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新中式瓷砖 > 导航 >

新中国成立后的紫砂合作社

新中国成立后的紫砂合作社

新中式瓷砖 新濠瓷砖 中国瓷器鉴别

2020-02-10

【www.taoci52.com - 新中式瓷砖】

新中国成立初,政府重振紫砂业,大力组织生产与出口,老艺人带徒,为紫砂繁盛的到来准备了充足的人才,从而迎来了紫砂最长时期的繁荣。

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55作社之前,是宜兴紫砂业的衰退时期。抗战时期,苦于逃命,民不聊生,喝茶品壶,几成绝想,连茶叶店用壶及农村下田干活所带茶水壶亦是寥若晨星,整个紫砂业萧条衰弱,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宜兴陶业稍有恢复,但底气不足。1955年1月,宜兴紫砂从业者被组织起来,计59人,成立了紫砂工场,作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工场的一部分,生产逐步恢复。

1954年下半年,北京美术服务部向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订货情况(据吴如林师傅回忆):

竹提(来样为程阴千的双竹交提梁腰元身筒竹提),由朱可心制作;

竹节咖啡具(造型图纸是高庄绘制图式),王寅春制作,任淦庭书画(范泽林、徐秀棠刻);

云龙壶(朱可心造型复制);施福生作;

圆条壶,王熙臣作;

果元壶,沈孝鹿作;

高矮八方壶,沈小虎作;

上项任务在商谈初期,联营处先与顾景舟联系,主要因价格未能谈妥而未参与;在紫砂合作社成立以后,接受了联营处的合同,顾景舟也参与了竹节咖啡具的制作,底印也盖上了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生产工场的印记。竹节咖啡壶在完成任务后一直延续制作了很长的时间,“大跃进”时期也有制作,进厂不久的徒工也参加话制作,以求“放卫星”的产量追求,故这些作品的制作质量、刻字质量与前天差地别。

在此需说明的是,因为有上面这一段历史,有人误把接受这一任务视为是紫砂合作社成立,把其成立时间从1955年1月提前到1954年下半年。

1955年10月蜀山工场上升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与做罐头的合新厂的前身组织在一起,紫砂仍为工场,前墅为一工场,10月份在宜兴县政府的重视下招收徒工,建立了紫砂工艺学习班,由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担任辅导,宜兴派来了美术文学老师吴汝连,政治老师许作甫,学员计有35人。1956年11月,又招收了第二批徒工26名,分两个班,由王寅春、吴云根分别担任辅导员,原来徒弟并给朱可心、顾景舟。两批共61名学员。

老艺人专门从事带徒而不从事生产。徒工三年学徒期间没有生产压力,有名艺人传授技艺的良好外部条件和生活条件,还经常评比、参观,文学老师讲课、政治教师进行思想教育,使这批原本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艺术素养的艺徒迅速成长,技艺进步较快。这是院校培养和民间传统带徒方式相结合的好方法。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德镇工业合作社的陶瓷精品


该瓷壶为桶形,高12厘米,腰围60.5厘米。长条柱状流,口上翘与壶口平行,倾倒容易,使用方便。壶底外圈为砂底,中圆部分施以白釉,上有一圆形红色楷书款,分成五行排列,依次为“江西景德镇第六工业合作社出品”字样。壶之一侧为《雄鸡图》,草地上一只雄鸡向下窥视,眼睛圆睁,尾巴上扬,双爪分开,翅膀微张,正在全神贯注地寻找食物,形态鲜活。草地上生长着各种颜色的菊花,有紫色、红色、黄色的花朵,再加上翠绿的叶儿作陪衬,较好地表现了“故国有余乐,黄鸡秋正肥”的主题。整个图案主题突出、色彩亮丽、画工精细。

