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的设计 > 导航 >

陶瓷工艺的设计、开发和利用

陶瓷工艺的设计、开发和利用

瓷砖的设计 瓷砖的工艺 瓷砖工艺

2020-02-11

瓷砖的设计。

我国是世界第一陶瓷生产大国,近年来我国的陶瓷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陶瓷企业对于陶瓷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也越来越重视,在陶瓷企业里甚至提出了“设计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可见陶瓷工艺的设计对于陶瓷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陶瓷工艺的设计、开发及利用,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 我国陶瓷艺术设计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陶瓷生产大国,占世界陶瓷总产量的60%。虽然产量巨大,但是我国的陶瓷产业成粗放型发展,进入门槛低,陶瓷企业林立,绝大多数重规模、重产量而不重产品设计,甚至只满足模仿和抄袭,设计理念盲目跟风,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产品档次低,只能在低端市场厮杀。而目前低端市场已经饱和,高端市场却往往被一些国外品牌占据,在国际陶瓷市场,中国陶瓷已经严重缺乏竞争力,很多陶瓷企业不得不做国外厂家的贴牌生产商,拱手将利益让出。

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由于我国陶瓷行业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大多数厂家以生产中低档产品进行资金积累,在设计上投入不足,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大量企业产销低档产品,利润微薄,利润少则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设计开发,设计开发不够就只能靠抄袭和模仿,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时尚性,花色品种变化慢,格调单一,只能走低端市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陶瓷巨头注重设计,产品款式、个性化强,始终走在时尚的最前沿,成为被模仿的对象。

我国陶瓷企业的技术和工艺已经和世界水平相当,但是在设计上却有一定的差距。材质相同,技术相当的两个陶瓷浴缸,进口名牌卖到上万元,而国产仅卖千元,前者顾客趋之若鹜,后者则少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设计的差别,如今已经不能仅以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衡量陶瓷产品的价值,陶瓷业已经进入设计主导的时代。

在设计主导时代,我国的陶瓷企业如果还依然走模仿抄袭的老套路,通过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展、西班牙瓦伦西亚陶瓷展、德国法兰克福卫浴展等业内顶级展会获得最新的设计消息,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中国陶瓷产品日益融入世界陶瓷市场当中,但中国陶瓷产品设计能力不强却一直为国外买家诟病。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为于委员会常务副秘书张刘小明指出:“模仿、抄袭之风长盛不衰,使得欧洲人对中国企业戒备和排挤,陶瓷产品设计能力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陶瓷业发展的瓶颈,我国陶瓷业想要突破瓶颈,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关于国内陶瓷工艺设计、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针对陶瓷材料的特殊性能和工艺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

(一)陶瓷材料与工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然材料和工艺就是我们的器,中国的陶瓷材料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在研究过程中应本着就近原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材,如佛山的建筑陶瓷、潮州的日用陶瓷等,这样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二)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史

中国传统陶瓷具有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工艺技术经验,是现代陶瓷工业设计生产可继承和借鉴的。当然,我们集成、借鉴不是照搬,不是拿来,而是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吸收传统精华并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当中。从现代设计中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考虑可以肯定,陶瓷设计中采用的古典传统的装饰元素、装饰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将是设计趋势之一。

(三)陶瓷产品的艺术化趋势设计

产品的艺术化趋势。通常人们从艺术品中得到“美”的享受,而在产品中得到“用”的满足,艺术品和产品分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提供给人们。特别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仅着眼于“用”的功能,更多地追求“附加值”,这将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四)陶瓷艺术设计与陶瓷企业的发展

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有意图、有策略地开拓市场的时代。21世纪,设计师必须学会如何有计划、有意图地诱惑特定的消费群体,基于有策略的设计观点而积极地综合运用造型、材料工艺和功能等要素,刺激或引发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我们在未来陶瓷生产中应该采取的设计策略,也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魅力

陶瓷艺术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但由于陶瓷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工艺性能,一些艺术院校将其作为单独的专业开设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陶瓷设计专业,可见此专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年来陶瓷产业发展迅速,而陶瓷艺术设计人员却有很大缺口。

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陶瓷工艺的设计、开发及利用的研究都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编辑推荐

陶瓷工艺:陶瓷设计的几个决定性因素


陶瓷一词,最早源自于希腊的“烧物”,意指经火烧制而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物质。陶瓷设计,即是处于不断演化进程中的一种造物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和其他大多数产品设计一样,在这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东西会发生优胜劣汰的改变,但是,总有一些因素,非但不会在历史的进程中消亡,反而成为了人类积淀下来的精华。本文主要就人与陶瓷及环境、产品功能与形式、材料与工艺等进行一定的探讨。

1、人与产品及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威廉莫里斯曾说过:“好的产品产生于环境。”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不能一味地只考虑人或者产品或者环境,要知道这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陶瓷制品是人类生活物化的一种形式。它同时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功能需求和心意上的精神需求,与其它物品一起构成人类生活的特定空间——人工环境。人,生存于环境之中,必然会拥有各自的需求和欲望。无论是行为上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欲望,都会成为人改变这个环境的驱动力,而人类改变环境的手段便是进行各种设计活动。

我们仔细回忆、感受一下人在真实环境中的活动,诸如生理因素、行为方式和使用空间的方式等等,不难发现,环境与人的行为对于设计而言,起着一定的制约或者导向作用。例如我们在使用茶壶时,心理上是把它和普通的保暖壶或者是水桶等区别开来的,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用来盛装液体的容器。再者中式餐具中经常用到的瓷碗,因为要用来盛放热汤,所以底足距离要足够大,这样才能保证使用者不被烫到。

产品是基于人的需求而产生的,反过来,产品也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微妙的影响,改变我们的日常行为。正如我们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所能体会到的一样,一套好的咖啡用具会让我们在约会的时候更感身心舒畅,而一盏丑陋的茶杯会让我们提心吊胆担心割破嘴唇。

青山红树防烫陶瓷茶具套装

产品往往还会通过其本身的使用来改变人们的相处模式从而改变环境。如在江浙一带盛行的茶具及饮用方式就很有特点。由茶海、茶壶和许多小杯组合而成的茶具,显然是为多人设计的。多数场合中,大家围坐在茶桌旁边喝茶便聊天,由于茶杯容量很小,所以饮茶过程中一般不会离开茶桌,由主人为大家续茶,这种使用方式为大家创造了共处的环境。在这里,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容器,更加是作为一中媒介,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人际间沟通与融合的作用。

