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景瓷:皇帝的瓷器

景瓷:皇帝的瓷器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用什么土做的

2020-06-29

全瓷的瓷砖。

在景德镇关于御窑,关于皇帝的瓷器有很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奉皇帝的旨意要烧造一批青花大龙缸,由于烧制的难度很大,所以久烧不成。一个叫童宾的窑工在万般无奈之下纵身跳入窑内,以骨作薪,赴火而亡。几天后开窑一看,大龙缸居然烧造成功了。后来,朝廷就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了“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从此“风火仙师”就成为景德镇窑工们每年都要祭祀的一位神。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很多用品都是专门为皇帝生产的,瓷器也不例外。而在景德镇专门为皇帝生产瓷器的几百年间,有成千上万名窑工在官窑中劳作了一生,童宾只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景德镇”这个名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已经和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景德”就是宋代一个皇帝的年号,虽然那时候宋代的官窑还没设在这里,但这里所生产的青白瓷已有“冰肌玉骨”的声誉,深得宋真宗的喜爱,于是在景德年间,宋真宗下令将这里所生产的瓷器进贡给朝廷,景德镇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当明朝政府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的时候,就派来了督陶官。此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督陶官被派往景德镇,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的生产。在景德镇的历任督陶官中,清代的唐英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督陶官。唐英初到景德镇时对陶瓷是一窍不通,于是他就利用九个月的时间,拒绝了所有官场上的应酬,深入到坏房窑厂,和陶工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参加绘画等等,很快就熟悉了制瓷的各种工艺,由一个外行转变成内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他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亲自审定画样,甚至对于瓷器的烧制过程也极感兴趣。唐英就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了《陶冶图》,书稿图文并茂,详尽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世誉为“集厂窑之大成”,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唐英历经了雍正和乾隆两朝,在景德镇前前后后待了20多年,由他领导的御器厂被称为“唐窑”,这个时期也是景德镇为皇帝生产瓷器的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皇帝爱赏仿古瓷


查遍文字,翻遍古籍,谁也找不到一本中国帝王收藏史。谁来补白?补白者也将名垂收藏史。

实际上,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书画鉴赏大收藏家是宋徽宗,他是书法家,独创瘦金体,又倡导了宋宫廷书画院,从东晋顾恺之到北宋宫廷书画院画家的古新作品,他爱欣赏、收藏哪一幅,哪一幅就会属于他,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又是书画行家。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古今陶瓷收藏鉴赏大家是清乾隆皇帝,他是一位有福的皇帝,清顺治帝为他打江山,康熙、雍正帝治国有方,给他留下辉煌的遗产——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所以,他在位60年,有闲写4万首诗,成了诗人;有闲3次下江南观美景、尝美食、体察民情,到处题词,成了书法家;有闲玩赏元青花、元釉里红,明永宣青花、明宝石红、明成化斗彩、明弘治黄釉,依然不过瘾,便下旨烧仿古官窑瓷。有史记载,乾隆三年、四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十九年,乾隆帝先后下旨,宫廷督烧瓷器官唐英仿烧从宋五大名窑到明官窑瓷器以成千上万件计。

按照笔者所处的年代,接受传统古陶瓷收藏家遗传下来的收藏传统,那就是均不玩新瓷。20年前,笔者收藏陶瓷也像前辈收藏家们一样,热衷于收藏清三代(包括官窑民窑)以前的陶瓷,清嘉道以后的瓷器除了个别的精彩件外,一般不作为寻觅的目标。

如今回眸,遵循这个所谓的收藏传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收藏清嘉道至民国精品瓷的好机会。如今再回首乾隆帝的赏玩仿古瓷史,收藏古陶瓷的收藏家再对当代高仿官窑瓷冷眼相对的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们会懊丧不已。百年之后,我们的后辈,遗产收藏者们也会责怪我们没有前瞻眼光。

