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卵白釉瓷器 > 导航 >

元代器形优美的卵白釉暗花梅瓶

元代器形优美的卵白釉暗花梅瓶

古代卵白釉瓷器 古代瓷器的器形 瓷器器形鉴别

2020-06-23

古代卵白釉瓷器。

梅瓶虽然不是起源于元代,但是元代梅瓶器形最为规整优美,这件卵白釉暗花梅瓶高25、口径3.5、底径8.2厘米小口微侈,细颈,丰肩,腹上鼓下敛,底略外撇,假圈足。通体施乳浊卵白釉,白中闪青灰。瓶身有暗花纹饰,分三层:肩部饰内刻花朵纹的如意云头;腹部饰菊花纹,底部花卉纹。腹部接胎明显,造型匀称。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云龙纹、芦雁纹、缠枝花纹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常模印“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釉瓷”。“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福禄”、“白王”等铭文,更多的则不带铭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元代卵白釉瓷器在元代墓葬、窖藏、沉船及元大都遗址中均有发现。1984年安徽歙县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109件卵白釉瓷器,而且均带有“枢府”铭文,是一次性出土“枢府”铭卵白釉瓷器最多的一次。经综合排比研究后得知,卵白釉瓷约在元代大德年间(14世纪初)就已经烧造,并且终元一代盛烧不衰,一直到明代早期还在烧造,时间长达一个世纪左右。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历代梅瓶瓷器器形和功能的演变


梅瓶始于唐代的器形,也是中国瓷器造型中最经典的,流传时间比较长的瓷器器形,受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的喜欢,梅瓶流行于宋代,风行于元明时期。样子收藏对历代梅瓶的称谓、器形特征、釉色、用途等介绍梅瓶的发展历史。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就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到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本文试从历代梅瓶的称谓、器形特点、用途诸方面进行浅析,以便对梅瓶有个全面的了解。

一、历代梅瓶器型的演变

其造型各个时期略有不同,但大致不离短颈小口,短颈,丰肩圆腹,敛腰窄胫等基本特征。

宋代梅瓶多小口外卷。其中,北方各窑生产的梅瓶丰肩,形体修长,胫部瘦削,秀丽挺拔。如北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南方生产的梅瓶则肩较溜,略显矮胖,如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刻花弦纹梅瓶。

辽、西夏及金代梅瓶均受北宋北方窑的影响,具有形体挺拔修长的特点。

元代梅瓶造型为小口外折,短颈呈上窄下宽之梯形,肩部比宋代梅瓶更趋丰满,胫部也随之增大,至足部微外撇。

明代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最具代表性,小唇口微外撇,短颈中部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

清代梅瓶除仿永乐、宣德时期的造型外,有所创新。创新的式样为口部增大,肩部加宽,且常有附加装饰,给人比例不谐调之感。

二、梅瓶名称的演变

从历年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来看,梅瓶在唐代时有部分器形因特别细瘦类如鸡腿而被称之为鸡腿瓶。两宋约辽金时期的南北方窑场中都有生产,主要品种有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彩绘瓷或化妆土剔刻瓷等。宋时称其为“酒经”或“经瓶”。宋人赵令畴的《侯鲭录》中记:“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复,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意,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酝”酒而得名。而许之衡的说法则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历代梅瓶釉色特点

梅瓶自唐创烧以来,作为一种传统的瓶式,各时期均有多个窑口烧造出釉色丰富的器物。

唐代白釉梅瓶

白釉梅瓶,唐,高42.5cm,口径9cm,底径17.5cm。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实足。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洁,无任何杂质,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釉面上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纹。

此种造型习惯上称为“梅瓶”,是装酒用具,亦可插花用作“花瓶”。一般认为,瓷梅瓶始烧于宋代,此件实物证明,其在唐代就已出现。

(一)宋代

北方的河北磁州窑、定窑、河南钧窑、禹县扒村窑、登封窑、鲁山窑、陕西耀州窑、山西雁北地区瓷窑、辽代赤峰缸瓦窑、西夏宁夏灵武窑等,分别烧制白釉黑花、白釉划花、钧釉、黑釉白花、白釉划花、珍珠地划花、青釉刻花、黑釉剔花、白地褐花、黑釉剔花等各种釉色和纹饰的梅瓶。南方的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浙江龙泉窑、湖南衡山窑等,分别烧制青白釉、白釉褐花、黑釉剔花、青釉及褐绿彩绘等釉饰的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盘、碗类居多,瓶类器物传世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贵。