2、产品的功能效应与形式美感

物质第一性和产品目的性决定了赏用结合的陶瓷产品的最根本性质是使用。然而,在满足产品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我们往往也会追求产品的形式美感,比如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形态、纹饰、色彩等等。对于一件完整的设计,其功能性和形式美感应该是互相融合的,有可能是相互制约,也有可能是互为契机。

法国建筑师布鲁诺-塔马特认为:“我们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好看的却同时是功能不好的东西。”陶瓷产品的使用功能,是基于人的生理需要,随着人的视觉、触觉和应用而产生的功效。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分析,首先,对于正常人来说,手,是人体各个器官中与物品发生最直接接触最多的,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用品都会以各种方式在其使用过程中与手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因此,制品必须传递给人一种良好的手感,即是要符合人手的基本尺寸结构、动作范围和动作方式的许可。比如壶把手的设计,在使用茶壶时,有不同的端拿方式,也就对应了不同形态的茶壶制品。单就端把方式的茶壶来说,对于小壶,其把手只需容纳一根手指的空间,而大壶把手则需要三指行动自如的空间。假设一把大壶的把手只能容纳一根手指,那真的是“强人所难”呢!

再说到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碗中的汤水难以喝干净。从嘴唇与杯碗等的接触来说,有的杯碗在设计时由于没有仔细考虑人在使用制品时的具体状况,即没有思考人体工程学,因而会出现上述问题。例如口底小、腹部大的杯子,想必设计在设计时只想到了其形态上憨态可掬的样子,却不曾料到使用者在使用时的尴尬场面,无论如何都何不干净,一旦仰起脖子、抖动被子,嘴巴没喝到也就算了,却洒了一脸、一身的水。

3、陶瓷设计的材料与工艺

陶瓷艺术的创作难度可以说远超其他艺术门类,因为它要经过多道工序,同时还具有很多的不可预见性。材料和工艺技术,是实现陶瓷设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设计想法的完美表现,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制作工艺及对材料的透彻了解。也就是说,与其它产品设计相比,陶瓷设计更大的难点在于设计师要对于材料以及加工工艺有着深入的了解并能熟练地驾驭它们。相应地,陶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各个时期材料与工艺的发展。

充满智慧的人们早就发现,想要做成自己心目中需要的物品,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原材料。原始陶瓷器中,多选用夹砂陶来制成与火接触的炊煮器,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炸裂现象;而只用来储存物品的容器,则会选用经过淘洗的细泥料支撑以保证表面光滑易于清洗。现代陶瓷器具则会更加讲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除了会在用火加热的炖锅等器具中加入一定的耐火砂材以防止炸裂外,还会对烤箱和微波炉用具的材料进行去除金属成分的处理,以保证对人体健康无害。

对于陶瓷设计,由于其在烧制过程中会因为材料、温度、工艺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而,从材料自身的特质中获得艺术效果也成了设计的一部分。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陶瓷通过不同的材料及加工工艺而表现出来的光与糙、明与暗、纯与杂、艳与灰等效果。善于发现和利用材料美的自然资质,是陶瓷设计的传统精华之一,我认为,这也是陶瓷设计最为重要、有别于其他产品设计的特质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宜兴紫砂,烧制成器后,器物表面呈现出细微起伏的肌理。这种肌理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而不腻的无釉效果,也正是其材料的天性使然。

材料所具有的色泽、质感及理化性能往往会诱发设计者的变革设计,进而变革原有的工艺技术,最终更加完美地体现材质的美丽。

关于工艺,我在这里只想简单阐述一下试制模具工艺。所谓试制模具工艺,它与大量生产的模具工艺不同之处在于,不涉及批量的过度模和工作模,只是在完成原始模的基础上,翻制少量的样品试制模。试制模的主要成分是石膏,它是石膏注入原始模与模围的空间所形成的。按照成型的方法可分为注浆模、旋压模、滚压模。石膏模具的作用就是利用其工作面接触坯料时的吸水和吸附成型作用,获得特定形态的陶瓷坯型。

4、总结

陶瓷设计是材料、工艺、艺术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的综合体现,是一门关乎于“土”与“火”的艺术。陶艺作品正是设计师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直接体现,纵观陶瓷的发展历程,也是对于各个时期材料与工艺发展进程的侧面展现。作为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一件完美的陶艺作品,不仅仅要具有艺术素养,更要对材料与工艺、对社会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浅谈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


通过历史的演进从最早的陶器到商朝出现的早期釉陶在到隋唐的三彩技术,元朝的青花、釉里红技术,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和珐琅彩技术一直到现代陶艺,可以为中国陶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上理清一条思路。

陶瓷艺术是一种折中主义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1]当然人们都知道陶瓷是祖先为了改变生活方式,追求美好的生活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出来的一种工艺。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最早的土陶产生于日本的绳纹时代,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是最早的工艺美术作品。它是以泥条编织的绳纹纹饰晾干后放在木柴上露天烧制而成的。[2]

中国的陶器发展最早是在公元前5500~5000年之间。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第一次出现了双耳三足壶,以红色的泥土为主的红陶烧制。还有河南仰韶文化最早出现彩陶,山东出现了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陶、蛋壳陶。在长江流域巫山一代大溪文化出土了红陶陶器,湖北屈家岭出土了黑陶,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夹灰黑陶,浙江马家浜文化出土的夹砂红陶。另外,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制器物有一个缺陷就是沁水的问题。水在装入陶制器物以后不光会自然挥发,还会沁入陶器本身,从器壁沁出流失大部分的水。大约是在商代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工匠们发现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将陶器表面涂上氧化物质一起烧制,当炉温过高, 瓷釉会熔化后流下来形成釉滴,它已是透明的玻璃态物质, 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古玻璃,烧制出来后玻璃物质会附着在陶器上。陶器也不会再沁水。这就是原始的瓷器的产生。因为这种类似玻璃的物质烧制后成青灰色后来一般把他称作青釉陶。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也统一了制陶技术,陶器除了器皿类的还有陶塑。最典型的就是兵马俑了。将人物俑分为下肢、体腔、上肢、头、足五部分分别塑造,再粘结在一起阴干以后分别烧制,烧制完成后组合在一起。这种俑在写实和工艺上的发展都大大超越了以前。当然因为技术不太成熟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朝以前的瓷器很少。但是由于秦朝在陶艺技术上的发展,汉朝陶艺也是相当成熟的,我们最熟悉的是成都郊区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俑上身袒露,左臂抱鼓,右手握鼓椎,眉开眼笑仿佛正在说唱。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东汉的陶艺技术,以青釉涂于白瓷表面呈现青瓷。在浙江一带青瓷制造工艺得到发展,瓷器通常呈淡青色和青灰色两种,此外江南生产大量的黑瓷。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白瓷。一直到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系。[3]此时越窑的青瓷质量大大超越了以前,胎质薄而均匀,釉色青翠,以茶具等等为主。还烧制了专为宫廷使用的现已失传的秘色瓷。邢窑的白瓷釉色纯净,白如雪,无任何纹样造型大方。唐代还盛行一种独特的瓷器唐三彩。是工匠创新的在铅釉中加入铁、铜、锰、钴等等金属氧化物以后经过烧制瓷器呈现的黄、绿、白、蓝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的出现把传统的制瓷工艺推向了顶峰。一般一件瓷器可以呈现两三种以上的颜色。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有定窑的白釉印花、汝窑的青瓷、官窑烧制的蟹爪纹、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磁州窑烧制的釉下彩、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南方有吉州窑的黑瓷、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景德镇窑的影青、建窑的黑瓷,都各有特色,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官窑”。

