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陶瓷酒具鉴赏

陶瓷酒具鉴赏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陶瓷艺术

2020-06-13

古代瓷器鉴赏。

中国最早的酒具是陶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广泛流行,主要是黑陶壶和彩陶壶。那个时代,我们的先民已能作出带嘴的酒壶。今天,当把这些四五千年以前的酒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家的心灵无不被其中体现的古人卓越智慧和创造力所震撼。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起来,此时酒具主要是青铜器,而且在青铜礼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体现了酒文化本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中国最早的瓷器大约产生于商周时期,称为原始瓷器,至东汉已发展成熟。《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在春秋时期,酒壶已普遍使用。从大量出土资料看,秦汉时期的陶瓷酒具流行非常广泛。汉初的酒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比较矮。到西汉中期,圈足更趋低矮发至变为平底,附耳做半环形,或贴铺首,或堆塑龙头。到西汉晚期,壶口已作明显的喇叭形,双耳常作铺首衔环。到东汉时期最盛行的酒具是盘口壶,它的口径较高,口内的盘面很小,口径交接处有明显的棱线,球腹平底,显然是由喇叭壶演变而来。汉代称圆形壶为“钟”,方形壶为“钫”,还有一种蒜头壶在汉代很流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共计360余年。江南瓷业讯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酒壶有鸡头蒜、羊头壶、马头壶等,但流传较广的主要还是鸡头壶。早期的鸡头壶多是小盘口,一面贴鸡头,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鸡头为实心。东晋时,壶身变大,前装鸡头,引颈高冠,后安圆形把手,上端接壶口,下端接壶上的腹部。到东晋中晚期,一般把手的上端饰龙头和熊纹,器形优美。到了南朝,壶身变得修长,口颈加高,造型更加实用。除鸡头壶外,这一时期的酒器还有一种扁壶,因为它的腹部扁圆,故名。

隋代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出现了新的统一局面。隋代的酒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两种。带流者为鸡头壶,壶身较南朝更为瘦长,壶口更高,壶颈变细,中部多装饰弦纹。不带流的为盘口壶,壶身瘦长,盘口高而微撇,壶颈长而直,腹呈现椭圆形,多为条状。继隋而起的唐代,建立了一个更加昌盛的封建王朝。唐代诗人高适诗有“床头一壶高,能更几回眠?”之句。唐代的酒具为执壶,是由鸡头壶演变而来。根据唐人记载,其名称为注子,也叫注壶。这个时期的执壶,一般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壶的重心偏在下方,北方窑多饰席纹,施釉不到底,长沙窑执壶别具特色,首创釉下彩绘。印模贴花、褐色彩斑等技法在制瓷装饰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在造型上也有别出心裁之作,如有一种造型生动的鸟形壶,栩栩如生,给饮酒活动凭添几分韵味。晚唐时期还和平各式小酒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嘴。还有的壶是一种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嘴和手柄各一。与酒壶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朝诗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说明当时饮酒是用杯。唐朝的酒杯有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等。五代时期,执壶的嘴变长而微曲,壶腹一般瓜果形,柄有所加长,壶的式样更加秀气,容量也有所增加,使用轻巧方便。

宋辽金元时期,我国的酒业规模已相当发达。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详尽记述了宋代的饮酒风俗。书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几乎人人饮酒,而“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等酒店广告,更令人击节叹赏。宋代不仅酒广告,酒幌子比比皆是,而且酒瓶上书写与酒有关的文字,如“酒”、“细酒”、“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还有的酒瓶上直书酒店或旅馆的名称,如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可见仁和馆为酒店名称,“仁和馆”铭的四系瓶,为该酒店专门使用的酒瓶。宋代日常生活中的酒具,南北方各窑口普遍烧制,宋代的酒壶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瓜棱壶,形体多变,美观大方。葫芦式壶,以葫芦形做器身,两截壶体间中有束带形曲柄。还有一种提梁壶,小口,球腹,龙首流,半月形提梁壶,是耀州窑一种特有的形式。宋人喜欢喝温酒,于是一种碗和壶相配合的温酒壶便应运而生,碗装热水,壶装酒。辽代的陶瓷酒具都具有契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最常见的是鸡冠酒壶。它是摹仿契丹族传统使用各种皮襄容器烧制的,也称皮襄壶,保留着其人游猎生活的形迹。壶的式样大体有5种,即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短身横梁式。其年代的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襄形式的程度来区分。元代的酒具仍然是执壶,它是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附在腹上,流比宋代有所加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嘴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壶口稍有外撇,盖扣其上。除壶之外,还流行多种器形较大的酒瓶和酒罐。为适应元代蒙古族游牧骑马的习俗,当时流行一种在马上饮酒用的高足杯,也称马杯。1984年江西高安县出土的窑藏元代瓷器中有一个青花高足杯,内心书写“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千六百场”,可以佐证高足杯是一种特制的饮酒用具。

