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吉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吉州窑玳瑁釉碗

宋代吉州窑玳瑁釉碗

吉州窑瓷器鉴别 耀州窑瓷器黑釉鉴别真假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2020-06-29

吉州窑瓷器鉴别。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始于五代,兴盛于宋,所烧瓷器品种极为丰富,如白釉器仿定窑,青釉器仿龙泉窑,白釉彩绘及黑釉器可与磁州窑、建阳窑产品相媲美,其中尤以黑釉器变化多端,如玳瑁釉、树叶纹、剪纸花纹、描金彩绘、剔划花纹、黑釉褐斑、白斑及蓝斑等各具特色。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

宋代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凤纹碗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凤纹碗高6.1、口径15.2、底径4.6厘米。口微敛,斜腹壁,小圈足。通体黑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其装饰手法新颖,碗内釉面饰等距三个剪纸贴花凤凰纹,凤纹展翅飞舞,生机盎然,碗外则饰以玳瑁釉。一器物上集两种装饰技法,而且均为吉州窑新颖超群之技艺,可见当时制瓷工匠的创新构思和卓越技艺。

宋代玳瑁釉吉州窑碗

宋代玳瑁釉吉州窑碗高5.4、口径11.2厘米,口沿微内敛,斜壁,小圈足。内壁饰剪纸贴花菱形花纹,外壁饰玳瑁釉。圈足无釉,露出黄白色胎。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蜿蜒浮现,似行云流水,宋代称它为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

宋代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代吉州窑瓷器鉴定之观釉篇


吉州窑是唐宋时期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历史悠久,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弱,延烧时间约五百年。

南宋,吉州窑剪纸纹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宋,釉上彩绘花卉纹盏,江西省博物馆藏.

南宋,釉上彩绘如意云纹盏,1975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南宋,釉下彩绘花卉纹长颈罐,星子县宋墓出土,星子县文物管理所藏.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吉州窑之木叶天目碗。

千变万化吉州窑

吉州窑由于无法改变瓷土中含砂量大的事实,形成了重釉轻胎的生产习惯,在坯胎制作上较为草率,刻意追求釉色变化,博采众长,丰富多变,各地窑场主要瓷品的釉色在这里几乎都有生产,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褐釉、绿釉和琉璃器,以黑釉为大宗,在同时期各窑场中釉色最为丰富。各种釉色瓷器烧造的大致情况是:唐、五代主要烧造酱褐、青灰釉和乳白釉瓷;北宋时,酱褐、青灰釉瓷停烧,乳白釉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新创黑釉瓷,并成为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

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吉州窑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也是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装饰工艺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并延续到元代,是顺应宋人斗茶风习而产生的。吉州窑黑釉因含铁量比其他窑口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相对要高,故烧成后,釉质肥厚莹润,黑色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釉薄处表现得更为明显。器型有罐、瓶、壶、碗、盏、碟、钵、盆、粉盒、炉等。

乳白釉瓷是吉州窑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产品,从晚唐五代创烧,一直延续到元代,胎质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黄,薄釉不及底,底足切削较粗糙,底有平底、宽圈足和窄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厘米以上,装饰以印花为主,器型有碗、罐、壶、钵、盏等,以各式碗为大宗,均系日用粗瓷。

宋,釉上彩绘花卉纹盏,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南宋,釉下彩绘花卉纹盖罐,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南宋,釉下彩绘兰草纹瓶,江西省博物馆藏.

吉州窑满天星纹瓷瓶,2010年南京雨花台区石子岗宋墓出土。胎色浅灰,通体黑釉,黑釉地上排列规整的白色星点纹,色泽黑白分明而无晕散,宛若夜空下闪烁的点点繁星,堪称吉州窑中的精品。

南宋,黑釉玳瑁纹长颈罐,1975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宋,黑釉虎皮纹盏,江西省博物馆藏.

南宋,黑釉剔花折枝梅纹梅瓶,江西省博物馆.

南宋,黑釉剔花折枝梅纹长颈瓶,1972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博物馆.

