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仿古瓷砖 > 导航 >

仿古瓷成为日本“国宝”

仿古瓷成为日本“国宝”

仿古瓷砖 瓷砖仿古 瓷砖墙面

2020-06-19

仿古瓷砖。

黄云鹏与高仿品

在日本,中国古陶瓷一直是大藏家追逐的重器,而黄云鹏的仿古瓷屡次让日本藏界“打了眼”。

1996年,日本陶瓷收藏界人士发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孤品“清代乾隆粉彩镂空开光花卉纹象耳转心瓶”现身东京文物市场。后几经查证,才知这是一件高仿品。

第二年,一件“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瓶”经日本顶级陶瓷专家层层把关,走上日本某大型拍卖会的拍台上,并被视为明永乐真品以极高的价格成交。不过,这件青花瓷并非明代珍品,也是出自黄云鹏之手的仿古瓷。

后来,日本集全国陶瓷鉴定专家之力,才鉴定出是件仿品。尽管如此,该藏品最终却被日本前首相乔本龙太郎以45万日元珍藏,被日本产经新闻社誉为“人间瑰宝”。wWW.TaOci52.cOm

黄云鹏善仿青花,这是业界公认的。他的很多青花作品标明仿品,卖价有时仍超过古董。说到他与青花结缘,那还是30多年前的事了。

1977年,他回江西丰城老家。县博物馆参观时,一个明代青花瓷瓶引起黄云鹏的注意。围着这个瓶左看右看半天后,黄云鹏脱口而出,“是元青花!”据他博物馆的同学介绍,这个瓶子是当地一位老太太种地时刨出来的,博物馆以为是明代青花,花了60元收过来。

如今,这款由黄云鹏发现的青花瓶成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次结缘,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云鹏就开始仿元青花、明永宣青花瓷,并在国内开始崭露头角。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日本的青花瓷


中国的青花瓷在十四世纪中成熟后,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以后,青花技术也渐流入诸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都烧出了以模仿中国瓷为主的青花瓷。

日本将青花称为染付,所用钴料称为“吴须”或“唐吴须”,一般认为,青花技术由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至日本。1592-1598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从朝鲜掠走了大批陶瓷器和陶工,被称为“陶器战争”,从战争中带回的陶工对日本青花瓷的烧制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可以相互印证的是,日本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1603-1876)初的1616年,距陶器战争约20年,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江户时代早期(相当于中国的明末)的产品以日用器为主,纹样多是简约的松、竹、梅、柳、葡萄、卷草等植物纹,青花呈色灰蓝,较暗。纹样采用双勾填色的笔法,和中国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风格上很接近。

江户时代中期的日本青花已显示出浓烈的本土文化特色。一些十八世纪初(相当于中国乾隆时代)的作品构图严谨,绘画工致,淡雅而端丽。这时生产的青花碗很受民众欢迎。日本的陶都濑户烧制陶胎的“青花器皿”手制成型,胎体厚重,呈扁平的长方形,纹饰有野鸟、野兔、人物、花草等,稚拙古朴。

江户后期(相当于中国的道光、咸丰、同治)青花瓷制作已很普遍,有瓷胎青花也有半陶半瓷的青花。很多青花都配套生产,如茶道用具水指、茶入、茶碗、香盒、香炉等。纹样受中国清代青花影响,色调艳丽,称“青华手”。

日本青花中可称为官窑的是锅岛烧。锅岛烧是江户时代锅岛藩的御用窑,创建于1628年(中国崇祯元年),从作品看,十八世纪的产品(中国的康熙、雍正年间)最为成熟。锅岛烧有青瓷、五彩和青花三大系列,都非常成功。

锅岛烧的青花呈色纯净,有浓淡色阶,和康熙后期青花相似。绘画时一丝不苟,注重写实,植物的筋脉、枯叶、虫洞都真实地反映出来。有些作品采用留白处用青釉渲染的方法,还有些采用加绘五彩的方法,都显得华丽端庄,有一种皇家气息。造型以盘为主,另有碗、瓶、壶、釜等。胎质细腻,扣之声音清脆,具有日本瓷的特征。

