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陶瓷之路’走向世界

景德镇‘陶瓷之路’走向世界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6-22

景德镇古代瓷器。

要说到景德镇的“陶瓷之路”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了,早在1998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在印尼被考古学家发现大量陶瓷在一艘沉船上,从而就证明了唐朝已经在向外发展陶瓷了,这也证明从唐朝开始就已经走向“陶瓷之路”,开启了“陶瓷之路”的大门。当然那时的发源地也就是现在的景德镇。

不过,在明代初期之前,以销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为主,甚至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依然没有越过这一范围。景德镇瓷器对世界的大规模影响,则是从明代中期开始的。这一时期,欧洲航海家成功开辟了新航线,大大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典型的标志是始于17世纪初的“克拉克瓷”。正如我们在景德镇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中看到的几个瓷盘,克拉克瓷大多数都是以青花描绘,一个显著特征是,盘口一圈被小点线或葵花茎分隔为一个个独立区域,像是一扇又一扇窗户,叫作“开窗”,每扇“窗”里的风景都不同,山水、花鸟,甚至文字,仿佛要借这方寸之地极尽可能地炫技。

这种装饰手法后来在内销瓷器上也大规模使用,就连清代官窑有时也烧制。克拉克瓷因此成为荷兰商船的主要商品,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一个世纪里成为瓷器贸易的最大客户,每年从景德镇运出的瓷器超过60万件。数量之大,实在惊人。这股狂热很快传遍欧洲,特别是在1684年解除海禁之后的康雍乾时期,这条瓷器之路更是兴盛。景德镇外销瓷从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发展到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百万件,而且价格昂贵,被称为“白金”可以说,景德镇瓷器是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商品”。作为瓷器之路的起点,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其独家奥秘延续千年,世人莫不趋之若鹜。而且,在东西方贸易史中,茶叶和丝绸虽然更大宗,但它们完成的都是“输出—接受”的单向旅程,若论跨文化的交流、渗透、影响、融合,则非瓷器莫属,也难怪要以“china”来命名这种器物了。

到了现代世界各地人们都热爱收藏陶瓷,特别是很多国外的人都会来我们景德镇参观我们瓷器,这是我们景德镇人的骄傲,在历史上我们“陶瓷之路”走向世界,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编辑推荐

景德镇的文艺复兴之路


曾在德国看过一幅17世纪所绘制的世界古地图,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有特别标注的中国城市除了元明清的首都北京、丝路起点与文化古都的长安外,另一个则是瓷都景德镇。由此可知,长久以来对西方世界而言,因瓷而闻名世界的景德镇是可比拟北京、长安等首都、足以成为中国象征的重要城市。曾几何时,未臻于工艺突破、仅求大量生产的利润导向下,不少商人恶意倾销景德镇瓷至国内外,Made in China的china-景德镇﹙昌南﹚瓷器的价值非但已不复欧洲人视作“白金”美誉的风光,等而下之,价格甚至沦为市井摊贩销售的廉价品。

这样急转直下的前因后果,追根究底,发现整体经济环境的发展影响至巨。连儒家都赞同,民“富”然后才能好“礼”,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前题,即在于衣食无虞,方有闲情逸致与之互动;御窑不惜成本、精益求精的贡品文化,带动了民窑的蓬勃发展与创新,在明代形成“官民竞市”的局面,景德镇遂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当国家政治动荡或经济不振之际,生活艰难情况下,更遑论工艺的精进。明朝成化、景泰、正统年间的景德镇陶瓷发展空白期的历史,同样地重演于上世纪50至90年代这段时间,累积世代的人文艺术的底蕴却无适当舞台可以展现,是时人们只关心瓷碗里搁的是“粥”还是“饭”,根本无念头去在意碗上描的是“青花”还是“釉里红”。

据考证,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的学者直指,景德镇可能是古往今来第一个工业城镇的聚落,因为资源丰富、技术精良及中国人吃苦耐劳精神,造就“工匠四方来,器成八方走”的盛况。人文荟萃,上受朝廷恩泽,外得四海享誉,许多外国人均不远千里而来。为解瓷器制作奥秘,全国各省尽皆设立商业会馆,数十万的瓷业人口在此滋生且世代相传。

