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规格 > 导航 >

陶瓷行业大规格瓷砖更有发展市场

陶瓷行业大规格瓷砖更有发展市场

瓷砖规格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0-06-16

瓷砖规格。

瓷砖的不同,发展潜力也是不同的,因而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都需要谨慎。从目前的市场分析来看,我国的陶瓷市场,以大规格瓷砖的发展为前驱,并成为领军的陶瓷品牌。那么,大规格的瓷砖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据陶瓷相关专家介绍,大规格瓷砖的兴起并不算太长,真正流行是从近两年来开始,其增长趋势非常快,超过了很多陶瓷品牌产品。尤其是在家装方面,由于小规格的瓷砖比较耗费瓷砖数量,且安装过程中麻烦比较多,因而大规格的瓷砖,尤其是地砖大受欢迎,在豪华会所、高档酒店、别墅、高级写字楼等地方,大规格瓷砖的数量往往高于其他规格的瓷砖。

不仅如此,大规格的瓷砖铺设起来能耗非常少,而且简单大气,典雅高档,深受很多消费者的喜爱,一些客户甚至专门要这种装修风格。

大规格瓷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它的大,我们都知道,大会显得非常大方,而大规格瓷砖整体铺设的效果就是这样,给人一种延伸、开阔的感觉,而且在面积大、较为开放的空间当中,用这种大规格的瓷砖会显得非常大气,是不少酒店大堂地面铺设的首选。TaOci52.coM

除此之外,专家指出,大规格的瓷地砖在铺设的时候比较容易,而且留缝少,不容易留下脏污,清理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地面看起来更加干净整洁。再加上这种规格的地砖是可以随意切割的,在选择陶瓷品牌的瓷砖装修时候,可以营造出不同的风格,让装修更有档次和个性。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陶瓷发展聚集行业发展新趋势


在目前的陶瓷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由于风格上的不断发展,在艺术化角度来看,陶瓷艺术化成就也日趋饱满,无论是从古陶瓷历史,还是从现代化的陶瓷艺术产业化的角度都存在一定的瓶颈和激烈的竞争!不过万事不存在绝对的事情,古陶瓷之所以能够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中,这对于艺术与陶瓷来说也说明了再次结合推动了陶瓷高起点的出现!

艺术品在古陶瓷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一个古代的产物,它反映了历史的见证,同样也验证了更大艺术的变迁,市场当中对于古代陶瓷艺术的热度再次出现高潮,就目前来看,近期的几个艺术品拍卖会就验证了这个事实,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古陶瓷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当然这样的事情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陶瓷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的出现,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让更多的产业人士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陶瓷产业突破瓶颈之路,目前来看不少业内人士对于古陶瓷的再次回潮带有比较乐观的看法,甚至还预测陶瓷艺术在市场需求的变革下也会重生!

当然希望都是好的,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古陶瓷带来的这一股风波,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平息,对于陶瓷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寻找最佳的途径,帮助陶瓷真正引流新的风。

华盛陶瓷卫浴:品牌化已成行业大趋势


中国卫浴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卫浴企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安产区的五金水暖产业在此期间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华盛陶瓷卫浴在09年以“整体卫浴空间”的概念进入国内市场,本网特别专访华盛陶瓷卫浴林辉煌董事长。他将从企业战略指导的高度带我们深入华盛陶瓷卫浴。

记者:林董事长,您好!中国卫浴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卫浴企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南安产区的五金水暖产业在此期间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作为南安产区的一份子,能否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华盛陶瓷卫浴企业发展的历程?

林辉煌:我们华盛陶瓷卫浴是在华盛陶瓷的基础上于2006年正式投产。在2007年亮相进入国内卫浴市场。属于独资经营的生产型企业。公司占地近300亩,总投资5个亿人民币。专业生产“辉煌华盛-HHHS”品牌的系列整体卫浴产品。目前第一期年产200万件的卫生陶瓷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第二期年产200万件卫生陶瓷生产线正在筹建中。同时年产PVC柜10万件、实木柜5万件的浴室柜厂也已建成投产,年产压克力浴缸10万套、淋浴房5万套和水龙头20万套的卫浴厂也陆续投产。同时公司成立了产品研发设计中心,下设产品外观设计中心、产品展示设计中心、产品功能设计中心,研发整体配套产品,提供整体配套展示和整体卫生间配套方案。

建筑陶瓷行业需要市场倒逼


6月“钱荒”已引发制造企业对下半年经济更保守的预判。以马可波罗瓷砖抢占市场的唯美集团透露,受益于房地产市场升温,陶瓷行业在今年上半年爆发式增长,唯美的增长达到30%至40%。不过,董事长黄建平表示:如果国家进一步收紧流动性,下半年的增长可能跌回个位数,整个陶瓷行业可能迎来第二个冬天。

