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碗 > 导航 >

瓷器碗中美人笠式碗

瓷器碗中美人笠式碗

古代瓷器碗 古代瓷器青花碗 古代瓷器粙碗

2020-06-13

古代瓷器碗。

笠式碗也叫斗笠碗,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经典的造型,也是碗里最薄的碗之一,堪称婀娜多姿的碗中美人。笠式碗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流行于五代和宋朝,繁盛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

仿定窑白釉划花牡丹双鱼纹碗,清康熙,高5.7cm,口径19.6cm,足径5.3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斗笠式,敞口,斜直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一周呈灰黑色,俗称“青砂口”,系模仿定窑瓷器所镶的铜釦。外壁光素无纹饰,内壁划花装饰。近口沿处以一周卷草纹为边饰,腹部刻缠枝牡丹纹,内底刻双鱼纹。

此器造型、胎体、釉色、纹饰以及铜口等特征虽逼真地模仿定窑,但釉面较宋代定窑白瓷光亮,刻花纹饰缺乏立体感。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

此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北宋,高5.7cm,口径20.3cm,足径4.4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斗笠式,圈足。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碗内印花装饰,近口沿处印一周回纹,内壁印缠枝石榴花纹。

石榴因多子而满足了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故被赋予吉祥寓意,被大量用作各种工艺美术品的装饰题材。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所印缠枝石榴花异常清晰,反映了定窑印花瓷器高超的制作水平。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碗心(定窑白瓷的暗花装饰——印花)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碗底

仿定窑白釉划花海水双鱼牡丹纹笠式碗

仿定窑白釉划花海水双鱼牡丹纹笠式碗,清康熙,高5.6cm,口径19cm,足径5.2cm。故宫博物院藏。

仿定窑白釉划花海水双鱼牡丹纹笠式碗碗呈斗笠式,敞口,斜直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光素无纹饰。碗内划花装饰,近口沿处饰一周卷草纹,腹部为缠枝牡丹纹,内底双线圈内划海水双鱼纹。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碗的造型


宫碗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盉碗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攒碗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

净水碗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

八方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清宫珐琅彩瓷器碗


珐琅彩是彩瓷瓷器品种之一,是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珐琅彩瓷器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故宫里收藏了很多精美的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珐琅彩瓷器碗。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珐琅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选细胎白瓷,运京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低温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故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黄地牡丹纹珐琅彩瓷器碗

黄地牡丹纹珐琅彩瓷器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珐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创烧成功的,数量极少,传世品十分罕见,尤显其珍贵。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珐琅彩描绘梅花两株,枝干苍老虬劲,设色娇艳。树下牡丹花朵怒放。一侧墨彩题“百啭千声随意好,琪花琼草逐时新”七言诗句。引首钤闲章“先春”,末尾钤闲章“寿古”、“香清”。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

此碗图案描绘细致入微,设色清雅,令人赏心悦目。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案记载,珐琅彩瓷器的画匠多出自供奉于内廷的如意馆画师,雍正朝有戴恒、邹文玉、唐岱、贺金昆、宋三吉、焦国俞等。正是画工的精湛技艺和非凡的艺术修养,方使珐琅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清雍正,高6.9cm,口径14.6cm,足径6cm。

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

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黄釉地上绘洞石兰花图。一侧以黑彩题写“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七言诗句,引首钤“佳丽”,句末钤“金成”、“旭映”三枚胭脂彩篆体闲章。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

此碗造型优美,绘画精细,堪称诗、书、画、印俱佳的精品。

清雍正早期珐琅彩瓷器虽沿袭康熙时在色地上绘花卉的做法,但逐步加绘雀鸟,而后新增各种不同的山石花鸟题材,更配以诗句、印章。后期逐渐脱离铜胎画珐琅的影响,发展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白地珐琅彩瓷,形成雍正朝独特的儒雅风格。

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清雍正,高5.2cm,口径10.3cm,足径4cm。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施黄彩地,纯净无瑕,上绘梅花一株,虬枝横斜,红、白两色梅花娇美艳丽,一侧题五言诗:“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诗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寿古”、“香清”二印。底足内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珐琅彩的色地装饰手法,与绘画相结合,设色艳丽,绘画精细。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弧壁,圈足,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碗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另一侧题墨彩诗句,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画面中心是一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雉鸡的头颈是滕黄色,背部蓝绿相间,腹腿铁红,尾羽赭褐色。周围的山石花草以粉红、藕荷、杏黄、淡黄、水绿等娇嫩颜色相衬托,直如一幅工笔花鸟画般美妙动人。又配五言行草书体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丽”及“金成”、“旭映”。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烧造成功,雍正时得到极大发展,自乾隆以后衰落。虽然仅存七十余年,但将中国古代彩瓷发展到顶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彩瓷佳作,雉鸡牡丹纹珐琅彩瓷器碗便是其中之一。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

