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鉴定 > 导航 >

古代瓷器鉴定原则

古代瓷器鉴定原则

古代瓷器鉴定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2020-06-13

古代瓷器鉴定。

鉴定瓷器主要包括辩真伪、定朝代、断窑口、估价值等几项,要想做到这几点,首先必须对各个朝代、各个窑口的瓷器的风格特征了然于胸,并能一贯到底,可以具体到某个特征在什么时代出现。例如,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了光亮如漆的黑釉瓷;两晋时期,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的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等等。广大读者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瓷器史略和一些相关知识。

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夏商时代,中国劳动人民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器”,即本书所说的“早期青瓷”。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器,并有可能烧成了最早的白瓷器。由于制烧技术的很大提高,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发展兴盛,许多新的品种相继涌现,从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于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下面粗略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作为读者鉴别瓷器的基本知识。

在夏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见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接着出现青釉完整器属于郑州二里冈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所以胎比较粗,工艺较简陋,器形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段距离。西周时期,早期的青瓷器数量增加,器形,胎釉等方面与商代相比有了较大进步,在已发现的一些青瓷簋、豆标本上,可以见到最早应用“化妆土”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的大量早期青瓷器的胎质已经比较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战国晚期,早期青瓷器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西汉一些同类产品又逐渐出现。东汉是“早期青瓷”的终结期。

同时,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以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在一些东汉墓葬中见到少量白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明显地应用了化妆土。化妆土是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胎体表面,其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施用化妆土可以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匣钵是瓷器陪烧时置放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有匣状窑具。由于它的封闭性好,提高了瓷器的质量;由于它的承重力强,提高了瓷器的产量,使瓷器的质、量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瓷器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为最,白瓷以邢窑产品的质量为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体”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纹胎瓷、花釉器、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通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河南一些窑在唐代烧成了最早的釉下彩青花瓷器。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华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是指官府经营的瓷窑,又指明、清时期在景德镇为官廷生产的瓷器,可称作“御器”)之外,民窑(指历代民间经营的瓷窑,明清之后凡官窑以外的窑场均称为“民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除了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古州窑,等等。两宋时代“一色釉”瓷器所达到的纯粹的瓷器之美,是空前绝后的工艺建树。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名窑并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台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烧成温度由此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将彩瓷工艺迅速推向高潮。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多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如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清中晚期,中国制瓷渐趋衰落,因此清代成为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后阶段。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鉴定的两大原则


陶瓷鉴定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原则是综合判断原则。在每一件陶瓷器上面可供我们考察的有这么一些方面:器胎(又称胎骨、胎土,古代文献称“土脉”)、釉层(又称釉水,细分还有釉色、釉质、釉泡、釉病诸多项目,而釉病又有漏釉、缩釉、棕眼、剥釉、甭釉……许多“症状”)、器型(又称形制、造型)、纹饰(图画纹样和装饰)、款识(器物上的文字和记号)、工艺(制作工艺,如成型工艺、装烧工艺等,项目也不少)、旧貌(分传世物旧貌和出土出水旧貌。传世物旧貌指因使用、移动、长久接触灰尘、水分、甚至空气和光线导致外表的变化;出土出水旧貌指器物长期埋藏地下、浸泡水中导致器物表里的变化及器物上的附着物),这六个方面乃鉴定陶瓷的基本面。正确的鉴定结论应该是这些基本面综合考察的结果,而不能以某一个方面、单个项目的代替综合考察。当然在一件具体器物上并不是上述六大方面都具足,在许多情况下总有一项或几项阙如或缺失,但存在几项就必须周察几项,这乃是综合判断原则的体现。

综合判断原则乃器物正面判断(真品判断)的“铁律”,只要器物有一项基本面方面的信息不符合真品特征或存在疑点即不能下真品结论。

综合判断原则其实乃鉴定常识,不是非得专家才知道的高深理论。一般文物收藏爱好者都能知晓,可偏偏一些鼓吹“科技鉴定”的专家不懂:其所谓“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只完成了一件陶瓷器在胎釉方面的分析,其他诸多基本面一概弃之不顾,而居然能得出某器物的真品结论,这显然违背了综合判断原则,也违背了思维科学。而违背了思维科学的科技手段之应用能得出“科学结论”来吗?

