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古董 > 导航 >

古董瓷器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真品与赝品

古董瓷器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真品与赝品

古代瓷器古董 毛瓷器鉴别真品 古代著名瓷器古董

2020-06-29

古代瓷器古董。

中国古代瓷器一直是收藏和拍卖主流古董和古玩艺术品,也是成交量最高的,但是瓷器官窑一直都有赝品出现,无论是古玩市场上还是收藏网站上都有销售赝品瓷器,那么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从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瓷器的真品与赝品。

瓷器鉴定真品与赝品从瓷器的原料与鉴定,瓷器的断代,瓷器的造型,古董瓷器的纹饰,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青花瓷器的款识来介绍。

古代瓷器的纹饰及器物款识,其画法和刻法多自然流畅,赝品瓷器尽管笔法熟练,但难免生硬、呆板,釉色和烧造工艺都有区别的。古瓷的彩绘,颜色沉着含蓄,彩与胎的覆着粘接自然。但是赝品瓷器后加彩的器物,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别鲜艳,光泽度强,显得刺目。古瓷中器物表面有一层银光色,很自然,这种自然银光赝品的新瓷器无法仿制。古瓷上金彩的颜色也不一样,清代道光十年(1840年)以前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是用金粉描绘,金色深沉,稳重。1840年以后仿制的古瓷是用金水描画,虽光泽度好,但不如以前的色深。

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

出土古瓷上的土锈会浸入瓷质内部,与瓷釉紧密结合,不易剔除。伪造出土瓷器上的土锈,有的是用胶与土混合粘上去的,如未用胶,则土锈质松,浮而不实,稍加碰击,锈斑就会刮落下来。

古董瓷器因年代久远,器物釉面光泽深厚温润,光由内发,这种光是自然形成的。

赝品仿造的瓷器往往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说叫做“生性”,即使用消光剂或其他方法去掉表面浮光,也不会呈现古瓷温润的酥光。

中国的陶瓷业生产有着八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名窑迭出,佳作不断。自元末明初以来,在古陶瓷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此即为人们习称的“仿古瓷”。产生仿古瓷的原因,或出于崇古意识,或因对于古瓷艺术的爱好,变有因牟利而为者。明代仿古瓷的生产已形成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形成了仿古瓷的三个高潮期,其仿品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技艺精湛,维妙维肖,真伪难辨,给我们识别和研究古瓷带来很大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为了普及古瓷研究的辨伪知识,我们特从故宫博物院藏瓷器中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采取真品与仿品对照的方式进行展示,以供各界观众研究鉴赏,用作辨别古瓷真伪的依据。

第一部分:明代仿古瓷

明代仿古瓷的兴起与当代皇帝的复古意趣有密切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汉族文人试图恢复宋代理学发展的盛势,以重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这一思潮亦影响到封建君王的艺术品味与追求。明宣德皇帝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和哥窑瓷器。存世的署“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仿宋代汝窑盘、仿宋代哥窑碗等就是这种精神追求的物证。其后的成化皇帝继承这种精神追求,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宋代官窑和哥窑瓷器,制品的种类更为丰富。

明代中晚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制瓷业中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许多民间窑厂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力摹仿宋代名窑瓷器。同时,由于宫廷对明代前期名窑瓷器的偏爱,还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永乐、宣德、成化瓷器。这一时期仿制的宋代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及仿明代前期名窑的青花、斗彩、红绿彩、白釉和红釉制品等,使仿古瓷的生产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第二部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古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古代制瓷工艺达到历史上的巅峰。这时期的仿古瓷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的督陶官唐英,不仅本身精通制瓷技术,对前代名窑瓷器有精深的了解,而且积极组织力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仿古瓷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瓷器的创新品种。

此时期的仿古瓷十分丰富,主要有仿青花、仿釉里红、仿五彩、仿斗彩、 仿红彩、仿绿彩、仿红绿彩、仿红釉、仿蓝釉、仿黄釉、仿白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仿定釉、仿钧釉、仿龙泉釉等制品。这些制品或刻意摹仿前代名窑瓷器,或将仿古与创新融合在一起。仿古固然十分酷肖,而与创新的融合则以产生出许多新的工艺品种,使当时的瓷坛呈现出生机勃发、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三部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仿古瓷

清代晚期,随着宫廷文物的大量流失,以赢利为目的的古玩商行迅猛发展,一些古董商趋时牟利,大兴作假之风,致使仿古瓷不断涌现,其间又以光绪时期为甚。光绪仿古瓷以仿清代康、乾时的官窑瓷器为主,如今康熙青花、五彩、素三彩以及洒蓝、豇豆花、孔雀绿、茄皮紫等;仿乾隆青花、粉彩、斗彩、霁红釉等。另有仿元代钧窑瓷器、仿明洪武清花大碗、仿明永乐青花压手杯等。其中以所仿大件器物最具特色。

民国承晚清遗风,古玩行业繁荣不衰,促使瓷器仿古进一步兴盛。此时仿古瓷生产不仅仿古的年代长远,而且种类繁多,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光绪官窑瓷器,无所不仿,其中最突出的是仿宋代龙泉青瓷,仿明宣德青花,仿清代康、雍、乾粉彩、珐琅彩以及胭脂水、郎窑红、豇豆红、粉青釉等。