作为一名被传统收藏观浸润的古陶瓷收藏者,我曾一直为乾隆帝一次次下旨令唐英督烧仿古瓷迷惑不已。

中国历代搜集及进贡到封建皇宫里来的名窑名瓷都属于乾隆帝,这个满族皇帝赏数不清的汉人古瓷,发数不尽的思古幽情,一国之上,没有人能享受到如此高的规格和礼遇。然而他仍不知足,却年年还要下旨烧新的仿古瓷,赏火气十足的仿官窑器,因为中国的陶瓷收藏界历来对刚出窑的火气十足的新瓷是不屑一顾的。据我所知,当时景德镇的御窑厂还没有如今如此高的仿旧、做旧技术。然而,乾隆帝却步康熙、雍正帝后尘,赏火气十足的仿古瓷,而且乐此不疲。这里,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古陶瓷收藏家难道永远收藏古物,永远徜徉在古文化气息里徘徊不前?一概排斥仿古瓷、新瓷文化,这对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实际上是有害的。

伟大的古陶瓷鉴赏家、仿古瓷收藏家清乾隆帝,继承了先帝赏仿艺术瓷的传统后敢为人先,亲自领导仿古瓷的艺术创作。有史记载,他下旨让唐英督烧的仿古瓷,从器型、釉水、花纹、款式等等都有明显的技术要求,皇帝的意志直接体现在很多仿古瓷上。所以,乾隆朝的仿宋五大名窑瓷及仿明代官窑瓷迎合了乾隆帝很高的欣赏趣味,把中国的陶瓷工艺艺术带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中国古陶瓷第一个高峰是北宋,最后一个顶峰就是清乾隆朝,清道光帝后,中国陶瓷工艺每况愈下,衰落至民国。当代新瓷的工艺,与欧美日本相比,我们已经不再有优势可言了。

作为古陶瓷收藏鉴赏家,乾隆帝的功绩不仅是把历代名瓷、新仿古瓷绝品藏进宫内,至于后来清王朝消亡时,部分名瓷被宣统帝带出宫,那是后话。乾隆帝最大的功绩还在于直接命唐英等人集前世仿古瓷工艺之大成,创新出许多前所未见的瓷器样式,一直流传至今,这些精品又成为清三代后世仿古瓷的主流样式。可以说,目前在海内外拍卖行拍卖的清代瓷器中,仍是清三代的仿古瓷及创新瓷占主流地位。由于乾隆帝的下旨,唐英等的督烧,清乾隆仿古瓷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瓷业的发展,通过“官搭民烧”,又使清乾隆仿古瓷的影响向民间渗透,堂名款、堂官窑的兴旺,也透映出官窑瓷工艺在民间的散播渠道是畅通的。

乾隆帝爱赏仿古瓷,这里的“赏”字一作鉴赏解,二作奖赏解。即乾隆帝不仅自己爱古瓷,还爱把仿古瓷奖赏给皇宫大臣们。“赏瓶”的“赏”字,就是这样由来的。从乾隆帝爱赏仿古瓷,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古陶瓷收藏家除了收藏鉴赏古陶瓷,还应研究、收藏仿古瓷精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仿瓷,最后与陶艺家一起创造出能代表当代陶瓷工艺水准的时代新瓷。因为作为文人收藏家,“独善其身”是一种修养,但“兼济天下”更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写作如此,玩古玩也是如此。