古代日本陶瓷生产遍及各岛,有不少窑址烧制青花,伊万里烧是当时的青花名窑。

伊万里烧青花的主要成就是烧制具有异国风格的器物,在伊万里烧中,很有特点的是模仿中国外销瓷的“芙蓉手”。“芙蓉手”指明晚期采用分格开光装饰的青花盘,因盘边的分格很象芙蓉花瓣,因此用之来命名。这些日本生产的青花盘和中国产品非常像,远销到欧洲,西方人很难分清。有些伊万里青花上还题“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年号款和“富贵长春”等吉祥款,这种出于商业利益的亦步亦趋的模仿也反映了日本青花和中国青花的渊源关系。

日本瓷尤其是日本青花瓷在中国流传的数量可观,大多数人或不识或轻视,对于藏家来说,失之交臂是很可惜的。

我国历代名瓷国宝


中国古代制作过许多精美艺术瓷器,尤其为皇家宫廷特制的名贵艺瓷,表现出极高的科技、工艺与烧造水平,也是精湛的中国瓷艺的结晶与精华。

由于王朝更迭、世代变迁、战火毁坏,诸多显赫一时的名窑名瓷大多已为历史所湮灭,有的烟消云散,有的流传今日已所剩无几,成为稀世珍品,绝代国宝。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样为世界各国所珍视与收藏。目前陶瓷收藏家与古瓷爱好者们都想了解中国历代名瓷的存世数量及下落,笔者据收集到的海内外资料,略作介绍:钧窑瓷器

宋代著名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州市。为北宋宋徽宗御用珍贵瓷器,系柴烧还原焰烧成。釉有天青、月白,尤以钧红釉为最名贵。宫苑用花盆均有编号。因存世数量少,世间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现收藏仅限于北京、台湾、故宫博物院及美、日等国家博物馆,详细数量欠详。

汝窑瓷器

宋代著名官窑,产于河南宝丰,烧造时间为北宋后期约27年时间。属宋帝及宫苑独亨艺术珍品,器表以“玛瑙釉、香灰胎、芝麻钉底”为特征。目前全世界存世仅66件。藏者为:台湾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17件,英国达维德基金会8件,上海博物馆8件,日本2件,美国2件,天津艺术博1件,香港罗桂祥1件,广州南越王博物馆1件。

前不久,美国纽约拍卖行拍卖一件口径8厘米汝官窑瓷碟,售价高达154万美元。

南宋官窑瓷器

宋代著名官窑,窑址在浙江杭州凤凰山郊坛及修内司(详址待考)。器表为厚釉薄胎,胎呈黑灰,黑褐色,釉色晶莹,青中泛绿,有冰裂纹。烧造时间约有100年左右。全世界现存世仅百件左右。其中台湾故宫70余件,北京故宫20多件,流落日本4-5件,上海及香港博物单位亦收藏数件不等。

香港拍卖过一件南宋官窑瓷器,成交价为2500万港币。还有一件花瓶以2000万港币被一日商购去

哥窑

宋代著名官窑,窑址在今浙江龙泉。青瓷产品,胎呈紫、黑、深崐灰、土黄色,釉调厚润,呈天青、月白、深灰、青黄、炒米黄色。多带冰裂纹片,被誉为“紫口铁足”、“金丝铁线”。收藏单位有北京、台湾、上海等地博物馆,国外美、日亦有少数收藏。存世数量不超过100件。

定窑

宋代著名官窑,窑址在河北曲阳(保定市)。胎质细腻洁白,薄壁,器表有刻花、印花等,纹饰有龙、凤、牡丹、荷花等。釉色有白、绿、黑、紫等。最名贵茶盏嵌有金口。国内藏品以白釉孩儿卧枕为著名。国外收藏不足10件。其中日本白定1件、红定2件、黑定3件;韩国藏红定2件、黑定3件;美国藏红定1件。

