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唐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唐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古代瓷器发展

2020-06-23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唐代瓷器是中国陶瓷从陶逐渐发展到瓷器的过渡阶段,是中国瓷器从原始实用器到瓷器工艺艺术品的过渡阶段。

唐代中国瓷器开始出口

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等地,考古学家们对九世纪前后的城镇遗址的发掘中,都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唐代瓷器碎片。中国的宁波市古称明州,是唐代通往日本和韩国的主要通商口岸。1974年,在宁波余姚江唐代出海口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的青瓷、青釉褐彩瓷和黑釉器,并有"乾宁五年"(898年)刻款的方砖一块。这些瓷器与在韩国和日本发现的唐代瓷器,在器型、釉色和装饰上都明显属于同一窑口。中国唐代瓷器的出口有海路和陆路之分。陆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而海路则直通日本、韩国、南亚、西亚、北非和东非各地。日本学者曾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线称为"瓷器之路"。

唐代瓷器名窑:

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代属邢州,故名。以烧制白瓷为主。器物分粗细两类,细的一类胎制细腻洁白,造型规整,露胎部分滑润如糯米粉。粗的一类器物多施化妆土。邢窑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白瓷碗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声誉。所产瓷瓶在唐代亦极著名,时称"内丘瓶"。邢窑白瓷因与同时代著名的越越窑青瓷齐名,从而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为曲阳定窑所代替。

耀州窑

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于鼎盛,终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所含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或圈足周围呈现一种姜黄色斑块,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技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及广东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都烧制相似的青瓷,从而形成耀州窑系。

磁州窑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五代,盛于宋。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釉釉下黑彩、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碗、盘、瓶、罐等日用器外,所产瓷枕极为著名。枕底常见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瓷枕上还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等。宋磁州窑对各地制瓷业的影响极大,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丰曲河窑及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都烧制相类的产品,从而形成磁州窑系。元以后磁州窑大形器增多,精致的产品少见,明以后更趋衰退。

长沙窑

是唐代南方重要的青瓷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首先发现,故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代,晚唐至五代是极盛期,五代以后衰落。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线釉、蓝釉瓷器。器物造型繁多,各种日常用器均有烧造, 以罐和壶的形式最为多样,,短嘴多角壶是其典型器。

陶窑与霍窑

陶窑与霍窑相传是景德镇最早的两座瓷窑。据清人兰浦所著《景德镇陶线》卷五"历代窑考"载:"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浇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戴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满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戴唐武德四年诏新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但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各文物考古单位对景德镇地区的古代瓷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均未发现有任何唐代遗存。五十年代发现的胜梅亭和石虎湾两处五代(AD906~960)窑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景德镇瓷窑遗址。不过,另据宋本《柳河东集》注《代人进御器状》载,当时所进瓷器是景德镇地区(饶州)所产。如果属实,则至少可以把景德镇的瓷业史提前到唐代中期。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唐三彩

唐代彩色釉陶的统称。唐三彩器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置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度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也可先烧素胎,在施彩色釉二次烧成。其颜色并不仅限于三色,但以黄、绿、白为主。唐三彩器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器物有普通的瓶、罐、钵等,亦有动物、人俑、建筑等陶塑。始创于唐高宗时,开元朝时为极盛期,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迄今为止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

瓷盒

贮盛器皿。瓷盒出现在唐代,多为日用品,有钱盒、药盒,盛装妇女化妆品用的油盒、粉盒、黛盒和盛装各种香料的香盒。器型以圆为主,附盖,器身一般比器盖高或等高,盖面微鼓,近底处多折腰。宋代各瓷窑均烧造,以景德镇影青制品为佳。明嘉靖、万历时器型多样,有圆形、桃形、长方、四方、六方、八方形、带屉式、银锭式、方胜式、牛眼式、串铃式以及镂空器物等。有青花和五彩品种。以龙凤纹为主,也有花卉、草虫、婴戏等纹饰。清代继续烧造。

