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耀州窑瓷器装饰题材中的儿童形象

耀州窑瓷器装饰题材中的儿童形象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真假鉴别

2020-06-28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在耀州窑历代陶瓷上保存有大量写实的儿童形象,从窑址发掘品和海内外馆藏品中不难看出,儿童纹样是耀瓷人物装饰中表现最突出的题材。这类儿童题材装饰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婴儿、孩儿、婴戏图等,它们主要是以儿童持莲、攀花、嬉戏、游艺等活动为绘画题材,真实地保留了古代儿童形象及社会风俗画面。

耀瓷儿童题材纹饰概述

耀州窑唐代即开始用婴戏纹装饰瓷器,窑址发掘出土的唐代素胎黑花盘上已经描绘有意趣盎然的童戏形象。该盘内底绘有一个上身赤裸的跳绳儿童,是一件难得的唐代童子画作品,考虑到它是该窑场目前发现唯一的唐代人物装饰图案瓷器,推测应当是绘瓷匠师描绘生活场景的信笔之作。唐代运用绘画手法表现儿童形象的瓷器极罕见,湖南长沙窑址曾出土一件唐代童子持莲纹执壶,此执壶与黄堡窑址出土的唐代童戏纹盘堪称迄今面世最早的儿童题材绘画瓷。

陕西铜川黄堡窑址五代地层出土残件中也有少量婴戏题材,据《五代黄堡窑址》考古报告介绍有:剔刻花攀枝娃娃牡丹纹青瓷盂,腹上雕刻有折枝牡丹及攀枝娃娃图案,表现一个裸体童子攀附在盛开的牡丹枝叶上,并作奔跳状;另一件青瓷残盖在盖沿上模印有莲花童子图案,在半掩的荷叶内睡卧一裸体童子。这些画面既写实,又都带有几分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可见古代传统吉祥观念和佛教的“托物化生”观念在该窑工艺装饰中都已有了体现和运用。此种纹饰在该窑五代青瓷中发现虽然不多,但非常重要,它为宋代耀州窑婴戏和化生纹饰盛行打下了基础。

宋代儿童题材的绘画发展成单独的门类而兴盛起来,耀瓷上的儿童纹样也随之增多。儿童题材纹饰成为宋代青釉耀瓷人物纹样中最常见的一类,在北宋早中期的刻花青瓷上采用得较少,在晚期的印花青瓷中经常发现。此时该窑的儿童纹样比其他各窑要多,装饰手法和图案亦最为丰富。其装饰手法有刻花、印花、捏塑等多种。纹样十分丰富,有单婴戏牡丹、单婴戏梅、双婴戏梅、梅竹双婴、三婴荡枝、四婴戏把莲、五婴戏犬、群婴戏缠枝葡萄、母子蹴鞠、习武图等。在宋代耀瓷宗教类人物纹饰中也存在大量儿童形象“化生”人物,主要有牡丹化生童子、莲荷化生童子、荷叶化生童子,还有鱼化生、海螺化生等一批富有神秘和浪漫色彩的作品。

这些儿童题材瓷器纹饰生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单婴戏牡丹和单婴戏梅图上,在牡丹或梅花枝叶的中心,重点突出了一个嬉戏玩耍的大头圆脸胖娃娃形象。又如双婴戏牡丹、双婴戏梅、双婴戏芝果等,在缠枝或对枝的牡丹、梅、莲、枝果等之中,双婴或呈“喜相逢”形式相向对应嬉戏,或取两头顶对的顺时针旋转形式嬉戏,还有双足反向顶立顺时针旋转形式嬉戏。在三婴荡枝图中,三婴孩和三折枝牡丹以六出筋为界间隔排列。还有以童婴与山石、芦苇、枝叶相穿插的“五婴戏双犬”,在葡萄藤蔓中嬉戏玩耍的“群婴戏缠枝葡萄”等。宋代耀瓷采用的婴儿形象都做肥胖娇憨、大头圆脸,或裸体缠有飘带,或戴肚兜裸身,多戴有项圈、手镯和脚钏。在婴戏画面中,根据树叶和藤蔓缠枝的区别采取不同的嬉戏姿势,表现出生动可爱的儿童游戏场面。这些宋代作品多抓住儿童嬉戏的瞬间动作,稚气传神,呼之欲出。即使是含有宗教意味的礼佛童子或化生童子形象,亦生动可爱,或持莲花、飘带,或跪拜、盘坐于花朵和莲台之中,完全是世俗儿童的可爱写照。除了刻印纹样,在模印小型瓷塑和印模中也有大量北宋童子形象存在。

金元时期耀瓷的儿童题材作品较少见。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59年发掘报告介绍,金元堆积层中曾出土了3件内壁印花双婴攀枝纹碗。纹样为两个童子攀悬嬉戏于4朵缠枝梅花之间。此种金代的婴戏梅图案与北宋晚期的同类图案很相似,反映出北宋和金代耀州青瓷的承袭关系。在出土物中还发现有攀枝婴戏鹿纹和双婴攀枝纹姜黄色青釉瓷片,惜残存图案均不足半。还曾在铜川耀州窑博物馆的陈列室内见到过一件此期三婴戏莲纹碗,施姜黄色釉,釉下装饰图案为3个裸体童婴在缠枝莲花和慈姑叶之间嬉戏。从这些出土器物可看出,金元时期耀州窑装饰儿童题材纹样的青瓷产量已远远少于宋代,其装饰工艺亦无法和该窑宋代的水平相比。明清时期,耀州窑的烧造区已转至上店、立地坡、陈炉一带,明代烧造的青黄釉印花瓷带有凸线纹印花的装饰效果,产品中仍延烧童子持莲题材,陈炉窑区明代烧造的白地黑花婴戏双耳瓶则以带有浓厚磁州窑风格的绘画手法表现婴戏主题。随着青花工艺在清末传人耀州窑陈炉窑区,以青花瓷绘表现的童戏形象又蓬勃发展起来。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的兴起,在各地城市建设中伴出的残瓷标本很多被陶瓷爱好者收集,已有不少耀瓷新见纹饰和器型面世。与窑址出土物多为残次品不同,这些城市遗址中发现的耀瓷残件工艺精美,很多带有长期使用的磨损痕迹,如笔者曾寓目的北宋末期至金元初期童子蹴鞠图印花青瓷碗、北宋印花狮子纹碗、河南许昌出土青瓷娃娃枕残件、西安出土青釉印花双童竹马舞鹤印花花碗等。

耀瓷儿童纹样的艺术特点

以上的“婴戏”和“化生”童子装饰图案在后世的建筑图案中统称“化生”。宋《营造法式·石作制度》称:“或干华文之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随其所宜,分布用之。”梁思成先生解释作:“装饰图案种的小儿称化生,‘化生之类’指人物图案。”在古陶瓷学界则多称为“婴戏”,取其以游戏为主的特征。

在画面构图上,耀州窑儿童题材纹样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平面剪纸式构图方法,以二度平面的空间来表现立体对象,画面饱满,人物形象不加重叠。所刻、印儿童题材纹样均以流畅、犀利的轮廓线条加以表现,而略去人物的面部和其他细部特征。这种造型方法一方面是受到刻、印花装饰手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应是受到商周青铜器纹样、片状玉雕、汉画像砖(石)人物及剪纸等传统工艺的影响,既节省了工序,又达到了简练传神的艺术效果。

在人物造型上,耀瓷儿童纹样均为大头,身体肥壮而敦实,裸体或半裸体,比较符合儿童的身体特征。儿童有其独特的人体比例和风格,《宣和画谱》在记述唐代画家张萱事迹时就曾指出:“(张萱)又能写婴儿,此尤难为,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貌髻稚。世之画者,不能失之于身小而貌壮,则失之于似妇人。”这种未能准确掌握儿童生理特征而导致作品中“体小貌壮”的不足,也是唐以前儿童图案的重要缺陷。反观上述耀瓷儿童题材图案,其人体比例都比较准确合理,动作符合儿童特征,肢体肥圆而柔韧,这种写实描绘应是匠师们长期注意观察生活的结果。

