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找平器 > 导航 >

紫砂花器

紫砂花器

瓷砖找平器 剔花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2020-02-10

瓷砖找平器。

花器就其数量来说,是紫砂陶器中仅次于茗壶的大宗产品,包括花盆、花瓶、水仙盆等。

花盆:紫砂花盆早在草创期即有。明代文震亨作于崇祯年间的《长物志》卷二“盆玩”篇说:“盆以青绿古铜、白定、官哥等窑为第一,新制者五色内窑及供春粗料可用,余不入品。”在文震亨看来供春以粗砂制成的花盆乃上品之物。紫砂花盆胎体强度高,排水透气性能好,适合植物生长,泥料色泽天然,造型丰富雅致,制作工艺精良,又可以泥绘、刻划装饰书画,陈设效果理想,故而深受园艺界欢迎。18世纪中叶,曾经批量出口日本,被称为“古渡盆”。

紫砂花盆有深有浅、有大有小,造型千变万化。深盆适合栽种花卉珍木,浅盆宜于培植盆景。大盆直径超过1米,小盆盈握,实为高档工艺品。历代擅长制盆的紫砂艺人有:明代的徐友泉,清代的陈文伯、陈文居,近代的陈福渊、萧坤生、钱盘根、裴石民、李荣富,当代的何道洪、徐汉棠、顾绍培、程润年、施小马、潘持平、周尊严等。

花瓶:又称花插。既可插花,又作陈设品。传世较多,大多是民国时期产品,造型亦丰富多彩。作为高档陈设品,花瓶档次高下的关键取决于装饰水平。清代名匠杨彭年制作的仿国山碑花瓶,便以仿刻东吴名碑国山碑的碑文称绝。

水仙盆:水仙盆与花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无孔,可以储水:造型有盆式、洗式、盘式等多种、、大多素面,也有施釉彩绘的。水仙盆一般尺寸不大。尺寸大而无孔的,系制作水石盆景之盆,俗称“水底”。

当代名家顾绍培制“百寿瓶”,曾获1 984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陶刻高手谭泉海、毛国强装饰的花瓶,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六方云龙纹带座紫砂花盆 “陈文居制”款

口径(对角):23cm,高(带座),14.8cm。

陈文居,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宜兴人。为陈文伯弟,自号“荆溪水石山人”。其兄弟二人所制紫砂花盆,曾畅销日本,久而不衰。器物紫砂纯正,质坚胎刚,呈六方折沿口,砂色砾砾,包浆淳厚。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紫砂知识普及:紫砂花货


把自然界、动物界的自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人们称之为“花货”。历史上供春、陈鸣远和当代的蒋蓉、朱可心、汪寅仙等,都是制作花货的名师。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异常珍贵的财富。花货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欣赏及收藏价值。

汪寅仙大师曾说:“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与紫砂花货的创作更为密切。紫砂花货的创作就是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通过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上提炼加工,使之升华为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花货”简单说就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 分,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和使用安全的实用原则,或者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茶壶的嘴把和的子。如“供春树樱壶”,据说是借鉴古老银杏树树干上的樱结,捏塑成壶形,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一把“花货”。又如,据传为明代时大彬做的“印包壶”,壶体为内结一枚方印,用布包扎,形体饱满挺括,布纹褶皱反映出质感,韵味怡人;陈鸣远的“南瓜壶”以瓜为壶的主体,瓜柄为壶盖,瓜叶卷成嘴,叶脉滕纹刻画生动,制作精细,雅俗共 赏。其他传统器形“松竹梅壶”、“鱼化龙壶”等,均是花货造型的代表品种。

杂器紫砂雕塑


雕塑,别样的泥塑

紫砂雕塑始起于成熟期,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就有徐友泉擅塑水牛和陈仲美塑观音大士像的记叙。不过传世数帧时大彬款佛像作品也许是托名之作。嗣后,雕塑作品一直是紫砂艺人的闲情偶寄。民国时范鼎甫创作的“鹰”曾获国际金奖,冯桂林也曾制作过观音佛像、三脚蛤蟆等。改革开放后,在徐秀棠的倡导下,紫砂雕塑从业人员增加,创作題材也从佛像作品拓展到以写实风格表现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物雕塑,成为紫砂市场仅次于茗壶的品类。徐秀棠创作的 《雪舟学画》、《不朽的生命》、《供春》、《坐八怪》、《萧翼赚兰亭》、《始陶异僧》等,或在全国获奖,或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都是烩炙人口的佳作。知名的紫砂雕塑家除徐秀棠外,尚有毛关福、赵洪生、储立之、罗小平、卢剑星、陈建平、周定芳、史小明、李正华、陈文南、勇跃骏等。

