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气泡死亡老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从气泡死亡程度来断代瓷器和鉴别瓷器

从气泡死亡程度来断代瓷器和鉴别瓷器

气泡死亡老窑瓷器鉴别 气泡学和瓷器鉴别 永乐瓷器气泡鉴别

2020-06-29

气泡死亡老窑瓷器鉴别。

瓷器有气泡很多收藏瓷器的人都知道,但是您知道什么样的瓷器有气泡,甚至你听说过瓷器气泡有死亡状态吗?通过瓷器气泡图片让你了解从气泡死亡程度来断代瓷器和鉴别瓷器。

瓷器不是所有的瓷器都有气泡,在瓷器收藏和鉴别中我们发现凡是釉上彩瓷器,基本上是没有气泡的,没有气泡的瓷器:粉彩、法郎彩、广彩等。凡是釉下彩瓷器,一般都是有气泡的,比如青花瓷、单色釉。斗彩瓷器:凡是青花部分都是有气泡的,青花是釉下,所以有气泡,而斗彩部分,是没有气泡的。

瓷器气泡死亡断代方法

怎么通过瓷器气泡死亡时间进行瓷器的断代和瓷器的鉴别呢? 利用气泡断代,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气泡,什么是气泡死亡, 200年至4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二十,400至6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四十,600年至8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六十。800年至10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八十。1000年以上的瓷器气泡,基本上死亡,如果是很大的气泡,比较难已死亡。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器知识:从土斑来鉴别高古陶瓷真伪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高9.5cm,长16.5cm,宽10cm。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唐,高10.8cm,底边长6.3cm。

母狮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母狮两前腿间有一小狮趴卧。狮身皆施白釉,母子双狮眼睛及母狮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正方体形,四周施褐色釉,浓重处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瓷器作为收藏的大宗,一直在藏市占有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市场上赝品仿品蜂拥而至,混淆着藏友的视野。辨别瓷器收藏品真伪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瓷库中国将在这里给广大瓷器爱好者提供一些鉴别方法,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 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从青花瓷器纹饰和绘画风格鉴别瓷器年代


青花瓷在元朝达到了顶峰时期,其实从唐代就有青花瓷了,只是原料和工艺不同而已,每种瓷器都有时代特征,从青花瓷器纹饰和绘画风格鉴别瓷器年代。从青花瓷的胎、釉,以及历代的器形了解了青花瓷的相关演变历史。

唐代青花

唐代青花瓷器的主要纹饰为三种类型:

1.花草流云纹

有宝相花、团花、莲花、芍药、三角形花叶、如意形卷云纹,这类纹饰取材于唐代的金银器、铜器和丝织品。

2.动物昆虫图案

蝴蝶、蜜蜂、鱼纹图案在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瓷器中比较常见。

3.几何形图案

主要是菱形和双重菱形图案,这与唐代巩县窑绞胎陶枕和三彩陶罐上的图案非常近似。唐代青花纹饰采用单线描绘,布局疏密相间,写意、写实兼具。

宋代青花

宋代青花瓷器以折枝花卉纹为主。绘画风格比较写意,布局疏朗。与明代洪武民窑风格相类。主要纹饰有鸡冠花、山菊花以及抽象的圆形花朵。

元代青花瓷器鉴别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绘画也非常精细。图案层次较多,可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边饰)二种:瓶、罐、碗的腹部,盘、碟的内心为主题纹饰,其余部位绘辅助纹饰。常见的主题图案有二类:

1.植物纹

松竹梅、缠枝牡丹、莲花、番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

2.动物纹

龙、凤、鹤、鹿、鸳鸯、鹭鸶、麒麟、狮子、海马、鱼藻。

3.人物纹

萧和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尉迟恭单鞭救主、昭君出塞等。

辅助纹饰有卷草纹、锦地纹、回纹、钱纹、海水江芽纹、蕉叶纹、莲瓣纹、如意云纹、杂宝纹等。

元青花瓷器绘画风格写实,布局繁密。

明代青花瓷器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受当时绘画流派的影响。以写意画为主,既无工笔画之呆板,又无图案画之拘谨。以豪放、潇洒,笔意酣畅纯熟的绘画风格为主流。纹饰题材有植物花卉、山水人物、动物瑞兽、神仙道佛、诗词文句、吉祥图案等多种类型。

