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黄釉瓷器 > 导航 >

寿州黄釉晶莹如镜

寿州黄釉晶莹如镜

古代黄釉瓷器 古代黄釉瓷器鉴别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2020-06-28

古代黄釉瓷器。

寿州(今寿县)窑是唐代安徽比较重要的窑口,它以烧造黄釉瓷而著名于世。主要生产民间用瓷,简朴实用,不但数量大,而且品种多,器型有碗、盏、执壶、枕、玩具等。釉色为黄釉,但相互有别,如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件黄釉瓷枕,1958年安徽芜湖市出土的唐代寝县寿州窑典型器物。枕为箱形,两头上翘,中部微凹,高8.5厘米,长15厘米,宽11.3厘米。黄白色胎,枕底未施釉,留有一个圆形通气孔,其他五面均施晶莹透明的黄绿釉。上釉之前先是涂了一层化装土,从而釉面平滑光洁。

可贵的是枕面中央模印一朵菊花纹,印花规整,纹饰虽简单却富于装饰性。寿州窑瓷器多为素面,此枕出现花纹,颇为珍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最辉煌的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安徽考古学家在淮南市的上窑镇、徐家圩、三座窑等地(以上均属古寿州),发掘了封尘千年的唐代寿州窑窑址,出土了黄釉瓷器和一些碎瓷标本,令人惊喜的是还发现隋代青瓷器与瓷片。有资料表明,寿州窑始烧于六朝,至隋一直以烧青瓷为主,到了唐代创烧出黄釉瓷。唐代由于“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所以北方白瓷,南方的青瓷占了当时制瓷业的主流。然而,地处“南青北白”之间的寿州窑却不随波逐流,而是一花独放,一改过去烧制青瓷传统方法,创烧出黄釉瓷器。产品一出,便受到大众的欢迎。

黄色,是一种富贵色,充满热烈而温暖气氛,为历代人们所喜爱,也被历代统治阶级所崇尚,因此寿州窑工匠视黄色为美而创烧黄釉瓷器。因为寿州窑是烧制民间用瓷,所以瓷胎比较粗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在上釉前,先在瓷胎上涂一层细腻的化装土,把粗糙的瓷胎掩盖起来,使其匀净光滑,从而黄釉晶莹如镜,富丽堂皇。如黄釉瓷枕,虽为民间大众用具,同样充满艺术魅力。唐代陆羽《茶经》中云:“寿州瓷黄,茶色紫”,赞美黄釉茶碗之美。

1995年,中国古陶瓷年会在合肥召开,陶瓷专家们在安徽省博物馆观赏了唐代寿州窑黄釉瓷器,对其制作简朴规整,色泽独具特色,赞叹不已。认为寿州窑黄釉瓷就是当时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无论在当时或是对后世都具有一定影响。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如天明如镜——天青釉


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窑中就开始出现,嗣后各代都有仿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优美的传统色釉大放异彩,除装饰陈设瓷以外,还广泛地用它装饰茶具,餐具,酒具,糖缸等日用瓷,受到广大工农兵的一致称赞。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以釉果,长石作釉料,并以钙,镁质原料作溶剂,釉料应球磨至细。生坯施釉,一般多采用喷釉或浸釉与喷釉相结各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窑温下烧成,气氛以还原焰为主。

景德镇的天青釉直接仿自汝窑。明代御厂由宫内发真汝器作样,作出来的叫做雨过天青,这是官窑,同时民窑也仿作。《景德镇陶录》说:“镇陶官在大器等户,多仿放汝窑釉色,其色佳,并以雨过天青呼之。”《景德镇陶录》曾对景德镇的天青特点做了说明: “汝窑瓷色,镇厂所仿者色青而带蓝光,非青碧之影青也。《肆考》谓汝窑瓷色如哥而深,则误认青为碧解矣。不知汝瓷所谓淡青色,实今之好月蓝色。” 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蓝色釉,有“青如天,明如镜”釉色特点。天青系以钴为着色剂,其色调是一种很淡的蓝灰色,实际上应该列入蓝釉系统。天青釉的制作简单,烧成稳定,仅在基础白釉中加放少量含钴原料。

天青釉之名出自五代后周柴世宗批语:“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根据周世宗的要求是要把瓷器烧成雨后青天的颜色,因而天青釉本是柴窑的釉色。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柴窑窑址。