明清两朝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官窑和民窑俱盛,彩绘和色釉并茂,是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这一时代的陶瓷酒具,通体满饰各种花纹,特别是众多花朵、海浪、莲瓣、瑞兽等占据酒具的主体。大器形方面仍沿了宋元时期的执壶、梅瓶等形状,只是由于元代以后,蒸馏酿造技术在我国普遍发展,随着酒精度的提高,酒具器形逐渐缩小。明代常见的酒具有梨形壶,龙柄壶、莲瓣壶、鸡心壶、亭盖方壶等。清代造型更为丰富,品种也越发多种多样,如倒流壶、温酒壶等。在材质方面,除了陶瓷和青铜器外,玉石、玻璃、紫砂。珐琅、金、银锡等多种多样,装饰上也更加丰富多彩。

纵观中国酒具的历史演变轨迹,不难看出,酒具是凝固的历史,是人类在获取和享受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焕发出来的精神文明的璀灿光华,具体而形象地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代磁州窑陶瓷酒具造型、装饰特点


元代磁州窑曾为宫廷提供御用瓷器,酒具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元代磁州窑陶瓷酒具的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诸多特点。

元宫廷会在过春节时举办全年宴,酒为重要饮品。蒙古人保留浓厚的游牧生活习俗,行骑马,住帐篷,戴斗笠帽等,此生活习俗对元代的陶瓷酒具产生深刻影响。

元代磁州窑酒具有梅瓶、龙凤坛、四系瓶、玉壶春瓶、马上杯等。龙凤坛是元代主要酒具。造型特征为圆唇,直口,鼓腹,收底,圈足,造型体现为一个圆球体,最大限度增大容积,减少许多不必要造型因素,降低高度,增加器物稳定感。蒙古人住帐篷的习俗,均席地而坐,坛体上的纹饰正好适宜俯视角度。

磁州窑白地黑花"元家酒瓶"纹四系罐

元代磁州窑酒具有刻花、黑釉、饴釉、三彩、翠蓝釉等装饰。尤以笔绘白地赭彩为主,绘画或书法,笔锋雄健、草率,体现出雄浑大气、不拘一格的内在气质。酒具文字书法多为唐诗、宋词、元曲,诸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名句,以及“风花雪月”、“沉醉东风”、“一枝花”、“一半儿”、“金盏儿”、“蝶恋花”、“江天暮雪”、“烟寺晚钟”等,表现出很高的文学修养与艺术境界。有的在酒坛、酒壶画以龙凤、牡丹、菊花、花鸟、水禽、鱼纹等。还有写“无深巷”、“梨花白”、“金波玉液”、“竹叶青”及“羊羔酒”等酒名,这些名酒均产自北方,酒具在彭城订制。有的酒具用行书或草书写有“酒”、“酒海”、“酒盆儿”、“一色好酒”、“好酒江来”、“一醉解千愁”、“三杯和万事”等丰富酒令、酒语,以此表现对酒的赞颂与人的情感。

元代磁州窑系酒瓶

元代磁州彭城窑生产的酒具有黑、白釉“内府”瓶。黑釉刻“内府”字款式应为供御酒瓶。因为它们与20世纪70年代北京故宫出土的“内府\"瓷片相同,说明磁州窑为元宫廷生产的御用瓷器。元代瓷器酒具使用高温釉上彩装饰,受窑内还原气氛影响,白地黑彩常变成赭彩,很显然这是为了适应快速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结果。