唯美集团副总裁谢悦增现场透露,今年的陶瓷行业增长明显,像回到了2009年初,由于国家四万亿的刺激,陶瓷行业普遍回升。此后调控开始,陶瓷行业再被压抑。但去年年底,大城市楼市复苏,房价上涨,大批量新房入市,唯美的生产开始供不应求,“连万科、恒大下的单,都很难跟上”。

谢悦增介绍,今年上半年唯美的整个增长将达到30%到40%,而此前,国内大部分陶瓷企业都是亏损经营,大企业能有10%的增长已是难得。谢悦增透露,唯美集团计划在下半年扩大20%的产能,主要增加其在江西生产基地的生产线。

下半年的增长可能跌回个位数

记者:楼市增长让陶瓷行业又缓了口气,唯美也大幅增长,你怎么预判未来的形势?

黄建平:下半年的形势还是摸不清,一是不能盲目乐观,二是不能大干快上。6月的“钱荒”后,都在担心中国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资金紧张,国家可能特别限制房地产贷款,形势一定不会比上半年好,如果悲观点,我们可能跌回个位数的增长,整个陶瓷行业甚至迎来第二个冬天。

不过,我认为政府不再投钱刺激经济新一轮增长是好的。陶瓷行业产能已经过剩,必需靠市场倒逼来进行新一轮洗牌。金融危机后,陶瓷行业就在不断进步,包括企业的绿色生产和品牌开拓。如果国家不再注水,这一轮能熬下来增资扩产的企业就不是靠国家,靠的是企业的内生性增长。

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会不断提高

记者:唯美集团近年来外拓到清远、江西,现在东莞的生产基地规模多大,以后会不会进一步收缩?

黄建平:规模不大,整个东莞生产基地的产能占了唯美集团的1/4左右,但不会收缩,以后会一直保持这一规模,成为集团的研发创新中心和营销中心,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会不断提高。东莞生产基地原来每条生产线有200个工人,现在已减少到100人,2014年中左右,将减少到50人。但是投入也不低,原来一条生产线投入5000万,现在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投入要1个亿左右。

陶瓷行业也要减肥 减薄瓷砖将走红市场


装修时,家家户户都会用到瓷砖产品,但瓷砖从原材料采集到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异常严峻的生态、气候问题的威胁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步增强,对节能减排的呼吁也日益加大,作为耗能大户的陶瓷卫浴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近日,在“2013年陶瓷行业发展论坛”上,业内人士认为,节能减排不仅是陶瓷卫浴业必过的一道坎,更可能成为陶瓷卫浴企业生死存亡的“死穴”。未来,陶瓷卫浴行业将刮起低碳节能风,薄砖也会逐渐成为新的产品趋势。

行业不景气转型势在必行

据统计,近几年中国陶瓷卫浴设施的需求量将达到3400万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卫浴产品消费市场,其中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东等地的产品每年的增长率为50%。从这个趋势分析,中国陶瓷卫浴市场颇为乐观,拥有大量刚性需求,可谓市场很好。

但因为房市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攀升、水旱灾害不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内陶瓷行业走势低迷,2012年山东淄博产区、四川夹江和云南产区还相继出现大面积停产现象。于是,有业内人士惊呼陶瓷卫浴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甚至有人说:“陶瓷行业已经进入雪崩时代。”

国务院发展中心市场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去年陶瓷行业只增长2%,增速之少令人吃惊,可以看出整个经济下行是非常明显的,也能看出,陶瓷行业和国家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调整产业机构,加快行业经济结构转型也是陶瓷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加快节能减排,探索线上线下营销新模式。

“去年陶瓷砖出口额增长24%,也是这么多年都没有过的。”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副会长秘书长缪斌表示,去年欧盟提高关税40%,虽然国内陶瓷出口量下降了20%以上,但价格却翻了一倍。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低端产品已经没有优势了,低端产品的出口也越来越难。而高端产品出口不了,就只能走中端出口,这也促使中国的企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薄砖引领行业发展新潮流

2011年底,工信部发布《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5个子规划,要求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积极推进薄型化和减量化工艺及制品。这一政策对于正在大胆尝试生产薄板、薄砖的陶瓷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按照规划,陶瓷行业将逐步推进将瓷砖厚度减薄10%的计划。“减薄瓷砖厚度不仅能降低生产时的能耗,还能降低企业成本,从而降低产品售价。”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副会长秦占学表示。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传统瓷砖一般厚度为10-12毫米,而薄砖的厚度约为传统瓷砖的1/3-1/2,仅为3-6毫米,但薄砖价格比普通瓷砖贵一倍左右,目前多数消费者还是选择普通瓷砖。

