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代官窑大明隆庆年造青花莲池鸳鸯纹碗

明代官窑大明隆庆年造青花莲池鸳鸯纹碗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碗 古代瓷器碗

2020-06-19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青花莲池鸳鸯纹碗是明代隆庆官窑瓷器,鸳鸯碗高9.6厘米 口径20.2厘米 足径7.4厘米。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较高。通体青花纹饰,内心绘云龙纹,外壁绘莲池鸳鸯图,足墙绘卷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楷书款,款式结构严谨,顿挫有力。莲池鸳鸯图描绘的是:夏日的一池清水,盛开的莲花,微风摇曳飘香,间以芦苇、慈菇、浮萍,雌雄鸳鸯相随畅游,一片吉祥宁静的气氛。此青花瓷器上运用青花涂染的技法,笔触粗犷豪放,画意生动,有水墨画的神韵。

隆庆一朝,仅有六年,烧造有青花、五彩器,其制作工艺精细,传世品较为少见,官窑器尤甚。陈浏《陶雅》评道:“隆庆、顺治瓷品绝少。隆庆青色浓艳,画笔幽靓。

以鸳鸯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最晚在汉代已出现了,形式多样,鸳鸯在莲池中顾盼游嬉称为“鸳鸯戏荷”。瓷器装饰这一题材可上溯到元代,明清时期较为流行。”

明代是水墨写意花鸟画迅猛发展的时期,崇尚秀雅之气。邢侗云:“画以三笔五笔得其神者佳,虽笔笔工整,敷彩浓丽,即得其妙,神亦难至。”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鉴赏


这只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1-图3),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肥厚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线条略有晕散。整体纹饰极其规整,但细看运笔灵动。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款,为典型的馆阁体。艺术成就不亚于永宣,冠绝古今,堪称最为精美的雍正官窑御用瓷之一。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1)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得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2、图3)

推荐阅读:

清三代官窑展露帝王心性

鉴定清代雍正乾隆墨彩瓷浅谈

这只小碗可以肯定是雍正帝亲自参与设计的,这纹饰的涵义完全表达了帝王的情怀。整个碗的纹饰分三层装饰,最底层是变体海水纹和仰莲纹,并设计成佛龛和莲台的样式(图4),这与雍正皇帝笃信佛教有关。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身为天子,却起两个法号,自号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深通禅宗心法,融法王兼人王之尊于一身。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中唯一一个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并在雍正11年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体现佛教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佛教的影响,对于御用的饭碗,每天捧在手里,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可以说,他是手中捧佛,眼里看佛,心中有佛。而“佛龛”中并没有佛的形象。一圈的仰莲形成一个莲台的样子,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而这莲台上同样没有佛的形象。

第二层纹饰是海水纹(图5),分为基础纹饰与主题纹饰。佛是长生的,佛也是没有具象的,海水纹自是无形的、永生的。福山寿海,当然也是所有帝王孜孜追求的。

第三层纹饰是主体图案(图6),画的是缠枝芭蕉。《杂阿含经》卷十中有以下的譬喻: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叶,佣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锋,叶叶次剥,都无坚实。因此,芭蕉在佛教中常比喻空虚无有。而佛教追求的就是“四大皆空”。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能“目空一切”吗?显然不能,他有江山社稷,有黎民百姓。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需要和谐稳定。芭蕉结子一条心。因此用芭蕉来表达他的心愿,就是君臣联手,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大清江山!因而,绘画缠枝芭蕉于饭碗之上,足见他用心良苦。另外,芭蕉叶振摇的形态也被用来形容心中的忧虑不安,那么雍正皇帝他忧虑什么呢?那自然就是饭碗里装的食物了。如果百姓都能丰衣足食,他自然可以高枕无忧了。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4、图5、图6)

可雍正皇帝心中的佛到底在哪里呢?民以食为天,君只是天子而已,因此在他眼里,众生皆有佛性,碗中之物就是天,黎民百姓就是佛,因此每餐捧起饭碗之时,也就是他对天、对佛进行虔诚供养之时。古时天子尚且如此,如今太平盛世,我等自然更应对天、对佛心存敬畏了。

参考阅读:

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清雍正)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

元青花火石红足莲池鱼藻纹盘


莲池鱼藻纹盘是元青花典型器物,青花浓厚处的黑色铁锈斑沉入胎骨,用手指触摸,铁斑处内凹,迎光斜视泛“锡光”。瓷器盘底足砂底无釉,足边微泛火石红。

莲池鱼藻纹盘高8厘米 口径45.3厘米,折沿,弧腹,矮圈足。器形硕大,胎体厚重,胎质致密。盘内外施白釉,釉质光亮莹润,釉下青花发色纯正,幽菁明丽,为典型的高铁低锰类进口青料——苏麻离青。

