙江地区的个别窑场,都受其影响而烧造钧釉器物,产品也主要是供民间使用。

钧窑最为考究的产品是陈设用瓷,器形有各式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底部、足内侧多刻划从“一”至“十”的汉写数目字,其产地在今禹州市钧台、八卦洞一带。这类器物造型端庄、釉色丰富、制作精美,传统观点认为是宋徽宗时期为装点皇家园林“艮岳”而命禹州专门烧造的陈设器,故而被视为官方所设瓷窑产品,即今人所谓“官钧”(亦称“陈设类钧瓷”、“数码类钧瓷”)。

近年来,有学者对陈设类钧瓷的属性及烧造年代产生质疑,提出“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明初说”等不同观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

钧釉基本上都是浓淡不一的天蓝色乳光釉,釉层乳浊、不透明,施釉较厚,可遮盖胎体的颜色和缺陷。

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钧釉属于典型的“液—液”分相釉,釉料化学组成的特点是高硅低铝,并含有磷、钛、钙等元素,因而能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液相分离,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微小颗粒和气泡,将入射光线散射,致使釉层乳浊不透明、釉面呈现柔润的天蓝色乳光。

钧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铜红窑变现象。窑变本是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因釉料中含有多种着色剂而形成的偶然现象,但因色彩斑斓、纹理自然,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装饰。

钧窑天蓝釉葵口盘

钧窑天蓝釉卧足盘

钧窑天蓝釉盘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盘

钧窑天蓝釉碟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钧窑天蓝釉碗

钧窑天蓝釉盏托 

钧窑月白釉瓶

钧窑月白釉梅瓶

钧窑蓝釉碗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钧窑天蓝釉折沿洗

钧窑天蓝釉缸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

钧窑天蓝釉鸡心盖罐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钧窑天蓝釉碗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

钧窑“已酉年”铭天蓝釉塑贴麒麟双耳三足炉

钧窑天蓝釉盘

钧窑天蓝釉罐

钧釉窑变效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铜色料,烧成后形成紫红色斑块,色斑呈色虽自然天成,且形状、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明显的分界线,“民钧”产品多属此类。另一类是在天蓝釉中加入氧化铜,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交融、渗化,使整个釉面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间无明显界线。“官钧”产品中的海棠红、玫瑰紫

等属于此类钧窑瓷器。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北宋钧官窑——钧台窑


北宋末年,宋徽宗钦定禹州城内的钧台窑作为官办窑场,派专职四品官员进行监烧。官窑产品不计工本,制作精益求精,这样就使钧台窑的钧瓷产品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也由此确立了钧台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进一步搞清钧台窑的烧造历史,该窑的性质及其产品种类和烧造工艺,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于70年代对钧台窑、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根据钻探资料显示,该窑址东临城墙界,西至“古钧台”古迹处,北依颖河水,南连马号街。东西长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窑址内堆积层一般在1米左右,厚者达2米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的瓷业之盛。

在发掘的窑址中,发现有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窑具、瓷土、釉药、彩料和砖瓦等建筑材料。该窑烧制的瓷器种类既有钧瓷、汝瓷、青白瓷,又有天目瓷和禹州扒村窑类型的白地黑花民用瓷,宋三彩、珍珠地划花、绞胎与搅釉等。各类瓷艺的综合交流,对钧瓷工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整个钧台窑址的钻探、发掘,共清理出11座比较完整的窑炉。它们分别为:钧窑窑炉2座、汝窑窑炉5座、天目窑窑炉4座。2座钧窑窑炉即为现保存在钧瓷研究所院内的1号双火膛窑和7号倒焰窑,它们形制与结构虽各有差异,但其建造特征却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均为就地挖筑,其烟道大多设于窑后,为古代北方常见的半倒焰式自然通风的保温窑炉结构。采用这种办法建造的窑炉其优点在于蓄热量大,最高温度可达1300℃左右;散热慢,即使窑门扒开,也不会出现风惊炸袭,而恰恰相反,由于高温逐渐冷却,易使钧瓷釉面光亮,并出现细碎开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钧台窑双乳状火膛长方形窑室(即1号窑)是中国历代瓷窑中较为特殊的一例,仅在宋代钧瓷官窑中采用,这种窑炉结构更有利于窑内还原气氛的形成,烧成的钧瓷易于呈色,“窑变”效果明显自然,比较好地解决了高温阶段还原火不易升温的问题,传世宋钧官窑器物多为这种方法烧造。

