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如何鉴定古瓷

如何鉴定古瓷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如何鉴别古瓷器 如何鉴别耀州窖古瓷器

2020-06-27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云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 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资讯 论坛)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瓷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上述这些是专家告诉大家鉴定瓷器必须注意的事项。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如何鉴定古瓷器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等几方面下手。

款识。今日的传世真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鉴定这些古瓷器时,要特别留意款识的笔法特征,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不同。官窑款识的字体都有较高水平,仿制者模仿难免局促,出现破绽,这种破绽无疑为鉴定瓷器真伪提供了线索。

造型。瓷器的形状变化,是一个由简单趋向繁杂的过程,这是由于各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不同而造成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一般就较为钝重稚拙,无论何种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粗疏”。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元瓷的器形都比明、清瓷器要大。

纹饰。古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而改进。其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各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胎釉。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古瓷器,其胎釉成分及烧造或多或少都有差别。要注意瓷器釉质的粗细和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的釉面有一种内敛的宝光,称之为包浆,而现代仿品釉面出现的是刺目的“浮光”。另外,对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要加以注意,如宋钧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则莹似玉石。

古瓷鉴定知识


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便可一眼识破。

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了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搨、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风蜚的斗彩,笔致工整,纹样生动,彩色丰富而深古。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但均为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色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调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多仿,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如景德镇宋中期的影青瓷,胎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釉面晶莹透明,如水似玉,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口的影青瓷质有着明显的差别。又如明代永乐的甜白釉瓷,胎骨微带肉红色。成化时则瓷胎迎光照映显牙白或粉白色。清代康熙的胎骨给人细腻,坚致感。雍正瓷胎迎光照映显微青白色。这些特征都为后世仿品所不可及。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等亦很重要。

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装烧方法的使用,使产品面貌产生变化。如景德镇五代时采用"多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方法,使器物的圈足和器内底留下了约7-18颗支钉痕迹。北宋初以三、四颗支钉垫在器物的底足上,再装入匣钵(一匣装一器)入窑烧成,产品底足留下了三、四颗支钉痕迹。接着扬弃了支钉,采用了小于圈足内径并约高于圈足的垫圈式垫饼装在器物的圈足内底上装入匣钵,使产品圈足内底留有垫圈或垫饼的痕迹。北宋晚期因覆烧出现而产生了芒口瓷等。又如元代至明洪武时,大件瓶罐的器底是另接的,洪武后则不采用,元与明洪武的高足把杯的高足是用泥与上部的杯相接的,洪武后则改用釉接;明代瓶罐成型时所产生的接口多而明显,清代因工艺技术提高,则接口少而不明显。这些因工艺、装烧所致的细小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

款式。景德镇瓷器从明代永乐官窑瓷开始,就正式有帝王年号款,宣德十分普遍,从此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赞颂语款,吉言款,题画款,花押款,窗棂款等。由于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落款陶工,对字体、笔致、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写款的彩料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鉴定明清御窑产品时,看款式特征是重要一环,民清御窑产品落款则各尽其态,笔致随意,鉴定时要次于御窑瓷款式的作用。

看瓷器的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汇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我国宋代瓷器造型挺秀精巧,纹样精美典雅,具有轻盈、俏丽、沉静雅素的格调,而景德镇宋代的影青产品也融汇于这一时代风格之中,我国元代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雄伟端庄,装饰豪放有力,而景德镇的元青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气氛。

总之,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尽管后仿赝品繁多,或有"乱真水平",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古产品,总会留下仿制时代的蛛足马迹,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调"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其鉴。

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区别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2)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2)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3)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4)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外,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发觉。

古瓷鉴定初识


搞古旧瓷器的收藏,先得听懂和弄明白历代瓷器鉴赏家、收藏家约定俗成的“行话”,方可试探入市,并在实践中耳濡目染,循序渐进,以期成为大家。下面向古瓷爱好者介绍的就是最基本的常识术语。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合而形成的小孔。