关于景德镇第六工业合作社,据记载,1952年以前,景德镇有分散的小作坊2000多个,经过撤并达到1400多个,1952年年底已缩至836户。为了把这些分散的手工业户逐步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景德镇早在1951年就成立了3个规模较大的瓷业生产合作社。到1952年年底时,已发展成5个生产合作社,外加3个加工合作社。到1955年年底,全市陶瓷业已组成8个手工业合作社和19个公私合营的瓷厂。由此我们推断,第六工业合作社成立的时间肯定是在1952年年底或1953年年初,而且还一直延续到1956年2月全市顺利实现三大改造之后。

肯定了第六工业生产合作社存续的时间,那么该社生产的《雄鸡图》大茶壶的时间即可得出,即1953年初或之后不久。如此老到的画工定出自名家之手,只可惜,茶壶上未署名款和时间。

雄鸡是陶瓷彩绘常见的题材,取“闻鸡起舞”、“一唱雄鸡天下白”等吉祥、勤奋、诚信的深刻寓意。如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画鸡》诗中所唱:“头上红冠不用戴,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茶壶,尤其是体形硕大的桶式茶壶,是清中期以后才出现的器型,是茶具中有代表性的器物,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用途广泛,使用方便,便于防尘和保温,又利于储茶与分茶,故深受人们的喜爱。景德镇第六工业合作社1953年生产制作的《雄鸡图》大茶壶的发现,也将为景德镇市三大改造时期陶瓷业的发展史研究、陶瓷彩绘艺术以及瓷壶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

新中国瓷介绍


所谓“新中国瓷”,是指自1949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国各主要陶瓷产区创作、生产的各类日用瓷、陈设瓷、国家礼品瓷等陶瓷器,其中尤以瓷都景德镇制瓷为主。随着收藏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瓷这个已经断层的收藏板块将会迅速崛起。

三个阶段,完成市场化蜕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百废待兴。1950年成立的景德镇国营建国瓷厂,专门生产传统颜色釉瓷和日用瓷等,包括曾维开、邓希平、王云泉、姚永康等在内的老一辈陶瓷艺术家都曾是建国瓷厂职工。其后10多年间,景德镇又相继成立了人民瓷厂、新华瓷厂、红星瓷厂等10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统称为“景德镇十大瓷厂”,由“十大瓷厂”等创作生产的精美陈设瓷和日用瓷俗称为“厂瓷”。随着“十大瓷厂”的成立,景德镇瓷业生产发展突飞猛进,烧制工艺也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柴窑、煤窑、油窑到气窑的转变,续写了制瓷业的辉煌。新中国“十大瓷厂”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超群、德艺双馨的陶瓷艺术家。由于当时都是集体创作,作品大多无人名款,只有瓷厂代号,这些作品主要是为一些文博机构做复制瓷。

1954年3月,景德镇成立了以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的美术陶瓷工艺社,成员共27人,除“珠山八友”中的田鹤仙、刘雨岑以及“青花大王”王步等享誉民国瓷坛的大师外,还有曾龙升、王晓凡、时幻影、刘仲卿、王锡良等绘瓷名家。他们不仅肩负创作任务,还与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师生密切合作,创作出口艺术瓷,改进了传统陶瓷装饰方法。同年成立的陶瓷研究所(以下简称“陶研所”),作为景德镇陶瓷史上首次出现的高规格科研机构,其承担了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任务。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方针就是“提高实用美术瓷,保持工业用瓷”,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

“文革”时期,陶瓷艺术创作题材多以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工农兵等为主,政治概念突出。此期,在制瓷工艺上的最大创举就是成功烧制了“7501瓷”,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文革”结束后,为适应海外日益高涨的陶瓷消费需求,陶研所的陶瓷艺术家们联合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瓷研所、设计室、试验组等共同开发设计,不计名利、精工细作,通过集体创作,在继承传统纹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图案纹饰与器型、瓷胎等工艺达到更完美的结合。因此,“厂瓷”中日用瓷和陈设瓷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精湛的绘瓷技艺更完美地用于日用瓷上,使日用瓷有了陈设艺术瓷那样夺目的光彩,而在陈设瓷器型设计上也更加兼顾其实用性,正所谓“日用瓷陈设化,陈设瓷日用化”。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私人陶瓷作坊陆续出现,一些陶瓷老艺人、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技术工程师等也选择脱离瓷厂,独立进行创作、研发和销售。

