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包袱瓶鉴赏

清代包袱瓶鉴赏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1-20

瓷器鉴别。

瓷器从唐代开始,都是以表面光滑无比的形式出现,很少上面有遮盖或者附带什么东西的。但当看到清代的包袱瓶时,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包袱瓶就像是在瓷器上“打”了一个大蝴蝶结,这样一来,器物反而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了。

包袱瓶又叫做布袋瓶,算是清朝人的首创,始烧于康熙年间,它的器型一般是在瓶身上装饰一凸雕的包袱带或者是束带。“包袱”和“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因其器型独特,纹饰优美,又暗藏美好寓意,因此,价格一直不菲。

黄地粉彩包袱瓶

上图所示这件嘉庆年间的黄地粉彩包袱瓶,高约29.2厘米、撇口、粗颈、溜肩、鼓腹、腹至胫部渐收,圈足外撇。器内施松绿釉,口沿和圈足边饰金彩;外黄釉地上满绘粉彩,口沿外饰如意云头纹,胫部饰莲瓣纹,颈部和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蕃莲纹,颈部有蝙蝠衔“卍”字绶带,腹部凸雕一红色包袱巾。底部施松绿釉,有“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字,当为嘉庆年间的御窑所制。整个瓶制作精美,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绚丽,富丽堂皇,当为皇家御用之物,因为除非皇家,一般人家是不敢用黄色的。

清朝的瓷器就像是清朝的历史一样。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造瓷业也日渐荒芜。清初,兵荒马乱,天下尚且不保,更没有闲暇顾及瓷业。到顺治年间,天下渐渐安定,造瓷业才慢慢恢复。不过,恢复之后,发现造瓷业劳民伤财,顺治皇帝体恤万民,恢复没几年之后,就停顿了。到康熙年间,国力渐渐强盛,造瓷业才开始完全恢复。加上康熙个人比较喜欢瓷器,造瓷业渐渐兴盛起来。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励精图治,清朝出现了盛世,造瓷业也十分发达,开始对瓷器进行再创造,继而是创新。彩绘纹也开始流行,这一时期,像“古月轩”、“胭脂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盛极而衰,是历史的常理,清朝的国力到乾隆后期渐渐衰落,嘉庆便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起点,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瓷器也渐渐呈现出衰微的气象。所以,嘉庆朝名瓷便不多了。嘉庆以后,更不待言。

粉彩是清朝彩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它柔和细腻,富于变化,和五彩强烈的光彩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也被称为“软彩”。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软材又名粉彩,谓色彩深有均匀质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朗逸。”粉彩中掺入了铅粉,在绘制的时候使用分水法冲淡色调,使色彩具有粉润秀雅的艺术风格,比较善于表现所绘物体的质感,对枝枝叶叶、花朵羽毛的描绘更加精细,使图案具有错落有致、阴阳协调的艺术效果。粉彩的装饰图案极其丰富,不仅有山水花鸟,还有亭台楼阁,使瓷看起来比较明丽,更加漂亮。

现在,包袱瓶的价格一涨再涨,清朝官窑所制包袱瓶价格当在百万元之列,就连普通民间烧的包袱瓶也已经达到了六位数。故而,包袱瓶一直是拍卖会上的抢手货,藏家可细心留意。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代特色瓷器赏瓶


赏瓶在中国瓷器史上出现的比较晚,主要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瓷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器形。赏瓶是清代雍正时期新创的瓷器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赏瓶的纹饰和寓意

赏瓶既然是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鼓励被赏赐者“为政清廉”。 所以赏瓶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青花瓷的颜色青色的“青”代表“清”,“莲”代表清朝臣子要“廉政”。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云龙纹赏瓶,清同治,高39cm,口径10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以青花绘双龙戏珠纹,辅以海水江崖与回纹做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款。

