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上的胶 > 导航 >

曾经风行全国的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

曾经风行全国的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

瓷砖上的胶 全瓷的瓷砖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2020-06-22

瓷砖上的胶。

在中国古瓷中有很多名号,像三彩和五彩就是用彩料的种类数量来称呼,软彩、硬彩则是以彩料的质感来区分,而“浅绛彩”则是按绘瓷的彩料的颜色来命名。浅绛彩瓷曾因为画面新颖,价格也比较廉价,所以一时脍炙人口。但是经历几十后,浅绛彩瓷已因各种原因慢慢消逝于陶瓷历史中。

从烧制工艺角度看,浅绛彩所用之彩料与粉彩大致相近,烧成温度也一致,然而它们之间仍有质的区别。据刘新园先生《景德镇近代陶人录》所言,两者区别在于:

⑴ 粉彩所用之黑料为纯度较高的钴土矿,而浅绛彩所用黑料,称之为“粉料”(即在钴土矿中加入铅粉配制而成)。由于粉料含铅,纹样画出后不用“雪白”(一种含钴料)覆盖便能烧成。故粉彩之黑深而亮,浅绛之黑浅而淡,但烧成效果似水墨浑化,别有韵味;

⑵ 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含砷的不透明白色料)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则无;

⑶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⑷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故粉彩“工”而浅绛“放”。

除上述之外,浅降彩瓷还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因为它首次使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诗、书、画”一体的优良传统表现在瓷器上,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也为近、现代的新粉彩瓷创造了新模式。

等到民国初年时,浅绛彩瓷已经完完全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了。虽然浅绛彩已经退出历史,但是它的画技和创造力并未消失,在其他领域里继承发展,其流风余绪至今未绝。

小编推荐

浅绛彩与浅粉彩——小谈粉彩瓷画的传承创新


在陶瓷艺术品中,被誉为“东方瑰宝”的粉彩瓷历来备受世人青睐。这是因为其“鲜娇夺目、工致殊常”《陶雅》,当然也因早期粉彩为皇室专有之而名贵。随着时代的进步,创造性思维的日趋深入,陶瓷粉彩装饰也历经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

浅绛彩瓷是陶瓷史上革命性创举

社会发展规律呈波浪式前进,走过低谷的传统粉彩必然要顺应社会潮流。因为任何审美观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代艺术风格都和当代审美思潮相联系,这就必然使粉彩装饰要有新的突破。清末民初的浅绛彩,毫无疑问应是景德镇瓷器最富创新精神,最具代表性的瓷画艺术品。

张熊、程门将黄公望创立的浅绛画风与白瓷胎交融结合,浅谈的色料烧成后酷似水墨,与洁白的瓷面交相辉映,别有韵味。其后,一批文人画家相继在浅绛彩瓷上题字、题诗或署款,成为陶瓷史上革命性的创举。因为它将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优良传统表现于瓷上,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也为近现代新粉彩瓷及当下的新彩瓷创造了新模式。随后,“珠山八友”与同期的景德镇瓷画名家,又在继承浅绛彩画风上进一步创新,鲜明的工艺变革形成了与之前的传统粉彩迥然不同的新粉彩,理所当然地成为现当代陶瓷粉彩瓷画的又一个里程碑。

浅粉彩的创立是传承中的新探索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贵在创新,贵在有个性,贵在敢于突破。窃以为,新粉彩是继承浅绛彩画风的创新:浅粉彩则是在上述基础的传承与创新。

所谓“浅粉彩”,顾名思义,是相对传统粉彩和其它新粉彩而言,在画风上强调清新淡雅,有水墨淡彩的风韵,在色调上着重灰绿兰调子,在材料上改变粉彩原有面貌,独具特色的一个新画种。其艺术特点为:色调浅淡、粉润柔和、层次分明、清新雅致。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有鲜明个性;二是统一色调;三是着重突出与器型的结合。

粉彩瓷以其绚丽多姿的色彩和强烈的表现张力自其问世那一天起便惊艳世人,打破了青花一统瓷界天下的局面,魅力绵延不绝。相信,明天它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期待。

浅绛彩瓷:沉寂在历史风雨中的中国瑰宝


国庆期间,河北沧州众多市民走进市博物馆,参观设在这里的中国首家公立晚清浅绛彩瓷绘艺术馆。全国各地赶来的收藏爱好者更懂这些古物的妙处:浅绛彩瓷不出名,却是真正的珍宝。