建窑

宋代著名官窑,窑址在今福建建阳一带,以产黑釉为底釉窑变天目茶碗、盏为最。二次大战期间流落日本的5件天目釉茶碗,被日本指定为国宝级崐物(最高级别)。国内建窑精品收藏与存世数量欠详。

磁州窑

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彭城与磁县观台,一直延续烧造至今。胎呈灰白、灰黄,尤以十数种技法装饰民间喜闻乐见纹样的花瓶、瓷枕为绝。存世花瓶精品仅数十件,留世瓷枕精品不少。

元代青花

元代产品,窑址在江西景德镇。目前据统计全世界存世元代青花瓷器约在300件左右,其中多数藏于国外,以收藏80余件的土耳其为冠,国内出土有近百件,在60年代河北保定一墓葬一次出土11件元青花瓷曾令世人惊讶,可见其珍。

清宫珐琅彩瓷

清迁从景德镇订购瓷胎,选用进口彩料在北京内务府彩绘与烧制而成。据统计现存世约500件左右,部分流传国外。

日本瓷艺学自宁波


5月中旬,年近八旬的日本佛教专家村上博优第15次来到宁波,考察了陶瓷收藏家朱勇伟近日在天童寺附近发现的南宋陶窑窑址,并初步得出结论:被日本人称为“陶瓷之祖”的加藤四郎是在天童寺附近学习制陶。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郎作为奴仆随道元禅师来到明州(宁波)天童寺,道元禅师在天童寺留学回国后成了日本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而加藤四郎则在浙江和福建一带学习了5年制陶技术,归国后在濑户等地烧制一种被称为“濑户烧”的陶器,后来被称为日本的“陶瓷之祖”。但他在哪里学习制陶一直是个谜。

村上博优在研究佛学时发现,道元禅师在中国期间一直住在天童寺,作为奴仆的加藤四郎不可能远离主人,因此他可能在天童附近学习制陶。当时村上博优便马上来到宁波,但天童寺附近还没有发现南宋陶窑窑址,而宁波地区发现的南宋陶窑都是“龙窑”,而日本的“濑户烧”则是“馒头窑”。

两个疑点并没有让这位佛学专家放弃,他多次往返日本和宁波,实地考察了两地的许多窑址。一年前,他破解了“濑户烧”窑形改造之谜:龙窑要用大量的松油当燃料提高窑温,而日本濑户一带的山上很少有松树,所以加藤四郎和他的传人便将“龙窑”改良成了不用松油作燃料的“馒头窑”。

唉!仿古瓷


如果你是一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必然要面对仿古瓷。能否鉴别真伪,是你收藏成败之关键,因此不少人伤透了脑筋,更伤透了心。

有朋友问,鉴别仿古瓷有没有秘诀?我认为没有。为什么?因为鉴别真品与仿品,要靠自己反复对比捉摸,积累经验,实践出真知。有些人对着印刷精美的文物图书搞收藏,以为获得了真传“秘诀”,结果购得了一堆仿品。其实,仿古瓷在某些方面肯定会与真品有相似之处,不然怎么叫“仿古瓷”呢?

如果能够了解清楚仿古瓷的历史情况,增加一些仿古瓷的知识,对收藏爱好者是很有帮助的。

自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即仿古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古瓷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一丝不苟;二是只模仿造型、纹饰等,但不仿写年款;三是造型、纹饰等皆不模仿,但仿写年款,目的无非满足人们崇古的意趣或赚钱牟利。

历史上仿古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明代、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国时期、本世纪80年代以来。

