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宋代青白瓷瓷器鉴赏

宋代青白瓷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鉴别宋代瓷器

2020-06-13

古代瓷器鉴赏。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 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儿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鉴赏:安徽繁昌窑青白瓷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

青白瓷是对天然瓷土材料人为控制含铁量后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繁昌青白瓷就是这样一朵奇葩。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青白瓷以极高的评价,并将其命名为“繁昌窑”。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曾组织会员两次到繁昌窑考察,丰富的窑址青白瓷残片和文物管理所精美的完整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带,现已发现窑址多处,主要有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遗留有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冲窑址面积最大。虽然烧造的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洁莹润,达到了较高水平。经专家初步认定,繁昌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长江下游专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在五百多平方米的面积中,就清理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还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从发掘出的器物看,繁昌窑的性质是民窑,以烧造民间生活实用瓷与冥器为主,品种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俑、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产品的工艺特点是:胎质相对来说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的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通过实物可以确证,这些窑址遗物既有青白瓷窑系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繁昌窑的碗、碟或宽厚唇,或外卷唇,或斜浅腹,或弧形腹,或大平底,或矮圈足,极具地方风格。

从五代到北宋,繁昌窑还注重托盏的烧造。托盏的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莲蓬形,还有高托柱素面托盏和连托盏。

窑址发现的盒分镜盒和粉盒两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均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钮青白泛翠。粉盒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

执壶有多种。双系盘口壶是繁昌窑的典型器,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另有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

繁昌窑的杯也种类繁多,有高足、圈足、卧足、饼足等。

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形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这说明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繁昌窑的研究还在深入进行中,所以对窑的性质专家看法也各有不同。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指出:“当时的南唐国就在繁昌这片区域,繁昌窑每年烧出的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要进贡给皇上,所以具有官窑性质,其他差一点的流入市场销售。”南京南唐二陵曾出土大量白瓷,一直未确定窑址,如果能确定南唐白瓷出自繁昌窑,将对五代白瓷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造型奇特的宋代青白瓷带砚五联盂鉴赏


带砚五联盂

安徽 宋康年

水盂是历代文人雅士在写诗作画时的不可缺少之物,从而使本来质朴自然的水盂融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水盂,古时又称水滴。作为贮水磨墨之器皿,其发展历史可谓悠久,汉代刘韵在《西京杂记》中说;“晋灵公冡甚瑰状,其物器皆朽烂不可别,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王取以为水滴。”此段记载似乎将其历史追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还专立“水滴辨”,他说;“余尝见长沙同官,有小铜器形如桶,可容今一合,于右军研水盂,底内有永和二字,此必晋人贮水以添砚池者也,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其尽复磨,故有水盂。”

本文介绍的是1984年秋望江县在农村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的宋代墓葬出土的一件青白瓷带砚五联盂(如图)。当地农民见到这件器物,甚感诧异,也不知是何物,便把它交给县文物管理部门,现藏县博物馆,经专家鉴定为二级文物。该水盂通高4.5厘米,通体直径14.5厘米,每只水盂直径3.2厘米。质地青白瓷,制作较精细。这件水盂造型奇特,周围以五个大小相等的小水盂连成一圈,把一个好似圆形月亮的砚台团团地围在中央,其砚堂稍稍隆起,周围环绕有一泓水槽。每个水盂呈腰鼓形,口径与底径相若,平底,饼圈足。整个器型设计精巧科学,既具有美观雅致之感,又有实用方便之优点,真可谓匠心独运。

这种带砚五联盂的造型,究竞是怎样的构思形成的以及其制作者的创意为何?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

其-,是否从“五“字的词汇启发而来的?如古时有“ 五车”,据《 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等书记载:“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华北,五车者,五帝车舍也,五帝坐也。”又《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后以五车称人之博学。再如“五德”,指儒家应以温、良、恭、俭、谦为修身五德。再如“五常” 指仁、义、礼、智、信。“五典” 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再如“五福”,《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再如“五品”,即“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如“五星”,《 史记•天官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还有” 五子登科“”五世同堂“”五世其昌“等等,不胜枚举。由于这些词汇均具有较为浓厚的吉祥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为一些文人名士所崇尚,因此说,这些瓷制作者是否为符合当时文人名士的心态而构思设计的,也未可知。

其二,是否由“众星之拱北辰” 这一成语引发而来的?《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官应如此,做学问的人,又何尝能例外?