就在景德镇瓷业发展达到陶瓷史上又一个顶峰之际,各种危机和矛盾也愈发凸显。在1986年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景德镇粉彩瓷铅镉含量严重超标的信息后,“厂瓷”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景德镇陶研所及各大瓷厂展开技术攻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制生产出低铅的粉彩日用瓷,但由于缺少了设色的关键元素,这些低铅粉彩瓷远远达不到像此前的粉彩瓷那样色彩艳丽、饱满动人,海外订单越来越少。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化进程加剧,旧有体制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内外原因的影响下,从90年代初开始,各大瓷厂陆续解体、改制,甚至是停产倒闭。最终,新中国瓷的历史在1995年宣告终结,中国陶瓷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价值回归,收藏投资渐升温

现当代陶瓷收藏投资板块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无论是以“珠山八友”、王步等为代表的民国文人绘瓷,还是诸如张松茂、王锡良、戴荣华、李进等当代名家大师绘瓷,价格都已到达了高位,精品价格堪比明清御瓷。一批中青年学院派陶艺家也正逐渐成为市场新宠。相比于以上的当代陶瓷收藏板块,新中国瓷收藏投资市场才刚起步。虽然新中国瓷板块中的“7501瓷”历来受到藏家和市场的追捧,但这并不能代表新中国瓷板块的整体行情。真正能够代表新中国瓷的依然是那些烧制精美的“厂瓷”陈设瓷和日用瓷。

“厂瓷”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制瓷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现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它的地位与意义不言而喻。一般国内公立博物馆的馆藏陶瓷器的年代下限到清末民初为止,年代再往后的就鲜有收藏。然而,中国陶瓷史对于新中国建立之后65年来的成绩是无法被割断的,目前学术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挖掘、保护和研究还远远不够。

随着2010年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历史博物馆的正式开馆,似乎预示着民间收藏家和文化学者对新中国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新中国瓷收藏、保护和研究的决心。

回顾近几年多来国内现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情况可以发现,市场对于新中国瓷尤其是出自景德镇陶瓷老艺人之手的“厂瓷”精品的关注和兴趣愈发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佚名的“厂瓷”作品,能够凭借作品风格和胎釉等特点判断出作者和具体的创作年代,说明藏家正趋于成熟,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关于新中国瓷的收藏鉴赏,需要把握好两大原则:一是日用瓷的收藏要成套成系列,且1986年以后研发出的低铅粉彩日用瓷由于色彩及艺术性较之前的日用瓷较低,收藏价值不大;二是艺术陈设瓷的收藏之重当为七、八十年代的重工粉彩瓷,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重工粉彩瓷是高难度的制瓷工艺,受限于胎、釉、色、工的难以复制而备受关注,要想成功烧制成一件高水准的重工粉彩瓷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当时能熟练掌握这项技艺的陶瓷老艺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作品也较少,非常珍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窑火,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主要用柴窑烧造,到了七、八十年代时越来越多的用煤窑来烧了,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用气窑,不同窑火中的瓷器有着微妙的区别。

重工粉彩:画面较中级粉彩复杂,加进了走兽、瓜蝶、草虫和吊灯洋莲图案之类;构图远比中级饱满丰富。画工精细,色彩以及渲染都较多,图案致密,并加用黄金等高档颜料,技术要求高,衹有高级技工才能制作。