宋代钧窑


钧窑始见于北宋,终于元,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虽属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工匠们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并批量生产,一改青瓷独步前朝的局面,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宋钧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宇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 "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字体工整,刻工精美。

钧窑洗 宋 □ 径 28.8厘米

估价 :RMB700000一1000000 成交价 :RMB825000 钧窑尊 宋 18.4X22X21.2厘米

河南禹县出土,为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通体施釉,器里壁为月白色,器外上半部为天蓝色,下半部为紫红色,器身有 "蚯蚓走泥纹" 钧窑月白出戟尊 北宋 高26.1厘米

此尊仿青铜器式样,广口外撇,鼓腹,高足呈台阶状外侈,颈、腹、足部堆贴出戟纹。造型端庄凝重,气势雄伟,纹样简练大方,典雅精细。器物胎骨厚重,胎质坚硬,通体施月白釉,釉面滋润肥腴。

钧窑史料评价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在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中,对均(亦作钧)瓷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窑糊以玛瑙釉,末若均紫弥可珍。均窑较多汝较少,宋均声价高无论。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丽色辉千春。青者俗谓之月白,亦自雅靓而温纯。元瓷青者偶类紫,均紫竟体腻且匀,底间稍垩芝麻酱,单数双数号码新,或以单双判青紫,无乃齐之东野人。花盆有座状如碗,一枚动值千饼银。我得一盆大于斗,容颜娇美盼日频。仿紫最精世所罕,传之子孙非长贫,千峰翠色浮几案,雨过云破无纤尘。紫者不贵有者贵。世事翻转犹飚轮。蚓泥变幻哪能揣,泪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泪流不一态,一燥一润名有因。泪痕奇绝傲泥蚓,要以莹泽胜枯皴。底窃有五码则四,六角凹形浅浅唇。深藏宝刹七百载,何必瓦玺夸汉秦。一朝流传属村叟,使武件尔老病身。小松丛菊颇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钧窑的兴起


河南 许昌 御钧鼎

钧窑的兴起是和唐代鲁山花瓷的烧制成功与发展密切相关。花釉瓷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斑点有的排列规整,有的随意点画。由于大多装饰在深色釉上,浅色的彩斑更显得清新典雅。这类花釉器的器型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罐类又多双系,一般造型丰满,配以大块彩斑,气势庄重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风韵。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现,为钧瓷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发展,使钧瓷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官窑兴起,民窑林立,各地窑口,竞相争辉,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皆在河南境内,其中钧瓷以窑变美妙的艺术,不仅受到民间的青睐,更受官廷的偏爱,并把钧窑垄断为官窑,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钧瓷的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由于宫廷以豪华奢侈为尚,选料严格,不计成本,工艺要求更高,由生产原系为民间烧制的碗、盘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烧各式花盆和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所烧钧瓷禁止在民间流传,当开窑都由官府派职官把关监选,合格者当选,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深埋。从此大家只好望窑生叹,然钧瓷的声望更高。造型端庄,技艺娴熟。窑变美妙,琳琅满目。变化之多,难以胜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尤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争芳斗艳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根据对钧台窑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获得的资料证明,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亦即钧瓷的黄金时代。

钧窑与钧瓷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中华名窑-钧窑


推荐:钧瓷大全鉴赏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在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中,对均(亦作钧)瓷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窑糊以玛瑙釉,末若均紫弥可珍。均窑较多汝较少,宋均声价高无论。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丽色辉千春。青者俗谓之月白,亦自雅靓而温纯。元瓷青者偶类紫,均紫竟体腻且匀,底间稍垩芝麻酱,单数双数号码新,或以单双判青紫,无乃齐之东野人。花盆有座状如碗,一枚动值千饼银。我得一盆大于斗,容颜娇美盼日频。仿紫最精世所罕,传之子孙非长贫,千峰翠色浮几案,雨过云破无纤尘。紫者不贵有者贵。世事翻转犹飚轮。蚓泥变幻哪能揣,泪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泪流不一态,一燥一润名有因。泪痕奇绝傲泥蚓,要以莹泽胜枯皴。底窃有五码则四,六角凹形浅浅唇。深藏宝刹七百载,何必瓦玺夸汉秦。一朝流传属村叟,使武件尔老病身。小松丛菊颇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钧窑系的形成与石湾窑的仿钧