元代景德镇陶瓷脱颖而出,最大的成就是工匠们发明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料。这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白色瓷坯上描绘纹样上釉后烧制而成,色泽青蓝或蓝中带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工艺和纹样,器物与青花相似,釉色与红宝石相似。

明清两代的陶瓷工艺,在釉彩、纹样、造型品种等方面都有显著地提高,此时,江苏宜兴、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广东佛山的陶瓷生产业有相当规模。由于釉料的不断发展,明清陶瓷以具有单色釉、三彩、五彩等多个品种。出现甜白、霁红、霁蓝、象牙白、郎窑红、洒蓝、茶叶禾等等十几种色釉。除了釉色的多种多样以外,明清陶瓷大力推广彩绘,出现了点彩、釉上彩、釉下彩、斗彩。青花瓷就属于釉下彩,是先将青花绘制与白胎上在上透明釉烧制成型,其胎薄釉白、青色蓝中发灰看上去幽雅娴静。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将釉下青花制成后在上一次釉上彩绘。五彩是斗彩以后的又一突破,其彩绘烧制方法大致和斗彩相似,只是施釉的主体不是点彩或填彩了,而是整个构成画面纹饰。一般使用釉上篮彩、黑彩和描金等装饰手段,因此大大丰富了釉上彩的色彩。珐琅彩是一种瓷胎画珐琅,一般的瓷器先在景德镇烧制成白瓷,在送入宫廷绘制,在送入彩炉低温烧制,油料上色的技法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粉彩瓷器书用含有铅粉的玻璃白釉料加入金属在素胎上作画,而后入炉烧制而成的。由于用彩较厚,花纹略突起有一定的立体感。紫砂作为宜兴的一种特有的矿产开采用作茶具生产,一般呈赤褐色、黄色、或紫色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

到了民国时期官窑渐渐没落,留存下来的民窑以烧制青花、点彩的日用品为主,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地才又开始烧制瓷器。广东佛山开始研究制作骨瓷。80年代初中国现代陶艺才开始萌芽,最开始也是在艺术院校里有陶瓷美术专业,直到台湾陶艺家李茂宗带来现代陶艺的信息。80年代后许多外国陶艺家的展品渐渐被中国陶艺家知道,中国陶艺家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美国陶艺家温·黑格说“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今天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陶艺运动。”

对现代陶瓷工艺的剖析


陶瓷工艺已经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彰显着古老文明的神圣底蕴,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理性。陶瓷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在于它精致灵巧的外型设计和充满神奇幻想的釉色, 当然也与它独特的材质有关。陶瓷的设计理念不断的随着人类的观念和需要而发生变化,以满足了人们在艺术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一、现代陶瓷工艺的简介

纵览整个工业化世界, 到处充斥着冰冷的机器发动机的声音,而艺术就好比是人们心理寻求静谧祥和的一片沃土。陶瓷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发挥想象的空间,以实现他们个体精神的追求。陶泥只是作为现代陶瓷工艺的物质载体,其主要表现得却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态。虽然它仍然以“瓶罐”等容器的形态展现给大家,但是其本身却是一种艺术的彰显,表达着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理解,再加以自由创造和个性发挥。现代陶瓷工艺已经从精致、细腻、对称等古典审美情趣中的到提升,向着随意自由、个性张扬、更具有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古瓷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是也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当代陶瓷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不满足已有的形势,在一定技术上又加以创新和思考,尽可能的将陶瓷工艺把陶瓷工艺的美表现的活灵活现。在这种形势下,就演变出了一些像颜色釉、刻花、贴花等艺术表现手法对工艺品加以装饰,以创作出不同风格和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戚培才以及他的作品。戚培才在多年的陶瓷美术创作设计中,创作态度严谨,技术全面娴熟,在继承和发展景德镇陶瓷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讲格调,初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他擅长花鸟瓷画,兼事综合装饰。艺术上追求简洁造型、单纯色彩、质朴形象、率直情感的表现,注重材质本身自然美的再现。构图设色,落笔思谋,以拙藏巧,韵味隽永。

二、现代陶瓷工艺设计手法

现代陶瓷工艺所要追求的不是物质的实用性,而是一种将形象和感情结合于一体的艺术美,它主要包括陶瓷工艺品的形态美和质地美。陶瓷产品的形态和材质不仅表达着创作者对艺术品的感知,还蕴藏着创作者的情感意识和生活理想。

形态美是构成陶瓷艺术品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工艺品的线条、图画、色釉等装饰。线条装饰主要是通过一些饰物来勾勒陶瓷工艺品的轮廓,力图给人营造一种惟妙惟肖的幻觉。图画装饰手法有绘画和彩绘两种,其非常注重陶瓷“形”与“神”的结合,再加入作者丰富的想象,追求一种栩栩如生的意境美。色釉装饰有着与其他装饰不同的审美特性,例如:白釉系如玉一般纯洁剔透;红釉系似火一样华丽浓重;花釉系则显得五彩缤纷,绚丽耀眼。在现实制作过程中,经常将不同装饰的表现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件陶瓷工艺作品中,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特性。

陶瓷工艺设计的质地美虽然属于陶瓷作品的自然属性,但其中也有部分是人为因素产生的。人们采用不同的创造手法设计出纹理不同,色彩明丽的作品,其具有动态的审美特点。陶、瓷和釉作为陶瓷制品的主要材料,主要通过表面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等传递陶瓷工艺设计的审美特性。例如,陶的质地粗犷厚重、瓷的质地光滑细腻、釉的质地晶莹剔透,这些不同材质的组织特性使得陶瓷产品显现出不同的质地美来。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常常使用重复、渐变、发射等平面构成手法并结合喷釉、蘸釉、刷釉等多种色釉方法来打造独特的纹理,构成陶瓷设计的艺术美。