千年窑火传续不断、数百年赫赫有名的景德镇的外贸瓷,直到上世纪50年代都还是中国创汇最高的城市;可惜的是从生产器械、窑炉、色料、形状与产品设计都未能与时并进,而英国的Wedgwood、德国Meissen、法国Bernardaud等在工业化大量生产瓷器得以后来居上。晚清鸦片战争以降,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景德镇大部分产品仍停留在仿古、复古的窠臼。

改革开放前,相对疲弱的中国经济实力反应在瓷艺创作上,市场信息不流通,无创新精神,对内仰赖全国各地政府机关的订单,对外则是大量倾销廉价中国瓷器维持外汇。据国务院统计,2003年时中国外销瓷器平均单价仅0.25美元,景德镇瓷的价格也好不了多少,枉费景德镇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工艺大师,却一直处于举步维艰无法开展新局面的窘境。

2004年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艺术品市场愈加兴旺;与此同时,过去国有瓷厂下岗员工纷纷自立成立小作坊,大师级瓷艺作品受到收藏家的肯定,法蓝瓷企业的入驻又带来了新创意的启发,典型的创意经济正在活络运转中。话虽如此,纵然景德镇各家大师、艺匠皆有家传绝活或对瓷器的独到见解,其产出在价格上、艺术性上和文化价值上皆有不俗的表现,但一年至多生产数百件作品,交易又仅限于国内少数名流士贾,仍难脱小众取向“圈子化”、“贵族性”手工业特制的基本属性,无法迎合国内外大众市场。

而今,景德镇发展瓷业的自然条件已不复存,但其社会条件仍是其它城市难以望其向背。从国有时代即在制作“毛瓷”、“文革瓷”的工艺大师,饱读诗书、富中国文人文化底蕴的政府官员,陶瓷专业学校、研究所的陶瓷专业人才,均是景德镇优越的文化资本,极有潜质发展高附加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

2004年的陶瓷博览会及世界瓷都市长高峰会,确立“景德镇为世界陶瓷故乡”的共识,重塑景德镇的国际文化形象与地位。从今年首届中国法蓝瓷文化创意大赛入围前十五组名单中,景德镇参赛人员即占2/3强,囊括十组之多,即可见一斑。同时,今年的陶博会就吸引了1000多名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的名瓷大厂前来共襄盛举,举办六届的经验与交流累积,成为景德镇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第一步。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景德镇又是瓷器之国的代表。跨业、跨界、跨国、跨文化已成全球城市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特色创新”、“精品模式”,更是寻找市场“新蓝海”的不二法则。景德镇更应全方位审视自身振兴瓷业综合力和核心竞争力,体悟时代趋势与特征,掌握既有优势与机会,对城市与产业重新塑造全新的品牌形象,革新旧有设计概念、修正产业结构与行销渠道,让历史文化的荣光成为加值而非包袱,朝向高端产品与市场迈进。

人们都知道,16世纪意大利翡冷翠梅迪西家族﹙Medici Family﹚曾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吸引各地人才,引领欧洲脱离黑暗时代,造就文艺复兴盛世。倘若今日的景德镇能够拓宽宏观的长远视野,对瓷业发展有整体的策略与计划,以强有力的融合性园区来整合瓷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配套的各种资源与人才,在企业育成、概念交流、市场测试、智库辅导、通路开发、国际接轨发生应有的功效,深刻变革个人作坊——艺术瓷营生的小民经济模式,那么中国景德镇瓷业的复兴不但是文艺的复兴更是经济的复兴。

「瓷器专场」龙泉青瓷:走向世界的中国语言


[摘要]: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苑的一颗明珠,受到世界青瓷爱好者的喜爱,宋元明之际,龙泉青瓷大量外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漫漫长途的主角,沟通了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交流。

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瓷史上溯到南北朝时期,盛于南宋,至今传承1600余年。其釉质温润如玉、闪烁着翡翠般通透的光泽,精致灵动,乾坤万象,把中国的“青釉之美”演绎到极致,受到世界青瓷爱好者的喜爱。宋元明之际,龙泉青瓷大量外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漫漫长途的主角,沟通了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交流。