烧造的历史背景,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唐宋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社会上对儿童的重视程度也超过前代。如唐代在科举上设置了“童子科”,规定“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予官,七通者予出身”。在医学上也设立了“少儿科”。在宫廷举办庆典活动时“令童子……为九功之舞”。同时在文学诗歌中也出现大量的儿童形象,这种重视、喜爱儿童的倾向为儿童成为绘画题材打下了社会基础。唐末路德延曾撰写《孩儿诗》五十韵,完全是儿童诸般游戏和顽皮形象的现实写照。除了壁画、碑刻、绘画上表现有儿童形象外,镇江市丁卯桥唐代金银器窖藏中出土的鎏金小银瓶上面也饰有三幅婴戏图案。

入宋以后,绘画艺术获得很大发展,儿童题材成为广受民间及宫廷推崇的重要画科,民间流传有“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之说。当时儿童题材画家辈出,如苏汉臣曾画有《秋庭戏婴图》《婴儿群舞图》《萱草婴儿图》等,其写婴儿“天机烂漫”“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李嵩亦画有《货郎图》等。同时,吉祥观念的图案也进入唐宋社会生活并反映于工艺美术品中。如唐代铜镜图案中出现了隐含吉祥意义的儿童形象。《铜仙传》载有:“(唐代)桂子镜……幕文作两童、双、厂莲、桂花叶之状,谜语‘连生贵子’也。”以莲花、鱼及童子、瑞花、瑞果组合成的传统纹饰,通常被列为吉祥图案,它们演变为隐含对生命与生育礼赞的象征性造型。儿童具有健康自然之美,也是人类延续生命的象征,在封建经济下,人们希冀多子,尤其是男孩,来提高家庭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这种观念大大推动了儿童题材的创作和流行。耀瓷中童子持莲、攀花的形象与宋代流行的铜镜、玉佩及石刻上表现的孩童形象也是完全一致的。

五代始见并在宋代耀瓷上大量出现的“化生”童子形象,亦是唐宋社会上盛行的“摩喝罗”“化生”玩具的反映。近年来杨之水等学者在唐宋“化生”研究中引录文献及实物颇丰,此不赘言。薛能《三体诗语》中引《唐岁时纪事》说:“七夕,俗以蜡为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其用途一是用于“七夕”乞巧,二是为祈生男孩。“摩喝罗”在宋代也同样有“宜男”的寓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及吴自牧《梦梁录》里都有宋代市井中儿童在七夕手持莲叶效“摩喝罗”状的记载。唐长沙窑童子执莲纹执壶是隐含佛教文化的儿童纹样进入瓷器装饰的肇始,《全唐诗》中元稹亦有“翠凤舆真女,红蕖捧化生”之句,可知唐人对这类化生艺术形象已不陌生。宋元以后,随着世俗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商品化,儿童题材更是大量涌现,婴戏图案在陶瓷纹饰及明清年画、刺绣、髹漆、木石砖雕等美术工艺品中被广泛采用。

唐宋耀州窑儿童纹样的取材角度,写实、简练、传神的剪影式造型手法,对后世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关中、陕北、甘陇地区流行不衰的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等民俗工艺晶中,都不难发现其烙印。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耀州窑与耀州窑系诸窑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兼烧黑釉、青釉、白釉瓷器。五代未迄宋初受余姚越窑的影响创烧刻花青瓷,故耀窑青瓷有“越器”之称,刻花以犀利洒脱闻名,除刻花外兼烧印花青瓷。同时或稍晚仿烧耀窑青瓷的有河南省境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村窑和广西的永福窑等,形成了一个与越窑面貌、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窑系。广州的西村窑与广西永福窑之仿烧耀窑青瓷则是为了外销,可见宋时耀窑器影响之广。

1·耀州窑

耀州窑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在内。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因此称耀州窑。黄堡镇位于漆水西岸狭长小盆地上,东北距铜川市五十公里,南距耀县十公里。漆水从镇内穿过,流以耀县与沮河汇合;镇东西均有大道,水陆交通便利,附近出产煤与坩子土,有良好的烧瓷条件。

明嘉靖本《耀州志》卷二地理同官古迹条云:“黄堡镇·····镇故有陶场,居人建紫极宫祀其土神····今其地不陶,陶于陈炉,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云”。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注意,若据《耀州志》记载,黄堡镇窑停烧时间应是在明嘉靖以前。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查黄堡镇窑址时采集标本中有一件刻有弘治纪年铭文的窑具,说明停烧时间是在弘治以后和嘉靖之间。

雍正四年窑神庙碑文中说:“同邑东南乡,土地少石多,大都以陶谋生。其先创始于黄堡,自彼窑场废,而陈炉一方始习其业。神之爵实无从考稽,而庙之由来,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下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嘉庆二十一年及光绪七年两碑中亦有同样记载 。但历代纪元无周至及正观年号,这里暂且有提,就以绍兴四炉镇南宋初烧瓷器的时候,黄堡镇并没有停止烧瓷。如果按照前面的分析,黄堡镇窑场是在明弘治至嘉靖年间才废掉的话,那么黄堡与陈炉二窑在很和时间里同时并存,都烧青釉瓷器。明嘉靖本《耀州志》与雍正四年碑文所记不符合实际,都有重新考虑的必要。

耀州窑黄堡镇遗址1957——1959年共开了探方十八个,面积1257平方米,经过分析整理,出土物归纳三期,第一期限为唐代,第二期为宋代,第二期之中,根据出土物铜钱以及带纪年铭文标本又可划公为早中晚三期。三期所出文物以青釉为主,中期有少量酱釉标本,晚期有少量月白色釉。结合各地宋墓出土及大量传世耀州窑瓷器,通过排比可以做如下归类:

早期出土物及传世品都较少,以青釉为主,器形比较单纯,只有三种碗。其中两种碗外部刻花,一种外刻浮雕莲瓣纹,是仿照浙江越窑装饰特征制作的。这种碗又有两种形式,一种稍高,莲瓣纹颇长;一种稍矮,莲瓣纹肥短,,一种刻简单的花草纹,是耀州刻花青瓷的初级形成。

中期出土物及传世品较多,此期为耀州窑鼎盛时期,制瓷技巧纯熟。元丰七年德应侯碑记里的“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这段对耀州窑瓷器的描述并不夸张,特别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谈得非常中肯,把耀州窑工匠拉坯的纯熟技巧,仅用十二个字就概括了出来,既形象,又生动。

中期器物仍以生活实用的盘碗为主,此外,瓶、罐、壶、盆、炉、香薰、盏托、钵、注子、注碗等器物无不具备,器形之丰富,在宋代同期瓷窑之中是少见的。釉色仍以青釉为主,兼烧酱釉品种。装饰除刻花外,印花也比较常见。北宋中期耀州不仅各类器皿具备,而且每种器皿都有多种款式,兹仅举几例可见一斑。

瓶类器皿见于出土标本和传世品的有十多种样式,有的瓶形瘦长,有的比较丰满。所有瓶式对肩部弧度的处理都给人以优美的感觉。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瓶身的各部比例匀称,造型秀美,周身刻划缠枝花卉。瓶口与上瓶略同,瓶宽肩,瓶身垂直,造型稳重大方,磁州窑大量烧制这种瓶式。瓶口多是喇叭形,长颈,颈部多有双系或四系,瓶子身长圆如瓜形,肩部堆塑蟠龙二条,瓶身刻划莲瓣及莲花纹饰。此瓶为耀州窑比较流行的瓶式之一。比较少见的为供器中的净瓶,瓶身与口颈细长,口颈间凸出一落千丈圆形薄片,便于持取。此种瓶式定窑稍多,其他瓷窑很少烧制。图之17也属耀州窑特有瓶式,卷口、短颈、折肩、瓶身垂直细长略如萝卜形,亦通体刻划流利的莲花瓣纹饰。

炉类器皿也有多种形式,大体可分折沿与直简两种。折沿炉有斜折与变曲下折两种,折沿炉上部大体略同。均为直口平底,炉身接近垂直;炉下部又有多种底足,为五个兽足,耀州窑此种炉比较常见。炉身底座一周跪有五个力士,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耀州窑八角形供碗,碗为双层,外层八面镂空,里面亦各坐一力士,形象与此大致相同。堆塑力士可以说是耀州窑的特有装饰。为喇叭底座,这种底座在河北、山西瓷窑中比较常见。山西太原小白峪北宋明道二年墓出土一伯白釉炉,足外凸起弦纹一道,与此炉大体近似。炉身作直筒形,下承以三足,筒形三足炉北宋中期比较少见,北宋后期外部饰以弦纹的仿汉铜尊三足炉逐渐增多,南宋以后大为盛行,南北瓷窑都普遍烧制。耀州窑烧制的这种炉应当说是一种新的式样。两种炉,炉体镂空,似有两种用途:一为偶像前焚香之用;也可放入香料,燃点后香味通过镂孔四溢,是两晋时期香薰的进一步演变形式。

