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铺法 > 导航 >

法蓝瓷

法蓝瓷

瓷砖铺法 瓷砖贴法 瓷砖墙面

2020-06-19

瓷砖铺法。

法蓝瓷属于釉下彩瓷器,法蓝瓷是台湾品牌的瓷器,产地在景德镇,法蓝瓷可以用惊艳形容瓷器的美丽。于“形、色与质”精致工艺上,法蓝瓷立求突破,与时俱进, 瓷品突破传统器型之拘限,缤纷的色彩跳跃历朝历代的框架, 并且于“质感”上,克服历代陶瓷无法做出的晕染特性, 衬托出细致层次感。

法蓝瓷采用细致瓷土与国际级结晶釉大师孙超先生的独家釉料配方, 运用“倒角脱模工法”专利刻画立体造型,透过釉下彩技术, 经过1,205 ℃ 高温锻烧,成品温润通透,色泽晶莹典雅。法蓝瓷作品经过雕模、 注浆、成型、素烧、手工绘彩、上釉、釉烧等上百道工序才得以完成, 并秉持环保理念,改变传统配方,降低陶瓷烧制温度,力求制作过程中无害于天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泰蓝:蓝之诱惑


西宁藏家张松海先生家中收藏着几件精美的景泰蓝摆件,这些都是他初涉收藏时淘来的宝贝。他说:“我常常觉得,收藏的物件和主人是有缘分的,这种缘分好像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我,兜兜转转,我还是会把和我有缘的东西买回家。”

为了一对碗,足足等三年

上世纪90年代,景泰蓝的收藏还不是很红火。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松海被景泰蓝艳丽的色彩、华贵的外表所吸引,开始学习有关景泰蓝的知识,并开始收藏景泰蓝。“在这期间,我买了很多书学习,还交了不少朋友,看他们的藏品,自己琢磨着辨别真伪。”

“那个时候,我经常在黄河路的小游园转悠,不为别的就为多看东西。”张松海说。

1995年,张松海在黄河路小游园碰到一位老人在卖一对景泰蓝碗,当时,老人要价2000元。张松海和他砍了半天价,老人家就是不松口。“当时我觉得有些贵就没有买。”

三年后的一天,张松海在东稍门附近的一个地摊上又碰到了这对景泰蓝碗。

“当时摆摊的是个小伙子,我就和他聊天,他说在黄河路小游园摆摊的是自己的爷爷,不过爷爷已经去世了,这个摊子就留给了他。”张松海说,“当时我立马就买下了,不为别的,只觉得这对碗真的和我太有缘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

张松海家中的桌子上摆着两只景泰蓝花卉纹瓶,不细看,还以为真是一对。这是他分别从湟中和互助买到的,大小一样,上面的花卉纹饰也几乎一模一样,只有颜色有细微差别,一只是深蓝底色,一只是浅蓝底色。张松海说,能配齐这两只瓶子,真的不容易,这全靠缘分。

翻山越岭去淘宝

张松海收藏景泰蓝的时候,西宁的古玩市场不多,藏家也不多。很多藏品都是他利用空余时间跑到州县上淘回来。

“青海的景泰蓝物件不多,很多都是实用器,像盘子、碗一类的。”张松海说。有一次,他去互助,到一个村里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七八点了,当时是夏天,天黑得晚。他借住的那户人家的主人说,他有一个朋友家中有一件祖传的景泰蓝的东西。由于急于看到这件东西,张松海就和主人商量说:“远不远啊?不远,我们就走一趟吧?”主人说:“不远,一会儿就到。”

于是,两个人就出发了。

谁知,两个人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差不多半夜才到了主人的朋友家。

“都说灯下不看宝,可我太着急了,就急忙看了那件东西。那件东西是个仿品,没什么价值,做工也很粗糙。我就和东西的主人直说了。结果东西的主人很生气,借口家中来了亲戚,不让我们住,我们只好连夜又走回了县城,到县城都凌晨五六点了。我们赶紧找个旅馆住下,那一晚,可把我累坏了。”