承先启后的新中国陶瓷


核心提示

所谓“新中国瓷”,是指自1949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国各主要陶瓷产区创作、生产的各类日用瓷、陈设瓷、国家礼品瓷等陶瓷器,其中尤以瓷都景德镇制瓷为主。随着收藏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瓷这个已经断层的收藏板块将会迅速崛起。

“三个阶段”完成市场化蜕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百废待兴。1950年成立的景德镇国营建国瓷厂,专门生产传统颜色釉瓷和日用瓷等,其后10多年间,景德镇又相继成立了人民瓷厂、新华瓷厂、红星瓷厂等10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统称为“景德镇十大瓷厂”,由“十大瓷厂”等创作生产的精美陈设瓷和日用瓷俗称为“厂瓷”。随着“十大瓷厂”的成立,景德镇瓷业生产发展突飞猛进,烧制工艺也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柴窑、煤窑、油窑到气窑的转变,续写了制瓷业的辉煌。

1954年3月,景德镇成立了以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的美术陶瓷工艺社。同年成立的陶瓷研究所(以下简称“陶研所”),作为史上首次出现的高规格科研机构,其承担了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任务。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方针就是“提高实用美术瓷,保持工业用瓷”,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文革”时期,陶瓷艺术创作题材多以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工农兵等为主,政治概念突出。这一时期,在制瓷工艺上的最大创举就是成功烧制了“7501瓷”,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文革”结束后,为适应海外日益高涨的陶瓷消费需求,陶研所的陶瓷艺术家们联合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瓷研所、设计室、试验组等共同开发设计,不计名利、精工细作,通过集体创作,在继承传统纹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图案纹饰与器型、瓷胎等工艺达到更完美的结合。因此,“厂瓷”中日用瓷和陈设瓷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精湛的绘瓷技艺更完美地用于日用瓷上,使日用瓷有了陈设艺术瓷那样夺目的光彩。而在陈设瓷器型设计上也更加兼顾其实用性,正所谓“日用瓷陈设化,陈设瓷日用化”。大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私人陶瓷作坊陆续出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大瓷厂陆续解体、改制。由此,中国陶瓷艺术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价值回归”收藏投资渐升温

现当代陶瓷收藏投资板块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无论是以“珠山八友”、王步等为代表的民国文人绘瓷,还是诸如王锡良、张松茂等当代名家大师绘瓷,价格都已到达了高位,精品价格堪比明清御瓷。一批中青年学院派陶艺家也正逐渐成为市场新宠。相比于以上的当代陶瓷收藏板块,新中国瓷收藏投资市场才刚起步。虽然新中国瓷板块中的“7501瓷”历来受到藏家和市场的追捧,但这并不能代表新中国瓷板块的整体行情,真正能够代表新中国瓷的依然是那些烧制精美的“厂瓷”陈设瓷和日用瓷。

“厂瓷”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制瓷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现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它的地位与意义不言而喻。回顾近几年来国内现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情况可以发现,市场对于新中国瓷,重点是出自老艺人之手的“厂瓷”精品的关注和兴趣愈发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佚名的“厂瓷”作品,能够凭借作品风格和胎釉等特点判断出作者和具体的创作年代,说明藏家正趋于成熟,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关于新中国瓷的收藏鉴赏,需要把握好两大原则:一是日用瓷的收藏要成套成系列,且1986年以后研发出的低铅粉彩日用瓷,由于色彩及艺术性较之前的日用瓷较低,收藏价值不大;二是艺术陈设瓷的收藏之重当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工粉彩瓷,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重工粉彩瓷是高难度的制瓷工艺,受限于胎、釉、色、工的难以复制而备受关注。要想成功烧制成一件高水准的重工粉彩瓷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当时能熟练掌握这项技艺的陶瓷老艺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作品也较少,非常珍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窑火,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主要用柴窑烧造,到了七八十年代时越来越多的用煤窑来烧了,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用气窑,不同窑火中的瓷器有着微妙的区别。(辛浪)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纪念瓷新闻发布会举行


