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你知道景德镇瓷器与德化瓷器有什么不同吗?

你知道景德镇瓷器与德化瓷器有什么不同吗?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6-22

景德镇古代瓷器。

说道瓷器,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以它高超的技艺享誉世界,令人惊叹。目前市面上所售卖的瓷器鱼目混杂,常有商家拿德化瓷器去冒充景德镇瓷器,让人防不胜防。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分享一下景德镇瓷器与德化瓷器到底有什么区别。

特色不同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特点,大量生产艺术瓷、陈设瓷,品种齐全、装饰多样,青花、粉彩、斗彩、青花玲珑等,品类闻名世界。

德化瓷:德化以白瓷闻名世界,生产的白瓷洁白如玉、优质美观,享有“中国白”、“象牙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的美称,以生产生活日用瓷为主。

釉色不同

景德镇瓷:因景德镇的粘土含铁量高,高温烧制后成品不会显得特别白,还原焰下的白瓷也会泛着一点青色。

德化瓷:德化瓷也是高岭土为原料,但原料内富含的元素不同,烧制出的成品也不同。传统德化白瓷温润如玉、釉色通透白净,因此德化也以经典的白瓷雕塑著称。

烧制方法不同

景德镇瓷:高温烧制,1300℃窑温,依赖经验,成品率低,但烧成后白净细腻,不变色易清洗,泡多久茶都不留茶垢。

德化瓷:800℃烧制而成,成品率高,量大,用后容易变色,多以贴花工艺为主,大批量生产。

专注领域不同

景德镇瓷:人力资源优势决定景德镇主要以大件艺术品瓷器为主,例如大花瓶或瓷桌等,并且景德镇拥有很多国家级的陶瓷美术大师,人才优势,专注艺术品生产。

德化瓷:原材料资源决定德化适合生产精巧的白瓷器物,德化本地的高岭土也更加优质,烧制出的瓷器白的更纯粹,加上德化本来是做雕塑的,玲珑雅致的茶具更符合当地的发展。

价位不同

景德镇瓷:景德镇的制瓷组织通常都是个人独立的陶瓷小型作坊,全手工制瓷为主,人工成本高,关注的是艺术水平,价格方面就更高一点,凸显匠心。

德化瓷:德化瓷基本上都是以工厂为主,大型陶瓷企业更多,工业化模式,涉及的人工成本较少,价格便宜,走量为主。

景德镇瓷以工艺收藏品为主,多为手工制作,价格偏高。德化瓷多为日用品,多为机器批量生产,性价比高。其实只要多留意一下,景德镇瓷与德化瓷还是很好区分的。

延伸阅读

景德镇瓷器与德化瓷器价格为何会相差这么大?


陶瓷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它已经成为了我国独有的一个象征。在瓷器中,当然是以景德镇陶瓷最为出名,但是德化瓷器也是非常有名的。那么既然这两种都是非常出名的瓷器,那它们之前的价格为什会相差的如此之大呢?

1、从烧制技术来看

德化瓷,即福建德化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

景德镇瓷器,采用的是景德镇地区特有的高岭土,矿物含量丰富,经高温(1300℃以上)烧制,成色和质感都非常好,“明如镜,声如磬”就很好的说明景德镇陶瓷的特点,景德镇瓷土必须经高温烧制,做出来的瓷器属于高温瓷(1340℃左右),所以成本较高,稳定性好,不会褪色,属于摆设、收藏的高档产品。

2、从绘制工艺来看

德化的瓷器更多的是利用贴花的技术,将颜料做成花纸,大量量产,直接贴在白瓷上,艺术性较为不足。

而景德镇的瓷器大都为手工绘制,笔触和细致的程度令人叫绝,因此产量低,质量好,大都价格不菲,一分价钱一分货,尤其是艺术大师的作品,一把茶壶的价格都令人咋舌。

简单地说,德化的瓷器就像批发的服装,产量高,追求性价比,所以价格低。景德镇的瓷器就像高级的时装,产量低,艺术感强,所以价格高。

不过无论是景德镇瓷器还是德化瓷器,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大家知道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瓷器就好了,并不需要过分在意不同瓷器间的区别。