鉴定的第二原则为一票否定原则。即某件器物如果有一个基本面的信息不符真品特征或存在疑点,哪怕其它基本面都无问题,也只能是赝品。但需明确此一票否定的“一票”,是有界定的,它仅指对鉴定起关键作用的器物基本面信息,即上述六大方面。而每件器物上往往既有基本面信息,还有非基本面信息,如器物来源、器物上的现代留痕(包括人为作旧痕迹)等等。有人鼓吹一票否定制,只笼统论之,甚至针对器物上所有信息,包括非基本面信息也要采取一票否定原则,这看似严谨,实际粗糙,殊缺辨证思维,将导致一些真品被无辜“枪毙”。如本是真品而被无知的古董商贩作旧的器物,即不可因为仅凭其上有人为作旧痕迹而毙之。

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的真伪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

古瓷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鉴定古代瓷器通常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断代、断窑口、辨真伪、断优劣等。鉴定古瓷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甄别法等。

一、分类法 运用器型的类比,摸索出器物的起源、发展、演变、消失规律。

二、比较法 利用已知年代的标准器物与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进行对比研究。

三、甄别法 用调查、考证和科学验证等方法进行逻辑思维和概括。鉴定古代瓷器,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造型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工艺、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因此生产的瓷器有不同的造型特点,为鉴定工作提供了依据。除了掌握各时代、各地区瓷器的造型特点以外,还要观察其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沿、腹部、底足、耳、流、柄、系等都要细致观察,总结出规律。

(二)看胎釉 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的不同,烧造的器物质地、胎色、釉色各不相同,成为鉴定的重要依据。鉴别胎色、胎质主要是观察底、口和器身缩釉露胎处的颜色和质地,注意其特征。鉴定釉质则要注意观察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的疏密等特征。

(三)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烧造方法不同,烧成温度和燃烧不同,也会在器物上留下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应特别注意。

(四)看纹饰 每个时代、地区的器物纹饰,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其不同主要表现在花纹题材、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艺术欣赏、生活习俗、制作技术等的不同,成为鉴定时参考的重要因素。

(五)看彩料带釉彩的瓷器,各时期、各瓷址往往各具特色,由于所用彩料成分的不同、配制方法的不同、烧制条件的不同,因而彩料的呈色也有区别。有些区别是十分细微的,要仔细观察才会发现。

(六)看款识 刻、划、印、写在器物上的文字。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文字内容、书体、笔法、结构、书写位置、字数等,这些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对一些款识笔法的细致之处,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特征,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才能看出真伪。

总之,必须对瓷器上面各个方面的风格和特点都了解,才能找到鉴定古代瓷器的依据。但是,我们鉴定古代瓷器时候不能孤立地去观察某一方面的特征,就妄断真伪。必须综合造型、胎质、胎色、釉彩、工艺、釉色、款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鉴定。

古代陶瓷的旧貌鉴定


“火光”或“贼光”是鉴定者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是指瓷器釉面过于光亮。通过复制实验证明,在化学成分和烧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仿器物釉面确实要比古代真品光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界物质的侵蚀,一是釉质本身的脱玻化现象。土壤中的酸、碱、盐和空气中的紫外线,长期作用于陶瓷釉面,就会使其受到侵蚀。脱玻化是釉质本身长期自我调整的结果,年代越久脱玻化现象越严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使陶瓷釉面逐渐失去光泽,对仿品进行消光处理是人工作旧的首要任务。

尽管陶瓷釉质是一种较坚硬的物质,但在长期使用和流传中也会造成各种损伤。划痕是最普遍的损伤现象之一。传世古陶瓷上的自然划痕,多半是一些纷乱无序的“牛毛纹”,也会有少量的硬划伤。那些硬划伤往往呈现长短不一、方向不同、深浅有别、污旧各异的特征。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富有变化的划痕就一定是自然旧貌,但是呆板雷同的划痕一定是人工所为。

