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釉脱落 > 导航 >

清代冬青釉(东青釉)官窑瓷器

清代冬青釉(东青釉)官窑瓷器

古代瓷器釉脱落 全釉瓷砖 古代玻璃釉瓷器

2020-06-19

古代瓷器釉脱落。

冬青釉瓷器相传是北宋时期东京(河南开封)民窑烧制的一种色如碧玉的青釉,也称冬青釉和冻青釉。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烧的东青釉十分成功,乾隆时期传承了这种技术,并且添加了许多装饰技法,如东青釉描金、冬青釉粉彩等。故宫里收藏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宣统时期的冬青釉官窑瓷器。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径7cm,足径11.1cm。

瓶撇口,短颈,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体及足内均施青釉。腹部凸起两道弦纹,近底处有凸莲花瓣纹一周。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至清雍正时,景德镇青釉瓷器的生产达到了烧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时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壳青诸种。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此特点一直保持到乾隆、嘉庆时期。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

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清康熙,高19.2cm,口径3.3cm,足径3.5cm。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深腹,外腹微弧,瘦底,足底内凹。通体施冬青釉。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腹中部至足凸印螭龙两条,间以带状云纹和海水纹。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萝卜尊 又称莱菔尊。清康熙朝御窑厂生产的特殊器形之一。小口外撇,颈稍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凹底,小窄足。以豇豆红釉为主,也有豆青釉和天蓝釉品种。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冬青釉赏瓶(清光绪官窑)


冬青釉赏瓶(清光绪官窑)

国内知名文物界专家王殿英、唐恺、黄家祥、维莲以及诸多收藏界、企业界人士近日在上海中福古玩城出席了由“维莲有约”携手著名收藏家胡平赏古瓷艺术精品论坛。论坛期间所展示的10件古瓷精品均由中国长三角收藏研究会荣誉理事、资深收藏家胡平先生所提供。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的就是其中一件光绪官窑冬青釉赏瓶。由黄家祥、维莲、王殿英和唐恺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此瓶的鉴定结论是:“此瓶釉色光润亮丽如玉,胎骨细腻,器底包浆自然,整器造型优美,为清代光绪皇帝赏赐臣下之重器,收藏价值极高。”笔者曾上手轻抚此瓶,深感釉层肥厚,冬青釉发色纯正典雅,鼓腹上下处凸弦规范,器形沉稳,有正气凛然之感,且其为赏赐激励臣子清廉自守克尽职责之佳器也,难怪五年前李知宴称此瓶为真正的官窑。

考赏瓶之制,还要追溯到雍正朝。雍正在野史中是个刻薄寡恩、阴谋篡夺帝位之人,但他在位锐意改革、勤于政事,在康乾盛世中处于承先启后之关键阶段,功绩已为当代历史学家所肯定。当时雍正一方面大力整顿吏治,特别是严惩腐败贪污,另一方面又实行加俸养廉,使官吏勤于职守,赏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赏瓶的形制当仿于玉壶春瓶,由我国清代著名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烧造,其定式为撇口、细长颈、肩部饰凸弦纹、圆腹、圈足,纹饰为青花蕉叶、缠枝莲,寓意“清廉”。此瓶式样后世虽有增损,但基本沿袭不变,特别是其名称和用途从未改变,直至清末。所以赏瓶在我国清代陶瓷造型中可谓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之一,长期以来均为文物收藏家所重视和珍爱。胡平先生收藏的这件赏瓶无论从色釉、胎骨、纹饰、器型均符合传统赏瓶之特点,尤其是其底部之“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青花色泽沉着,与市场上仿制品迥异,故为传世官窑制器无疑。

赏瓶自乾隆后虽定式不改,但施釉历朝均有创新,遂使赏瓶的内涵更趋丰厚,审美更趋多元化。这件赏瓶施的是冬青釉,在光绪年间的赏瓶中并不少见。冬青釉是青釉的一种,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但从传世明代永乐、宣德、嘉靖各朝冬青釉佳品分析,其色泽尚有一定差异,如永乐制品青中闪绿,宣德釉色有深有浅,嘉靖釉面苍青肥厚等,于此可见所谓冬青釉者,实在是介于粉青和豆青釉之间的一种色釉,故也有学者称其为“仿龙泉釉”的。冬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于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其呈色与工匠的工艺技术关系极大,要烧造整器色泽一致、呈色稳定的冬青釉瓷器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冬青釉瓷器如仅以工艺水平来比较,则应推清代康熙朝烧造的最为精致。时至晚清,瓷器制造虽已无法同康乾盛世相提并论,但一些官窑的精品力作则仍然给人以极大的艺术震撼。这件光绪官窑赏瓶呈浅豆青色,釉薄而坚润,釉面无开片,器里外均为一色冬青釉,其工艺水平可直逼康熙制器。宝而藏之,谁曰不宜?