中期制瓷技巧已臻成熟,器皿繁多,瓜棱、葵瓣、多折等造型难度较大的器物也能做到规整周正。十二瓣瓜棱碗与十六菊花瓣盘等等,都能够达到瓜瓣距离与弧度相等,六瓣瓜棱注子、注碗、也配合谐调。

这一时期海水游鱼纹和莲塘对鸭纹刻划生动令人赞叹,舯碗里面,部位很小,而海水刻划得汹涌澎湃,波浪翻滚,也有在水波纹外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既有水波滚动的自然景象,又富装饰趣味,每件作品都是一幅成功的杰作。水波三鱼纹的最令人喜爱,在漩涡之中三鱼悠然自得地游弋,鱼鳍与尾的动作是如此的逼真和生动;水波游鸭纹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晚期出土及传世品也以日常生活使用的盘碗为主,此外还有瓶、罐、钵、洗、盆、碟等器皿。中期出期的印花装饰,这时有较大发展,除习见的缠枝、折枝牡丹、菊花、莲花等纹饰外,出现了把莲、凤凰牡丹、犀鹤博古、飞鹤、飞蛾及资态多变的各种婴戏纹饰。

印花把莲纹多出现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为地的稍多,主题以莲花、莲实、荷时或茨菇时四五枝系为一把;印两把莲纹的,用交错对称布局;印三把莲的,并印有“三把莲”三个字,使我们由此得知这种纹饰叫“把莲”,义为一把或一束莲花。

印花婴戏纹此期比较流行,在小碗的里面婴儿做各种游戏资历态,有印婴戏于花间的;有两婴在竹枝上荡秋千和在梅竹丛中嬉戏的。有趣的是四婴在一把莲花上游戏,上面两婴做骑马姿态,下面两婴做荡秋千动作。

发掘所得资料表明,耀州窑创烧于唐、烧制黑釉、青釉、白釉瓷器,入宋以后青瓷得到很大发展。北宋中期以后为鼎盛时期,以刻花印花装饰为主,尤以刻花的九锋犀利和线条流畅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耀州窑刻花创于宋初,从出土标本可以看出,它受到浙江余姚越窑刻花装饰的启发。宋初耀窑碗类标本之中有两种刻花装饰:一种是在碗的外面用浮雕手法,刻两层莲瓣纹⒄,这种刻花装饰盛于五代越窑碗,耀窑刻花莲瓣碗刻花装饰就首先取材于越窑碗器纹样,具有越宾风格。故南宋陆游有“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之说。耀瓷早期刻花另一种装饰是在碗外刻草率的似是而非的花卉纹饰。这应是耀州窑刻花装饰初创时期的本来面目。但到北宋中期,耀瓷刻花发展成熟,刻花有线条活泼流畅、刀锋犀利、纹饰题材丰富多变等独特风格。耀瓷在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印花装饰,到北宋晚期,布局严整,讲求对称,各地出现的印花纹饰无不具备,就耀瓷印花纹饰在宋代印花瓷器中最为出类拔萃,是不为过分的。

关于耀州窑历史的几个问题

关于耀州窑,宋人的《清异录》,《老学庵笔记》、《清波杂志》与《无丰九域志》,元人的《辍耕录》,明代的《耀州志》,清代《耀州续志》、《大清统一志》与《乾隆府厅州县图志》都有记载。此外,黄堡镇有宋元直七年德应侯原碑碑记,陈炉镇也有清代碑记六种。这些记载有不少问题值得讨论。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有“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一段记载,前两句似应理解为指的是宋前期浮雕莲瓣碗,这种碗从造型到纹饰都模仿越窑烧制的;后两句的“极粗朴不佳”则是陆游的亲见,这就是黄堡镇窑址金代地层的那种刻花而碗心一圈乔釉的大碗。这种碗胎体较厚,耐用用程度显然比薄胎瓷器好,因此食肆喜欢用它。

周煇《清波杂志》卷中有谓:“耀州白者为上”,当是周煇使金时得自北客的传闻。在黄堡镇发掘的八万多片标本中,白瓷标本不及万分之一,可知白瓷的生产量是微不足道的。黄堡镇灯泡厂耀窑遗址发现有白釉绿彩器标本,数量既少,其质量也令人很难同意北客的说法,也许这是北客的一种偏爱吧。

关于耀州贡瓷问题

耀州窑产品以民用为主。由于具有独特地方风格,产品质量在北方民用青瓷之中,属于上乘。正因为如此,它被地方官吏所选中,以常年例贡形式,烧造贡瓷供北宋宫廷使用。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有: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也有耀州贡瓷的记载。两面三刀书所记耀州属县之中都明确提到同官县,今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就是宋同官县属地,宋代耀州其他几个属县,都没有发现瓷窑遗址,宋时贡瓷可以肯定为黄堡镇所产,两书所记耀州窑贡瓷的时间是在神宗元丰(1078-1085年)到微宗崇宁(1102-1106年)之间三十年。

1953年在北京广场安门外的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了一大批青瓷,故宫三月物院曾赴现场进行了调查,采集了三百多件标本,绝大部公是盘碗一类器皿。器里刻花,纹饰除龙凤为主外,还有花卉。出土标本制作工艺及外观基本一致,釉色大都青中显黄,当时初步确定属于同一瓷的产品。1957年故宫博物院黄堡镇耀州窑窑址调查,发现窑址标本与1953年北京广安门出土的青瓷标本在胎、釉、制做工艺以及刻划花装饰有很多共同点,只是纹饰不同。1959年中国科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黄堡镇窑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出土标本八万多片,发现有刻花龙凤纹标本,证实了北京广安门出土青瓷为黄堡镇耀州窑所烧贡瓷。刻花龙凤纹的标本出土于北宋中期地层。这批贡瓷也当是烧于北宋中期。北宋未,金人攻陷汴京,典籍珍宝无不为金人搜乔殆尽。〈系年要录〉卷四金人掠夺汴京财物说:“二百年积蓄,一旦扫地,凡人间所须之物,无不毕取以去······”。〈三朝北盟会编〉中也记有:“祖宗七世之遗,劂存无几”。瓷器,当然也毫无例外的一起扫数运走。北京广安门发现的耀窑青瓷当是金人的胜利品。这批瓷器的出土使我们对耀州贡瓷面貌有所了解。属于这类贡瓷器可以看到耀州贡瓷的庐山真面目。

2河南临汝窑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改汝县窑场院宋时烧瓷分两部分: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这里专谈民间所用青瓷)。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期间,临汝窑址遭到了严重破坏,五十年代以后文物考古部门对窑址进和了多次调查,对已经暴露的窑炉残基进行了清理发掘。临汝县共发现窑址十一处,其中烧耀州窑系印花刻花青瓷的有三处,其余八处烧钧窑系青瓷。三处耀州窑系青瓷窑址为严和店、轧花沟和下任村,以严和店遗址范围较大。严和店北距县城十二公里,在蟒川的西岸,窑址在今汝瓷厂西,距厂150米有一个沟,沟南可通蟒川,沟东地表一米以下有两米厚的堆积层;沟西有由匣钵、瓷片堆成的三个大堆积,由此向南至蟒川,在长200米的地面上,遍地散布着瓷片标本。

从采集的标本结合传世临汝窑瓷器观察,临汝窑以烧盘碗为主,宋代瓷窑习见的瓶壶枕等器皿,这里极少见。盘碗造型样式不多。严和店窑址虽然经过严重破坏,地面散布标本仍然不少,烧瓷时间较轧花沟及下任村为长。

