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类型 > 导航 >

版画的收藏类型

版画的收藏类型

瓷砖类型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瓷器的化学金的鉴别

2020-02-08

瓷砖类型。

国内的版画市场类型比较丰富,版画作品的收藏家和投资者可以有如下这些类型进行选择:

第一类是当代版画名家的创作,时下的收藏家、投资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当代国画家、油画家的作品上,其实现在选择当代版画名家的创作不失为明智之举,目前,这类作品价格最高不过几万元。

第二类是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版画,这类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高。很多重要的作品都被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市场中出现的比较少,因此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一般在万元左右。

第三类是清代、民国间的民俗石版年画、石版连环画,价格也是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

第四类是“文革”期间创作的“红色主题”版画。此类作品一直被学术界忽视,近几年逐渐开始重新认识,拍卖公司也加大征集力度,大有“走红”之势。

第五类是解放以后美院体系教师的创作版画。这类作品集中反映了建国后人们全新思想面貌和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历史价值很高,目前的价格也比较低。

第六类是清代、民国年间的民俗木版年画,这些作品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比较有收藏价值的是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地区的作品,主要以民间收藏为主力,市场价格普遍不高,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

第七类是古代木版画。远至唐代的佛像画,近至清代线装书中的插图版画、清宫廷制作的铜版画等,这类作品的价格与创作的年代、作品的质量、保存状况息息相关,价格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之间。

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和半山类型彩陶概况


马家窑文化属于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57年开始经甘肃省博物馆等机构对马家窑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说明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关系密切。虽然两者烧造工艺大相径庭,但在纹饰等方面有着颇多不同。考古界曾经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马家窑文化是否包括半山、马厂类型,有过许多争议和主张。经考古发掘临洮寺洼山遗址,直至1961年考古界正式使用马家窑文化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型归入马家窑文化;通过丰富的马家窑遗址文化内涵,藏界对马家窑文化及其分类认知度很快,公认该遗址包含有: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其中以马家窑类型最为丰富,半山类型最为精彩。

安特生晚年

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JohanGunnarAndersson)安特生,于1914年受北洋政府邀请来到中国,时任中国北洋政府地质矿产顾问,协助中国地质学家寻找铁矿、煤矿,主要负责调查北方煤矿的分布与储藏,并参与地质研究所的教学和陈列馆的筹建等工作。在得到北洋政府批准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田野考古调查活动,成绩斐然。

安特生拉开了周口店遗址发现、发掘的序幕

1921年夏,安特生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并试掘: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通俗的称为:北京人遗址。自此,拉开了中国史前考古学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序幕。

1921年10月安特生在黄河中游的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以遗址地名命名的考古遗址先例,并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通则,沿用至今。继发现仰韶文化之后,为了寻找中国更早的古文化遗址,安特生考查队自河南出发,沿黄河逆流上行来到陕西和甘肃。

安特生在兰州购获的彩陶

1923年春天安特生考查队到达甘肃兰州,偶尔从地货摊上发现了一个装着烟叶的旧彩陶罐,并购买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以半山、马厂类型为主的彩陶,并把这批彩陶相继写入了他的考古报告。1924年,终于在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首先发现史前文化遗址并试掘,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安特生著《甘肃考古记》六版配图

1924年安特生重返临洮县,6月26日在临洮县以西的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发现文化遗址并试掘,命名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安特生继续向西进入青海,在湟水流域发现文化遗址经试掘,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安特生在广河边家沟发掘时绘制的发掘现场图

1924年安特生先生完成了他在甘肃、青海两地发掘考察工作,发掘的文物一共装了25辆马车。在此期间相继发现并系统发掘了:朱家寨遗址、卡约文化遗址、灰嘴遗址、辛店遗址、齐家遗址、寺洼文化遗址、沙井文化遗址、边家沟遗址一系列的发现和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24年发表《甘肃省的考古发现》,文中涉及中国文化起源假说在中国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受到考古界的驳议;