从传世作品看,宋代汝窑制品即是天青釉,钧窑产品中也有一类天青釉,天青釉的基本色调是淡蓝而带灰色,宋代主要是铁的呈色。

清代景德镇仿汝窑烧制天青釉,制品以康、雍、乾三朝为佳,它采用钴作着色剂,因而釉色更偏蓝色。

寿州黄釉瓷


寿州窑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和淮南市上窑镇等地。寿州窑早期产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到了唐代,寿州窑打破了传统的“南青北白”的局面,改用氧化焰烧成,氧化铁为着色剂,创烧出独具风格的黄釉瓷,而备受人们青睐,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欢迎。从而跻身于唐代六大名窑之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边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瓷窑也仿制黄釉瓷器。

寿州窑早期产品种类较少。到了唐代,寿州窑在原来的基础上,生产规模、产品种类、数量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品种类十分丰富,有碗、盏、豆、壶、罐、注子、枕、杯、纺轮及玩具等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用品,尤以寿州窑烧制的黄釉瓷盏,盏腹浅坡适中,适合唐代时期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唐代饮茶蔚然成风,文人、士大夫之间常以饮茶为雅事,他们在研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煮茶方法的同时,对茶具也非常重视。瓷盏因其烧制精美,黄釉均匀,美观大方,成了不可缺少的茶具。唐代陆羽在评价当时六个瓷窑生产的茶盏时,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并指出“寿州瓷黄,茶色紫”。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寿州窑产瓷盏。该盏通高4.7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4.75厘米。瓷盏器壁较厚,敞口圆唇内敛。盏内满釉,外施半釉,釉色黄中闪绿。较之纯细的灰白胎上施以白色的化妆土,增加了色釉的美观和纯净,釉面光润,颇具光泽,并开有细小纹片。器物造型浑厚大方,线条流畅,轮廓丰满,粗犷敦厚,神韵雅气,显示出寿州窑匠师们的高超工艺技术。

寿州瓷黄朴实粗犷


寿州窑是唐代名窑之一,窑址在今安徽省淮安市田家庵上窑镇,此地唐代隶属寿州。该窑一向以烧制黄釉瓷器而著称。其瓷器釉色以黄釉为主,但相互有别,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人陆羽著的《茶经》上有“寿州瓷黄、茶色紫”之句,《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一文中也有论述:“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说明寿州窑烧制黄釉瓷最迟始于唐,它的特征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助溶剂,以氧化铁作为主要着色剂,呈黄褐色,胎质坚硬,釉面晶莹、丰整光滑、光泽照人。寿州窑黄釉瓷之所以著名,一是它有别于其他窑口的釉色,有其独创性;二是因生产民间用瓷有着广阔的市场,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这些瓷器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起着美化生活的作用。由于唐代饮茶已蔚然成风,文人墨客饮茶时,不仅研究茶的色、香、味,对茶具也是十分讲究,所以像碗、盏、杯等类的瓷器当时生产较多。陆羽《茶经》中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生产的茶碗所作的细致的比较和评论,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时的碗、盏、杯等类器物,其器型的胎壁均较厚,线条有直有弧,器口多为敞口,圈足有实足也有壁形足,整个器型虽然不及后世同类器物精致秀巧,却也体现了另外一种朴实与粗犷的风格。

寿州窑在当时能区别于“南青北白”局面而创烧起黄釉瓷,这不能不敬佩它不随波逐流的独创精神。当然它烧造黄釉瓷也并非偶然。从美学上讲,黄色有富贵的含意,充满着祥和而又热烈的气氛,加上当时唐代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所以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太平盛世的社会里,民间饮茶之风盛行也是很自然的。总之,寿州窑黄釉瓷器是当时陶瓷百花园中的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取得的艺术成就无论是在当时或者对后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图中就是安徽省望江县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寿州窑鸡首壶,于1984年在该县城北村窑厂出土。该壶高23.3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8.5厘米,上半截涂有一层青黄色釉,厚胎,肩部有四耳,腹上端有一鸡首,颈细短,鸡头作仰首状,曲脖作打鸣状,柄上端塑有龙首形,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鸡首龙头,生动逼真,特别是鸡冠竖起,好似雄鸡报晓,异常可爱。其造型栩栩如生,情趣盎然,令人拍案叫绝。

什么是黄釉? 黄釉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黄釉?黄釉有哪些种类?

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故又称铁黄,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其中寿州窑瓷器的玻璃质釉透明光润,开小片纹,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

娇黄

明弘治时期,黄釉的烧制技术纯熟,釉面光亮平整、色调纯正,色彩淡雅又显娇艳,似一泓清水,又像鸡油一样娇嫩欲滴,故有“鸡油黄”或“娇黄”之称。以浇釉法施釉的弘治黄釉,又有“浇黄”之名。浇黄釉呈色稳定,釉面匀净,透明度较好,传世品的弘治黄釉罐、碗、盘等陶瓷日用品的灿色几乎没有差异,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

蜜蜡黄

蜜蜡黄因釉色与蜜蜡相似,故名。康熙时蜜蜡黄釉层透明,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色釉厚,浅色釉薄,有细小开片。蜜蜡黄大多用来绘制瓷器上的图案。

蛋黄釉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问,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黄、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薄,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黄釉色泽微重,釉层透明。雍正时的蛋黄釉为浅淡含有粉质的乳浊釉,是最成功的黄釉品种。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

鳝鱼黄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像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臧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黑瓷”,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谓龙山文化 ... ...