执壶

中唐出现的一种酒器,亦称注子。喇叭口,短嘴,腹部硕大,把手宽扁。晚唐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的直线。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改为圈足。宋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和柄等高,柄较长。元时,用玉壶春瓶作壶身,流贴于腹上,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明嘉靖时出现一种长颈、扁腹、高圈足外撇者。产品以景德镇窑烧造的为佳。

花釉

指瓷器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颜色釉,在一定温度下,任其自然流淌形成的釉色。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有高温和低温两类,高温花釉在窑内烧成,故又叫窑变花釉,如火焰青、火焰红等。低温花釉是在瓷瓶上挂釉后,放在低温炉中烧成,如炉均花釉等。花釉装饰使釉层凝厚,呈现多种颜色相互交错,发出针壮、放射状的光点,一般都光彩夺目,灿烂异常。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德化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德化瓷器位于福建德化县而得名,福建是“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其白瓷做工精良,艺术性极强,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白”。而且对后世瓷器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知名的白瓷外还有德化青花瓷。

德化青花瓷发展第一时期:约明嘉靖—清顺治时期,140年左右。

为德化青花瓷初创时期。青花呈色较浅淡,一般为蓝中泛青灰或晦暗的蓝色。多为白釉器上用青花书写铭文款识,或作简单渲染点缀。器形风格、烧制工艺、胎釉特征于白釉器完全一致,故也可称为是白釉器加青花款。

德化青花瓷发展第二时期:清康熙—雍正朝,约70余年。

1.青花呈色:多用浙江料,也有金门料,或混合料。发色基本分两类:一类较鲜艳,色彩浓重,或泛紫或有积黑斑。有晕散。此类较深稳定。另一类比较淡雅,浅蓝或蓝中带灰,积青处有黑斑。

2.胎釉特征: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层肥厚滋润。釉分三类:一类为白釉,多乳白色泛青,有混浊现象,于同期白瓷釉同质,数量较多。二类为纯白釉,似景德镇浆白釉,多康熙朝制品,数量不多。三类为青白釉,白中闪青,有的闪灰,有呈云雾状。接近亮青釉。使用普遍,为典型青花面釉。中小器形胎釉均较纯净。大件器胎釉均略显粗糙,可见胎中砂粒,釉上棕眼。

3.施釉、底足特征:

圆器:一般满釉,足根露胎,唯盘类器物,内底为光滑砂底。占相当数量比例。

琢器类:外底及器里无釉,有旋削痕。削足规整,足根平切或滚圆。

4.器形种类特征:典型器有:撇口碗、侈口深腹碗、敛口深腹碗、折腹盘、直口平底盘、撇口盘、凤尾花觚、筒式三足炉、折沿圆腹三足炉、梅瓶、棒槌瓶、筒瓶、水盂、直口深腹罐、撇口杯、仰钟式杯、撇口碟等。器物多为快轮制坯,造型规整,比较敦厚稳重,线条柔和。

5.纹饰特征:一般分为山水、人物、动植物、其它四类。构图一般较繁密,锦地开光为此期特点。画法一般先线条勾勒,再深沫渲染,较有层次感。山水纹类:分横向全景式山水和开光截景式两种。多海景类山水,间以渺小人物,脸部勾勒而不画五官或轻点五官。人物纹饰:如“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状元及第,文五访贤,携琴访友,张骞乘槎,西厢记,白蛇传人物,渔人,樵夫,耕夫等。铁线勾脸,五官轻点划。人物整体具同期木板插图风格。此期人物纹普遍以远山近水为背景。动、植物纹类:如:龙凤、麒麟、游鱼、松鹤、莲荷、葡萄、折枝菊等。龙纹多四爪且形体壮硕。其它纹饰:一如:博古图类、百寿图、花篮等。另一类:多为主题纹饰外像所饰边饰纹样,如蕉叶、莲瓣、菊瓣、灵芝、竹叶、圈点纹。锦地开光中的网纹,“万” 纹等。再如题图诗句纹。