据测算,陶瓷砖减薄一年将节省煤炭至少500万-600万吨,节省原料2000万吨,一年下来就能产生百亿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减薄也成为目前行业节能减排首推的办法之一。对此,行业协会将从标准上进行修订,并于2015年实现全行业减薄。将来市场上将不允许销售厚砖,这预示着早占领薄砖市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优势。

势与市两极分化

据统计,国内现有15家左右的企业在进行薄砖的实验及生产,包括诺贝尔、亚细亚、东鹏、马可波罗、欧神诺、金意陶、宏宇、新中源、汇亚、楼兰等领先品牌,也标志着瓷砖减薄尽管尚未有明确标准出台,但已势不可挡。在政府、协会及相关宏观政策层面,瓷砖减薄更是势在必行。

然而,无论是已拥有减薄技术及产品甚至是薄板制造技术的企业,还是尚未计划减薄的企业,似乎都一致不看好薄砖市场前景,认为没有标准的限制,很难令大部分企业开始减薄之路。而且,目前市场对薄砖的反映亦较冷淡。

国内消费者对陶瓷砖产品的认识尚停留在“砖厚产品质量就好”的阶段,惧怕购买偷工减料的产品给装修带来不良后果,影响居住环境与品质。而且薄砖的价格也不“亲民”。常规薄砖的最低出厂价位为85~95元/平方,最高可达上千元,经过艺术加工的装饰类产品价格则更高,超出了一般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预期,产品越薄应该越便宜,为何还越来越贵?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瓷砖是否低碳、生产过程是否节能与产品使用关联度不大,行业内普遍认为的优势无法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大部分网友在讨论是否会购买减薄产品时,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老百姓花钱希望买货真价实的产品,而不会在乎其生产过程是否节能,企业是否为此投入了更多成本,没有人愿意花高价去买一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实惠的产品,尤其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并没有太多科技含量的陶瓷产品。

在减薄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冷清的市场反馈令企业在是否上马减薄项目的决定上裹足不前;令已经开始生产薄砖的企业诸多顾忌。然而,尽管薄砖在市场接受度方面有待提高,但企业自身还是应当首先具备减薄的技术,进而再从市场规律方面寻求突围。

商标之争看陶瓷行业发展之路


“东鹏”商标争夺战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年底内或将有所结论,暂且不论最终的判决如何,对于佛山东鹏这样的大品牌陶瓷企业来说,挽回被无辜受损的声誉,才是着手于眼前的要事。毕竟,在信息时代透明化加剧的潮流趋势下,品牌形象、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直接决定了企业成败的关键,容不得半点污垢。

良好的口碑,是企业持续提升发展的进攻利器。显而易见地,在未来的陶瓷市场,企业间的竞争碰撞必将越演越烈,而这种竞争不单单存在于地域、价格,而且还涵盖了质量、服务、口碑等方面,综合来说就是品牌力的竞争。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就这次商标争夺战后续来看,以往品牌意识薄弱的陶瓷企业,也渐渐加大对自身品牌发展的重视,着力于打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细看历史年轮的轨迹,佛山陶瓷企业品牌被盗用的消息早已屡见不鲜,似乎每一家名气响亮的陶瓷企业,也曾经有过好几段被侵权的惨痛经历。无论是信息封闭的过往,还是资讯四通八达的今天,消费者也会因认知不多、不深等因素容易受到误导欺骗,以偏概全。面对这前所未有的陶瓷品牌被盗用的尴尬局面,陶瓷企业更应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并通过法律的保护和媒体的宣传维护自己的商标权益,以正视听。

当然,除口碑建设外,陶瓷企业自身产品技术、营销方式等也是左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12年整个陶瓷行业不景气的前提下,不少陶瓷企业也开始尝试接触从网络渠道进行多方位推广、销售。网络营销,成为了陶瓷企业的新兴词语,其受众广、传播快、成本低的优点,让不少企业刮目相看,相对于传统营销手段有着所无可比拟的新优势。然而目前,还能维持较好业绩经营、上规模的陶瓷网络商城却是寥寥无几。陶瓷商城负责人也曾经表示,行业市场内品牌众多,竞争激烈,谁要是能在网络营销方面占得先机,必定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

未来国内的陶瓷企业须再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提升研发实力,不断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产品,靠品质取胜。此外,陶瓷企业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避免行业高集中度竞争,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占领市场;其次,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双向轨道前进发展。

2013年,是展望的一年,陶瓷企业经过一整年的调整洗牌如何再能焕发光彩,书写新的辉煌乐章;如何借助互联网这样的陶瓷商城进行有效的网络营销?让我们一起拭目而待!