钧窑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哥、定窑齐名于世,然由于它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釉色莹润,色彩缤纷。尤其以多种窑变,为其它窑口的产品所不及。不仅受到宫廷青睐,而且也被各地窑口所仿制,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北方地区仿钧生产波及四省二十七县市,相继江南地区仿钧也蔚然成风。其中广东石湾窑仿钧,更颇具特色,现就钧窑的兴起,钧窑的艺术特色,钧窑系的形成及其石湾窑仿钧的成就等问题就教于诸方家。

一 钧窑的兴起

钧窑的兴起是和唐代鲁山花瓷的烧制成功与发展密切相关。花釉瓷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斑点有的排列规整,有的随意点画。由于大多装饰在深色釉上,浅色的彩斑更显得清新典雅。这类花釉器的器型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罐类又多双系,一般造型丰满,配以大块彩斑,气势庄重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风韵。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现,为钧瓷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发展,使钧瓷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官窑兴起,民窑林立,各地窑口,竞相争辉,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皆在河南境内,其中钧瓷以窑变美妙的艺术,不仅受到民间的青睐,更受官廷的偏爱,并把钧窑垄断为官窑,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钧瓷的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

由于宫廷以豪华奢侈为尚,选料严格,不计成本,工艺要求更高,由生产原系为民间烧制的碗、盘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烧各式花盆和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所烧钧瓷禁止在民间流传,当开窑都由官府派职官把关监选,合格者当选,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深埋。从此大家只好望窑生叹,然钧瓷的声望更高。造型端庄,技艺娴熟。窑变美妙,琳琅满目。变化之多,难以胜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尤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争芳斗艳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根据对钧台窑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获得的资料证明,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亦即钧瓷的黄金时代。

二 钧瓷的艺术特色

郏县黄道窑,除了烧制白釉、黄釉、黑釉瓷外,从唐代起,还利用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料,成功地掌握了两色釉技术,产品有黑釉蓝斑器,或在白釉上施青蓝斑彩,形成了此窑产品的独特风格。特别从晚唐开始,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内乡大窑店窑和禹州赵家门窑,出现的“雨丝状”的窑变斑彩更为宋钧窑变工艺开创了先河,故有人称这种窑变斑为“唐钧”。钧瓷数百年之盛烧不衰,有其独特的工艺特征和风格,钧瓷的窑变艺术更技高一筹,有着极高声誉。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唐代的花釉,采用简单的工艺处理,却达到了给人以美感的艺术效果。更引人注目的郏县黄道窑所烧制的黑釉蓝斑器,在白釉上施青蓝彩斑,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窑变工艺可能是在蘸釉之后,采用涂彩或点彩的方法,以加重色彩,经过窑变,使其形成块状的斑彩,这种块斑,形状各异,变化万千,黑里泛蓝,或黑釉黄斑,恰似金光闪闪,独具风姿。

宋钧窑变色釉的形成机理,有其复杂的过程。由于钧瓷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浅如天青,深如天蓝,比天青更淡者为月白,而且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其色调之美妙,为一般窑口的产品所不及。钧釉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三氧化二铝含量低,而氧化硅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五氧化二磷。早期宋钧在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之比介于11~11.4之间,五氧化二磷多数占0.8%。官钧釉的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之比为12.5左右,五氧化二磷在0.5~0.6%之间。关于宋元时期钧瓷胎釉化学组成的范围,可参考淄博市硅酸盐研究院对宋元钧瓷标本所作的化学分析如下表:

宋、元钧瓷胎釉化学组成表(略)

钧釉的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红釉中含有0.1~0.3%的CuO(氧化铜),还含有一定数量的SnO2(二氧化锡)。在天蓝、天青和月白色釉中,CuO含量极低,只有0.001~0.002%,和一般白釉中的含量相近,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熔合的结果,钧瓷的紫斑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钧窑在烧成上采用素烧和复烧两道工序,在复烧时先用氧化焰,当釉熔融时,改用还原焰的气氛,由于铜的还原作用,使其出现美丽的艺术效果。形成钧瓷釉面的五光十色,相映生辉,钧瓷著名的窑变色彩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火焰红,还有天青、月白、碧蓝、米黄诸色。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瑰丽多姿。

