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收藏级犀角杯:古朴优雅蕴藏历史

收藏级犀角杯:古朴优雅蕴藏历史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2020-06-19

古代瓷器收藏。

珍稀藏品鉴赏

中国犀角文化源远流长,犀角杯在历史上风光无限。犀角杯材料珍贵,雕刻精美,被誉为古玩杂件中的佳器,是历代帝王将相、富商巨贾、文人骚客用来炫耀财富的一种奢侈品。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在古代它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犀角之所以如此珍贵有名,是因古人有把犀牛形象作为崇拜物的习俗,如青铜铸造、瓷器刻画等的图案,认为犀牛可以辟邪、镇凶、保平安。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犀角本身就是一种名贵的药材。近年来犀牛角雕件在传统杂项市场中持续升温 ,价格稳中有升,翻了数十倍以上,成为古玩杂项中的收藏明星。《汉书》论:“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可见当时即为进贡宫廷的贡品。犀牛角比象牙稀有,是清热解毒的名贵药材,产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犀牛角雕件形制以酒杯为主,古代士大夫用此饮酒,药力溶于酒中,有养生疗病的效果,故犀角杯也可称为古代养生杯。

宋元之前,罕见犀角雕刻件传世。那时犀角器皿作为实用器,自然使用损坏多,故很少见到传世或出土的藏品历史上的犀角杯,由于年代久远犀角会被侵蚀,所以流传下来的犀角制品少之又少,全国存世的还不足5000件,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当代古玩收藏家收藏犀角雕,主要供赏玩收藏,这与古代盛水的彩陶壶、商周盛酒的青铜器、唐宋品茶的茶盏一样,实用价值早已变换为观赏和收藏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犀角杯的艺术价值得不到社会重视,不少犀角杯被研碎作药。八十年代后其艺术价值逐渐重现天日。由此可见,幸存至今的犀角杯是何等珍贵。该款犀角杯重506g,杯口呈椭圆形;材质精良,包浆古雅润泽;刚柔相济,飘逸流畅。

犀角雕比牙雕稀少、比竹雕珍贵、比木雕精致,是杂项收藏品中的上品收藏对象,近几年犀角艺术品价格增长幅度令人惊叹。香港佳士得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松竹堂珍藏犀角雕艺术品从预展就吸引了众多藏家的关注,30件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高达2.37亿港元,超过拍前估价7倍。有6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了600万人民币,成交价最高的两件拍品皆以399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新的世界拍卖纪录以及该收藏类别新的价格标杆。犀角杯为古代宫廷及上流贵族所钟爱,往往材艺双美。物以稀为贵,犀角雕数量本就有限,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征集的犀角杯作为珍稀古玩,材料讲究,又为天然成品,造型精巧,质地莹润;恢宏大气中又颇富诗情画意,堪称佳器,业内专家赞叹其必将引起市场的争相追捧。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粉彩秋操杯瓷器背后的历史


秋操杯听起来怪怪的,不了解秋操杯历史的人肯定不清楚为什么叫这么古怪的名字,古代瓷器没有这么不雅稚的名字,秋操杯,是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纪念杯。也是奖品,也是为了鼓舞军心,鼓舞摇摇欲坠大清王朝的士气。秋操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共举行过三次“秋操”,第一次在河北河间举行,随后还有河南“彰德秋操”、无锡“太湖秋操”。作为清廷“大阅兵”的纪念品,三次秋操共有三种秋操杯传世:其一,边款为“大清光绪三十一年河间附近秋季大操记念”的红彩描金龙纹杯;其二,题铭为“光绪三十二年彰德附近大操记念”、图案为大清龙旗的铜胎景泰蓝杯;其三,边款为“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记念”的粉彩荷花吸杯。

最有寓意的秋操杯-粉彩荷花秋操杯

太湖秋操杯形如一朵盛开的荷花,粉红的花瓣中,花蕊嫩黄,花梗碧绿。杯子内底上,脉络清晰的花瓣间,有一小孔,与花梗相连,花梗中空管。太湖秋操杯设计成粉红色莲花形,正有取“一片丹心”,报效朝廷之意。

太湖秋操杯背后的故事

太湖秋操和安庆马炮营起义

“太湖秋操纪念杯”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其柄背处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太湖秋操纪念杯”等字样,那么“太湖秋操”是否有史可稽呢?