碗通体浅绿色,铜镀金口沿,有圈足,铜镀金足沿。口沿下饰蓝色如意云头纹一周,碗外壁饰彩色的折枝花卉、果实和飞舞的蝴蝶。

此碗原藏紫禁城乾隆花园遂初堂内,制作时代应为清晚期。故宫藏传世的清晚期画珐琅器物,因当时宫廷珐琅作的裁撤,所用多从民间采办。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一般体量较小,胎体轻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的纯正度也有所欠缺。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清晚期,高8.3cm,口径18.5cm,足径7.5cm。清宫收藏。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珐琅彩瓷器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折枝花纹。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红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牡丹花以工笔技法绘就,极具写实感。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采用开光技法装饰是康熙珐琅彩瓷器的特点之一,这种技法可以使所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清康熙,高7cm,口径14.8cm,足径5.7cm。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康熙洒蓝釉碗


康熙洒蓝釉碗,高6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5.2厘米。器型端庄,足脊呈泥鳅背状可见旋纹。露胎处细洁润白似“糯米胎”。内施白釉闪青,外吹喷洒蓝,釉色莹润。壁厚墩实,手感沉重。碗底至口沿渐薄,口端不圆稍微翘棱。足内施白釉,侧视显见水波纹。底署青花双栏圈款。

其施釉工艺是在烧成的白釉瓷胎上,用竹管蘸以钴为发色剂吹施。《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之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但是宣德年间雪花蓝非常少见,至清代康熙时期有显著发展。《南窑笔记》称洒蓝为“吹青”。民间依据蓝釉表面形貌,又有“鱼子蓝”之说。

此碗型制规整,古朴雅拙。造型为《康熙器型示意图七》之八的墩式碗。同时,圈足虽有旋痕,看上去表面粗糙,用手抚摸感觉润滑。口端不慎一线残磕剥釉露“齿”,“却不见有冲,可见康瓷因质地坚硬而十分耐冲击。这也可以作为瓷器鉴定的间接依据。”

釉汁凝厚晶莹,蓝白斑交融,仿佛雪花飘落隐露在蓝釉之中。上海著名鉴藏家高阿申先生在实鉴光绪洒蓝釉碗时指出:“该碗之蓝、白釉过于细微,致白于蓝的反差几乎不见,比起当朝民窑的雪花蓝品种有很大落差。”尤其是对康熙洒蓝釉双耳盖碗的鉴评:“蓝釉中满布浅淡如溶雪的白色斑点,色调含蓄文静。”笔者认为和此碗雪花蓝釉色极为相似。

不仅如此,按高阿申先生指教:“把识瓷焦点对准于古瓷的一些本质问题上,尤其是那些不易仿作的细微之处。”参照此碗“侧视底胎釉面可见一圈圈浅显的波纹,很像石块投入水面后所形成的扩散状水波浪圈,此为清三代瓷器底部较常见的釉面特点”和“锯齿痕在清三代单色釉器上应该是共有的”独特精准鉴断都十分吻合。

所以,这件洒蓝釉碗,从造型胎釉各方面,均显示出康瓷的风貌特征,据此当鉴为:康熙洒蓝釉碗。素美文雅“诱色”迷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单色豆青碗


清代的瓷器,在继承前朝瓷器精华的基础上,可谓开创历史之先河,尤以“康雍乾”三代最为鼎盛繁荣。这期间不但器型精美繁多,且在造型创新上具有奇妙生动的构思。

陶瓷工业发展到乾隆时期,可以说是最为兴盛。因乾隆帝对名画瓷玩痴迷的程度是历代帝王都无法比的。他对窑务烧造十分重视,曾命宫廷绘画高手设计各种造型,要求非常严格,对一些有损皇家形象或稍有瑕疵的瓷器坚决予以销毁。所以,只要是宫廷御用品,都不惜任何代价而好中求精。故而可以这样讲,瓷器发展到乾隆早中期,无论是器型的设计工艺,还是用料的成本以及绘画的水平,胎釉精美细致的程度,都达到了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

从乾隆传世的瓷器来看,其胎骨釉面虽“坚不及康熙,细不及雍正”。但胎釉依然给人以精细规整,华丽脱俗之感。且在瓷器造型制作上有标新立异的大胆突破,令人耳目一新。

乾隆时期除了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早年的珐琅彩也独具特色,既有皇家气派的庄重,又显清纯脱俗的潇洒。

在造型上除了大件的观赏器之外,一些精美灵巧的实用器也很耐人寻味,其在观赏把玩上也毫不逊色。

乾隆瓷器装饰一般是以绘画为主,辅以开光、雕塑、剔刻等工艺。内容除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外,“福、禄、寿”及颂扬“国泰民安”的吉庆题材也为数不少。色彩有单色、古铜彩、墨彩、斗彩等。

图为乾隆时期的“单色豆青碗”,直径12.6厘米,制作规整精美,胎釉沉稳滑润。虽然单色釉瓷器在乾隆时期不为主流。但其流传至今的如“豆青釉兽耳鼓式罐”、“霁蓝釉碗”等,虽为单色釉,但精美程度颇具特色。此“豆青碗”釉色纯正,胎骨肥腴坚密,匀净温润。釉面上偶有乾隆时常出现的轻微“波浪釉”。底铭“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书款,书写规范有力,应属乾隆官窑。