关于磁州窑知识扩展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因地属磁州而得名,是宋金时期北方民间瓷窑之一,所烧瓷器一般供邻近地区民众使用,部分销往海外,磁州窑主要代表器物是白地黑(褐)花瓷器,影响所及河南、山西等地,形成了宋金时期北方的一个窑系,并沿续到元代。

磁州窑系瓷器胎釉较厚,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画风朴拙粗犷,题材包括山水、花卉、鸟兽、人物等,线条流畅,为一般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龙凤纹是磁州窑瓷罐的常见装饰,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内蒙古翁牛特旗等地都出土过龙凤纹罐,辽宁绥中沉船也发现过这类器物,可能是销往海外的。磁州窑系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器物上题字,字数多少不一,少则一字,多则数十以至上百字,内容涵盖诗词、记事、格言、用途等等。

磁州窑系瓷器广泛用于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是白釉褐花盘、碗、碟等。磁州窑系瓷碗除了用作餐具、酒具外,还被当作浮针航海。1964年甘井子区营城子对门沟元代墓葬中出土的内底绘有一线相穿3个褐点的瓷碗,经着名文物专家王振铎研究,为指南针碗,底部图案形象地表现了水浮法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是重要的古代科技文物,曾远赴加拿大等国展出。

倒流壶体现古代酒具传统手工艺的精湛


倒流壶也叫倒装壶,虽然倒流壶是生活中常见的酒具,但是体现了古代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一种绝技——倒流壶,为宋代耀州窑首创。倒流壶在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注酒是从壶底小孔注入,壶底的小孔直通壶内形成管壁,管壁高于酒面。当酒壶正置时酒不会从壶底孔洞漏出来。这种反注正倒的方法,堪称一绝。倒流壶虽然出现的较早,但真正兴盛是在清代。清代盛世时期,摹古之风盛行,尤其乾隆一朝生产了大量的倒流壶。

北宋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在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豳县。整体似一梨状,上部作双蒂式假壶盖,系虚设,不能打开。顶端与腹一侧置飞凤式提梁,凤首指向的另一侧贴塑母子狮。母狮张口作壶流,子狮在母狮腹下吸吮,造型生动、逼真。肩腹之间装饰乳钉纹、垂三角纹各一周。腹部剔刻缠枝宝相花纹,下刻仰莲纹一周,由于花纹轮廓线外的隙地均被剔去,致使花纹凸起。刻花技术熟练,刀锋犀利,线条活泼流畅,布局适宜。底心有一大孔通腹,倒置可灌水,正置滴水不漏。腹下附圈足,略外撇。此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是宋代耀州窑瓷器精品的一个代表艺术品。

鉴赏收藏:明代陶瓷鉴赏点滴


古人对陶瓷既有书籍记载,又有诗文赞颂。下面是笔者从实践中得出的对明代陶瓷的一些感悟。

首先,明代陶瓷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光下透视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笔者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后来,笔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它不是电灯,而是烛灯、烛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透视,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透视,胎体肯定呈粉红、肉红或虾红色。

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怎样理解这个“甜白”?专家认为甜润的白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绵白糖和白砂糖产是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奶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明代陶瓷鉴赏误区


古人对陶瓷既有书籍记载,又有诗文赞颂,而很多流传很广的,是用形象化以及文学比喻,但对古人的形象比喻,反倒成了今人的想像曲解,下面的感悟是笔者从实践中得出,一己之见,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不少鉴赏书籍和专家都说,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依据。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 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所没有的。

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笔者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难道是书上写错了,专家说错了?后来,笔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不是我们现在的电灯,而是烛灯、烛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透视,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透视,胎体肯定吴粉红、肉红或虾红色。如果光在阳光下看,在日光灯下而不点蜡烛看,不烧柴火看,不迎光透视,则瓷器器胎肯定看不出肉红色。