民国《太湖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冬十月举行秋操”,又据《辛亥革命安徽资料汇编》等书可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定在(农历)十月,调集南洋各镇新军在安徽太湖举行会操,派荫昌、端方为阅兵大臣。《清史稿》也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己卯,命荫昌、端方校阅秋操。”(八月为清廷布置任务的时间,定在这年十月举行。)

关于为什么选择在安徽太湖举行秋操,《太湖县志》记载:“以太湖当吴楚要冲,指定为鄂宁两省秋操。”这次秋操对镇双方是江苏的清军第九镇(镇相当于现在的师)和湖北的第八镇,安徽太湖地处两省要冲,地形与环境也适合军事操练。同时,安徽的第三十一混成协(协相当于旅)也派出了一个营参加这次秋操。

太湖县自太平天国战乱以后,已有数十年没有过兵事了。这次军事操练让附近人很新鲜,政府也很重视,先期就“设电报,筑马路,宾馆、行辕纷纷营造。”而来阅兵的不仅有清廷多位高官,同时还有各国军事要人前来观摩。演习的内容更是全面,包括:攻占敌方山头、迂回穿插、侦察敌情、后队支援、后勤辎重供应、步骑炮合作推进、战地救护等演练。

正当秋操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却从京城传来一个“噩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几乎同时死去。秋操只好暂停,举行哀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快从省垣安庆又传了“兵变”的消息。

这“兵变”正是著名的“安庆马炮营起义”。1904年,清政府谕令各地编练新军,安徽随后响应。而以陈独秀、柏文尉为代表的革命人士深入新军中去,在军队中培养革命力量,后来还成立了岳王会等组织。以熊成基、范传甲为首的新军中革命党人,本想在太湖秋操时,策反各路新军起义。然而清廷官员若有觉察,似防范革命党人,将安徽新军中思想进步的将弁,概不派赴会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决定在秋操之时,皖垣空虚,发动起义。而天赐良机,太后、皇帝同时死掉,朝野震动,人心惶惶。于是熊成基等人谋划在(农历)十月二十六日晚上发动起义,当晚驻安庆城外的炮营、马营先后爆发起义,可惜城内革命党被敌人看管严密未能起义成功,里应外合失败后,安庆城终未攻破。城外起义军只得出集贤关辗转到桐城、合肥一带,最终起义失败。

很显然“太湖秋操”是“马炮营起义”的导火索,甚至有学者说“太湖秋操”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前奏,因为湖北第八镇新军正是武昌起义的部队,这次秋操是个很好的军事训练。

2.“太湖秋操杯”的捐献者胡子穆

两件“太湖秋操杯”中的一件是由我省著名生物学家、企业管理家、安庆“胡玉美”掌门人胡子穆先生捐献的。

胡子穆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博物系,1928年执教于省立安徽大学,教授生物学,同时任省立安大的事务长,主持兴建了教学大楼(今安庆师范学院老校区内的红楼)。1934年任省会科学馆馆长,创建了动物园、动植物标本室和理化生物实验室,以及全省首个广播电台。同时他又是家族企业———胡玉美酱园的经理,始终以“实业救国”的思想,积极发展民族工业。

生物学家与企业家的胡子穆先生同时也是位收藏家,如今菱湖公园内的邓石如碑馆原本为胡氏家族的“胡七姑祠”,而碑馆内的十块邓石如碑刻也为胡子穆的旧藏。

满清王朝在经历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后,清廷终于认识到:要想在内外交困中继续生存,就必须编练新军,实行军事现代化。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共举行过三次“秋操”,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扰,以及中外历史大趋势,光绪的这次改革以失败告终,最后郁郁而终。

古朴典雅的官窑


官窑弦纹瓶(宋)

人们通常所说的“官窑”指唐以后各代专为朝廷烧造的瓷器,它区别于一般的民窑而称其为官窑,因制作技艺高超又有专为皇室服务的特殊地位,受到世人瞩目。本文所谈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

官窑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郊坛下官窑。宋初十分重视恢复旧的传统,宋代聂崇义编的《三礼图》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三旧”。这开创了宋瓷仿古的先声。仿古的作品,都做得极其规整、精细,造型也非常古朴、典雅。