(二)元代

景德镇烧造出青白釉、青花、蓝地白花、釉里红梅瓶。磁州窑烧造白釉、孔雀绿釉、孔雀绿釉黑花的梅瓶。

元代磁州窑梅瓶

磁州窑梅瓶高23、口径4、腹径15.8、底径9厘米。唇口,短颈,丰肩,腹部上鼓下敛,底足根外撇。白釉为地,饰以黑釉纹饰。腹部两个不规则的菱形开光,开光内花纹一为“林和清爱梅”,一为折枝花,自口沿至底绘多层次的装饰纹。足底无釉,呈浅台阶形,并有不规则的乳钉状凸起。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43.5、口径5.5、底径14厘米梅瓶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

(三)明代

梅瓶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青花红绿彩、黄釉青花加红、哥釉青花、仿哥釉、青花赭彩、三彩、五彩、蓝釉白花、酱釉白花、白釉、红釉、蓝釉、影青釉、珐花、孔雀绿等。

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

明万历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通高45厘米、口径7厘米。小口,短颈,丰肩,敛腹,隐圈足,砂底,摇铃式盖。腹部绘缠枝番莲纹,肩部及腹下部饰变体莲瓣纹。肩部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6字楷书款。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微微泛灰。

白釉暗花梅瓶

明嘉靖白釉暗花梅瓶通高47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2.8厘米。小口,短颈,丰肩,下腹内收,隐圈足。器身有两道接痕,周身施白釉,下暗刻花纹,肩部为云肩内折枝花卉,腹部为缠枝花卉,足部饰莲瓣纹。颈下一周暗刻“大明嘉靖年制”6字楷书款。

(四)清代

梅瓶品种更为丰富,计有青花、豆青釉青花、黄釉青花、青花红彩、青花胭脂紫彩、淡描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白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釉、釉里红、豆青釉青花釉里红、釉里黑、白釉浅青绿花、天蓝釉白花、豆青釉白花、哥釉铁花、白釉地五彩、五彩加金、斗彩、粉彩、青花粉彩、霁洒红釉地粉彩、白釉地矾红彩、茶叶末釉金彩、霁红釉、洒蓝釉、霁蓝釉、粉青釉、豆青釉、铁锈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定釉、窑变釉、白釉、茄皮紫釉、炉钧釉、珊瑚红釉、淡粉釉等。

粉青釉梅瓶

清雍正粉青釉梅瓶高23.7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6.5厘米。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瓶身满施粉青色釉,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仿宋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色,比影青略深,釉面匀细,造型优美。

四、梅瓶用途

(一)储酒器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它液体类的容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的二件宋代磁州窑梅瓶和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桂林元代民窑瓷器中,曾发现一件肩部写有“清香好酒”的梅瓶残件。这些都是直接表明梅瓶的最基本功能是作为储酒器。

此外,还有些从侧面反映梅瓶基本功能的铭文。如桂林博物馆所藏出土于明墓的一件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着“天藏地酒”之谐意,表明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青花梅瓶上的图案哪怕是目不识丁者也能让他一目了然地认识其基本功能。比如1972年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除了其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这只“瓶中瓶”的画,与我馆所藏的不少陶梅瓶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际用途。因此,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有些梅瓶,既无铭文也无图案直接反映其储酒的基本功能,但从它出土时瓶内的共存物也能直观地得知其用途。如山东鲁王朱檀墓出土的梅瓶内即装有美酒。最典型的莫过于1983年5月桂林明代靖江温裕王墓出土的高腰带盖梅瓶了。该墓出土的这件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时,其瓶盖被拌有糯米浆的石灰膏严严实实地封住,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酒中泡有三只未长毛的乳鼠,还有各种滋补的中药材,酒色晶莹红艳。历经四百余年,这瓶酒竟然还保存得这样完好,可谓弥足珍贵。据考证,这瓶酒是用当地产的著名“桂林三花酒”与乳鼠和名贵中药泡制而成,是特产的滋补药酒,对孕妇产后有大补之功。广西的名酒“桂林三花酒”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时曾以“瑞露”之名进贡朝廷,明代则成为靖江王族的常用酒。这瓶酒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增加了珍贵而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梅瓶储酒功能的直接反应。另外,在墓穴中安放酒瓶,有希望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平(瓶)安”之寓意,也有人将此种现象诠释为让死者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不管何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精深奇妙之所在。

另外,梅瓶除了作为酒具外,还被帝皇作为高贵的赏品赐予臣下。如南京博物院藏的1995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古井内出土的白釉梅瓶,瓶的肩部就写有“赏赐”二字。据考证,这件白釉梅瓶是明太祖朱元璋赏赐给臣下的贵重器物。往往赏赐梅瓶时,瓶中多装满一瓶御制的美酒,使获赏者既有精美的梅瓶观赏,也有美酒可喝,真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二)陈设观赏品