龙泉青瓷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伊始,许多到访中国的外国朋友纷纷咨询一种名为“雪拉同”的中国瓷器。一开始工作人员并不知道“雪拉同”为何物,由于询问的人越来越多,便向当时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请教,经过陈先生的比对和研究,得知原来“雪拉同”就是龙泉青瓷。

“雪拉同”名字的来历

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单词celadon,专门指称中国青瓷,其词源于法语“雪拉同”。欧洲人为什么中国青瓷叫“雪拉同”?这里面有一个美丽的故事。1689年至1700年,善于经商的阿拉伯商人在中国买了一批青瓷,乘坐着法国“昂菲得里特”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顺利到达巴黎。当一箱箱的货物被搬下船,并在灿烂的的阳光下开箱检验的时候,人们被惊呆了,其通体流青滴翠、玲珑剔透、幽雅静穆一下子把世界浪漫之都给征服了,甚至到疯狂迷恋的地步,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和词汇来形容这些器物,这些美丽的器物叫什么呢?

 

龙泉青瓷

当时,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在巴黎很风靡,“雪拉同”是其男主角的名字。他喜欢穿着像海水一样碧绿的青色外衣,神秘而唯美,色若青瓷,异常美丽,流行整个法国。在法国人看来,雪拉同的衣裳与这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很相似,其艺术形象与中国的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怀着无比激动和敬仰的心情,法国人赋予了中国龙泉青瓷一个神圣而浪漫的名字——“雪拉同”,一直沿用到今天。

走向世界的中国语言

美丽的“雪拉同”诞生在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一座僻静山城。其环境清澈如秋空、宁静如四海。当地的窑工们把土、水、火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演奏出优雅的泥巴之乐,因此,培育出龙泉青瓷“大家闺秀”的气质:灵动、素雅、沉静、莹润,成为中国走向国际的世界语言。

“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对龙泉青瓷的赞美,其釉色纯正,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厚釉烧制把中国青瓷的釉色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气势完美地演绎出来,让世界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青瓷的韵味。龙泉青瓷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成为来自中国的世界语言。

2009年,龙泉青瓷以全球唯一的陶瓷类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龙泉青瓷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符号和共享的文明成果。

景德镇陶瓷设计的现状及发展之路


1、陶瓷设计概述

设计对于现代人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1]。而陶瓷设计是针对陶瓷这一材质所进行的规划、设想及对设想的实现。

提及陶瓷设计,其辉煌的过去是一个不可不说的话题。从远古彩陶开始,历经不同的时代,应对不同时期的需求(如功能、审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与材质之美和工匠之巧共同丰富了陶瓷设计的发展面貌,造就了诸多典范。例如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又被称为瓷的时代,这与宋代崇尚理学的社会风尚有很大联系,这种思想意识极大的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因此宋代的陶瓷极为理性素雅,表现出重造型少装饰的特点,没有过多的装饰,造型比例十分完美,达到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的地步,其秀丽清雅的外观为后人赏识。再如宋瓷之后的元代陶瓷,由于贵族统治阶级粗犷豪放的个性及追求奢华享受大吃大喝的生活作风,决定了元代陶瓷多大型厚重器皿。除此之外还有被誉为“陶瓷之花”的唐三彩,以及明清流行的彩绘瓷都是陶瓷发展史中的经典。

中国陶瓷深厚地历史底蕴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系统,而且作为“文化使者”沿着丝绸之路影响着世界文明。然而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当我们细数全球陶瓷奢侈品牌(如LLADR6、GIEN、Royal doulton、Wedgwood)及著名品牌(如Arabia、Littala、Meissen等)时,并未发现有属于中国的陶瓷品牌。因此,作为传承干年的瓷都景德镇,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该如何总结经验和教训?该如何为未来陶瓷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助力?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

2、景德镇陶瓷产品设计现状

要探讨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发展与创新,那么对其当下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就不可或缺。在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下,批量大生产的产业模式成为陶瓷市场的主流,然而景德镇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有着深厚的制瓷历史,现今市场依然存在由景德镇陶瓷手工艺人生产的富有人情味的手工陶瓷产品。因此,景德镇陶瓷设计现状的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景德镇名家夏国安半刀泥作品富贵有余

