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意瓷砖 > 导航 >

古代陶瓷盘

古代陶瓷盘

陶意瓷砖 古代陶瓷器 陶瓷艺术

2020-06-23

陶意瓷砖。

盘 食具,有陶、瓷制品。器形一般为圆形,敞口,浅腹,平底。陶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器形有敞口浅腹平底盘、侈口浅腹三环足盘、镂孔高足盘、敛口浅腹高圈足盘、折沿六角盘等。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出土的灰陶盘,口微侈,浅腹,平底,下有三瓦状足。东北地区夏家店文化中有假圈足陶盘。西周时期原始青瓷盘为敞口,浅腹,直圈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盘的式样很多。东汉以后,瓷盘直径较大,器形与原始青瓷盘十分相似,通常用作耳杯的托盘。西晋以后,瓷盘成为食具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依据不同用途需要,历代烧造式样不断增加,造型更为丰富,出现撇口、敛口、弧腹、折腹、圈足深浅等不同形状。

高足盘 盘式之一,南北朝、隋代瓷器中常见的品种。器形有大、中、小之分。形式为浅盘式,口沿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留有3个、5个或7个不等的支烧痕迹,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清朝雍正时亦有烧制。

海棠式长盘 辽瓷典型器之一,全器若海棠花形,盘面较扁长,折沿,浅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装饰。瓷制品源于木制餐具。这种器物也常见于辽墓壁面。

攒盘 始于明代万历朝,延续至清末的成套餐具。以分割成数件的盘或碗相攒组合为一个整体,故名攒盘或攒碗,又称全盘、全碗。用以盛装不同的小菜或果点。按其件数区别,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外部多以各种质地的套盒相盛。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盘纹饰特点


大家去挑选瓷盘的时候,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瓷盘。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瓷盘的纹饰特点。

葵倾,即葵花向日而倾,比喻向往之忱。《宋史·乐志十五》“千官云桶,群后葵倾”。葵藿:葵和豆的花叶倾向太阳,故古人每用为下对上自谦之辞,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此葵藿。”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葵藿向太阳,物性固莫夺。”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葵花》一诗中写道:“此花生不背朝日,肯信众草能翳之?”北宋散文家苏辙的《葵花》诗写道:“葵花开已阑,结子压重枝;长条困风雨,倒卧枕丘垅。”但上述葵心向日并不是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花随日而倾,而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共同特性,不论葵菜、大豆或其他作物都如此。因之不能将其理解为向日葵。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因为来自西方,所以传入我国后称为“西番花”。明代王角晋《群芳谱》云: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葵花不仅是中国古代先民喜爱吟颂之名花,而且在欧洲中古时期是斯拉夫族俄罗斯的国花,同时也是现代东西方人民崇高的名花之一。“葵花朵朵向阳开”。这是现代中国人视葵花为光明幸福的象征,而现代欧洲人对葵花崇爱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凡·高名画《向日葵》创艺术市场的世界纪录就是例证。

牡丹雍容华贵,素有花王之美誉,且系富贵吉祥之象征,国际友人把它誉为中国之国花,看来,明代先民在日本人称之芙蓉手——明代销瓷盘上以葵花为主题,辅以牡丹纹饰,决非偶然,既考虑了东方民族传统的美学特点,又兼顾到欧洲顾主的欣赏习惯和特殊需要。可谓“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诗情画意,相映成趣;一本双花,相得益彰。

双鹿双喜是宗教文化在明万历外销瓷盘装饰上的反映。在广昌纪年墓出土的大批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装饰艺术的另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双鹿双喜的主题的装饰图案:或双鹿相视辅以折枝果,或双鹿沉思远望,无折枝果,或一鹿回眸,一鹿作仰天长鸣状。有盘外壁四开光、一点花、五开光、五点花;有盘内壁六开光;光内饰折枝果,间以立柱;立柱内饰锦纹和缨络。有盘内区以双鹿为主题,间以彩云、松针、花卉、岛石、仙果等,“蓬菜”、“琼阁”跃然眼前,祥云仙风,拂面而来。