宋,黑釉鬲式炉,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吉州窑还生产一定数量的绿釉瓷,以铜为着色剂,含有少量锡,釉面光润,呈色纯绿,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主要器型有枕、盆、碗、盏、碟、瓶、壶、炉、器盖等生活用品和筒瓦、鸱吻一类建筑构件,以各式枕为大宗;装饰手法上,盘、碗等以印花为主,枕则以刻划与印花相结合,塔则雕塑成型。

吉州窑绿釉瓷,有确切纪年的是1986年安徽省黄山市新年乡三保村北宋宣和三年(1121)沈格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两件八角形绿釉枕,米黄色胎,其中一件枕面饰荷花纹,底部有“真郭家枕”戳记,另一件枕面饰蕉叶纹。绿釉瓷胎质较其他釉色瓷更白,但由于烧成温度较低,胎体瓷化程度低,胎质更显粗松,釉色莹亮,个别器物有剥釉现象;纹饰以釉下刻花、印花装饰居多,常见纹样有弦纹、蕉叶纹、圆圈纹、缠枝牡丹纹、水波纹等,风格简练直率;器型有钵、枕、炉、建筑构件等,以枕为大宗。

南宋,绿釉“刘家印号”款蕉叶纹如意形枕,1982年吉水县南宋张宣义墓出土,丰城市博物馆藏.

南宋,绿釉蕉叶纹如意形枕,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1964年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出土。通高32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3厘米。上半部盖塑成蹲踞的狮子,狮侧目昂首,尾巴上翘,蹲在莲蓬果上,狮颈部挂有三个铃铛,前足踏彩球,姿态雄健,生动活泼。下部台基塑成一莲花须弥座。莲瓣有的特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胎,别有韵味,绿釉肥厚光润,造型和装饰颇具匠心,安徽省博物馆藏。

从工艺特征断年代

在施釉方面,吉州窑除木叶纹和剪纸贴花等工艺精致的瓷器外,一般釉层薄,器外壁施釉不及底,少见流釉现象,琢器釉层较薄,器内壁多不施釉。北宋及北宋以前,为了防止粘釉,器物均施半截釉;南宋时期,使用窑钱(垫圈)来保持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有效地防止了粘釉,这样器物外壁只露少许胎,即通常所说的釉不及底;南宋中后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窑钱趋薄,使得器物内外壁满釉,仅圈足内露胎。因釉料稀,施釉薄,黑釉瓷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受釉冷却快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纹和许多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但置入水中后,水分会迅速填满釉层表面的毛孔,釉面就会显得浑然一体、晶莹剔透。

从釉面特征看新老

老瓷使用天然矿物釉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之年深岁久,多有使用磨损痕迹,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瓷,器表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原料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过蚀法,仍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显得扎眼。

南宋,黑釉剪纸贴花凤蝶朶梅纹盏,江西省博物馆藏。

南宋,黑釉剪纸贴花福寿康宁纹盏,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宋,黑釉窑变纹盏,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宋代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欣赏


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规格:高4.6cm、口径10.7cm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古时吉安又称吉州,吉州窑因此而得名;又因为是在永和镇,故又名永和窑。它也是黑釉系著名窑场之一,其黑釉盏如玳瑁盏、木叶贴花、剪纸贴花、兔毫盏都是一时之选。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之一。它始烧于唐代末年,鼎盛期是从南宋至元代的初、中期,衰落于元代末期。吉州窑所在地虽没有优质瓷土,但能在产品的种类和装饰上下功夫,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立于陶瓷行业数百年。吉州窑产品很丰富,有青釉器、印花白釉器、白釉釉上黑褐彩绘器、绿釉器、黑釉器等;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印花、剔花、彩绘、剪纸贴花、堆塑、木叶纹等。其中以黑瓷最为有名。

吉州窑黑瓷包括虎皮斑、玳瑁、油滴、鹧鸪斑以及上面提到的剪纸和木叶等。中国黑瓷在日本又称天目。相传宋、元时期,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把从浙江天目山得到的福建建窑黑釉瓷盏带回国去,遂称之为天目。日本人按不同的花纹和色泽把黑瓷分为油天目、玳瑁天目、木叶天目、珠光天目等。他们还把日本自己烧的黑瓷称为濑户天目,朝鲜烧的黑瓷称为高丽天目。由于日本学者对中国瓷器素有研究,致使中国学者引用其观点、称呼时亦称黑釉为天目。

这件木叶纹盏,体现了吉州窑的特有风格。制作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瓷器坯体上,烧成后即成为木叶纹。木叶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叠加。所用叶子有人认为是桑叶,也有人认为是菩提树叶。经过这样加工过的黑釉碗,有一种质朴的野趣。这种制作工艺很少流传下来,对于它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吉州窑黑釉花口瓷器盘和碗