杂器,杂而不凡

将不能归属以上门类的紫砂陶器统统称作杂器,不论常见还是罕见的,它们有围棋罐、蟋蟀罐、帽筒、鸟食杯、枕、底座、挂屏……

蟋蟀罐:养斗蟋蟀的器皿。清乾隆时的一件鼓形蟋蟀罐,堆塑鹭鸶、荷花、兰花纹饰,非常漂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名匠杨彭年造蟋蟀罐,盖面与罐身均有褐色漆绘海水云龙戏珠纹,极为精致。而长方体过笼一头有洞,当是捕捉蟋蟀时用的。

帽筒:晚清放在大户人家大厅条桌两边置帽的器具,未置帽时可作陈设;大多为圆形,也有六方形的,高度在20-30厘米间,成双成对,有的有盖;常常镌刻楷、行、篆、隶各体书法和花鸟、山水、人物画作,极富文化气息。

枕:中国古代有以陶瓷制枕的传统,如宋代定窑、青白瓷都有孩儿枕。紫砂陶也不例外,明代李婉芳孩儿枕造型与宋定窑孩儿枕相仿。清光绪东溪铭对枕则为筒瓦形,一面刻诗,另一面饰仕女图,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当代大师蒋蓉制过可爱的冬瓜枕。盛夏午休,枕着冬瓜枕入睡,一定会备感凉爽!

乌食杯:紫砂雀杯小巧玲珑,惹人喜爱。从清雍正朝至民国时期都有生产。形状有深笃(底深凹)、尖笃(底尖)、笔筒式等等。装饰手法则釉、彩绘等。

而紫砂围棋罐、挂屏、古玩底座等数量极少,在此不赘述。

陶瓷花器尽显陶瓷绝美风韵


陶瓷花器尽显陶瓷绝美风韵

在心情或欢快或抑郁的季节里,独自一人,在家中的玻璃、陶瓷或水晶花器里插上几株“争春”的花朵,家里季节味便在不经意间变浓,你的心情也会不知不觉的明朗、浪漫。

花代表心情,同时也有心情。人善于托物寄情,喜欢花的人会不知不觉地将情绪放在花器的选择上,放在花艺的搭配上,花器和绢花常常代表着主人的观念和心情。于是乎,玻璃花器与红色大荷花碰撞出激情,陶瓷花器与绿色伞沙蕴育出蓬勃,水晶花器与蓝色埃及睡莲暗示着主人的阴郁。不一样的花器风格搭配不一样颜色的花朵,代表着花主人不一样的心境。

竹木花器 自然风情别有神韵

提起花器,多数人想到的大概是玻璃、陶瓷等材质的花瓶、花盆。走进时代广场联邦家居,视线首先被一批竹木系列花瓶吸引。木制花器造型现代、简洁,整体风格独特、艺术性强,有极强的设计味道和层次感。崇尚自然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木制花瓶将木、竹等天然原材料巧妙结合,用特殊工艺烘干,即使在广州这种湿热的气候里,也不容易受潮。看来小巧无比的花器,竟然是由几百根不到3mm宽的光滑竹条拼接而成,体现了东方手艺人成熟独特的编制艺术;精致巧妙的手工作业,令这系列的产品更具有收藏价值。据导购员小姐介绍,如果搭配上富有东方特色的花朵,家中将更能体现出东方神韵。印度沙龙图案花器上的夏末荷花,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陶瓷青花 秋夏用瓷浅唱低吟

花与花器的搭配历来讲究“春冬用钢,秋夏用瓷”,考虑的便是鲜花和花器的气质对应。铜瓶中插上梅花,瓷瓶中插上荷花,气质对应,十分讲究。对于花器的制作,我国历代都非常讲究,其中应用得最多的是瓷器。柴汝、官窑、哥窑、龙泉、均窑等都以生产花器而名传千古,并成为收藏家争相购买的珍品。如元代的青花瓶,使用的是当时进口的“苏麻离青”,尤为珍贵。