·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轨道——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两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他物体摩擦,使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上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他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作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物,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他嘴镶补。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如何投资古瓷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这三大项中,又以古陶瓷人气最旺,在艺术市场上更是高价频出。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以4150万元港元创下清代瓷器拍卖世界记录。现在“建仓”投资涉足古瓷收藏,似乎为时尚晚,难以获利。其实这种观点是一种短见。虽然市面上的大多古瓷精品已“沉底”于藏家手中,尤其是一些中高档古瓷,古玩摊贩市场上已难觅其踪。但由于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民间传世数量巨大,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有“前瞻”眼光的收藏爱好者,可从目前市面上货源相对充足的清中晚期青花、单色釉及民国精品瓷入手,投资“建仓”。

一是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器。大凡收藏者和卖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人追崇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的潜力会成倍增大。

二是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真实价值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比如优质的宋代湖田窑影青器物、元枢府瓷器物,目前价格远低于其实际应有价格,一旦有机会遇见,大可断然入藏。除宋代五大名窑外,唐宋瓷器中的邢窑、越窑、耀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洪州窑也颇具升值潜力。如吉州窑中的虎斑、兔毫盏前几年仅数百元,现在也就几千元一件,而其真正价值潜力远在此价位之上。

三是选择近现代瓷器的代表作。诸如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的一些有名头的作品、建国初期一些精品瓷板、雕塑等,都将是很有升值潜力的。

古瓷投资相对来讲是中长期的。一般10年增长4至8倍左右。当然,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如何正确把握其中之“度”,是古瓷投资收藏者必须了解的。大凡买家,都懂得“养一养”、“捂一捂”的道理。此外,作为一名成熟的古瓷收藏投资者,目光不能局限于古玩地摊,还要有在文物商店、拍卖会“捡漏”的智慧和勇气。这类地方,器物相对流传有序,保真系数较高,一旦看准,果断入藏,日后回报将更为稳当实在。

天启瓷如何鉴定


天启瓷如何鉴定。

说起来天启瓷的时间段是很难界定的,因为它的年代正好在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之间,所以目前的方法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在如今的陶瓷市场中,只好根据有些有款的,或者确实有考古证据的和一些当时的书面记录来进行确认,以下是关于天启瓷鉴别的简单常用的方法。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明显特征的天启瓷鉴定要点,即使是为皇家烧造的带有“天启年制”双圈款的瓷器有时候也会呈现出这个特点。

在瓷器的边沿部分,如口沿、角边出现釉的自然脱漏,这是天启朝瓷器的特有特征。景德镇的瓷器早已经解决了脱釉的现象,而偏偏在天启这一代重出江湖,可谓返祖现象。日本后代仿造这种虫咬现象的很多,注意观察,区别自然脱釉和人为脱釉的表现,以免走眼。

天启瓷构图的独特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断代依据。如从青花罗汉盘(见上图),可以看到一个与以往瓷器纹饰构图不同的现象。一般来说,碗盘背面的构图也有天地之分,靠底足为地,口沿为天,人物、风景、树木总是从底向上。而在这件盘子中可以看到一个天地倒置的现象,草木之根在盘子的口沿,往下伸延。这是天启瓷构图的特征,其他朝代真是不多见。反之,在盘子的正面也有从口沿向盘心伸延的草木。结合其他特征,可以为综合断代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依据。

景德镇白瓷口沿涂酱釉的现象也是天启朝首创的。这主要还是由于虫咬现象的出现降低了瓷器的质量,陶工们想出了这个不是方法的方法来补救。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应该是崇祯朝以后的器物,也是人们区别天启和崇祯的重要标志。

万历皇帝仙逝,短命的泰昌皇帝按遗诏免除了没有烧制完毕的官窑瓷器,撤回了督窑宫。景德镇明代官窑历经200余年终于落下帷幕,直到康熙初期才恢复景德镇官窑的生产。景德镇经历了一个没有官窑的40多年,史称过渡期。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也是瓷器史上一个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时代。瓷器网认为天启正好是当时朝代的特色之一,它直接代表了当时瓷器的最高水平,哪怕到了现代它也是瓷器中的佼佼者。