一件砚屏佳作

张松海先生还珍藏着一件精美的砚屏。砚屏正面是一幅假山花卉图,另一面则是一幅隶书的诗词,还标有乾隆年间的款识,砚屏是古代文人最常使用的文玩之一。它经常被摆在书桌上,一为装饰,二是挡在砚前,防止风将砚中的墨吹干。相传砚屏为苏东坡和黄庭坚创制,张松海收藏的这件砚屏小巧玲珑,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辨伪识真

景泰蓝收藏:一看工艺二看用料

景泰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市场上流传的、能称得上是古董的景泰蓝多为清代晚期的作品。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所提高,胎薄、彩釉也比较鲜艳,并且砂眼较少,花纹图案也比明代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纹饰生动,金饰部分采用镀金,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他色料代替。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细观察,便能分辨真伪。

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的。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绿色像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石,紫色像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均有砂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不透亮而像瓷器。

六法破解新瓷做旧和高仿瓷


新瓷做旧

新瓷做旧一般可分为6种方法,藏友只要掌握这6处的仿制原理和甄别方法就可基本判断器物是否属做旧。

磨损:用细砂轮磨平瓷器表面特别是胎底毛糙处,后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还可用玻璃裁刀根据需要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混充自然磨损效果。

剥釉:造假者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撬出釉层缺口。

去火光:新瓷因没经自然氧化火气太足。造假者需将某种酸液(氢氟酸)兑水后均匀涂刷器物表面,用水冲洗干净消去新瓷高光。

做色:用一种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掺入少许甜蜜素涂遍器身,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则露胎处、开片处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给人一种瓷器经长时间使用,已有脏质渗进瓷器缝内的感觉。

做土锈:在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胶水,拍上搀杂石灰的黄泥墓土做土锈。也有在器物上放置铁钉、撒盐长时间(1周)露天堆放,瓷面上会生成刀刮不去,盐酸难洗的铁锈。

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

知道上面的6种做旧方法再来识别就要容易多了。用过某种酸性溶液的瓷器在水冲洗时,水可能会呈紫色;砂轮打磨过的,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可见交错划痕,且痕迹粗细深浅不一,线条、方向和力度一致;新瓷剥釉为硬物敲打,胎釉结合处质地紧密,而自然剥釉周围还可以再剥;去火光使用的某种酸液会使瓷器腐蚀出小孔;做出的土锈短时间内生成,颜色很艳、不自然。

高科技仿出高仿瓷

和新瓷做旧相比,高仿瓷的鉴别因其手法不同而欺骗性更强,鉴别难度也更大,部分造假者更是用上高科技。

或者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或者旧件新器、复火,浙江大学文物保护鉴定研究中心周少华说,部分瓷器艺人在仿制古瓷上可谓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鉴别时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别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在业内亦称为补货。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遗址搜罗大量垃圾残片,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这种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鉴定专家采用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是真品。藏友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包括颜色、线条、高低是否一致。

复火: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鉴别时用硬物刮过补口时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目前有一些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也被造假者利用,甚至变成了他们的造假秘方,而这样烧制的古瓷很难被鉴别。有瓷器研究所对每个时期的瓷片成分做了详细分析,测明瓷器烧成温度,这样的成果给仿造者提供了胎釉成分和烧造温度、气氛等方面万金难求的秘方。据记者了解,有些地方造假者破解了测定文物年代的一种科技手段——热释光法,即1秒钟的X光照射,在热释光测试法下约相当于器物1000年的演变;而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的一项新鉴定方法也引起了造假者的兴趣。该方法一旦被破,专家们要破解造假者的赝品将会更困难。

俄罗斯蓝花瓷“格热利”