2.1 产业陶瓷设计现状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产业陶瓷成为市场的主体,它在市场上以其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产业陶瓷在质量方面能够与国际水平相媲美,但陶瓷设计的现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工业化生产的陶瓷产品多来自陶瓷企业,而景德镇陶瓷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在实际的创新设计方面又较为保守,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所谓设计通常也只是在产品的装饰和造型上做小修小改,产业陶瓷设计现状并未有较大改变,产品造型样式依旧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就致使近年来陶瓷市场不景气,产品销售业绩大大下滑,在此背景下企业开始极度渴望创新,。

当下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产品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类是基于过去的产品做小幅修改,在造型方面,将原来器形做细节处理,或是直接使用唐山等地生产的骨制白胎瓷;装饰纹样方面将传统纹样做小的修改或是利用网络素材,不顾器形是否合适将纹样生硬的堆砌在器物表面。甚至直接照搬国外陶瓷设计进行生产,还有一些来样加工的产品,好的就直接拿来生产销售。

尽管产品质量具备一定水准,但设计的不尽如人意,导致陶瓷设计现代精神表达的欠缺,忽略了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本质,使景德镇难以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陶瓷品牌。

2.2 手工陶瓷产品设计现状

手工陶瓷产品制作方式一直沿用传统的制瓷技艺,受制于生产方式,产量较小。但制作方式灵活,产品造型装饰手法具有多样性,且具有手工产品所特有的人情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工业文明下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手工陶瓷产品的设计者往往就是生产者,这样的造物属性使其不像工业陶瓷产品那样,将设计和生产制造严格区分开来。即使是制作他人的设计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制作者的技艺对作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设计者和制作者之间有着超乎寻常的联系,它往往浓缩着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情感,成为情感的产物。这类产品可能没有大机器生产的产品规范,但在形式上更加自然丰富,符合人类对自然爱好的天性,在内容上也常常围绕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表达,直击人们的内心情感需求。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时常自己研究材料,使之能更好的表达其设计思想,更好的与消费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因此手工陶瓷产品成为当今景德镇陶瓷市场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景德镇手工陶瓷产品生产者构成较为复杂,一部分来自科班毕业的陶瓷系或相关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人数众多,可以说是手工陶瓷产品设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设计造型装饰多样、形式新颖,如在装饰手法上常采用绞胎绞釉、刻花、印花、捏雕、镂空、大漆金银装饰等装饰手法,设计思想不受工业生产的局限;另一部分来自从小学习传统制瓷技艺的手工艺人,他们的设计多基于他们自生的技术,对传统陶瓷进行改良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及审美需求;还有一部分来自海内外因热爱陶瓷艺术慕名前来的学习陶瓷技艺的人群,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所做产品天马行空、风格各异。总体上来说景德镇手工陶瓷产品设计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特点。但是手工陶瓷产品在生产模式上多为工作室和作坊式,规模较小,又因其手工制作方式产品难以标准化,产品质量存在一些差异,良莠不齐的现象。

3、景德镇陶瓷设计发展之路

陶瓷设计无论怎样变化都应适应于时代,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产品设计何以适时而变?现做以下几点思考。

3.1 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传统的文化和技艺是当下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如果现代设计完全脱离传统的积淀、引导或启示,那么现代设计就如没有根的空中楼阁。作为现代设计师要做的不仅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更要做的是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审美和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在做陶瓷设计的装饰花面及造型设计时,作为设计师应用现代语汇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做设计时要根据时代审美风格及功能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创作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精髓又富于时代感,能成为当代人所接受并喜爱的作品。这样的设计作品不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方便的被人们所使用还能通过高水准的作品来熏陶和提高民族整体的文化氛围及审美意识,使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保存和更好地传播,而不只是简单的用传统的技术复制前人的作品。

3.2 现代的开拓与发展

二十世纪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驶来,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给现代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出现了大批实用且实惠的新产品。设计师在进行陶瓷设计时,在材料上一方面可以挖掘传统材料的特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陶瓷材料的基础上研发一些新的材料品种,使当代陶瓷设计充满更多可能性。其他工艺技术与陶瓷结合也是陶瓷产品设计的一大亮点,如金属、木质、竹编、玻璃、琉璃、大漆等不同种类的工艺可基于各种材料的优势与陶瓷材料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弥补自身短板,使产品外形变化更为丰富,且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的发达让人们的生活区别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给陶瓷产品设计开创了新的发展契机,适当的运用能给陶瓷设计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使陶瓷产品具有更多的新功能新体验,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如近些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可以恒温加热的陶瓷杯,就反映了这一趋势,未来也会出现更多更为丰富的陶瓷智能产品。