明代仿古瓷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景德镇官窑仿宋代官、哥、汝、定、钩、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为主,不重视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时期的仿品为多见,仿品有写本朝年款的,也有不写年款的。一类是后代仿前代官窑瓷器,仿写前代款的和写本代款的都有。据考证,后代官窑瓷器上署前代年号款从成化时开始,以后多见。实证有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的仿写“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碗。晚明时期,由于永乐、宣德、成化之瓷器价格不断上涨,有的已与宋瓷价格持平,在繁荣的古董市场推动下,嘉靖、万历时期仿制的永乐、宣德、成化官窑瓷器,数量不少,水平也高。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特设“仿古作”,比之明代,瓷器仿古之风更甚,范围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及明代各朝的瓷器。部分仿品因按宫廷旧藏原样仿制,以至真伪难辨。宋代五大名窑仿品,数量较多,且釉色的仿制相当成功。康熙朝仿明代各朝年款几乎无所不至,如“洪武年造”、“永乐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达十多种,尤以仿写成化款、宣德款多见。品种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多。

清末和民国时期仿古瓷大量涌现,品种多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末光绪、宣统官窑瓷器,大多有仿。部分仿品水平较高,行家高手也难辨真伪。此时生产的“后挂彩”瓷器尤其值得注意,因其胎是旧的,彩是后来添加上去的,更难鉴识真伪。

80年代以来仿古之风愈演愈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民国瓷器,几乎都有仿制,而且新仿的品种不断增多,真是防不胜防。仿品水平参差,水平低的较易识别;部分按真品实物由仿古高手仿制的“高仿品”,无论造型、纹饰、手感轻重等都与真品极为相似,再加上人为刻意的做旧,几可乱真。

总观整个仿古瓷的历史,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大,品种繁多,颇令收藏爱好者,甚至专业工作者头痛。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要准确地对各个时期的仿古瓷加以鉴别非常不易,我们不禁要摇头叹息:唉,仿古瓷!

“谈虎色变”仿古瓷


众多的陶瓷藏家对仿古瓷往往谈虎色变,惟恐避之而不及。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仿古瓷本来作为艺术陶瓷的一个门类,却被些人利用,刻意作伪,以假充真,迷惑、欺骗了不少初入门道的玩家。高仿品有时连专家也难辨真假,给古瓷鉴定带来了许多麻烦。

其实,仿古瓷生产古已有之,历史上后代仿前代,民窑仿官窑,此窑仿彼窑,仿古先例比比皆是。以景德镇为例,元代釉上红绿彩就仿自宋金时北方定窑、磁州窑,为景德镇日后釉上彩瓷的盛行开先河;孔雀绿釉则仿自西亚同类产品,开创了景德镇低温釉新纪元。自明代宣德始,历代官民窑仿龙泉、仿定窑、仿哥、仿钧、仿汝等,丰富了景德镇高温颜色釉品种,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自明成化开始,官窑中出现了仿前朝宣德款的青花瓷,正德、嘉庆、隆庆、万历仿古之风渐兴,官、民窑相继参与,传世品中常可见到既仿前代造型、纹饰、款识,又留下了本朝工艺痕迹的仿古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历史上仿古高峰。官窑仿古往往仿自“内发旧器”,民窑则从官窑落选瓷投放市场变卖中得到原件作为仿制对象。仿制品种涉及历代名窑名品,不少仿品几可乱真。清中后期,仿古瓷一直没有间断,以光绪时期成就最大。

景德镇历史上的仿古,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外来工艺成果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则起到继承传统功效。仿古瓷往往是一种传统工艺技术的延续与发展,极少刻意作伪。造型、胎釉、纹饰款识虽然力求与所仿对象接近,但仍然不可避免的会打上仿制时代的烙印。所以,只要鉴别清楚流传至今的历史上的仿古瓷,仍然有其收藏价值。