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宣德制品是明代最为精致的瓷器,有这么几种描述:一是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202页“甜白釉”中这样解释:“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一种脱胎白瓷的釉色,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称之为甜白”。二是永乐甜白釉,釉质洁白,温润如玉,肥厚如脂,微含肉红色,简称“奶白”或“甜白”,也有写作“填白”的。三是永乐釉很纯净,无流釉现象,有细小而清晰的橘皮棕眼,玻璃层光泽和明亮的浮光很少,给人以甜润的感觉,故称为“甜白釉”。宣德甜白釉的色泽与永乐甜白釉略有差异,白中含极淡青色,有少数缩釉细点。文震亨《长物志》中记载:“宣(指明宣德)朝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或试茶色,盏中第一。”

怎样理解这个“甜白”?从专家权威说是甜润的白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锦白糖和白砂糖产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奶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鉴赏


在今年的各大拍卖会中,古董艺术品的成交价格又再次掀起了天价风波。那么,属于刚刚起步的高古陶瓷的市场潜力又到底有多大呢?资深业内人士何满光表示,高古陶瓷的市场经济价值上涨是迟早的事情。

我国的古代陶瓷中,明代以前的一般都被业界称之为高古陶瓷。著名古瓷收藏家何满光先生,一直致力于收藏古陶瓷数十年,因而有着非常丰富的市场经验。为此,他对此高古陶瓷的前景非常看好。何满光先生现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文物艺术研究会理事,在收藏方面尤以高古陶瓷最为在行。他倾尽毕生精力学习研究五大名窑,更把自己珍藏的2件陶瓷藏品视为人生的精神寄托。而除此以外,作为资深古陶瓷鉴藏家的何满光对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和枢府釉的市场地位也是十分看重。何满光表示,自己珍藏有一件市场比较少见的元代时期的枢府釉四足鼎。对于自己的藏品,何满光也经常为自己的女儿及家人讲解传授鉴赏知识。他时常带领着女儿,到处跑市场去增长见识和拜访名家。资深古瓷鉴藏家何满光凭借自己到处去走访的经验,再结合拍卖会的现状进而对高古类陶瓷的艺术品进行了分析。何满光表示,收藏高古陶是十分有趣味的事情。

高古陶瓷不仅是古文化味道浓厚,而且市场前景也可佳。“目前正是收藏高古陶瓷的最好时机,因为目前它的价值尚处于低洼阶段。”何满光表示,热衷于收藏高古陶瓷的人群已开始越多越多,但还很多高古类的陶瓷没有被古玩商们以珍稀品种的价格出售,但不代表它的价值仅此而已。因为这类陶瓷的年代久远,存世量未必会少于明清陶瓷,因此市场价值依然是有着十分大的增值的潜力。(刘东婷、我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生产陶器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让我们今天也可以通过这些陶瓷艺术品来体味历史长河中的点滴。当代陶瓷艺术的探索者和创作者们,不仅面对着悠久的传统技艺,也在思索着如何发展中国当代的陶瓷艺术。

那么,什么是现代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的新亮点?又如何鉴赏中国的现代陶艺品?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有何不同,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探讨。

白明《金荷风暖》

以时间为线

先从创作时间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产生的第一代陶瓷艺术家因其学习背景、师承来源不同,时代的变迁使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由于一些艺术家的留学背景,反映出了西方陶瓷艺术与中国的差异。例如祝大年、梅健鹰、郑可、高庄的作品。祝大年曾留学日本,他的作品装饰性强、色彩明朗,透出很强烈的人情味。作为“建国瓷”的主要参与者,他不仅努力恢复地方名窑的生产,也从理论上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做了重要工作;高庄的作品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工艺手段,还反映出了历史时期的特征。

第一代陶瓷艺术家的学生构成了中国第二代陶瓷艺术家。这时,新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一批艺术教育院校的成立,不仅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制,也使中国的学生更多地接受到了西方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例如,杨永善、周国桢、陈若菊、张守智等,他们的作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很多陶艺作者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中国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之中有一部分坚持传统技艺,在材质和工艺方面进行探索,作品精致、感性细腻;也有一部分在作品中体现出更多地糅合各种艺术创作的方法在作品中,探索陶瓷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不局限在传统的陶瓷造型和功能的基础之上。新一代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吕品昌,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具象,彰显风格;白明的作品清新雅致,富有文人气质,在具象的陶艺作品中表现了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出世和入世的姿态专注于现代陶艺的发展;郑宁在日本留学阶段注重实地研究日本的传统陶艺,作品质朴浑厚,沉稳古拙中现畅达;左正尧,作品表现手法纯净利落,给人以直观的冲击力,有装置艺术的特征;何炳钦,作品根据绞揉成的泥片纹理有意识拼合成装饰形象,既有人为意识的装饰形象效果,又有自然天成的形象效果,给人一种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意象。

