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大球泥瓷器鉴别 > 导航 >

练泥

练泥

大球泥瓷器鉴别 鉴别大球泥瓷器 怎么鉴别高白泥瓷器

2020-02-10

大球泥瓷器鉴别。

练泥分为手工练泥和机械真空练泥。手工练泥是将陈腐后的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捶打、挤压,直到用刀划过后能看到泥料断面发亮,表示空气已基本排除,否则烧成后极易产生气泡。练泥也有采用脚踩踏的方式,俗称“脚踏泥”。

现在紫砂练泥大多采用机械真空练泥的方式。真空练泥机省肘、省力、省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真空练泥机挤压,排除空气更彻底,泥料组织更均匀,可塑性能和致密度也更好,既便于成型也提高了坯件的干燥强度和机械强度。但是真空练泥机练制的泥料,因其颗粒呈定向排列,泥料中潜伏着应力,这些应力会在高温烧成中释放出来,使坯件各部位呈不均一收缩,从而引起制品收缩、变形率加大。

手工练泥相对机械真空练泥而言,坯件气孔率大,泥料的比重小,烧成后制品的收缩、变形率小。手工制备的熟泥,由于泥团颗粒粗细悬殊,烧成后体积收缩不一,器表粗颗粒略有凸出,胎质富有滋润的光泽质感。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较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应用机制泥料制作烧成后,制品的吸水率会从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气孔率也随之降低,而紫砂壶吸水率、气孔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其实用功能。即使成型、烧成等诸多条件不变,机制泥料和手工制备的泥料相比,器表的肌理效果会逊色很多。

经过数十年工业化生产后,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原始的手工泥料比机制泥料更能体现紫砂的本质和特性。近年来,一些高档紫砂作品的制作用料又开始恢复到原始的手工练制程序。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器收藏:赝品充斥 先练慧眼


瓷器是一种参与者广泛的收藏项目,厦门瓷器收藏者有两三百人,爱好者不下千人。

省收藏文化研究会会员柯利群是我市瓷器收藏专家。他收藏了300多件古瓷器,而20多件“文革瓷器”是其最有特色的收藏项目。“文革瓷器”往往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创作,从艺术到工艺,都可与古瓷器媲美,称得上是“现代官窑”作品。去年文革瓷开始现身拍卖场,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瓷版画拍卖价达50多万元。

由于瓷器投资收益大,它也成为赝品最多的收藏项目。据柯利群介绍,目前地摊上摆卖的瓷器99%都是赝品,商店卖的大概也只有两三成是真货。现在在景德镇等地,有专门制造古瓷器赝品和次品的作坊。而且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明,一批赝品出来后,在市场上流行一段时间,骗不了人了,又来一批新的。所以,即使是行家,不了解赝品市场行情,也难免看走眼。据了解,厦门也有一些有钱老板,家里收藏了几百万元瓷器,而真正懂行的人知道,那些都是赝品,价格可能不足1万元。

赝品尽管可以作为工艺品欣赏,但没什么收藏价值。不过柯利群称:其实也可收集赝品作为反面教材。他自己就在搜罗赝品,写部《中国历代瓷器赝品大全》,提高大家的判别能力。

不过,柯利群认为,要想从事瓷器收藏,克服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学习是最重要的。包括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多辨认瓷片,更主要的是,要慧眼相中好的老师。一个不好的老师可能引人误入歧途,那些花重金购买大量赝品的人,往往是受到不好的老师蛊惑。

紫砂泥料的泥配泥调配


除了通常的单种矿料加工外,为了丰富紫砂器的外观色泽,同时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或是由于一些紫砂矿料品种的缺失及矿料质性方面等因素,需借助泥配泥来弥补。

泥配泥是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紫砂泥料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台配制,达到产生多种新的泥色效果。例如绿泥和红泥类相配能呈金黄色调等。泥配泥也可以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避免单一泥料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倒如朱泥中加入适量的紫砂红泥,可以减少胎质的收缩及变形率,同时也降低了烧成风险。部分泥料因烧成温度要求较高,和一部分结晶程度较高的泥料调配后,可降低烧成温度,使胎质胎色得到改变,并可提高成型等工艺的要求。

据《阳羡茗壶系》记载,明代后期的紫砂艺人已经掌握了运用天然矿料之间的互配。徐友泉便曾配出朱砂、海棠红、冷金黄、淡墨、定窑白、榴皮、葵黄、沉香、水碧、闪色梨皮等多种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泥配泥是运用天然矿料之间的调配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泥料质性。泥料经不同比例调配后,其质性和烧成后的色泽效果也各不相同。不管是单种矿料加工还是多种泥料进行组台调配,用于调配的泥料品质决定着调配后的最终效果。紫砂泥料的调配比例,全凭长期实践中摸索掌握,其配合需根据各种泥料的特性和使用的要求灵活掌握。有人试图用其他材料通过人为的方法配置出紫砂泥料,国外也早有这样的先例,但始终没有成功。随着人们对泥料性能及烧成工艺等各方面认识的加深,混配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市场遇冷行业练“内功”渡难关