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其瓷器早在魏晋时期已很走俏,远销各地。唐宋时期,景德镇瓷器进入宫廷,备受皇帝喜爱。明清两朝是当地瓷业的黄金时期,朝廷在此正式设立官窑,汇集优秀瓷匠,垄断优质的制瓷原料,烧造出巨量至精至美的御用瓷器,景德镇从此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清宫瓷器档案,透过这些皇宫秘档,可从几个侧面了解到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背后的隐秘。

异彩纷呈的清宫瓷

官窑是相对民窑而言的。民窑是为平民百姓烧制日常生活用瓷的窑厂,官窑则指专门为宫廷制造御用瓷器的皇家御窑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这里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的赏识,于是用他的年号来重新命名。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皇家指定的瓷器烧制厂,而且是这500年间唯一的御用瓷器定点窑址。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正式设立景德镇官窑。经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扶植,这里达到空前的繁荣。

康熙帝十分注意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他和后妃们放下满族传统的粗瓷大碗,爱上了细腻考究的官窑瓷器。康熙时的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展现的画面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考究精妙。此时外国传教士不断进入宫廷供职,法国传教士带来的珐琅画深深吸引了康熙帝。他决定将珐琅技术用到瓷器上,康熙五十年(1711年), 珐琅瓷烧造成功。此后,景德镇官窑又将珐琅技术逐渐运用到五彩瓷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时景德镇官窑烧制珐琅瓷、粉彩瓷的技艺日臻成熟,色泽粉润、装饰秀逸,显得柔丽高雅。这一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再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瓷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

乾隆帝好大喜功、爱摆阔,景德镇官窑在乾隆朝为满足宫廷的特殊需要,烧瓷技术进一步提升,留下了珍贵的瓷器精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细腻,色彩至为华艳。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外,更有双层透雕的转心瓶、转颈瓶等,其构造之严密、构思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仿照动植物、特别是瓜果形态的瓷器,无不惟妙惟肖,到了几乎可以乱真的地步。之后的清代六朝,景德镇官窑水平逐渐下滑,比较起来光绪时的瓷器在清后期算是较为精良的。

景德镇官窑每年运到京师的瓷器成千上万,这么多的瓷器,当然并不是皇帝一个人享用。宫中簿册记载,这些瓷器有的直接搬进御膳房、御茶房,有的分配到紫禁城的各个宫殿陈设摆放,还有大量向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宫苑以及太庙、陵寝等分派,更有不少由皇帝拿来赏赐皇子皇孙以及文武百官。清朝皇帝还经常把瓷器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各国,比如康熙帝送给法王路易十四、乾隆帝送给英王乔治、慈禧太后送给美国使臣和日本皇后的礼品中,都有大量珍贵的瓷器。

皇帝亲自改画样

御用瓷器非常讲究式样,景德镇官窑烧造的大部分瓷器由承办皇宫御用器物的内务府造办处出样。这些瓷样都是根据皇帝的旨意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叫画样,有的还做成形象逼真的木样、漆样。官窑接到宫里送来的图样后,严格依照式样烧制。有时内务府直接将清宫旧藏瓷器发往景德镇,叫官窑仿照已有成品式样烧造。另外,景德镇瓷匠有时也会设计出新的花色品种进呈皇帝。

清朝皇帝对官窑瓷器十分重视,常常直接指导和修改瓷器画样,在雍正、乾隆时的宫廷生活档案中,这样的事经常见到。这里我们透过几个例子,来看看雍正帝对瓷器画样的要求是何等细致乃至苛刻。其一,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二十四日传旨:“藤萝花,再画珐琅器皿时,不必画此花样。”其二,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传旨:“青山水茶园、酒园俱好,再画些。”其三,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初十日传旨:“此瓶上龙身画的罢了,但龙须太短,足下花纹与蕉叶亦画的糊涂,嗣后再往清楚里画。”