2002扫描:中国陶瓷市场发展预测


21世纪的前2年是中国陶瓷行业调整的重要时期,根据目前国家发展的水平以及全国生活水平对建筑卫生陶瓷的要求,高质低产已成为未来中国陶瓷生产发展的趋势,人们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根据国家有关行业资深人士预测,未来10年将是中国陶瓷行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陶瓷产品结构将进行进一步的合理调整,不断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为适应国际市场消费的新趋势,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从生产日用陶瓷转向生产高科技陶瓷,并开始向艺术化等方面发展。

其次,陶瓷产品的趋向为高质低产,行业将不断洗牌,陶瓷产品总量将逐渐减少。目前,日本、意大利以及台湾一直是世界陶瓷生产技术最高、质量最好和出口额最大的地区,近年因资源减少、工人费用高造成利润下降,已开始转向低产高质方面发展。

另外,欧美国家陶瓷进口量猛增,其市场大有可为。近几年来,虽然英国、德国等国陶瓷进口量减少,造成欧美市场的供应缺口。但是东欧的几个主要陶瓷餐具生产国对西欧出口呈上升趋势;成套的餐具在欧美仍有很大市场,销售约占总销量的60%。美国等美洲国家是中国陶瓷产品出口的目标。

第四,陶瓷产品进口税的降低,刺激着陶瓷产品的国际流动。为扩大陶瓷产品加快进口,澳大利亚从1988年已经连续降低瓷器、艺术装饰陶瓷产品的进口税;从而使陶瓷进口额猛增10多倍,台湾则将瓷砖进口税从35%降至17.8%后又减少至12.5%。

第五,陶瓷工业在我国发展较快,销售市场逐渐转旺。我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对陶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近年形势喜人,名特优新陶瓷产品供不应求,高档陶瓷和中高档卫生陶瓷十分抢手,质量好的传统产品继续畅销,滞销的只是质量差的产品。尤其是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的成功,为中国陶瓷产品的内销打开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大路,总数几百亿的蛋糕是我国众多企业分享的机会。

总之,回顾2002年,中国陶瓷行业无论在内销以及出口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市场也在进一步规范,相信2003年将又是另外一个新起点

浅析陶瓷行业下半年发展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急速衰退,特别是美国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我国也在不断出台各种调控政策积极应对。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经济环境明年是否会趋好?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此,企业要做好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拿出明年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比别人看得远,走得早,才能赢得发展的机遇。

全球经济的低迷,直接影响了外国客商前往中国参加展会的热情。第12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开幕人气惨淡,主会场多为个性化瓷砖的企业,一些大牌的陶瓷企业只有寥寥几家。

另从第104届广交会上可以看出,面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巨大挑战,那些能够自主创新、竞争力强的外贸企业相对受影响较小。事实上,广交会也是努力促进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企业扩大成交。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这将使第104届广交会的参展企业可能会面临欧美客商购买力下降、订单萎缩等问题。在近期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廉价的中国制造优势锐减,单纯的加工贸易已经难以适应形势。

2008年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放缓,在过去的9个月中,有8个月的出口增速是低于上年同期的。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进口需求回落,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出口企业困难进一步增加,这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将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但建筑陶瓷不在此范围。

自6月份以来,众多陶企受累于多重因素,市场销售大幅下滑,不少企业库存爆满,甚至出现了停窑调节的现象,而在一些新型产区,新建的车间和生产线也明显放缓了步伐。进入7月份后,绝大多数陶企的销量同比都下降了20~30%,有的甚至下降幅度接近80%,即使降低价格也难以有效地增加销量。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初至今已有近20家无钱自救的小型陶瓷企业纷纷倒闭。营销中心设在佛山南庄华夏陶瓷博览城的多家中小陶企关闭1、2条生产线,而所占的比重却不低于其生产能力的50%。在四川夹江、福建晋江及新兴陶瓷产区的江西都有不少陶企关闭部分生产线,有的甚至完全停产,而山东则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关停陶瓷生产线。

以新中源、新明珠、欧美等为代表,一些规模型企业纷纷藉迁移扩张之势在当地推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期望利用区域品牌在本地的成本、物流和服务优势,在细分市场中赢得高份额。然而,由于品牌影响力与物流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区域性品牌的有效销售半径通常不会超过500公里。区域性消费市场尽管容量有限,但市场需求却同样是多样化的,抛光砖、瓷片、仿古砖“一个都不能少”,这也加剧了产品的频繁转换,与大规模生产形成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大规模连续式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最先投产的几个企业首先感受到了压力,所期望的成本优势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全国大规模的转运遭遇了产区的物流瓶颈。目前这些企业都已减缓扩张的速度,并用“停窑调节”方式为生产线扩张后压力过大的库存产品买单。