6.款识特征:青花楷书或行书。

一类为纪年款加供奉铭文。多书于器身,为寺庙供器。

二类为商号款,如合胜、月记、珍宝,但此期所见不多。

德化青花瓷发展的第三时期:乾隆、嘉庆时期,约80余年。

1.青花呈色:大量用金门料,亦有浙江料或混合料。呈色以蓝黑居多,亦有蓝灰、浅蓝色,着色深沉,积青处有黑斑及蚯蚓走泥纹,为此期特点。

2.胎釉特征:胎色白或灰白,略较前期粗糙。釉色多白中泛青,少量泛灰。纯白釉、乳白釉趋少见。釉层有厚薄不均状况。有开片纹。

3.施釉、底足特征:施满釉,足根露胎,露胎砂底罕见。底足平切或滚圆。出现足内墙斜削,足根变尖。

4.器形种类及特征:器型趋成熟规化。碗、碟、炉类如前制。盘、杯类腹变浅。花觚、凤尾尊少见。新出现灯龙瓶、方盘、方盒等。形体不如前期敦厚,线条不如前期圆润柔和。

5.纹饰特征:布局较前期疏朗,笔法较前期活泼。

山水纹饰:全景、截景式如前。景观层次减少,所缀人物只勾轮廓,不点五官。庭院栏杆、树名等风格景物增多。人物纹饰:多见一、二人物与庭院山水结合的小品,人物与景物之间不注重层次关系,以线条简练勾勒后,平状平涂。主题多见高士、书生、琴童、仕女、秀才等文人趣味。而世俗人物故事已少见。动植物类:如:火珠龙、过墙龙、元水龙、柳下双马、松竹梅、牵牛花、松鹤、梅鹊、佛手、兰花、洞石等。龙纹多一笔点划,削瘦而草率。其它纹饰:博古、百寿、“福”、“禄”、花篮纹。花篮纹趋简单,多平涂无层次。题图诗句为此期多见。

6.款识特征:纪年供奉铭文仍有所见。于器身。另有仿明“成化年制”四字行书、揩书款,于底足。商号款大量出现于器底。

德化青花瓷发展第四时期:道光—宣统期,约90年。前期作品风格至道光有所延续,但总体已日起衰落。

1.青花呈色:普遍呈蓝灰色,深沉不足,积青处仍有黑斑。晚清出现洋蓝,或鲜艳、或灰暗,料薄而飘浮,有晕散。

2.胎釉特征:胎色白、灰白,较前期更粗糙。釉色粉白,白中泛灰多,少青白色,釉层稀薄,厚薄不均呈起伏状。釉面棕眼疵点较多。

3.底足特征:挖足草率,内墙斜削,足根不够滚圆。

4.器形种类特征:形体趋矮,线条生硬不圆润。琢器减少,圆器居多。碗、盘多撇口浅腹。新出现折腰碗、碟、提梁壶、罐、鼓钉罐、小梅瓶、杯、匙、烛台等。

5.纹饰特征:双线描纹盛行,繁褥无生气。双线描缠枝花蝶纹、缠枝双喜纹、穿凤牡丹纹盛行。花鸟纹较多,山水、人物纹较少。有莲花、团菊、百寿、寿桃、灯笼等。总体风格粗率,具晚清特点。

明代空白期瓷器发展历史:官窑烧造情况


明代空白期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

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1、官窑烧造情况

虽然迄今为止,还未发现署有年号御窑厂纪年的三朝官窑瓷器,但烧瓷的文献记载表明此时御窑厂一直是烟火袅袅,窑事不断:

“正统六年五月巳亥在光禄寺奏……其金龙、金凤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饶州府造。”(《明英宗实录》)

“……宫殿告成,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既又造青龙白地花缸。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卷八十二)

“正统九年庚戌,江西饶州府造青龙白地花缸瑕璺不堪,太监王振言于上,遣锦衣指挥杖其督官,仍敕内官赍样赴饶州更造之。”(《英宗实录》)

“正统元年奏准,供用库瓷坛,每岁只派七百五十个。景泰五年奏准,光禄寺日进、月进内库,并赏内外官瓶、坛,俱令尽数送寺备用,量减岁造三分之一。天顺三年奏准,光禄寺素白瓷、龙凤碗碟,减造十分之四。”(《大明会典》卷二百九十四)