嘉靖皇帝与嘉靖瓷器


痴迷道教的嘉靖帝

明朝历代皇帝都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太祖朱元璋与名道士周颠仙形同兄弟,周颠仙去世后,朱元璋以皇帝之尊亲撰《周颠仙人传》以纪其事。永乐皇帝朱棣依靠名道士姚广孝出谋划策,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帝位。之后的正统、成化、弘治、正德等皇帝都有不同程度的尊道,但嘉靖帝尊道在明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嘉靖是正德的堂弟,本来与皇位无缘,他的父亲兴献王是弘治帝的弟弟,就藩湖广安陆。正德帝是弘治帝的独子,继大位后荒淫无度,31岁即早逝,且无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时在湖广安陆府、年仅15岁的朱厚匆忙赴京继位(1521年),次年改元嘉靖。从16岁登基,到60岁去世,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嘉靖自幼身体羸弱,经常患病,尤以气喘为重,稍遇风寒即咳喘不止。道教的养生健身之道深得嘉靖共鸣。以嘉靖的体质能在位45年,应当说与道教重视养生健身有一定关系。

嘉靖尊道教、敬鬼神,一生乐此不疲,这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关系密切。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的父母也尊信道教,耳濡目染对嘉靖的影响不言而喻。嘉靖个性很强,认定的事大多难以改易,他不仅本人信道,当上皇帝以后,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敢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嘉靖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斋醮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独具特色的宗教仪式,内容有清洁身心、设坛摆供、焚香、化符、掐诀、叩齿、存想、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音乐、灯烛和禹步(传说禹因治水而足跛,后世道士作法时步伐模仿大禹,称禹步)等仪范程式。嘉靖嗜好斋醮,道士段朝用煽惑他专心修道,说:“皇上只要深居宫中修炼,不与外人接触,就可以炼成黄金和不死药。”嘉靖很高兴,吩咐大臣让太子监国,自己要请一二年假再亲政,“举朝愕不敢言”。在道士们的煽动下,嘉靖深居西苑,20余年不上朝。为兴建道观、祭坛则不惜民财。《明史·食货志》称:“世宗(嘉靖)……中年以后,营建斋醮,采木采香,采珠玉宝石,吏民奔命不暇,用黄白蜡至三十余万斤……沈香、降香、海漆诸香至十余万斤。”又说:“世宗营建最繁……斋宫、秘殿并时而兴。工场二三十处,役匠数万人,军称之,岁费二三百万。”致使明王朝开国以来“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嘉靖迷信丹药方术,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为满足自己修道和淫乐,嘉靖数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宫女们忍无可忍,差点将嘉靖勒死,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

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宣扬长生不死。它的修道方式切实可行,普通人操练起来并不难,而且它尊崇的神仙又都是凡人修炼而成者,因而它比儒家的道德教化、佛家的因果报应更直接更实用。道教的炼丹术由于继承和发扬了大量古代医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确有治病保健之疗效,因而自古上自皇帝下至平民信者弥多。特别是那些享有世俗大权、富贵已极的皇帝更有条件、因而也更希望做到“长生不死”。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 新品种,使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乾隆皇帝私藏的南宋官窑瓷器


北宋 汝窑 青瓷水仙盆

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常以“少贵似晨星”、“晨星真可贵”等形容文物的珍贵稀有。尤其有“赵宋官窑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视如宝贝的文物,正是宋朝官窑瓷器。

南宋 官窑 青瓷花式洗

汝官之谜

所谓宋朝官窑,藉由文献的记载,可知是指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至于北宋官窑,除了根据文献的记载之外,也有学者参考了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址的出土状况,借此思考汝窑作为北宋官窑的可能性。

南宋 官窑 青瓷长方盆

在宋人笔记中独占鳌头的汝窑,其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青瓷的烧造与使用透过宋人笔记,如“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或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呈现出汝窑作为宫廷用器的史实。

另外,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124年中指出,高丽时代的青瓷外观和汝窑相似,而清凉寺窑址出土了和高丽青瓷相似的标本,同样透露出汝窑和境外窑业的交流。

官窑,一般指专为宫廷烧造用器的窑场。北宋徽宗设置官窑,即文献中的京师官窑。然而截至目前,始终未能发现具体的窑址,样貌为何也就无从确认。如果考虑到南宋官窑的部分器型也和汝窑相似,那么在官方用器的视角下,汝窑或许就是北宋官窑。