赏瓶是为皇帝赏赐需要而专门烧造的,始见于清代雍正年间,历朝多见缠枝莲纹,绘云龙纹者极为少见。

贲巴瓶和瓶壶是干嘛用的,鉴赏清代乾隆粉彩贲巴瓷器


贲巴瓶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本为灌顶及盛圣水之用,贲巴为藏语音译,在藏语中即“瓶”的意思,也称奔巴壶。习惯上将无流者称为“瓶”,将有流者称为“壶”,此无流,故称“瓶”。奔巴是藏语“瓶”的意思。

清乾隆紫地粉彩八宝纹贲巴瓶

紫地粉彩八宝纹贲巴瓶通高25.5厘米,口径3.2厘米,腹径14.8厘米,底径9.8厘米;口部呈筒式扁罐状,敛口,粗颈,饰粉彩竖条凸莲瓣纹,鼓腹,上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圈足外撇,饰双层粉彩变形莲瓣纹,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红款。

清乾隆粉彩青花贲巴壶

粉彩青花贲巴壶通高19.6厘米,口径7.2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9.8厘米;粉彩青花贲巴壶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微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通体白釉饰青花粉彩缠枝莲纹,洗口的上下口沿、流口沿、足沿饰描金连珠纹,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蓝款。

在瓷器上打个结,造型别致的袱系纹包袱瓶


包袱瓶创烧于清早期,锦袱包裹作为装饰题材肇始于清雍正年间,流行于乾隆、嘉庆两朝,以粉彩较多见。“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由于该器型独特,纹饰优美,寓意美好,遂为后世争相仿制,也是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瓷器,包袱瓶就是在瓶身肩部装饰凸雕的包袱皮或者束带,丝织物的褶皱起伏细腻精到,用坚硬的瓷土来表现柔软的丝织物,用色彩鲜艳柔和的粉彩来表现丝织物的美感,两者的结合达到了审美的极致。器身因饰凸雕的包袱巾纹,故称为“包袱瓶”。

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瓶尊撇口,粗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敛至胫部外撇,圈足。器绿地绘粉彩纹饰,外口沿绘如意云纹,颈部绘缠枝番莲纹,肩部绘如意云纹、变体莲瓣纹,腹部胭脂红彩绘缠枝牡丹和包袱巾纹。器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清乾隆,口径8.6cm,底径11.8cm,高35cm。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瓷器直口微侈,溜肩,鼓腹,束腰,平底,浅圈足,有盖。袱系纹遮盖器腹的大半部分,红色部分以龟背锦为地,装饰蝴蝶、蝙蝠、桃实等吉祥图案,蓝色部分绘卷草纹。从稍远处观看,似由真实的锦袱包裹,栩栩如生。肩部四开光内绘西番莲。下腹部以黄釉为地,装饰各类缠枝花卉。外底中部蓝圈内有“乾隆年制”双排蓝料楷书款。

袱系纹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上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常见于珐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

清嘉粉彩描金团花包袱瓶

清嘉庆年间,粉彩描金团花包袱瓶,瓷器外壁装饰上模仿木,锡,铜和漆器等材质,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给人一种木纹的视觉效果,是古人的仿生瓷,清嘉粉彩描金团花包袱瓶还模仿布带系一下以示牢固。蓝色的片状纹是仿螺钿(贝壳装饰)。