鹿,古代粮仓,《玉篇·广部》:“鹿庚也、仓也”;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也是官禄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麈尾”,“尘尾扇”;又因为它是用尾毛制作的,所以也叫毛扇。麈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之含意。

中国唐代镂牙尺正面动物花卉图案亦有双喜纹饰:一鹿朝前眺望喜鹊双飞;一鹿回首凝望双鹊比翼高飞《符瑞志》“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这说明: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用双鹿为主题纹饰,是中国传统的古代宗教文化在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反映,也是明代先民社会意识崇尚道教的印证。

瓷盘的发展_陶瓷常识


在高档礼品商城,或在超市,或在古玩收藏品市场,我们都看到过各式各样的瓷盘,今天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从隋朝到清朝瓷盘的发展。

隋朝时期的盘多为高足、足上窄下阔、呈喇叭状、盘口斜直、施直青、瓷盘釉、开碎细纹片、玻璃质较强,亦有平底和圈足的,有明显的垫支烧痕,一般无纹饰,较高档的盘常以朵花卷叶纹组成的圆形图案装饰盘中心。

唐、五代时期的盘,北方窑口产品多施白色釉,如邢窑、定窑或巩县窑所制;南方窑口产品多施青色釉,如越窑、铜川窑或长沙窑所制。这一时期的盘腹较浅,盘口有直而微内敛的或直而外撇的,平底或浅宽圈足。定窑制品见有折腰盘、葵口盘。越窑制品见有葵花瓣形和莲花瓣形,纹饰以印花或刻花为主。这一时期圆器多为逐层叠烧,故盘的内外底均留有支烧痕。 

宋代盘与前朝相比,器型较为简单实用,折沿口盘多见。装饰图案多在盘心。北宋时盘的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以定窑器、耀州窑器为代表。南宋时以印花和画花为主,南方景德镇窑印花,北方磁州窑釉下黑褐画花最具代表性,而龙泉窑、官窑、汝窑、均窑,盘以釉色如冰似玉取胜。

元代盘体型宽大厚重,腹部平浅,多菱口型和花瓣型,底足常过釉后于中间刮去一周以防止垫烧粘连,故足底无釉处火石红浓重。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釉下青花画花装饰最为精彩。

明代瓷盘早期颇有元代遗风,特别是洪武、宣德时大盘胎体厚重,常见菱口折沿形或微侈口浅壁弧形,圈足内外斜削后平切,其断面往往成倒梯形,纹饰以釉下绘画青花缠枝莲、缠枝牡丹为多见。中期瓷盘器型趋向薄小,风格也较为秀丽轻巧,纹饰以釉下绘画青花为主,常见龙凤、花鸟、动物、人物故事。晚期瓷盘多出口,器型较大,菱口折沿,釉下青花绘画多开光,内容丰富,多见人物故事、山水花鸟等。明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以斗彩和五彩及红釉、黄釉、蓝釉等技法装饰的瓷盘。

清代瓷盘常见有两种:一种是侈口、腹壁微弧,圈足较深,足尖圆滑,此种盘清早期腹较深、形体厚大。另一种是折腰撇沿,折腰线下部弧圆,上部斜直,圈足较浅,胎体相对薄小。清代装饰方法最为丰富多样。有斗彩、粉彩、五彩、素三彩,青花及单色釉等。内容多为龙凤、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和有特殊寓意的吉祥图案。

明代瓷盘特点


什么是瓷盘?首先小编要为大家解释一下瓷盘的定义。瓷盘为人们常见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为敞口、浅腹、平底、高足或圈足瓷盘。据其功能可分为果盘、汤盘、托盘等;据其形状可以分为葵口盘、花口盘、折沿盘等等,以圆为主也有方的或椭圆的。均为硅酸盐制品。瓷盘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有灰陶、黑陶、红陶制品。最早的瓷盘为原始青釉,始见于商周时期。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均有原始青瓷及青瓷盘生产,此时的瓷盘因胎釉结合不紧,故釉多有脱落。