关于临汝窑历史问题,过去人们做过一些推测,有人认为始于宋代;有人认为始于北宋初年,或更早一些;也有人认为始于隋。

根据严和店等三处窑址采集的标本,参照耀州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标本进行综合比较看来,临汝窑烧瓷时间应当始于北宋中叶,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严和店等三处窑址标本中看不到宋代早期器形标本,绝大部分盘碗属北宋晚期样式。从印花纹饰看,六格布局方法、水波纹、水波游鱼以及缠枝、折枝花卉纹,与黄堡镇窑址北宋晚期层所出的基本特征相同。严和店窑址采集的碗里缠枝菊、碗外刻线的小碗和碗里印长瓣菊花纹碗,都与黄堡镇北宋中期出土的相同。在临汝窑三处窑址中刻花标本只采集到三件,耀州窑刻花器始于北宋早期,盛行于北宋,成为北宋时期刻花装饰具有代表性的瓷窑;而临汝窑由于技术力量或其他原因没有生产多少刻花瓷器。从刻花装饰产品很少这一点来看,临汝窑烧瓷历史显然要比耀州窑晚得多。

临汝窑瓷器主要物征

临汝窑青瓷器据标本看来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光素无纹饰,一种为印花。印花绝大部分为凸起的阳文,纹饰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纹饰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以缠枝菊纹最为多见,在碗里多用缠枝布局,大小六朵菊花相间排列,除菊花外还有牡丹等多种花卉纹饰。折枝花有两种:一为大花大叶,二方连续布局,以两朵饱满盛开的花朵为题,辅以大叶衬托,花叶轮廓均为阳文,花瓣及叶筋为凹入阴文。另一种花叶较小,布局亦为六朵花卉,碗中心为三组花枝交叉,也有印折枝叶纹的,主枝一分为二,两枝上各为三叶,左右对称。团菊纹也较多,大体也分两种:一种团菊中心无花蕊,一种团菊纹中心为一圆圈,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这表明是作坊或工匠的标记。具有临窑独特风格的为海水纹,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到十圈,如像在静静的湖水之中投入一枚石子,击起的水波由小到大,形成多层波浪式水纹。中心为一花朵,具有落花流水的含意,也有中心饰以田螺纹的。

临汝窑盘碗胎稍厚,轮旋修坯较耀州窑草率,尤其表现在盘碗圈足部位,釉色青中闪绿较多见,与耀州窑的青中偏黄色调不同,施釉稍厚,气泡较多。

3宜阳窑

宜阳窑产瓷最早见于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康熙三十四年本《河南通志》也记此窑产青瓷。清乾隆十二年本《宜阳县志》卷五,德应侯庙条说庙“在县西二里,宋熙宁感德军守臣以水旱祷应状闻治庙封侯爵享祀。崇宁六年夏重修,今圯无考,一在半壁山”。宋代北方产瓷区一般都立有窑神庙,陕西铜川耀州窑窑神庙中供奉的就是德应侯,因此,宜阳的得罪应侯庙也是窑工供奉窑神之处。烧瓷现场遗址当距此不远。

1977年河南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共同调查了窑址。窑址在县西一公里的三里庙。遗址范围不大,以烧青釉为主,兼烧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种。青釉共采集了一百七十件标本,光素者八十五件,鲂和花者十五件。刻花青瓷以花卉为主,先刻出花叶轮廓线,花筋叶脉叶脉以篦状工具划刻,风格与耀州窑完全相同;碗里满刻菊瓣纹的较多,也与耀州窑风格毫无二致。罐盖的盖面上刻百折纹的比较普遍,这类作品也见于耀州窑及临汝窑,但数量不及宜阳窑多。印花者以花卉纹饰为主,耀州窑、临汝窑所见的六朵缠枝菊碗这里也造,也有印牡丹及其它花卉的,花脉叶筋都以点、线点划,与临汝窑相同。碗外多刻线纹,从剖面看,线纹有三种:一种用半圆形工具刻出粗线;一种如耀州窑风格,先直刻一刀,然后再众旁斜剖,剖后线条具立体感;一种用尖状具划细线。钱缠枝菊纹除习见小碗外,大碗数量比耀州窑、临汝窑多,口缘较厚,名口下划弦纹一周。印纹中比较少见的为鱼龙纹,这种纹饰在河北曲阳定窑白釉印花瓷枕上见到过,在青瓷印花中尚属首见。印花大碗里心有印一阳文文字者,共有两种,一印“同”字,一印“吴”字。印“吴”字的,在临汝窑址也采集到一件。宜阳窑青瓷施釉稍厚,釉色比较多样,气泡比临汝窑的少。

《宜阳县志》记载德应侯庙有二处:庙在清乾隆时已废圯,三里庙窑址只是其中的一处;另一处在县南十五公里的半壁山(俗名鹿蹄山),窑址至今尚未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4宝丰窑

宝丰县青龙寺窑窑址在大营公社,距县二十公里。窑址标本计有白求恩釉、 青釉和低温三彩釉陶器等。

青釉有光素无纹饰、印花及刻花三种。印花缠枝菊纹不少,纹饰清晰,线条细而圆润,精者几与耀州窑完全相同,胎亦较薄,与临汝窑和宜阳窑不同。印花小碗碗里印花卉纹饰,花卉安排在六等分的框线之内,每格内安排一组折枝花卉;也有分为十等分布局的,但碗身都较浅。这种浅式小碗在河南其他几处青瓷窑中比较少见。缠枝与转枝菊纹者运用较多,碗心多印团菊一朵。这种纹饰的碗也有深浅二式。波浪纹有与临汝窑圆圈式布局相同的;也有具有图案的海水,碗里或碗心点缀一个或几个螺纹的。这种纹饰在耀州窑、临汝窑也都可以见到。印花纹饰绝大部分是阳文,花脉顺筋也以点线纹表达,阴文印纹者极少,阴文折枝花卉纹仅采集到一件。轮廓线为粗线条,不附加任何装饰,实际上只有花叶的轮廓,装饰效果比较呆滞,因此未能大量生产。

刻花器与耀州窑风格大致相同,轮廓线用刻花手法,花叶筋脉用篦划。篦划纹有疏密两种,稀疏的不如细密的好。刻花标本中有大瓶下部一件,瓶身满刻花纹,刻花篦划并施,纹饰生动有力。施釉较厚,透明如玻璃,呈浅绿色,质量甚精。可惜这类标本不多,但仍可看出宝丰窑的制做水平是比较高的。

5新安城关窑

新安城关窑是河南省博物馆与县博物馆近年调查豫西地区发现的窑址之一。这里遗址面积经过钻测为270,000平方米,堆稷层在1.5至2.5米之间,地下埋藏丰富.由于历年垫土,窑址全部被封在地下,地现散布瓷片及窑具较少.

新安县城关窑址出土标本品种较多,制做工艺水平也较高.其中青瓷以花装饰为多,印花纹饰也有耀州窑\临汝窑\宜阳窑所见的六朵缠枝菊纹,布局也采取盛开与半开的花朵间隔排列.碗心亦为团菊一朵,这种碗心有刻印氏字铭的,计有吴、杨、惠等字,也有印张、同等字的,印张字商标的,标记与磁州窑“张家造”三字,下托一莲花,城关窑带张字款的碗底,上部似为覆荷纹,中部只书一“张”字,下面托一朵莲花,标记主要特征是一致的。印花纹饰还有卷草、水波游鱼、水波田螺、莲池鸳鸯、把莲、婴戏、鸭、海石榴纹等。其中水波鱼与水波田螺纹见之于耀州窑与临汝窑;把莲纹则仅见于耀州窑。城关窑印花把莲以三把莲花首尾相接排列,空间亦辅以水波纹,碗内没印三把莲字铭,但可以看出它与耀州窑的关系。

刻花装饰在城关窑址采集数量虽不多,但制做是很精美的,不少标本的造型与风格与耀州窑极为相似。如直口碗,碗外满刻缠枝花卉,具有犀利的刀锋与流畅的线条。里外刻花碗不仅纹饰近似,圈足的修坯工整也几乎与耀州窑基本一致。这种修整碗足在河南其他几处青瓷窑址里是看不起的。此外,从巾花莲瓣灯、百折洗、刻花莲瓣碗等器,更可以看出城关窑与耀州窑之间的关系。

6禹县钧台窑

钧台窑位于县县城西北隅,遗址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堆积层一般在1米左右,厚者达2米以 ,地下埋藏相当三富,可以想见。这时当时瓷器生产是比较兴旺的。钧台窑北宋时期除以生产紫红釉“钧窑”瓷器驰名于时以外,还烧造青釉瓷器,有印花及光素无纹两种。印花有缠枝花卉、水波游鱼等纹饰。纹饰布局具有耀州窑系风格,但在造型上稍有不同。耀州窑系瓷窑中常见的碗里缠枝印花小碗,绝大多数是敞口尖底,碗身稍高;钧台窑这类碗圈足不明显,碗身较矮,与其他青瓷窑略有区别。钧台窑青瓷未发现刻花装饰,而以印花为主。烧制时代与耀州窑北宁晚期层出土同类标本大致相同。