一提到俄罗斯艺术,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俄罗斯的油画、芭蕾、戏剧、雕塑、套娃等等。其实,俄罗斯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蓝花瓷。与中国丰富多彩、做工精细的瓷器工艺不同,俄罗斯的蓝花瓷工艺简单质朴,白底蓝花、形态各异的瓷器充满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俄罗斯瓷器的一大品牌

格热利是俄罗斯蓝花瓷的故乡,有“俄罗斯蓝”的美誉,它位于莫斯科郊外40公里,本报记者曾对其进行多次探访。格热利人口不多,村民的房舍和院落都非常的漂亮,各种果树随处可见,道路两旁都是卖蓝花瓷器和水果、蔬菜、野花的小摊。不难看出,这里的居民都生活得既悠闲又比较殷实。

第一次到格热利采访时,记者还真有点摸不着北。先是走了许多弯路,东问问,西打听,最后好不容易见到了蓝花瓷故乡的路牌——格热利。结果,下车一问,这里并不生产蓝花瓷。一位坐在村头树荫下的老大妈笑眯眯地对记者说,格热利村不生产蓝花瓷,这里仅仅是蓝花瓷的交易中心。老大妈以为记者是来买瓷器的,她还非常热心地说:孩子,你来晚了,村里的集市已经结束了。

记者从老大妈那里了解到,真正生产蓝花瓷的是另外几个村——列奇齐、图雷吉诺和佩罗瓦。虽然这些村落的行政地名各不相同,但生产出来的蓝花瓷都叫“格热利”。原来,“格热利”一词不仅是地名,它同时还是俄罗斯瓷器的一大品牌。

找不到两件一样的作品

在列奇齐村,记者叩开一家生产瓷器的私人作坊。主人名叫谢尔盖·马蒙托夫,他与妻子加林娜一起经营着蓝花瓷的生产,他们对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异常热情。马蒙托夫说,村里许多家庭都做瓷器,瓷器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手艺则是*师傅一代代传下来的。由于数百年的开采,格热利地区的粘土资源早已耗尽,现在全*从德国和乌克兰进口粘土。

马蒙托夫的家非常漂亮,一幢两层的红色小洋楼,两间不大的简易作坊和一个修剪整齐、瓜果坠地的大花园。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它看上去更像是有钱人在农村盖的乡间别墅。马蒙托夫非常自豪地说,太太加林娜拥有高等学历,毕业于师范学院数学系,曾在中学教数学。不过,学校的工资实在太低,现在加林娜已经辞职回家,帮着丈夫照料瓷器生意。

马蒙托夫家的作坊不大,瓷器工人只有5名。在一个20平方米的工作间里,两名美丽的姑娘正在往瓷胚上绘图案。瓷工奥莉加告诉记者,蓝花瓷器上绘制的颜色其实是灰色,而不是蓝色。瓷胚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时,绘制的颜色由灰变蓝。

记者发现,格热利瓷器的特点是手工制作。而且,艺人在制作过程中随心所欲,尽情发挥。同一题材的瓷器作品,无论是形态、图案还是色彩,表达起来均不相同。因此,在格热利你绝对找不到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你会看到,每一件瓷器的底部除了印有“格热利”品牌字样外,还有各自作坊的商号和作者的亲笔签名。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特点,格热利的瓷器不仅具有实用性、观赏性,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加林娜说,德国人非常喜欢格热利瓷器,他们经常把格热利蓝花瓷作为礼品或收藏品带到国外。

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格热利的瓷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17世纪格热利就发现了品质优良的粘土,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于1663年颁布法令——格热利向皇室进贡粘土。

有趣的是,当时格热利的粘土并非用来制作餐具或工艺品,而是药房里的药罐和炼金术罐的制作材料。直到1804年,佩罗瓦村才出现第一家真正的瓷器工厂——“帕维尔·库利科夫”工厂。当时的瓷器工艺受到厂方的严格保密,只有该厂创始人库利科夫本人知道烧制瓷器的秘方。相传,村民赫拉普诺夫和古夏特尼科夫偷偷潜入厂房,盗取了陶土配方。从那之后,民间瓷艺迅速发展壮大。