“宣德中,以营缮所丞专督工匠,正统初罢。天顺丁丑(天顺元年)仍委中官烧造。”(《浮梁县志》卷四)

“(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江西大志·陶书》)

“天顺八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明宪宗实录》)

以上史料揭示,三朝官窑一直窑火不断,只是在个别年份有所减烧,但并未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一度停烧”“由于朝廷严禁烧造各种瓷器,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直落而下,官窑停烧,民窑也受到打击和限制。”

唐代茶具瓷器鉴赏


白瓷茶杯唐此杯造型为撇口直腹,釉色白中泛黄,胎体坚致。装饰上,重视胎质釉色质地之美,不加任何纹饰。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唐通高56.0厘米,盖高31.3厘米,口径17.7厘米,炉身高25.2厘米,全重3920克。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盖面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字样。 金银丝结条笼

唐通高15.0厘米,14.5厘米,宽10.5厘米。笼子整体用金、银丝编织而成。提梁以银丝织为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0厘米。鎏金伎乐纹调达子

通高11.7厘米,盖口径5.6厘米,其中杯高5.8厘米,杯口径5.4厘米,足径6.3厘米。沿面饰有蔓草,盖面边缘錾有水波和莲瓣纹,座四周錾有鸳鸯、飞禽等。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乐、舞蹈的伎乐,并衬以蔓草。底部圈足饰花纹,上部为圆箍棱,棱上饰四出扁团花,下部錾莲叶叶脉纹。

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时使用。

鎏金壶门座茶碾

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碾槽深3.4厘米,槽口可平插辖板,辖板长20.7厘米,宽3.0厘米。槽身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及流动纹。壶门间錾饰流动奔马。执手长22.0厘米,圆轮直径为9.0厘米。

碾座外錾有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谷,使臣能顺。”碾轮上刻有“五哥”字样,碾轮上有半圈錾文:“锅轴(轮)重十三两十七字号”。

鎏金飞鸿纹银匙

银匙通长19.2厘米,匙面微凹,纵径4.5厘米,横径2.6厘米。匙柄长,呈三角形。下段近匙面处宽0.7厘米,上段顶端宽1.3厘米,均錾花鎏金,并间以十字花。鎏金人物画银坛

唐 通高24.7厘米,直径13.2厘米,腹深11.2厘米,圈足径12.6厘米,全重为883.5克。盖面隆起,分成四瓣,每瓣冲出一只飞狮,并施以錾刻,衬以缠枝蔓草。腹壁分为四个壶门,分别錾有四个典故人物画,其画面为:仙人对奕(棋)、伯牙俸琴、箫史吹箫、金蛇吐珠。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

 通体高25.0厘米。三足架与台盘焊接,整体形似平展的莲蓬莲叶。支架以银管盘曲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为两花蕾、两摩羯。支架上錾有铭文,曰:“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

盘圆座葵口小银碟

唐通高5.8厘米,口径8.7厘米,重82克。平底,浅腹,五曲葵口。底座成螺旋状。银碟主要用来盛果品、糕点,供饮茶佐食用。青瓷荷叶盏、托

唐唐代越窑烧制,系青瓷。由一盏一托组成。盏呈五瓣莲花状,口敞侈,深腹,有圈足;盏托呈四片卷边荷叶状,托中心部下凹形成一定深度,正好与盏的下腹部套合;通体一色青釉,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

唐通体高9.4厘米,口径21.4厘米,深7.0厘米,足高2.1厘米,底径9.9厘米,腹斜下收,素面无花纹。系链银火筋

通长27.6厘米,上端径0.6厘米,下端径0.3厘米,链长10.3厘米,全重765.0克。整体呈圆柱形,上粗下细,链为银丝编成。火筋上端顶部为宝珠形,其下有凹槽,环鼻嵌入其中,将两筋用链系结成一体。