3.3 树立及打造强有力的陶瓷品牌

现今景德镇陶瓷企业虽多但并无强有力的陶瓷品牌,企业主往往把企业名当做品牌名,同一品牌下往往有针对不同种类、不同人群的产品,但在众多产品中却没有具有显著记忆点的强有力产品。外地人往往把景德镇作为品牌,人们只知道景德镇陶瓷好,但问景德镇陶瓷哪家好哪一品牌好人们并不知道,这就需要陶瓷企业适时考虑“如何从产品制造走向产品创造及自主品牌的建造”,抓住发展的机遇,创造出更多定位精准具有时代特色的陶瓷产品,努力创造国际陶瓷品牌。“当然这种建造并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时间的艰辛劳作方能逐步实现的,关键是把这一目标提到日程上来,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努力实现目标”[2]。不断提高产品的更新速度,注重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4 陶瓷设计教育应适应时代

学院毕业的陶瓷系学生作为陶瓷产品设计师的主流,要发展陶瓷产品设计,重视陶瓷设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陶瓷产品设计是一门实用学科,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如同包豪斯教育体系所提出的,以动手为基础的专业技术培养。进入信息时代设计师的形象就是坐在电脑前使用各种制图软件画图,在陶瓷设计中使用三维软件也成为常态,这种工作方式的优点是快速直观地看到效果但也有其缺点,如日用陶瓷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产品,尤其是把手、钮盖、壶嘴这样带有很强功能性的配件其尺度和人手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在电脑建模时常常会被忽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打样调整。因此手工制作模具不仅仅是个单纯的制作工艺,对学生在设计中建立产品尺度感也是非常有用的练习。

陶瓷产品的设计学习需加强校企合作,方能使设计更好的进入产业。陶瓷生产是非常严谨的过程,对产品细节的把控决定产品的好坏,校企合作不仅使专业师生了解和熟悉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也对产业陶瓷市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时代在变,对设计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设计的内涵应该是不断丰富的。制陶技艺的推陈出新,数码科技的渗透,都促使日用陶瓷设计教学的不断转变。由此,学院的陶瓷设计教学所需要的是更广阔的视野、完善的知識体系与教学实践的能力。

4、总结

在归纳梳理景德镇陶瓷设计现状及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给予我们丰裕的资源,这将是陶瓷设计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传承历史也是时代创新的诉求。特别是在多元化视角以及大众多样性审美需求之下,建立传统与当下融合的桥梁,激发景德镇陶瓷设计的活力,设计喜闻乐见的产品,真正的实现古人“百姓日用即为道”的理想,让景德镇陶瓷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丝绸之路和景德镇陶瓷的微妙关联


丝绸之路在我国对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交通要道。其中大名鼎鼎的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丝路对外贸易的重要货品,外国人对中国瓷器赞不绝口印象深刻,甚至中国国名的英译意思就是代指瓷器。

丝绸之路是联系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是当今对中国与西亚、中亚、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自从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从洛阳、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从运输方式上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始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逐步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中期前,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唐代以后,由于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

景德镇自古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货源地和重要起点之一。景德镇瓷器走向世界,约始于唐五代时期,持续时间跨度千余年,是中国行销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品种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陶瓷。近千余年来景德镇瓷器源源不断的输出,极大地改善和影响了陶瓷之路沿线人们的生活,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及人类文明互动的使者,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景德镇,世界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根


古老的中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远在九千年前,黄河流域就兴起了人类史上的艺术,一种带着东方色彩,含着象形文字特色,淋漓尽致表现民族特点的陶的文化诞生了。当陶与瓷交汇在华厦大地,当世界许多地方留下瓷的神韵时,人们不由地赞誉中国的景德镇。人们在追寻着丝绸之路上陶瓷的神韵,在寻找高岭土的密径,在破译瓷之都的神奇。不论岁月悠悠,唐宫里白瓷的光泽,宋廷中影青的靓丽,元区内青花的光耀,明时彼岸刮起的瓷风和清园里瓷的娇媚,无不像一幅画,一首诗,久久地回荡在人们心中。中国的陶瓷为何的如此巨大的魅力,景德镇在向人们讲述着这个美妙的故事。