青花梅瓶的另一功能是作为陈设器,供人观赏,愉悦人们。在北京辽代墓群的墓葬壁画中,发现有用梅瓶来插花的图案;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佚名画《第四嘎尊者》中也出现有经瓶插花;明代唐寅《采菊图》中亦画有陶渊明之仆童手持插菊花的梅瓶。可见,青花梅瓶也用作陈设装饰品。从梅瓶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图案及纹饰看,其观赏价值是相当高的。

(三)丧葬中的明器

梅瓶做为陪葬品,是身份的象征,一般梅瓶多置于棺椁的四周或周围。如北京定陵万历帝随葬的四个梅瓶,均置于棺椁四周,而孝后、端后(引者注:应为孝端皇后、孝靖皇后)随葬的各两个梅瓶,则置于棺椁头前的两侧。至于郡王所使用的一个梅瓶,则多置于棺椁的前面。可以看出,这不同的陈设方法本身就含有不同的使用意义。我国古代,往往用某种器物的谐音来表达一种吉祥的含义,把梅瓶放在棺椁四周,可能是作为一种‘四方(椁为方)清(青)平(瓶)’的象征;而内盛以酒置于棺椁之前应是‘清(青)平(瓶)长久(酒)’的寓意。总之,明墓的梅瓶,是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与‘风水’寓意的象征。”

虽然梅瓶是中国瓷器史上最经典的造型,但是在历史长河里,它的瓷器和功能还是在时间进程中变化,这是时代审美的变化,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民俗的区别。

青白釉龙纹梅瓶


主持人:收藏无限,慧眼识真。欢迎走进我们今天的专家鉴定室,首先呢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是首都博物馆的研究员瓷器鉴定专家张宁先生,张老师您好。

主持人:欢迎您来到我们演播现场,那么我们今天演播室要鉴定的这个藏品大家看个头儿不算小,它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细部特征。

主持人:演播室藏品呢我们先放一放,还是先请张老师给我们解决一下观众手中的藏品问题,您看这是吉林省珲春市的一位姓金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这个照片。

嘉宾:这是一种黄釉的,另外又是雕刻的镂刻的,花鸟纹的一个瓶,黄釉镂刻花鸟纹的一个瓶。这种造型怪怪的。

主持人:怪怪的?

嘉宾:我觉得这东西就是属于自己杜撰的东西,器形、纹饰都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我觉得这东西就一两千块钱,也就是这样。

主持人:看看其他的,这是上海的一位姓黄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照片,这应该是叫什么?像一个杯子一样。

嘉宾:这是一个,一个八棱人物把杯,把杯。

主持人:这东西这应该什么时期的呢?

嘉宾:这东西我觉得是新的,就是新的东西。

主持人:新的东西?

嘉宾:就是。

主持人:您看它那个釉色我觉得挺特别的,像那个孔雀绿。

嘉宾:尽管是孔雀蓝但是很不纯正,尤其是这底款,这就是做旧的痕迹,一看是做出来的这就是新的,新的东西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历史。

主持人:它有没有价值?

嘉宾:价值没有,这就几百块钱就可以了。

主持人:那再看这个。

嘉宾:这个应该是一个樊宏彩的一个。

主持人:托盘是一对,好像这是叫做高足盘吧。

嘉宾:这应该属于樊宏釉,樊宏釉下边呢又像是粉彩。这东西不可靠。

主持人:不可靠。

嘉宾:实在不可靠。

主持人:您一看不可靠。

嘉宾;就是当代制品。

主持人:您给估估价,他们很关心手中藏品价值。

嘉宾:这样一件呢我看就是八百块钱到一千块钱。

主持人:好,谢谢张老师,那么关注艺术品投资关注您手中的藏品关注您手中藏品的价格,同时呢也关注我们演播室的藏品,我们的话题还回到演播室的藏品上来,张老师]您看这个瓶子比较有特点,肚子大大的口很小而且它这个釉色呢有点发青。

嘉宾:对。

主持人:应该给我们一个名称叫什么呢?