三 钧窑系的形成

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赢得了信誉,倍受广大用户所喜爱,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到了北宋末年曾一度被宫廷龚断为官窑,一方面从民间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同时又采用种种措施限制民间生产钧瓷,就连钧台窑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品中,除成品经挑选之后,其不合格的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间流传,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控制越严,偷袭越甚,传播更广。所以从宋以来,仿钧之风波及全国,尤其到了金元时期,更风靡一时,近而达到复苏的程度。

禹州是钧瓷的故乡,神垕镇一带,从赵家门的唐代花釉兴起,直至刘家门窑从北宋初年已获成功,到北宋晚期官办的钧窑又设在禹州城北门里的古钧台。由于钧瓷盛名于世,各地竞相仿制,并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庞大的钧窑系。

据考古调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烧制钧瓷的窑口已有四省二十七县、市。河南省除禹州外,有汝州、郏县、许昌、新密(原密县)、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原林县);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等。河南各地窑口的产品以神垕刘家门窑为北宋早期的代表作,以钧台窑的产品最为精致,据考古发掘证明,钧台窑属于官窑性质,其产品完全是宫廷陈设用品。瓷艺精良,质量上乘。而禹州神垕刘家门窑属于北宋早期典型的民窑,当地盛产瓷土、釉药和燃料,附近山区更盛产铜矿石-孔雀石,凭着工匠们长期制瓷的经验和对金属特质着色机理的认识,把孔雀石研成粉末,加上草木灰配入釉中,经高温还原焙烧,就能得到理想的钧红效果,这种新工艺一旦成功,便引起各地窑口的密切关注,所以群起而仿制,以禹州神垕为中心,烧制钧瓷的技术逐渐向周围传播。

在仿制过程中,各窑口不仅注重钧瓷的原有造型,还根据各自的特点,增添一些新的品种,如新安北冶窑、石寺窑,除生产碗、盘器皿、还有瓶、罐、炉、钵等,并在釉色上也尽量做到与宋代钧瓷相似,其中新安窑的窑变玫瑰釉者为最佳产品。河南各地仿钧产品,虽多数比宋钧大为逊色,但也有少数窑口保持了宋钧的传统工艺,窑变美妙,红紫相映,青若蔚蓝,紫若茄皮,晶莹发亮,光颜甚佳的艺术效果。

河北磁县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地之一,然到了元代,由于受到禹州钧窑的影响,为适应广大钧瓷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激烈竞争条件下,也不得不改烧钧瓷,但其生产规模不大,产量有限,其次彭城、观台、内丘、隆化等地也相继仿烧钧瓷,山西省除浑源外,尚有临汾、长治等地也仿烧钧瓷,但施釉特厚,工艺欠佳,釉色以天蓝居多,外部露胎处呈酱黑色,这与河南、河北两省的钧窑系瓷器露胎部分色调迥然不同,应属于浑源窑的独特风格。

至于内蒙古的清水河窑址和呼和浩特市的白塔村出土元代钧瓷香炉,钧瓷镂孔高座双耳瓶,不仅造型优美,制作工整,窑变美妙,釉色明净,而且香炉印有“己酉年九月十五日自造香炉一个”的铭文,其烧造年代应系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这些铭文的钧瓷香炉,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钧窑断代的好资料。

由于宋钧名声大振,金元以来,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元代末年钧窑系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又蔚然成风,及至明清两代,仿钧之风又悄然兴起,以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江南地区仿钧主要有浙江的金华、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及广东的石湾窑等。

四 石湾窑仿钧的成就

钧瓷颇负盛名。宋金以来自成系统,除北方各地窑口竞相仿制,相继也影响到南方许多窑口,如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也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釉里红瓷器,明清著名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品种,都是在钧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在景德镇、宜兴、广州等低温釉艺术陶瓷中也仿烧钧釉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都冠一个“钧”字,如宜兴的釉陶称“宜钧”或“泥钧”,景德镇窑的低温装饰釉则称“炉钧”,而广州石湾窑的釉陶称“广钧”。各窑工艺有别,而广州最具特色,并有其独特的成就。