7内乡大窑店窑

内乡县宋时属邓州,内乡大窑就是文献中提到的邓窑。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治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之说。可知邓窑是宋代河南地区烧青瓷的瓷窑之一。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在南阳府土产、瓷器条中指出为内乡县;清康熙三十三年本《南阳府志》里又有大窑店名称,地点在县西五十里。内乡县文化馆据此在大窑店地区发现了瓷窑遗址。

邓窑始烧于唐,宋代有较大发展,金元时期仍继续与印花两类:印花以花卉为主,习见的缠枝菊纹在窑址里散布较多,此外也有缠枝、折枝牡丹 纹等;刻花器极少,划花器也少见,大窑店窑是以印花装饰为主的。青瓷碗里满刻细长菊瓣纹饰的稍多,但这种纹饰也采用模印方法,碗外留有钱模压印痕迹。耀州窑与河南青瓷窑常见的碗里印花、碗外刻斜线的装饰方法,大窑店窑却一件都没有,这是大窑店窑比较特殊之处。

光素无纹饰的青瓷,有的施釉较厚,垂釉处如透明玻璃珠,釉色青绿介于禹县、临汝窑之间。圈足内多是紫褐色,此类特点应是宋邓窑青瓷的本来面目。

8广州西村窑

广州西村窑不见方志记载,1956年广州市文管会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烧瓷有青白釉、青白釉彩绘、青釉及黑釉等几种。广州地处东南海隅,广州西村窑的出现显然与宋代瓷器大量外销有关。三十年来,西村窑瓷器在国内绝少出土,目前见于报道的西村窑瓷器,多出土于东南亚国家。西村窑青釉标本之中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除釉色不同,碗外刻线呆板、胎土与制做稍嫌粗率之外,看不出与耀州窑有什么区别。广州是宋代重要商港,当时在这里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进出口有关事宜,丝、茶、瓷是对外输出重要商品。宋代著名的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耀州窑和磁州窑瓷器都经过这里转运往东南亚、西亚、东非地区。在这些地区不少国家的古城遗址和海岸港口地带,出土不少我国宋代瓷器。广州西村窑烧制的印花青瓷无疑是受到耀州窑的影响,纹饰与耀州窑极其相似,有较大可能是使用耀州窑印模。否则达不到极其相似的程度。西村窑缠枝菊印花青瓷有与耀州窑相似的,也有略有变化。这可能是为了大量出口印花青瓷,原版印花模具不敷应用,以复制或翻刻方法制出印模,以满足烧造大量外销瓷的需要,因而花纹有了一些变化。

9广西永福窑

永福窑是1957年在广西省内发现的宋瓷窑址之一。永福窑以烧青瓷为主,有刻花与印花两种装饰,有盘、碗、碟、壶、罐等器物。釉色以青黄及翠绿两种具有代表性,尤以翠绿釉釉色为美。在江南地区青瓷窑之中极少有此釉色,带有永福窑独特地方风格。这类翠绿釉器物之中,碗里也印有耀州窑风格的缠枝菊纹饰。毫无疑问,它与广州西村窑一样,都受耀州窑的影响。

耀州窑瓷器精品图片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耀州窑自唐代开始烧制陶瓷,历经五代、宋、金、元诸朝,其中五代、北宋时期以烧制青瓷为主,鼎盛时期曾经为朝廷烧制过贡瓷。近年来陕西文博系统的考古发掘成果显示,五代耀州窑烧制的高档青瓷,与传说中的“柴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北京、辽宁、内蒙古的辽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高档耀州窑青瓷,有些还带有龙纹图案,说明耀州窑在当时已经烧制宫廷御用青瓷。

一、五代耀州窑剔花器

1、五代耀州窑剔花双凤首壶

2、五代耀州窑剔花兽首壶

3、五代耀州窑剔花双流壶

4、五代耀州窑剔花壶(残)

5、五代耀州窑剔花壶

6、五代耀州窑剔花凤首壶

7、五代耀州窑剔花兽首倒流壶

8、辽、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9、辽、五代耀州窑刻花莲瓣纹盖罐

古玩收藏网按时代与工艺顺序,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耀州窑瓷器,加以介绍。博物馆名称不再一一注明。

二、北宋耀州窑瓷塑、刻花

1、北宋耀州窑瓷塑狮子

2、北宋耀州窑刻花提梁兽首三足壶

3、北宋耀州窑刻花镂空三足香薰

4、北宋耀州窑刻划花玉壶春瓶

5、北宋耀州窑刻花芍药尊

6、北宋耀州窑刻花吐噜瓶

7、北宋耀州窑刻花执壶

8、北宋耀州窑刻花盖缸(两只)

9、北宋耀州窑划花三足瓶

10、北宋耀州窑刻花梅瓶

11、北宋耀州窑刻花瓜棱梅瓶

12、北宋耀州窑刻划花套盒

13、北宋耀州窑刻花银扣花口钵

14、北宋耀州窑刻花盒

15、北宋耀州窑刻花盘

16、北宋耀州窑刻花犀牛望月纹碗

17、北宋耀州窑刻花洗

18、北宋耀州窑刻花菠萝纹碗

19、北宋耀州窑外刻花碗

五代、北宋时期的耀州窑瓷器,以剔花、刻花、划花、印花工艺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是当时北方青瓷的重要代表。五代、北宋时期的刻花工艺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堪称雕塑精品;宋代晚期的印花工艺,布局严谨,疏密有致,题材丰富,对称均匀,与定窑印花艺术不相伯仲;金代耀州窑研发烧制了月白釉青瓷,堪与南方龙泉窑青瓷相媲美,是耀州窑青瓷的最后一个亮点。

宋代耀州窑既烧制观赏器,也大量烧制生活用器,器型非常丰富,有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审美效果极佳。

耀州窑自宋代以来,影响范围很广,除了铜川市黄堡镇中心窑场外,陈炉镇、立地坡、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场都属于耀州窑窑场。甘肃天水窑、安口窑,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内乡大窑店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多个窑场也烧制耀州窑风格的青瓷,成为庞大的耀州窑系。

陶瓷文化:宋耀州窑的装饰工艺特征


一般来讲,宋代早期耀州窑瓷器的装饰以刻花为主,纹饰较为简单,线条宽粗,题材以莲瓣、牡丹、菊花纹等较为常见。花纹局部不加任何装饰,图案简朴。纹饰大部分装饰于器物的外壁。

北宋耀州窑印花五鱼图碗

中期耀州窑的刻花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装饰技法还是题材,均较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纹饰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纹饰结构较早期复杂,而且在纹饰中刻划并用,使图案的立体效果进一步加强。刻花技术的成熟,使耀州窑的陶瓷印花工艺也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并成为宋金两代广为流行的装饰。纹饰中植物类以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缠枝牡丹、交枝菊、缠枝菊花、莲花、水波花草、水藻、缠枝忍冬、花叶纹为主。动物纹中有双鸭莲花、水波三鱼、龙、凤纹等。纹饰中的植物动物纹均模拟自然,处于写生与图案之间。

晚期因器制纹,不拘形式,纹饰潇洒自然,生动逼真。常见以水波微底纹,上饰荷花、游鱼鸳鸯等,仿佛在一泓碧波荡漾的清水中自由地摇曳、游动,清新优美,栩栩如生。新出现的纹饰有连环牡丹、单束莲、双束莲、缠枝菊花与船、竹叶、卷叶纹等。动物纹中有凤凰戏牡丹、群鹤博古、双鹤等。群鹅、水波、五鱼、莲花六鱼、莲花鱼鸭纹都是晚期的新创。另一特色是出现了大量的婴戏纹等,如梅竹戏婴、松竹戏婴、缠枝戏婴纹等。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继续使用,同时出现有平行的弧形复线组成的水波纹,此纹饰为晚期耀州窑青瓷所特有。