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它是由远古的陶演变而来。旧石器代,我们的先祖就开始了制陶,“印纹硬陶”就是我国陶文化的佐证,到东汉,景德镇就出现了制陶业。

南北朝时,公元583年,陈朝大建宫殿于建康,诏新平以陶础贡,巧而弗坚,再制不堪用,乃止。隋朝大业中(公元605-617年)“始作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此,景德镇开始了人间最早的瓷器制作。

望着魏胜耀的《寒江独钓》,不由得想起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饶州府元崔进奏的情景,尽管柳宗元的好友刘禹锡在《柳河东集》中将进奏的时间记为元合8年(公元813年),这种一千多年的误笔,不可能改变柳宗元(805-814年)被贬永州的历史,他十年后才回长安,回京一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柳州为官五年回京的路上去世。终年47岁,那么805年前或815年间呈奏是最符情理的,这些学术上的问题将留给史学家去证实。不论怎样,柳宗元代元崔进奏的事实,证明了景德镇的瓷器已忧为当朝的贡品,形成了当时瓷器“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局面。

现在我们虽然找不到“陶窑”、“霍窑”的痕迹,但假玉器莹缜如玉,献于朝庭的传说,久久地回旋在瓷都人们的心中。并且唐代的瓷器上就出现过底款,并标明价格、时间。到五代,景德镇陶瓷进入了一个普遍兴烧的鼎旺时期,至今在市区、近郊仍然留有许多古窑遗迹。如湖田古窑址,堆积面积约40万平方米,杨梅亭古窑址是五代古窑的代表作,近郊的湘湖街、南市古窑址等丰富的遗产,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景德镇窑场的风彩。此时,“七死、八活、九翻身”的窑彦出现了,吉祥的中秋之夜,燃起了太平窑。

因为唐末宋初战乱,很多能工巧匠选择了这块四面环山、平和的土地作为避战所,大批的陶瓷文化精英在此汇聚,并在这里创建了人类陶瓷文化的一个又一个丰碑。北宋,青白瓷以胎薄质坚、釉质晶莹、声音清脆,具有透影性而名噪京华。宋真宗景德年间将新平易名为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可曾知道,在世界广袤的区域,出土的中国文物中,青花瓷是如此之多,这是元朝勤劳智慧的景德镇人对人类的奉献。在元代,景德镇制瓷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出现了内质如“玉骨冰肌”,外貌如“美人肤色”的陶瓷产品。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在人类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时期烧制了世界上最多的最具影响的绝代佳品。由于大量的外销,在包装上形成了茭草业。遥远的人们通过瓷器瓷器开始了解中国,从此,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可以想象,元代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最高峰。

进入明代,景德镇制瓷业逐步走出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发明了成型的利坯车,以铁刀代替竹利坯,它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胎薄而易成型,施釉采用了口吹的方法,使釉汁均匀,瓷色秀美,瓷器装饰由单一的色釉发展到多种,由釉下彩发展到釉上彩,色地加彩,青花斗彩等多种装饰技巧。特别是明初景德镇设陶厂,后设御器厂,专烧宫庭用瓷,朝廷内府年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宫督造,制品有极高的成就,同时,民窑发展很快,产量高,质量高,并形成了皇家派员督烧与民间自由经营并举的“官搭民烧,官民竟市”的兴旺局面,这个发展与当时萌发的资本主义思想是有关联的,同时萌发的资本主义思想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期,青花、白瓷、彩瓷、单彩瓷产品都取得卓越成就,出现了“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工巧匠的会聚,产品数量的剧增,制作瓷器的精美,销路之广,均居当时国内名窑之首,从而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称赞,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清代,宫廷采取了十大鼓励瓷工发挥聪明才智的措施,使景德镇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些精美的制品出身于当时著名的藏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官窑,也有许多出处自于民窑,特别是清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上鼎盛时期。民国的建立,旧的封建制度的废除,给景德镇制瓷业带来了新气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的成就。民国15年景德镇杰出的陶瓷艺人潘陶宇英年早逝,享年不到40岁,他是景德镇第一位以文人画的形式绘制陶瓷作品的艺人。1915年27岁的王大凡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为我国拿回第一枚陶瓷国际金奖章,1928年搂由王崎、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程意亭、毕伯涛等先后十人组成了“月圆会”,人称“珠山八友”,从而真正开始了文人画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同时涌现出“青花大师”王步、“雪景大师”何许人、“山水大师”汪大沧等一大批优秀的陶瓷艺人。此后,由于战乱,景德镇瓷工流离失所,瓷业一片沉寂。