【陶瓷文化】古瓷鉴定


古瓷鉴定的主要内容1、断代: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决断代问题,后者有辨别真伪的问题和伪品的仿造年代问题。对景德镇古瓷的断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时代来区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后半期,明朝与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号来分期。但按照帝王年号分期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决不意味着产品所具的特征是随着帝王的更换而变化的,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渐渐变化着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艺术发展常规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断代时,掌握产品演变的总趋势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近十多年来已使用了"烈释光(TL)法"测定古瓷的烧造年代,误差可达到10%以内,但这种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钻孔取出少量的标本,有损害器物。另外,对那些"后加彩"、"后烧款",或受到过暴晒、加热等干扰的器物,是不太适用的。在目前情况下采用目测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学仪器对古瓷断代推广了,也必须和人的实际鉴定经验相结合,正如医学上先进的诊断仪器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临床诊断一样。2、断真伪:名窑产品影响其他窑口的生产,这是在商品生产中常见的事,如景德镇五代生产的"蟹壳"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窑青釉瓷的影响,但这并非仿古生产,从古瓷鉴定角度来说,是属于窑口的问题,不属断真伪的内容。断真伪是区分有意仿制前代产品的赝品。即把"仿古器"与"真器"识别出来。景德镇明朝成化御窑厂仿宋朝龙泉哥窑纹片瓷极似。正德时开始写"宣德年制"等寄托款,嘉靖、万历以来更盛。清朝雍正、乾隆仿古瓷的水平很高,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景德镇陶录》)。清末和民国,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小作坊,有的达到了乱真水平,此时的对外货易也几乎成了古董贸易了。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致使传世的"古瓷"中赝品充斥,鱼目混珠。我们在古瓷鉴定时就要认真去做"去伪存真"的工作了。3、断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烧制时所造成的或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粘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价值--是指某件古瓷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是说该产品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创烧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是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型、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国内外稀少的产品也往往是珍贵品。4、断窑口:即鉴别产品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时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称道产品的窑口的名称也相随而生,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1)以烧造地点来命名。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2)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氏来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

(3)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别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4)按产品的攸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窑、枢府窑等。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赏赐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称御窑。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窑,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据《陶雅》说:"民间所卖之瓷器厂人则谓之曰客货。凡所以别于官窑也。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同时期的不同窑口产品,有差别明显的,亦有相近的,这需要我们去加以区分。产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断窑口主要是看产品的胎、釉特征,其次是看工艺、造型和装饰等诸因素。

古瓷鉴定的传统方法


古瓷鉴定的传统方法包括看(造型、纹样、绘画特点、青花料及胎釉的质地、显微镜观看釉中气泡)、掂(分量过轻过重均不好,过轻可能为注浆)、听(用手指轻弹,看有无伤残并判定是柴窑、煤窑还是现代燃气窑烧造)、闻(判断是否经酸洗、碱烧)数种,鉴定内容上包括胎、釉、纹饰、造型、款识、烧造工艺、成型工艺(拉坯、接胎、挖足)等多方面。

由于热释光、古地磁、粘土谱系等理化测试手段尚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数据库,有些测试需取样有损测试,目前传统鉴定手法在古瓷断代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初入门的藏友集古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提高鉴定知识,从书籍中汲取经验。

目前收藏类书籍水平参差不一,有藏友用“尽信书不如无书”古语怀疑研究成果,这种提法过于偏颇了,老一辈陶瓷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图典》,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堪称首选入门读物。近年来各地方窑考古新成果颇丰富,修正了不少传统观点,可参阅《观台磁州窑》、《长沙窑》、《耀州窑系列报告》等一手考古报告。

切勿重官窑轻民窑。明清官窑在拍卖会动辄数十、上百万的身价着实吸引人,但明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除选检少量精品供应宫廷,其余淘汰品均捣碎掩埋,明代官窑瓷的生产成本几乎与白银铸造器皿等价,民间收藏的机会罕有。其实,在收藏品里,普通的工薪层藏友接触最容易和最多的就是民窑瓷器,民瓷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虽是民间寻常之物,却展现出极有韵味的瓷绘艺术。随着现代社会对艺术品喜爱的“返璞归真”,手绘民窑瓷收藏日渐升温,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切忌按图索骥,贪多求全。

现在从事古玩行业的人以千万计,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各地仿古瓷厂(坊)众多,到过景德镇的人一定会对樊家井小街上鳞次栉比的瓷器店印象深刻,现代信息、出版业空前发达,仿烧者除了照图生产大路普仿品,有的还比照真品残件,反复实验烧制高仿品,可说是无所不仿,你能想到的历史名瓷,市场上都可见其“依稀身影”,古玩摊主神秘兮兮地从蛇皮袋里取出沾满泥土的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瓷来,再加上一段引人的故事,有些入行不久的藏友就忙不迭地付钱,生怕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实际上现在从地摊上拾个大漏的机会已经很低了。