投身到陶艺创作中的年轻一代,展现出了多元化、开放的、综合的艺术特征。各种实验和创作反映了新一代的陶艺创作者正力求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陶艺创作、重新建立陶艺的创作价值。例如,马跃军的作品力求把对传统平和自然的审美意境与青瓷的色质统一起来。造型上,作品在曲与直、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形式中,从而使作品自然地流露出音律般的美感;冯澍,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对传统的崇拜,以及对高新技术被动的接受,使其作品写实夸张,运用材料的结合完成对视觉的冲击;王海晨,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诠释青花装饰与现代家具的结合。

毛正聪《鱼子炉》

以创作地区为线

以陶瓷创作的地区来看,像景德镇作为历史上的陶瓷重要产区,名家辈出,很多陶瓷艺术家在景德镇完成创作,作品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手工技巧和工艺之美,时至今日,一部分陶瓷艺术家不仅继承了产区精湛的传统工艺技巧,还把这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发扬光大。

浙江省龙泉市自宋代开始就是青瓷的重要产地,现在很多中外陶艺家仍醉心于如冰似玉的青瓷。例如:陶瓷艺术家徐朝兴长期从事龙泉青瓷艺术的创作与工艺研究,有丰富的青瓷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继承了龙泉青瓷传统工艺,熔龙泉哥窑与弟窑于一炉;毛正聪,从事青瓷研究50余年,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并勇于创新,自具风格。他的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央台办等机构以及中央领导、海内外人士收藏。

江苏省宜兴市盛产陶器,紫砂陶是其代表产品。宜兴紫砂茶壶历史悠久,名扬天下。历史上制作紫砂壶的名家名作流传甚广,主要以造型取胜:“方非一式,圆不一样”。用紫砂茶壶泡茶,不仅不产生化学变化,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泡出的茶水色泽澄洁透明,茶味醇厚绵长。紫砂茶壶不仅有良好的实用功能,而且造型古朴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色泽丰富含蕴,制作缜密精巧,经过历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创造,成为工艺价值很高的欣赏品。现在宜兴仍有许多陶艺家继承传统,制作出颇具新意的作品。

福建省德化市以白瓷为名,瓷塑作品最有特色,今天也是重要的陶瓷产区。德化陶瓷艺术家苏清河,作品《坐石观音》艺术瓷雕是苏清河的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推出的莹玉系列瓷雕中的莹玉红瓷种新作,作品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手艺。许兴泰的《坐荷观音》在继承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传统瓷塑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作品动感十足,使观音的形象更加世俗化、生活化,极具自由飘逸的造型美。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鉴赏

现代陶瓷市场蓄势待发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背后有厚重的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为依靠,他们又把目光投射到了世界范畴,对中国今日的陶瓷艺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其作品成为印证我国社会发展的可贵的文化财富。但是,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火爆,现在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对于现代陶艺作品还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陶瓷投资主体仍然是中国古代陶瓷,零星的现代陶瓷拍卖还难成气候,往往是个人的收藏行为。

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现在还没有引起市场和人们的关注,并不代表作品不能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中国陶艺有着特殊的历史和背景条件,虽然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路曲折而困难,但是正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陶艺创作者不断对中国陶艺进行思考和探索,影响和成效已经慢慢显现:各种陶艺联展和个展地举办日益增多,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习陶艺的人员不断增加,国际性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在各种拍卖会上开始出现现代陶艺作品,国际艺术收藏界也开始注意到中国一批有实力的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们应以期待的目光看待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市场潜力。艺术品往往由时间来检验,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会在人们暂时的漠视的目光下萎缩,而是正以蓄势待发的姿态准备着。(巴琳)