建陶行业已从微利时代转入高成本时代。土地、税收、能源、劳动力等成本因素的上涨成为必然。加上来自政府环境保护、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国外同行的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很多企业在过去5年所积累的利润,将成为未来3年的成本。在经济寒冬中,抗寒能力差、最容易倒闭的企业具有5个特征:无品牌、无规模、无独特竞争力、无人才、无网络。随着竞争加剧,客户资源的掠夺和巩固在建陶行业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家在寒冬中要保持冷静、潜心学习,同时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和管理素质、明确整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因此,当房地产甚至股市等大环境、大趋势还没有明朗之前,家居建材行业不太可能会有大的改变和突破。我们能做的,可能还是放平心态,踏实做事,静观后续发展。房市的惨淡,精装政策的来临,让卖场及建材商们开始在思考,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光走零售路线已经难以生存,与开发商,装饰公司的合作成了他们目前走出困境的另一根稻草。到底谁能抓住这根稻草还得靠实力说话。

科技创新是佛山陶瓷产业从以往的成本创新转变为价值创新、从大规模低成本增长向集约化高附加值发展的有利武器。在当前佛山陶瓷产业整治的关键时刻,许多企业徘徊在“关、停、转”的边缘,而无心科技创新。但是,无论是转移扩张还是本土升级,企业都应该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摆脱“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形象,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评论:陶瓷业大而不强的思索


从1983年广东佛山耐酸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我国第一条全自动陶瓷墙地砖生产线开始,我国建筑陶瓷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而卫生陶瓷业也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长足发展,不到10年时间,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国和消费国。

但我国陶瓷业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已雄踞世界陶瓷大国宝座十余年,但却是陶瓷弱国。这其中,一方面我们的陶瓷企业为数众多,产量居世界第一,连年名列世界前茅,有关信息显示,自1993年起,我国建筑和卫生陶瓷产量双双名列世界第一,建筑陶瓷产量近世界总产量的50%,卫浴产品比例超过30%,日用陶瓷产品更是占据绝对比例。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强劲市场竞争力,特别是由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许多陶瓷产品不能跻身高档市场。且由于我国的陶瓷行业原材料消耗比较高,利用率低,使得成本偏高,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在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增长快,但是价格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仅相当于进口产品的1/3左右。

大而不强是我国陶瓷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产业规模,企业和品牌数量,还是产品个头,都是别人难以染指的强项。但是,这些指标都不在陶瓷强国的评价范围之内。强大,应该是由强到大,或许这样的跨越十分容易,而我国的陶瓷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先成就了大的目标,再向强的目标迈进。这似乎违背了某种规律,因而需要多走好多弯路。近几年来,陶瓷业继续在做大的文章上“泼墨如水”,圈地建厂、产业转移、新兴基地等,相当火热;但在做强的征途上却“惜墨如金”,在年产值规模、产品出口价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只能望洋兴叹。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全球陶瓷生产基地,作为众多国际知名陶瓷品牌狮匍豹匐全力进攻的重点市场,中国陶瓷业,你该如何应对?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勇敢、最英俊的武士,年幼时他的母亲忒提斯曾把他倒浸在冥河水中,使他周身刀枪不入。但他的脚后跟因没沾有冥河水而成为他的致命之处。大而不强是深埋陶瓷业心中的痛,那么,中国陶瓷业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阿喀琉斯脚踵”在哪里?

差强人意的质量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陶瓷业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进步中,随着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完善,产品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已有众多国外客商来国内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或是搞贴牌加工。他们首先看重的是产品质量,这从侧面也说明我国陶瓷产品的质量水平已经有了很显著的提高,或者说可与国外知名品牌相媲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守智谈论起中国日用瓷器的现状时曾说过,“我们是一个陶瓷大国,但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高级百货公司和商场,都见不到中国品牌的瓷器。在最近举行的法兰克福秋季消费品博览会上,中国馆的瓷器价格最低。相反,一些由中国制作的瓷器一旦挂上外国品牌,立刻身价暴涨几十倍。”目前,世界十大卫浴品牌几乎全部在我国设厂和贴牌,产品已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中东、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与世界上陶瓷强国的陶瓷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提高再提高。

对陶瓷企业来说,有些时候我们在某些方面,比如压机、比如原材料、比如生产工艺等是优于陶瓷强国的,但是总体质量水平有差距的原因,往往是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的“差不多就行”的观念和凑合心理,以及不能持之以恒地实行品质管理和认证标准,以致使产品质量屡屡出现问题,今天解决了这个质量问题,明天那个质量问题又出现了,反反复复,反复抓抓反复;以致使产品质量不能“高高兴兴”地达到某个标准和等级,忽上忽下时好时坏,差不多就行,能凑合就凑合;以致使产品质量不能稳定住,始终处于漂浮不定的空间和状态,也就不能实现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有效升级。从而严重制约了陶瓷产品的质量提升。我国有句成语叫“千锤百炼”,一个产品本来应该打1000锤,结果你就打了999锤,就差一锤,看上去差不多,但在使用中的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最后一锤上。