几何图案与现代雕塑的巧妙结合,是现代陶瓷花器的一大特点。西方常用的几何线条、圆形更为鲜明的体现了陶瓷的光滑细腻,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两相呼应,格外优雅。

马鞍花器 粗犷精致增色厅室

陶瓷花器自然精美,但马革制做的花器也不失粗犷与精致。位于海珠广场的上品行花艺生活馆中,有这种马革裹出的花器,外表用工艺精细的黑色马皮包裹,像黑色绸缎般的质感,摸上去手感光滑柔顺,中间是中空的玻璃盛皿,有着琉璃般的晶莹。

在棱角分明的马鞍花器中插上一株朴素的马蹄莲、抑或是娇艳的荷花,都可以展现幽雅的情境,主人对生活简单、朴实的追求信念跃然瓶上,店员还介绍,这些马鞍花器即使不插花,仅盛清水,显现的晶莹水珠也足以让人陶醉,活生生就是一件装饰。

红彩花觚应为祭供器


觚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盛酒具。瓷觚出现较晚。元、明、清三朝用它插花或陈设(祭祀)之用,所以称花觚。多为各代景德镇或浙江龙泉窑产品。花觚为小腹、长身、细腰、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元代花觚体较小,明代以后体渐大,并出现四方、六方、瓜棱出戟等装饰的大型花觚。

清代花觚造型各时期略有不同,康熙时所制花觚体重,口面坡度大,中段细腰突出;雍正时的多加工边瓣、乳钉等装饰;乾隆时器型规整雅丽;到嘉庆时期,其前期基本上是乾隆瓷的继续,后期则在制瓷的质量方面显然有所减退。在器型方面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的传统。

嘉庆官窑器款识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在特殊器上,亦有施金款的。民窑器中有六字篆书方章款,也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并且用楷书款。嘉庆瓷用的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为多见。

济南市博物馆所珍藏的清嘉庆红彩花觚,通高28.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2.5厘米。此花觚造型仿古代青铜觚造型,形制庄重大方,线条优美流畅。喇叭形口,束腰,中部突起,圈足似钟形。通体绘红彩图案,其纹饰主要是八宝(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纹,腰、圈足底部饰回纹,口沿描金,束腰处及圈足下部有许多道描金弦纹将纹饰隔开。在花觚束腰处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这件花觚周身满绘各样花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上下俯仰,描彩错金,红、白色对比强烈,互相辉映,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和色彩十分精美,应为清嘉庆前期官窑上品。此器为今人研究清代嘉庆时期的陶瓷烧制工艺以及断代,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实物资料。

据笔者所考,古时花觚作为祭祀用品时,属五供之一。佛龛前的五供,一般是一只香炉、两只觚、两个烛台,明代以后被广泛使用。此花觚绘有佛教八吉祥图案,就此推断,它应为祭供器。

笔者经过分析该花觚的瓷质、成色、花纹图案、款识和造型,认为应是清代嘉庆前期景德镇官窑所制之器。

中国奇怪的瓷器器形——花觚


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

花觚成对与烛台摆放于香炉两侧,则合称五供。是古代摆放于祠堂,庙宇的香案之上。古代先民祭天奉祖,求神拜佛所用的礼器。其材质以铜,瓷,锡等较为常见。器型端庄大方,做工都十分讲究。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

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此花觚敞口,长颈,腹部鼓出,高圈足外撇。器体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典雅迷人,胎质细腻致密,通体施青釉,釉汁肥厚,滋润如玉,色泽淡恬幽靓,秀美天成,具有较强的立体之感,而以手感之,且又光洁平滑,高雅素装摄人眼目,独具艺术魅力。全器造型别致,俊秀挺拔,隽雅端丽,纯净釉色与古朴之器形完美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柴窑釉器翘楚之作。

花觚作为中国瓷器器形最奇怪的一种,不得不说是我国古代装饰类陶瓷的一种伟大创造。同时,花觚的出现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人民对艺术生活的一个注重。

花货紫砂的艺术魅力


花货紫砂的艺术魅力

倪顺生: 研究员级高级工 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工艺美术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研空会委员、江苏宜兴陶 都经济联合会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俞国良第三代传人。1995年进宜兴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师从朱可心大师,亦得裴石 民先生指点。