给瓷器打个结,造型别致的袱系纹包袱瓶,可惜不是千千结,只是古人对艺术探索和追求。

清代青花将军罐鉴赏


军罐,是因其体形硕大、造型饱满、气魄雄伟酷似一位头顶缨盔的将军而得名。从元代由短颈大腹的无盖大罐到明代的荷叶盖罐逐渐演变形成,从存世的实物来考证,真正成熟的将军罐是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开始,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官窑、民窑大量烧造。清代中后期更是备受推崇。将军罐也由实用器皿逐渐发展为用来陈设装饰、供奉避邪的艺术品。图中这对清代中期的缠枝花青花将军罐高45厘米,直口、丰肩圆胸,腹部渐收,器型饱满,整体就像两位戴盔披甲壮年的将军,器型稳重挺拔,威猛刚健。青花图案自上而下共分七层,盖子顶是蓝色的围棋钮,往下用青花绘出2朵枝条纤细修长、花朵丰满的缠枝花,在盖子的折沿上用泼墨留白的手法绘出半隐半现的梅花,花朵分内外两圈。罐子的颈部是连续的如意纹,肩部用青花绘制的如意头花边披肩。作者在罐子的胸部与腹部巧妙地运用写意的线描手法绘满了浓淡相间的缠枝花,委婉流畅的曲线将花朵与叶子表现得婀娜轻巧。腰部以下是变形的回纹。这种庄严威武的造型与浪漫娟秀纹饰巧妙的配合,逐渐成为了大众非常喜爱的风格,这也是从清代乾隆开始一直到清末青花瓷上较为流行的典型纹饰。在对大量的新旧陶瓷标本分析中发现,新瓷的表面光泽与旧瓷的光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古陶瓷的光泽由强到弱(逐渐切弱),虽然显得暗淡,但过渡逐渐,比较自然。这对青花将军罐的青花发色凝重、淡雅,图案的边缘比较朦胧、柔和。因为在上百年的岁月里,釉子因不可避免受到磨损、风化、侵蚀而发生老化,釉子表面与内部的老化与劣化改变了釉子的光学性能,釉子表面的光泽降低内部的光泽加强,清晰度与透明度不断下降,最后变成了一层毛化膜层,在毛化膜层的作用下,古陶瓷釉下的图案也会变得柔美、凝重、典雅。特别是图案的边缘比较朦胧、柔和。而那些新仿瓷釉下的图案就显得清晰、单薄,缺少立体感,特别是图案笔画的边缘比较锐利、清新。在这对青花将军罐盖子的钮上能看到比较明显的磨损,损伤是多年自然使用的痕迹,这个与人的使用习惯和器型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使用时人手经常摸触的地方以及放置时陶瓷与放置经常接触的地方往往磨损比较严重。凡是人手经常触摸的地方多是陶瓷器型凸起的外沿的“峰部”,触摸较少的地方常是陶瓷器型凹陷的内缩的“谷”或“沟”部。“峰部”越突出,凸起就越常受到磨损其光泽就越暗;无论新瓷经过怎样人为的打磨、去光,破坏的多是外部和外表,只是造成了表面的粗糙,它里面没有被破坏的地方发光还是很亮。而古陶瓷的表面结构的破坏和改变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它遭受到的破坏是长期的。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将军罐成了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但与花瓶等其他古玩不同,将军罐是由罐子与盖子两部分组成,在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大多数身首异处,特别在文革“破四旧”的年代又因体积太大难以藏身而大量被毁,完整的传世品较少,所以这一对原配的、完整无缺的清代缠枝花青花将军罐更是稀有,弥足珍贵。

清代绿釉瓷器鉴赏


雍正时期的绿釉瓷器,施釉匀净,釉面肥腴,平整光润,坚致细密,玻璃质感强。较之康熙时期釉色深且浓。

雍正款锥拱八宝绿釉盘

锥拱八宝绿釉盘为敞口,浅壁,圈足露胎,胎体较厚。瓷器里外均施绿釉,盘里为素地无纹饰,盘外壁锥拱暗刻缠枝花卉、八宝图案,将佛教法物宝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等借用缠枝花形完美表现在外壁,雍容华贵,端庄秀丽;盘底为白釉地,中央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 此时的绿釉器常见刻、印花卉纹饰,有缠枝莲、八宝、如意云头等。此件绿釉盘为典型的雍正绿釉器。

康熙款绿釉夔龙纹蒜头瓶

绿釉夔龙纹蒜头瓶小唇口,圆形蒜头,细颈,溜肩,垂腹,底部圈足较矮,足底露胎。蒜头瓶施深绿色釉,其色碧绿,如纯正之翠,釉面光润,色沉安稳;瓶底亦施以绿釉,中间为黑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6字3行款。瓷器胎体较厚,造型淳朴,在颈部、腹部中央分别有两条带状凸雕装饰性图案,颈部雕刻一条螭龙,腹部雕刻两条首尾相衔的螭龙,龙身之下均浅划莲花纹饰。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杯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2.4厘米;碟高1.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0厘米。