从地下挖掘出土的陶瓷器物上会普遍存在土锈。一般来说,在光滑坚硬的陶瓷釉面上,如果没有其他介质的辅助作用,土是不可能长久牢固附着在上面的。真正的土锈是靠地下水分中的钙镁离子的长期作用,聚集结晶的结果。显微镜观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果土锈中没有碱类晶状物,或用小刀等锐器轻轻刮削釉面上的附着物,其表面泛白或刮下的土锈像刨花一样打卷,就说明有问题,属人造土锈。真正的土锈在用小刀刮削时,会成鳞片状向下剥落。

剥釉,顾名思义即釉面剥落之意。它是古陶瓷最常见的旧貌之一,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如: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将仿制品的局部釉面进行剥釉处理,也是人们常用的作旧方法。其实,自然剥釉与人工剥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前者釉面的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而后者的作用力是由外向里,釉与胎之间并未产生分离现象。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

浸色就是给胎、釉浸染各种旧色。浸色常用的材料和方法有浸墨法,即用墨汁浸染釉面,并使之进入开片的缝隙中,然后再将表面墨汁用水清洗干净,产生“铁线”效果。

所谓“蛤蜊光”就是在釉面或彩绘部位有一层透明膜状物,在光线照射下会发生散射现象,出现五颜六色的彩光,类似珍珠表面的光泽。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蛤蜊光”几乎不存在任何参考价值。

使用后加彩方法作伪者,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十分流行的,虽然它不属于新仿品作旧之列,但也是一种欺骗性极强的作伪方法。鉴定后加彩有一定难度,但绝大部分凭经验还是可以发现问题的。对真品而言,应当是先有彩绘后有旧貌,真彩应当在旧貌之下,与釉面浑然一体,旧貌附着在彩绘的上面。后加彩器的旧貌往往被釉上彩覆盖,彩绘纹饰盖在旧貌之上。

近几年,接底赝品越来越多,技术也日趋成熟。那么,作伪鉴定者应当如何判断接底器物呢?应从下面三方面入手。第一,足心明显高于足肩。第二,颜色釉器。如果发现有署民窑底款的颜色釉瓷器,且胎质、款识和旧貌都与真品无二,一般都是接底器或后施颜色釉器。第三,小口器。如果是瓶类器物接底,最容易露出破绽的部位就是瓶的内底。

所谓变造,就是把原本市场价位低的古陶瓷器,通过人为改造其外观,使其变成市场价位高的品种。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之土釉、灰釉。

土釉,就是用可熔性黏土直接入釉。从灰釉到土釉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阶段。土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瓷工艺从胎釉同源的历史阶段过渡到了胎釉分制的发展新阶段。最典型的土釉器就是隋、唐以来各地烧制的黑釉和酱釉瓷器。虽然土釉只是采用简单的一元配方,但它的出现结束了2000多年来胎釉同源的制瓷方法,为瓷器的釉装饰工艺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除了烧制官、哥、汝、定、钧等御用名瓷外,各地窑场都积极生产以当地土釉为原料的黑釉茶盏。这是由于宋代盛行斗茶之风,黑釉盏是斗茶之佳器。宋人创造发明了许多黑釉茶盏新品种,其中最负盛名者有兔毫、变毫、玳瑁斑、鹧鸪斑、剪纸花、木叶等。由于宋代是以自然为美,讲究炉火创造的窑变艺术,反对过度的人工装饰,所以建窑生产的兔毫盏和鹧鸪斑盏备受皇室和文人的青睐,而南方吉州窑和北方磁州窑的产品只能为普通民众所喜爱,但二者之间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土釉瓷器。

土釉是一种含腐殖质较多的黏土。多年前,笔者在河南禹州学习古陶瓷制作技艺时,同师傅一起到野外采集“黑药”(当地人称烧制黑釉用的黏土为“黑药”)。师傅从数里外采集回来的“黑药”与窑场附近的黄土色泽一样。笔者问师傅:“家门口就有黄土,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取土?”师傅讲:“你仔细看看它们一样吗?”经过仔细辨认,笔者发现师傅取回的黄土块上布满许多细小的孔洞,而窑场附近的黄土就没有这一现象。师傅说:“有它就好用,没有它就不好用。祖祖辈辈都是这样选土。”果不其然,师傅取回的“黑药”,不需添加任何辅料,就可以烧出又黑又亮的釉面,如果窑位合适,还可以烧出油滴和兔毫,与宋代河南地区的产品如出一辙。后经学习得知,黄土上的孔洞都是古代植物根系腐烂后留下的痕迹。这类黄土中钠、钙、钾、磷等元素含量较高,是烧制黑釉的优质材料。