吉州窑以黑釉瓷著称,尤其是“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喜爱。胎质灰白较细。以碗、盏、碟、钵为多。釉色白中泛青黄,釉薄不及底,今天我们不介绍大家都知道的名品,介绍两件素胎吉州窑瓷器。

吉州窑黑釉花口碟

吉州窑黑釉花口碟通高3.6、口径13.3、底径5.9cm,瓷器呈花瓣形敞口,斜弧腹,矮圈足。内出筋。内施满釉,外釉黑釉至足部,黄白色胎。

吉州窑黑釉花口碗

吉州窑黑釉花口碗通高6.3、口径14、底径4.3cm。吉州窑黑釉花口碗花瓣形敞口,斜弧腹,圈足。内施满釉,外施黑釉至足部,有流釉现象,黄白色胎。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是一尊仿先秦青铜鼎式炉,在吉州窑的产品中比较少见。吉州窑地位突出,时有“北磁州,南吉州”之说,影响较大,产品通过赣江而远销海内外。《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吉州窑始创于晚唐,兴盛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落于元末明初,前后约600年。元末明初刊行的《东昌志》云:“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制。”此说比较靠得住。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高9厘米,直径11厘米,炉口平沿外折,中腹微鼓,三只带弓弧形矮足,露出胎体,底部为灰白色,上面有些粘贴得很紧的红壤,虽经冲刷但依旧保留着,可见此炉应为出土之物了。炉身以黑釉为主色调,黑釉施至底部,釉汁莹润,釉面光洁,器型规整,制作精细,别具雅趣。内胎不施釉,拉坯痕迹明显,刀法简练,瓷土淘洗不够精细,可以看到一些杂质,胎体略显得粗松一点。

黑釉不是特别令人喜欢的色彩,历代产量不多。在我的印象中,除浙江德清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比较著名外,其他窑口只是零星地烧造。入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当时社会上饮茶、斗茶的风气盛行,从宫廷到民间多喜用黑色茶盏作饮茶、斗茶的器具。斗茶时用半发酵的茶饼碾成细末,置碗盏中,使用初沸之水加以点注,水面浮起一层白沫,用黑盏盛茶便于观察茶沫白色,衡量斗茶的胜负。这在南宋烧制盏碗的建窑遗址也得佐证,吉州窑遗址出土大量黑釉茶盏也足以说明了。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明的,黑瓷和青瓷釉色的呈色剂都是氧化亚铁,恰当控制氧化亚铁就能烧出美丽的黑瓷和青瓷。黑瓷黑如漆,经化验氧化亚铁含量达8%左右。这些黑釉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给人奇特的美感,它将人们的思维带进了广阔的空间。

吉州窑遗址离吉安市并不远,才18公里。千里赣江经过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骤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州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永和镇同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为宋代三大名镇,当年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华之地。我曾前往永和镇古窑遗址考察,仰望窑址旁那座高高耸立的本觉寺塔,斑斑驳驳,显得古朴而挺拔,为吉州窑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街巷小道用废匣钵片嵌砌成各式各样图案花纹,纵横交错,尽显古瓷城的风貌。

我发现吉州窑瓷器制作有些特点:施釉往往不规则,在胎脚和圈足处露出胎骨,露胎处时常可见修胎时不工整的用刀痕迹和生硬的棱角。这样的缺憾,成为吉州窑器物的重要特征,而一般的仿制品则刻意要将瓷胎修饰得平整漂亮,缺少了自然粗犷的韵味。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代表了吉州窑在黑釉烧造工艺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吉州窑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的瓷器窑场之一,其烧造的瓷器品种繁多、特色鲜明,其中一类以木叶纹装饰的瓷器别具特色,本文就来介绍一件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该盏(图1)高5.5、口径11.5厘米,敞口,束颈,深腹,浅圈足。盏内外通体施黑釉,釉面较光亮,底足露胎,显灰黄色胎体。这件小盏最大的特点是盏内壁装饰一片完整的木叶纹(图2),叶脉清晰可见,叶边还有些许窑变釉。