青花诸葛碗


在中国,三国故事随着民间口头传说以及各种史书的传播,几乎是家喻户晓。曹操的奸诈、孙权的雄才、刘备的宽厚、诸葛亮的智慧,几千年来,这些雄主名臣依然在人们心中鲜活如新。成书于明代初年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其作者罗贯中便是在丰富的民间传说、民间艺人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加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识和感悟写成的。

三国题材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在元明清的一些陶瓷制品上,多有表现三国故事的绘画,尤以青花瓷最甚。笔者曾见过清代的青花器皿上绘有“吕布与貂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徐元直走马荐诸葛”等图样。

宋代曾有一种名为诸葛碗(即孔明碗)的青花碗,又名“暖碗”。笔者曾见过一件略有残缺的诸葛碗,为南京秦淮区文化馆馆长蒋光意先生所藏,得之于南京夫子庙石坝街。此碗直径12厘米,高10厘米,为卧足浅盘与墩式碗套叠粘接而成。碗腹中空,底部有一孔洞,碗很浅,碗外壁绘海水番莲,碗心绘诸葛亮进食图,配以莲瓣纹。经考证,此碗约为明代中期的制品。

为何叫“诸葛碗“,其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第6次带兵至五丈原时他已积劳成疾、病入膏肓。此时魏国主帅司马懿巴不得诸葛亮早点死去,当军探探知诸葛亮病情后,心中窃喜。深知司马懿心机的诸葛亮便设计了这种碗,故意捧碗在军中大碗大碗地吃饭,探子看见后回报司马懿,说是诸葛亮食量很大,身体必好,前次打听的诸葛病情,谅是他玩的花招。此消息传出,大大动摇了司马懿的军心。图中童子捧盒及诸葛亮进食的夸张动作,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故事。

据考证,这种诸葛碗始产于宋代,明清时多有烧造,而三国时期未发现此类碗造型,上述故事显然系后世文人杜撰。

从已发现的宋代诸葛碗来看,以浙江龙泉窑为主,碗胎体厚实。也有磁州窑系白釉黑花器。明代则多施青釉,胎体较薄,外碗孔小,还有青花、蓝釉、五彩等品种。青花诸葛碗多绘有与诸葛亮及三国故事有关的图饰。

值得一提的是此碗底有一大孔洞,叫“诸葛碗”是否与这孔洞有关?明代正德年还有一种诸葛碗,碗心所绘图可能是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的故事。碗足圈上有一孔洞相通,这当然不是匠人胡乱开戳的,笔者以为此乃一道实物哑谜,谜底乃“孔明”,取小孔透明(亮)之意。

《三国演义》有“三国”的历史之根,而三国历史又有“演义”加以渲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动,使彼此都逐渐超出了它本来的能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历史魅力和艺术魅力。版画、年画中的三国人物就是这一特点的极好诠释。

陶瓷知识:高足碗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汝窑天青釉碗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生产时代:宋

生产窑口或产地:汝窑青瓷

品种:青瓷

陶瓷造型:碗

说明:宋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曰: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明永乐青花鸡心碗


明朝永乐年间,国力昌盛,国泰民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烧瓷技艺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青花鸡心碗便是在那一时期横空出世。在当时,明成祖朱棣放宽了海禁政策,重新恢复海上丝绸之路,为更好的进行海外贸易,国内不少瓷器的烧制均将中华文化和异域文化进行巧妙融合,其中青花鸡心碗便是一典型代表。在增添阿拉伯特色的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瓷器以典雅见长的浓浓中国风,接下来,将为各位详细介绍这一中西合璧的瓷器。

明代永乐青花鸡心碗,形状碗腹较深,碗口较大,碗足较小,呈圆状。之所以被称为鸡心碗,原因是碗底有类似于鸡心形状突出。青花鸡心碗有大小两种规格,永乐年间烧制的鸡心碗足较矮,胎体较轻,而宣德年间的鸡心碗碗足变高,胎体也相对厚重。青花鸡心碗外壁花纹多采用花瓣,除此之外鸟兽人物也时常出现,二者相互融合寓意深远。永乐青花鸡心碗色泽艳丽,绘制技法娴熟,烧瓷技艺高超,纹饰细腻,无不展现出了永乐年间烧瓷技艺的出神入化。鸡心碗首创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朝历代多有仿制,但不可否认的是永乐年间出土的青花鸡心碗实属瓷器之最。目前国内外现存的永乐年间青花鸡心碗大多采用花卉,据目前资料显示完整的青花鸡心碗共有三件,他们分别藏于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而在这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这件藏品又属三者之最。

永乐年间青花鸡心碗因其品质上称,色泽鲜艳,在古玩市场一直备受追捧,被坊间戏称为“贵族青花瓷”。青花鸡心碗价格不菲,市场前景一片大好,极具收藏价值。例如在2007年由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的明永乐青花伊斯兰花纹鸡心碗市场估价70万港币到90万港币之间,便最终以84万港币成交。但如今市面上仿制品较多,且仿制技法高超几乎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各位藏友如若想收藏还需仔细甄别才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碗中美人笠式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碗中美人笠式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