南宋叶所著《坦斋笔衡》记载“政和年间,京师设窑烧造青器称为官窑”。宋徽宗是一个纨绔子弟型的帝王,他不惜民力到江南采运花木竹石,这就是《水浒》中所描写的花石纲。在大观2年(1107年)派遣高官去汝州督造汝窑,还在京城旁建专烧宫廷用瓷的官窑。宋徽宗治国无能,但艺术天分极高,能诗会画,好古成癖,写一手好字,中国历代帝王中除乾隆皇帝外,无人可比。设窑烧造的大都是他亲自指定式样的瓷器。但因金人入京,千百年来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汴京官窑遗址早已深埋泥沙之中,人们无法了解其真面貌。

金军的铁蹄践踏了中原大地,北宋随之灭亡,宋朝遗臣们拥立高宗并在杭州建立南宋王朝,委派邵成章为制器总督官,在皇城附近烧造号称世界秘宝的南宋官窑,它继承了北宋官窑的传统。明万历年间高濂指出:“官窑的格调大致与哥窑相同。官窑在修内司烧造,为官家造也。”在绍兴13年(1143年)宋高宗以天子身分在皇城南门外设置郊坛,进行郊祭,使用在修内司烧造的青瓷,当作祭祀的礼器。1996年杭州老虎洞遗址被发现,据专家考证应是宋修内司官窑旧址。我曾在杭州古玩市场上看到不少出土的标本,价格也不算昂贵,从胎骨上看以黑炭色为主,也有少量的米黄色胎,釉色比较厚,以粉青、灰青、米黄等釉色为主。纹路富有层次,冰裂突出,纤秀疏朗,袅若游丝,沉静蕴藉,别有情趣。修内司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烧造的工艺体系,同时适应南方制瓷工艺传统和本地原料,创造出全新的南宋官窑。清王室曾藏有68件修内司官窑,解放前夕,蒋介石全部携往台湾。笔者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过展品,都是紫口铁足,有裂纹,沉稳而有寂静美,有的呈粉青色半透明之状,也有的呈凝重的淡青绿色,颇有玉的效果,不像龙泉窑那样施釉很厚,没有釉色流下来的状态,井然有序,让人赏心悦目,感叹官窑之高贵精美。

人们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官窑弦纹瓶(见图)特别引人注目,它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厘米,呈青色,釉色厚润莹亮,有明显的紫口铁足的特征,洗式口,长颈,圆腹,圈足高窄,还有两个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之用。颈及腰部各饰三道凸起弦纹,造型端庄。这件器物清楚地告诉人们,它同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等一样都是从古代青铜礼器和三代玉器中吸取了营养,并富有创新,使其美观、庄重、实用。

宋官窑为宫廷垄断,所生产的器皿不准进入市场。经过近千年的战乱和变迁,宋官窑遗存世上极为稀少,弥足珍贵。

鸡缸杯的收藏价值如何


明朝成化年间,景德镇窑创制出了新的瓷器品种——鸡缸杯,因为其瓷壁上描绘有鸡得名。鸡缸杯器型古朴、纹饰优美,它以独特的风格,令无数瓷器收藏爱好者为之倾倒。那么鸡缸杯的收藏价值如何呢?说起鸡缸杯收藏价值,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古玩收藏鉴定家仇焱之先生,他是民国时期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古董商。仇焱之先生一九四九年的时候在香港买了一对鸡缸杯,在当时这对鸡缸杯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不少人认为他入手的东西是假的。

在那个时候,很多古董也就值得了几块钱。仇焱之先生认定这对鸡缸杯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老瓷器,就花了一千块钱的高价购入,要是这件东西是仿作的话,就根本值不了这么多钱,那可就亏大了。仇焱之先生将这对鸡缸杯买回家之后,一放就是三十年,并没有卖掉,毕竟大家都说他这个东西不是真品,当然就卖不出什么好价。直到仇焱之先生去世之后,一九八零年他的家属将这对儿鸡缸杯拿到香港苏富比拍卖,当时一只鸡缸杯拍了四百一十八万港币,另外一只鸡缸杯拍了五百二十八万港币。前者是被一位日本瓷器收藏爱好者买走,后者是被大英博物馆购入,一般来说大英博物馆购入的藏品,就会一直都被收藏在馆里了。