清代青花

清代青花瓷器纹饰,同样受到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官窑瓷器纹饰趋向图案化,规矩而刻板,用笔非常细致,瓷器构图过于严谨、繁密。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披麻皴法,中期以后则改用斧劈皴。

如何从瓷器的胎和釉来断定它的烧造年代


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不是很多。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本朝瓷器,从而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也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乾隆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还要赔补等情况,在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乾隆粉彩

其次,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这种色地粉彩纤巧繁缛,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数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确地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时还常以缠枝花作主体,分别加施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有一定的数量。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乾隆粉彩[1]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瓷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粉彩是我国瓷器釉上彩绘的一种独特装饰方法,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瓷品种之一,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这种“玻璃白”粉实际上是一种含氧化砷的玻璃白,由于砷的乳蚀作用,使所有颜色都“粉化”成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一个色可以分出多种色阶,描画纹饰可以更加细致入微。

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其烧制温度较五彩瓷低,约700摄氏度到750摄氏度左右,在烤花炉内完成。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最多达数十种以上,颜色淡雅,具有纸面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粉彩瓷器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装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以淡雅柔丽为特色;粉润柔和见长,感觉上比五彩要柔和细腻,因此又有“软彩”之称。

早期的康熙粉彩还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是民窑,产品流传很少,图案和施彩的风格比较简朴,纹饰以龙凤、花卉、仕女为主。施彩浓重,多数无款,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时期极为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出于雍正帝的爱好和宫廷陈设、使用的需求,大量烧制粉彩瓷器它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无论颜色和描绘技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粉彩至乾隆仍有很大发展,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纹饰趋于繁缛,尤以色地粉彩居多。

雍正粉彩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素以精巧细腻著称于世,具有高贵、华丽、艳而不俗、细而不繁的美感,达到了粉彩瓷器的顶峰。从清宫中收藏的大批官窑作品来看,可谓恰如其分。综合分析,雍正粉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与釉

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

二、造型

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从宫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陈设瓷。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尊、罐、坛、钵、各式瓶、花觚、笔筒,各式茶壶、茶具、文房用具等。整体上以轻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体多种多样。造型上注重线条变化,每件作品都特别富有生气,做到比例协调,高矮适度恰到好处,真可谓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既有继承传统式样,也有借鉴其它工艺品的器型,还有许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等,可谓博采众长。

三、色彩与纹饰

更多资讯信息请加主编微信15102111242欢迎致电15102111242

雍正粉彩的颜色具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色彩丰富多变,同一种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色彩周围往往泛有七色光。施彩方法以油料调色,釉色秀丽温润。纹饰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纹饰题材内容广泛;尤以植物花卉纹居多,常见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花、莲花、桃花、玉兰花、三秋、九秋、落花流水、过枝花、团花松、竹梅等。动物纹有:龙、凤、鱼、鸟、蝴蝶、蜜蜂、仙鹤、鹿、马等。人物纹有:婴戏、仕女、渔樵耕读、教子图、历史戏曲、神话故事等。其中画仕女最具特点,体型修长,神态优美,栩栩如生。雍正粉彩画面多是清雅宜人,注重细部描绘,千姿百态,出神入化。描绘技巧上,多采用写实手法,纹饰工整,细腻,层次清晰,运笔自然、流畅,其精美者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四、款识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宋椠体正宗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画意手法表现出宫廷装饰,突出庄重、典雅、优美的“富贵气象”。

总之,雍正粉彩瓷器工艺是雍正瓷器工艺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所反映的中国古陶瓷器工艺处于高峰时期的面貌,令后世的人们深深地回味。

如何通过气泡鉴定瓷器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

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对所藏不同时代的瓷器进行了气泡对比鉴定,结果如下:

宋代定窑早期白釉瓜棱罐黑色(土浸)60%、

宋代汝窑三足高式炉黑色10%、

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A多数为黑色30%、

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B多数为黄色20%、

宋代龙泉窑香炉仅凸处有黄色死气泡、

元代青花八桂兽扭罐(罩透明釉基本无死气泡)、

元代干粉釉凤首扁瓶有花边缘处有大气泡.基本无死亡、

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10%、

明永乐釉里红鱼藻纹盖罐褐色10%、

明宣德海马纹青花胆式瓷黑褐色8%、

明成化青花风纺大碗黑褐20%、

明嘉靖乙末年知县徐(王几)造青、花八面首贯耳弦纹梅瓶黄色8%、

明万历龙凤效五彩盖罐黄色40%、

明代青花元宝黄色10%、清康熙双留款青花罐黄色8%、

康熙吉庆堂青花风穿牡丹尝瓶褐色8%、

康熙树叶款五彩人物盖合黄色8%、

雍正仿成化斗彩盘褐色10%、

乾隆防雍正青釉瓜棱瓶褐色8%、

嘉庆半边款五彩大碗偶乐发现死气泡、

清同治五彩益合基本无死亡气泡、

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边款)釉面较差黄色16%、

清同治苏府藏宝款刀马人尝瓶一对,基本无死亡气泡、

光绪红釉描金团龙纹瓶基本无死亡气泡、

民国仿雍正羊首樽无死亡气泡、

民国花鸟题诗水注无死亡气泡、

民国花鸟题诗药臼无死亡气泡。

由上表分析,虽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体可以归纳为:宋代瓷器气泡死亡多,已多数为黑色,少数为褐、黄色;元代瓷器气泡因釉而异;明代如釉面较肥厚的永乐、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较强的气泡保护能力,死亡气泡多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气泡死后多为黄、微黄色;清后期、民国和现代瓷器基本上无死亡气泡。气泡在死亡过程中由浅色变深色,在质感上由水莹状变成固体状,随着釉面的损毁,有的逐渐成为黑洞。瓷器气泡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而变化的,同样存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典型的朝代气泡都是质变后的结果,对量变阶段,即过渡阶段的气泡的变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气泡应予以肯定外;对边缘过渡阶段的气泡尤应研究和肯定归属;结合其他断代标准进行准确的断代鉴定。

古代瓷器的鉴赏和鉴别


瓷器收藏一直是古代艺术品收藏的热门,中国经历了那么朝代,每个朝代瓷器都有自己的特征,瓷器如和鉴别,瓷器如何断代就是瓷器收藏必须要知道的学问,说一下瓷器鉴赏常识。

(一)、看瓷器造型鉴赏瓷器

1、整体风格。一件器物的造型,与其时代总的风格是分不开的。商周原始瓷器是继承陶器的造型,到春秋时期仿照青铜器的风格,六朝早期时的瓷器矮胖、后期直到隋甚至唐初都是趋于瘦长,唐代瓷器造型丰满、圆润,宋代总的风格又变修长,元代厚重,大件器物较多,明代敦厚、古朴,清代瓷器轻薄、新颖。所以,总的风格趋势要记住。如:青釉鸡头壶,最早出现在西晋,隋唐五代都有烧制,但各时代风格不尽相同。从造型上看,西晋时鸡头壶,矮、粗,罐状,鸡头无颈无流。东晋壶体高了一些,趋于瓶状,壶颈变细变长,出现了略高于壶口的把柄,鸡头处也有了伸出的脖颈。南北朝,壶身更高更细了,鸡头也变得高大挺拔。隋代,壶体瘦高,壶柄变成竖直的双龙造型,而且高于壶口多些。唐代,壶体丰满,壶嘴短小直挺,被置于壶肩之上,壶柄变小。五代时,壶身下部向内收敛,壶嘴变长变弯,柄变大,显得很秀气。掌握了这些要点,再综合胎釉等其他因素,就可以判定出年代。再如瓷枕,最早年代为唐,其形制为:方形、腰圆形,唐晚期以后出现花形、兽形、童子形、元宝形等,同时,器形加大,枕身变长。元代出现了如意形瓷枕、镂空瓷枕、戏文故事枕,形制较前代更大。这就是说,瓷枕形制越大年代越晚。

2、造型的局部变化。例如盘碗,一要看口沿。六朝至唐代往往都是圆口,厚口缘,唐中期至五代出现花口沿,宋代出现了无釉芒口。景德镇明清窑器无论盘碗瓶壶,凡边沿外翻者,多做圆口,平切口者常见于民窑直口碗类。二要看底足。汉晋,平底没有足,南北朝出现了假圈足,唐代以实心饼形足、玉璧底足为主,晚期至宋初又有玉环底足和少量圈足。唐至五代,圈足呈外撇状。元代,枢府瓷为小圈足,底面平切,明清时的碗盘总体上的浅圈足,但明比清稍高,足墙呈内八字形,盘碗底多数下榻。清代圈足较直,底平等。