三、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趋势

当社会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陶瓷工艺在继承中加以创新, 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并且在各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群。其中,尤以景德镇陶瓷最为出名。景德镇瓷器在青花瓷出现后,又相继制作了彩瓷,其中包括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和粉彩,其瓷器有" 白如玉,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的美誉。我国的陶瓷产业占据世界的60%,跻身成为第一陶瓷生产大国。但是大多数企业只注重企业的效益, 却忽视了陶瓷工艺品的艺术设计与创新,以至意大利和西班牙在陶瓷产品设计上略胜一筹。创新不仅仅是响应时代的号召,同样也为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伴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现,中国陶瓷产业要想做强,就必须借鉴国外的创新机制。面对中外文化的各种冲击与融合, 我们必须重新给陶瓷这门艺术重新定位,既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又要具有民族特色。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前进, 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特色。然而我们也要深刻的意识到传统工艺设计不是束缚我们思维的包袱,而是创新设计的根源和生命力的缔造者。

从把握现代整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各个国家的陶瓷工艺都是朝着简约、回归、融合这几个方向发展的。从各个民族陶瓷制品的造型或是花纹图案上看,总体都趋于简约的设计理念,并且大量的结合民间元素与传统元素,将创新和摒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创作出大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许多艺术家们还在陶瓷艺术中融合了许多绘画,雕刻,雕塑等各种制作工艺,打破传统陶瓷工艺代代单传,不外泄的封闭思想,加强了彼此间的艺术借鉴和交流。

总结:陶瓷工艺是一种文化,我们需从传承文化、欣赏艺术、陶冶情操的角度去观赏它,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修为。

景德镇陶瓷工艺设计中的生态问题与解决途径


景德镇陶瓷产业相对于塑料产业及其他产业来说有着相对的优势,但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其生产原料选择、生产过程及后期工艺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生态问题。景德镇陶瓷产业是个消耗大,排放多的传统产业,因此,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仍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法则,主要生态设计方法有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景德镇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景德镇陶瓷的生态艺术设计主要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提高景德镇陶瓷艺术水平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从而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

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型再到施釉、彩绘、干燥、乃至烧成等多道工艺流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些环节又是制陶过程中及其重要不可跳过的环节,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序中,面临着诸多的生态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和植被的破坏,景德镇陶瓷原料的挖掘和开采甚至危及整个生态平衡的保持,加上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及加工过程中都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原料的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粉尘也会污染大气。说到粉尘,在制陶过程中的打磨抛光液会造成粉尘的污染,景德镇陶瓷的原料的不合理的应用及制陶人的水平差异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至此过程中还需燃料和水源。燃料烧过之后变成污染大气灰污染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施釉及洗球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污水直接排除将会污染更多地水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料,这些废料的堆积如: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这些废料的堆积不仅会对土地进行二次污染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解决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生态问题的途径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彻底的兼顾生态效益的理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污染,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于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始终,不断提高生态效益,最终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制陶的各个工序下手,从选材到回收产品的整个过程来规划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降低资源的使用频率和浪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排出。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法则包括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景德镇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这些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冲突。

2.1 避免浪费,精简节约

这一生态设计法则主要针对制陶在选材上这一工序。选材尽量选择最少的原材料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分为不同种类的景德镇陶瓷,主要有日用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陶瓷、建筑卫生景德镇陶瓷等,景德镇陶瓷的分类不同选用的原材料的特性也就不同。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原材料主要有泥料、釉料、彩料等,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的特性来做不同类型的景德镇陶瓷,做到选择准确,避免浪费。让各种材料各尽其能,各自发挥发自的特性与本质。比如日用景德镇陶瓷和建筑卫生景德镇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其功能实用性重于艺术审美性,所以日用景德镇陶瓷应该选择耐高温的泥料和釉彩,用这种材料烧成的成品具有一定的耐酸、碱、盐及大气中碳酸气侵蚀的能力和无铅中毒的危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艺术景德镇陶瓷注重的是欣赏的艺术性,因此在烧制及选材的过程中不用想日用景德镇陶瓷那样的细致化,这样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节省,同时也降低了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原材料的浪费,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让原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生态设计法则就从源头开始贯穿,从而保证了之后工序的生态保障。

2.2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从字面上就可看出主要体现在烧制、施釉等工序中。首先通过技术的提高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此过程中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选择节能型景德镇陶瓷窑炉,轻质的窑炉保温耐火材料及新型涂料可以降低能耗;采用高速烧嘴,用富氧燃烧技术、微波烧结技术、自控烧成技术等对节能降耗也有很大影响;采用清洁的气体、液体燃料等方式。其次,节能减排不单单体现在烧制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原材料的选择上,对制陶的原料进行革新,也可以减少对土地和植被的危害。从别的“地方”索取原材料而不是抗挖掘地下资源,当然,别的“地方”并不是具体的那个地方,而应该是通过提高技术,加快对景德镇陶瓷原材料的研发,可以使危及化危为安。比如利用钢铁工业废渣、磷矿渣、铬盐废渣、粉煤灰、硅灰、稀土废渣、萤石矿渣等工业废弃物,技能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提高制陶过程中的生态效益。

2.3 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

根据生态设计法则的贯穿原则,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循环使用也是一种环保的举措。景德镇陶瓷寿命的长短关乎景德镇陶瓷更新换代的周期,通过延长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来减少景德镇陶瓷产品加工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景德镇陶瓷无论从其物理特征还是化学特征来看,都是一种比较不易保存的物件,如何延长景德镇陶瓷的寿命,必须从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序入手。在制作工序中不能忽略产品的质量问题,选择较好的原材料是提高景德镇陶瓷产品物理特征的本质要求,因此研发高性能的,较稳定的原材料也是迫不及待的。另一方面,在景德镇陶瓷的艺术欣赏水平上。景德镇陶瓷设计专家也要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好的景德镇陶瓷设计品不仅仅是具备功能,还要造型优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生产出来的景德镇陶瓷产品能较长的存在时尚潮流中而不被潮流所淹没。除此之外,加强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大大满足人们对景德镇陶瓷的心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消费者更换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频率,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减少生态环境的重负,促进景德镇陶瓷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2.4 景德镇陶瓷及废弃品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