9月26日上午,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纪念瓷新闻发布会在景陶集团国瓷馆召开。市政协原副主席何炳钦,昌南新区、市文旅局、市妇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等相关负责人以及大学设计团队成员,景陶集团班子成员、员工代表和新闻媒体记者参加。

发布会上,与会领导共同为《春晖》、《如意中国》两款献礼纪念瓷揭幕。据介绍,这两款产品由景陶集团联手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大学共同推出,产品将中国瓷文化与中国传统吉祥元素等有机融合,以瓷寄情,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祖国喝彩,表达瓷都儿女对祖国70周年华诞的祝福与致敬。

其中,《春晖》套具每套70件,19个品种。借喻仙桃为设计元素,产品在造型和装饰中紧扣仙桃这一元素进行型与装饰的设计,使整套器具更显特别、统一、和谐。在70周年纪念的数字应用上也紧扣这一时间概念要素,如七个桃形小盘组合的拼盘和装饰器具上的七个寿桃。整套器具的色彩装饰上注重营造热烈、欢快的庆典气氛,注重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变化,烘托出整套器具艳丽、清新的艺术效果。

《春晖》

《如意中国》

《如意中国》套具每套70件,27个品种。直接采用立体化如意造型,并在其中嵌入70字样,凸显建国70周年这个历史时刻,突出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其它细节上,如意型盖钮、如意型开窗、如意型筷架、如意型毛巾托盘、如意型立体装饰,都寓有这种理念。整体色彩采用红色基调,有红动中国的喜庆,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富贵气派。如意纹采用描金绘画,红底金纹,与五星红旗一致的色调,尽显大国风范。如意纹与牡丹搭配为“富贵如意”,深切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期望生活处处顺心如意。整体器型精致不失大气,展示我泱泱大国版图辽阔,美丽富饶。

景陶集团负责人表示,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景陶集团在近20年的建设和成长发展中,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用瓷、国家礼品用瓷的设计和生产任务,一次又一次地诠释了“国瓷”的形象与内涵,大力弘扬了千年瓷都的陶瓷文化,让全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陶瓷。进入新的时代,景陶集团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动中国自主品牌产品质量持续升级。

新疆陶瓷紫砂协会成立


8月31日,乌市北门八一剧场旁玖玖收藏馆内,乌鲁木齐的紫砂和陶瓷玩家携带各自藏品莅临,当天新疆陶瓷紫砂协会成立大会在此举行。

活动现场特别安排了陶瓷、紫砂作品的展示与交流鉴别活动,十多件来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杰作成为当日的焦点。

其中协会副会长战勇凯就带来了陶艺名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亚平先生的“桥顶玉壁壶”。这件曾经荣获中日韩国际茶文化交流会金奖的作品,是世博会宜兴馆的展品之一。

其间,还有紫砂工艺师与收藏爱好者的互动环节,包括讲解紫砂收藏知识和现场鉴定等。

新疆陶瓷紫砂协会会长马秋里介绍,近年来,随着紫砂壶在拍卖市场上的崛起和紫砂壶爱好者群体的日益壮大,民间紫砂收藏日趋火爆,价格涨幅惊人。而实际上,紫砂壶的实用性是其审美性的条件和基础,在新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艺在紫砂壶品质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紫砂壶艺术美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切。对着纷繁驳杂的紫砂壶,收藏爱好者有太多的不解与感受。

瓷紫砂协会的成立,面向广大陶瓷紫砂爱好者无门槛敞开,今后每月都会在玖玖收藏馆进行活动,届时将邀请业界权威的专家学者轮流主持活动,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参与。