3、器型的时代性。例如:青瓷谷仓瓶,仅限于六朝时代有;元代盖罐,盖子大多为荷叶形;球星熏炉一般是宋代而以宋代居多;鼻烟壶都是清代或清代以后制品;双联瓶、五联瓶,都是清代乾隆以后的。

(二)、看瓷器的胎釉特征

瓷器制作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因时代、地区、窑口,在取用瓷土、制作工艺灯方面不同,变现出的胎釉特征不大相同。首先是胎质。古代至此工艺是在手工方式下进行的,宋以前的瓷器,胎子大多为灰色、灰白色、紫灰色、橙黄色、米黄色、褐红色等,这种情况直到宋代才有改变。宋元时景德镇等南方瓷窑烧制的青白瓷,胎体薄,胎质白,制胎工艺有很大进步。另外,元代瓷器器底多数不施釉,火石红现象很多,明代少量出现,清代基本消失。以上这些特征,是瓷器鉴定的要点。

从瓷釉上看,首先要记住什么釉在何时出现、盛行和消失,各时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比如,宋代哥窑器,除了胎呈紫、黑色,器型较薄、紫口铁足特征外,还有釉质肥润(甚至釉质比胎要厚)、釉色青中偏黄、开片较规整、不饰花纹等特点。再如定窑,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受邢窑影响很大。邢窑白瓷釉为雪白色,巩县窑为牙白色,定窑为奶白色,有泪痕(白中闪黄),芒口、覆烧、胎白精细。黄釉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安徽的寿州窑、河南密县等烧黄釉器,但决不是明清时代意义上的黄釉。弘治黄釉代表着明清两代的黄釉的最高水平,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以后逐渐减少,天启停烧。清代从康熙年起,历朝都烧制黄釉,有浇黄、蜜蜡黄、蛋黄等。康熙时蛋黄釉釉色深,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釉汁混而不透,呈色淡嫩,此釉直至道光仍有烧造。红釉元代由景德镇烧造,到明代有了很大发展。永乐时红釉比较鲜艳称“鲜红”,釉面厚润。宣德时红釉发深,称为“宝石红”,其显著特征:一是橘皮釉现象比较明显,二是器物口沿部分自然形成一条白线,红白分明,被称之为“灯草口”,康熙时期的红釉器多有仿制,但应是人为加上去的白釉,看上去不自然。成化时红釉较为难得,色泽浓艳。嘉靖时鲜红釉技术失传,改为矾红,至清代才恢复生产,并出现了若干个新品种。康雍时祭红釉艳丽,乾隆时黑红,嘉、道比乾隆时浅,但不如康雍时鲜艳。

(三)、看瓷器装饰风格

瓷器装饰大体有三类,即胎装饰、釉装饰、彩绘装饰。胎装饰有刻、划、剔、印、堆贴、镂空、雕塑等手法和形式。如西晋器物,常见的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模印的网纹、圆珠纹,贴花、堆塑大多为人物或动物。东晋南北朝盛行莲花瓣装饰。唐代越窑流行刻划花蝶、花鸟纹。长沙窑采用模印贴花装饰。其后又有耀州窑、临汝窑、定窑、磁州窑及景德镇影青等刻划剔印装饰手法,及至明清彩瓷仍有此种装饰工艺穿插其间。

釉装饰除了各种单色釉外,另有其他诸多种,如宋代建阳窑、吉州窑烧造的玳瑁、油滴、兔毫釉等结晶釉装饰。还有在一件器物上施以两种以上不同色釉的装饰方法。比如,唐代的花瓷,宋元钧瓷的窑变,明清时的三彩,清代炉钧、窑变红釉等。宋代钧瓷釉面比较细密平整,釉里有蚯蚓走泥纹,用彩釉斑块装饰,颜色主要有蓝、红、月白、海棠红、玫瑰紫。元代钧瓷胎体为土黄、黑灰色胎,釉不到底,足内不施釉,足底有沙粒现象。釉质变粗,釉面可看出明显的气孔、气泡,多数为蓝灰、月白色,很少见有天青色,彩斑颜色也不如宋代艳丽。清代雍正开始出现模仿钧窑的窑变红釉品种,又称“钧红”。其特征是:雍正窑红釉是蓝色多于红色,乾隆是红色多于蓝色,达到了宋钧彩色斑的效果。嘉、道时期红色更多些,咸同光时几乎都变成红色,釉面很粗糙,有槽坑。光绪时在窑变红中又出现了由红黑两色颜色交织组成的瓷釉器。