黑釉执壶

唐三彩蓝斑三足罐

唐釉下彩执壶

唐高21.7厘米,口径8.0厘米,为灰白色胎,青黄色釉,撇口,矮颈,椭圆形腹,平底,低圈足;壶身通体彩绘,用褐绿相间的联珠纹组合成重叠山峦图案。

盖碗的历史、发展、寓意、材料、茶语、益处


【什么是盖碗】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 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在民间盖碗也指一种齐刘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刘海像只碗盖在头上而得此名。 “茶托”又称“茶船”。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历史】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奇思妙想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唐代由于逐渐普及了饮茶的专用盏,随之又发明了盏托,宋元沿袭,明清以来配以盏盖,始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宋代盏托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多为漆制品。明代后又在盏上加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发展】基于兴趣,她后来把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们称赞不已。到后来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区诞生了。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 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 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寓意】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顾名思义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盖碗品茶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材料】根据制作的原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白瓷盖碗和青花瓷盖碗、汝瓷盖碗、钧瓷盖碗。白瓷盖碗最便宜,像小编这样的屌丝就爱用,汝瓷集钧瓷盖碗更适合土豪,老板们的佳选,钧窑盖碗因其釉色的丰富多样、厚重的历史沉淀,又略胜一筹。

【用途】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鲁迅先生之所以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是因为盖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上述四点:"盖碗泡茶,首先视觉上就很美。其次,盖碗为瓷器,有一层薄薄的釉面,能保留茶的原香,不像紫砂壶能吸收茶的味道,所以特别适合泡高香的茶,如安溪铁观音、台湾高山茶、绿茶、毛尖等。"

【益处】用茶盏、盏盖和茶盏托(托住茶盏的小碟)这三位一体的盖碗作饮具有四大好处:一是茶盏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而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可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因而在客来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四是用盖碗作饮具,保温性更好。

【茶语】在川地盛行茶馆,盖碗茶更是少不了,最近,茶阵与暗语成了微博热议的话题。网友们纷纷惊呼:看似普通的盖碗茶,居然有这么多门道!我们一起来看下:

1.茶盖朝下靠茶船(含义:堂倌,我要添水了)

2.茶盖上放片树叶(含义:暂时离开,莫收盖碗)

3.茶盖朝外斜靠茶船(含义:外地人,有困难)

4.茶盖立起放茶碗旁(含义:钱没带够,要赊账)

5.茶盖朝上放进茶碗(含义:可以收桌子了,不喝了)

官窑瓷器的演变历史


官窑瓷器因为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面均净,工艺好历代收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官窑在我们今天人的概念就是给皇帝用得瓷器,因为我们受到清朝瓷器的影响,认为只有皇帝年号款识的瓷器才是官窑瓷器,也不是相对应民窑的称呼。官窑瓷器名称和由来是经过几个朝代慢慢演变成今天的官窑瓷器的,是有一个漫长发展过程,今天让你正确认识官窑瓷器的概念。

官窑瓷器在宋代之前没有官窑瓷器之说,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唐代官窑瓷器

唐代瓷器对官窑有两个定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官窑大多数指的的是贡器,官窑瓷器的最初含义形成,而官厂就很少了。唐代官窑瓷器是千里挑一为皇上使用的瓷器,唐代邢窑瓷器出现了刻有“盈”、“官”、“翰林”字款的瓷器都是官窑瓷器,即为当时贡器。盈”字铭文瓷器均为细白瓷,“盈”字铭文的几种不同的刻画和器物足部工艺处理的差异,说明邢窑在唐早期至五代一直为宫中烧制官窑瓷器。盈字款在瓷器饼足底、微侈直口的浅腹盏(唐早期),有玉璧底、唇口浅腹盏(唐中期),有带圈足“盈”字铭文的圆口茶碗瓷器(唐晚期至五代)。“盈”字款的瓷器,应为唐代宫中大盈库的定烧器,专供皇帝宴饮赏赐之用。可以说盈字款是刑窑瓷器最早的官窑了。

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官窑瓷器专门是设立了官窑,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在宋代,官窑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控制的御用窑场,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即北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汴京官窑,后者即宋室南迁后分别设于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官窑青釉盏托