嘉宾:这叫青白釉龙纹梅瓶。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折腰碗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色品种,因为一些卵白釉瓷器上印有“枢府”二字,所以又被称作“枢府釉”或“枢府瓷”。本文介绍的这件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折腰碗(图1),是1978年从安徽省太平县仙源镇旧货商店征集,同时征集的另两件卵白釉折腰碗造型、尺寸皆相同,现均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此碗高4.5、口径11.7、足径4厘米,敞口,斜壁,下腹部硬折腰,内底平,圈足较小,稍外撇。碗外壁刻划弦纹,内底模印缠枝莲纹(图2)。碗身内外通体施卵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呈失透状,底足(图3)不施釉,足底中心微有乳钉状凸起,这也是元代瓷器典型的细节特征之一。

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创新的一个新品种,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釉中呈色剂铁元素的含量,而使釉色增白,是景德镇窑从青白瓷向白瓷过渡的重要阶段。卵白釉瓷器一般施釉较厚,而呈失透感的鹅卵白色。元代卵白釉瓷器中有部分印“枢府”字样的产品,质量很高,所谓“枢府”即“枢密院”之简称,元朝重视军事,“枢密院”地位很重要,印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器应当属于元代枢密院定烧的瓷器,所以器型规整,纹饰精美,品质极高。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常见器型主要有:盘、碗、高足杯等,极少见有大件器物。而碗、盘类器物常作小底足,足径一般仅为口径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本文介绍的这件卵白釉折腰碗,口径近12厘米,足径却只有4厘米。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中记载:“古饶器……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景德镇窑古属饶州,古饶器即指景德镇窑瓷器,这里的“元朝烧小足印花者”正是指元代景德镇窑所烧造成的这类卵白釉印花折腰小足碗、盘,只可惜这件卵白釉折腰碗未有“枢府”款,算不上元代卵白釉瓷中的精品。

“折腰”造型是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一个突出的造型特征,因为折腰幅度极为明显,所以俗称“硬折腰”,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青花瓷等其他品种中也常见折腰造型器物。若往上追溯,折腰造型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样式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的。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还记载有:“霍器,出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君宝效古定制折腰样者,甚整齐。”这说明元代除景德镇窑烧造折腰造型器物外,山西霍窑也生产这类折腰形器。

太平县即今天的黄山市黄山区,在距离太平县不远的歙县曾先后两次(1982年、1984年)出土了大批元代卵白釉瓷器,共计一百余件,现收藏于歙县博物馆,其中就有多件这类折腰碗,且印有“枢府”字样。皖南地区与景德镇毗邻,经济较为发达,这或许是这一地区常出土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原因之一。

元代龙泉窑青釉暗花菱花形盘


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形成于北宋早期,衰落于清中期。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或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元初龙泉窑无论制作工艺还是釉色、造型和装饰都是南宋的继续,没有多大的变化,随着内外销的发展,产量的增加,窑场数量和生产规模空前绝后,窑址群超过宋代几倍,从大窑、金村、溪口等地,扩展到邻近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龙泉窑为中心的龙泉窑系,呈现出“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元代中期龙泉窑器物造型多样,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如菱形盘、高足杯、蔗段洗、环耳瓶、凤耳尊、荷叶盖罐、动物形砚滴等。

元代龙泉窑在装饰风格上继承了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方法,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艺上,胎料中掺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铁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后,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现铁锈红色。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 釉色呈豆青、青黄色,豆青滋润如玉。装饰主要有划、印、贴、堆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各种花果、花卉、鱼纹、人物和吉祥图案等。

此时无论大小器物几乎都有花纹装饰。印花是元代龙泉窑运用最广泛的装饰手法,印花可分阳纹和阴纹两类,大多印饰于盘碗内底。如盘是龙泉窑产量较多的品种之一,器型普遍较大,30多厘米到40多厘米的盘常见,盘内壁和内底一般均有纹饰,如印牡丹、荷花、鱼等。金坛城基下出土9件青釉暗花菱花形盘,有的釉色为豆青色,釉层薄,乳浊滋润,圈足底心无釉,呈铁锈红色。内底印牡丹、折枝花卉,纹饰清晰,釉色翠绿润泽。

元代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


卵白釉是元代特有的颜色釉瓷器之一,跟元青花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瓷器,元代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口径13.5 cm,高4.2 cm,元代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印坯成型,敞口,弧腹,平底,涩胎,小圈足,足墙较厚,足端平切。碟内壁印菊瓣纹一周,内底印团菊纹,其中一菊瓣内印有“福”字,器外壁光素。

元代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在青白瓷基础上创烧的一种高温白釉瓷器,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鸭卵而得名。元代卵白釉釉色还是制作工艺上,均比当时的其他产品略胜一筹,是景德镇受命专门为其定烧的官府用瓷,但传世卵白釉器中除印“枢府”铭外,还见模印有“太禧”即元代朝廷掌管祭祀机构“太禧宗烟院”的简称,以及“福禄”、“东卫”、“昌江”、“天顺年造”等铭文的器物过去由于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卵白釉器物上常见在模印纹饰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铭文,故又有枢府釉的别称。