到了一九九九年,也就是十九年之后,被日本藏家买走的这件鸡缸杯在香港又拍卖了一次,以两千九百一十四万港币成交,这次是被一位瑞士的瓷器收藏爱好者买走。又过了十五年时间,这件鸡缸杯的身价涨了将近十倍,由两千多万涨到了两个多亿。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鸡缸杯从一九四九年到二零一四年的这个价格曲线,呈直线快速上升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这是因为一九四九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年成立了。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百废待兴,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国家的经济处在一个低潮,所以从一九四九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在一点一点地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人开始加入了瓷器收藏投资的行列,于是这个鸡缸杯就根据我们国家的经济的上升曲线,快速地由一千元港币变成了二点八亿元港币。

大师瓷:艺术收藏的天坑级陷阱


原本这样一个话题本不值得讨论,真正收藏艺术品的专业藏家是并不会把所谓的“大师瓷”这一类工艺品当艺术来收藏的。但近期一类热门话题,将“大师瓷”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中央媒体将“大师瓷”与雅贿挂钩,在深入反腐败斗争中,确实抓住了一个大要害。当所有有识之士为此拍手称快的时候,我却隐隐感觉到,这有可能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来说,帮了倒忙。

“雅贿”一词故名思义,第一是“雅”,第二是行贿。“雅”就是有品位,“行贿”就是送值钱的东西。“雅贿”这个词语用在“大师瓷”的身上,实际上是从侧面把“大师瓷”定义为既高雅,还值钱的东西。这恐怕是属于打老鼠把猫害了的蠢事。打的“老鼠”是腐败,害的“猫”是陶瓷艺术的“正视听”。

“陶瓷艺术”这一桂冠,长期以来,被所谓“大师瓷”这类伪艺术所霸占,导致绝大部分公众一谈到“陶瓷艺术”,首现想到的,就是那些“花瓶”。甚至于一些收藏陶瓷艺术的俗语都变成了“搞几个瓶子”。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可怕了。它已经长期阻断了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包括理论体系的构建,让陶瓷艺术原本是中华文明的母语系统的话语权拱手相让,旁落他人。

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大师瓷”,其实只是工艺品,而且在文化上说,属于“近亲繁殖”的文化肿瘤。原本是个陶瓷文化的累赘,现在因为贴上“雅贿”的标签,大有名正言顺要继续充当陶瓷艺术的主体的意思。这让收藏界面临一个天坑级的巨大陷阱。其实“大师瓷”之类的工艺陶瓷,只是一种民俗的东西,它甚至不属于非物质文化。“大师瓷”的批量生产式的“创作”,大量的代笔代工行为,毫无艺术创作新意的其他门类艺术的抄袭。这样的工业化产品,如何具有严肃艺术品的价值?“大师瓷”的所谓创作,就是买别人现成的坯子,抄袭几笔纸本的画面,这样的行为从学术上看,严格说属于反陶瓷的。陶瓷本身成为了画画的载体(我们就不说某些“大师瓷”其实就是涂鸦),它如何成为主体性艺术?如果这样就是陶瓷艺术,那水墨画就是纸的艺术,油画就是亚麻布艺术了!

所以,我不禁为那些收藏者担心,一旦这层窗户纸被捅破,这几乎就是灾难性的。“大师瓷”作为工艺品,说高点,最多值三五万,还是确实具有创造性设计特征的原创的东西,那些抄袭纸本画的、长期以来一个题材,甚至一个构图,一种内容画到底的涂鸦,甚至价值更低。这让动辄花几十万上百万购买的收藏者,看得见的,必将血本无归。“大师瓷”值钱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骗局,若还贴上“雅贿”的标签,这一谎言还真一时没法结束了!