《甘肃考古记》左七版、右八版图选

1925年,即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安特生著《甘肃考古笔记》、乐森璕译。图文并茂的阐述了他在甘青考古发掘的情况,并在书中对之前的假说进行了修正。

安特生在瑞典陪同王储参观中国彩陶

安特生和中国北洋政府曾经签订过一个协议,先将器物全部运往瑞典初步研究,然后将一半退还给中国,据瑞典东方博物馆记载,截止1936年共计七次退还文物;安特生以中国文物为依托,于1926年创建了瑞典东方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约10万件,各类中国文物占到80%以上。馆藏中国文物总数在西方博物馆当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大英博物馆。其中,中文图书收藏量为北欧第一,仰韶陶器大概400件以上。不少藏品在中国博物馆也稀见。

到1943年安特生将长期研究的中国史前史工作做出了最终总结,出版了《中国史前史研究》,并作出结论:仰韶彩陶与近东无关。

安特生先生是中国史前考古学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学拓荒者,对中国考古学和马家窑文化的发现起到了先导作用。使马家窑文化在上世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载入世界远古文化史册,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

尽管从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到现在还不足百年,但在考古发掘和学术整理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

距今5000年左右,中原和沿海地区的彩陶文化逐渐衰落。马家窑彩陶依然延续发展了一千三百多年,并且将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前未有的鼎盛阶段,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相对世界同期彩陶更显出类拔萃。

从考古发掘报告地层叠压情况和分布范围来判断,马家窑半山类型文化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半山类型属于马家窑类型的演变,马厂类型又是半山的延续,呈逐渐西移趋势

彩陶上记载着几千年来大地和泥土最原始信息。一件成功的彩陶,在完成造型成型工艺后,先用卵石等磨制工具对器表进行反复打磨、磨光,使器物表面达到一定的光洁度;在陶坯尚未完全干透时进行彩绘,所需的颜料来自天然矿物,要经过筛选、研磨和稀释才能用于彩陶绘画;最后经高温烧制出器表光亮、色泽鲜亮、颜色牢固、经久耐用的器物。

其中,半山时期年代约为公元前2900~前235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经济生活与马家窑类型时期基本相同。常见的器物仍以:罐、瓮、钵、瓶、盆等饮食器和贮藏器为主,总体彩陶数量增多、体量变大。这反映了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稳定和成熟,促使制陶业更佳发达。

从陶器彩绘颜色来看,早期以石岭下为例,多以黑彩单色较多;中期以半山为代表,多以黑、红彩相间居多,以黑彩锯齿纹为骨架构成的各种图案最为常见;晚期以马厂为代表,黑彩锯齿纹已很少见到,多见运用红、黑彩在红色陶衣之上描绘先民对大自然和生活所见、所思的题材。

从绘制题材来看,半山纹饰以继承马家窑类型几何图案为主,运用点、线、面平涂技法勾画出多姿多彩的纹饰。巧妙的将几何图形与抽象而夸张的纹饰进行有机的组合,传递着先民对生活的赞美、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常见纹饰主要有漩涡纹、葫芦纹、锯齿纹、菱形纹、弦纹、水波纹、网纹等纹饰。

最具代表性并且贯穿马家窑文化各个时期的典型纹饰为:水波漩涡纹和锯齿纹。它们在继承和演进过程中形态各异、变幻莫测。无论是旋转起伏、动感极强的漩涡纹,还是象锯齿一样排列有序、大气恢宏的锯齿纹,还是整体欣赏充满远古神秘色彩组合图案,总是给观者带来史前文化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感受。

整体看半山时期彩陶,造型丰富美观、形体饱满、纹饰精美、器表打磨更为光滑。古朴恢弘的器物比较集中的反映出半山类型成熟完美的品质。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漩涡纹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漩涡纹彩陶罐,罐高:43厘米,腹部周长:120厘米、泥质红陶。平视该器物,筒状直颈略向外撇,上部膨圆丰满的鼓腹近似于半圆型,下腹部逐渐收敛,小平底便于放置在地上,腹中下部两侧C型扁耳一对。