陶瓷收藏鉴赏:大明青花瓷收藏鉴赏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青花缠枝花纹罐,明永乐,高17cm,口径14.4cm,足径9cm。罐直口,溜肩,鼓腹,小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上绘卷草纹,肩、圈足外墙均绘海水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云头含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此器造型新颖,纹饰繁密,描绘细腻,形制和纹饰均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高9.2cm,口径51.2cm,足径34.5cm。盘折沿,菱花口式,通体作16瓣莲花形,盘心宽大平坦,圈足,细砂底,无款识,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青花底釉青白亮丽,厚润透明。盘心主体图案是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正回首啄食饱满的枇杷果。内壁绘石榴、桃实、荔枝、枇杷等折枝花果,沿面绘大小缠枝莲花,外沿下绘海水江崖纹,外壁绘折枝菊花纹。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盘使用永乐时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国内外现存传世的永乐青花瓷,大盘往往以花卉为装饰题材,用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图案的较少见,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一件,天津艺术博物馆一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这件最为精美。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明永乐,高13.9cm,口径31.6cm,底径21.5cm。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装饰。盆里沿绘缠枝花一周,内壁绘缠枝花7朵,盆底绘回纹一周,回纹内绘八瓣团花,花瓣呈变形蕉叶纹,纹内又绘暗八仙。盆外沿绘折枝花卉8朵,外壁绘缠枝花卉7朵,底边绘变形朵花纹一周。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此盆青花呈色浓艳,有晕散现象,为苏泥勃青料所致。纹饰繁复生动,层次分明,是永乐时期受西亚国家金银器的影响而创烧的一种新器型。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明永乐,高24.3cm,口径3.5cm,足径7.4cm。瓶蒜头口,束颈,圆形扁腹。口肩连以对称的如意耳,腹两侧正中各凸饰一乳钉纹,璧形底足,无款识。瓶口边绘如意纹,腹部纹饰以六角星开光向四周伸展构成六边形锦式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缠枝花、朵花、团花、江崖海水等纹饰,足边绘朵梅纹一周。此瓶造型仿自阿拉伯铜器,纹饰的题材与布局都具有西亚风格。

陶瓷收藏与鉴赏:永乐时期瓷器收藏鉴赏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圆腹下收。通体青花装饰,肩部饰忍冬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胫部为析枝花卉纹。莲花在佛教艺术中被奉为"佛门圣花"。宋周敦颐"爱莲说"谓:余独爱莲之出污尼而不染,称誉莲花清高圣洁的品格。莲花是我国瓷器上典型的装饰图案,自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明代瓷器上莲花纹多种多样,有缠枝,折枝,串枝等形式。此器造型隽秀,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润,青花采用"苏麻离青"料,色调清雅明朗,纹饰描绘盘曲迂回,潇洒自然,线条舒展柔美,为永乐青花瓷的代表作。

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盆

盆敞口,折沿,深腹,平沙底。通体饰青花纹样,外口沿为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内口沿绘江牙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花卉纹,内心绘团花纹。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其品种多样,造型丰富。此器为永乐朝的创新式样,形制仿自伊朗黄铜折沿盆,而装饰是中国传统纹样,反映出明初中外文化交流与影响。造型简洁饱满,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清新雅致。宣德时期有同样形制和纹饰的器物,宣德器浑厚凝重,永乐器轻盈秀美,艺术风格不同。清雍正时期有仿,但纹饰纤柔,线条不够豪放。

陶瓷的鉴定与鉴赏


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陶瓷仿制与创新的历史。通过欣赏陶瓷,我们可以了解各时期的人们生产生活状况,还原历史与文化、淘汰虚假传说与猜想!同时,我们也可以用确定无疑的历史,定位陶瓷器皿的真实年代,为陶瓷鉴定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

漫长的史前文化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不多,我们想了解史前文化,只有能过石器、陶器、甲骨文、历史遗址等有限文物来研究,其中,彩陶是重要的文物证据。彩陶纹饰以仿生画为主,主要有云雷纹、涡纹、谷纹、动物纹等,这些都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动物、植物在文化期就有,也可以进一步推知当时的人们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这些纹饰大多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也有因敬畏而想象出来的东西,表现手法上是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类似现代的小写意,这与当时绘画水平不高有关;彩料主要是植物性彩料,这种彩料色泽鲜艳,怕氧化,这就是为什么彩陶上的彩刚出土时鲜亮,出土后很快就变暗变淡或消失的原因!如果你买到一个色彩清晰、不褪色的彩陶,就要考虑这是否合理!