北宋 汝窑 青瓷椭圆洗

南宋遗影

北宋末年,金军攻破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史称南宋。为了重建正统王权,南宋朝廷仿效北宋制度,设置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的修内司窑以及比旧窑大不侔矣”的郊坛下窑。这两个瓷窑就是我们今日所称的南宋官窑。

南宋 官窑 青瓷龙纹盘

近人对于南宋官窑的探索与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学者的采集与调查。虽然当时还未能分辨南宋官窑的真正内涵,但是从中酝酿而出的青瓷鉴赏趣味,以及想要解开谜团的意图,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窑址发现之后,多数学者因此接受了郊坛下和老虎洞正是文献记载中的两个南宋官窑。

南宋 官窑 青瓷三登方壶

考古发掘者在浙江省杭州市发现了郊坛下窑也在凤凰山附近发现了老虎洞窑。通过对两个窑口出土标本的检视,一个应该是文献记载中的郊坛下官窑,另一个则可能是修内司官窑。两个窑口的开窑时间不尽相同,但烧瓷时间彼此互有重叠。

元 青瓷鱼耳炉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传世器中有些作品如实地反映出了两个官窑的产品类型,但是也存在一些到目前为止没有办法比定、品质相对显得更为精致的实物,显示出另有未知的南宋官窑存在的可能性。

南宋 官窑 青瓷葵花式套盒

青韵不散

瓷器鉴赏可以从器型和釉色两个方面着眼一种器型从出现到转变,牵涉到时代风尚的嬗变。同样地,釉色也反映出官方或一般市场的品位。

北宋 汝窑 青瓷碟

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在此之前因窑中自然落灰形成如同披覆着青釉般质感的作品,称为灰釉陶或原始青瓷。至八、九世纪,青瓷已经成为重要的鉴赏品类。陆羽《茶经》中的类玉,诗人陆龟蒙笔下的千峰翠色,均是歌咏青瓷的比喻。传世的12至14世纪青瓷,无论是汝窑的天青釉南宋官窑的冰裂纹、龙泉窑的梅子青和哥窑的开片纹理,都因产地、烧制时间的不同而表现出个别的差异。

同样地透过窑址采集到的标本,也得以揭开包裹在瓷釉底下的秘密。无论薄胎厚釉厚胎薄釉,乃至足端齐整和不经修饰的相异做工,正是鉴赏过程中值得记忆、参考的重要依据。

清代各皇帝时期瓷器有什么特征


清代各皇帝时期瓷器有什么特征。

顺冶一朝经历17年。顺冶朝的瓷器胎质,釉色,造型,纹饰,彩绘等各方面与崇祯瓷器相似。如胎体厚重,釉色白中略泛青,釉层较肥厚。形制古朴浑厚,彩绘浓重。既保留了明瓷特征,又有康熙瓷常见特点。有相当一部分顺冶器口部施深浅不一的酱黄釉。有人将其看作顺冶器的重要特征。