莲池鱼藻纹盘纹饰繁复,层次分明,盘内以同心弦纹隔开绘三层,外壁一层。外壁画缠枝莲纹。内口沿饰十字锦纹;内壁画缠枝牡丹纹;内底心是主纹双鱼水藻纹。盘心两条鲤鱼,一上一下,游戏于水藻睡莲之中,一条悠闲平缓前游,一条扭体摆尾向上跳跃,自然生动,情趣盎然。

不难发现,此盘的主要纹饰莲池鱼藻纹和辅助纹饰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主纹绘画技法高超,远在辅纹之上。鱼画得极为生动细致,嘴角微张上翘,鱼尾轻微摆动,鱼鳍悠闲划水;细密的斜线方格纹用来表现鲢鱼身上的细小鳞片,恰到好处;鳜鱼,鱼中霸王的气势展现无遗,嘴里的牙齿颗颗分明,眼神凶悍,背鳍带刺,锐气外露。画师完全掌握并充分发挥苏麻离青的特点——浓稠处铁锈黑斑愈深。一条颜色极深的粗线完美地表现出鲢鱼的脊背,鳜鱼身上的花斑由一块块自然生动、形状不一的深沉色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对苏麻离青出神入化的运用。笔触的轻重,青料的把握,鱼身上的青花有深浅浓淡之分,从背脊到腹部由浓到淡渐次留白,荷叶的浓淡展现叶子的阴阳相背,这些技法在辅纹中基本难得一见。辅纹与主纹在绘画技艺上的悬殊在不少精致元青花上都有清晰体现。

此盘为典型的景德镇窑产品。元代,景德镇窑,集众窑之长,俗语云:“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窑积累各窑先进制瓷工艺,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工艺,尤其是在瓷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岭土,称为“二元配方”,提高坯体的烧成温度,不易烧塌变形,始可烧造器形大且高的高质量瓷器。

以鱼纹装饰陶瓷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史前,越画越精彩。鱼多子多产,象征子孙绵长,多子多孙多福。

康熙青花狮子花卉纹碗


外观描述:酱釉口、浅腹、圈足。本期鉴赏专家:曾土金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物总店鉴定专家

该碗底款虽是”大明嘉靖年制”,却具有典型的清初风格。首先款识的字体和笔法幼细有力,是康熙的风格。这种底款叫”寄托款”,即明清一些瓷器中不题写本朝代的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前一朝或几朝的款识,称之寄托款。清初

常见题明”永乐”、”宣德”、”嘉靖”、”成化”的款识,整体的风格仿所题年款时期,也有的是随意而为之,但往往难以掩盖本朝代的时代特征。

从胎釉看,胎质结实,釉色青中偏白,不像明末的鸭蛋青那么青;圈足处有明显的火石红,且有弧度,而非垂直;狮子的眼睛微凸,神态自然可爱,都具有明末的绘画风格。可以说这只碗是处在过渡时期的作品,未完全形成清康熙的风味,应该属于康熙早期的作品。

该碗青花发色纯正,保存完好,按现有康熙青花瓷的市场价估计,价值在20,000到28,000之间。

收藏小常识:

康熙早期青花瓷(1662~1680年),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器物口沿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的现象,足内露胎处常见放射状跳刀痕。这时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接近。

明代磁州窑白地黑褐彩双鱼纹碗


白地黑彩、白地褐彩是宋金以来北方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器产品,在磁州窑影响下,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周边地区以及江西吉州窑等窑场都大量仿烧这类产品,是宋金元明时期最为常见的民用瓷之一。本文来介绍一件较有代表性的明代磁州窑白地黑褐彩双鱼纹碗。

这件白地黑褐彩双鱼纹碗,高11.2、口径20.8、底径7.5厘米,为安徽博物院藏品,是20世纪50年代从安徽省歙县征集入藏。碗作敞口,弧腹,高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呈奶白色,釉层较均匀,器内底涩圈露胎,圈足及底部亦露胎,胎质较粗松,胎色呈红褐色。碗的口沿内、外壁均刻划两道弦纹,腹部两面分别以褐彩(图1)和黑彩(图2)绘两条游鱼图案,辅之以水草等纹饰,画风清新活泼,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

鱼纹是陶瓷器常见装饰纹样,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就已有鱼纹。唐宋以后的瓷器中,鱼纹更为常见,著名的如南宋龙泉窑双鱼纹盘、双鱼纹洗等。磁州窑作为北方最著名的民间窑场,鱼纹装饰的瓷器非常多见,不仅有彩绘的鱼纹,亦有刻划装饰的鱼纹。这些鱼纹往往被赋予一定的吉祥寓意,如鲶鱼会被寓意为“年年有鱼”,鲤鱼会谐音为“利”,鱼繁殖能力强,又被寓意“多子多福”。