灰釉是用草木灰做熔剂配置的釉料。它是最古老的瓷釉品种,也是制釉工艺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商代原始青瓷出现,人们就开始用草木灰制釉。早期灰釉产品之所以都是青瓷,就是采用了胎釉同源的制釉方法。

草木灰的品种有很多,性质也各异。龙泉窑的工匠把它加在青釉中,用来提高硅含量,避免了直接使用矿物石英的加工难度,起到增强釉面光亮度的效果。景德镇的工匠又利用它的耐火度,掺入料渣制作成垫饼,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与窑具粘连。

试验证明,原始青釉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没有规律可循,有含硅高含铝低的,有含铁低含钙多的,含有含钙少含钾多者等。由此可见,除各地瓷土成分不同外,所用草木灰的不确定性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烧制原始青瓷的植物燃料是多样的,所以添加在釉料中的草木灰,往往也不是单一植物灰。再加上西汉以前的原始青釉用灰未经陈腐处理,只是简单淘洗后直接使用,与瓷土的融合性较差,多有分离现象存在,致使釉面平整度较低,且有明显橘皮现象,人们称其为“麻癞釉”。东汉以后,随着制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到各种草木灰的不同性能,有意选择那些单一植物烧成的草木灰配釉,如:桑树灰、松木灰、竹灰等。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步懂得了陈腐处理在制釉中的重要作用,草木灰中的碱性物质可以通过陈腐被溶解于水中,从而大大提高了釉料的悬浮性和釉面平整度。

每到深秋,北京街边的杨树下就会落满枯叶。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他们收集起来烧成灰,就用这些灰经陈腐、淘洗后制成釉,不添加其他任何材料,竟然烧成了非常美丽的窑变乳浊釉。由此得到启发,草木灰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天然釉料。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就像面纱下面的姑娘,当你不了解她的时候,会感到无限的神秘,一旦将面纱揭去,又是如此的简单和明了。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之釉质鉴定


在传统标形学鉴定中,对古陶瓷的釉质鉴定基本是依靠人眼,最多也只是利用放大镜对其进行观察。人们通过釉面的颜色、质地、光亮度、透明度以及釉下气泡的多少大小疏密等做出分析,并得出结论。这种鉴定结论往往因人而异,主观多于客观,未知多于已知,甚至连表述用语都是以形容词代之,含义极其模糊。以釉色为例,鉴别釉面颜色是釉质鉴定的基础,影响釉色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因化学成分的不同产生不同颜色,也可以因烧成环境的不同出现色彩上的差异,前者是辨别真伪的根据,后者只是区别品质的理由,如何区分和理解产生色彩差异的内在因素,是釉色鉴定的关键。

1.灰釉瓷器的鉴定

灰釉瓷器属于胎釉同源,胎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及其含量,在釉中也应体现,否则就不是胎釉同源,而是胎釉分制,由此就可以确认为是现代仿品。我们在使用XRF荧光光谱仪检测釉质成分时要注意亮点。一是X射线的发射能量不能过大,X射线的穿透力与能量成正比,如果能量过强,不但无法准确获取序号较小的轻元素,而且还会穿透釉面照到胎质上,所测数据就是胎和釉的混合值。监测点要尽量选择釉厚处,厚度最好在60微米以上,电压在50KV为宜。二是照射光斑的直径大小要适中,不小于20微米。釉质中的元素分布并不均匀,光斑过小无法反映平均值,最好采用多点扫描,再计算出它的平均值。

2.土釉瓷器的鉴定

土釉瓷器都属于单元釉。虽然各地土釉瓷器的化学成分有所不同,但是相对稳定,变化不大,所以建立土釉瓷器的数据库并不难,鉴定过程中只要将检测样品数据与数据库中标样进行比对,即可一目了然。

3.多元釉瓷器鉴定

中国古代多元釉瓷器,多采用天然矿物原料,如果其中某项化学元素明显超标,就有可能是添加了现代化工原料。现代仿品使用的化学原料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各种消光剂和着色剂,如氧化锆、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锰、氧化铬、氧化钴等。