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始作俑者肇端于民国时期。由于当时国内外对我国历代古瓷特别是官空白名品需求量的成倍增加贩卖古瓷的丰厚利润诱发了仿古瓷的生产。处于衰落中的景德镇瓷业,宛如打了一针强心剂,人们蜂拥而上,民间仿古一时呈燎原之势,从仿古制作到做旧作伪,无不以假乱真,真假难辨,于是文物市场鱼目混珠,赝品充斥。但是从正面看,民国仿古为挽救景德镇瓷业不致沉沦,为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得以延续,还是立下了汉马功劳。其仿品不管如何到位,总会留下民国工艺的蛛丝马迹。而民国瓷,只要制作精良,仍然有保值和升值的空间。现代仿古瓷生产的最初目的也只是为满足那些因古瓷不易得到的嗜古者的审美需求,这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具体体现,因此,其生产本身并没有错,不必“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们反对的是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骗取钱财,扰乱文物市场。只要提高辨伪能力,赝品市场只要越来小。我们不能因为泼脏水,连澡盆里的孩子一起泼掉。

其实就仿古瓷本身而言,作为陶瓷艺术的一种,同样具有陈列和收藏价值,只要标明仿自“某某朝代某某作品”,制作越精良,仿制越到位,收藏价值就越高。这是因为:

1、中国古代陶瓷博大精深,历代官窑瓷则代表了中国制瓷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现代仿古瓷继承了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是现代陶瓷艺术园地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所谓“越有民族性就有世界性”,正是这种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才使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仿古瓷所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求瓷制精美肥润、造型雄浑质朴,纹饰古雅精致,而不是在器形大小、厚薄乃至火石红、桔皮釉、蛤蜊光等特征上刻意追求,更不能在“旧”字上做文章。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外事活动所订做的仿古瓷,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各地博物馆出样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精美绝伦,既忠于原件,又高于原件,完全可以称之为“高仿瓷”。这类瓷,理应会有收藏价值。

2、制作仿古瓷,特别是高仿官窑名品,烧造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成品率低,费工费时,资金投入多,其单件产品的制作费用,如果包括残品的投入,远远高于现代艺术瓷,而目前的销售价(当然排除赝品),并不比现代艺术陶瓷名家的高。所以,有眼光的艺术品投资者能涉足高仿瓷,一定会有回报。过去收藏爱好者因看走眼而收藏的赝品瓷,不要统当成“垃圾”随意处理。剔除那些低劣的,真正的高仿品还是值得作为现代高档艺术瓷珍藏。

3、通过仿古瓷这个媒介,传统手工制瓷工艺作为一种对历史的回归,其意义显得特别重要。在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经过在规模的革新改造而逐渐萎缩以后,仿古瓷唤起了人们对历史、对传统的记忆,也成了抢救传统制瓷工艺的一种手段。以景德镇为例,要仿制不同朝代的不同产品并使之到位,其胎釉原料和装饰材料就要采用不同的传统配制方法而是现代标准化配方;欺成型工艺就必须是手工拉坯、修坯或印坯、镶坯而不是机械制瓷;其烧成最理想的窑炉还是镇式柴窑,而现代煤窑、气窑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其装饰必须是某些题材、画面十分熟练的画工,而不是生疏的“万金油”式的画匠。这一切的关键还是人才。有丰富经验的年长熟练工多集中从事高仿瓷制作,年青人则多数极功近利,对于钻研传统制瓷技艺不够刻苦或兴趣不大,可以预见,过不了多少年,景德镇的传统制瓷技艺将会逐渐失传,有一定水准的仿古瓷只会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来一定具有值和升值空间。

国宝级“景瓷”现身佛山


佛山10月28日电(宋百虎)借“2003中国陶瓷卫浴进出口交易会”和“第17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在佛山举办之良机,艺人将一批国宝级陶瓷工艺品带到南国陶都,在中国陶瓷城北门与佛山市民见面。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薄胎瓷是景德镇瓷器中的名贵艺术品之一。薄胎瓷以“薄”为其特征,所谓“只恐风吹去,又恐日炙消”,形象地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和名贵之处。制作薄胎瓷从配料、拉坯、修坯、上釉到装烧都要有极高的技术要领和严格的工艺要求。修坯是其中艰难精细的一环,老艺人全凭耳听手摸的经验测定厚薄,把2-3毫米的粗坯修刮到蛋壳一样,坏体经高温熔烧不变形,故成为驰名全球的陶瓷珍品。这次在佛山中国陶瓷城北门销售的景瓷工艺品中就有这样一只口径为45厘米的双面彩绘的薄胎碗。