一年烧造多少,花银多少

景德镇官窑每年要为皇帝烧造多少瓷器?督窑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奏报,每年秋冬两季向皇宫上交瓷器总共600余桶,其中盘、碗、碟等圆形瓷器1.7万件左右,瓶、坛、尊等雕琢瓷器2000余件。乾隆六年(174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这年共烧过瓷器胚胎4万多件。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一年只烧造几百件。同治七年(1868年),景德镇官窑为同治帝大婚烧制瓷器120桶,计7294件。

景德镇官窑烧造瓷器的开销账目是十分清晰的。从现存档案看,自乾隆年间到宣统二年(1910年),基本上每年都有各种清册进呈内务府,银两数目极为详细,大到本年烧造瓷器所用的银数,小到捆扎瓷器稻草的花费,每笔开销都记载详尽。奏销账目中若差分毫,都要由督窑官赔补。

那么,景德镇官窑一年要花多少银子?清宫档案记载,康乾时期每年烧瓷用银的限额是1万两。晚清虽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但慈禧太后为了个人的享受和挥霍,却是大把大把地向窑坑里扔银子。她五十大寿时烧制瓷器用银1.5万两;七十大寿时,烧瓷又耗银3.85万两。

官窑瓷器的 损坏赔补和次品处理

瓷器在烧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损坏。乾隆十二年(1747年),管理内务府的庄亲王允禄在奏折里说,按以往定例,烧造瓷器损坏三成以上,要由督窑官赔补,三成以下的不追究责任。他认为这个规定太宽,经他奏请,从这一年开始,改为瓷器烧造损坏两成以上就要赔补。

以往有一种说法,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都砸碎销毁了。实际情况怎样呢?明代中期以前确实如此,官窑稍差些的瓷器,皇帝不想用,别人也不能用,都砸碎销毁了,所以后来在景德镇的窑址附近能发现埋有成堆的明代官窑瓷片。但从明朝中期之后,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就不砸了,而是进行变卖。

档案记载,雍正十三年,督窑官唐英在向皇宫上交1.9万余件上等瓷器的同时,还有7万多件落选的次等瓷器也一起送往京师,“以备赏用”。庄亲王允禄在奏折里说,次色瓷器虽有瑕疵,但在民间也算是上好的美器,因此按惯例变价处理。乾隆六年以前,景德镇官窑的次等瓷器都要送到京师,或是皇帝用来赏赐,或由内务府的瓷库变卖处理。由于把几百桶的瓷器运到京师还要花一大笔包装费、运输费,乾隆六年以后,次等瓷器就在景德镇当地直接处理了。但不管在哪里变卖,这笔钱都要落入皇帝的腰包,交到内务府的银库里去。

李国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历史档案》杂志总编辑,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帝王与佛教》、《清朝十大科场案》等。

《西厢记》 与景德镇瓷器


明刊本《西厢记》的研究:

首先发现那些明刊本卷首往往绘以崔莺莺的肖像,而张君瑞、红娘则无,更不用说老夫人、白马将军了。崔莺莺的肖像作者宋代陈居中、明代唐寅等,当然是否真的出自宋代陈居中、明代唐寅等名家手笔,是大可怀疑的。

至于剧中每一折(每一出)的插图,也就是我们习称之为剧意图的部分,情况又完全不同,极个别的同时具有绘画者、雕刻者姓名,绝大部分都只具雕刻者姓名,我认为雕刻者应该就是绘画者本人。而且从风格上看,这一类作品也比较俗而粗糙,缺少文人画的意境。

严格地说,绘画者对文本往往理解得不够透彻,例如文本用的题目、正名曾出现“老夫人”、“小红娘”等语汇,原是作为对比而用,事实上相国夫人只能是四五十岁。红娘的“小”是指身份,而不是年龄或身材,她对婚姻、爱情等等懂得比莺莺多,怎可能是十三四岁呢?