杯、碟合为一套。杯口微撇,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戟耳。里施白釉,外施淡绿釉。外壁暗刻四只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碟撇口,浅弧壁,圈足。碟内底有一周凸起,放置杯子时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划二螭龙纹。

足内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康熙淡绿瓷器杯碟成套,杯碟小巧秀雅,这种淡绿釉是随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创烧的釉色,值得收藏和鉴赏的釉色。

清代粉彩瓷盘鉴赏


粉彩画金人物纹盘,直径24.4高4.4

粉彩画金人物纹盘

盘边用金绘缠枝西番莲,内开光绘风景,近盘心锦底开光内间绘风景、花鸟。主体纹饰为庭院中的一角,侍女牵狗给其喂食,女主人坐在山石上弹着琵琶,孩童在当中玩耍,一副生活场景跃然盘面。远处群山座座,飞鸟在天际划过,山脚下两座屋舍隐于树木之中,留白处展现舒缓的江面。粉彩发色淡雅,笔法精细,人物生动传神。整体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时代为清乾隆。

墨彩画金人物纹杯、碟

墨彩画金人物纹杯、碟

碟边墨彩双钩线绘缠枝莲中间填金。主题纹饰为采莲图。一女子执莲依栏向外而望,另一女子蹲在岸边手采莲花回首应答,神态传神,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垂柳枝叶用金绘制,笔法洒脱,似顺微风而轻轻摆动,似听到枝叶摩擦的婆娑之声。整个画面用金、墨彩绘制,素雅中透出富贵之气,釉面光润,胎质细腻,制作规整。杯上的纹饰与之雷同。时代为清康熙。

粉彩牧羊人物纹杯、碟

粉彩牧羊人物纹杯、碟

碟边抹红描金流苏纹。主题纹饰为牧羊图。人物绘画生动传神,设色艳而不俗;釉面光润;胎白而质坚。杯上的纹饰与之雷同。时代为清乾隆。

粉彩人物纹杯、碟

粉彩人物纹杯、碟

碟边锦底开光内绘花卉纹。盘心绘一女子执扇在花园赏花,花儿在枝头绽放;一旁案上的盘内盛着佛手瓜、石榴、桃子,为“三多”,寓意多子、多福、多寿。杯内沿绘一周锦底开光花卉纹,外壁绘一和尚向院内张望,动静相宜。粉彩色度饱满,艳而不俗;人物生动传神;胎白而质坚。时代为清雍正。

古今第一瓶,钧瓷梅瓶鉴赏


梅瓶是中国传统经典的名瓷器型,梅瓶是一种口小、颈短、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型,因其口小的只能插一枝梅花而得名,故称“梅瓶”。

古今第一瓶,钧瓷梅瓶鉴赏

梅瓶是各大窑系都制作的一种器型,造型优美程度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算是中国瓷器第一造型。

梅瓶也称为“经瓶”,最早出现在唐代,其造型姿态优美、线条流畅,如同俏佳人一样美丽。梅瓶最早做为酒具使用,也可用来观赏。

钧瓷梅瓶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梅瓶在宋代以后颇为流行,特别是明清时期,梅瓶的观赏价值越来越高,清代梅瓶多为传世作品,观赏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朝代不同,梅瓶的审美也不同,如宋代梅瓶挺拔高雅,元代梅瓶粗犷豪放,明代梅瓶雄健稳重,清代梅瓶奇巧秀美等,都体现了当朝的文化艺术特色。

钧瓷柴烧梅瓶

梅瓶做为第一瓶型,特别是在宋代各大名窑争锋的时期,钧瓷梅瓶也是不可缺少烧制器型,钧瓷梅瓶有别于其他梅瓶,钧瓷梅瓶以优美的窑变而深受欢迎。

钧瓷在宋代时期是皇家御用瓷器,故所有的珍品都被收入宫中,民间流落极少,当时的钧瓷工艺因不计成本,已经达到了时代的顶峰。

钧瓷荷口梅瓶

以上图片均为钧瓷梅瓶,其器型也不尽相同,窑变更是丰富多彩,不变的的是梅瓶的优美姿态,梅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瓷器第一器型,其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可想而知。