1961年参加首届江苏陶瓷工业公司技术革命运动会,“蟠桃壶”荣获唯一“紫砂健将”称号,后进中央工艺美术院学习。“寿桃壁饰”荣获江苏省四 新产品一等奖,“松桩壁饰”组荣获江苏省四新产品金奖,“梅桩壁饰”照片和个人简介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1990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发的从 事工艺美术行业工作三十年的荣誉证书,1992年赴港参加紫砂精品展,1993年创作的“色泥塑型壶”荣获江苏省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二十件色泥塑型 杯”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梅桩陈设”被南京博物院等收藏馆收藏。

1997年被美国罗丹茶艺馆聘为“高级壶艺鉴别大师”。近年来多次去韩国作艺术交流,连续三年在韩国书刊上登载,并在韩国陶艺高等学校授课。 2009年作品“双龙报喜壶”在建国六十周年被选为国礼。

倪顺生从事紫砂事业56年,创新作品二百余件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宜兴紫砂,历经千年的发展,在历代紫砂艺人的辛勤耕耘下,形成了花色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千奇万状的形态。壶艺也堪称一绝:有几何 形,有筋纹形,有将松、竹、梅、柏、桃、树、桩及动植物变形夸张的自然形,有瓜、果、鱼、虫类的象形,也有沿集古代青铜、玉器及宫廷中各类仿古的器型。当 今发展到具有个性化的现代陶艺造型等等,各具特色,艳丽四射。

▲读紫砂陶之丰富造型

紫砂壶的造型之所以丰富多彩,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原料独特性,壶的泡茶性能好。历史上早就在海外流传“壶以砂者为上,世间茶具称为首” 的赞语;三是由于原料可塑性好,最利于捏塑、拍打、镶接等独特的工艺技法。因此,器皿的表现形式不受限制,可让作者任意捏塑和刻划。同时紫砂壶艺的造型和 装饰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有的具有时代特征,有的反映地域文化风貌,有皇家古典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它的服务面上至宫廷贵族,下到民间百姓,文人士大夫更 是喜爱。不仅国内,还外销东南亚及欧美。在清代,欧洲各国皇室内就非常宠爱紫砂。紫砂不仅造型变化丰富,容量大小既有适合东南亚地区的功夫茶具也有国内各 地区所需的茶壶。

饮茶,由早期的煮茶改为沏茶,茶具茶器、茶杯、茶碗、茶盏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制茶技术的改进,饮茶方式也随之演变,茶具也随之相应的发展 变化。紫砂壶,首先是为了实用而造,然后向实用和形式美的方向发展,形式也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由细变精,有提梁的,有端把的,有适合各种茶叶需要的容 量、高矮、大小之分的等等。因此,紫砂壶并不单纯是一件普通的实用器皿,而是内涵非常丰富的陶瓷艺术品。

紫砂造型的形式这么丰富,其中花货应算是一个大类,而且它的起源发展与紫砂史同步。从羊角山古窑址所发掘的紫砂残片资料看,始于北宋中期的壶嘴 上就有捏塑的兽头作装饰,因此,紫砂花货先是由圆雕捏塑开始。明代万历年间,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件紫砂作品是供春壶———花货,这是历史发展中的最好见证。 供春壶的设计制作是将银杏树的瘿节捏塑成整个壶型,七凹八凸的树皮,生动别致,表面呈现丰富的指纹,妙趣天成,也有手工艺精致之趣,整个壶形、壶嘴、壶把 就像自然生动的枝梗,舒展自若。因此,前人称颂这把壶为“脱尽人巧殊巧工,神工鬼斧难雷同”的塑器艺术品。