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徐文琴女士,就明清刊本《西厢记》插图对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西厢记》绘画之影响,进行过研究。

徐博士介绍了她在欧、美各大博物馆中所见绘有《西厢记》故事的青花瓷器的情况,赠送了附有图片的博士论文(在瑞典出版)。论文中,她根据《仇文全璧西厢会真记》等几种版本,推断出某几件青花瓷器上《西厢记》绘画之来源,并非原创,而采自明清刊本《西厢记》或有关书刊。

受此启发,在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发现《莺莺听琴》的蓝本,是明末天启年间凌朦初刻《西厢记》中《崔莺莺夜听琴》一折的插图,作者为苏州人王文衡,刻工为徽派名家安徽休宁人黄一彬,可以补充徐文琴的研究成果。

景德镇瓷器上的《西厢记》绘画,虽然是临摹或借鉴明清《西厢记》的插图,但是质量上却有十分明显之提高,不仅在构图和用笔已体现出文人画的细腻和情调,初步突破了刻工在艺术修养上的局限,而且人物造型都较生动,富于动作性,可以看出下笔时对文本、剧情进行了研究,所以艺术性也有所提高。

景德镇瓷器的历史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你知道清代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征吗?


陶瓷在我国最早是出现在唐朝,经过后世的发展,其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陶瓷在历朝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期的特征都是不同。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那么今天就让小编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所分享的一些关于清朝瓷器的特征,清朝是我国瓷器发展的巅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佳作,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观赏。

景德镇瓷器在北京有个家


景德镇瓷器在北京有个家——记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虽然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但是,远在北京珠市口西大街的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却已经营景德镇瓷器67年了。服务部经理王毅对记者说:“这67年,是服务部与景德镇瓷器共担风雨的67年。”他说,多年来,服务部坚持以质量和信誉求生存,以创新经营理念求发展,逐步形成了景德镇艺术瓷器的经营特色,目前系列品牌商品达5000多个品种,被中日用杂品流通协会授予“京城瓷器第一家”的称号。王毅说:“我们很看重这一称号,因为没有哪一家国企门市部能与景德镇瓷器一同走过67年,且兴衰与共。”

据王毅介绍,在清末民初,北京前门地区经营陶瓷的商店共有11家。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的前身为前门春华泰瓷庄,始于清末。经北京档案馆查到的资料表明,从1944年联合5家专营景德镇瓷器的店铺改制为合伙经营的春华泰瓷器庄,到公私合营后成立的北京市陶瓷公司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距今已有67年的历史。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各高档饭店的用瓷80%来自服务部,成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家销售景德镇高档瓷器的特供商店。当时许多外国政要都曾光临服务部,一些驻京外国使馆工作人员也都是服务部的常客。所以,景德镇瓷器享誉世界,服务部功不可没。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潮让服务部如沐春风。服务部开始对国人开放,商品由原来的1200种增加到2600种。景德镇瓷器一面市,国人纷纷购买,其购买力度之大有数据为证。据王毅介绍,当时年销售量最多时高达900万元,年利润最高达170万元。这在人们只挣四五十元工资的年代,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服务部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1.5元,但是,职工的月奖金最高时却能拿到50元。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景德镇瓷器市场形势大转。有媒体报道,“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市场出现了假冒的“景瓷”,让消费者真假难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仅让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失去了市场,在国外的声誉也大打折扣。由于体制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原与服务部联营的景德镇十大国有企业纷纷倒闭,而服务部经营更是陷于瘫痪状态,每天的营业额经常为零,60多名员工最终只剩下6名,1000多平方米的店铺,80%租给了美容美发店。

2000年王毅任服务部经理,在只剩下150平方米的店内,他动起了脑筋。多年来,不管景德镇瓷器市场如何兴与衰,但是服务部始终坚持货真价实的服务理念。为此,他带领员工去了景德镇。这次去景德镇让他大开眼界,原有十大国企倒闭后,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王毅惊喜地发现,景德镇瓷器的品种越来越多,艺术瓷比日用瓷的市场更红火。回到北京后,王毅与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共同研讨服务部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致同意“以销售艺术瓷为主,日用瓷为辅”的经营思路。之后他们与赖德全、宁勤征等十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80多位省级中青年高级艺术大师合作,同时进行市场调研,生产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瓷器,深受消费者欢迎。