纵观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先有青釉瓷器,后有白釉瓷器,而白瓷中又可分为精白瓷与化妆白瓷。所谓精白瓷,如邢窑、定窑,胎土白细,经提纯后,胎釉皆白,这类白瓷质量极高。另一类是化妆白瓷,如磁州窑,胎体并不白细,只能在胎体表面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施白釉,才能生产出白瓷,这类白瓷质量远远达不到精白瓷的水平。化妆白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开始在白釉上进行彩绘装饰,于是便出现了白地黑彩、白地褐彩等彩绘瓷。

磁州窑白地黑彩瓷器肇始于宋代,一般胎釉较粗,但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白地黑彩朴拙粗犷的风格,虽不受上层人士的重视,却以生活中常见事物作为彩绘题材,而深受普通老百姓喜爱。磁州窑匠师们以纯熟简练的笔触、黑(褐)白对比鲜明的手法,使白地黑彩瓷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别具一格。这样的装饰风格也从宋代一直流行到明代。

2005年郭学雷出版的《明代磁州窑瓷器》一书中,也收录了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白地黑褐彩双鱼纹碗,同版还收录了两件河南安阳出土的同类样式的白地黑褐彩鱼藻纹碗,书中认为这些产品均为明代中后期磁州窑的产品,明代烧造这类产品的窑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也称“彭城窑”。其制造工艺是先在器坯上敷化妆土,以一种名为“斑花石”的褐铁矿物质为色料描绘黑色、褐色花纹,之后施釉入窑烧成,这类黑色、褐色花纹都位于釉下,属釉下彩品种。

众所周知,磁州窑瓷器主要运销于北方地区,而这件磁州窑白地黑褐彩双鱼纹碗征集于安徽南部地区,是较为难得的,且器型完整,尺寸较大,是研究明代磁州窑白地黑褐彩瓷器的重要实物材料。

成化青花八宝纹碗


宫碗向来为博物馆梦寐屐藏之珍惜名品,明成化青花八宝纹碗,可能为宫廷饮食器具,其模制、瓷质、触感至臻,画工妙美柔和,八宝纹简约内敛,水准无出其右者,无疑是中国瓷器之最为珍惜品种。

成窑瓷器洁白色地明净平和,釉面质感细腻如脂,触觉美感无可比拟,当属至上唯一之精品。相较宣窑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窑白釉更显安靖温润,幔罩青花,雅致细触。成化青花器可能是景德镇制瓷史上最为臻美的青花器。能于手中把玩成化佳器,成为赏心乐事。

成窑绘饰简约秀雅,不矫造作,所用青料,由国产平等青与进口料完美配比,细练精纯,成色均匀如一,效果细腻柔和,大异于宣德青花之浓重青翠,厚堆铁斑,实属一绝。

此碗侈口,圆腹下收,圈足。其模制精美,薄胎深壁,口沿微张,比例合宜,初见犹感简洁。碗外绘八宝纹,内绘灵芝纹。足底双圈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青花款。

八宝又称“八吉祥”,分别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及盘长。此外,往往兼有灵芝等,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均是取意吉祥的供品。

成化 青花八宝纹碗 尺寸:

口径:14.7cm

高:6.7cm

足径:5.5cm

明代空白期瓷器发展历史:官窑烧造情况


明代空白期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

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1、官窑烧造情况

虽然迄今为止,还未发现署有年号御窑厂纪年的三朝官窑瓷器,但烧瓷的文献记载表明此时御窑厂一直是烟火袅袅,窑事不断:

“正统六年五月巳亥在光禄寺奏……其金龙、金凤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饶州府造。”(《明英宗实录》)

“……宫殿告成,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既又造青龙白地花缸。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卷八十二)

“正统九年庚戌,江西饶州府造青龙白地花缸瑕璺不堪,太监王振言于上,遣锦衣指挥杖其督官,仍敕内官赍样赴饶州更造之。”(《英宗实录》)

“正统元年奏准,供用库瓷坛,每岁只派七百五十个。景泰五年奏准,光禄寺日进、月进内库,并赏内外官瓶、坛,俱令尽数送寺备用,量减岁造三分之一。天顺三年奏准,光禄寺素白瓷、龙凤碗碟,减造十分之四。”(《大明会典》卷二百九十四)

“宣德中,以营缮所丞专督工匠,正统初罢。天顺丁丑(天顺元年)仍委中官烧造。”(《浮梁县志》卷四)

“(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江西大志·陶书》)

“天顺八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明宪宗实录》)

以上史料揭示,三朝官窑一直窑火不断,只是在个别年份有所减烧,但并未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一度停烧”“由于朝廷严禁烧造各种瓷器,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直落而下,官窑停烧,民窑也受到打击和限制。”