其三,是否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水盂与砚台连在一起,使用起来既方便省力,又节约时间,两者兼得,也可能是制作者的初衷。

总之,以上几点分析推测是否合乎逻辑,姑且不论,但从这件带砚五联盂的工艺制作、造型、瓷质等方面来看,均较为精细,特别是其奇特的造型弥足珍稀,尚属不多见之物,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国宝宋代瓷器鉴赏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cm。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宋,高10.5cm,面横36.8cm,面纵17cm,底横36cm,底纵14.5cm。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细节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cm,口横14.6cm,口纵11.8cm,底横11cm,底纵8.5cm。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此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cm,口径3.6cm,足径10.8cm。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宋,高21cm,口径6.5cm,足径7.5cm。瓶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黑釉,腹中部一周素胎无釉,其上刻划两组水波纹。宋代瓷器大都形体秀美,朴素大方,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瓶即为一例。装饰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显露一周浅色装饰带,颇为醒目。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高12cm,长25.8cm,宽18.4cm。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宋代汝窑瓷器鉴赏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传世的仅见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茶具赏析


2014年9月,镇江博物馆在市区一考古工地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其中出土1套6件较为精美的景德镇窑产青白瓷茶具,均完好无损,造型精美、釉色莹润,较为珍贵。

墓葬位于镇江市区润州山西南坡,为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米,宽约1.2米,残存深度约1.8米,壁用青砖错缝砌筑,墓西侧设壁龛,长方形,宽0.43米,高0.32米,深0.33米,龛底距墓底高约0.24米,壁用青砖错缝平砌,顶部用一层青石封盖。6件青白瓷器正置于壁龛内,另外同出的随葬器物中,铜镜位于棺内、釉陶瓶及2件青釉瓷碗位于棺西侧,还有铜钱散布于底部。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

一、青白釉瓷器

执壶(图1):口径6.6厘米,底径10.6厘米,高14.8厘米;直口,圆唇外卷,束颈,弧肩,瓜棱形鼓腹,平底;肩部设宽扁执手,边缘刻凹槽,上部设管状系;执手对应位置设弧形流,流口削平,执手与流最高处与壶口沿齐平;腹中部划一条弦纹,其上刻藻叶纹,洁白色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青翠,底部有支烧垫渣痕。壶盖直径6.6厘米,高1.8厘米,顶面下凹,边缘设一管状系,中间塑一花苞形钮,钮低于盖面,子口;洁白胎,盖面施青白釉,釉色偏黄,略失透。

碟(图2),共2件,六曲花口,器内出筋,敞口,尖唇,浅弧腹,平底;洁白胎,通体施青白色釉。一件口径10.3厘米,底径4厘米,高2厘米;外表略泛黄色,有冰裂纹,底心釉刮去,有墨书“包通”;另一件底心釉刮去,有支烧垫渣痕,底心墨书“东”,口径11厘米,底径3.6厘米,高2.1厘米。

碗(图3):口径11.8厘米,底径4.9厘米,高3.8厘米;敞口,圆唇,浅弧腹,圈足极矮;洁白胎,施青白釉,釉面光亮,口部不施釉,包银边,银边脱落严重。

盏(图4):斗笠形,六曲花口,尖唇,斜直腹,圈足,挖足较浅。洁白胎,胎轻薄,施青白釉,釉面光亮,足底心无釉,有支烧垫渣痕迹,泛火石红。口径13.1厘米,底径4厘米,高3.9厘米。

盏托(图5):托杯敞口,尖唇,弧腹,托盘敞口,尖唇,浅弧腹,浅圈足外撇,中空。洁白胎,施青白釉,釉面光亮,有冰裂纹,足底无釉,有支烧垫渣痕迹。通高4.9厘米,托杯口径8.7厘米,托盘口径13.6厘米,底径5.7厘米,高4.9厘米。

二、其他随葬品

青釉瓷器共2件,均为碗(图6),形制相同:口径12.8厘米,底径4.4厘米,高7.4厘米,侈口,尖唇,弧腹较深,圈足,外腹刻双层莲瓣纹,白胎施灰绿色釉,釉略失透,有冰裂纹,圈足不施釉,包银边,银边脱落严重。

釉陶瓶(图7),口径8.5厘米,底径7.8厘米,高23.7厘米;直口,方唇束颈,深鼓腹,平底;肩部对贴塑2只泥条形耳;褐色胎,器上部施黄色釉,釉层稀薄、失透,器身有轮制形成的弦纹,下部削修较略粗率。

铜镜,亚字形,边长约9.2厘米,边缘梯形,弧形钮,镜背有方栏,分两行模印“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镜身灰色,镜面光亮,局部附着绿色铜锈。