金元时期耀州窑虽然仍继续烧造,但纹饰日趋简化。金代以水波鱼纹、莲花、鹅纹、卷叶牡丹、犀牛望月、瑞草鸭纹、缠枝花卉、朵花、婴戏纹等较为常见,尤以犀牛望月、六格花卉具有时代特征。此时与宋代纹饰明显不同的标志是化妆土及剔花工艺的广泛使用。化妆土的实用弥补了金元时期耀州窑胎体粗糙的不足。而剔花工艺的采用,使纹饰古朴浑厚,虽不及前期刻、印花精致,却也别具简洁豪放的风韵。元代耀州窑装饰纹样更为简单,见有莲菊、水波、钱纹、花鸟、花草、枝叶、鱼纹和诗文等。

宋代耀州窑瓷器特征


耀州窑是宋代六大名窑之一,可谓是当时中国北方青瓷中的翘楚。耀州在唐代便是非常有名的陶瓷烧制产地了,到北宋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耀州窑虽说是以生产民间生活用品的器物为主的民间窑。但据记载,耀州窑曾于北宋神宗元丰到徽宗崇宁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为朝廷烧制进贡的瓷器。此外,耀州窑超凡的制瓷技巧与流畅洒脱的风格对当地的各种窑场都有深刻的影响,当年的窑厂绵延百里,甚至还获得了“十里窑厂”的美誉。

耀州窑瓷器的胎质中含铁,在煤窑自然氧化下,形成了耀州窑青瓷釉色多为青色中泛黄的独有特征。此外,耀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个巨大突破,它打破了传统北方瓷窑胎体发黑的现象。耀州窑的装饰主要以刻画和印花为主,其刀法刚劲有力,充满立体感。

北宋早期,刻花装饰较为简单,只有两种纹样在不同样式的碗壁上。一种是受五代越窑的影响,在敞口碗外壁,以浮雕的手法刻两层莲瓣纹。另一种则是耀州窑新创的刻花装饰,在敞口碗外壁,深刻似花非花,似叶非叶的花纹。北宋中期,耀州窑的刻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

首先,花纹的装饰变得更加精细,中期流行满饰,器物布满纹饰成为主流。同时装饰由外壁转向内壁,还出现了内外壁同时装饰的现象。除此之外纹饰中一改早期只刻不划的做法,刻划并用,增加层次,使图案的立体效果更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刻花线条刚劲流畅、纤细活泼,构图繁密,画面生动。此时的刻花中流行缠枝,如缠枝牡丹、缠枝菊花、缠枝忍冬等。除植物纹外,动物纹中有龙、凤纹、双鸭莲花等。纹饰中的动植物的原型大都取于大自然,处于现实和想象之间。

北宋晚期,耀州窑以印花为特色,制作工艺达到顶峰。北宋晚期的印花布局严谨对称,以器制纹,形式不限,纹饰潇洒自成一派。纹饰中还出现了中期未见过的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晚期耀州窑还独创了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由圆心向边缘延伸出六条直线把碗盘的内壁分为六等分,每份都可独立进行装饰。同时还出现了平行的弧线复线组成的水波纹。

宋代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因地属古耀州得名,也叫铜川窑。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洁晰。常见纹饰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缠枝菊、把莲(一把、两把、三把的都有,有的还印上 "三把莲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树、鹊竹、水草、忍冬、龙纹、凤纹、狮、虎、鹿、犀牛、蛾、飞鹤、游鸭、鸳鸯戏莲、莲池游鱼、水波游鱼、仙人骑鹤、飞天、弥勒佛、婴戏等。边饰主要是莲瓣纹、回纹,也有堆贴雕塑龙、兽、力士、猴、荷叶、人物等。

耀州窑纹饰以花卉为主,以婴戏纹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卧于花丛中的,有荡于花枝间的,有戏水的、夺球的,活灵活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荷叶式高足盘、喇叭口瓶、葫芦形执壶、多子盒、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北宋耀州窑的碗身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满釉,工匠多拿着底足蘸釉。耀州窑虽属民间瓷窑,但制作非常规整,釉色很漂亮。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有大量上乘之作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耀州窑印花五鱼图碗 宋 11.5*5.6厘米

估价:RMB1O000一15000

耀州窑的印花装饰自北宋中期出现,至晚期时大量发展。与定窑精细入微风格不同,耀州窑的印花具有洒脱活泼的特点。纹样一般表现为阳纹,图案清晰,构图严谨满密。 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 北宋 18.3*14.3*12厘米

这个青釉倒装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是宋代瓷器精品的一个代表作。壶形如鸭梨,上面是双蒂式假壶盖,顶端与一侧腹间是飞凤形的提梁,另一侧是贴塑的一对母子狮。母狮张口作为流口,小狮子在母狮腹下吸吮,形态生动。壶腹部是剔刻的缠枝宝相花纹,下面是一仰莲纹,装饰饱满,布局很多。底心有一大孔通腹,倒置可灌水,正置滴水不漏,奇巧无比。 青瓷牡丹萱草纹瓶 北宋 48.4*7.5厘米

耀州窑的地位很高,在文献山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记载。刻花纹饰曾受越窑,龙泉窑刻花青瓷的影响。刻花题材丰富,牡丹纹是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在瓶、盘,碗、罐等器物上都可见到。纹饰采用刻花、划花、模印和堆塑多种形式。刻花和划花主要是用全属或竹做成的工具,在未完全于透的器皿坯胎刻划出各种花纹,用不同的纹饰衬托形象的立体感。该瓶器身满布缠枝茎叶的萱草纹,两面以两朵大牡丹花为主题,上下两道弦纹,布局严整。刀法生动流畅,犀利洒脱,刚劲有力。造型为小口。短颈、溜肩,身秀长,是宋代梅瓶的标准样式,可算是耀瓷中的珍品,令人百看不厌。

论西村窑青瓷与耀州窑青瓷的装饰艺术


西村窑是广东宋代烧制外销瓷的著名民间瓷窑。窑址位于广州西北向的西村增埗河东岸岗地上。遗址是1952年发现的,南北长1公里多,残存废瓷堆积三处,其中以土名皇帝岗的最大,是西村窑场的主要堆积遗存物,高约7米,整个窑场有40多种产品,每种又有多样型款与釉色,在此窑中是比较典型的。西村窑产品分粗瓷和精瓷两类。粗瓷较多,精瓷主要是青白瓷和青瓷,西村窑产品在国内大陆很少流传,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日本等国。近年来在我国西沙群岛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发现,主要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瓷比例最大。青釉基调为青绿色,呈色不稳定,变化比较多,青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从造型到纹饰都与陕西耀州窑相似,就青釉这一类瓷器属耀州窑系品种。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古遗址出土,常见的有青釉凤头壶、青釉划花点彩盘、盆等。

耀州窑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窑为代表。铜川宋属耀州,故为耀州窑。创烧于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金元延续,停烧于明中期15世纪末,有800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具《铜川县志》记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产品以民用为主,但也曾以常年例贡的形式烧造皇瓷,供北宋宫廷使用。耀州窑最突出的成就是花纹装饰。花纹图案主要有莲花,缠枝花卉,波浪纹,鱼鸟纹等。装饰技法主要是印花,刻花,划花以及模印刻划相间。其花纹装饰特点,在宋早期是于器面刻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花纹则布满器面,大幅的花朵与组成的枝叶,蔬密相间。其花纹知识特点主次分明;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多细巧。耀州窑的产品以碗、盘、碟、罐、壶、盒为主。釉面多开小片冰裂纹。施釉匀净,颜色深沉;边沿部分发褐黄,俗称姜黄色。