为了让顾客了解瓷器制品的真实性,服务部为每件瓷器制作了收藏证明,附上作者的姓名、照片、联系电话等,以防假冒。他们还针对人们收藏、装饰家居的需求,推出了瓷器定做服务,他们将顾客喜爱的图案、花色、尺寸、姓名等印制在瓷器上。这一服务项目推出后,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销量大增,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并以每年10万元营业额递增。

谈到服务部未来的发展,王毅说:“我们要‘精雕细刻’地打造好京城瓷器第一家”,从员工素质、产品质量、瓷器品种上下工夫,还要加强宣传力度,不仅让北京人知道京城有家景德镇瓷器老店,还要让老店的名声传到全国,传到世界。”

景德镇瓷器的分类


景德镇的制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制造出来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名,在果然的知名度也是响当当的,因此景德镇又有“瓷都”的称号。

1、宋代。宋代最为出名的瓷器是影青瓷,所谓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耳朵青瓷以及白瓷的基础之上烧制而成的。影青瓷一直有“素肌玉骨”的美称,是我国的陶瓷史上一种非常珍贵的品种,正是因为有影青瓷的出现,景德镇也顺利地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2、元代。元代的时候,景德镇又烧制出了两种瓷器,一种是青花瓷还有一种是釉里红瓷。不论是青花瓷还是釉里红瓷,都是非常具有特色并且十分名贵的瓷器品种。当然,这两种瓷器不单单可以单独出现,在制作的时候还可以将两者相互结合,制作成青花釉里红,极其美观并且具有特色。另外,元代景德镇在高温颜色釉的方面也有突破,出现了卵白釉、红釉、蓝釉、金釉等等。

3、明代。到了明代,景德镇广泛地吸取外来文化,创造出来很多创新品种、造型以及装饰,这也使得景德镇站在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在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出了玲珑瓷,到了成化时期,在玲珑瓷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进而成功烧制出了青花玲珑瓷。

4、现代。景德镇在民国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整个低潮期,但是到了现在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变多,规模也在变大,很多传统的工艺也在逐渐地再次被发扬光大

景德镇瓷器是从汉朝开始烧制的,到了宋朝和元朝已经迅速地发展了,而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景德镇已经成为了全国的致瓷中心。直到今天,景德镇瓷器仍然赫赫有名,在工艺和技法上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全国制瓷业的蓬勃发展。那么,景德镇瓷器共有几种分类呢?

1、青花瓷。青花瓷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瓷器之一,它的原料是含氧化钴钴矿。青花瓷的成熟时期是在元代,在学术界,基本上也都承认元代的青花瓷是青花瓷的鼻祖,虽然在之前的唐宋两代也有青花瓷产生,但是它们并不具备青花瓷所必备的元素,因此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青花瓷。

2、粉彩瓷。粉彩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又被称为是软彩瓷,是在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釉上彩的新品种,流行至今。

3、斗彩瓷。斗彩瓷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彩瓷。“斗彩”以此最早出现于《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4、颜色釉瓷。颜色釉瓷是在釉中加入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之后就会产生某种颜色,所以称之为是“颜色釉”。颜色釉有很多种类,例如豆青、影青、钛黄、象牙黄、翠绿、孔雀绿、窑变花釉、茶叶末、西洋红、胭脂红、等等……

5、珐琅彩瓷。珐琅彩是从国外传入的,之后被人称之为是“古月轩”,它是专门为清朝宫廷制作的。珐琅彩是宫廷的垄断瓷器,所需要用到的白瓷胎是景德镇御窑场所特制的。

6、变色釉彩。变色釉彩是以非常高级的细瓷的白釉来作为积釉的,用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来作为它的着色元素,烧制而成之后釉色会随着光源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7、古彩瓷。古彩瓷又叫硬彩,它的色彩晶莹,有着十分强烈的色调对比,形象非常夸张。

8、新彩瓷。新彩瓷旧称是洋彩,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出现的,引自国外,因此画面上极其具有西洋风格。