4.化学釉瓷器的鉴定

化学釉瓷器的鉴定难度较大,清代以来多数瓷釉都多少添加有工业化学原料,情况非常复杂。不过我们要鉴定的化学釉瓷器的品种非常有限,主要是清代御窑场生产的各类颜色釉瓷器,因此建立准确的数据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只要检测样品中的相关数据存在差异,就可以判断为赝品。

5.长石釉的鉴定

以长石配釉是从近代陶瓷史开始,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长石所含矿物成分各不相同。长石中所含的微量和痕量元素特别值得关注,它们往往在传统釉质中很少存在,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就可以准确判断出配釉时所用熔剂的性质。

6.釉质老化鉴定

釉质老化鉴定即釉质的脱玻化检测,也是古陶瓷釉面鉴定的重要方面,可以弥补元素鉴定的不足。釉的性质不仅取决于釉质的化学成分,而且还取决于它的分子结构。最使造假者头疼的就是化学元素相同较易,分子结构相同难办,难于上青天。笔者见到,有许多仿品釉质的化学成分与真品十分接近,就是釉质的脱玻化程度相去甚远,特别是景德镇的仿品更是这样,“火光”四射,否则也不会逼得造假者往釉料里加消光剂了。关于釉质老化鉴定原理前文已经介绍过,这里只是谈一点检测时的注意事项。首先,脱玻化检测数据只能做同类比较,否则就不能比较。其次,比较时还要把烧成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说要乘以一个环境系数才能较为准确。釉质老化鉴定对于透明釉和薄釉产品效果显著,准确率高,对于乳浊釉和厚釉产品准确率较低。

古代钧瓷鉴定中气泡的作用


钧瓷鉴定过程中,发现钧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关于钧瓷釉泡的产生,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钧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钧瓷釉层内气泡的大小,层次疏密,是与窑系品种的釉料配方密不可分的。釉层越厚,其气泡的发育就越大,反之则小;釉料的质量不同,其气泡的层次疏密必然不同,且气泡的眶部发育的宽窄也不等同,某些品种的眶部还存在着残缺现象。

水星类的气泡分布都较稀疏,因此不具备多层次体现的可能,从古至今的红釉类的轴层中,大都存在着稀疏而细小的“水银珠”现象,但防制品的稍大较多,这是当前大家在做钧瓷鉴定时需要多加注意的。

水眼型气泡的完美者,当属宋代汝官窑品种中:“色如而哥而深,微带黄,微似卵白,棕眼隐若蟹爪纹者”为最。

密集的煤烧钧瓷釉面中的气泡

水星、水眼共存一釉中的现象较罕见,仅在元代鲜红釉露骨地品种中有所发现。

唾沫星在瓷类中普遍存在,一般体积较小,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釉层中有的体积特大。所谓的“蒙釉”现象,即唾沫星聚集较密的客观现象,但不具备多层次排列特征。

水星、唾沫星共存一釉的相当罕见,只在元代“釉里红”品种的釉质中有所发现。该品种釉下红釉纹饰上存在着稀少的水星型气泡,并伴有水银珠的存在;罩面凝厚不平的白釉中为密集的唾沫星。

窑系品种釉层中的气泡群无论属于那一类,其眶内聚集的小晶珠,或边部上聚集的小沫泡的数量,虽因窑系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但在同一窑系品种的气泡群体身上的数量基本一致,且在排列的方向也基本一致。所以研究窑系品种的气泡特征也作为目前古代钧瓷鉴定的一种手段。

金代钧窑标本釉面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钧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钧瓷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钧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钧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瓷器鉴定:《从款式鉴定瓷器真伪》!


居仁堂制真品款识

梅花馆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福建会馆制真品款识

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民国元年制真品款识

中华共和元年真品款识鉴定瓷器鉴定收藏

洪宪年制真品款识

徐瑞麟堂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静远堂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家中古董,手中珍玩,想知道年代吗?想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价格吗?想急于出手,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吗?

古董交流,鉴赏,交易,人非圣贤:宫先生

微信平台ID:15221398403(为您提供藏品鉴定评估交易)

微信公共平台ys10744138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