康熙一朝经历了61年。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雍正一朝经历13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官窑瓷器品种十分丰富,产品烧造质量名列清瓷之冠。原因在于本朝出现了唐英那样优秀陶官。与康熙民窑相比,雍正民窑的传世品要小得多。但雍正民窑中有许多制作精良的瓷器。如“粉彩”“斗彩”“青花”“颜色釉”等。均有突出的作品,有的与官窑相差无几。雍正朝最名贵官窑珐琅彩瓷传世稀少。粉彩是本朝的主流,制作也为清瓷之冠。而斗彩的制作实际上比粉彩更胜一筹。康熙斗彩的五彩与青花拼逗制作。雍正斗彩用粉彩与青花结合,比康熙朝的作品更显精雅细腻。青花不是本朝官窑的拿手作品,但烧造量很大。以仿宣德青花为蓝本,运用“点”“染”“拓”等绘彩方法,把宣德的青花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仿作品乱真率为历朝之冠。而颜色釉中的仿官,仿汝,仿钧等釉色开创了清朝官窑仿制之先河,首次把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名品搬到本朝,予以精心摹仿,并结合本朝制作特色,书以本朝官款。雍正瓷器是清瓷中最细洁,最精致的。仿哥窑在雍正,乾隆朝十分流行。白哥窑(釉色较白)黄哥窑(釉色较黄)比青哥窑(釉色呈青灰色)的更受欢迊。青哥窑较为普通。雍正祭红釉瓷在清代祭红釉中质量最好,价格也最高。康熙,乾隆朝的祭红釉没有雍正朝的细洁,乾隆以后的就更粗糙了。祭红釉中,天球瓶较少,玉壶春瓶,胆瓶等较多。雍正朝的青花,粉彩为大烧造主流。粉彩以白地为主。少量作品上出现色地。青花以晕散的永乐,宣德风格为主,也有康熙风格和仿明晚期风格等。民窑青花也有以上几种风格。

乾隆一朝经历61年。乾隆朝是瓷器烧造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乾隆二十一年。唐英殁病,官窑质日益下降。从此官窑的烧造开始滑坡。乾隆民窑瓷的烧造与官窑瓷的烧造基本上是同步发展,尽管在质量上不能与严格监烧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但有特色的作品时有涌现。不少作品不加细辩,难分是官窑还是民窑。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乾隆朝景德镇瓷器最大的特点是集古代文玩的大成。凡古瓷中有的品种,本朝均有仿烧,而且质量高超而逼真。乾隆朝官窑瓷器中有些品种有时代早晚的区别。如青花,早朝器似雍正,以仿宣德点染晕散的作品为主。中晚期烧造的作品,色泽稳定,表现基调明快的风格。粉彩瓷中,色地粉彩器的制作多于白地粉彩器。

嘉庆一朝经历24年。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嘉庆朝早期官窑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喜庆四年,乾隆“驾崩”。一切才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传说,嘉庆朝品种比前朝大大减少,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一朝经历30年。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道光二十年爆发“鸦片战争”。使景德镇瓷器业面临着潜在的战争威肋。御窑厂虽未停烧,但明显受到时局影响。道光二十年前后所烧的瓷器有明显的质量差别。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本朝烧造了许多“嶰竹主人”款。少量为“嶰竹”款的瓷器,绝大多数的彩瓷制作质量上乘,是道光民窑中较高档的瓷器。从传世品种看,品种多于嘉庆朝品种。彩瓷(尤其是粉彩)。依然是道光朝官窑瓷器的主流。

咸丰一朝经历10年。景德镇陷入战乱。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据清代有关档案记载,咸丰元年,二年,皇家所用官瓷均为单色釉祭器。三年至四年御窑厂恢复传统产品烧造。所以品种有青花,祭红,仿官,仿哥,天青釉等。传世的咸丰官窑瓷十分稀少。咸丰朝民窑传世品有款识的也十分少见。太平军曾一度占领景德镇,在瓷器写过“太平天国”年号。传世品中有过这样的瓷器。但制作粗俗,质量低下。从总体看,咸丰五年前所烧的瓷器有着清代中期瓷器特征。与嘉庆,道光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咸丰五年后作品。则多带有一点同冶,光绪瓷器的味道。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同冶一朝经历了13年。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由于连年战事。当地窑业元气大伤。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仅仅维持着商品瓷的烧造质量.由于本朝官窑恢复于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冶官窑瓷均为五年后产品.从咸丰五年至同冶五年,共历十年,经过这十年停烧,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风格起了较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同冶官窑瓷与以后的光绪,宣统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道光,咸丰瓷共同越来越少.有明显的近代瓷特征.无论是青花,颜色釉,彩瓷看均与光绪,宣统瓷器接近.许多作品如不施款,难区分¨同¨,¨光¨.同冶朝民窑瓷器中,无款器占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几乎都为图章款.许多款识上未书¨大清¨二字.有的写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写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为这类缺朝号者是同光间作品,同治朝品种蓝本与前朝相同.但质量继续下降.近代瓷特征明显。