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景德镇陶瓷成品的回收,由于景德镇陶瓷成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的需求,可以经过回收在改造,使之变成有用的产品;二是对景德镇陶瓷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在利用,减少浪费。通过促进已有的景德镇陶瓷的回收和景德镇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的负荷。在景德镇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主要有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利用这些废料可以生产景德镇陶瓷砖、多孔砖、陶粒、水泥、固体混凝土材料等,对这次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可大大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已有废弃景德镇陶瓷的回收再生产更大程度的减缓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由于这些被淘汰的艺术品并没有套大的外貌问题,只是在欣赏水平上与现代的人们的欣赏水平不相符,因此,可以通过产品的再设计来实现物品的价值。

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过程的明细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坚持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到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始终,从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原材料的开发到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退役,始终采用最环保的方式,来达到最高的生态效果。这样的生态设计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有效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研究


陶瓷工艺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多次担任过重要角色,留下的传世佳品是构成中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其工艺技术发展系统而言,缜密完备却不乏创造力,统筹协作却不乏匠心独运,这样的独特内涵成就了陶瓷艺术自成一格的技术体系,并且深深的影响后世,而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已至瓶颈,返本索源的研究恰逢其时。

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跨度极大,目前可考的陶器出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是世界上最早出土陶器和瓷器的国家,被誉为瓷器的母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独特的工艺理念、创新的技术思维使得中国的陶瓷工艺极富生命力,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体系。这样代代相传的传统陶瓷工艺中包含着最符合天地自然的思想,是现代陶瓷工艺产生的起源,针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使相关从业者深入陶瓷工艺技术思想精华所在,获得更多的创新启示。从今天来看,中国的瓷区虽然不少,但是传承时间最长、从业人员最多、最为闻名的当属景德镇,所以将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是相宜。

一、景德镇陶瓷发展时期概括

1.萌芽期——汉代至唐代。从目前普遍被陶瓷界所公认的文献来看,景德镇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700年的汉代,从中国陶瓷历史来看汉代正是中国瓷器的成熟期,彼时中国的青瓷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并且发明了釉下彩,创烧了白瓷。但是此时关于景德镇陶瓷技术的记载文献非常少,仅仅只是记录了一个时间。

2.高速发展期——宋代至元代。宋代开始,景德镇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事情,留下了无数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影青瓷,其刻花工艺精湛、色泽高雅、胎质细腻,三者完美融合,也是在此时景德镇陶瓷第一次跻身名窑产区。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的工艺基础上烧制成功了价比黄金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开创了彩瓷的新篇章,使得景德镇在所有名窑中脱颖而出。

3.大成期——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成就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的重要转折,景德镇的瓷业经过了近千年的沉积,已经在此时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中国第一瓷区,同时制瓷业也逐步走出了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开始了手工与机械化相结合的时代。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衍变

1.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宋代创烧,初期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釉色泛黄、稀薄,底部无釉,基本没有采用任何装饰装饰;器形处于朝代的过渡期,已有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秀美雏形;在烧制手法上主要采用垫饼匣钵装烧与五代支钉叠烧法并用。发展到宋代后期,景德镇的青白瓷外形胎质细腻、釉光流转、色泽青白莹亮、主要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手法,纹饰精致完整;器形已经完全脱离五代时期的厚重感,俊逸秀美,器物各部分之间过渡弧形极富美感;在烧制手法上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及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

景德镇的青白瓷在宋代由萌芽到成熟,各个时期都展现出了时代风貌,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南宋中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高水平的青白瓷产量越来越少,宋代青白瓷也就此没落,后期元代虽也有但是却远远不及宋代青白瓷的风韵。

元代青白瓷较宋代稍显衰落,但是此时的青花瓷、釉里红是后世多次拍出天价的藏品,其瓷胎洁白、釉质清透、釉色雄浑、底部无釉、画风精致中不乏奔放;器形较宋代相比较为圆壮;烧制工艺上创烧了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里红,使得此时的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明清时期。明代景德镇较前朝来说陶瓷工艺的种类丰富了许多,除了青花、釉里红,还创烧了甜白釉、红釉、青釉、斗彩等等各色彩瓷,釉面更为亮丽、造型丰满浑厚、纹饰丰富、构图疏简、画风豪放;器形沿用了前朝的丰满厚重,但是线条更为柔和圆润,较元朝相比更为庄重质朴;在烧制手法上与宋元时期先绘画后施釉则完全相反,先把瓷坯以高温烧成后,然后绘彩,再用低温彩烧而成。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清代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其品质之精良、造型之繁杂、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其釉色不及明代光亮、画风写意、写实并存、胎体较明朝稍薄,明代露台处的火石红色斑基本已经消失;清朝前期器形古拙、丰满、浑厚,中期秀巧隽永,后期则稚拙笨重。从陶瓷工艺上来说,清朝可以说是集前朝之大成,其仿制工艺足以乱真,且仿制的种类出古入新,无所不仿,且有些仿品工艺超出原器成为传世名瓷。

三、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规律,景德镇也不例外,从民间不起眼的产瓷区到官窑,到举世闻名的瓷都,而今的尴尬身份,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在其中份量几何。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属于手工艺的范畴,其器物形式众多且独一无二,实用与审美兼收。而现代的陶瓷工艺的前期工作全部交给了机械,但是陶瓷器物从成型到烧成的工艺过程中,每一步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陶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千年之久,二者之间形成的美学韵味是现代机械的陶瓷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容易做到艺术化。所以虽然今天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封建时代,但是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却不及前人,缺乏足够的生命力。

陶瓷工艺品该如何保养


陶瓷工艺品是我们在家中常会放置的一种摆饰,其造型多变,历史悠久,十分受大家的喜爱。陶瓷工艺品在长期的放置下,上面容易落上许多灰尘。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清洗,那么今天就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陶瓷工艺品在保养时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

瓷器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专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不要把两件瓷器裸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这主要是避免陶瓷艺术品被碰碎。陈列的时候,尽量避免强烈太阳光一直暴晒。与三五好友近距离把玩品赏时,建议作品放于可旋转的托盘上,用手轻轻拨动转盘,以欣赏作品的每个角度。

在把玩瓷器的时候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取下戒指,因为戒指会划伤瓷器的釉面。器体大的瓶、尊移动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靠住后背,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

瓷器的人物雕塑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雕塑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纤细突出,易损坏。同时在提放雕塑时,忌单手拿雕塑的头部,因雕塑的头部、手大多是直接插进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托住塑像的后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

平时保养,瓷器的主人一定要自己动手,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瓷,因为陶瓷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瓷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有些精细的塑像,可以配制一个透明的玻璃框或亚克力罩子,以免灰尘堆积。清洗当代陶瓷塑像灰尘时候,建议把瓷器浸泡于清水中,加入清洁剂,大约一两个小时候后,用喷淋头冲洗晾干即可。如果器物很贵重,自己又没把握做好,建议请专业的艺术品机构帮忙。