有专家学者把质量比喻成核糖核酸,而核糖核酸是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因此便有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提法和认识。足见质量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目前,我国许多陶瓷企业不断引入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理念,从6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到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理念,从追求产品质量“零缺陷”及质量前置管理的管理方法到实行大质量经营的管理手段,从制定高于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到推行质量细节管理与控制,目的就是提高质量促进产品升级。因为无数事例已说明一个事实:产品质量如果一次做不到位,就可能面临没完没了、永无休止的补救,既增加成本,又浪费人力,最终的效果就像“烤红薯”:一次烤熟,二次烤糊,也就是“烤红薯理论”。因此,面对国际化浪潮的涌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现实,如果我们依旧停留在自己与自己竞争的水平上,依然不能持续实现国产陶瓷的国际化质量标准与品质要求,我们将无以应对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的竞争,陶瓷业将依旧是数量简单累加的大,而与强无缘……

差距明显的创新

近年来,我国陶瓷业在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成绩斐然,许多新技术新产品获得省级或市级技术成果鉴定,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业的向前发展,推进了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理性地看待存在的差距,尤其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等方面。

有资料显示,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全公司的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都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当中。有55%的创新来自于大学、研究机构和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交流。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我国规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应为3%-5%。按照国际标准,该比值为1%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该比值为2%的企业可以简单维护生存,只有该比值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后劲才会强劲。可见,对于那些国际大公司来说,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投入是相当可观的。但对于国内陶瓷企业而言,投入却是捉襟见肘,由此带动的创新也是苦涩的,更是一种难言的隐痛。

投入少是隐痛之一。由于受经济效益的制约,众多陶瓷企业对研发投入力不从心,即使上规模、有档次的陶瓷企业,其研发经费也不会太多,达到百分之一二就已经相当不错了。由于研发投入少,使真正高档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技术难以问世,企业间相互模仿、低价竞争,更难有可观的收成去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研发投入的“短腿”制约了我国陶瓷企业的“长跑”。

仿制风是隐痛之二。作为陶瓷业一道独有风景的仿制风,在陶瓷业已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个别企业投入相当的人财物力研发成功的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申请国家专利保护,或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产品,时日不多就会有貌合神离的赝品出现在市场上,生产设备的均好性与相关生产技术的普及为陶瓷产品的仿制提供了便利条件,但这也成为陶业的痈疽。如果陶瓷业不能在创新方面求得解放、寻得突破,独有风景将成为末日独白。

思想不重视、思路不清晰是隐痛病因。由于许多陶瓷企业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因此对创新轻视加漠视,与其投入相当的人财物搞研发创新,不如仿制见效快、收益大,并不考虑企业的长远打算,因而为国内陶瓷业的创新乏力埋下了祸根。缺乏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致使陶瓷企业陷入一种逐利的本能需求,且这种逐利本能的发挥是不正确的,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也是深远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思想上提起对创新的认识,在思路上辨析创新的意义,那么创新将成为一块毫无价值和意义的招牌,更会成为陶瓷业健康、持续发展,由大渐强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用新思想适应新要求,用新思路分析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才会促进整个陶瓷行业、企业的科学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客观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市场在不断更新变化,变化是自然规律,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陶瓷企业既要加强管理创新,跟紧世界前进的步伐,扣紧时代律动的脉搏,以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还要加速技术创新,掌控引领市场潮流的技术和产品,打造核心技术与竞争优势。管理与技术是企业腾飞的双翅,如果陶瓷不能对这两个基础环节实施有效的创新,那么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拥有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卖三流的价格。

竞争优势亟待磨砺

我国陶瓷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或许业内人士会寻思良久却无从言起。因为30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陶瓷业的繁荣与大,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轰托出繁荣,简单数字累加汇集出“大”,却不是强,而且真正的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已诞生了世界最大的瓷砖生产企业,也有生产规模跻身国际卫生陶瓷产量十强的卫陶企业,但是,我们仅做大了,但尚未作强。衡量企业成长的标志,一个是“大”,一个是“强”。所谓“大”是指企业的规模大,一般用产品销售额、资产总额、企业员工数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表示;而“强”的内涵比企业“大”要复杂些,所谓“强”是指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或者具有别人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抵御市场风险。我国的陶瓷企业,在“恋大”情结的怂恿下,不断膨胀自己,跻身国际规模前列,但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却与国际知名公司相去甚远,在营业额、利润等指标方面更是差距明显。这说明,我们的陶瓷企业不仅离真正的“大”有相当的差距,离“强”更是相差甚远。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主要产品陶瓷墙地砖的花色、品种、规格达上千种,卫生陶瓷的造型、款式、功能有上百种,国际上目前拥有的主要产品,我国应有尽有,瓷质砖产品系列及大尺寸墙地砖具有特色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一旦追究起我国陶瓷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却囊中羞涩。目前,国际上的三大陶瓷强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都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意大利以“设计”、“科技”加上“品质”的竞争优势,建立了以玻化石、仿古地砖、时尚墙砖为主流的配套产品;西班牙在全世界首创高亮水晶修边砖,以利益基点为切入的核心战略;日本在“小而美”的马赛克市场上一枝独秀,走马赛克加上“生态科技产品”之路。而我国陶瓷业,或许可以在简单数字累加组建的“大”中找到并不十分豪壮的竞争优势。目前,我们仍在沿袭着劳动密集型加资源密集型的老路,仍在标榜产品的“巨大”,仍在炫耀OEM的产品,仍在热衷出口的价格竞争,仍在痴迷品牌的“多子多福”,仍在无休止地依靠老祖宗留下的资源维持生计,如果长期以往,陶瓷业的明天将会如何?恐怕每个人都不敢去想。