元代官窑瓷器

元代官窑瓷器出现了枢府款识的瓷器。元代烧瓷瓷器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元代的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而枢府款识的瓷器就是根据枢密院而得名的。元代贵族及社会上层使用的枢府瓷。那些饰三爪、四爪龙纹的器物应该是宫廷、亲王、贵族类显赫类人物使用的。还有“王”、“玉”、“德”、“国用”、“江夏”等特殊铭款的器物。

明代官窑瓷器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一般采用皇帝纪年款方式记录官窑瓷器,以后的清代也效仿明代款识。景德镇瓷器就是因为当时南宋都城南迁,加上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让景德镇成为御用官窑。明朝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清代官窑瓷器

清代官窑瓷器是中国瓷器烧造历史鼎盛时期,出现了我们今天官窑的概念,有了年号的款识比如“康熙年制”“雍正年制”“乾隆年制”“光绪年制”这些年号款式的肯定是官窑瓷器,专门为皇帝使用的。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而且清代出现了督窑官这一官职,专门去景德镇监督烧瓷。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唐英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乾,因此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

从唐代到清代详细介绍了几个朝代官窑瓷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希望你对官窑瓷器有了一定了解,更加喜欢收藏瓷器,收藏瓷器不是为了投资,更是了解中国瓷器文化。

康熙官窑粉彩团蝶纹碗

瓷器鉴定的发展


中国收藏家 

我国的近代瓷学研究可划分两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学者们主要依据有关陶瓷文献进行考证,尤其是宋元以后的陶瓷著录,如蒋祁的《陶记》、曹昭的《格古要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大清一统志》等书。

1928年陈万里先生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浙江的龙泉窑青瓷进行实地古窑址考察。他搜集大量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一条瓷器研究的新途径,为现代陶瓷学奠定了基础。他著的《瓷器与浙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作。故宫博物院藏品唐越窑短流执壶,就是陈先生1936年在绍兴一个墓中发现的,墓志碑上有唐元和五年年号,是唐代越器的铁证。50年代以后,瓷器研究家冯先铭先生集录了大量古代文献和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调查了全国南北各地的古代瓷窑遗址,对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古窑址集中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古调查,基本上弄清了中国古代瓷窑的分布及其南北重要瓷窑的发展历史。冯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总结了历代陶瓷史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阶段研究的最高水平。

鉴定中国瓷器的年代,宋代以前主要是依据墓葬,通过对大量带纪年墓出土的瓷器,找出各个时代造型、质地、釉色、装饰等的特征,以此作为鉴定宋代以前瓷器的依据。

明、清时代瓷器年代是从带年款的官窑瓷器排比出来的。以带年款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及纹饰风格作为标准,用以解决不带年款的官窑与民窑瓷器的断代问题。

现代陶瓷鉴定开始引进科学技术进行检测。目前主要有三种办法:

一、利用加速器C14测定方法,主要是用于史前遗址中陶器年代的测定。

二、“热释光”的基本原理是陶瓷器内有石英、长石等矿物晶体,对热释光测年技术这些晶体起着纪年的作用。陶瓷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烧掉了原有的年代数据,同时又开始了新的纪年。利用了这一原理可以对陶瓷器进行鉴定,这种方法的弱点是鉴定时需要取样,也可以用放射流照射作伪,“热释光”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用在陶器上。

三、“无损”检测法是采用直接测定,显示胎釉的原料及其化学组成,进行聚类排比的一种方法。这需要建立数据库,数据库越是丰富准确性就越大。

鸡首壶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西晋时期的越窑工匠们创制了鸡首壶,此壶因鸡首形装饰在壶口而得名。

在东晋时期,鸡首的实用性渐渐大于原本的装饰性。鸡首变成了出水口,和壶腹相连接。直到唐朝时期,工匠们创制的执壶更加方便,鸡首壶渐渐被其取代,慢慢走向衰亡。

在中国“鸡”是“吉”的谐音字。说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家禽,大多数人应该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鸡,最早开始养鸡的国家正是中国,因此鸡在很久以前就和炎黄子孙的生活紧密相连。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就曾经发现家鸡的祖先原鸡的骨头,汉代文人也将鸡称作“德禽”,考古专家们在西晋和东晋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很多陶瓷鸡和鸡窝,由此可见,鸡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的印迹并不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鸡首壶最受人们的喜爱,在那个年代里,制瓷产业正在大力发展,与此同时战争祸乱也接连不断,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们络绎不绝地逃往南方避难,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南方地区制瓷行业的兴盛,带动了北方制瓷行业的发展,预示中国的制瓷业出现了两大系统——南方瓷系和北方瓷系,它们彼此相辅相成。这件壶之所以能被人们延用几百年时间,主要是因为老百姓们在那个社会时局动荡的岁月里,对安详生活有着深深的期盼和向往。