“DNA检测法”鉴定古瓷不靠谱


科技浪潮席卷古玩界?继前不久,有人声称可用“X光片观测法”的新招较为准确地鉴定青铜器的真假和年代后,日前又有民间机构曝出其可用600倍的光学显微镜拍摄瓷器釉层表面,对釉层的结构、组成以及和外界关系等层面“取证”,然后从风化学理、釉层变化机理上寻找瓷器“DNA”,从而给文物定真伪,甚至称靠着这所谓的“陶瓷迹型学”,“普通人学习一段时间后也能练就鉴别文物的‘火眼金睛’”。“DNA检测法”真的能鉴定古陶瓷真伪吗?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该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根本就不靠谱。“DNA检测法”是外行骗外行?古陶瓷鉴定,真的有所谓的“DNA检测法”这样多快好省的办法吗?记者走访文津古玩城等经营古陶瓷的市场时发现,众多商家对此噱头并不买账。“这个概念不太靠谱吧?我们做古董生意的哪会搞这么多花样?‘揾食’这么多年,历练出来的感觉是最可靠的。”商家张老板说:“几十年做下来,东西是旧的,还是新的,基本一目了然。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年头的,有什么特点、价值,做生意总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想获利的话有时就搏一搏先买下来再研究。他们鉴定错不要负什么责任,我们看走眼就要亏钱,就要惹麻烦,这可不好比。”“所谓的‘迹型学’,就是一些人不肯走市场和走捷径想赚快钱的人正在做的试验而已,起码现阶段不可信。”资深陶瓷专家曾先生坦言,“不少机构高价购进了鉴定机器,现在几成废铁一样,就是弄些所谓数据骗骗外行而已。”今年春节时,南海举行的一场瓷器展览上,每一件东西都配有四川某机构的检测证书,令到场的专家啼笑皆非:“明摆着都是新做的,但证书上写的是宋代。”“现在部分有钱人爱慕虚荣,好高骛远,为了证明自己的东西是权威的、官窑的、国宝级的,就容易被那些随意开证的人忽悠。博物馆的专家为收藏者免费鉴定时,总会遇到那些拿着各种证书、签名、盖章、合影前来求证,甚至要捐给博物馆的人。但东西不对,再多认证也白搭。”据了解,该民间机构近期的“新闻”并不只“DNA事件”一单,据传闻还可能惹上了其他是非。有业内人士爆料称,前不久,有故宫的专家向其了解该机构的背景,并透露近期该机构牵涉到“元青花”的交易纠纷,很有可能要开打官司:“在交易后,对方找专家鉴定该元青花是假的,该机构却坚称是真的,并扬言要请伊朗博物馆的馆长过来鉴定。”文博专家:充其量只是个试验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古陶瓷专家冯素阁说:“就像人的身体也可用仪器检查一样,古陶瓷方面也有如碳14等方法,但充其量是个试验。”她认为,古董鉴定还是需要丰富的经验,接触足够多的样本。“未来科技手段只能作为‘眼学’的补充,不会成为权威和唯一的鉴定方法。”“问题就在于标本的不确定上。”广州市文物总店陶瓷专家张卫星对此解释,“古陶瓷种类繁多,且经历千百年风霜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些是出土的,有些是传世的,其表面特征有天壤之别,因此系统地采集标本是重要前提。”他举例说,同是出土的假定都是景德镇青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标本,分析其出土地的土壤性质对瓷器表面产生的影响等,而传世品同样如此,南方、北方的气候可能对瓷器造成怎样的影响,并要考虑保管条件、保管手法、清洁方法等。“科技应用需要很多前提条件,如果采用的仅仅是随意的分析,结果可想而知。”他提出,如果有国家级大型实验室去做这件事,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来充实所谓的传统——即逻辑推理鉴定体系,“小型机构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参照物都错了,那所有建立在之上的理论也就成了谬论。”广州一家拍卖行的负责人表示,“现在市场对公立机构的部分鉴定力量都不太认同,更何况民间机构的说法?要掌眼必须有实践经验,怎么可能学会那套理论后连普通人都能干这活儿了?像老一辈鉴定家苏庚春,家学深厚,而且16岁就作为买手独当一面,后来才进文博系统,这样的大师的意见才可信。”古董鉴定的“眼学”也是科学手段行家陈先生透露,对于现在某些博物馆、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绝大多数的拍卖行、行家都不认。古玩商、行家、藏家认的是什么?还是“眼学”。“‘眼学’在国外其实这是一门比较科学。比如我们从公家、私人收藏都看过很多真品,头脑里建立了标准,与之标准相符的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假的。”“作为古陶瓷研究的泰斗,耿宝昌先生早就指出,文物鉴定是一门讲究科学的学问,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文物鉴定的问题,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手段,都是值得重视的。”张卫星解释,“真正的文物鉴定,包括传统目鉴等,其实是相对科学的,它依靠了逻辑推理、经验及科学手段等。一旦你参考的数据越多,可靠性相对越高。”那么,如何确定专家掌握的“眼学”标准是正确的?陈先生认为,眼力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学习基础上:“比如,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的藏品主要是历代流传的藏品,绝大部分经过专家鉴定,国外的博物馆也是,有大量的公认标准流传器。这些东西是我们在研究瓷器时的依据,就是鉴定的标准。”而张卫星则强调,不少老一辈鉴定家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例如孙瀛洲先生还善于仿古,他仿制的仿永乐青花小盘至今仍存在故宫,这件东西可以把很多学者骗倒。“他推出的‘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摩挲以别粗细,扣敲以察音响’实际上就是一个方法论,是十分科学的理论。而耿宝昌先生同样是在具体的经营中成长起来的,他推崇‘耳目手三者结合的胎釉鉴定法’同样也是科学的逻辑推理。”