陕西铜川耀州窑博物馆于1996年专程到广州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耀瓷专题展览,展出了100多件耀州窑的精品,受到广东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青睐,特别为广东人民一饱耀州窑瓷器的眼福。并且在展览结束后,赠送我馆一批耀州窑青釉瓷片,我有幸第一次目睹如此众多的耀州窑瓷器,从此加深了我对耀州窑瓷器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加感觉到西村窑青瓷和耀州窑青瓷是那么的相似,使我一直想就有关两个窑口的瓷器研究比较一下,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西村窑青瓷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代广州是我国商品外销的窗口,全国各地大部分外销物品都从这里始发,据《蒲寿庚考》载:“阿拉伯人与中国通商,虽屡经盛衰,而自唐经五代至宋连绵继续未尝中辍,有宋一代其盛遂极。据北宋所收关税以观,广州所征居全税十之九以上,故唐与北宋之互市均易往来极为频繁,居住在广州的番商(包括传教士)就有十多万人”。宋朱《萍洲可谈》卷二云:“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广大举债总一倍,约舶过周......富者乘时蓄缯帛陶货,加其值与求债者计息,何啻倍蓰”。出现了富人平时蓄集陶瓷等货物,囤积居奇,待季节风到船舶南航时,加值与求债计息的情况。这使我们感觉到,宋代陶瓷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我国陶瓷器精美价廉,深受外国人民欣赏和称赞,上至帝王贵族,官僚僧侣,巨贾富豪,下至一般平民百姓,在社会各阶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婚丧、装饰和宗教等各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形成了对我国陶瓷器的大量需求,大大地促进陶瓷贸易的发展。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记载,当时与我国贸易货用青、白瓷器的就有渤泥、西龙宫岛、占城、三佛齐、单马令、凌牙斯加、佛罗安、蓝无里、南毗、层拔、麻逸、三岛、薄哩噜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正是广东瓷器在宋代大量输出的真实写照。宋代广东瓷器的输出,已不仅仅限于南洋地区,随着船舶航线和贸易地点的开拓,已远达西亚地区。当时广州为了中国陶瓷的出口,陶瓷业得到很大发展。在各对外贸易港附近或水路交通便利之处,出现了众多窑场,广州港附近就有西村窑、佛山奇石窑、惠州窑、博罗窑、郁南南江窑和封开都苗窑等。就近烧造瓷器使对外贸易更方便、更实惠、更直接销往海外。从传世品瓷器和考古发掘实物资料来看,西村窑完全是民间经营外销瓷的窑口,是在全国陶瓷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外贸大量需求的形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外销的需要造就了西村窑的产生。西村窑因自己的力量、资本有限,不可能对当时国内所有名窑产品进行仿制,也不可能把全国各地名窑的精美瓷器运输到广州外销,更不可能全套技术照搬。所以把出口畅销的名窑产品,作为自己仿造的对象。在广州建立自己的窑口烧制瓷器,是最合适的地点。

二、西村窑青釉瓷器与耀州窑青釉瓷器的装饰艺术各自特点:

西村窑的青釉装饰是受耀州窑瓷器的直接影响,艺术装饰十分相似,西村窑的青釉器物应属于耀州窑系。西村窑善于模仿当时国内名窑产品,有选择的学习和吸取兄弟窑口的优秀制作方法,制作出销售对路,受国外人喜欢的瓷器。

1、村窑瓷器的装饰艺术特点。西村窑的装饰艺术特色分为刻划花、刻划模印印花、彩绘、点彩和镂刻等。

(1)其青釉的主要纹饰。青釉印花是在碗内壁印三朵缠枝菊花,碗心为一朵团菊,外壁刻弧线纹。有在碟内印两朵缠枝菊花。菊花布满内壁,外壁刻划斜行菊花斑纹。只有在盆内中心印一朵或三朵折枝菊花,刻划纹饰一般使用在碗、盘、杯、瓶、壶、盏、盒、盆、盂、枕、坛、炉等器物上,纹饰有菊瓣、莲瓣、折枝牡丹、缠枝牡丹、蕉叶、卷草、蓖纹组合、莲叶鲤鱼珍珠地组合等。产品中的橄榄青釉印团菊和缠枝菊纹的碗、盏、碟、大盆,无疑是仿耀州窑瓷器,同时又不完全照搬耀州窑的模印方法,亦有西村窑的风格,既相似又不一样。而周边刻花,盆心绘酱褐色釉菊纹或牡丹纹的青白釉大盆,则是西村窑特有的产品。表现出纯朴无华的民间情调和娴熟流畅的艺术技巧。从艺术处理上,尽量做到简练、朴拙而不粗率,又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要求;

(2)器物造型的特点。一般简朴大方,如瓶、壶的造型,一般采用曲率变化不大的弧形,作为塑造形体的基本轮廓线,口沿、底足做得较硬,盘碗类有唇口、撇口、敛口、敞口、葵瓣口等,圈足有平底、圆底、高圈足、矮圈足、卷边圈足。(图1西村窑菊瓣纹碗)外边纹饰多用弧线,口与底的比例相差不大,以增大其盛物容积量,显得线条简练朴实而使用;

(3)装饰题材。采用适当的手法和纹样,以质胜之,以简胜繁,以拙胜巧,自然流露出劳动人民的纯朴本色,如凸花、划花、刻花、指甲花等装饰方法。凸花使花朵和枝叶突出,富有立体感,器物外壁刻划斜旋形的花瓣纹,借鉴耀州窑瓷器的简练、自然、奔放彩绘手法,有的是单独一种制作工艺,有的是刻划与划花并用。既吸收了耀州窑的制作方法,又具有自己的风格。如小罐、小水盂,均为快轮制成的小件器,胎质虽然粗糙,但造型规整、圆润,线条处理采取收了又放,放了又收。装饰手法更为简练,多采用“浸渍法”施釉,用手倒提圈足部分放入釉中蘸染,然后快速提起,在口沿或颈、腹部位点上黑褐彩或在肩部加几个乳钉纹、凸弦纹等。

2、耀州窑瓷器的装饰艺术特点。耀州窑的装饰题材广泛手法巧妙、新颖,以刻花、印花最具特色,刻花刀法犀利,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在诸窑同类装饰之上。纹饰有缠枝莲花、菊花、牡丹、把莲、海水游鱼、飞鹤、博古、婴戏等。如为宫廷精工生产的龙凤纹盘、碗等。纹样构图统一又富有变化,器皿造型与装饰纹样完美结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1)装饰技法。耀州窑在初创阶段还发明了运用毛笔书法、绘画直接以黑色釉在素胎上进行装饰,而成为极有个性特色、纯朴大方的素胎黑彩瓷器。装饰除刻、印以外,还有划花、镂雕、贴塑,技法多样,晚期器物多为盘、碗,器形制作更为规整小巧,胎体变薄,装饰上印花占主导地位。

(2)装饰题材。其纹样多取材于植物花卉,饰于盒盖、盘心和罐的口沿与肩、腹上。计有画于罐的口沿的二方延续图案、肩部的纹样及适合于盒盖、盘心的圆形的纹样等,使比较单纯的造型线条,产生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图案主题突出、色调鲜艳、对比强烈,具有纯朴、清新的艺术风格。装饰题材大体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几何形和其它纹样。北宋时期耀州窑青瓷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无论从产量、质量,从器形的丰富,从刻花、印花等装饰手段。

(3)装饰艺术。在宋代非常突出,北宋耀瓷装饰艺术手法有具体有:划花、刻花、剔花、镂空、印花、贴花、戳花、捏塑、绘画化妆土等多种制作方法。

划花:使用弹性尖状工具在坯胎表面划出线条纹饰。是耀州窑在唐代、五代主要制作手法,宋初仍使用划花。宋中期以后,用在刻花花朵和叶脉轮廓内的辅助手法。

刻花:是用金属刀具,在胎体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轮廓线略内凹,纹饰微微突出,人称“偏刀”。多见于碗、瓶、壶、钵等的外壁,但少数碗内壁也使用刻花装饰。刻花技法流畅,层次分明,是北宋耀州窑颇具代表性的独特装饰手法。至今,人们只要提及耀州窑瓷器,就会自然联想起精巧的刻花装饰艺术;

剔花:用刀具刻出花纹,并剔出胎体上以外的部分,这样纹饰清晰,立体感强,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在瓷片标本上清楚的看到。为我们认识剔花装饰的艺术特征和判别烧造窑口,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镂空:用刀刻透瓷胎,把单个镂孔和多个镂孔组成完整的艺术造型,达到装饰效果,有灯、盒等器物;

印花:用陶范在胎体上翻印花纹。印花纹饰一般在碗、盘、洗等器物内壁,比较规整、繁密、优美。

贴花:把制作好的各种人物、动物和花朵的浮雕造型,贴塑在器坯上的装饰手法。多装饰在瓶、壶、尊、灯炉等器物上。

戳花:采用戳刺工具在器物的表面戳出花纹的手法。如唐、五代时曾经为衬托主题纹饰戳出的小圆点等纹样。

捏塑:用手捏和雕塑出的艺术装饰手法。如某些小件人物、动物和各类翻卷式的器口等,所采用的捏塑技巧进行装饰的。

绘画化妆土:采用绘画的手法将白色化妆土泥浆绘在坯胎上,或涂在已由印花陶范印出的纹样上,使其加强立体效果的装饰手法。

耀州窑的纹样十分丰富,从考古资料和传世品的耀州窑瓷观察,仅北宋的装饰纹样就有二百多种。有植物类的牡丹纹、菊花纹、莲花纹等十余种;有动物类的龙纹、狮纹、鹿纹、凤纹鸳鸯纹鱼纹等十余种;人物类的有婴戏图、瓷塑人物等多种;佛教造像 飞天、罗汉等;山石流云水波类;几何、直线纹样;边饰纹样和其它纹样等。