1949年6月前,景德镇陶瓷全市烧瓷窑103座,只有8座开窑。1949年10月全市窑厂66座,坯厂826家,瓷业、模子业、匣钵业共2279家,生产工人11558人。

建国后,1954年由中央文化部拨款筹建的景德镇陶瓷馆于元旦开幕,陈列了历代和建国后本市的优秀陶瓷作品4000件。1954年8月4日,本市第一部脚踏旋坯车在人民铁工厂试制成功,并在建国瓷厂灰可器车间投入使用。该年12年1日,新办的市陶瓷美术学校第一期正式开学,学校的开办改变了陶瓷史上以师徒传承为主的继承方式,将新的美学观念融入陶瓷艺术上。该校设粉古彩、新彩、青花、雕塑班,学员104人,参与教学的有梅健鹰以及王大凡、张志汤、黄海云等20余人。对近代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极大深远。

1955年5月16日市人民委员会批准34户私营瓷厂实行公私合营,共有职工2660人。12月25日,第一部注浆机由第九瓷厂工人试制成功,这项重大改革,使生产效率比手工操作提高了两倍。1955年张松茂被评为“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在人民大会接受表彰,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与会代表。

1956年元月,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手工业实行了合作化。6月25日,市瓷业生产采取推广煤柴合烧窑,使用注浆法,试验低温釉,成立研究室。从而加强了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从此陶瓷的烧制工艺有了开拓性的改变陶瓷上有了更高的、更全面的发展。9月7日各瓷厂5495件陶瓷作品在波兰、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展出,这是景德镇第一次正式在国外举办的展览。当年共出口瓷器84648箱,产品远销越南、蒙古、印度、缅甸、芬兰、瑞士、埃及、瑞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1957年12月,由陶研所、工艺美术合作工厂建造的第一座隧道锦窑试烧成功,市第四瓷厂新建原型倒焰煤窑。1958年6月28日,江西陶瓷学院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科。至今已发展成为设有材料工程系、美术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工业管理工程系和基础课程、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共有17个专业,有542名教职员工,在校学生2800多人的综合性学院。7月24日,市机械厂试制真空炼泥机成功,每小时可炼你5吨,改变了千年来打杂工人“三道脚板二道铲”的手工操作的历史。7月25日,第九瓷厂试制高级耐酸瓷成功。经陶瓷研究所化验,耐酸性能达99。3%,超过非金属陶瓷耐酸物国际标准1。3%。

1959年5月4日,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建成两组大型土洋结合的水波池,提高了陶瓷原料的精制能力。9月12日,市新平瓷厂首创万件加大柳叶瓷瓶成功,瓶身高达八尺九寸,用青花装饰“鸳鸯戏莲”大型画面,是陶瓷美术家王步采用青花釉里红斗彩的方法设计并绘画的。色彩鲜明,具有民族特色。9月29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曾龙生、王大凡、王步、毕渊明、刘雨岑、张志汤、余翰青、周湘甫、徐天梅、蔡敬台、黄海云、周国桢、王锡良、张松茂、张景寿等33人“陶瓷美术家”称号,同时授予55名“陶瓷美术设计师”和105名“陶瓷美术设计员”。12月30日,市红星瓷厂制成双刀压坯机,使剐坯工效提高一倍。

1959年以曾龙升为主创作的《大龙船》瓷雕高56厘米,长120厘米,宽30厘米,船上塑造了150多个现代各族人物形象,是一件惊世珍品。

1960年11月2日——4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景德镇视察工作,并作有《初到景德镇》诗一首。这是国家主要领导人第一次对景德镇市的视察。此后,康克清、陈奇涵也曾前来视察。