展馆负责人张雪介绍,此次共展出165件瓷器,按照人物、山水、花鸟等分为10个专题。筒、尊、瓶、盆、板各类器形都有展品。清人胡夔创作的“一百二十有零图”浅绛彩瓷尊,被公认为晚清浅绛彩绘瓷中最名贵的一件器物,也在展览之列。

“浅绛”,浅意为轻浅,绛指红色。浅绛彩瓷,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制而成的彩瓷。其艺术效果与浅绛画相似,所以陶瓷界叫它“浅绛彩瓷”。

来自河北沧州的收藏爱好者刘江峰关注浅绛彩瓷十余年,他说:“浅绛彩瓷多用于上层人士之间馈赠,其上大都有题款,能提供详实可靠的文字信息,是那个时代的实物见证,数量又十分稀少,所以非常珍贵。”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军队烧毁位于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厂,原有工匠大多失散。重建时,选派、征集了一批文人画家进入御窑厂从事创作,促使文人画风直接深入到瓷绘工艺当中,这是催生浅绛彩瓷诞生的历史机遇。

专家表示,浅绛瓷绘艺术实现了中国画和中国瓷的完美结合,促使瓷绘艺术从“匠作”层面进入到艺术创作的殿堂,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据专家对现存瓷器分析,浅绛彩瓷最为繁盛的时期,御窑仅有几十名高水平的画师和十余名文人从事浅绛瓷绘。“几位顶级水准的创作者作品总数不超过1000件,同绘画艺术相比,这样的存世数量极少。”张雪说。

目前,国内对浅绛瓷研究的专著甚少,收藏爱好者多是近10年才开始关注。河北省收藏协会副主席陈建欣说:“浅绛彩瓷意外产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但却成为晚清制瓷业的最大亮点,这样的艺术瑰宝却一直沉寂没能引起关注,相信它的价值今后能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

清景德镇浅绛彩瓷的特征与文化元素


崛起于清末的浅绛彩瓷是当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它一洗当时繁冗的装饰纹样,开创了瓷画装饰从师法宋院的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空灵雅淡的风格,因此,立即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风靡一时,直至民国后才被进口高温彩所取代。它首次大规模地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刘新园认为:“毫无夸张地说,晚清浅绛彩艺人是景德镇现代彩瓷风格的开创者”。对浅绛彩瓷的研究,应该是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研究的重要一环,并且,由于浅绛彩瓷与中国画史上的“海派”有密切关系,因而与近代画史研究也不无关联。

浅绛彩瓷的特征与沿革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从烧制工艺角度看,浅绛彩所用之彩料与粉彩大致相近,烧成温度也一致,然而它们之间仍有质的区别。据刘新园先生《景德镇近代陶人录》所言,两者区别在于:(1)粉彩所用之黑料为纯度较高的钴土矿,而浅绛彩所用黑料,称之为“粉料”(即在钴土矿中加入铅粉配制而成)。由于粉料含铅,纹样画出后不用“雪白”(一种含钴料)覆盖便能烧成。故粉彩之黑深而亮,浅绛之黑浅而淡,但烧成效果似水墨浑化,别有韵味;(2)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含砷的不透明白色料)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则无;(3)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4)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故粉彩“工”而浅绛“放”。

除上述之外,浅降彩瓷还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因为它首次使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诗、书、画”一体的优良传统表现在瓷器上,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也为近、现代的新粉彩瓷创造了新模式。

尽管大部分的浅绛彩瓷器上留有作者的款识及年款,但目前仍无法具体判定这种格式诞生于何朝何年,或像其他瓷器一样,也有一个变种和蜕化的过程。笔者认为,浅绛彩瓷产生于道光末年(即1835至1850年前后)应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其一,大部分浅绛彩釉面呈细微波浪纹起伏,称“橘皮釉”,是道光时期釉的特色;其二,浅绛人物画明显受道光时期流行的“无双谱”人物影响;再者,道光时开始,文人士大夫自行设计与制作文玩已不是新鲜事,著名的“曼生壶”、“子冶壶”等即诞生于此时,因此文人画家在瓷器上别出新意的创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浅绛彩的“黄金时期”,这时浅绛绘手名家辈出,蔚然成风,浅绛彩瓷器的书画水平空前发展,足可媲美纸绢丹青。以程门、王少维、金品卿、俞子明等为代表的名家留下不少佳作。在流俗影响下,一些非绘瓷专业名家也加入到创作中来,如篆刻大师黄士陵、山水画家吴待秋等都有作品传世。浅绛彩器也从供观赏的瓷板、扁壶之类转向日常用品,如帽筒、水盂、印盒、花盆等,几乎覆盖整个日用瓷领域,风行一时。一些器物上还烧有“某某堂藏”等字样底款,则说明是藏家专门订制的珍玩。