继承和发扬钧瓷窑变工艺的优良传统,钧瓷窑变美妙,工艺卓绝,为诸窑之冠。石湾窑仿钧成功之所在,不仅对钧瓷的窑变工艺加以继承和发扬,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仿钧制品。曾有“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的记载广为流传。据寂园叟《陶雅》所云:“宋钧之紫汗漫全体,晕成一片。” 石湾窑仿钧器则以蓝色为基调,错间白、红、紫诸色。窑变釉或作垂流状,或似云纹斑,或呈兔毫纹。纹理细而密,且变化多样,显得光亮艳丽,斑驳淋漓。石湾窑仿钧“雨过天晴”的青色釉烧出独特的“雨淋墙”,象丽日晴空,突然而来一阵骤雨,并在蔚蓝中现出葱白的点点,这在《陶雅》一书中被赞誉谓:“较之天青尤极浓艳”又有翠毛釉,蓝色中映掩绿彩,以似翠鸟(钓鱼郎)之羽毛而得名。还有一种浅蓝而近于青,发出芝麻点状的紫红色,幽艳之极。

石湾窑窑变色彩非常丰富,并注重调和,一般常见的釉色是蓝与青、青与白、紫与红、红与黄诸色的混合、调配,利用窑变机理,使其出现深浅、浓淡层次的复杂变化,从而达到融合、协调而又蕴润的美丽效果。给人以古朴、典雅、富丽清新的美的感受。

石湾窑还特别注重不同题材,选取用不同釉料,以增强美术作品的感染力。注重色彩与器物特征、人物性格的配合。如仿古器物蟠螭瓶和贯耳壶,偏重于蓝釉,色调低沉,显现其稳重、古朴的特点。人物形象的达摩则全身施浑厚、凝重的红釉,以表现受人敬重的佛法大师,和他特有的那种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釉色种类与器物形态协调,也是石湾窑仿钧的另一特点。如仿钧蓝窑变釉,釉面多呈垂流状,将其施于人物衣服上,能流畅地显示其衣服的纹理,给人以一种衣带飘拂的动感。石榴红的特点是在突棱处现出其黄色的纹理。施于狮兽身上,不仅能显现出毛发的层次,并能充分表现出狮子活灵活现的神态。

石湾窑仿钧,既注重釉色,又注重造型,既仿钧器,却又有自己独特风格,仿钧的造型种类,除各种文房四宝和美术陈设用品,瓶、尊、碗、盘各种日用生活器皿也皆仿之。既善于摹仿,又有所创新,仿造范围之广,仿力之强,品种之多,为世人所称道,即仿商周的尊、鼎、彝、觚、壶等青铜器,又仿各名窑的代表作品,也仿瓜果、象生、琢石等自然界的造型。不仅仿其造型,也更注重颜色。甚致连定窑的“粉定”、龙泉窑的“梅子青”、建窑的“鹧鸪斑”也都仿烧,可谓博采众长,发挥其效仿的技能和优势并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进而为石湾窑持续振兴,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五 结语

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全国的五大名瓷之一,并与汝、官、哥、定并驾齐驱,然由于钧瓷颇负盛名,涉及很广,宋室南迁之后,金元时期各地窑口则竟相仿制。战乱后的钧瓷,又得以复苏。北方地区,钧瓷从唐代兴起,历经宋、金、元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而盛烧不衰,在工艺上有其自身的特点。钧瓷铜红釉的成功,乃是我国古代劳运人民的伟大创造,正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经过窑变,使其出现美观的色调,古人曾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形容钧瓷窑变之美妙,釉色之艳丽。钧瓷的传统工艺技术,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一份宝贵资料。由于钧瓷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故在北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瓷系,然时代更迭,元代以后钧瓷日趋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之风又悄然兴起,并蔚然成风。

其中有浙江金华、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乃至广东的石湾窑仿钧,更是将本地技术与外来经验相结合,以创新的手法,生产出风格独特、质量高、品种多的产品,并以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及其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优势,广销海内外,一跃成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钧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钧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钧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