评论:“大师瓷”艺术收藏的天坑级陷阱


原本这样一个话题本不值得讨论,真正收藏艺术品的专业藏家是并不会把所谓的“大师瓷”这一类工艺品当艺术来收藏的。但近期一类热门话题,将“大师瓷”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中央媒体将“大师瓷”与雅贿挂钩,在深入反腐败斗争中,确实抓住了一个大要害。当所有有识之士为此拍手称快的时候,我却隐隐感觉到,这有可能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来说,帮了倒忙。

“雅贿”一词故名思义,第一是“雅”,第二是行贿。“雅”就是有品位,“行贿”就是送值钱的东西。“雅贿”这个词语用在“大师瓷”的身上,实际上是从侧面把“大师瓷”定义为既高雅,还值钱的东西。这恐怕是属于打老鼠把猫害了的蠢事。打的“老鼠”是腐败,害的“猫”是陶瓷艺术的“正视听”。

“陶瓷艺术”这一桂冠,长期以来,被所谓“大师瓷”这类伪艺术所霸占,导致绝大部分公众一谈到“陶瓷艺术”,首现想到的,就是那些“花瓶”。甚至于一些收藏陶瓷艺术的俗语都变成了“搞几个瓶子”。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可怕了。它已经长期阻断了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包括理论体系的构建,让陶瓷艺术原本是中华文明的母语系统的话语权拱手相让,旁落他人。

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大师瓷”,其实只是工艺品,而且在文化上说,属于“近亲繁殖”的文化肿瘤。原本是个陶瓷文化的累赘,现在因为贴上“雅贿”的标签,大有名正言顺要继续充当陶瓷艺术的主体的意思。这让收藏界面临一个天坑级的巨大陷阱。其实“大师瓷”之类的工艺陶瓷,只是一种民俗的东西,它甚至不属于非物质文化。“大师瓷”的批量生产式的“创作”,大量的代笔代工行为,毫无艺术创作新意的其他门类艺术的抄袭。这样的工业化产品,如何具有严肃艺术品的价值?“大师瓷”的所谓创作,就是买别人现成的坯子,抄袭几笔纸本的画面,这样的行为从学术上看,严格说属于反陶瓷的。陶瓷本身成为了画画的载体(我们就不说某些“大师瓷”其实就是涂鸦),它如何成为主体性艺术?如果这样就是陶瓷艺术,那水墨画就是纸的艺术,油画就是亚麻布艺术了!

所以,我不禁为那些收藏者担心,一旦这层窗户纸被捅破,这几乎就是灾难性的。“大师瓷”作为工艺品,说高点,最多值三五万,还是确实具有创造性设计特征的原创的东西,那些抄袭纸本画的、长期以来一个题材,甚至一个构图,一种内容画到底的涂鸦,甚至价值更低。这让动辄花几十万上百万购买的收藏者,看得见的,必将血本无归。“大师瓷”值钱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骗局,若还贴上“雅贿”的标签,这一谎言还真一时没法结束了!

犀角雕受追捧(一槌定音)


香港佳士得2008春季拍卖经过6天的拍卖,总成交额高达24亿港元,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总成交额最高的一季拍卖会,亚洲市场占有率58.5%。此佳绩比香港佳士得上年春季拍卖的15.2亿港元高出8.8亿元,增长58%。其中,40件拍品成交价超过1000万港元。而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成为热点。

此次春拍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包括了5个专场拍卖,包含范围相当广阔,由清朝的御藏钟表到独特的犀牛角收藏均应有尽有。此次拍卖是佳士得历来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成交最高的一次,比去年春季拍卖增加超过2倍。

其中“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清宫御藏钟表”为收藏家提供一个拥有中国宫廷钟表的珍贵机会。此批来至18和19世纪的珍贵钟表产自昔日中国及欧洲,并曾为朝贡的礼物。这15座来源有序的钟表共取得了2.8亿港元总成交额,为有史以来最高成交额的一场钟表拍卖会,同时也为佳士得在中国工艺品及钟表领域上的超群地位。

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拍卖也取得令人极为满意的成绩,成交额4309万港元,这次全球首次个人藏家的犀角雕刻专场拍卖,其中多件拍品以原先估价的两倍的价钱成交。其中,一件17世纪明末犀角镂雕一把莲水注,以816万港元成交。此杯质料莹润,造型清新雅致,栩栩如生;花草刻画细腻,更见蝶舞其中;器内浮雕一螳螂于水草之上;而清乾隆犀角镂雕仿古饕餮纹螭龙大杯以704万港元成交,此大杯器身硕大,仿青铜器型如古觚,宽口高足,前有长流,杯内弧形线条优美,刻画39条大小螭龙于两侧并向杯中爬行,姿态各异,活灵活现;犀角雕布袋和尚 570万港元;王羲之《兰亭序》为题的犀角镂雕兰亭序大杯 456万港元。