到了光绪末年,外国进口的洋彩,由于颜色鲜丽,很快吸引了景德镇的绘瓷艺人,同时也给浅绛彩画上了句号,尤其是民国之后,许多陶瓷学校、研究所和私人都致力于复烧各种彩釉。民国时期著名的“珠山八友”很多人在早年都曾画过浅绛彩,但后期亦都转用新粉彩了。到民国初年,浅绛彩瓷便已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为粉彩所代替,至今景德镇也没有人能画浅绛彩。但是浅绛彩的技法与创造力并未随之消失,而是被“珠山八友”为首的彩瓷艺人在其它领域成功地继承和发展,其流风余绪至今未绝。

陶瓷上的釉是什么?


釉彩是陶瓷上的装饰颜色,是由色料和助溶剂混合后烧制而成。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碗、盘、盆中有许多都是釉彩。

彩绘

用特制的彩料,在瓷器上绘制图案、纹饰和画面,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其艺术价值,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彩绘”。彩绘瓷器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清两代,为我国彩绘瓷器的大发展时期。

釉上彩

釉上彩,系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等。

釉下彩

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 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

青花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其特点是:只使用一种颜色,一次高温烧成,工序较为简便,因此在瓷器装饰上应用广泛。青花以明宣德所制为佳。其青料来源于国外的一种含钴矿石,叫作“苏泥勃青”。成化以后,开始使用本国青料如“平等青”、“珠明料”等。

釉彩种类

瓷器釉彩种类繁多,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品种,主要有: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釉下五彩瓷:中国“环保瓷”鼻祖


完全用纯手工制作的釉下五彩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造,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由湖南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历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日前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这是首博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的一份文化贺礼。

“环保瓷”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湖南醴陵瓷素有“中国陶瓷花炮历史名城”的美誉。清代末年,为了降低日用瓷中的铅毒,醴陵市独创了清雅、素洁的釉下五彩瓷。醴陵的釉下五彩还采用了“三烧”的制瓷办法,其成品耐磨损,耐酸碱,不褪色,不含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这不但是工艺革新的划时代创举,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环保意识的起源。新中国成立后,釉下五彩瓷获得“国瓷”美誉。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瓷”传承人陈扬龙:

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100多道工序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流程及特点?

陈扬龙:现在,很多手工艺品在现代化、机械化的冲击下,都实行了流水线作业,但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始终保持了手工制作的特点。在从选择原料到制成瓷胚烧制的过程中,要经过100多道工序。烧制后其观感不同一般,可以散发出如同玉一样晶莹、润泽的感觉,这也是釉下五彩的特色。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三烧”的简单流程?

陈扬龙:经过了“三烧”才能有釉下多姿多彩的特性。醴陵釉下瓷采取的是很高的细瓷生产工艺,第一次,用800℃到900℃的温度把泥坯烧成素坯,然后用陶瓷颜料在素色坯上作画。画完以后再上釉,所以它才被称为釉下。然后再放进窑中,用1380℃到1400℃的高温进行第二次烧制,出窑后再对它进行校形、洁面,然后再次入窑用高温炼出。

它们曾经征服世界——谈谈清代外销瓷


“‘中国’的英文名曰‘瓷器’,从现在西方收藏的藏品和打捞沉船出水的瓷器看,很多瓷器并非单纯是当作手工业产品出口的。西方人注重的并不完全是它们的使用功能……其实,西方人多半注重的是它们的观赏价值,它们的审美性。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在那时的西方是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西方富人的精神享受才大量进口的。所以,说到底,瓷器也好,丝绸也好,它们实际上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征服世界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竟然是用一种文化产品来命名的,可见得文化产品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有多么重要。”——作家张贤亮先生虽然不是中国古陶瓷的专家,但他对中国外销瓷的见解确是格外精辟的。

瓷器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自唐代开始输出海外,历经千年,随着东方新航路的发现,于明代远渡重洋到达西方,并在清代达到极盛。