黑陶主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类,其中以细泥薄胎黑陶最为著名,它的胎壁仅有0.5到1毫米厚,采用精细黏土制成,在烧制时让炭黑渗入胎体,使得陶器通体乌黑发亮。黑陶的装饰极简朴,它以器体造型的丰富多变和设计新颖巧妙取胜。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世人对这一来自古老的文明无不惊叹!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国文化的渊源龙脉。随后,在鲁、陕、晋、豫、冀等地都有类似发现。失传四千多年的先进陶艺技术,现经几代学者6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并且在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

温润娇黄釉


笔者收藏一件明弘治款娇黄釉暗刻龙凤纹罐。该罐高21.5厘米,唇口,黄釉娇嫩温润如鸡油一般,通体呈色一致,均匀润泽,细细体察,聚釉处稍闪橙红色,釉表开细密纹片,蛤蜊光遍体闪烁,自然呈现的蛤蜊光不到一定年限是不会出现的。

罐内遍施白釉,器表釉面可见若干细小的黑色小点,似在入窑时杂质落入釉面所致。器底釉色稍泛青,底足露胎,修切良好,整器手感轻重适度,罐肩部为环绕并相互追逐的三凤纹,凤眼为丹凤目,细颈,三凤展翅翱翔,飘飘若仙。腹部主题纹饰则为龙赶珠纹,火珠周边烈焰腾腾,龙周祥云朵朵,龙为扁头,上冲发,瘦颈,细长身,风轮式五爪,矫健猛龙奔腾咆哮穿行云间,皇家气派一览无余。胫部为一周共用边线的仰莲瓣纹,底足露胎处胎质细腻,手抚滑润,底部青花双圈竖排“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官款。所有纹饰均先以利器刻划后上釉,手法娴熟,刻划干净利落,纹饰清晰明朗。

纯正的黄釉烧成于大明永乐年间,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的黄釉,嫩黄似鸡油,习称鸡油黄,聚釉处稍闪红。古陶瓷界公认,弘治黄釉是有明一代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准,其各项制瓷工艺完全承袭成化朝,甚为讲究,以后各朝虽多有烧制,但釉色及名声均不及弘治。

让你家的瓷砖明亮如镜 东鹏水晶瓷砖评测


购买瓷砖时消费者会考虑哪几项?除了在质量上要求硬度、耐磨、抗污之外,还有外观纹理与整体家装的搭配考量。除了这些之外,瓷砖的光亮度也非常重要。光泽度反光度更强的瓷砖,更能让空间显得宽敞明亮。

抛光砖、仿古砖、瓷片是传统的三大瓷砖品类,众多陶瓷企业都不断地尝试在这三类瓷砖外独辟蹊径,创造“第四类”瓷砖。建陶行业领导品牌东鹏瓷砖十年磨一“瓷”,经过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技术攻关和生产工艺突破,重磅推出了第四类建筑装饰材料——水晶瓷。

水晶瓷采取“水晶•瓷复合”技术,将水晶陶瓷完美融合,既承接了高端陶瓷的优良性能,又汲取天然水晶的至臻光彩,具备抛光砖的奢华气质、仿古砖的真实纹理、瓷片的亮洁质感,将石材的温润通透、立体观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运用先进辊筒印花技术配以高端生产设备,将天然大理石的纹理与立体效果呈现,色彩绚丽纹理清晰,每一片气质相似但细节不尽相同,宛如真石却更亮丽炫目。

由于质地均匀,密度大,单片砖的质量非常大,小编的现场做评测时需要两个人一起搬才顺利完成,测瓷砖厚度时要将其一角掀起都非常费力。现场我们测出的瓷砖厚度为12mm,与资料相符。

所谓细节决定一切,东鹏瓷砖有着40多年的瓷砖制造经验,在细节方面可圈可点。

水晶瓷就是水晶微粒与陶瓷相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石两体的复合型石材。在微晶釉料中加入不同色彩的水晶微粒熔块,通过晶层光影折射,增强瓷砖的立体通透,将瓷砖丰富纹理完全烘托;同时纹理透过晶层折射出细节丰富的色彩,创造出纹理细腻清晰、色彩炫丽的“水晶彩纹”,成就璀璨的钻透石肌,润泽高贵且永不变色。