新瓷做旧和高仿瓷的甄别六法


用细砂轮磨平瓷器表面特别是胎底毛糙处,后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还可用玻璃裁刀根据需要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混充自然磨损效果。

新瓷做旧

新瓷做旧一般可分为6种方法,藏友只要掌握这6处的仿制原理和甄别方法就可基本判断器物是否属做旧。

磨损:用细砂轮磨平瓷器表面特别是胎底毛糙处,后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还可用玻璃裁刀根据需要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混充自然磨损效果。

剥釉:造假者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撬出釉层缺口。

去火光:新瓷因没经自然氧化火气太足。造假者需将某种酸液(氢氟酸)兑水后均匀涂刷器物表面,用水冲洗干净消去新瓷高光。

做色:用一种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掺入少许甜蜜素涂遍器身,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则露胎处、开片处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给人一种瓷器经长时间使用,已有脏质渗进瓷器缝内的感觉。

做土锈:在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胶水,拍上搀杂石灰的黄泥墓土做土锈。也有在器物上放置铁钉、撒盐长时间(1周)露天堆放,瓷面上会生成刀刮不去,盐酸难洗的铁锈。

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

知道上面的6种做旧方法再来识别就要容易多了。用过某种酸性溶液的瓷器在水冲洗时,水可能会呈紫色;砂轮打磨过的,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可见交错划痕,且痕迹粗细深浅不一,线条、方向和力度一致;新瓷剥釉为硬物敲打,胎釉结合处质地紧密,而自然剥釉周围还可以再剥;去火光使用的某种酸液会使瓷器腐蚀出小孔;做出的土锈短时间内生成,颜色很艳、不自然。