第四部分: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仿古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国强民富,沉寂多年的文物收藏之风重又兴起,拍卖公司大量出现,收藏队伍不断扩大,古陶瓷接二连三地被拍出天价,从而刺激了陶瓷的仿古作伪之风再度兴盛。上至新石器时代彩陶,下迄民国瓷器,几乎无所不仿,其品种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较为常见的有仿六朝青瓷,仿唐代鲁山花瓷,仿唐三彩,仿宋代耀州窑青瓷、磁州窑瓷器、建窑瓷器、吉州窑瓷器、景德镇影青瓷以及仿汝、官、哥、定、钧窑瓷器,仿辽代瓷器,仿明代德化窑瓷器,仿元代及明、清各朝景德镇瓷器等。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著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比对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很多珍贵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

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

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鉴定明代瓷器从5方面入手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鉴定明代瓷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鉴定明代瓷器从五方面入手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鉴定明代瓷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粤语电影网。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紫砂壶收藏鉴定的几个方面


紫砂壶收藏鉴定的几个方面

泥料胎土

色象、颗粒度及光泽肌理。不同年代的不同矿脉各有特点,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

造型风格

各个时代对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均有特定的标准,造型风格,整体的比例,嘴、把、钮的配制存在着差异。

工艺手法

工艺手法即使是同一师傅传授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气质神韵

最重要的标准,名家之作,由于独具高超的艺术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巧,以及对泥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窑温的把握,其佳作自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韵。

印章款式

印章款式是判断真假的一个因素,但现代造假技术可以以假乱真,不可全信。

分辨新旧

流传至今的真旧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朴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难得到,旧的若属真旧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层自然的光泽,是由于久经盘玩,慢慢地透出来的温润光泽,被称之为"精光内蕴"新器造旧,决无此特点,分辨新与旧时,要特别谨防新器造旧术的欺骗,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素质.

提防拼凑

真旧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残损崩裂.由是出现了各种修补拼凑术,如用蜡补缺.粘合后,再涂泥作色的;以陶泥仿制,拼合后,再作旧的;加彩紫砂腿色,以颜料添补的;器物残损,以金属片镶包,或以玉等嵌替的等等.鉴定时,只要留心并细致查看,就会惊异的发现修补拼凑的痕迹,而且"虚位"很多,因为经过修补.拼凑.调色后的紫砂器,其形制.色调.质地,与愿器皆不可能完全相同,总有差异,并或多或少的丧失了原作的风貌和特征.

器形质地

紫砂器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时代的烙印和标志,概要归纳有以下的主要特征:明代比较注重器形,紫砂器的造型高雅朴拙,器物较少有装饰,故以素朴为主;清代前期,紫砂的造型丰富奇特,注重器物的装饰.加彩.堆雕等异彩纷呈;清代后期,紫砂的造型趋向简化,多取平面,注重雕刻诗词书画,器物的"文人"化味很浓.紫砂器的质地,有粗幼之分,粗糙者不受欢迎,细腻油滑者为上品.一般讲来,名家之作,精工细雕,胎质比较细腻,表面皆较平滑.

题字用印

紫砂器题铭,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于龚春壶把下刻"供春"二字,其后盛行.在紫砂器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陶艺大师的题铭风格亦不相同,鉴别时,应当明察秋毫.制砂者署名.制名,是在明清之际才出现的;真正流行在器上镌刻诗词的,始于清代后期的陈曼生,以后蔚然成风.

如何鉴定古董瓷器


如何鉴定古董瓷器?古董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如何鉴定古董瓷器呢?

一是眼力鉴定:此种鉴定方法是通过一些对于瓷器有丰富研究以及鉴赏经验的鉴定专家或资深收藏者来进行鉴定。通常在鉴定古董瓷器可以通过瓷器的款识、器身上的纹饰、器型、胎釉等方面入手。

款识:每个朝代款识的书写都不相同,官窑跟民窑的款识也是不相同,现今的传世藏品以及仿品都是以明、清两代的瓷器较多,这些明、清的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年代特征。比如说,明代款识就有“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所以,款识是鉴别断代的方法之一。

胎釉:古有“胎为骨,釉为衣”的说法。我们在鉴别胎质的时候,可从器物底物没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炼的纯净度以及烧结的缜密程度。因为每个时代淘炼的方法有区别,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国时期,胎土中的金属含量以及杂质为较多。

器型:每个朝代因为民风不同,在器型有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明大粗”的说法,明代风格相对比较粗矿,在于器型上也是比较喜欢粗矿型的,旁边器型都会比其他年代来的大粗的感觉。

纹饰:每个朝代根据当时的民风,特别是当朝帝王的喜好,会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器身纹饰的题材、内容、手法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固然,纹饰也是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明代初期,永宣时期的瓷器中的青料会有晕散以及下凹的斑痕等当时特有的现象,这是后代的仿品都无法准确仿造再现。清朝雍正时期仿的永宣年间的器物,通常会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的方法来刻意仿较永宣青花的效果,但是因为钴料的不同,也就没办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端。又比如,成化斗彩瓷器的纹饰当中有种“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现象,画人物时衣服的纹路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同着着单衣。这些细微的时代特征,通常会被后朝及现代仿造者忽略。

二是仪器检测法:除了判断瓷器表面特征之外,还可以结合科学的检测,来对瓷器的化学成分进行数据品对,仪器检测相对于专家鉴定就更有权威性,但不同的检测技术也会出现的不同的时间距离偏差。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7)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鉴定陶瓷 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7)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