陶瓷行业有句术语:“七死八活九翻身。”但今年以来,景德镇市一些陶瓷企业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今年的艺术陶瓷受到的冲击颇大。记者走访了我市几个陶瓷市场,现状都差强人意。在莲社北路,与往年一店难求的局面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马路上的店铺很多都贴出了招租的字样,还有一些店铺转成了五金店或是拉面馆。在与一些销售人员的聊天中了解到,整个行业的情况对市场销售有很明显的影响。

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少从业人员都对销售形势表示了担忧。但是,他们同时也表示,遇到了问题并不一定是坏事,这样的形势对陶瓷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然会着力解决出现的情况以应对市场变化。

完善细节应对“寒流”

在中国陶瓷城,从事陶瓷销售多年的王姐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个销售情况就不尽如人意,虽然在春节期间有了一定的回升,但是现在又趋于平静了,每日来店里的人不多,出手买瓷器的就更少。不过,王姐同时也表示,生意不好做,大家都在想办法,现在同行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打动消费者的心。她告诉记者,东西越是难卖,就越应该在细节上做到最好,比如商品品质。对于陶瓷而言,胎质上有一到两个黑点瑕疵按理来说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在在挑选陶瓷时,她都会比以往更苛刻,出现任何小问题的瓷器都会被排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陶瓷销售人员对于销售细节都十分重视,如新都陶瓷民营园一位店主就告诉记者,他在网上商店和实体店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并且还在售后服务等环节给予了购买者更多的保障,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陶瓷名家提炼内功

一位陶瓷艺术从业人员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从前年底开始,就感觉到艺术陶瓷比以前冷了很多,之前只要是有大师的头衔,不论作品好坏都会一销而空,许多大师都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些大师为了赚钱,一些作品粗制滥造,甚至不惜找枪手代笔,艺术市场比较混乱。如今,艺术陶瓷市场遭遇寒流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让大家曾经过热的头脑冷却一下。如今,陶瓷艺术从业人员修炼“内功”也成为了近段时间企业圈的主流做法。

大家都在如何修炼“内功”这个问题上做起了文章。一些艺术家重拾精细的工艺,对作品的格调和艺术技法要求得越来越高。一位艺术家说,一些好的精品瓷画还是有一定销路的,一些收藏家也是乘这个机会捡漏,买到的作品也价廉物美。

销售渠道多促新

陶瓷企业老板刘女士告诉记者,对于一个陶瓷企业而言,产品设计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往往是一个企业有实力的最佳证明。然而,在采访中刘女士也坦言,尽管近些年企业发展很快,但是具体到设计这个环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今年年初她把提高设计能力作为了公司发展的首要目标,公司先后聘请了几位专业设计人员,希望能在设计这个环节上做到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店主已经将眼光瞄准了几个月后的国庆长假和一年一度的瓷博会做准备。国贸陶瓷市场内某位店主告诉记者,去年“十一”长假的陶瓷销售情况十分火爆,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店主们的信心,虽然今年的形势并不是太好,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通过国庆长假和瓷博会等一些旅游旺季来扭转形势。这位店主表示,他现在就已经在为长假期间的产品考虑了。到时候,他希望能通过多种手段来吸引游客,而不是像往年那样等待游客上门。

苏泥麻青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NV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紫砂泥炼制工艺介绍


讯 紫砂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 紫砂泥”。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夹层中的夹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紫砂矿土之珍贵紫砂矿土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呈结晶状,而被玻璃相少,具有教高的强度、抗热震性和透气性。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因此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拍、压、塑、镂、刻等多种工艺品制作手法。

紫砂矿土俗称生泥形似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紫砂矿土大约要开采千吨陶土方能得1吨左右紫砂泥,须经人工精选,剔除矿土中的老块、夹石、废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然后由矿土机械粉碎呈粉末状,并视产品的大小再选用适当的筛孔过筛(筛孔有60目、40目、32目和24目),加水练成块状,经人工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空气,放置数月方可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紫泥生成于甲泥矿层的夹层之中,因其产量多而成为大宗产品的原料。

采下来的大块紫砂原矿,要加工成制紫砂壶原料,其传统方法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露天堆放,自然风化。直到大块原料经手揉捏后,可以呈粉沫状,其最细的部分为85目(每平方厘米的筛子网眼个数),以保证紫砂壶烧成后有0.02毫米的孔径;其中未完全风化的部分,还需在石磨上磨碎。整个自然风化的过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2、和泥。风化后的原料,加水揉和,直到用手抓起后不黏手并留有指纹,而且指纹在两个小时后,还清晰可见,不变形,则达到制壶所需的可塑性。