目前的仿烧品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为臆造型,造型、纹样自我创造;

另一类为克隆型,完全仿照古瓷的图片仿烧;

最迷惑人的一类当属改头换面型,即按真品的造型与纹饰稍加改造或重新组合,看上去似曾相识又有新鲜感。

作旧手法则有酸蚀、蒸煮、打磨、浸泡等,对那些书写古代书款和使用款的瓷器,尤需慎重对待,可逐步积攒一些残瓷标本,结合专业研究著作细心揣摸,不断总结收藏经验,适当学习一些历史学、美学、民俗学、工艺学知识,在集藏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培养眼力与经验,方能做到“去伪存真”。

瓷器鉴定的方法

瓷器的鉴定和鉴别有着很高的专业要求。投资收藏时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委托专业人士掌眼购买,下面介绍几种必要的识别技巧:

1.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

2.看釉色是否光洁,色度是否一致,不要有砂包、气泡、脱釉等疵点。

3.看外观是否有缺陷,如开裂、斑点、欠釉、着色不均等。

4.看绘制技巧是否精细、工整、传神。

5.看瓷质是否洁润,是否有其它杂色。

6.听敲击的声音是否清脆悦耳。

7.看瓷质是否够硬,可用金属工具刻划,看是否有痕迹。

8.试导热速度,好的瓷器相对厚重,密度高,导热速度慢。

收藏投资现当代陶瓷主要是指艺术陶瓷,尤其是那些艺术水平和成就高的大师名人的被称为"新贵"的作品。

古瓷鉴定真假的方法


古瓷鉴定真假的方法,收藏热令古瓷器鉴定成为瓷器收藏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应地也有各种类型的鉴定机构应运而生,然而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而类似权威的国家鉴定委员会这种机构又从来不对民间鉴定,所以对于民间鉴定来说,也就没有所谓的最权威的鉴定机构。那么古瓷鉴定真假的方法呢?

古瓷鉴定真假,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器物烧造方法及成型工艺,烧成温度及使用燃料的不同,在器物上都会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辨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2、彩料:瓷器的彩料也因时代而异,不同时期瓷器所采用的颜料质地不一,制法也不同,因而呈色也有明显区别。如元代和明初青花瓷的钴是进口的青花料,颜色深重并有结晶斑点,而明肛中期的青花料是国产青料。

3、款识:瓷器款识是用来表明本身的制造年代,但后代多有仿造。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书写位置及字数等。只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款识笔法的每一细微之处,就不难辨出真伪。

4、胎釉:每一件器物,从其胎质和釉色中可以初步看出其生产年代及窑口。因不同窑口瓷器所用胎釉含的成分不同,故质地颜色有所不一。宣德时期瓷器,大件器物底部均无釉,露胎处常有“火石红斑”,胎色白中微带灰青,釉泡大而层次多,并有桔皮凹凸纹,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器物则无此特征。

5、纹饰:把握不同时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也是瓷器鉴别的一个重要方法。瓷器上的花纹装饰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而改变,特别是瓷器作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须品,纹饰题材来自于人们生活内容,所以时代特点很强。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龙是中国瓷器上常用的纹饰之一。各时期龙纹造型都有所不同。元代的龙细颈、鼓腹、瘦尾、三爪;时代的龙则长嘴、眼睛在头部同侧等。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层次多,图案复杂,而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图案疏朗,这些都为辨别时提供依据。

6、造形: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瓷器真伪的关健。原始青瓷造型多同青铜器、三国两晋时期瓷器造型由粗矮向瘦长发展,唐代瓷器造型浑厚饱满,宋代造型修长轻盈,元代瓷器造型厚重粗犷,明代造型秀丽古朴,清代瓷器造形制作精美。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反应在器物造型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明代中期的瓶、罐、壶等器物,在腹部都有接胎痕迹,用手抚摸器物腹部感觉非常清楚,而清代以后的同类器物这种特征就很少。后代伪作品因制作过于精细,而忽视这一点,所以这一特点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依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如何鉴定古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如何鉴定古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