以上就是为大家所分享的陶瓷工艺品在保养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陶瓷是非常脆弱的一个物种,所以大家在保养时一定要多加小心。

陶瓷:陶瓷工艺传与承的辩证关系


在陶瓷工艺漫长的演化进程中,自然而然地触及到今人常挂嘴边的——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本文立足当代,探索古代,试图进一步探析陶瓷工艺在传与承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一、陶瓷工艺的情感表达及重要性

陶瓷工艺看似简单,其实繁复多元,撇开拉坯、利坯等常常听到的,还有许多程序和讲究。它与造型、装饰有所区别,没有那样直接的表达,相对而言更为间接而需要深入品味。如果把造型、装饰等比作雄伟的大厦,那么工艺则是支撑的框架、基石。实际上,和许多手工业一样,制瓷工艺的工具也较为简单,主要还是依靠双手操作完成。而恰恰是因为这种简单,工匠们不得不明确地用感官触碰材料,清楚地了解制作的方法,及时弥补不足之处。所以,制作主体在制作之时,不论直觉还是不自觉地,就将情感和喜好融入到了瓷器之中。

再拿建筑来比喻,如果说材料(砖瓦、水泥)是构成楼宇(生活住所)的物质基础,那么工艺则是将材料转化为楼宇的手段。在陶瓷上,泥土与水便是材料,陶瓷成品则是生活所需品。客观主体(人)在生产陶瓷的过程中,通过所具有的技艺将泥土制作成可用的物件,水缸或碗碟,而这个可用的物件在寄予物质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情感、审美以及文化。这一点上,又与楼宇的真正施工者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陶瓷在制作的过程中,工艺不仅仅是实现器物可以“使用”的过程,也是以此为媒,将泥土(客观的材料)与思想(主观的精神)合二为一的过程。在这个多元的过程中,不管是造型、装饰还是材料和窑火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我们可以打个更直观的比喻,陶瓷的生产就像母亲擀的饺子,美观可口,但更重要的是包含的那份情感,这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制作过程不同于机械地加工生产……因此可以说,陶瓷艺人既是母亲这样的工作者,又是投入情感的艺术创作者。

可见,陶瓷工艺在整个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它是历史的产物,既有传承也有改变,补充和修正从未间断,以达到逐步提高、更趋完善。直到如今,在现代化工业生产陶瓷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不少产瓷区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传统工艺,成为其特点和特长。其中景德镇制瓷工艺可谓其中典型。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在元代时期,景德镇的工匠们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以及举世闻名的青花釉下彩绘工艺。到了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制瓷业再度发展,手工制瓷技艺的体系基本完善,形成了以七十二道工序(非常精细的分工)为主的工艺体系(《天工开物》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二、瓷业传承方式的历史演变

严格来说,工艺应是伴随其载体的诞生而出现的。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那么其工艺应是同等长度。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自然而然地触及到今人常挂嘴边的——传承。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有史可查、有文可考,于是就有类似疑问:匠人作为工艺的灵魂主体,是如何将技艺流传下来的?它又有着哪些历史改变?

《管子?小匡》载:“工之子常为工。”这足以说明在中国古代,大部分生产技艺的流传,多数都是父传子的方式。在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陶瓷业秉承着“世袭”制,乃至到今天的社会,仍然有不少陶瓷艺人将技艺视为传家之宝。以景德镇的配釉为例,一个釉料世家的珍贵配方(如金沙釉、茄皮紫等)是绝不外传的,而且只传男不传女,哪怕带入坟墓均恪守如此规制,这在现今都有着鲜活的例证。其实归根结底,这与长期的封建社会生养民俗是有很大关系的,传宗接代并无过非。这种主流的瓷业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并在当今仍有体现。

封建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端,匠籍户和工役制解体,劳动力出现了本质的改变,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与风行。在工场手工业市场中,为了追求利润,家庭结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从而作坊主开始带徒授艺。就这样,技艺传承的方式开始演变,父子世袭制向师徒传艺转变。另外,在作坊之间,又按照工种或地域形成了行帮体系,各行帮间有排他性和各种限制,但总体来说,比家族世袭制扩大了技艺流传的范围。

历史的车轮行至19世纪,“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废科举、引进科技、兴办学校等却在民间得到认可。资本主义对封建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彻底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手工陶瓷制作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随之转变生产方式,否则无法生存。而生产方式的转变又引发了技艺传承方式的的改变,即陶瓷教育模式的历史性变革——学堂的诞生,以当今著名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中国陶业学堂”为典型,规模与性质都有着根本性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陶瓷教育更是飞速发展,尤其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无论是从办学体制与形式,还是专业设置内容、办学规模和师资情况,都达到空前规模。

三、陶瓷工艺传与承的辩证关系

陶瓷工艺传承的方式见证了世事变迁,而传承什么、为何传承则更显所属时代的风土人情。今人对于传承,尤其在艺术方面,往往会将其与发展、创新联系起来,以表明事物的可持续性。然而,有学者认为“传承”应分开释义,承在前而传在后,所谓承前启后,它本身就有着延续、发展之意。但从另一层面上看,传在前承在后同样解释得通,前朝的传给后代,后代承接前朝,并无不妥。二者的分歧在于,所处时间上的定位不同,是先由前朝传、后代接还是先承接再传于后代。

但不论前后占位,“传”或者“承”都有其继承、选择与开拓性,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们。

随着工业的发展,陶瓷工业产品走进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工业陶瓷加工的严格、精准,主要表现的是物理实用与数字性,在某种层面上存在着机械的冷漠感,与传统工艺制作的陶瓷器物相比,缺少应有的人情味。仍然是妈妈擀的饺子,相比而言,速冻水饺就缺少人性的温暖。故而今天的人们,仍然愿意选择更为怀旧的传统陶瓷器具,因为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饱含着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

有不少人议论,传承是否应摒弃落后的部分?教授杨永善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从工艺美术发展史来认识,陶瓷传统工艺不存在落后的问题,只存在一种技术方式的差别。”

的确,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泥条盘筑成型方法至今仍然沿用,并被众多陶艺家所接受。博士、新生代陶艺家解晓明就常常使用泥条盘筑来制作现代陶艺,并获得一致认可与好评。其原因即是,这种比较简便而且容易掌握的方法,对许多造型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表现力,并无滞后之感。