三、耀州窑青瓷对西村窑青瓷的影响。

关于西村窑仿耀州窑的问题,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西村窑青釉之中有印花缠枝纹小碗,这种小碗看不出与耀州窑有什么区别;另一种说广州西村窑烧制的印花青釉瓷无疑是受耀州窑的影响,纹饰与耀州窑极为相似,有较大可能是使用耀州窑印模,否则达不到极其相似的程度;并把西村窑列入北方耀州窑系,这个问题值得商榷,因为从发表的材料来看,西村窑纹饰与耀州窑纹饰相近似的只有菊花纹碗和碟,西村窑菊花碗内中心印团菊一朵,内壁印缠枝仰菊三朵,外壁刻弧线纹一周,而耀州窑菊花碗内壁模印缠枝菊花六朵,碗内中心印团菊一朵,外壁素面无纹饰,再者西村窑菊花碟与耀州窑菊花碟,花朵数量及纹饰布局亦有区别,器形亦有所不同。为此所谓西村窑“有较大可能是使用耀州窑印模,否则达不到极其相似的程度”。此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西村窑瓷器的纹饰细分有四、五十种之多,其中与耀州窑同类的只有菊花纹。所以,把西村窑列为耀州窑系,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个问题是广东省博物馆老一辈考古专家曾广亿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来了。由于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器物精美和装饰花纹多样及造型独特,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北方地区各窑场竞相仿制的对象和南方地区窑场仿制的标准,使之在全国的很多窑口仿制,自然成为耀州窑系。如河南的临汝窑、新安窑等,广西的永福窑、容县窑、广州的西村窑等诸多窑口仿制耀州窑瓷器,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众多窑场组成的耀州窑体系。为了在销售中争夺商品市场,各自努力发挥本身的优势和特长,往往采用多种制瓷工艺,制造出多种特色的陶瓷产品。就广州西村窑而言,利用本地对外口岸外销的优势,仿制多种窑口的瓷器,特别是仿制耀州窑的青釉瓷器较好。西村窑和耀州窑的关系,西村窑的产品具有地方特色,在宋代统一风格下,呈现出地方特色,造型具有南方窑的特色,与耀州窑瓷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装饰风格有耀州窑的制作手法,洒脱流畅。西村窑的产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古遗址出土,常见的有划花点彩盘、凤头壶、盆等。广东省博物馆于1992年接收菲律宾东方陶瓷学会会长范迪士夫人(MRSCYNTHIA RALDEC),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林业强先生转手捐赠给该馆一件西村窑青釉划花盘此盘高5 5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7 2厘米。敞口,宽沿,圈足。内外施青釉,内壁划四朵花,花内刻划云纹,花蕊似圆月,花外一周用手指甲饰一圈指甲纹。纹饰自然流畅,为西村窑的典型器物。西村窑瓷器自北宋开始烧制规模就较大,可以说是专门烧制外销瓷的著名民间窑场。产品陶瓷种类繁多,特别是青釉瓷器,青釉印花的风格与耀州窑缠枝莲纹碗大体相同,明显是受耀州窑直接影响。

有人说,耀州窑受越窑影响,西村窑又受耀州窑影响,越窑有“如冰似玉”的美称;耀州窑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西村窑则无历史评说,但就青瓷而言,早就被世人赞美为“千峰翠色绿如染,雅淡悦目青瓷苑”,西村窑青瓷和全国其它青瓷一样,同样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它那种器物的质朴、实用、美观,仍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芬芳。

怎么鉴别仿耀州窑瓷器?


怎么鉴别仿耀州窑瓷器?耀州窑是北方唐宋时期著名的瓷窑之一。耀州青釉为青绿色,该窑烧瓷始于唐而终于元,约有700年的历史。烧瓷品种除具有代表性的青釉刻花、青釉印花以外,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品种。以宋代为例,宋代以烧青瓷为主,形成了该窑的特有风格,并一度为宫廷烧制贡瓷。

宋代早期青瓷器物以碗居多,中期为鼎盛时期,凡日常所用器形应有尽有,如碗、盘、碟、洗、钵、杯、盏托、盆、砚滴、砚、尊等。每种器形又有多种多样,装饰以刻花、印花最具特色。刻花刀法犀利,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印花纹饰布局严整,纹饰清晰。常见纹饰有缠枝莲花、菊花、牡丹、把莲、海水游鱼、飞鹤、婴戏、龙凤纹等。晚期器物仍以盘碗为主,器形的制作更为规整小巧,胎更薄,装饰以印花占主导地位。

现代仿耀州窑器物以陕西仿器为代表。随着对耀州窑认识的不断提高,仿品不仅仿最能代表耀州窑制瓷水平的刻、印花青瓷,亦能仿月白釉、白地黑花等品种。

仿青釉方面,凡传世的精品现代均有仿制。如宋代的梅瓶、玉壶春瓶,小口瓶、花品瓶、盖罐、钵、洗、各式碗、盖盒、倒流壶等。如仿宋青釉刻花倒流壶,与真品相比较,从造型总体粗略来看,高度上二者相差不多,仿品略高在19厘米以上,真品则在19厘米以下,仿品造型尚可,但仔细观察细部还是有区别的:仿品肩部稍瘦,圈足略矮;在装饰方面:真品刻花刀法犀利,纹饰清晰,立体感强,仿品刻花棱角不清晰,浮雕感不强,肩部的连珠纹、弦纹等亦不够立体感。在壶流与壶柄的处理上更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区别:真品流上的子母狮子与柄上的凤轮廓清楚,形象传神,而仿品则形象模糊,较真品黯然失色。

宋代耀州窑的特征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 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北宋 耀州窑印花五鱼图碗

中期耀州窑的刻花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装饰技法还是题材,均较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纹饰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纹饰结构较早期复杂,而且在纹饰中刻划并用,使图案的立体效果进一步加强。刻花技术的成熟,使耀州窑的陶瓷印花工艺也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并成为宋金两代广为流行的装饰。纹饰中植物类以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缠枝牡丹、交枝菊、缠枝菊花、莲花、水波花草、水藻、缠枝忍冬、花叶纹为主。动物纹中有双鸭莲花、水波三鱼、龙、凤纹等。纹饰中的植物动物纹均模拟自然,处于写生与图案之间。

晚期因器制纹,不拘形式,纹饰潇洒自然,生动逼真。常见以水波微底纹,上饰荷花、游鱼鸳鸯等,仿佛在一泓碧波荡漾的清水中自由地摇曳、游动,清新优美,栩栩如生。新出现的纹饰有连环牡丹、单束莲、双束莲、缠枝菊花与船、竹叶、卷叶纹等。动物纹中有凤凰戏牡丹、群鹤博古、双鹤等。群鹅、水波、五鱼、莲花六鱼、莲花鱼鸭纹都是晚期的新创。另一特色是出现了大量的婴戏纹等,如梅竹戏婴、松竹戏婴、缠枝戏婴纹等。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继续使用,同时出现有平行的弧形复线组成的水波纹,此纹饰为晚期耀州窑青瓷所特有。

金元时期耀州窑虽然仍继续烧造,但纹饰日趋简化。金代以水波鱼纹、莲花、鹅纹、卷叶牡丹、犀牛望月、瑞草鸭纹、缠枝花卉、朵花、婴戏纹等较为常见,尤以犀牛望月、六格花卉具有时代特征。此时与宋代纹饰明显不同的标志是化妆土及剔花工艺的广泛使用。化妆土的实用弥补了金元时期耀州窑胎体粗糙的不足。而剔花工艺的采用,使纹饰古朴浑厚,虽不及前期刻、印花精致,却也别具简洁豪放的风韵。元代耀州窑装饰纹样更为简单,见有莲菊、水波、钱纹、花鸟、花草、枝叶、鱼纹和诗文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耀州窑瓷器装饰题材中的儿童形象》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耀州窑瓷器装饰题材中的儿童形象》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