在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里,一件清雍正粉彩虞美人碗以536万 港元成交价,该碗型线条秀丽优美,为雍正时造型之典型。外腹绘虞美人花卉,细柔舒展,色彩淡雅,绘工细腻。此器为张宗宪之旧藏。另一件清乾隆粉彩缠枝莲纹三屉奁盒,以120万港元成交。此套盒色彩优雅柔和,造型端正,即为实用品,亦有陈设、玩赏价值。其造型和纹饰于传世品中仅见,甚为珍罕。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共取得7.34亿港元的成交额,是佳士得有史以来该范畴拍卖成交额最高的一次。这项佳绩是去年同期拍卖成绩的两倍半,由此再一次见证了强劲的亚洲艺术市常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收藏鉴赏


“斗彩”的制作方法是先用青花勾勒出花纹轮廓或部分花纹,在1300°C的高温下第一次烧制,然后在轮廓线内用红、黄、绿、紫等彩料填色,700°C~800°C低温二次烧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多彩争妍斗奇,因此得名“斗彩”,亦名“逗彩”。

斗彩的产生和发展历经了一段漫长的过程,即斗彩萌发于宣德,发展成长于正统,成熟于成化。成化斗彩,小巧玲珑,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或乳白,釉质莹润。纹饰精美、画技高超,色彩艳丽不躁,柔和悦目。其总体风格轻盈秀丽,恬淡素雅,玩赏性大于实用性。

此对葡萄纹杯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杯上所绘葡萄、桑椹、竹子等植物。叶着绿色、蔓为黄彩、果实为紫彩,外轮廓青花为国产平等青料。这种青料高锰低铁,烧后呈色清新淡雅。与永、宣时期的“苏泥渤青料”所呈现的浓艳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苏青”中含铁较高,故烧成后色彩中含有铁结晶斑,色泽艳丽,青中泛紫。成化斗彩中的黄色变化丰富,有微微闪红的杏黄色、娇嫩明澈的鹅黄色、柔和温润的浅黄色、浓而不躁的姜黄色。首博所藏这对葡萄杯上所绘的黄彩蔓属最后一种浓而不躁的姜黄,它更好地衬托出了恰如熟透了的葡萄紫。这对杯上的紫色用色浓厚,但又不失整体恬淡之韵,其色如赤铁,表面暗淡无光,后世皆无,其正是成化斗彩瓷器上特有的颜色。

在绘画技法上,为适应玲珑娇小的形体和优雅的瓷质,以青花料精细勾勒其所绘图案轮廓,釉上的色彩则是随手画来,带有一种强烈的稚拙感。绿叶、葡萄的彩料溢出轮廓;桑椹、葡萄、蔓草、折枝,图案布局疏密有序,虚实相托,动静结合。整体风格随意中透着严谨,精致中又不乏质朴。

杯底为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双方框楷书六字款。成化官窑斗彩瓷器皆以青花料署款,字体皆为楷书,不见篆书。年款款式具体可分为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六字双行外围为双圆圈和六字单排横列三种。其中款字外围双方框的体例为成化年首创。

这对葡萄杯1962年出土于康熙十三年的黑舍里氏墓。黑舍里氏是康熙朝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的女儿,七岁时(康熙十二年甲寅,1674)死于疹疾,次年下葬。

剔花瓷器——中国北方的古朴奔放


剔花是瓷器的一种传统装饰技法,可分为留地剔花与留花剔地两种,花纹突起,露出胎色, 具有浅浮雕般效果。宋元代南北各地瓷窑都有运用,其中以磁州窑与吉州窑剔花产品最具代表性。