康熙“大明成化年制”款缠枝莲纹青花碗到底值多少钱


一位藏友拿出他珍藏了二十年的的清康熙时期“大明成化年制”款缠枝莲纹青花碗给我们看看。只见这个碗釉面细腻,缠枝花绘纹饰优美,底部大明成制书写标准,具有康熙时期典型特征。

一位友打趣到:“一看就知道这个康熙大明成制的碗是微波炉用大劲了,碗都给弄炸了”

虽然是打趣,不过这个碗真的被这位藏友摔了两次。我们不禁汗颜,这么好的碗被摔得四分五裂实在是可惜了。可有人看出来,虽然碗是摔坏了,但是锔的水平非常高,是老锔钉,锔了大概有五十个,而且整个碗残而不缺,碗身上锔钉额外打眼。

同时,这是一种传统古老的经典工艺,让一个看上去已经残破的瓷器焕发一种新的美感。具有很大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藏友自己认为这个顶破天了也就值3000+

我们也请了专家来看,这可让我们这位藏友大跌眼镜,这个碗可远远不止3000元,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这个碗的款识写得十分标准,康熙的时候那笔体都是这样的风格,而物器上的寄托款款时标准是市场价格较高的因素之一。所以好多寄托款认为是官窑做的。第二,虽然这个上边锔了,但是这拿到景德镇去,光把锔子弄下来,一个铜的铁的锔子100元,这里足足有五十个锔子,这都值5000元了。这碗从实用价值来说就是一堆瓷片了,但是正是碎得这么厉害,锔钉的工艺难度才高,锔起来以后才更加值钱,恰恰因为这老锔钉才使瓷器本身升值了。

不仅如此,一些老东西越来越少了,可以说是到了稀缺的地步,起码来说也有一个传承的概念,按年份来算,也是可以达到一万元的。但是按市场的情况来看,差不多也是有八千元的。

这时候我也感到好奇,碗碎了为何更加珍贵?为何锔钉又是这么贵?

原来现在锔钉的手艺是个十分特殊的工艺,可以说是濒临失传。在过去,人们把瓷碗当传家宝留用,所以碗碎了是不可能随意丢弃的,锔瓷人这个职业也这样诞生了。古代贵族把玩瓷器难免磕磕碰碰,而他们用的锔瓷都是金钉银钉,重新做出来的都是一件件艺术品,这也被称为秀活,所谓没有金刚钻没有瓷器活就是说的这个工艺了。回过头看看,它的确具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味道,令人玩味。所以啊,现在锔钉都要排队等一年了。

明代成化官窑青花瓷器赏析


文中展示的是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成化官窑青花瓷器,烧制数量不大,且将进口料与国产“平等青”料共用。“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地在江西省乐平县境内,它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苏泥勃青”,特点是呈色稳定,发色蓝中泛青灰或正蓝,含铁量小,故不出现黑斑,呈色沉而不浮,以温润淡雅见长。其纹饰,画意疏朗,绘工精致,用笔纤细而柔浑,明晰透彻,衬以洁白细腻莹润的釉面,使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成为典雅的艺术品。

1973年与1987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先后出土了成化官窑残碎瓷器,以青花瓷数量最多。其中,有仿宣德时的松竹梅、双狮戏球、麒麟、海水异兽等纹饰的盘、碗及灵芝纹或飞龙的罐等,器形大小不同。成化时期的小型器皿以盘、碗、杯、碟、高足杯为最,胎薄体轻,造型秀丽,纹饰多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极为工细利落。所绘花鸟、并蒂莲、秋葵、九秋、莲池鸳鸯、水藻、螭龙、摩羯、云气楼阁、高人逸士等,生动飘逸,佛教的十字宝杵、梵文经语书体流畅。其修胎薄如卵壳的三秋花蝶杯,器里可映见外壁纹饰,实为一代之奇。

成化官窑青花瓷器,工艺袭宣德之制,亦有标新,更多的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及黄、绿釉青花、青花填绿配以鲜艳的五彩和斗彩,更是争奇斗艳。款识书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天”字,楷书体笔锋苍劲有力,独具风格。

这十件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物,因年代靠,学术价值高,享有最权威的断代标尺,最为可靠的物证资料。

明代成化青花龙凤纹窝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碗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纹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缠枝莲花托八宝纹鼓形熏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双狮绣球纹大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纹长方花盆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莲托杂宝纹高足杯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鸡缸杯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花鸟纹盖盒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闹潮龙纹敛口盘

【分享】“最自私的行为是无私”。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帮助他人的开始。

手机号:13795213132←长按可复制

微信平台ID:qanjing←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

主编QQ:3181570337←长按可复制(为您提供藏品鉴定评估交易)

文化/交流/鉴赏/交易/古玩鉴赏.晁小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