彩装饰最早出现在西晋晚期。在当时南方的一些青瓷上,就出现了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简单图案。进入隋代,已使用黑彩点画人物的眉毛、眼睛、衣纹等。唐代,出现了长沙窑的釉下褐彩,磁州窑的白胎黑花。釉上彩始于宋代,有白釉红绿彩的盘、碗类器物。青花、釉里红、金彩崭露头角。明代宣德、成化时期,各种彩瓷相继出现,如釉下青花、斗彩、五彩,改变了以单色釉和青花为主的装饰方法,入清以后,景德镇又创造出篮彩和翠彩。康熙年间制成珐琅彩,粉彩,并在雍、乾时达到鼎盛阶段,清中期以后,粉彩称为彩瓷主要装饰品类,随着西方装饰艺术传入中国,又出现了洋彩,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

(四)、看瓷器纹饰风格

瓷器的装饰纹样极为丰富。装饰手段有刻、划、剔、画、彩绘等。各时代纹饰图案均有自己的特色,是鉴别瓷器时代、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仅就明清常见纹饰图案择要作以分类归纳。

1.植物图案。主要有莲花、,牡丹、菊花、兰花、蕉叶、卷草等纹饰。

(1)莲花纹。从南朝起莲瓣纹大量用于青瓷装饰,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几乎每件器物上都有缠枝莲或各种莲纹及莲瓣纹,莲瓣之间留有空白是元代特点。莲花也是明清瓷器常见的图案,常以轮廓线形式出现。

(2)牡丹纹。有缠枝、凤穿牡丹等,还常和梅、菊、水仙花组成四季花卉;再加之杏、桃、石榴、荷、葵、桂、芙蓉、山茶,组成十二月花卉。其装饰方法,以青花为主,其次有斗彩、珐琅彩和粉彩。雍、乾官窑牡丹有粉红、黄、蓝、绿、紫等颜色。

(3)菊花纹。明代洪武时,常见扁菊花纹形式出现,花心为网格状;永乐官窑以单层菊瓣较为常见,民窑多为写意之作;宣德官窑花叶有明显的勾脉,民窑勾线填色留白;成化官窑花大叶稀,民器粗犷;弘治民窑构图繁密,双层花瓣;康熙官器线条流畅,花瓣细长,民器花头圆润饱满;乾隆官窑构图繁缛,辅助纹饰见多,民窑图案化倾向明显,花形夸张,层次较少。(4)卷草纹。由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发展而来,唐代定型为卷曲的缠枝草叶纹,明清两代经常用做瓷器边饰。洪武时为一笔勾画,无叶片;永乐时变为勾线平涂有叶片;万历出现了五彩卷草纹;清代卷草纹主要用于青釉印花、斗彩、粉彩以及仿永乐、宣德青花瓷上,其特点又变成洪武时的纤细、卷曲,无叶片。

2.动物图案。瓷器上的动物图案,有龙、凤、麒麟、朱雀、 狮、虎、鹿等神和野兽类;牛马羊、鹤雁鸟、鱼鸭鸳鸯等家畜和飞禽,以及水禽类。在此仅以龙纹为例:龙纹最早出现在唐代瓷器上,其形象似兽状,龙首有角无须。宋代以后为蛇形,身、尾渐细。元代龙身细,头尾小,爪瘦劲有力,以三爪居多。明代龙两只眼睛点在同一侧面,龙嘴向前突出,称为“猪嘴龙”。多数为张嘴龙,五爪刚劲,为“风车爪”,腿部带火焰纹,龙发竖直向前飘动。明代龙纹种类有龙穿花、海水龙、云花、飞翼龙、游龙、龙凤纹等。成化时的夔龙,尾巴似香草,分叉、卷曲,又称“香草龙”。嘉靖时出现正面龙。清代龙头部增大,牙齿减少,鹿形长角,无颈,龙发向后披散,身子较粗胖,爪似鸡爪。明清时期,龙纹被大量用于各类瓷器装饰上,装饰方法有刻、印花和堆塑、绘画。在绘画中按用料的不同,可分为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青花抹红等;以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地绿龙、白地蓝龙、白地红龙、蓝地白龙、黄地绿龙、绿地紫龙等。以上龙纹特征,是鉴定明清瓷器时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