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技艺方法,便是传统陶瓷工艺传承的意义所在,体现了为何而“承”与“承”什么。那么前面提到,传承本身有着流传、发展的含义,“传”又该作何理解呢?实际上,二者并无具体分界,并伴随而生、相互促进,“承”的具象或抽象的精神内核,同样也是“传”的内容与意义。只不过差异在于,它们根据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以及承上还是启下的对象的不同,所产生的选择、演变也有不同。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概括,就类似于“笔墨当随时代”了。传、承,不是简单的取消,也不是完全照搬,更不是不同领域间生硬地移植。保护、研究、吸收、创新,围绕着传承的课题,永远存在诸多疑虑与思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陶瓷在发展史中,传承技艺尤为重要,其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而传什么与承什么都曾考验着后辈,传与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没有明显区分,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本文,我们在当代的陶瓷艺术实践中,应当明白工艺的可贵与其选择性。我们传承下来的,应当像泥条盘筑一般隽永而富有生命力,无关时间远近。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研究


中国制造陶瓷的历史悠久,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其陶瓷制作精美,实用性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应该归功于中国古代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本文则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从陶器的产生到瓷器的出现、发展、繁荣进行简要的概述,以加深对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认识。

所谓陶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陶器,二是瓷器。陶器比瓷器出现的年代要早很多,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最早的瓷器则出现在商代以及西周年间,这个时候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因为技术不够成熟,胎色以灰白居多,而且“瓷器”的表面还有一层石灰釉,与后来的瓷器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制作工艺上,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在陶器的制作工艺上发展而来的。陶是渊源,瓷是传承,二者源远流长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互繁荣。而陶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创造中国古代文明辉煌艺术成就的不可或缺推进力量。早期的瓷器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具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陶瓷逐渐成为一种代表精神文化追求,体现价值品位的艺术品。而在中国古代陶瓷漫长的发展与进步历程中,每一个时代陶瓷都有自己的工艺特点以及不同的艺术文化追求,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制作陶瓷的工艺水准和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特征以及艺术品位。所以对于每个时代瓷器的研究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求,都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与关注,而其中陶瓷工艺这一部分的发展在推动中国古代陶瓷历史的进步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陶瓷的发展史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目前最早的陶器遗址是距今约10000年的地处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以及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当时的制陶工艺极其简单,所用的制陶原料均来自于人类所居住的地方,烧出来的陶器质地松软,是一种粗砂陶,多用于日常生活。

到了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瓷的雏形。而此时的制陶工艺也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陶器的造型开始多变,而且还有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印纹硬陶出现。到了西周,陶器的制作原料从就地取材变成了高岭土,而高岭土中含有少量的Fe2O3,使得制陶烧制温度达到了1200℃。而原始瓷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原始瓷的内外表面都含有一层厚薄不均的玻璃釉,颜色多为青灰色和黄褐色。在瓷胎上一般使用黄绿、青绿的釉进行敷釉。这种原始瓷的吸水性弱,颜色灰白,胎面粗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陶瓷工艺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只是很多陶器上面都刻有一些表示封建等级的文字,诸如“左陶户”、“相邦”等。这可以证明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两汉时期,陶瓷工艺开始出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在西汉,由商周发展而来的上釉制陶公一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个时期的釉的颜色也开始增多,出现了彩绘陶。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南方的青釉瓷烧制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陶分家,瓷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瓷器较原先的陶器,它的外观更加坚实更加致密,胎质更加细腻,釉色也变得澄澈透明,强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青釉瓷的出现与南方越窑,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盛产瓷石,并将瓷石单独运用于胎面的制作原料中。

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一种纷争四起,战乱不断的局面,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摧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陶瓷工艺的向前发展。但是这个时期其他的工艺美术,包括绘画、美术、书法开始融入到陶瓷工艺当中去了。这为隋唐时期陶瓷工艺的发展与强盛了积累了基础。

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期间,北方白釉瓷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制作工艺上,以邢窑、定窑、巩窑为代表的白釉瓷首先在原料的使用以及胎釉的配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与创新。他们在白釉瓷的胎中加入了含有高岭石较多的高岭土或者高岭土。其次,对烧制瓷器的温度进行了小幅度的提高,从原先的1200℃提高到1380℃左右,这要得益于对于烧制炉窑的改进。最后,他们还对装烧工艺进行了改进,从明火支烧发展到了闸体装烧。而在唐朝还出现了为世人所熟知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陶器,它不同于西汉时期的上釉陶瓷的主要原因是“唐三彩”的釉色丰富,包括了浅绿、深蓝、茄紫、天蓝等多种釉色。而且在造型、所表达的主题方面,“唐三彩”要比西汉时期的上釉陶器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如此,唐代还出了制作工艺精美的“彩瓷”,它为后来的色釉和彩绘装饰陶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宋朝,中国陶瓷工艺开始迎来一个鼎盛时期。不管是胎质、釉料还是制作技术、所表现的主题方面都较前一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烧瓷技术开始日臻完善,并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窑系。包括磁州窑、龙泉窑、越窑等,以及闻名中外的宋代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官窑。而宋瓷最为人称道就是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譬如钧窑的瓷釉就是一种红釉,它给人一种珠圆玉润、吉祥喜庆、大方典雅的东方美感。再者就是宋瓷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不同的领域,在前人传统的划花、印花以及刻花的装饰技术之上增加了毛笔加绘的新的装饰工艺,使得瓷器的纹饰流畅奔放,极具动感,看起来流光溢彩,非常富有艺术特色。也正是因为这种问世技术的创造,使得宋瓷装饰手法极大程度地向绘画倾斜,从而导致瓷器纹饰所表达的主题,所刻画的人物,所展现的题材呈现五花八门之状。而在宋朝最为重要的一个制瓷地点——景德镇,在对后来的陶瓷工艺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景德镇是从五代开始烧制瓷器,到了宋代,景德镇开始烧制大量的青白釉瓷,同时在质量上也有很高的标准,使其在窑极其多的宋朝争得一席之地,并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窑场之一,这为景德镇后来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陶瓷工艺发展到元朝,外销瓷的数量大增。而大多港口集中在南方,这就促进了南方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发展,而北方瓷窑逐渐走向衰落。这个时期,在陶瓷工艺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就属景德镇窑了。景德镇窑在这个时期,首先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次配方”方法,提高了瓷器烧成的温度,同时减少了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变形的情况,使得制造大型瓷器成为可能。其次景德镇烧制青花瓷的工艺走向成熟,实现了以氧化铬着色的釉下彩青花和以氧化铜着色的釉下彩釉里红两者结合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色虽单一,但是并不显单调,是一种粗细有质、精美绝伦的瓷器。

到了明朝,景德镇瓷器开始全面发展,煅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景德镇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烧制中心。在陶瓷工艺上面,完成了以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斗彩。其中以明成化斗彩最为瞩目,它颜色鲜亮、釉面圆润如玉,纹饰生动形象,制作精良。还有明万历的五彩瓷、黄绿紫相映成趣各增奇妙的素三彩,这是清朝康熙五彩瓷以及雍正粉彩瓷兴旺发达的基础。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制作工艺精良、艺术表现丰富多彩,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依旧熠熠生辉。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由于篇幅有限,文中很多地方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诸如清朝的五彩瓷、宋朝不同窑系之间的风格差异等,笔者将会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推进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研究。

今天,你给你家的陶瓷工艺品保养了没?