那么明代的瓷盘有什么特点呢?明代万历外销转内销的青花瓷盘,欧洲人称嘉橹,日本人叫芙蓉手。以葵花为主题纹饰反映东西方人民向往之忱。

在广昌纪年墓出土的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装饰图案中,有采用连续开光的向日葵博古石榴盘;有四吉祥向日葵牡丹花鸟盘。葵花向阳,蜂穿牡丹,画面生面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向日葵则是这种外销瓷装饰的主要题材,藉以反映东西方人民的向往之忱。画面既有“生不背日”的葵花,又间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此种装饰特色,可谓锦上添花,“独占人间第一香”。葵心向日,因此古人多用它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之意,古诗中也不乏吟诵之作。

青花瓷盘


那只摆在外婆家的供台上很多年了,据说是外公年轻时挖大河捡到的古董。当年,外公娶我外婆时,将这个瓷盘送给她,她很喜欢,用于酬客时盛鸡、鱼等佳肴,在饭桌上显得卓尔不群。后来日子渐渐好了,餐具多了,这个孤单的瓷盘就被拿到供台上,偶尔盛放点果子、点心,但通常都是空的,上面蒙着一层细灰。

小时候不懂事,与表兄弟们玩赏这个瓷盘,只注意到上面那个钓鱼的小娃娃,怪可爱的;看够了,又放回去,谁也不在意它。从我记事起,这只瓷盘就在供台上呆着,到前年夏天,至少默默地呆了30年。要说有什么变化,就是那供台换了个新的。

前年夏天,舅舅的一个朋友来访,我和表兄弟也在场。喝酒的时候,大舅叫我表兄拿香烟,表兄伸手去供台上摸,一划拉,将青花瓷盘给拨下来,“啪”的一声,碎成五瓣。客人低头瞅瞅瓷盘,很感兴趣地捡起来,拼到一起,细细察看一番,疑惑地问:“这盘子哪来的?”舅舅有些惋惜地讲了来历。客人说:“前些天,我在某市古董市场看见一个一模一样的,标价12000元呢!”舅舅脸色当时就变了,但不那么相信:“真的?”客人说:“是啊,因为它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舅舅就带着五块碎片上城了。傍晚回到家,满身臭汗,劈头盖脑将我表兄一顿大骂,还在他脸上揍一巴掌,吼道:“12000元,现在不值个零头!你这混账败家子!”表兄也是30多岁的男人了,有妻有儿,哪里经得住这样羞辱,当场和我舅舅吵起来。舅舅性子暴烈,抄起铁锹要铲他,我表兄赶紧夺门而逃。

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我舅舅家有个宝贝烂了,不值钱了,茶余饭后,对此谈笑风生。表兄当天晚上回家,我舅舅余怒未消,还是要打他,他只好再次出逃。我表嫂在家里六神无主,7岁的儿子不知道发生什么大事,只会哭。整个家庭阴云密布,十分压抑。我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去500米外的表弟家暂住。

舅舅家原本和睦,日子岁岁平淡,却也其乐融融。只因那个青花瓷盘,一连十多天没有欢声笑语,不禁让我留恋瓷盘还默默地呆在供台上的日子。

其实,平淡的日子、平凡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只瓷盘?只有破碎了的时候,才忽然发觉它是那么地有价值,那么地美好。

■知识链接青花瓷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瓷盘上的皮球花


皮球花纹起源于隋唐的团花纹,多以模印手法制作,明清两代再度盛行,表现手法主要有青花、粉彩、斗彩、珐琅彩等。笔者藏有一只清代的粉彩瓷盘,是由12个半皮球花散点构成的纹饰。

该盘外径24厘米,酱色釉口沿上再描金,盘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排篆书青花款,盘外侧饰有珊瑚红竹叶纹。