色如碧玉的民窑瓷器东青釉


东青釉最早是宋代民窑青釉瓷器的一种,后来清代大量仿制,所以清代东青釉瓷器比较多,东青釉色如碧玉,晶莹翠绿。

清代东青釉瓷器

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成功仿烧东青釉,乾隆时期传承了这种技术,并且添加了许多装饰技法,如东青釉描金、冬青釉粉彩等。以后在清代光绪,宣统时期都有烧造,可见清代皇宫对东青釉的喜爱程度。

清乾隆东青釉荷叶杯

清乾隆东青釉荷叶杯器呈卷边荷叶造型。口边卷曲,深腹,底微拱。,口底不规则。尺寸:高5.6厘米。东青釉荷叶杯胎质细白坚致,施东青釉,壁饰叶脉纹,杯心饰堆粉莲蓬纹。该杯造型象生、巧致。

东青釉八卦纹琮式瓶

东青釉八卦纹琮式瓶,清宣统,高27.6cm,口径9.3cm,足径10.6cm。

瓶仿玉琮造型,小口,方腹,圈足。通体施东青釉。外壁四面各凸起八卦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瓶从造型和色泽皆仿周代玉琮,古朴而雅致。

清代粉青釉仿生文房用具瓷器


仿生瓷器是清代大量烧造,说明当时瓷器烧造工艺成熟,才有能力有精力创新古人没有瓷器品类,而仿生瓷器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清粉青釉叶形洗

粉青釉叶形洗属文房用具之一。瓷器洗子皆呈树叶造形,边缘突起,中为浅底,叶柄粗短,叶片各分为五瓣;洗底部制有叶脉,纹理清晰,制作精细,生动形象。通体施以粉青釉,胎质细腻,釉色纯正,釉汁肥厚,色调青绿粉润,有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洗底部各有里钉8个,中央处有蓝色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该仿生洗外轮廓线复杂,加之粉青釉在明、清时期仅见于景德镇所制,组合配套烧成难度较大。

清粉青釉莲式水丞

水丞外形为莲蓬、荷叶造型,将水丞、笔洗两件文房用具化身为文人喜欢的莲荷,巧妙地把实用器与艺术品合二为一。水丞由横置的六角形莲蓬头制成,表面制有7个乳钉状凸点,用来象征成熟的莲子,上部开有圆口,空腹用于盛水;其侧有两片叠加的荷叶,一为椭圆形全叶,一为露出一半的月牙形叶,均可用作笔洗。粉青釉莲式水丞整个瓷器施以粉青釉,以淡绿色为主,釉质莹润,色彩柔和。器底有多处支烧点。 这件水丞造型活泼,是清中期清宫文房用品中的代表瓷器。

清粉青釉莲式水丞包浆厚重,有历史感的瓷器

水丞为古代文具之一,三国、两晋时多作兔形,唐、五代时有呈瓜棱形的,少数有盖;明、清时期继续烧制,以景德镇窑制品为最佳。

北宋官窑青釉琮式瓶


这件北宋官窑青釉琮式瓶(图1),高32.9、口径13、足径15.2厘米;敛口(图2),拱壁方形体,圈足(图3),四委角间饰简化兽面纹。通体施青釉,色泽青中微闪灰,釉面肥厚、温润,有大小纵横纹片。足际刷紫褐色护胎汁,磕碰处可见胎骨呈浅灰色,胎质较南宋官窑显粗。肩部的四角端面署有出窑后加刻的楷体“观、音、庵、记”铭文,当属庵堂的标志。

汴京官窑继汝窑而发展,靖康之难后停烧,因黄河改道致窑址被深埋六公尺地下。但其产品依然可从承传脉络上得到确认:此瓶造型典雅,口与颈的曲面优美、流畅,硕腹于方中见圆,圆中有方(注:目前已面世的南宋官窑、龙泉窑琮式瓶,均呈直壁的方形体),整器取古琮之形,却能准确地再现良渚文化玉琮之精髓(拱形壁、小委角及兽面纹),符合宋徽宗赵佶雅好古玉艺术的个性;纹饰以四委角为中心,每排垂直雕琢兽面纹五节,纹样古朴大气,对照传世器可知,五节兽面纹系宋代官窑琮式瓶唯一的纹样,例如,被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南宋官窑琮式瓶,以及1995年10月北京翰海1016号拍品的那件宋官窑琮式瓶,它们的纹饰均为五节兽面纹;胎体完美无瑕,叩之却声音如瓦,此为最独特,不同于南宋官窑的清脆声,也有别于明清仿官器之金石声,尤其是略泛光泽的浅灰色胎骨,质地虽不及南宋郊坛下官窑细腻,却较其坚致,也远较北宋汝窑滋润,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汴京所处地域的胎土状况;釉厚滋润若堆脂,釉面略显高低不平,有少量破泡和缩釉斑现象,不同于雍乾仿官器釉面的平整与晶亮,当属北宋青釉应有的时代风貌;釉层内密布大小气泡,参差不齐若“聚沫攒珠”状,不同于明清仿官器的釉内气泡大小较整齐、疏密有序;圈足宽厚、修足圆润,足脊显清晰的竹刮痕,此为汝窑、龙泉窑圈足的常见制式,亦是北宋官窑在汝窑四方委角盒及大圈足汝窑洗基础上的演绎;足际涂护胎釉,色泽深沉,当属宋朝名窑的工艺特色,典型者有北宋钧窑、龙泉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常用芝麻酱色釉或赭红色釉料涂足抹底作修饰,并以此避免粘窑;款识系凿刻而成,字体苍劲、规范,至于是否属北宋时所刻,尚须进一步考证。然而,单就铭文的“记”字而言,历代王朝中数宋朝运用频率最高,应运得最经典亦数宋朝,不仅仅瓷器,还多见于印章、书画等,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此外,该琮式瓶的口部与器身四壁,遗有多处不可伪造的自然磨损痕:器里器外原本透明的无色开片,已显出不同程度的浅黄色;底足内的釉面则崭亮如初,冰裂纹依旧无色透澈。前二项,大抵与“观音庵”的日月供奉与香火浸染,及供养人与收藏者的拂拭触摸有关;后一项应与器物自身的直墙圈足无意间起到了阻隔外界沁入的屏障作用有关。这些亦都载有大量信息,是该琮式瓶的本相,及其历经九个世纪的有力佐证。