瓷砖背面做工平整且光滑,肉眼找不出任何瑕疵。颗粒细腻,这说明瓷砖的密度高,而且质地均匀,也解释了为什么它的重量比较沉。

由于瓷砖的背面是没经过施釉的,一般测试吸水率都是在背面测试。我们现场在瓷砖背面倒了一点纯净水,静待了5分钟之后再用肉眼观察。瓷砖的水完全没有扩散吸收的迹象。说明这款砖的吸水率低。

在实际使用方面,瓷砖是否耐用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地砖使用时,平时就要经历鞋子、轮子、家具等东西的刮磨。

由于东鹏水晶瓷采用了将水晶微粒与陶瓷相融合的CRYSTAL-CLEAR水晶·瓷复合技术,所以它不仅有水晶的晶莹透亮,更是有瓷的坚硬耐磨。我们用普通的钥匙在瓷砖表面用力刮,也没有留下刮痕。

很多人认为污渍污垢在瓷砖表面是完全不会吸附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瓷砖表面看着光滑,但密度和材质却不尽相同,而且污渍一旦被瓷砖吸附,很有可能就成为永久的伤痕,无法清除。在现场我们用水性笔在瓷砖表面写字做测试。

静待5分钟后,我们用湿抹布拭擦,结果笔迹完全可以被清除,没有留下痕迹。

水晶瓷将东方瓷器元素与西方水晶色彩完美糅合,使水晶与陶瓷完美结合,既承接了高端陶瓷的优良性能,又汲取了天然水晶的至臻光彩,使其兼有抛光砖的奢华气质、仿古砖的真实纹理、瓷片的亮洁质感。

除了外形亮丽之外,水晶瓷在质量上也非常可靠。小编在现场对水晶瓷做了耐磨、抗污、吸水率三方面的简单测试,结果都非常令人满意。作为墙砖或地砖都能应付自如,经久耐用。

10年心血终结“晶”。东鹏“水晶•瓷复合技术”生产的“水晶瓷”,成为继玻化砖、仿古砖、瓷片三大瓷砖品类之后具有划时代性的“第四类”建材。

寿州瓷 


寿州瓷是唐代名窑之一,窑址在今安徽省淮安市田家庵上窑镇,此地唐代隶属寿州。该窑一向以烧制黄釉瓷器而著称。其瓷器釉色以黄釉为主,但相互有别,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人陆羽著的《茶经》上有“寿州瓷黄、茶色紫”之句,《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一文中旧有论述:“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说明寿州窑烧制黄釉瓷最迟始于唐,它的特征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助溶剂,以氧化铁作为主要着色剂,呈黄褐色胎质坚硬,釉面晶莹、丰整光滑、光泽照人。寿州窑黄釉瓷之所以以著名,一是它有别于其他窑口的釉色,有其独创性;二是生产民间用瓷有着广阔和市场,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这些瓷器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起着美化生活的作用。由于唐代饮茶已蔚然成风,文人墨客饮茶时,不仅研究茶的色、香、味,对茶具也十分讲究,所以像碗、盏、杯等类的瓷器当时生产较多。陆羽《茶经》中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生产的茶碗所作的细致的比较和评论,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时的碗、盏、杯等类器物,其器型的胎壁均较厚,线条有直有弧,器口多为敞口,圈足有实足也有壁形足,整个器型虽然不及后世同类器物精致秀巧,却也体现了另外一种朴实与粗犷的风格。

寿州窑在当时能区别于“南青北白”局面而创烧起黄釉瓷,这不能不敬佩它不随波逐流的独创精神。当然它烧造黄釉瓷也并非偶然。从美学上讲,黄色有富贵的含意,充满着祥和而又热烈的气氛,加上当时唐代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所以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太平盛世的社会里,民间饮茶之风盛行也是很自然的。总之,寿州窑黄釉瓷器是当时陶瓷百花园中的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取得的艺术成就无论是在当时或者对后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安徽省望江县博物馆馆藏有一件寿州窑鸡首壶,于1984年在该县城北村窑厂出土。该壶高23.3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8.5厘米,上半截涂有一层青黄色釉,厚胎,肩部有四耳,腹上端有一鸡首,颈细短,鸡头作仰首状,曲脖作打鸣状,柄上端望有龙首形,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鸡首龙头,生动逼真,特别是鸡冠竖起,好似雄鸡报晓,异常可爱。其造型栩栩如生,情趣盎然,令人拍案叫绝。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寿州黄釉晶莹如镜》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寿州黄釉晶莹如镜》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黄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