盘内的皮球花有的呈雪花状,有的呈菊瓣形,有的呈四叶梅花形,有的呈团螭形,有的呈月华锦形,有的呈西莲形,有的呈璇玑形……变化多端,无一雷同。颜色更是缤纷艳丽、应有尽有:粉红、淡黄、翠绿、天蓝、褚褐、墨黑、纯金、珊瑚红、玫瑰紫、松茸绿、胭脂红、玻璃白……除了这十几种颜色釉外,还充分发挥了粉彩的特点,用白粉晕化其他色彩。在一片花瓣上,粉红渐变至嫩黄;粉绿过渡到淡红,使一个个绣球具有明暗浓淡层次、冷暖远近区别,活脱脱像一只只立体的彩球散落在盘里,随机定位,无拘无束,似乎还在滚动。完全是自然天成的。

12个半皮球花看似随便,很不经意地散落着。实际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整个画面既饱满又疏朗,既瑰丽多彩,又秀丽清逸。最妙时是半个珊瑚红绣球画在盘沿边,真是画外有画。

笔者所藏此盘上皮球花的颜色除金彩、珊瑚红外,其余个个四周出现一圈美丽的光环,若隐若现。

瓷盘的艺术光彩


盘,平时不被人注意。在生活中,它要么是茶托,要么是盛佳肴之器,似乎命运注定,它一生都只是陪衬的“绿叶”。但是,一旦经过大匠或艺术家之手,盘则身价百倍,转而成为“红花”,堂而皇之地上了客厅、甚至博物馆的大墙面。

盘的价值,也是天差地别。寻常之物,便宜得很,5元、10元,随便取用。但是,一件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在’95春季苏富比拍卖中,直拍到233万元的高价,实在令人咋舌。

盘,吸引使用者、欣赏者,也吸引艺术家。在本世纪初,一大批艺术家对陶瓷创作的热情参与大专院校中陶艺系的建立,打破了几千年来一直由工匠制作的局面,使陶瓷的艺术价值得到提高。有意思的是,这些艺术家最初涉笔陶瓷,大多是从盘开始的。这也许是盘的装饰性强而又较容易掌握的原因吧。毕加索的猫头鹰陶盘,林凤眠的京剧人物盘以及当代陶艺界泰斗——邓白老先生的梅盘等,或粗犷,或者严谨,无不流露出艺术家的学问、人品及艺术的光彩。特别是今天,在一大批青年陶艺家的手中,盘已不仅是一日用器,它成了陶艺家表现自己观念的载体,因此而产生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盘形艺术品,大大地满足了我们使用和欣赏的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盘的确有很高的使用、欣赏和收藏的价值。历代名盘自不用说,即使是普通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民间鱼纹盘,当它装饰在方形的居室中,似乎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陶瓷文化】宣德官窑青花瓷盘鉴赏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盘大小悬殊,主要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盘)、盛大宴会(大盘)、陈列工艺品等,敦实古拙,造型隽永,看上去圆浑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较永乐稍重,盘的内壁与底交接处,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称“月亮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为淡绿色;大盘为沙底,小盘为釉底,见窑红;但总的来看宣德青花瓷盘在造型上不甚讲究。

(3)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如莲花、牡丹、山茶、枇杷、灵芝;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海水习翼龙,龙纹见四爪,但传世品中不见四爪龙纹盘,多见三爪龙,还经常出现一只拖着长翎的绶鸟正在啄食枇杷的图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盘将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于瓷盘之上,以写意为主,图案画的很满,纹饰繁密,纹样工整,线条往往会出现浓淡不一的笔触,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龙嘴翘如猪嘴,须上翻,身变粗;宣德青花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莲花多为双边莲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款以“”字为多,个别用“造”;“德”字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鉴定时应注意分辩。

古代陶瓷鼎


鼎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罐形鼎 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盘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

兽首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代陶瓷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代陶瓷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意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