官窑青釉暗龙纹洗(宋)


官窑青釉暗龙纹洗

现藏天津博物馆。

宋(960-1279),高5.6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12.3厘米。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立官窑,现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窑址在杭州市凤凰山下;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现珍藏在天津博物馆的宋官窑龙纹圆洗就是南宋郊坛官窑的产品。

此件龙纹圆洗高5.6厘米,口径19.5 厘米,足径12.3厘米。洗壁垂直微向外撇,平底,圈足宽而浅。通体灰青色釉,青翠如玉,釉汁肥厚凝重,釉面布满了自然天成、纵横交错的开片。洗口部镶铜口,圈足露胎呈褐色,紫口铁足的特征十分明显。洗内底印有一条苍龙,其形象矫健勇猛,笔触细微,但由于釉汁太厚,只有高光下才能显现,更增添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之感。此洗釉色纯正,造型古朴、大方,为官窑典型器物,并且印有龙纹,较为罕见。《中国陶瓷发展史》一书记载过这种官窑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这样一件洗子,深受清代皇室喜爱,器底刻有乾隆御题诗,可见其珍贵。

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至黑褐色,胎较薄,施釉较厚,釉有粉青、炒米黄等多种色泽;器型除盘、碗、碟、洗等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者甚多。

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质感,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烧成,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美玉一般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纵横交织的开片纹,有说不尽的奥妙。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至5%,致使器物的口缘釉薄处呈露灰紫色,圈足底端刮釉露胎处亦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点。这也是官窑器物的明显特征。

什么是青釉


青釉是古代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的青釉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清康熙瓷器苹果青釉瓶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苹果青釉瓶瓶撇口,束颈,溜肩,椭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苹果青釉,色调柔和,釉面光润有开片。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青釉是我国传统的色釉,系以微量的氧化铁作呈色剂,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釉色清淡含蓄,类冰似玉,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釉瓷器进一步发展,在釉色控制技术方面更加娴熟,烧造出大量粉青、冬青、翠青釉等名贵青釉瓷器。

翠青釉 瓷器釉色名,青釉之一种,为明代永乐时所创。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泽淡雅,下部较浓重。

清康熙,高21.2cm,口径8.4cm,足径8.9cm。

赏析一组清代官窑黄釉碗


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适量氧化铁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黄色。早在唐代时期已能烧制出高温黄釉瓷器,如安徽寿州窑、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郏县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和河北曲阳窑等。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铝为助熔剂的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唐三彩和宋三彩陶器上已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始见于明代洪武官窑瓷器上,其后都有烧造。

在明代,因黄色在宫廷祭祀礼器中地位显赫,故黄釉瓷的生产受到朝廷的严格控制。《大明汇典》卷二〇一记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祭器,其中方丘(地坛)为黄色。《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卷一,“祭器”条载:“钦定祭器,地坛正位有黄色瓷。”

明清两代官窑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生产。《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明清时期宫廷对黄釉瓷器的使用略有不同,明代黄釉瓷器主要作为皇室的祭器。清代宫廷黄釉瓷器除了祭器外,还成为日常生活用器。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如《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里外黄釉器专供皇帝、皇后、皇太后享用;而里白釉外黄釉器专供皇妃使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和常在都不用黄器,前者用绿地紫龙,后者用绿地红龙器。尊卑有别,不可僭越。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力、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

镇江博物馆藏有清康熙黄釉大碗(图1),高16.6、口径36、底径15.3厘米,敞口,深腹,圈足,底款“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款;全器施黄釉,口沿有积釉,釉层肥厚。

乾隆款黄釉云龙纹瓷碗(图2),高7、口径14.3、足径7.4厘米;敛口,深腹(图3),圈足;足内“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图4)。全器施黄釉,乾隆官窑黄釉器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莹。腹部暗刻云龙纹,龙发浓密,向上飞扬,动感强烈。云的形状类似于长脚如意云,其辅助纹饰是火焰纹,火焰纹继承了康熙朝的特征,为连续的“山”字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