瓷器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

从瓷器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讲,瓷器自古就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器具,然而在西方,瓷器的生产一直是个谜。自从中国瓷器传到海外,瓷器就一直受到各国人士的追捧,然而他们摸索了几百年也没有搞清楚,瓷器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迟至1709年前后,欧洲才刚刚烧成硬质瓷,当时中国瓷器已有1500年以上的烧造历史,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品质最优秀的瓷器。这个时期的清代青花瓷在元、明青花瓷的基础上,不但在材料、工艺、烧造技术上取得全面进步,装饰题材也大大扩展,且画工技艺高超、线条精细、分水色阶丰富、发色艳丽,画面生动传神。正如英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哈里·加纳在《东方的青花瓷》一书中所说,“它们被人们认为是青花瓷成就上的顶峰”。

清代五彩瓷也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开创了从画到填,全部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完成的新工艺,代表着景德镇陶瓷五彩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成就。而清代陶瓷划时代的新成就则是发明了粉彩瓷。粉彩是受西洋珐琅彩及其制作工艺的影响,改进传统的釉上彩料和画风而形成的一种釉上彩瓷新品种。清代粉彩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在翎毛、花卉、人物、山水纹饰上出现了光线明暗变化和阴阳向背的立体感,表现对象无不栩栩如生。

清代瓷器为适应欧美市场的需要又诞生了广彩。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来华外国商船逐渐增多,当时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广州码头,于是大批外商纷纷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为了适应外销市场需要,江西景德镇部分釉上彩绘瓷器移至广州加工生产。景德镇釉上彩瓷在这里与当地的铜胎画珐琅艺术相结合,融汇中西,使得釉上彩瓷出现了广彩这一新的装饰形式。其特点是构图丰满、绚彩华丽、金碧辉煌。广彩既有我国传统彩绘艺术的风格,又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可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三百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外销陶瓷的主要品种之一。

18、19世纪刚刚烧出硬质瓷的欧洲与作为中国古代瓷器装饰艺术和工艺技术高度成熟,集大成时代产物的清代外销瓷相比,其间的差距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清代外销瓷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征服了欧洲。

然而,清代外销瓷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美的手工业产品,中国清代外销瓷最重要的是它们还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清代外销瓷(包括明代外销瓷)更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征服了世界的。

季羡林先生曾明确地指出:“十七、十八世纪,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天才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当时他们向往的是中国,学习的是中国。”回顾世界史,欧洲从5世纪到15世纪的一千年里,即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没落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教会扼杀人性,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否定对现世幸福和快乐的追求,要求信徒们拒绝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连鸟语花香都会被看做是魔鬼的诱惑。欧洲人在这种残酷、黑暗、愚昧的政治、宗教、文化压抑下煎熬了上千年,16世纪以后才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17、18世纪出现了启蒙运动,欧洲才开始觉醒,经过近三百年的反复斗争,才提出了人性的解放,才承认人们追求现世幸福、快乐的权利。但当时这些思想在欧洲还是新兴的思想,新兴的文化。

相比当时的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是承认人性、人欲的合理性,鼓励人们积极入世,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和享受人生快乐的。这种以积极追求和享受现世幸福为宗旨的意识形态,引领中国古代社会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贯穿在中国古代社会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中。东方新航路的发现,使西方真正发现了中国:人类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并没有接受上帝的主宰,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他们可以追求男女情爱,可以追求风花雪月,他们可以追求白头偕老、可以追求连生贵子,可以追求丰衣足食,可以追求富贵长寿。

西传的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时尚,部分地改变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结构。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非宗教性的以人为本的伦理型文化给启蒙思想家们以新鲜的思想材料,在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成为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为由中世纪神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蜕变的欧洲提供了新鲜的思想源泉和刺激力量。

清代外销瓷恰恰就是这一中国文化、这一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因为几乎每一件清代外销瓷都有瓷绘装饰,而这些瓷绘纹样则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什么是意必吉祥?吉祥就是义无反顾地追求现世的幸福!

中国清代外销瓷的数量巨大、传播广泛、画面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在中国文化启迪西方的过程中起到过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时势造英雄,是历史的机遇造就了中国清代外销瓷曾经征服世界的伟大历史功业。

均为清代外销瓷器

景德镇工艺彩绘艺术瓷


每当我们说起锅、碗、盆、匙这些日用瓷,都会叹息景德镇已今不如昔,不要说与英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些世界上发达的制瓷强国相比,就是国内的广东、湖南、山东、重庆也已远远超过了它。但是,如要说起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珐琅、墨彩绘金等这些工艺彩绘艺术瓷,景德镇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没有哪个国家和地方能超越、取代它的世界著名瓷都地位。