铜钱18枚,锈蚀严重,钱文可识16枚。其中开元通宝2枚、皇宋通宝2枚、淳化元宝2枚、祥符元宝1枚、熙宁元宝1枚、元丰通宝1枚、元符通宝2枚、圣宋元宝1枚、崇宁重宝4枚。

这一组青白瓷茶具为墓葬中出土,实为难得,同出的铜钱提供了时代依据,更增加了器物的可信度,为研究宋代景德镇窑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资料。

宋代梅瓶瓷器鉴赏


梅瓶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史上重要器形之一,梅瓶器形美观,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通过宋代梅瓶介绍一下瓷器鉴赏,了解宋代的梅瓶功能、瓷器纹饰以及器形特点。

梅瓶的功能

梅瓶在宋代是装酒的器具,主要是河南磁州窑的瓷器,也有少量定窑白釉梅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瓶体上分别饰有“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的字样。由此可知,当时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宋代民窑梅瓶,制作成型后,要先在瓶体施一层很厚的白色化妆土,再施加含铁量很高的黑釉,然后用墨笔在上面分割出不同的装饰部位,再在每个装饰部位上勾画出所要装饰的纹样,这时工匠用竹笔划绘出正式的纹饰,再用竹刀剔去纹饰之外的黑釉,接下来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当时所说白釉,其实就是先施白色化妆土,后施透明釉而形成的。白釉黑花十分明快。

宋代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梅瓶的器形

梅瓶是中国瓷器中最美的器形之一,就如果婀娜多姿的少女的身材。宋代的梅瓶,多为鸭蛋形,腹较丰,有的小口为洗口,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整个形体秀长优美。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金、南宋时期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其形制犹如契丹人的“鸡腿坛”或“牛腿瓶”。

宋朝瓷器工匠在设计与制作这件梅瓶时,或多或少将人体美的因素融入了梅瓶抽象的形体造型之中。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以现代审美眼光看,这件瓶体又展现出东方人体抽象美的含义,因而它既古典又符合现代的审美要求,所以梅瓶一直是瓷器收藏家钟爱的器形。李纪贤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代陶瓷百图》一书中,第58图是一件宋代扒村窑白釉黑花梅瓶。图像清晰,形体少见,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我在不同的博物馆见过几件宋代梅瓶,虽各有特点,但终不及扒村窑这件好看。第58图梅瓶应该算是磁州窑系代表器物之一。梅瓶那黑色的牡丹缠枝纹饰,就像一件漂亮的外衣,在适合着瓶体,使细高的瓶体显得端庄富丽,给人以娴静挺秀而又朴实的美感,显得十分大气。

宋代梅瓶的纹饰

宋代梅瓶,以磁州窑型为主,又以刻绘黑色花纹者为上品。 宋梅瓶纹饰题材广泛,常见的有牡丹花卉纹、游龙云纹、山水纹、鱼藻纹,还有世俗人物等等。装饰样式有牡丹缠枝式、游龙云纹单独纹样式,还有锦地开光式等等。宋梅瓶体型一般都比较高,在视觉上略有不安定感,装饰部位的分割,就是为了减弱这种不安定感。这样横破竖高,在视觉上就舒服了。几个装饰部位又按主次做宽窄之分和疏密之别。这样的装饰,求丰满求均匀。整体纹样要适合瓶体整体空间,局部纹饰也要适合局部空间,处处讲适合,处处求饱满。纹饰越饱满,瓶体就越显稳重和美观。宋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宋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宋代梅瓶多是民窑瓷器,到了明清两代,梅瓶已成为景德镇的官窑产品。这时的梅瓶胎质已完全瓷化,而宋梅瓶在材质上应属半陶半瓷。明清梅瓶,形体不像宋梅瓶那么细高,而是略显敦实,立地稳当,口底反转交待非常清楚,瓶体曲线也柔和,且抬肩收腹撇足,有着美男子的气韵,显得振作而生动。

明清梅瓶,多以青花纹饰为主,色调雅致。装饰题材多样,常见的有龙凤纹和人物世俗画面以及山水画面等。由于一些文人画家参与绘瓷,致使明清梅瓶文墨气十足。明清梅瓶在工艺制作上要求严格,这是宋梅瓶所不及;而宋梅瓶潇洒自如的风格,又是明清所不如。所以瓷器鉴赏要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要懂得取舍,才能欣赏不同朝代瓷器的美丽,和懂得瓷器的艺术价值。

宋代钧窑瓷器鉴赏


钧窑始见于北宋,终于元,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虽属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工匠们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并批量生产,一改青瓷独步前朝的局面,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宋钧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宇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宇体工整,刻工精美。

宋代龙泉窑瓷器鉴赏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悔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