3、陈腐。把和好的泥料用油纸包起后码放,以增加泥料的黏性,这个过程叫陈腐,需要半年时间。

4、捶泥。陈腐过的泥块在加入适量的熟泥(作过壶胚的余泥)后,还需再用木棰捶打,逐渐排除泥中的空气,以加强泥料的韧性。

宜兴紫砂泥


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张渚、丁山、渚东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甲泥、白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嫩、软、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8%以上,含量少的也在2%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50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石榴皮、梨皮、天青、栗色、青灰、墨绿、黛黑、朱砂紫、海棠红、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泽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各色原料分开碾细,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蜡膏,即为有用的色浆原料,烧成后永不消褪。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醮浆红泥,仿金属光泽液等化妆土,丰富了紫砂产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云母、粘土、赤铁矿共生一体。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虽说鲁之博山、皖之寿县、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但最使人引起艺术情趣的,要数那造型洗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书画、金石、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综上所述,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 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2、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 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3、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也是其它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4、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云南陶瓷“走出去”须练艺术范


近年来,云南陶瓷正逐步走进东南亚国家人们的生活,比如建水紫陶、华宁釉陶、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香格里拉藏族尼西黑陶等,在许多东南亚国家陶瓷市场上都能见到。

云南陶瓷出口量连年上升,无论是日用品陶瓷还是建筑陶瓷,在实体店、知名电商网站成交量上升十分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云南陶瓷还只停留在“器”的级别,尚未达“艺”的境界。未来我省陶瓷产业除了发展日用品陶瓷、建筑陶瓷外,还应进军高端收藏领域,而相对成熟的茶产业,则是云南陶瓷进入南亚国家市场的重要依托。

东南亚地区云南陶瓷独具魅力

“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也可以买到云南瓷器哦!”2013年3月,一位新浪博主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游记。在去东南亚地区旅行的时候,该博主惊讶地发现,在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的陶瓷市场,主要被江西、广东石湾公仔陶、广西钦州红陶、江苏宜兴紫砂等知名品牌把持,但在此状态下,云南瓷器竟然也能打进东南亚市场,并且占据固定的份额,“实在让人赞叹。”

“近年来,云南陶艺产品逐渐被人们关注,是因为其干净环保。”泰国呵叻陶瓷手工艺品集团的集团秘书苏菈特介绍,云南陶瓷制成的储物罐所用涂料特别难褪色,且无异味,而其他陶瓷外层的釉常会脱落,如果用于储藏食物会对人身体造成危害,“而且香炉、灯罩上也常常使用云南陶瓷,因为就算使用很长时间后都不会发黄变黑。”苏菈特刚开始只是从云南小批量进口一些陶瓷制品,需求量增加后,便与红河一家陶瓷公司签订协议,“我们提供图纸,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想法制作更适合泰国人的产品,那样做更有赚头。”

越南知名购物网站“白燕”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主营云南陶瓷产品的网店数量明显增加,主要销售一些民族陶艺饰品、瓦猫、瓦当等。

淘宝一家名为city-link国际快递网店的负责人曾国兴介绍,店铺2012年代购业务中,云南陶瓷订单数量明显增多,“从2011年平均每月1单上升到7—8单,单件货物质量也由过去10公斤变为现在的60公斤。产品大多以云南的宁陶坊、舒氏陶艺、陈兴陶艺、虹窑陶艺为主,都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老牌子,2013年订单数量更是已经增长到每月14单左右。”