再如我们难以启齿的产品设计。有专家指出,一些外国公司直接将他们的陶瓷设计所办到中国来,如北欧一些国家的知名大公司最近就在广州设立了陶瓷设计研究所。这些外国陶瓷设计研究所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中国艺术院校培养的。外国公司除了要求这些中国设计人员在设计上出类拔萃外,还着力培养他们的市场感觉。比如要他们专门研究美国的瓷器市场、美国瓷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专门派他们去美国考察当地的陶瓷市场。这就使这些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非常有针对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认为,中国日用瓷器虽然在材质和制作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外国产品,但是在设计上还是有差距的。现在,真正既懂陶瓷设计又有市场意识的设计师可以说奇缺。同样,我们建筑瓷砖与卫浴产品的设计,也存在这样的严重“软肋”。而且这种差距导致的竞争优势乏力是长期性的,严重点儿说也是致命的。

市场竞争优势,不仅关系陶瓷业的发展,更关系陶瓷企业的命运。我国与其他陶瓷强国相比,在竞争优势方面还逊色许多,但是,我国一些知名陶瓷企业和品牌,洞察市场竞争的变幻,已开始锤炼自己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如广东东鹏陶瓷对自己的品牌精心打造,努力追求自己的中国风格,其大规格瓷质抛光砖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江苏昆山的冠军瓷砖追求绿色环保、与人贴近的自然生存理念;上海亚细亚追求人性化的设计风格,广东唯美陶瓷把形式美带入企业,将瓷砖与服装的美学特性结合起来,倡导瓷砖的人性美;广东蒙娜丽莎追求瓷砖的艺术美,唐山惠达卫浴把节水作为追求的目标,等等,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增强竞争优势,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陶瓷业包括陶瓷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和突出,仍亟待磨砺和增强。培育竞争优势,不仅需要陶瓷企业抛弃单纯意义上的“恋大”情结,更需要精耕细作,做强品牌。

品牌差距,急需强健的“软肋”

实践证明,品牌提企业形象的集中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一个品牌的成功,一个品牌的成功就是整个企业价值链的成功。伴随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壮大历程,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一些知名陶瓷品牌登陆国内市场,我们有了面对面与之比较的机会。通过品牌的横向对比,我们发现,品牌竞争力缺乏是最大差距。在品牌塑造方面,国外企业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强势品牌,把品牌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品牌价值创造方面,差距也较大。

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我国是世界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大国,世界十大卫浴品牌几乎全在中国设厂和贴牌,单论贴牌,说明国内生产的陶瓷产品在质量方面是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但大量的出口产品都身标异国品牌,身价也因此陡然上升,不能不说明我国陶瓷业在品牌方面还是差距明显,要走的路还很长。

然而,伴随着陶瓷业品牌发展的,却是挥之不去的、热热闹闹的多品牌情结和洋品牌心理。多品牌现象在国内陶瓷企业中已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线,多子多福的多品牌情结,使陶瓷企业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增加收益,但不容忽视的多品牌双刃剑同样带给陶瓷业稀释有限资源、分散企业精气神等难以治愈、不显表象的硬内伤。而时下的陶瓷业却依旧在为多品牌获取的丰收而欢呼雀跃,依旧在为多品牌的发展而呕心沥血,是喜还是忧?!同样,洋品牌心理使得漫步陶瓷市场仿佛置身异国他乡。品牌理念的差距,是导致品牌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在崇洋心理作祟下,洋品牌泛滥。品牌塑造理念的差距,忽视品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依旧痴迷于卖产品。品牌经营理念的差距,往往导致品牌短命,一些有生命潜能和价值的品牌过早夭亡。

国内陶瓷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塑造,陶瓷强国的奠基离不开国际知名品牌的涌现,而品牌竞争时代的主角更需要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来担纲。面对急需强健的软肋,面对国际众多知名陶瓷企业和品牌的登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近几年来,我国陶瓷业在品牌征途上的努力还是卓有成效的。从中国驰名商标到中国名牌再到国家免检产品等一些国家级的奖项中已不乏陶瓷品牌的身影,已经涌现出了诸如惠达、鹰牌、东鹏、新中源、新中源、亚细亚、冠珠、马可波罗、蒙娜丽莎、箭牌、斯米克等国内陶瓷一线品牌。目前,众多陶瓷品牌正在努力向国际知名品牌的阵营中前进。而实现陶瓷强国的梦想,更是建立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基础之上。

遍地开花,大而不强的“自然灾害”?