据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载:“吉州窑,宋时吉州永和市窑,即今之吉安府卢陵县。”历史上吉州窑窑址的位置是很明确的,解放后当地文物部门也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吉州窑的面貌已比较清晰。吉州窑创烧于五代时期,主要烧造酱釉瓷和白釉瓷,北宋时烧青白釉、白釉、黑釉和绿釉瓷,但产量均不大。南宋时期是吉州窑最繁盛的时代,品种主要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白地褐彩、绿釉等,其中产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福建建窑的黑釉瓷盏闻名天下,同时北方河南很多窑场也烧造黑釉盏。宋代黑釉盏大量出现,究其原因是当时斗茶风尚的流行。宋徽宗赵佶就曾在其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也在其茶学著作《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南宋吉州窑的黑釉盏,风格上继承了北宋建盏的特点,比如盏形大体呈斗笠形。另外,吉州窑黑釉瓷器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有剪纸贴花、木叶纹、玳瑁釉、剔釉填绘等。下面重点来介绍“木叶纹”。

木叶纹装饰的做法是:在器物拉坯成形后,将一片树叶贴放在器物表面,之后施釉入窑烧造。经过窑火、高温,树叶便基本被烧毁,但树叶的纹理会清晰地显现在釉面里,形成优雅、逼真的木叶纹。吉州窑木叶纹装饰,一般多见于茶盏的内壁,在浅黑的釉地上装饰一片深秋的黄叶,充满悠远的意境。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片飘落于宋人饮食器具中的叶子,更是历史飘落的智慧。这是陶工们在劳作生息中用心灵与自然融合的境界美,是简约单纯的艺术美。”而从已知瓷器窑址发掘情况来看,只有吉州窑采用木叶纹装饰,可以说在中国陶瓷史上它也是独树一帜的。

吉州窑产品中还有一类剪纸贴花产品,与“木叶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将剪纸出的形状贴放于器表,施釉后入窑烧造,在窑火中剪纸被烧去,而剪纸的纹饰却留存在釉层内,这便是有趣的剪纸贴花装饰。剪纸贴花来源于民间艺术,而木叶纹则源于生活实践,吉州窑工匠们别具匠心地将这些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可谓构思新颖,创意独特,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是吉州古陶瓷代表瓷器之一,深黑的釉面上,镶嵌着几片纹理清晰的树叶,注入茶水,盏壁上的叶子飘然水面,美不胜收。木叶天目的制作工艺是在生坯上施黑釉作底釉,用经过浸泡腐蚀除去叶衣、只留叶茎和叶脉的叶片,沾上浅色面釉,平整地贴在盏壁,经过窑变,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其树叶取材以桑叶、杨树叶为多,亦有樟树叶、皂角叶、豆荚叶、桃树叶、柚木叶,几乎吉州窑遗址附近的树木叶子都被利用。

吉州窑遗址地处吉安县永和镇,首尾10公里之遥。这里水路交通便利,上溯赣州,下达南昌,具有古代瓷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吉州窑始烧于唐代后期,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衰废于元末明初,终烧已有700年。

吉州窑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烧造工艺,其中,简朴素雅的木叶天目瓷堪称一绝。吉州窑地处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永和镇古称东昌城,后被废而以永和镇取代。在宋代,永和镇由于吉州窑瓷业的兴旺和繁荣而为“天下三镇”之一。一般认为,吉州窑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停烧于南宋末年。吉州窑(永和窑)遗址所在地与吉安市相依在赣江的西岸。窑址所在地永和镇是个沿江走向的小镇,目前发现的吉州永和窑遗址占据了永和镇西侧约两公里长、一公里宽的范围,紧紧相连有24座窑址,是全国陶瓷历史文化中少见的规模庞大而集中的遗址之一。而令人奇怪的是,从永和窑这20多座窑址中,都出土有各类天目瓷残片,包括彩绘瓷等,而出土有木叶盏残片的,仅局限于靠青原山东南向的一座窑址中,其余都不见有木叶盏残片。这种情况,似乎隐隐告诉人们,木叶盏当时是在为一个专门的群体定烧的器物。

吉州窑木叶天目,多是装饰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这种造型口大、足小、敞口浅腹的形制,蕴藏着佛家颇具宽广的包容性格。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在已经上好了一层黑釉的盏坯上再考虑叶子的设计,叶子经浸泡腐蚀之后,去了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的叶片,然后将叶片沾上与盏底不相类似的釉,平整地置于盏面,高温使两种不同的釉产生变化,进而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木叶天目是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脉络后沾釉贴在器物上烧制而成,一般是一片叶子贴在盏心,也有贴在盏壁、盏口的,或二叶重叠的。这种近乎自然的装饰,尽管没有玳瑁、油滴天目那美丽的结晶,虎皮、鹧鸪天目斑斓的色彩,以及兔毫天目丝丝垂流的窑变效果,但木叶那朴实无华的沉穆,天然去雕饰的工艺,能够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在闪烁着深邃黑浑之中,木叶的丝丝茎脉是那样的清晰生动,透过茎脉的空隙,在盏壁漆黑的釉色中,米黄色的叶子像是舞动着的生命的灵性。如今,吉州窑木叶盏已成为吉州窑天目中的极品,亦是无数古陶瓷藏家梦寐以求的器物。有专家称,鉴别真假木叶盏,用手轻轻触摸便会发现木叶纹米黄色的釉和盏壁的黑釉相溶在“一个平面之中”,而不是像仿品“兀然突起”。