3. 人物图案。有单个人物,也有成组人物形象。总体风格是:明代任务多写意,清代多写实。常见图案有八仙、罗汉、刀马人、婴戏、历史典故、戏曲故事等。其中,麒麟送子、婴舞龙灯、百子图、福禄寿三星是清代特有的图案。明代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比起动植物图案要少得多。绝大多数是民窑产品,而且除成化斗彩外,多为青花瓷器。康熙以后五彩、粉彩绘制的人物图案增多,特别是康熙朝的粉彩刀马人图案,色彩鲜艳前所未有,至晚清民国时期

,以历史故事人物为题材的瓷板画甚为流行,景德镇出现了绘瓷名家“珠山八友”,作品中有不少粉彩,浅绛彩人物图案。

除以上举例外,还有吉祥图案、山水、几何、文字等纹饰图案。在瓷器装饰上具有各自不同的装饰风格特点。

瓷器鉴定是对历史文物的综合考证,除用上述鉴定要点外,还要注意观察起舞烧造支点、施釉方法、铭文、款识等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凡是盘碗里面有三个支点的,都应是唐代以前的器物;景德镇烧造的盘、碗,元代至明前期几乎都是砂底;隋唐器物施半截釉,其中向下流淌似烛泪痕的是唐器;宋龙泉足内施满釉,元代足内不施釉,明代足内点釉等。总之,这些特征,包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信息,需要去认真研究、掌握和探索。

从器型和工艺来识别元青花


有20年的收藏经验,对瓷器、古籍(民国以前的线装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赏能力。 

武常藏品元青花《大禹治水》人物故事纹双龙耳盘口瓶

应读者需求,本报开启藏家版面,欢迎各位藏友分享经验。

“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具有20多年收藏经验的民间收藏家武常认为,“高古瓷”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包括元代。而“高古瓷”中,宋代“五大名窑”和元青花最受人瞩目。

元代青花瓷器可以按照使用青花材料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是使用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特点是器型硕大,制作精良,画工精美繁密,青花发色呈深宝石蓝色,主要供宫廷和王公贵族使用,或出口中西亚地区,当今存世量极少;而使用高锰低铁型国产钴料的元青花瓷器,特点是器型较小,制作粗糙,画工粗放简约,青花发色呈灰蓝色,主要供级别较低的官员和民间百姓使用,或出口东南亚地区,存世量很大。

目前对元青花瓷器的研究主流是使用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因为不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艺术表现来说它都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属官窑产品。

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型大多尺寸不一,一般分为两大类:1.立器,常见的有梅瓶、玉壶春瓶、花觚、香炉(熏)、直口(双耳)瓶(罐)、盘口(双耳)瓶(罐)等;2.圆器,常见的有圆口、花口、多边棱口的各种(高足)碗、盘、杯等。当然我们没有见过的器型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逐步去发现并予以研究确认。

元青花瓷器不论大小和立器、圆器,其制作工艺都是采用模印成形工艺(分节)制坯;泥接组型;外壁旋转修坯,削挖足底。所以立器必须具有两个特点:1.泥接痕的存在,内壁泥痕没修明显凸起,可看到或摸到;外壁泥痕已修平但可看出。2.内壁有明显模印成形痕迹的存在,而不是拉坯成形的痕迹。

对于新出现的大型立器器型的确定,主要从成形工艺方面研究。大型立器都是用配套的阴模分别手工印制出各分体胎坯后,再按要求用泥粘接组合在一起就可形成需要的瓷器胎体。只要在制模时考虑到模具配合尺寸的通用性,就可以实现用少量模具生产出更多品种器型瓷器的需求,这完全符合当时制瓷业分工明确、批量生产的需要。实际只要把已确认公布的元青花同类瓷器图片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们的相应部位有相同点,如:盘口高瓶与盘口瓶(罐)的上半部相似,下半部不同;盘口高瓶与大梅瓶的下半部相似,上半部不同等。

在收藏没有见过的元青花器型时,建议应细致地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瓷器成形工艺方法是否与元代的一致;2.瓷器的构成部件形状是否与真品元青花的基本构成部件相符合。如都符合,就可以认定此器型基本符合元青花器型了。