秦汉时期,厚葬文化盛行,人们相信轮回转世,希望死后依然能享受荣华富贵,所以,这时期经常用陶器仿制生产生活中的用品陪葬。最有名的是秦始皇兵马甬,这时期出土较多的是陶罐、陶灶、陶院、陶仓、陶人、陶动物等,这些东西都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一件陶瓷器皿,是当时不存在的东西,不符合当时风俗习惯,就不能认定为那个时期的物品,这种方法,可以将大量臆造品排除在到代真品之外。

汉代出现了釉陶,釉色有绿釉、黄釉、褐釉等,釉层薄、无气泡。釉陶是汉代陶工将陶器在泥浆中刷洗后,再烧,偶然出现的一个品种,属于创新品种,胎釉同源,是鉴定釉陶的根本方法。即胎土与釉是同一种物质,不会有太大的反差!釉水在烧造过程中,因窑中气氛不同,常常会出现杂色,汉陶真品釉面或多或少都有色差。

釉陶属于天然矿物质釉,色彩清新、稳定。坑口好的釉陶没有反铅现象,甚至连开片也没有!黄河流域出土的釉陶品相好,釉陶被泥沙包裹了千年,与外界完全隔离,出土时都光鲜亮丽,用水清洗后,一尘不染,比新的还新!坑口不好的釉陶,有失光、返铅现象。其实釉陶的釉色是以铁为着色剂,呈绿、黄、褐等色,所谓返铅,就是釉中的铁被重新析出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后代陶瓷中也经常出现!返铅、返锡,其实都是返铁现象!

唐三彩在继承汉代釉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创了彩色陶瓷新时代!唐三彩的出现,说明在唐代,人民就掌握了研制彩色釉的技术,可以自由灵活的将这种技术运用到陶器之上,烧出了色彩斑斓的三彩陶器。这种技术延续到宋辽,出现了辽三彩、宋三彩,只是宋辽三彩陶器远不及唐三彩好!元代三彩技术就没落了,只有孔雀蓝、孔雀绿釉等单色釉、双色釉等品种!此后,低温釉陶一蹶不振,完全被高温瓷器取代!

东汉时期,在汉绿釉基础上,提高了烧造温度,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青瓷。青瓷是以铁为着色剂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在烧造过程中,出现了瑕疵“褐色铁斑”,这种铁斑,改变了青瓷颜色的单调,有着独特的美。晋代工匠就掌握了这种铁斑形成原理,将铁斑巧妙运用,装饰瓷器,创造出褐斑点彩瓷器。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彩色瓷器!

到唐代,受唐三彩影响,人们调整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烧出了黑釉瓷器、蓝釉瓷器等。唐人将以钴为着色剂的彩点在瓷器上,出现了唐青花;将白色釉彩涂在瓷器上,出现了花釉瓷器;唐代开创了彩瓷的新时代。这反映了唐代是一个开放时代的事实,在这个时代,人们能够广泛包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宋代继承了唐代开放思想,人们可以相互学习,自由创烧瓷器。宋人思想虽然开放,但饱受战乱之苦,唐代许多先进技术,来不及传承,就失传了!宋人无法复原唐三彩技术,又想仿制彩色瓷器,就用墨彩代替釉彩,出现了彩绘瓷器!受唐三彩的影响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创烧了许多带有斑、点、纹瓷器,比如说:油滴斑、鹧鸪斑、木叶纹等瓷器。

在烧造过去中,但偶然发现以铜为着色剂,烧出的彩斑更清新艳丽、色调丰富多彩。以铜入釉,本来是淘洗不纯所至,却造就了以钧瓷为代表的铜红釉瓷器!