南宋吉州窑鉴藏:色如翠玉吉州绿


宋代时期的江西境内,不但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玲珑剔透、质地 如玉的影青釉瓷器深受赞誉,而且吉州永和窑烧制的剪纸帖花、褐彩画花、刀笔刻花等黑釉窑变瓷器也名扬遐尔。其中因烧制工艺难度大,产量稀少的吉州绿釉器至 今仍未被古陶瓷研究和收藏鉴赏者所全面认识。现将本人收藏多年的一件吉州窑绿釉印花碗的基本特征描述如下,供同好者鉴赏和探讨。

此碗口径19.3厘米,高7.3厘米,足高1.5厘米,足径5.8厘米。从其造型上看,浅弧腹,阔口撇沿,圈足较高,也正是因为底足稍高,才避免了口腹宽广所形 成的底矮压抑之感。不但视之美观,而且使用时端放方便;从釉水上看,碗内外满施绿釉,开极其细碎密集的小纹片,若不借助放大镜,肉眼不易看清。釉面质感莹 亮柔润,透澈鲜活,纯净细腻如翠玉一般;从纹饰上看,碗内釉下印有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花朵肥硕,花头或朝上或朝下,间隔对应,俯仰自然。花叶穿插其中。 整体画面给人以密不透风却又繁而不乱的感觉。印纹清晰凸起,立体感强。凸起部位釉薄见胎,几乎成白色,凹入部位因积釉而成深绿色,两者相比,有浓有淡,有 明有暗,色差鲜明,层次丰富。印纹线条婉转圆润,流畅灵动,仿佛是回旋着合谐的节奏韵律。这里要特别补充指出的是,碗内底中心积釉厚重,浓绿似墨。可以明 显看出积釉处成斜坡状,一侧高(厚)一侧低(薄)。这是依山而建的斜坡式龙窑所烧碗内底常见的特有现象,也是鉴定古代龙窑所烧碗类器真伪时要查验的细节特 征之一。碗外壁无纹饰,仅在腹的中上部刻划阴线弦纹一周,阴线内积釉而成墨绿色,很是醒目;从胎质及底足工艺上看,胎土细腻致密,烧结瓷化程度很高,色泽 呈浅淡的土黄色。圈足整体看上去显得高而细,足墙外侧垂直,内侧自上而下向外斜着挖削,成外撇状。

综观这件吉州窑绿釉碗的上述基本特 征,不难看出同时期著名的定窑装饰艺术手法对吉州窑的影响。定窑印花纹饰精细严谨,以华丽繁缛取胜。然而层次布局过分追求整齐对称,所以显得机械刻板。吉 州窑的印花纹饰从技法到表现形式都明显地与定窑印花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吉州窑的制瓷艺人非常善于借鉴吸收同时代各著名窑口的优秀装饰艺术手法,兼容并蓄,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形成并丰富了自己装饰艺术技法,拓展了产品的类别。唯其如此,方使得我们今天这些后来人能透过此碗,不但能欣赏吉州窑绿釉印花艺术的 璀璨,而且也能感受到它所折射着的定窑印花艺术的精湛与魅力。

吉州窑瓷器的鉴别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

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现在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阻坛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瓷城的风貌。

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日本国珍藏的剪纸贴花盏被誉为国宝。1976年,在新安海域发现一艘开往朝鲜、日本的中国元代沉船,从沉船中打捞出1.5万余件中国的古陶瓷,不少属吉州窑烧制。韩国中央博物馆陈列的42件吉州窑瓷器被视为稀世珍品。英国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产凤首白瓷瓶堪称瓷中尤物,木叶天目盏则被列为国宝。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上述这些吉州窑所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三、吉州窑古陶瓷的工艺特色

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民窑生产随意性大,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

1、器型发展趋势

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

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

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

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1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