1962年12月30日,全市“以煤代柴”烧炼瓷器取得显著效果,全市新建圆型倒焰式煤窑200多座,除保留市建国、人民、艺术瓷厂的10多座柴窑外,已基本实现了瓷器烧炼煤窑化,初步改变了一千多年来以松柴烧炼瓷器的历史。

1964年8月,市红星瓷厂于1958年革新创造的双刀压坯机,是我国成型生产中的先进设备之一,在全国陶瓷生产中推广使用。9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批准在我市成立江西省瓷业公司。

1965年7月5日——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郭沫若副委员来市视察工作,并应陶瓷馆、艺术瓷厂、陶瓷研究所的要求,分别提诗、留言,并书写了“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这一时期,我市各瓷厂机压成型生产迅速发展。采用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共达246个,使整个器具和品种规范化、标准化。工效提高一至四倍,统一了产品规格,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幅直径十米的巨型瓷板肖像画《毛泽东像》由艺术瓷厂章文超创作完成,这是我国第一幅大型瓷板肖像画。

1973年2月7日-11日,邓小平同志及夫人一行5人于7日下午乘专车到达本市,先后到十大瓷厂考察瓷器发展历史和瓷业生产过程。

1978年,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创立。

1979年,轻工部陶研所王锡良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景德镇市第一位获此殊荣者。

1979年,由省陶瓷公司、艺术瓷厂、部陶研所等单位24名技术人员绘制,中央美术学院祝大年教授设计的彩色瓷板画“森林之歌”启运北京,镶嵌在北京国际机场。

1980年8月7日,我国第一座压力喷雾干燥塔试产成功,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伊奈公司设计的喷嘴使用寿命长三分之一。

1981年10月24日,由陶瓷公司设计的我市第一台CYG32型辊道烤花窑在宇宙瓷厂安装投产。刻窑彩烧瓷器质量好,产量高,是我国第一流的新型彩烧窑炉。

1982年6月25日,我市第一座分层垂直的联合生产厂房――人民瓷厂青花瓷生产联合厂房建成投产,从原料到成瓷全部在一个厂房内操作,全年可产青花瓷650万件。人民瓷厂青花梧桐餐具在国际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

1986年雕塑瓷厂工人蔡敬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前往北京接受表彰。

1994年6月,市委市政府向24户“陶瓷世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4年曾维开与其子曾亚林合作的高1.88米的瓷雕《天女散花》烧制成功,现存放于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

1994年程元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其题写“古雅彩”“瓷苑新艺,景德明珠”。

1994年8月,乔石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5年11月,李鹏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6年5月,朱镕基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7年8月,吴邦国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7年7月1日,由8位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构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意制作的《紫归牡怀图》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8年7月1日,由8位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构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意制作的《紫归牡怀图》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8年7月,余小康制作的直径111.3cm的薄胎碗,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及其子王安维进行装饰设计,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薄胎碗,创吉尼斯世界记录。

近半个世纪来,景德镇陶瓷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从勘探、开采到原料精制,从成型到装饰,从包装装璜到内外销售,以及陶瓷机械、科研、教育形成了一个布局完整、配套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联合国官员戴维约翰在其考察报告中赞扬景德镇:“已生产出、并且仍在生产一些世界上最优雅、无可超比的瓷器”。

特别是陶瓷艺术方面,以周国桢为代表的现代陶艺在此朝间开创,以黄海云为代表的扁笔新花技法从此诞生,以曾龙生、蔡敬台为代表的传统雕塑有了开拓性的发展,以王锡良、戴荣华、陈庆长为代表的文人瓷画,以唐自强、张育贤、刘远长为代表的现代瓷雕别具特色,以李林洪为代表的陶板画,以程元璋为代表的“古雅彩”,以戚培才为代表的陶瓷指画,以赖德全为代表的亚光珍珠彩,以宁勤征为代表的现代刷花山水技法,以余乐坚、江和平为代表的陶瓷刻瓷技术相继出现。除青花装饰上无人超越王步的造诣外,釉上粉彩、新彩、釉下五彩、色釉综合装饰,陶艺,瓷雕,颜色釉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不论您怎样看待世界陶瓷的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的根,就在中国,就在景德镇。正因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拥有了世界最优质的陶瓷原料、最精湛的制瓷技艺、最聪慧的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才使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