目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业有众多产区,已经基本形成“三山一海夹两江”(即:“三山”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一海”指上海,包括江浙地区;“两江”一指四川夹江,包括川渝地区,二指福建晋江,泛指福建省)的版图。此外辽宁法库、广东潮州、江西景德镇、高安,河北高邑、山西阳泉、广西北流等,尤其近来江西高安被中国建材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更为陶瓷新兴产区树立一个标杆和榜样。

产区之多,形成产量之大;产量之大,形成陶瓷大国。是否可以说,恰是形成了这种“遍地开花”式的产区格局,才造就了一个陶瓷大国,但却背离了陶瓷强国的坦途?就如同在中国这个陶瓷“大企业”中,滋生了众多诸如佛山、唐山、上海及江浙、福建、四川等众多品牌一样?为生存、为发展,在同一个市场中相互拼杀,从而导致“中国陶瓷”大而不强?

不容否认,各陶瓷产区陶瓷业的蓬勃发展,为繁荣我国陶瓷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恰是这种遍地开花的模式,造就了一个世界瞩目的陶瓷大国,而且这种模式仍在无休止地自我复制。某地发现利于陶瓷业发展的原材料,利用当地在土地、水、电、税等方面提供的优厚条件,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复建设,生产线在复制中增长,产量在复制中呈几何级数膨胀,陶瓷大国的地位固若金汤,更加无人能及。但资源优势在复制中缩水,能源优势在复制中减弱,环境在复制中不堪重负,竞争在复制中更加白热化。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都是价格战惹得祸?如果没有众多陶瓷企业选手的参赛,哪里会打得如此昏天黑地?如果不是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哪里会有如此众多的陶瓷企业?如果不是“有水便养鱼”的思想主导,哪里会有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如果……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生产经营格局,曾制约了企业走向强企的脚步,同样,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格局,亦会阻碍我们迈向陶瓷强国的步履。具有某种陶瓷生产优势尤其是资源优势而招商引资,大家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目光就盯在有陶瓷原料就得建生产线上面,而不去考虑是否避开陶瓷产品竞争激烈的市场,而形成独具先天优势的、生产陶瓷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陶瓷原料的产业格局,一味投身产品的竞争,也由此形成了陶瓷产区众多、陶瓷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缺乏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优势资源配置的良好的产业格局。陶瓷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有相应的资源供给,一旦资源供给亮起红灯那陶瓷业将逐步走向没落。而陶瓷原料中的许多品种都是不可再生的,其终有枯竭的一天,如果产业格局不合理,造成资源配置浪费,亦将缩短陶瓷业的寿命。而众多陶瓷产区中的众多陶瓷企业却都在蚕食着有限的资源,众多国外企业也纷纷来国内贴牌,更有甚者,个别陶瓷原料企业在进行着宝贵原料的出口贸易,赚取今生消费的资金,却有可能断送明天的生计。资源危机的红灯已在个别产区亮起,由此推而广之至整个国内陶瓷产区,将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已开始令今人“杞人忧天”了。

或者说,遍地开花的陶瓷业发展模式,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铸就了一个无可匹敌、不可逾越的陶瓷大国,但也是这种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陶瓷业的资源和优势,更可以说在浪费着有限的资源。目前,在个别省市不断有适于陶瓷业生产的原材料被发现,是招商引资,再建陶瓷生产基地,卷入滚滚红尘的陶瓷大战之中,还是独辟蹊径,发展陶瓷相关产业?这不仅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行业协会需要关注的问题。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和高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陶瓷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不仅关系着陶瓷业的现在,更影响着陶瓷业的未来。

因此,遍地开花的陶瓷业发展模式,或许是造成我国陶瓷业大而不强的“自然灾害”,这其中人为因素又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企业走向“百年老店”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而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样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近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由中央到地方风声水起,作为陶瓷行业的发展方向,陶瓷企业的追求目标,做大做强是共同的梦想。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历程,中国陶瓷业成就了做大的目标,下一步中国陶瓷业在由大图强的迈进中,如何实现由“量增”到“质变”的飞跃,首先在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比资源更重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行业大规格瓷砖更有发展市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行业大规格瓷砖更有发展市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