陶瓷雕塑也是景瓷重要品种之一。工艺上,景瓷雕塑有圆雕、浮雕、镂雕、捏雕、镶雕、堆雕等几类;色彩上,有粉彩、新彩、描金和各种颜色釉等装饰。景瓷雕塑,各具特色,形象逼真,富丽多姿,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中华九龙柱”就是景瓷雕塑中的稀世珍宝。这次来佛山中国陶瓷城的景瓷工艺品中就有一件惟妙惟肖的仿制品。据介绍,“中华九龙柱”是采用景德镇特有的原生高岭土,先经过24道除铁工艺制作成质地细嫩洁白的原坯,再经过工艺师4次绘图、5次雕刻、2次煅烧而成,造型简练而富实、构图精细而大气、着色雍容而平和,高贵典雅、工艺精湛。其雕刻一项就需2名工艺师连续工作200多个工作日,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而其厚薄不均的造型,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成时不发生变形更是难能可贵。因此,制造一件完美无缺的“中华九龙柱”实属不易,她也成为国内外收藏家的追逐对象。(责编/翟秀艳)

冷门明清瓷会成为黑马


在海外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价格最稳定、坚挺的数明清瓷器。中国古代书画因外国人研究、鉴定的水准有限,部分赝品的出现影响了中国古代书画的声誉,故苏富比在美国纽约已暂停拍卖中国古书画,但在香港依然开拍,一年仍有两个专场。中国的明清硬木家具,八十年代中后期始至九十年代早期,海外拍卖价格也曾急速高扬。但如今如你再问中国的明清硬木家具收藏家,他们只能一脸无奈地叹息,明清硬木家具在上海的各红木家具店价格都下跌了一半以上,原来的高价格有人为炒作的嫌疑。而价廉物美的江、浙地区、山西地区等地的白木雕花家具却受到欧美人士青睐,令中国传统、保守的硬木家具收藏家百思而不得其解。

再看中国古代瓷器,八十年代中期,海外收藏家确有人炒作过唐三彩,一匹唐三彩马炒到50万美元不等,后又炒过晋瓷,一尊晋瓷辟邪怪兽,拍卖价也高达数万美元。九十年代初中期,也有人操作过宋、元、明龙泉窑拍卖专场。以上凡此种种,均是随潮流所动,价格高低起伏颇大的收藏品。唯有明清官窑瓷,价格稳定,呈缓慢上升的势头。如海外拍卖行每次拍卖,大都是少量的元末明初的青花,明清的斗彩、五彩、粉彩唱主角,近日苏富比在香港拍卖的中国瓷器古玩专场,情况也大致如此。明清官窑瓷如以上所说的斗彩、五彩、粉彩瓶、盘、碗、杯,可以说是国内外拍卖场上的硬通货,拍进来易,拍出去也易。

然而,明清官窑瓷,动辄数万元数十万元的价格,这不是民间工薪族收藏家所能承受的。偶尔咬咬牙收进一二件小件器物,还可以,再去拍卖会现场,只能去看风景了。纵然国内有一些先富起来的白领、私营企业者,股票投资者,也只能在拍卖会上称雄一二次而已。因为以上这些新兴的明清瓷器收藏家,终究还缺乏鉴赏研究及心理与经济上的准备,除非是企业集团行为,个人财力终究有限。

那么如何收藏明清官窑器及精品民窑瓷呢?笔者的观点是寻找能增值的收藏品“黑马”。如近期上海拍出清宫廷流出来的清雍正胭脂红小盖碗高达101万元,清雍正黄釉小杯一对高达88万元,清康熙白釉对碗25.5万元。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信息:明清单色釉瓷器已被人悄悄地在追捧,有望找到一个收藏的方向,去寻找价廉物美又有可能升值的单色釉明清瓷器,说不定几年后你再上拍卖行会有一个意外的惊喜。