宋代梅瓶瓷器鉴赏


梅瓶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史上重要器形之一,梅瓶器形美观,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通过宋代梅瓶介绍一下瓷器鉴赏,了解宋代的梅瓶功能、瓷器纹饰以及器形特点。

梅瓶的功能

梅瓶在宋代是装酒的器具,主要是河南磁州窑的瓷器,也有少量定窑白釉梅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瓶体上分别饰有“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的字样。由此可知,当时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宋代民窑梅瓶,制作成型后,要先在瓶体施一层很厚的白色化妆土,再施加含铁量很高的黑釉,然后用墨笔在上面分割出不同的装饰部位,再在每个装饰部位上勾画出所要装饰的纹样,这时工匠用竹笔划绘出正式的纹饰,再用竹刀剔去纹饰之外的黑釉,接下来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当时所说白釉,其实就是先施白色化妆土,后施透明釉而形成的。白釉黑花十分明快。

宋代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梅瓶的器形

梅瓶是中国瓷器中最美的器形之一,就如果婀娜多姿的少女的身材。宋代的梅瓶,多为鸭蛋形,腹较丰,有的小口为洗口,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整个形体秀长优美。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金、南宋时期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其形制犹如契丹人的“鸡腿坛”或“牛腿瓶”。

宋朝瓷器工匠在设计与制作这件梅瓶时,或多或少将人体美的因素融入了梅瓶抽象的形体造型之中。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以现代审美眼光看,这件瓶体又展现出东方人体抽象美的含义,因而它既古典又符合现代的审美要求,所以梅瓶一直是瓷器收藏家钟爱的器形。李纪贤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代陶瓷百图》一书中,第58图是一件宋代扒村窑白釉黑花梅瓶。图像清晰,形体少见,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我在不同的博物馆见过几件宋代梅瓶,虽各有特点,但终不及扒村窑这件好看。第58图梅瓶应该算是磁州窑系代表器物之一。梅瓶那黑色的牡丹缠枝纹饰,就像一件漂亮的外衣,在适合着瓶体,使细高的瓶体显得端庄富丽,给人以娴静挺秀而又朴实的美感,显得十分大气。

宋代梅瓶的纹饰

宋代梅瓶,以磁州窑型为主,又以刻绘黑色花纹者为上品。 宋梅瓶纹饰题材广泛,常见的有牡丹花卉纹、游龙云纹、山水纹、鱼藻纹,还有世俗人物等等。装饰样式有牡丹缠枝式、游龙云纹单独纹样式,还有锦地开光式等等。宋梅瓶体型一般都比较高,在视觉上略有不安定感,装饰部位的分割,就是为了减弱这种不安定感。这样横破竖高,在视觉上就舒服了。几个装饰部位又按主次做宽窄之分和疏密之别。这样的装饰,求丰满求均匀。整体纹样要适合瓶体整体空间,局部纹饰也要适合局部空间,处处讲适合,处处求饱满。纹饰越饱满,瓶体就越显稳重和美观。宋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宋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宋代梅瓶多是民窑瓷器,到了明清两代,梅瓶已成为景德镇的官窑产品。这时的梅瓶胎质已完全瓷化,而宋梅瓶在材质上应属半陶半瓷。明清梅瓶,形体不像宋梅瓶那么细高,而是略显敦实,立地稳当,口底反转交待非常清楚,瓶体曲线也柔和,且抬肩收腹撇足,有着美男子的气韵,显得振作而生动。

明清梅瓶,多以青花纹饰为主,色调雅致。装饰题材多样,常见的有龙凤纹和人物世俗画面以及山水画面等。由于一些文人画家参与绘瓷,致使明清梅瓶文墨气十足。明清梅瓶在工艺制作上要求严格,这是宋梅瓶所不及;而宋梅瓶潇洒自如的风格,又是明清所不如。所以瓷器鉴赏要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要懂得取舍,才能欣赏不同朝代瓷器的美丽,和懂得瓷器的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