直颈绘带状弦纹和三角纹,颈与肩交接处带状弦纹;在肩、腹主题区域先用红彩绘制四个漩涡纹旋心,作为定位点,然后以红彩S小弧线相连四个旋心;

再绘多道黑彩锯齿纹与红彩相间带状弧形线条,利用转折点递进的变化,表述黄河波澜翻卷、奔流不息的动感美。

漩涡纹彩陶罐俯视图

俯视运动不息的黄河水,与腹部漩涡纹共同构成旋转急流、磅礴之势。这是先民们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大自然的产物;在C型扁耳跟部黑彩绘带状弦纹,空白处填充网纹,似在讲述先民不畏大自然,描述撒网捕鱼虾的生活场景,令人遐想万千;最后延黑彩弦纹底边绘常见的连弧垂幛纹。

该器物器表通体打磨光亮、手感光滑、柔润,属于彩绘后有二次磨光的工序。作为半山类型代表作品,整体构图熟练、纹饰设计动感强烈、线条流畅生动、彩饰浓重强烈,充分展示出了先民高超的制陶和绘画技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及研究价值。

摆放古玩的座架盒--收藏外的收藏


鱼鳔带架戟磬

在极讲古雅气派而文化积淀又深厚的古代中国,古玩的架、座、盒作为玉器、书画、青铜器、奇石等物的附属、陪衬与装饰,无论是设计还是制作都颇费心机,相当考究,哪怕是单独来看,也有很强的观赏和保留价值。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古玩架、座、盒之属作为小木作的一个门类,大都出自巧作或雕花作之中的能工巧匠之手,有的甚至是皇家匠师的精心之作,其本身就是格高韵胜的艺术品,用做古玩陪衬,两者交相辉映,更显高贵。即便是所衬之物已经遗失,只留下单只的座、架、盒,也是万万不可小瞧的。

清末年间苏州怡园主人顾鹤逸有一藏石,此石不但有岩峦洞壑之形、枯木之质,听之有声,而且颠倒、正侧,可以摆出多种不同姿态。主人特意延请木作高手为藏石制作了九个不同形态的座子,以便随时变更其陈列方式。这些座子,个个精巧别致,且刀工准确利落,与藏石的九个面紧紧相扣,可谓匠心独运。

收集古玩座、架、盒也要着眼于精品。何为精品?笔者以为,需从做工、质地、构思、造型、立意诸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古玩座、盒、架有石质、木质、铜质及锦、布等,木质为最多。从取材上衡量,一般以材质佳良者为贵,如黄花梨、铁力木、紫檀、红木中,则以紫檀、黄花梨者为贵。论其制作方法,有平雕、浮雕、圆雕、透雕、综合雕等,也有采用雕漆、镶嵌银丝等工艺的。无论采取什么工艺都要以雅为宜,使之质朴文气,不能过于花哨,以致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色,更不能哗众取宠,让人望而生厌。

架、座、盒既然是古玩的衬托,就得与器物搭调。凡工艺、设计、大小、色泽、高矮等都要充分考虑到所配器物的本色与造型,突出古玩本身,将器物自身的意境与妙趣最大限度地显现、衬托出来,并且尽可能使两者和谐统一,而不可过于繁缛,以致喧宾夺主。不管是托座、台架,还是椟匣,切忌陋、俗、繁,这就如同人的衣服,既要合体,还要适宜。

古玩市场上销售的古玩托、古玩盒之类,新旧混杂,优劣不分,玩家也不可盲目购进。常见到一些所谓古瓷、古砚,托座与瓷器并不相配,砚盒与砚台也是两拿着,有的不能合拢,有的像是硬塞进去的,拿也拿不下来,掰也掰不开。这绝不是原配的真品。还有作假的紫檀、红木的托、盒之类,表面造出一种古旧之色,也是司空见惯的,玩家更要警惕。当然,有些架、托、盒,木质好,做工讲究,卖主本无假冒古旧之意和骗钱企图,如果配以个人藏品,则也并无损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