新中国陶瓷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在2013年北京匡时春季拍卖会上,张松茂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粉彩《梅花书屋》雪景图茶壶拍出115万元的高价;章鉴一件同时代的陶瓷作品也拍出88万元的高价。近年来,“新中国陶瓷”越来越受业界关注。去年年底,为展示新中国陶瓷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九江举办了“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同时举办首届新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特邀的实力收藏家、新中国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等参加了论坛。如今,“新中国陶瓷”已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新中国陶瓷受热捧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作品里面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元素和诉求。陶瓷研究和收藏家张迎春说,现在所说的新中国陶瓷,一般是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这近30年创作的陶瓷艺术品。

据介绍,在九江举办的“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上,从全国各地调集的300余件新中国陶瓷精品,充分展现了新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作品——瓷雕《芭蕾舞》,表现了舞蹈家在芭蕾舞中的窈窕轻盈,当时在景德镇是一项创举。艺术大师王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竹石八哥图》青花瓷板,淡雅清新,以脱俗气质引人注目。

稀缺精美珍贵

张迎春说,衡量一个收藏品种是否具有收藏与投资价值,就看这个收藏品是否具备“稀缺、精美、珍贵”的特点,而新中国艺术陶瓷就完全符合这六个字的要求。所以,新中国陶瓷概念一出来,立即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前后跨度30年左右。其中“文革”耽误十年,新中国艺术陶瓷实实在在的创作、生产时间只有20余年。从现存精美的艺术陶瓷作品分析,这一时期优秀的陶瓷艺术创作者不足百人,产量不会很大。那个时代,艺术陶瓷主要是供出口创汇,用作国家、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以及各美术馆、博物馆、高档宾馆等重要场所展览陈设用,留存在国内、散落在民间的非常少。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对的生产和发展非常重视。景德镇的陶瓷在胎、釉、彩料选用和加工上舍得下成本,组织人员攻关克难,取得许多技术上的突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

自商代原始瓷出现以来,中国陶瓷走过了漫长路程,直至当代,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新中国陶瓷具有怎么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呢?

学者认为,新中国陶瓷与历代优秀陶瓷一样,属中国最高水平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其题材具有独特性。讴歌新时代、讴歌社会主义的现实题材,是新中国陶瓷相对历代陶瓷特有的题材,是新中国陶瓷艺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艺术进步。从艺术上讲,并不是年份越久就越具艺术性,而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性,谁也取代不了谁,都表达了所属时代的最高水平。比如,新中国陶瓷就有独创的高白、釉下、现实题材装饰方法。

其实,谈论新中国陶瓷,就不得不说“7501”毛泽东用瓷。张迎春认为,“7501”毛泽东用瓷具有很高历史价值,代表了当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后人很难超越,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官窑”。此外,新中国陶瓷艺术在国外广泛传播,国际认可度高。新中国陶瓷完全不同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精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必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近代陶瓷雕塑精品展亮相工美馆


瓷雕,是将绘画、书法等表现在瓷器上的一种特殊艺术手段。自新石器时代发源以来,经过千余年发展,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不断涌现,如唐三彩、北宋定窑孩儿枕等,而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湖南醴陵、广东石湾等地,也一跃成为我国著名的陶瓷雕塑产区。

5月16日,“回首经典铭记辉煌——中国近现代陶瓷雕塑精品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展,展览由香港中华陶瓷雕塑研究会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联合举办,集结了以上著名陶瓷雕塑产区的120余件精美作品,以造型、时代和主题分类,从“陶瓷雕塑始中华”、“薪火相传留经典”、“‘国窑’时期铸辉煌”、“余晖映照吐芬芳”4个单元,展现我国各个时期陶瓷雕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以此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展览中的几件工艺精品吧。

《女孩披纱》何念褀高36厘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江西景德镇

此件瓷雕由曾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工作的何念褀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运用了圆雕与薄纱镂空相结合的手法,使少女披在头上的瓷质彩饰纱巾与真纱巾非常相似,当时被誉为“一次超过世界艺术水平的成功创作”。1959年被选送至首都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展览。作者通过刻画女孩宁静、愉快和天真活泼的神情,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孩子们的幸福童年生活。