剔花瓷器,图案气象浑穆,线条遒劲有力,给人以古朴奔放之美感。剔花,即在半干的坯体上,使用竹木或骨石等制成的刀具,按事先设计的图案,以一定的深度剔去纹饰以外的坯层的一种装饰拉法。用这种方法作出的图案,具有很强的浮雕感。有时花叶上再用划花的方法划出花蕊叶筋,纹饰更显形象逼真,由于剔去的地子通常呈黄褐色,与黑色的釉子或白色的化妆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就使主题纹饰被更强烈地烘托出来。

剔花瓷器最早见于宋代,当源于漆器生产中的雕漆。雕漆又称剔红,漆器的各种装饰技法,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装饰艺术。汉代以来,陶瓷仿漆之风盛行。如汉彩绘陶和釉陶,从画法到釉色,均借鉴于同时代的漆器。在河南南部战国墓中出土的陶器,器表面往往裸有黑漆,使表面有一层黑亮的光泽,显然是摹拟漆器而随葬于内的。唐代及北宋前期,雕漆广泛流行,瓷器生产也空前繁荣,雕漆的艺术风格对瓷器难免产生某些影响。

唐代雕漆风格古朴,宋代则刀法娴熟,色彩多变。陶瓷剔花与雕漆是异质同工。

北宋以前,漆器生产集中在北方,故陶瓷剔花工艺是由北方诸窑受雕漆剔红、剔彩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品种有白釉剔花、黑釉剔花、酱釉剔花等。北宋的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峰曲河窑、河北的磁州窑、山西的介休窑等均生产剔花瓷。不过,由于各地原料有差异,所以风格不尽相同。

例如磁州窑以生产白釉剔花最盛,即在施白色化妆土的半干坯上剔刻花纹,再罩以透明釉,白色的化妆土与黄褐色的地子相得益彰,图案被巧妙地衬托出来。磁州窑的剔花图案多为山水花鸟等,民间风味较浓。当阳峪窑也生产白釉剔花,但风格与磁州窑不同,它有一种特殊装饰,即在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当阳峪窑剔花罐,罐身以剔缠枝牡丹为主要纹饰,花蕊与叶筋以划花技法作出,茎蔓缠绕,花叶连绵,线条流畅优雅。怒放的牡丹花朵,姿容娇烧,婀娜俊俏,在剔出的黑褐色地子映衬下,显得十分雅洁优美。瓶身下部剔出一周缠枝花叶纹,以一道回纹将其与主题纹饰隔开。整个纹饰布局主次分明。这种白釉剔花的技法,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喜爱,辽金陶瓷不乏精美之作。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里就陈列着辽代白釉剔花罐。山西诸窑以生产黑釉剔花取胜,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山西天镇金墓出土的黑釉剔花小口瓶,瓶身在黑色釉地上剔刻两层纹饰,肩部剔菊瓣纹一周,腹上用剔、刻两种技法作出花草坟、卷叶纹四组。该瓶造型浑厚,釉黑如漆,光亮如新,线条圆滑,转折自然,充分显示出陶匠娴熟的剔刻技法,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风味。

从雕漆移到陶瓷上的剔花工艺,经过工匠们的改进,成为很有特色的装饰技法。至今,我国许多地方瓷窑仍在生产剔花产品。剔花瓷器以其纯朴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成为我国陶瓷文化中一支奇葩。

瓶小口外折,细颈,圆肩,鼓腹,内凹足。通体施白釉,剔花装饰,共有4层纹饰:肩部上层为剔花卷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剔花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腹部上下分别在两道弦纹之间划出网格纹,再剔去若干小方块,在整体网格纹中划分出交错的正反三角形。腹部丰满肥大的花叶纹与上下两周网格几何形纹形成对比的装饰风格。 此瓶花纹褐、白色调对比鲜明,其网格状剔花图案是其它瓷窑产品中所没有的。当阳峪窑瓷以白釉剔花最负盛名,剔花纹饰流利洒脱,其艺术感染力在磁州窑系同类装饰之上。

当阳峪窑剔花缸,宋,高34.5cm,口径16cm,足径12.6cm。 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灰褐胎,施白色化妆土。外壁通体以剔花装饰,器口至腹部共剔纹饰5层,依次为花叶纹、回纹、缠枝牡丹、回纹、花叶纹。 此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纹饰繁缛生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收藏级犀角杯:古朴优雅蕴藏历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收藏级犀角杯:古朴优雅蕴藏历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