从瓷器釉面显色鉴别元青花真伪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罐

近年来,笔者已鉴定过不少仿制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器。据初步统计,仿制元青花的中、低档水平瓷器占有97%左右,高仿、精仿的青花瓷占3%左右。我认为这类瓷器有一个共性特点,那就是器身的釉面显色无法达到景德镇元代真品的程度。现就元青花釉面的显色的鉴定谈一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元朝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至正期烧制了各类精美的瓷器,大体上早期釉面莹润透亮,微带淡青色。瓶、罐类釉面亚光居多。至正中期釉色白中泛青,光洁滋润。晚期则较白,称卵白釉。这是含铁比例不同所致。元代早期因铁含量较高,故釉色微闪青蓝。中、晚期随着陶瓷釉药技术的进步,釉中铁含量渐渐减少,器物釉面白度也相对提高。元代青花瓷早期釉料的结构也由宋代的石灰釉变为长石釉,这种改变使胎和釉之间的成分差距缩小了,在同一高温还原气氛下,胎与釉能够相互构成良好的整体。同时由于窑火温度的提高与还原气氛的稳定,釉层中的气泡也增加了。

元青花瓷的釉色以白中闪青者居多,莹润透亮,有的釉层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厚的地方呈鸭蛋青色,有的釉色含青显淡牙黄色。元代青白瓷的釉色温润中略带淡淡的蓝色,好像鸭卵一样,故又称卵白釉。

青花凤穿花执壶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景德镇瓷釉料宋代以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减少了釉灰的用量,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大小气泡中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早期青白釉也称透明釉。元代枢府釉无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早期元期青花瓷和枢府釉是没有气泡的。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元青花瓷的三种釉面

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元期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②白釉。从至正年间开始使用,釉面白中含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厚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

③卵白釉。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多用于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器盖内侧素胎,呈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主编微信ID/电话:13512153405

如何利用气泡鉴定瓷器


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论文全文: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对所藏不同时代的瓷器进行了气泡对比鉴定,结果如下:宋代定窑早期白釉瓜棱罐 黑色(土浸)60%、宋代汝窑三足高式炉黑色 10%、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A 多数为黑色30%、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B 多数为黄色20%、宋代龙泉窑香炉仅凸处有黄色死气泡、元代青花八桂兽扭罐(罩透明釉基本无死气泡)、元代干粉釉凤首扁瓶有花边缘处有大气泡.基本无死亡、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 10%、明永乐釉里红鱼藻纹盖罐褐色 10%、明宣德海马纹青花胆式瓷 黑褐色8%、明成化青花风纺大碗 黑褐20%、明嘉靖乙末年知县徐(王几)造青、花八面首贯耳弦纹梅瓶黄色8%、明万历龙凤效五彩盖罐 黄色40%、明代青花元宝黄色 10%、清康熙双留款青花罐 黄色8%、康熙吉庆堂青花风穿牡丹尝瓶 褐色8%、康熙树叶款五彩人物盖合 黄色8%、雍正仿成化斗彩盘褐色 10%、乾隆防雍正青釉瓜棱瓶 褐色8%、嘉庆半边款五彩大碗 偶乐发现死气泡、清同治五彩益合 基本无死亡气泡、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边款)釉面较差 黄色16%、清同治苏府藏宝款刀马人尝瓶一对,基本无死亡气泡、光绪红釉描金团龙纹瓶 基本无死亡气泡、民国仿雍正羊首樽 无死亡气泡、民国花鸟题诗水注无死亡气泡、民国花鸟题诗药臼无死亡气泡。

由上表分析,虽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体可以归纳为:宋代瓷器气泡死亡多,已多数为黑色,少数为褐、黄色;元代瓷器气泡因釉而异;明代如釉面较肥厚的永乐、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较强的气泡保护能力,死亡气泡多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气泡死后多为黄、微黄色;清后期、民国和现代瓷器基本上无死亡气泡。气泡在死亡过程中由浅色变深色,在质感上由水莹状变成固体状,随着釉面的损毁,有的逐渐成为黑洞。瓷器气泡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而变化的,同样存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典型的朝代气泡都是质变后的结果,对量变阶段,即过渡阶段的气泡的变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气泡应予以肯定外;对边缘过渡阶段的气泡尤应研究和肯定归属;结合其他断代标准进行准确的断代鉴定。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