紫砂的绞泥装饰和镶嵌泥装饰


绞泥装饰

紫砂绞泥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是受唐代陶瓷绞胎工艺的启发,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质性相近而颜色不同的紫砂泥料,有序或无序相间排列、揉和在一起,然后沿图案分割成泥条、泥片后制成坯体。绞泥图案纹样清晰,里外一致,自然逼真,具有不可复制性。紫砂绞泥,亦称“绞胎”,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泽的泥料相绞和,形成艺人所要求的肌理效果设计,然后打泥片,拍身筒或镶身筒成型。绞泥技法,唐代已有相当水准。这种技法,可能是从犀毗技法移植而来。陕西出土的传世品:唐代绞泥武士骑马陶佣,用白褐两色绞泥制成,十分精美,为唐代绞泥陶器代表作。紫砂绞泥,约出现在明代晚期,南京博物院现仍保存一具紫砂绞胎传世品。另一清中期传世品紫砂《木纹加彩紫砂盖碗》现藏常州文物商店(见《宜兴紫砂》梁白泉编)。该器用黄黑两色绞成自然纹理,相似木纹,再彩绘纹饰。纹式清晰,呈自然肌理效果。现代紫砂绞泥已发展演变成一种独有技法的紫砂装饰。它由艺人本身的创意着手,针对不同的创意主题,实施不同的技法手段。按预定的设计要求,将不同泥色的泥块打成泥片,采用铺垫法、隔层法、层叠法、揉合法、镶嵌法、镶接法、按压法、层叠盘筑法等等手法,或在壶身上作装饰,或在壶的附件上装饰,或全壶作装饰,或在壶的部分作装饰。由于坯泥绞和手法相异,形成的花纹有:水波纹、木理纹、毛羽纹、流云纹、礼花纹和雨花石纹等等。艺人利用各种纹式加以组合修整,便形成了变幻莫测的多种图饰,有山有水、有云有雨、有情有意、有利有节,呈自然之趣,逗人喜爱。当代艺人吕尧臣的《天际茶壶》,表现诗词的意境,以抽象写意的绞泥装饰,给人以联想,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华经茶壶》、《凌云》、《碧波》、《海涛》、《玉屏移山》、《御玺茶具》、《小石冷泉》等在泥料处理和不同泥料的结合方面,形成色彩纹饰。主题创意的不断深化,加强了造型的形式美感,具有浓烈的文化气息。当代艺人吴培林不断摸索,所创的《眼底天地壶》采用绞泥镶嵌法,饰日月图案于正反壶面,日月浮沉于云霞之中,演绎人类生存空间,呈色紫、紫偏红、灰、清灰、黄等五种色泽,眼底世界,壶中日月,云彩飘逸,霞色迷离,给人以宇宙天地深沉博大之感。

紫砂壶以素心素面,质朴文静而著称,各种装饰技法的运用则使紫砂壶呈现特有的肌理而极具美感,绞泥就是紫砂工艺中的一种特殊制作工艺,它要求制壶者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构思能力,既要有“光货”的功力,又要有“花货”的巧思。绞泥工艺,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色彩紫砂泥条,按设计要求叠放镶嵌,再切成多色泥片,按打身筒做壶的程序捏搓,拍打成片制作紫砂壶,形成色调对比强烈的不规则线条,恰到好处地在紫砂壶体上表现作者的装饰意图,充分体现出紫砂的古朴典雅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绞泥工艺的传统制作手法有“镶嵌法”、“包裹法”、“层叠法”、“揉合法”、“按压法”、“通透法”、“镶接法”、“层叠盘筒法”等。“镶嵌法”是采用小面积的紫砂彩泥镶嵌手法,重点体现了紫砂绞泥的肌理之美,由于泥色的反差,表现出绞泥工艺特有的图案,十分引人注目,“包裹法”则达到类似漆器的效果,显得雍容华贵,卓尔不凡,流动着高贵的气息,“通透法”以由内而外通透的泥色和色彩,给人以热烈奔放,饱满雄厚之美。有的壶则会数法并用。总之,绞泥壶的画面是以壶身为母本,技法自然,绞泥为笔墨写意,或如峰峦叠嶂,或如江浪涌动,或生机勃发,或哲学理念,以求达至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绞泥工艺中怎样叠放镶嵌是关键,而且首先要考虑泥料的最佳烧制温度及其收缩率,尤其是各单色泥条的叠放,由于各色泥烧成温度不相同,容易在不同泥料的连接处产生裂痕,这是考验作者对泥料的泥性、火候认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泥料所特有的纹理、线条与中国水墨画中点线构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清晰优美而不张扬,含蓄庄重而富于表现力,而概括与抽象是绞泥构图的最大特点,绞泥图案纹理要明晰、简练、圆润、不繁杂,好的绞泥壶其色调对比强烈,看似虚,却为实,虚实并身,融合得体,无雕琢之痕,浑然一体,让人感悟到它的动态美和气度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绞泥在手,千变万化”,那些五颜六色的彩泥在艺术家的手里,“绞”出来的纹样可以与笔墨效果相媲美,而诸种泥料的巧妙搭配,使得黄绊清晰、过渡自然、浑然天成,有的灿若金银,有的似流云霞彩,色泽和寓意妙不可言。

紫砂壶由宋朝开始,而紫砂绞泥工艺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只是那时是用于紫砂花盆的装饰,用于紫砂壶的装饰则是近现代才出现的。紫砂壶到明代得到长足发展,是其空前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期间名家辈出,代表人物是时大彬等。数百年间,紫砂壶的制作及装饰手法,被许多大师不断创新及改进,最终成为了茶具中的王者,从君皇贵胄到文人雅士,再到平民百姓,都以拥有一把上好紫砂壶为荣,因而注定了紫砂壶不仅有使用的价值,还有收藏的价值。

镶嵌泥装饰

镶嵌泥始于原始彩陶的构图纹样,是采用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料或绞泥贴片等,运用镶泥、嵌泥的不同制作手法,完成几种泥科的镶接,形成一种规则整齐又富有变化的纹样图案。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练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练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球泥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