鸡首壶大多都出自于越窑和瓯窑,鸡首壶的器型和盘口壶比较接近,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鸡尾壶肩处一边设鸡首,而另外一边装饰鸡尾,前后相互呼应。鸡首的样式具体可以分为空心和失信,空心的鸡首一般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而实心的鸡首仅仅只具有装饰性,三国末期的时候,制瓷业比较衰落,因此在这个时期生产的器皿非常少。而到了西晋时期,制瓷行业发展很快,鸡首壶的壶身和壶颈非常短,鸡首大多都是没有脖颈的,鸡尾非常小。东晋时期的鸡首壶的壶体就要高一些,鸡首也有所变化,添上颈部,去掉鸡尾。

青釉瓷器是我国瓷器的鼻祖,而白釉瓷器正是在青釉瓷器发展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根据专家对范粹墓考证,我国白瓷雏形最早出现在北朝后期,但是真正烧制成功的白瓷出现在隋朝,李静训墓就出土了十七件瓷器,其中有六件瓷器都是白瓷。因此,制瓷工匠们在有些隋朝时期的鸡首壶上施以白釉。总而言之,鸡首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紧跟时代的潮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进行创新的。

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彩釉装饰


长沙窑是唐朝重要瓷窑。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北郊30公里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故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是唐朝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其创烧于唐,是承继唐朝岳州窑而起的,晚唐至五代是极盛期,五代以后衰落。瓷胎大多呈灰白色、香灰色、青灰色。器物主要有壶、盆、罐、碗、水盂等。

创新和影响彩釉装饰最早的是青釉釉下褐彩,出现于三国吴的瓷器上,长沙窑将此技法普遍运用在瓷器上,创烧出高温红彩、蓝彩,进一步推出白地绿彩、青釉绿彩、青釉褐绿彩等用铜金属氧化物作呈色剂的各种彩绘品种。红彩即为高温铜红,以往人们对高温红釉的起源一直难以搞清。现在,经过考古发掘和专家的研究,认为长沙窑是最早使用高温铜红釉的。如镇江市区出土的长沙窑青釉红绿彩水草纹盂(图1),高4.4、口径3.3、底径3.6厘米。圆唇,敛口,扁圆腹,假圈足。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铜的着色剂在釉料中若在氧化(即含氧多的窑)气氛中燃烧,会烧成氧化铜的绿彩。但如果铜在还原(即缺氧情况)气氛中燃烧,则会成为带红色的氧化亚铜或铜离子。长沙窑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烧成高温釉下红彩,开创了中国瓷器史用铜装饰瓷器的先河,北宋晚期钧窑窑变红釉、元景德镇窑铜红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在铜釉中如果渗有高剂量的磷酸盐,而氧化铝的成分又低,那在高温烧成后表面釉色总泛上青蓝的色调,过去当是钴料烧成的。镇江中山路拓宽工程工地出土长沙窑青釉蓝褐彩水盂(图2),高3.8、口径3.2、底径3.3厘米。敛口,鼓腹,假圈足(图3)。肩部施蓝褐彩条纹,胎灰白色,较紧密,施釉不到底,釉层光亮。绿釉器与红釉器一样都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烧造的制品,用一种金属氧化物烧造出不同釉色的技术,为元明景德镇窑生产多样的单色釉奠定了基础。

彩釉装饰成功走出了唐朝从注重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这条发展新方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打破了唐朝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中国陶瓷生产由此步入了彩色时代。这种釉下彩工艺也影响了宋朝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吉州窑的白地褐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