▲为人倾倒之花货紫砂

明清是紫砂发展的鼎盛期,紫砂花货艺术的高手名师层出不穷,优秀的花货艺术品也是层出不穷,一些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如明代崇祯时期的如意纹大彬 圆壶,盖面上贴有如意图案花纹,现珍藏在无锡文管会。原唐云珍藏的万历年间龙凤印包壶,凤嘴龙把,壶身包袱、花结等,捏塑非常精致、高雅,是权力的象征, 也是时代的产物。清初国泰民安,紫砂发展兴盛期,名人辈出,名品、雅玩层出不穷,如项圣思的“桃杯”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珍品,项圣思其人无资料考查,而 “桃杯”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在南京博物院。这只“桃杯”从设计到做工,真是巧夺天工,它用半截桃形为主体,以苍劲的枝杆为把手,生动挺秀,桃叶、枝 蔓、花果为基座,生态各异,错落有致,布局精巧合理,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徐友泉的“三瓣三足壶”,壶把上有捏兽的头,陈子畦的“南瓜壶”、陈仲美的 “一束竹圆壶”、陈鸣远的“一束柴壶”及文房珍玩、陈用卿的“弦文金钱如意壶”等等都珍藏在香港茶具文物馆、故宫博物院。陈次伟的“葡萄松鼠杯”和陈鸣远 的“梅桩壶”等珍藏在美国旧金山博物馆、西雅图博物馆。在诸多的名手中,首推陈鸣远,他历史上早就成名,享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 不愧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紫砂花货大师。

清中后期,使用青铜纹饰、图案贴花、镂空、印纹、回纹、堆花等繁花图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非常流行,许多紫砂花货艺术品 进入了这些国家的皇室和博物馆。历代花货名家还有陈荫千,他的“竹提壶”,气势风度;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的“龙头八卦一捆竹壶”也是顶尖绝品,作品珍藏 在南京博物院,杨彭年也是堪称翘首的名师,他的“梅根花插”现珍藏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一对“葡萄桩花插”珍藏在南京博物院,彭年的胞妹杨凤年的“凤卷葵 壶”意境、神韵妙法自然,是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女士佳作。清后至民国,黄玉麟的“鱼化龙壶”、蒋彦亭的捏塑及花货艺术也名气相当大。民国后及当代较突出的 花货大师有“第二陈鸣远”之称的裴石民,他的花器、珍玩惟妙惟肖,古朽、有灵气。解放前邀请到上海仿古董的裴石民、朱可心等人,他们有许多优秀作品被收藏 在国内外大型博物馆。朱可心这位德艺双馨的花货大师,也是紫砂事业兴旺发达、承前启后的有功之臣,他的“云龙鼎”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 上获得“特级优奖”,为紫砂走向世界殿堂,为紫砂发展到今天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倪顺生(佛手树桩壶)

▲艺术地位用作品说

紫砂花货艺术在整个紫砂艺术百花园中的地位是崇高的。看到一件紫砂艺术品不是仅用文字描写出来,嘴巴里讲出来的,而是由作品自己说话。摆在那 里,百看不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为世人所认可的方为上乘之作。一件作品是体现作者本身的艺术素养、思想境界、技艺水平的综合反映。紫砂的成型工艺和其他 陶瓷成型不一样,必须从设计选料到成形制作的全过程,由个人独立完成。所以说一件紫砂艺术作品的好坏,也全面反映出作者的综合素质。

花釉


花釉是指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上,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做装饰的瓷器而言。这些斑点在器物上,排列十分随意,它们或像蓝天上的一片白云,或如大海中的一簇浪花,生动自然,形态万千。

花釉瓷器主要出现在唐代,其制作原理是在黑色底釉上,涂以铜、锰、钛、磷酸钙为釉料的物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这些釉料和底色的铁质釉融合而产生化学变化,于是形成这些彩色斑块,它是唐代釉料装饰上的一项新成就。

唐代花釉瓷器以曲柄双系壶为代表性器物,还有罐、葫芦瓶、三足盘、腰鼓等,造型与同时期其它釉色器物风格相近。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花釉拍鼓,极为罕见。它形体较大,长约58.9厘米。此鼓形状为两头大,中腰细,鼓身突起数道弦纹。器身通体饰黑釉,月白色大块斑点均匀排列其上。这件花釉拍鼓是目前已知器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件。

花釉瓷器的产地在今河南、山西一带,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寿县的黄道窑窑址,首次发现花釉瓷标本。

器型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熏炉 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熏香之用。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小巧玲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

曲足炉 宋代的炉式之一。炉身折口,短颈,无耳,鼓腹,平底。足小而矮,外伸如 s 形。

筒式炉 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暗弦纹数道,小足呈三角形。明成化时,炉身发展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

鼎式炉 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紫砂花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紫砂花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找平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