9、雕塑瓷。雕塑瓷是通过雕塑烧制而成的立体陶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狮、象等陶瓷工艺品进贡到皇宫之中了

景德镇的四大名瓷是哪四大?它们分别是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以及青花瓷,下面小编就一一来为大家介绍。

第一种:粉彩瓷。粉彩瓷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粉彩瓷是先在白瓷上面勾画出图案轮廓,再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接着把颜料施在上面,根据需要用笔将颜色洗开,这样人物的衣服或者是花瓣就会有浓淡感以及明暗感了。

第二种:玲珑瓷。青花玲珑瓷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宣德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并且发展的。玲珑瓷玲珑剔透,闻名中外。

第三种:颜色釉瓷。颜色釉瓷就是依靠釉水色彩变化来装饰瓷器。在釉料中调整微量元素的含量就可以将釉色进行改变。通常,颜色釉有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

第四种:青花瓷。青花瓷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青花瓷的名声都是响当当的

为什么景德镇陶瓷普遍比德化陶瓷贵?


说道陶瓷,相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景德镇陶瓷。景德镇别名“瓷都”,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一定的声誉。其实除了景德镇陶瓷,市面上现在较为常见的就是德化陶瓷了,但是相比于景德镇陶瓷,德化陶瓷的价格一般更为低廉,那么为什么景德镇陶瓷普遍会比德化陶瓷更贵呢?

一、从烧制技术来看

1、德化瓷,是福建德化的传统瓷雕塑烧制技艺之一,传统德化粘土烧出的陶瓷很白、半透明,所以德化陶瓷以很白的陶瓷雕塑著称,但其多为低温瓷,耐酸碱腐蚀不强,时间久了很显旧。

2、景德镇瓷器,采用的是景德镇地区特有的高岭土,矿物含量丰富,经高温(1300℃以上)烧制,成色和质感都非常好,“明如镜,声如磬”就很好的说明景德镇陶瓷的特点,景德镇瓷土必须经高温烧制,做出来的瓷器属于高温瓷,所以成本较高,稳定性好,不会褪色,属于摆设、收藏的高档产品。

二、从绘制工艺来看

1、德化的瓷器更多的是利用贴花的技术,将颜料做成花纸,大量量产,直接贴在白瓷上,艺术性较为不足。

2、而景德镇的瓷器大都为手工绘制,笔触和细致的程度令人叫绝,因此产量低,质量好,大都价格不菲,一分价钱一分货,尤其是艺术大师的作品,一把茶壶的价格都令人咋舌。

简单的来说,景德镇陶瓷更注重陶瓷本身的质量,技艺高超,艺术感强,极具收藏价值。而德化陶瓷更追求性价比,所以质量一般,但是适合日常的使用。

景德镇烧制瓷器历史


景德镇在江西省东北部,邻近安徽省南部。东晋时叫新平,又因地处昌江东南而叫“昌南”,属浮梁县,县治在今景德镇市北浮梁。唐代天宝年间改新昌县。元代时升为州,明代仍为县。

景德镇在汉代时始烧陶器。《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在历史文献中,只有地方志记有江西景德镇窑始烧瓷器的有关情况。《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霍窑,瓷色亦素,土蟮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霍窑。”《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陈万里先生于1953年在湖田和湘湖一带考察,发现了认为是“唐代”的古窑。1980年考古单位对这些古窑出土的瓷片再次分析,得出是“五代”时制品的结论。五代时以烧灰胎青瓷和白瓷的日用瓷器为主。

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通志》载:“宋景德中,置镇,始遣官制瓷贡京师,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于是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由此可知,从宋真宗开始,因景德镇瓷业发达,以生产青白瓷为主,所以在这里设置税收机构——“监镇”,官监民烧。这就是景德镇名字的来由。

景德镇具有适当的原料,青白瓷的白度和透明度都很好,已经接近现代细瓷的工艺水平,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三大飞跃。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首先产生了这个飞跃,所以日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瓷器就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景德镇也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称我国的瓷业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