《梁红玉击鼓指战》曾山东高33厘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江西景德镇

梁红玉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夫人和得力助手,尤其是在黄天荡大捷中,她镇定自若,击鼓指战,激励士气,以少胜多,被后人传为佳话。已故陶瓷美术家曾山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梁红玉击鼓指战》,成功地塑造了这位集美貌、智慧与勇气于一身的巾帼英雄,通过瓷雕独有的工艺美术技法来充分展示其刚柔相济的风采。

《林冲夜奔》曾山东高31厘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江西景德镇

陶瓷美术家曾山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林冲夜奔》,胎、釉、型、工、彩等方面堪称上乘之作。作品被选送至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展览。1962年4月由馆编辑、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也有相同题材作品。

《文成公主》罗景炘高32厘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醴陵

此件作品由曾在湖南省陶研所工作的罗景炘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作,造型上吸取了唐代宫廷仕女的特点,选材上运用了醴陵窑优质的大球泥配方,加上釉下五彩特有的高温技法,使泥塑火烧后的这件《文成公主》作品显得高贵、圣洁、栩栩如生。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3日。

改革开放后紫砂的发展


197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港商罗桂祥先生首次到宜兴鼎蜀镇访问。罗桂祥先生钟爱紫砂,在周游世界各地行商办公之余,广搜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紫砂名壶,并于1981年10月将自己珍藏的476件各类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在原香港海陆空三军司令部建立了“香港茶具文物馆”。据贺东强、贺盘发先生的《罗桂祥先生访宜兴》一文,罗桂祥先生在宜兴期间,除了与紫砂工艺厂的工艺师们座谈外,还订购了一批紫砂壶,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自的一批外销紫砂器。这批高档紫砂工艺壶订单,计26个品种,约580多件套,金额约5万余元。此后不久,罗先生又再度访问宜兴,为在1981年香港亚洲艺术节上举办宜兴紫砂展览做准备。

《宜兴陶艺》,大力弘扬紫砂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出现一股争购宜兴紫砂的热潮,对促进紫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罗先生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1981年江苏省陶瓷代表团一行四人(顾景舟、徐秀棠、高海庚、宋伯胤)应香港市政局邀请参加香港亚洲艺术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举办宜兴紫砂展览、紫砂讲座香港茶具博物馆开馆仪式等。

继罗桂祥的双鱼公司之后,香港赵小蝶女士的锦锋公司、连梅英的英泰公司、郑修文的海洋公司相继来宜兴订货。根据港商的需要,紫砂工艺厂开始生产200毫升的小型茶壶,如集玉壶、龙团壶、松鼠葡萄壶等。

香港客商所经营的紫砂器大多是转道输往台湾的,1986年秋天,参加秋季“广交会”的台湾客商拿到订单后来到宜兴,开始了台湾商人与宜兴紫砂艺人的接触和收购紫砂壶的风潮。台湾商人前后约有百余人来宜兴炒作紫砂,定购名人茶壶,搜求古茶壶,也有少数台湾壶商找人做古壶、名壶的仿品,这股风潮在1991、1992两年达到最高峰。港台客商在宜兴形成巨大的市场购买力的同时,经营和发行了有关茶和紫砂壶的杂志,从而促进了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茶与壶》、《紫玉金砂》、《天地方圆》、《壶中天地》等,就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杂志。

这场持续10年左右的由台湾市场主导的紫砂陶商业潮流,将宜兴紫砂陶业带进了市场化时代,紫砂也因此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文化嬗变。

从1959年起,紫砂工艺合作社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品种和数量与日俱增;工厂领导人也几经变化。先后有周荣贵、陈中选、李新安、王春生、薛如友、江中、吴开禄、吴柏松、吴德安、邵六松、周群、张焕明、杨嘉明、朱洪亮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紫砂合作社》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紫砂合作社》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新中式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