当然拍卖行上被追捧的器物的价格,包含着很多水分。如以上所说的胭脂红、黄釉、白釉瓷器,在民间市场上的价格行情远低于被追捧的拍卖价。如有心在一些小型的拍卖会上,你还能觅到价廉的收藏品。如近期在北京报国寺,有一藏家在拍卖会上拍到一件5万多元的清雍正官窑矾红花瓶,乐得笑不拢嘴。该藏家说此瓶的真正拍卖价应该在50万元左右,真让他在小拍卖会上捡了一个“大漏”。至于工薪族收藏家,去寻找一些民窑的胭脂红、黄釉、白釉明清瓷,价格也在数百数千上万元之间,完全能承受得起。他们无力在拍卖会上掀风作浪,但却能在民间收藏品市场穿梭其间,凭眼力捡到一件件目前冷门,以后有望升值的瓷器“准黑马”,这无疑也是一种乐趣,一种投资,从而引发一阵自发的收藏研究热,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民间工薪族收藏家来说,纯收藏是占第一位的,作为未来的投资是占第二位的。当然将来收藏加投资结合起来,这将是最合理的收藏选择。风云突变的收藏拍卖品市场,有眼力的民间收藏家不露声色瞄准收藏品的“黑马”,施展出浑身的才智去逮住它,去抓住一次次收藏良机。

这就是新一代年轻的民间收藏家的自得其乐,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当众多收藏爱好者明白这一道理时,形势又突变了,又让人难瞄准方向了。收藏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胆力,是一种挑战。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你选择什么藏品来挑战?这里面的悬念太迷人了。古玩是联接现实的历史隧道,它的通道很幽深。

鉴宝:成化年制 属于日本瓷


“这个盘子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家里做菜时一直用它当鱼盘。”18日上午,在济南市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济南市博物馆、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地区分会联合举办的鉴宝活动上,很多市民把家里收藏的宝贝带到了现场。记者发现,藏友们带来的宝贝不少,其中有的藏品背后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专家表示鱼盘是仿“成化年制”

上午8点多,很多市民就大包小包地把家里的宝贝带到了鉴宝现场,让专家“一看究竟”。市民秦女士与母亲一起带来了两个精美的瓷器,其中一个鱼盘做工、画工都很精美,背面印有“成化年制”。经过一番鉴定,瓷器鉴定专家陈玉泉给出了结论:“这个鱼盘是昭和年间制的,但它是仿‘成化年制’,属于日本瓷”。陈玉泉说,这款日本昭和年间的瓷器,相当于光绪时期,虽然是仿制明成化年间瓷器样式,但仍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据秦女士说,这个鱼盘是爷爷那辈留下来的,当年家里做菜时一直用它盛鱼,后来听别人说是“古董”,才收藏了起来,但不了解其中到底有什么价值。据了解,秦女士的爷爷当年做酱园,日本人在济南开饭店赊了很多货,后来日本战败投降后,开饭店的日本人没钱还账就用日本瓷来抵债。秦女士说,家里还有好几个类似的日本瓷,早些年一直在厨房用着,后来还打碎过几个。现在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后,秦女士说要放回家好好保管,也算是对历史的记录。

在鉴宝现场,市民带来了瓷器、玉器、青铜器、杂项等五花八门。记者注意到,有市民带来的藏品被鉴定为赝品后,很是失望。专家也劝诫市民,喜欢收藏不是坏事,但是不能投机,更不能想着靠其一夜暴富。一件古董只有同时具备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考古价值和欣赏价值,最后才能谈经济价值,所以市民要抱有一颗平常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仿古瓷成为日本“国宝”》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仿古瓷成为日本“国宝”》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仿古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