甜白釉梅瓶(明永乐)


甜白釉梅瓶

中国古代的各种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进行着色。由于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必然反映出青色来,因此青釉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釉色。但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加工,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

明代的甜白釉是中国白釉品种的佼佼者。甜白釉是指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无脂,釉面光洁无棕眼,简称“奶白”或“甜白”。釉层有薄厚之分:薄釉常施于薄胎及脱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显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有光素与刻、印纹样两种装饰。厚釉则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加肥腴,多施于厚胎琢器,以光素器为多。少数器皿上线条流畅的暗刻花纹,有时须认真仔细看才可看出纹饰或款识来。

天津博物馆精品厅陈列着一件明代永乐甜白釉梅瓶,高34.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厘米。瓶小口短颈,丰肩平底,通体为甜白釉色,胎质细腻,釉面洁净。外壁压印暗花,因釉子凝厚肥腴,纹饰不清,是永乐厚胎甜白釉瓷中的罕见作品。

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器都有一个特点,即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则显现青色。另外一个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色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白、灰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

元代瓷器卵白釉瓷市场拍卖成交记录


元代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封建政权,和其他时代汉人政权一样,整个社会有层层阶梯,枢府釉也分为不同的等级:

1等级最高、质量最精美的枢府釉瓷器,以皇帝为首的宫廷御用器,表现宫廷艺术的气质。如装饰有龙凤纹样,尤其五爪龙纹、戗金龙纹、有福寿、万寿、福禄、太禧等铭款的作品。从工艺特点来看端庄敦厚,典雅大方,胎体洁白致密,釉层较厚,温润如玉,作工精巧,一丝不苟。

2特定的官府衙门专用器,生产得最多的是枢府釉瓷器,在器物内里趁坯体湿润时,用印模压印出缠枝花卉,在花卉中出现“枢府”二字,花纹主要是植物类缠枝花卉。

3贵族及社会上层使用的枢府瓷。那些饰三爪、四爪龙纹的器物应该是宫廷、亲王、贵族类显赫类人物使用的。

4普遍商品用瓷。枢府釉瓷既然是生活用具,是手工业产品,作坊一建立就要不间断地生产。普遍商品用瓷。枢府釉瓷既然是生活用具,是手工业产品,作坊一建立就要不间断地生产。

元代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釉里红奠定了基础,虽然它让位给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依然为人们所赞美。元代“枢府”瓷器因传世品极少,故在国内外艺术拍卖会上极少露脸,它的市场价位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参考。制作精美的元代“枢府”瓷器其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物以稀为贵,作为元代“官”瓷,“枢府”瓷将会进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认同。

元代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


元代瓷器知名的就是元青花瓷器,但是元代官窑瓷器除了枢府釉以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官窑瓷器就是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是“浮梁瓷局”在元代朝廷的关注下,景德镇的陶瓷大师们开始将釉上彩绘运用到高岭土制成的瓷胎高温釉器上,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品种,可以说元代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是元代特有的瓷器。

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是一种五彩瓷,但它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堆垛”效果,立粉堆彩瓷是在元青花、元代釉下彩、釉上彩技法基础上的工艺新突破,用堆花立粉法制作五彩加金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一个重大工艺创新。聪慧的元代工匠借鉴古波斯掐丝珐琅的工艺用于陶瓷工艺的大胆尝试,其意义不亚于元青花,只不过因这种稀罕的器物工艺复杂,多为宫廷所用,实物留存凤毛麟角。

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有五个特点:

一、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是以卵白釉为胎体;

二、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具有元代器物典型特征;

三、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绘制方法是立粉戗金五彩,胎体基本同于枢府之青白釉瓷,在乳浊的青白釉地上以堆花立粉的特殊工艺堆出纹饰轮廓,再于轮廓内分别填彩并嵌金片。其红、紫、赭、黄、蓝、白、绿、孔雀绿料彩,高高凸起于釉表,彩质如玻璃料般透明,色泽既浓艳、鲜亮,又沉着、古雅,各种色彩与嵌金浑然一体;

四、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采用“堆垛”工艺;

五、卵白釉立粉堆彩戗金瓷器是元代官窑瓷器,它应是元代景德镇供皇家之用的御窑珍品,它的被发现,将景德镇烧成五彩瓷的历史提前了约半个世纪之多,并首开珐琅彩之先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