高科技仿出高仿瓷

和新瓷做旧相比,高仿瓷的鉴别因其手法不同而欺骗性更强,鉴别难度也更大,部分造假者更是用上高科技。

或者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或者旧件新器、复火,浙江大学文物保护鉴定研究中心周少华说,部分瓷器艺人在仿制古瓷上可谓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鉴别时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别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在业内亦称为补货。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遗址搜罗大量垃圾残片,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这种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鉴定专家采用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是真品。藏友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包括颜色、线条、高低是否一致。

复火: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鉴别时用硬物刮过补口时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目前有一些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也被造假者利用,甚至变成了他们的造假秘方,而这样烧制的古瓷很难被鉴别。有瓷器研究所对每个时期的瓷片成分做了详细分析,测 明瓷器烧成温度,这样的成果给仿造者提供了胎釉成分和烧造温度、气氛等方面万金难求的秘方。据记者了解,有些地方造假者破解了测定文物年代的一种科技手段 ——热释光法,即1秒钟的X光照射,在热释光测试法下约相当于器物1000年的演变;而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的一项新鉴定方法也引起了造假者的兴趣。该方 法一旦被破,专家们要破解造假者的赝品将会更困难。

买古瓷小绝招 专家传授六看鉴别法


买古瓷有讲究。下面是本人多年来在收藏经验中自创的买古瓷“六看鉴别法”,现与大家共享。

一看造型 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造型,有时从器形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是什么时代的瓷器。

二看胎质 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各有不同。

三看纹饰 不同时代的作品纹饰各具特色,带有当时的文化气息。

四看款识 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识,每个朝代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从款识上也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工艺 在收藏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瓷器的年代器形,工艺的高低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影青碗,北宋时采用仰烧,故碗底留有印记;而南宋时则采用复烧(碗底朝上,一个叠一个),故碗沿留有“芒口”,所以南宋时的碗多数是有包边的。宫廷用的碗包金边,有钱的大户人家包银边,而普通的百姓用的碗就只能包铜边了。在收藏的时候,从这些碗采用的包边残留材质就可以推断出这瓷碗以前的主人的身份,从而认定它们的价值。

六看手感 所谓手感,就是指收藏者在购买瓷器时把玩这些瓷器的感觉,如手感是否圆润顺畅。据说有些真正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儿,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辨别珐琅器四法


笔者简单地从明清各时期珐琅器的制作工艺、艺术特征、包浆特点等方面谈谈如何识别真伪珐琅器,供藏友参考。

一看特征:明代珐琅器由内廷御用监制烧造,有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仅见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号。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分为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掐丝比明代细密均匀,釉色虽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坚实,器形以杯、碗、盒、盘、炉等小型器为主。乾隆时期釉面多用锦地,色彩有天蓝、宝蓝等,并新创粉红、绿、黑等色;品种除炉、盒、盘、文房等器外,并出现宫廷陈设的桌椅、床榻、屏风等大型器皿。道光时期的珐琅器用黄、红、粉红做底色,做工精良、富丽华贵。

二看铜胎: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另一种是錾胎。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珐琅器如果是锻打铜胎,则能达到胎薄体轻,须要小心对待;如遇是铸胎器,胎体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伪,容易断定为伪器。

三看包浆:区别老珐琅器与高仿器的皮壳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浆是否一体;三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新做珐琅器的釉面新光多用细砂纸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贼光,再用酸与高锰酸钾、松香水等或其他混合溶液强化咬蚀处理。所咬蚀旧色比较容易辨别,仔细看上去,一是不正,因为化学药物与釉面蚀新反应是速成的,色泽不自然,用棉球蘸酒精、丙酮类溶剂易擦除,露出新釉光;二是不均匀,同一部位有明显的深浅不一,这是因为药物刷涂不均所致;三是手摸生涩,有的故意在耳、足等嵌物接缝处,残留污垢,特别是脏垢,如用指甲即可抠下。