宋人不仅思想开放、而且善于学习与创新。宋人好古,以古代器具为模本,创烧了许多仿古瓷器,比如:鬲式炉、琮式瓶等;以自然花卉为模本,创烧了花口瓶、花口盘、莲蓬碗等;以生活器具为模本,创烧了斗笠碗、渣斗、洗、花盆、人物、动物等。宋人善于相互学习,不同窑系、不同窑口,都互相借鉴。

宋人这种善于仿制与创新的做法,为我们了解宋瓷、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依据!从器型上看,主要有仿古器、仿生器、仿景器和生活器皿;从釉色来看,主要仿玉和仿自然之色。因思想开放,宋瓷窑口众多,因相互学习,各窑口有许多共同点,又因当时仍是自然经济,各窑工艺与釉水配方不同,器物千差万别,各窑存在时间长短也不同,这为鉴定宋瓷带来难度。总体上说,宋瓷器型优美、釉色清新,质量不一,品种繁多,是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造成宋瓷艺术成就高、创新品种多的原因是宋人开放和包容的生活态度,与皇帝没什么关系,唯一关系是皇帝无暇顾及民生,使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唐宋时期,人们思想开放、包容,善于创新、乐于接受新事物,人们相互学习、不断总结,将传统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人们也乐于接受这些产品,择优而取之,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从而推动陶瓷业的大发展,这才是唐宋陶瓷百花齐放、精品倍出的根据原因。

元代因战乱不断,政府无暇顾及陶瓷业,一方面,陶瓷业沿袭唐宋时期的传统继续发展,继承与创新仍是陶瓷业的生命力,景德镇窑在仿制磁州窑的基础上,成功创烧了元青花;各地窑厂学习与仿烧钧窑,形成了钧窑系;铜作为着色剂,应该到瓷器,创烧了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诸多名贵瓷器品种。另一方面,由于战乱,许多窑口消失、许多技术也随着消失。国力下降,制瓷业受到打击,产品质量普遍下降,元瓷粗,是人民的共识!除少量官府订制的瓷器外,元瓷质量普遍不高。

明清两朝,政权相对稳定,官府介入制瓷业,创办了御窑厂,制定了严格的制瓷制度。一方面,官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不惜工本、研制瓷器,烧出了许多精品瓷器。即有仿古瓷器,也有创新品种。明代出现了宝石红釉瓷器、洒蓝釉瓷器、斗彩瓷器等名品;清代出现了更多的仿生瓷、仿古瓷品种,在仿制过程中,创烧了郎窑红、窑变釉、珐琅彩等名品。另一方面,民窑受到打压,质量下降、创新不足,形成一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局面。

明清两朝瓷器以景德镇窑为主,官窑瓷器胎质细腻洁白、制作规整,相对好认。只是规整中缺乏情趣。总体感觉也不错。可见,高投入、严管理,也能出精品。

晚清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国力衰微,以仿古为主,也有少量创新,浅绛彩、醴陵釉下彩、毛瓷都是不错的创新品种。这段时期,人们思想活跃、做事认真,无论是仿古,还是创新,都做的不错,精品很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瓷器生产很多,精品微乎其微。能写入陶瓷史上的品种,几乎没有。按说现代科技进步了,应该是精品倍出的时代,为什么难出精品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府角度上看,角色定位有问题,即没象唐宋时期一样,完全放开,任其自由发展,也没象明清时期那样,在陶瓷行业进行高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攻关,而是有限度地放开制瓷业,由私人自主经营。这就造成制瓷业发展不平衡,各窑厂为了生存,纷纷制造仿古瓷,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对古代陶瓷缺乏研究,仿古瓷多数不伦不类,缺乏古瓷器的神韵。另一方面,民间对商家用仿古瓷冒充文物骗钱感到厌烦,斥之为假货,不认可,政府对仿古瓷态度模糊,舆论导向以打击为主,以至陶瓷厂生存都是问题,生产精品只是梦想!从生产厂家来看,经营思想不对,营利目的太强,甚至不惜假冒文物牟利,没有从审美与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产品,不可能做大做强!从生产工艺上看,现代感太强,完全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适合批量生产的工艺,缺乏应有的美感!从用户角度上看,多数是以投资为目的,用耳朵买物品的多,用眼睛看、用心去想的少,买东西不是捡好的买,而是选贵的买,土豪心理严重、缺乏审美能力,这也是伪劣产品泛滥原因之一。总之,现代陶瓷的悲剧,是现代人的悲剧!鉴赏现代仿古工艺品,从审美、工艺、材料等方面,不难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