对于陶瓷,相信很多人听过景德镇的陶瓷,景德镇的陶瓷可以说是远销海外了。但是众所周知,陶瓷属于易碎品,所以有很多人买了一些陶瓷工艺品就直接摆在家里,也不去动它,最多就是上面积灰了拿布擦下,以为那样就可以了。但是事实是,陶瓷也是需要保养的,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关于这方面的概念,所以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下关于陶瓷工艺品的保养,希望大家能好好爱护自己家的陶瓷工艺品。

1、瓷器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这主要是避免陶瓷工艺品被碰碎。

2、在把玩瓷器的时候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取下戒指,因为戒指会划伤瓷器的釉面。器体大的瓶、尊移动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

3、瓷器的人物雕塑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雕塑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纤细突出,易损坏。同时在提放雕塑时,忌单手拿雕塑的头部,因雕塑的头部、手大多是直接插进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托住塑像的后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

4、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瓷,因为陶瓷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瓷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

看了上面那些陶瓷工艺品的保养小窍门,是不是该去给你自家的陶瓷工艺品好好保养一番了呢。希望这些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的陶瓷工艺品有一个更长的寿命,更好的外在形象哦!

景德镇陶瓷前身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


临川白浒窑,位于今抚州市临川区城西四公里的红桥镇白浒渡,崇仁河紧靠窑址的山坡由西向东流入抚河;窑址依山靠水,水面交通极为便利,为瓷器的销售提供了条件;早年此地树木茂密,多以松木为主,为瓷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瓷土丰富,为瓷业生产胎土。

临川白浒窑绵亘2公里,这些瓷窑在白浒窑毛家村《白浒毛氏族谱 》的南宋绍兴五年(1135)旧序记载中可得到印证:“宋元丰元年(1078)毛姓氏迁来此地一日出游汝西,车过浒渡,……而问曰:‘斯何地也?’当地人答曰:‘白浒渡,又曰白浒窑也。’”证实该窑早在北宋之前就已存在。事实上,早在唐代,临川白浒窑就颇具规模。

古代的抚州府陶瓷制作和烧炼非常发达。著名的《景德镇陶录》一书曾高度称赞抚州的制陶艺术,临川白浒,南丰白舍,金溪小陂三窑所产生的陶瓷,可以和景德镇陶瓷媲美,因而被载入《中国陶瓷史》。

宋时,江南西路临川白浒窑、金溪小陂窑、南丰白舍窑三大窑场均为当时国家的重窑。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

1950和1960年,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调查工作中发现白浒窑废墟上散布的瓷片、窑具等遗物甚多,许多青瓷碎片,胎色青灰,釉色黄绿,通体施釉,均开冰裂片,具有典型的南朝、隋代青瓷特征;而碗则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其余的则具备宋代器物的一般化特点。

元代,临川云山一带已发现高质量高岭土,白浒窑的瓷工逐渐北迁至云山(临川境内,现有窑厂)。临川白浒窑与景德镇同时出现元青花的烧造工艺。

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明、清两代,临川优秀的陶瓷工人大量奔赴景德镇,当时在景德镇的陶工三人中就有一个临川人。临川陶工的流失使临川白浒窑制瓷业受到冲击,发展逐渐缓慢,但民间窑厂依旧传承着宋元以来的制瓷工艺。

清光绪32年(1906年)由李家渡私人开采加工经营临川高岭土,生产陶瓷原料,矿名为“华营公司”。

20世纪50年代,临川陶瓷厂正式投产。

1975年1月,设在江西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这套弥足珍贵的“毛瓷”精选陶瓷原料,就是临川砂子岭高岭土。

1977年9月,临川青花仿古瓷厂在熊开生的具体指导下生产民间瓷器,后来逐步发展到制造青花仿古瓷,1980年打入国际市场。传统的产品“青花瓷六方凉瓶”曾荣获抚州地区科研项目一等奖。此处还有150件八仙踏八怪爆竹瓶,100件鹤同春观音瓶等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是很好的艺术珍品。

2012年,临川陶瓷工业园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以白浒窑为代表的临川陶瓷从手工制作工艺到现代化制瓷工艺的飞跃。

临川白浒窑为江西打造瓷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后代景德镇小陶窑升级成大瓷窑的兴起,输送了大量优秀的陶瓷技术。白浒窑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为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为临川赢得了声誉,同时也为“先有白浒窑,后生景德镇”之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名冠全球,这与当年的白浒窑的技术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临川白浒窑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耗时多、劳动强度大,产量和成品率低,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其制作精巧精美,构思奇特,在制瓷工艺中独树一帜,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2010年,张志刚先生受江西省文化厅委托,在北京宋庄策划首届江西艺术节暨红土地当代艺术文献展。展览期间,张志刚特意将白浒窑艺术陶瓷与景德镇艺术陶瓷同台展出,白浒窑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首都艺术界及各国大使的一致好评。

2013年底张志刚先后向抚州市临川区第一文化馆、抚州市临川区文体广电局提交关于保护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的项目申报。

2014年初,抚州市临川区政府正式将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列入临川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14年3月,经江西省文化厅、抚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及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批准,在临川区下聂村张志刚陶瓷工作室正式成立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

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的建成,对加强临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习所将聘请有专业特长的老艺人以“带徒传艺”的方式生产、献艺,并与国际陶瓷机构交流合作,以期达到“融文物保护、手工制瓷工艺展示与生产于一体”的目的。传习所建成后,以“非遗”项目为载体,以文化交流与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吸引本地、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临川古老的制瓷工艺,感受古临川的文化内涵,据此让更多的人了解临川文化,热爱临川文化,弘扬临川文化,同时热忱欢迎广大瓷艺爱好者加盟,共襄盛举,将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发扬光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