四看款识:珐琅器的款不是随意而题的,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定。历来被视为稀世珍宝珐琅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年号的款识。藏家可以根据字型,字体等方面去辨别。

瓷器仿制作伪十法


作假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故了解其作假手段,对于认识膺品的作用很大。根据古人留下的大量资料和所见到的市场上的众多的仿品、伪品进行判断、总结、归纳,仿制与作伪大致有如下一些手段。

一、新瓷作旧。光绪间采用的方法是先用带细沙的泥砣,对瓷体轻轻擦磨。为拭去擦痕又用牛皮胶砣蘸油磨之(如今有人用劣质牙膏和水砂纸磨)。用此法使新瓷褪去光泽,冒充古瓷。初看确像古瓷,然仔细察看,终可发现破绽。因为古瓷历经日久,长期摩挲,虽然呈现旧色,但毕竟还有难摩和漏摩之处依然带亮色。而伪品则全部磨旧,无一点亮色。

二、真坯假底。锯下破旧瓷器之底,粘接在伪作的新瓷上,形成伪物真款。粘合处看似天衣无缝,但如用高倍放大镜察看,亦可现出痕迹。

三、真坯假彩。取旧瓷之白质无花者,彩绘后重烧。坯质确系古品,有旧瓷之光素,加彩后价值倍增。然后加之彩只要细辨仍会露出马脚。一是画风的不同。古代画风多为单线浅描,现代的摹仿者多为有美术专业知识者,无论怎样摹仿,总会露出“现代派”的手法。二是釉彩的品质。如康熙以前的青花多用国产的回青,蓝中带灰。康熙后的青花为进口料,蓝中浮紫。现代的青花料接近青莲色,十分纯净。古代所用的料色现在还真难寻觅,只要仔细审视,必可看出眉目。

四、巧补缺陷。对缺损的古瓷进行粘贴补接,如补耳、补胫、补足、补口等。尽管粘补技艺很高,但补上去的耳、足等都是以后捏制、补上后加釉彩重烧的,其风格和色泽必然与原物有细微差别,不可能浑然一体。

五、以画掩伪。将破损的素洁古瓷用胶粘合后,于裂痕处画上硬彩花卉以掩饰破痕。除用放大镜细察裂痕外,同时从画风和色料的品质进行细致的比较亦可看出问题。

六、磨口掩损。对口部有缺损的瓶罐之类瓷器锯掉残缺磨平口部以充完品,一般都留有打磨的痕印,要细心察看。

七、磨底改款。为了冒充古瓷,将近来生产的瓷器底部的款磨去,写上老款加釉重烧,然后进行作旧处理。

八、新仿名釉。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艺水平和提高,古代很难烧制的钧红、郎窑红、郎窑绿、豇豆红以及各种窑变釉等,作伪者都能烧出。尽管釉色难辨真假,但从胎质和器形上仍可辨别。如有的作伪者认为工艺越精越好,造出的胎质过于细腻,超出了古人的生产水平,弄巧反拙。

九、古瓷新款。此种作伪方法历史悠久,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尤以明万历、清康雍年间最盛。即在未署款的古瓷上重新提款,陶瓷界称为寄托年号款。如乾隆时将宋代官、哥、钧、定、汝诸窑所产的瓷器都提写“重华宫”。明代的寄托款最早是永乐,最晚的是万历。如今古瓷新款已成了作伪者的贯用手法。对这类仿品要严格考证其字体风格。

十、新瓷古款。多为仿制品,是一种主要的仿制手段。如成化年款,有“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两种。清代后的仿品多用“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大都字体工整。而真品的四字款却信手写来并不规整。如今的仿品以明朝款为多,康雍乾各代均有,但字体风格迥异。笔者见过一件古花瓶,用朱砂料题有“洪武年制”,其字形笨拙,色彩鲜艳,一眼便能识破。也有仿得逼真的,这就要从多方面予以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