从元代景德镇制出精美的青花艺术瓷,一举成名而取代“五大官窑”至今的800余年,景德镇始终以艺术瓷闻名天下。这一文化“积淀”是历代手工制瓷艺人以及全国一批画家会集景德镇而共同铸就的辉煌艺术硕果,这其中有的是紫禁城造办处专为宫廷烧造的“秘活”、“绝活”,从来没有流传至宫外。所以在景德镇能恢复烧制出珐琅彩、粉彩轧道瓷是近几年的事。

在中国陶瓷城、国贸陶瓷市场、陶瓷大世界、南郊陶瓷苑这4个景德镇“主力”陶瓷市场,万余个经营户的瓷器中,绝大部分为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艺术陈设瓷,而能烧制珐琅釉、粉彩轧道瓷、墨釉描金这些宫廷“官窑”器的却是凤毛麟角,仅有三家。他们的制作技术和绘制艺术,从制坯、素烧、喷釉、轧道,到再素烧、贴纸、勾线、绘画、填色、写字、写章等近20道工序一一看来,与当年清宫造办处秘档的详细描述基本一致。

粉彩轧道瓷、珐琅彩瓷这两种官窑器是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发明,工艺重,用料十分讲究,釉料是进口的,烧一件瓷器价格十分昂贵。如今也一样,同样一件艺术瓷,如青花或斗彩,它们的成本仅为粉彩轧道瓷的1/3,投入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些都决定了粉彩轧道、珐琅彩瓷始终是价值连城,存世量少。

隋唐时期的北方白瓷和南方釉下彩瓷的我文化


唐(公元618年—907年)和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瓷器的第一次发展高峰,出现了著名的北方白瓷和南方釉下彩瓷。

白瓷是一种胎和釉都呈纯净洁白色的瓷器。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料的进一步选择淘洗,并降低胎、釉中铁含量而烧成的。中国最早的白瓷出现于北朝北齐(550年-577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凉州刺史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碗、杯、长颈瓶可作为代表。这些瓷器胎质和釉色均呈乳白色,但某些釉层中略泛青,仍保留着青的瓷痕迹,是创烧阶段的产品。

隋唐以后,白瓷的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色调日趋稳定,器形更加精巧秀丽,成为深受上层社会喜爱的日用器。陕西西安郊区出土的隋大业四年(608年)宗室贵族少女李静训墓中,发现了多件精美的白瓷小扁瓶、小盒、小罐等。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一件白瓷龙柄鸡首壶,高26.4厘米,通体以片纹白釉装饰,造型修长俏丽,夸张的龙首柄和昂首高鸣的鸡头更增添了华美的装饰效果。这批白瓷釉色已不见泛青或泛黄现象,说明白瓷工艺已走向成熟。

唐代白瓷窑址和瓷器多发现于北方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及安徽地区,长江以南则很少见,因此素有“南青北白”之说,即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南方仍以生产青瓷为主。

字串6

这一时期,南方的青瓷在前代基础上稳步发展,仍以浙江越窑知名度最高。其胎质细腻致密,器形规整,釉层匀净,呈色青黄或青绿,温润如玉,光洁似冰;品种主要是用作食具的碗、盘和酒器、茶具,还有各式灯、枕、唾壶、印盒、粉盒等;造型增加了大量仿植物花卉的外轮廓,如荷叶形碗、莲瓣形盘、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器物整体或口沿部有的像盛开的海棠,有的仿佛出水的荷叶,起伏坦张,婀娜多姿,令人爱不释手。

晚唐到五代,越窑曾一度成为专为皇室烧制高级青瓷的官窑,所烧之器,臣僚百姓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秘色瓷的“千峰翠色”究竟是什么颜色,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大批唐皇室供奉的佛教文物和各类精美供器,根据同时出土的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账”,地宫中出土的16件青瓷器均被称为“秘色瓷”,人们才终于见识了皇室御制秘色瓷庐山真面目。这些秘色瓷呈现两种不同的釉色,除两件平脱瓷碗为青黄色外,其余均为青绿和湖绿色,釉色纯正,釉质晶莹润澈,釉层均匀细腻。这些瓷器造型简洁明快,有数件仿植物外形,如秘瓷八棱净水瓶,颈细长,肩腹部有八条竖向凸棱外鼓,呈瓜样。又如一件秘瓷盘口沿作五曲花瓣形。这些凸棱和凹曲的转折处分界明显,表明其成形操作十分严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