光绪一朝经历34年。光绪朝距今仅100年多,光绪末年距今不足百年。这一时期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传世品也极为丰富,品种也十分丰富。其间有许多书本朝官款。有落慈禧寝宫“储秀宫”和“大雅斋”款的作品。由于光绪朝距今较近,传世瓷器的品种,数量均十分丰富,可以认为与传世的历朝历代官窑瓷相比。传世光绪官窑瓷器的数量可能最多。从制作的质量看,比同冶官窑瓷器略胜一筹。光绪朝景德镇民窑业是异常活跃。在一种崇古,仿古之风影响下,当地民窑中大量出现了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及后朝的仿品。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后至嘉庆,道光等朝官窑瓷。许多仿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光绪朝瓷器与前朝基本相似。仍是以粉彩,青花为主流。

宣统一朝经历了4年。宣统朝距现代仅一步之遥。本朝烧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种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颜色釉器等。从传世品看。宣统官窑瓷烧造质量均较高,不管品种,样式,釉彩皆仿前朝。与光绪器基本相似,但同类作品制作比光绪器精细。宣统民窑瓷器在传世中出现较小,这并不是烧造少,本朝烧造仅3年。但距今时间近,损毁面不致太大。因而必有许多器物存世,由于许多的瓷器不落款,所以在鉴定中可能被划归光绪或民国.宣统朝瓷器无特别创新,但彩瓷新品种浅绛粉彩在光绪流行后,此时仍继续发展,还烧造了停烧已久的珐琅彩瓷器。

景瓷绝技小传人


拉坯技艺的小传承人

8岁的梁渊晟是景德镇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从今年10月份开始,他有了另一个身份——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非物质 文化保护遗产项目中,拉坯技艺的“传承人”。

师从外公学拉坯

昨日中午12时,刚刚从学校下课的梁渊晟被父亲带到外祖父王炎生工作的古窑陶瓷文化博览区一号作坊。梁渊晟的外祖父,身负景德镇手工制瓷非物质 文化遗产拉坯传承人的盛名,号称景德镇第一手工拉坯大师。

“做这一行真的很苦,泥土这些原材料对皮肤和身体的侵害,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职业病。”看着梁渊晟在拉碗,王炎生指着自己有点外曲的双腿说,“这 就是我们长期*开双腿坐在轱辘上造成的。”

既然这个行当如此清苦,那王炎生为何会选择8岁的外孙来继承这个看起来比较清苦的手艺?

梁渊晟回答得很简单:“因为我喜欢!”

相比而言,外祖父王炎生的回答更让人回味:“我的年纪大了,不可能长时间从事这个职业,而现在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这一行。”

绝技能否不失传

虽然收了外孙作为传承人,但王炎生似乎并不指望梁渊晟能接他的班,他更希望外孙能考上大学。这不免让人生疑,这样的传承人能否让拉坯这项绝技不 失传?

王炎生笑了,他认为如果有关部门能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比如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让传承人能安心学艺,安心从艺,那么拉坯技艺就不会失 传。毕竟他希望外孙能进入大学校园的初衷,也是希望外孙能够找到一个能养家糊口安家立业的职业。

而目前王炎生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局面发生,除去退休工资,王炎生每个月还能从有关部门拿到千元左右的补助,但王炎生认为这样的福利并不牢*:“我 现在从事的是拉坯表演,如果我做不动了,就要走人了。这样不牢*,没保障的用工关系,你让一个年轻人去做这个本来就很苦的行业,谁都不会去做啊。一旦用工 单位不用你,你连养老婆孩子的钱都没有了。”

言下之意,没有基本待遇保障的情况下,传承人也难保让绝技不失传。

生产性保护或许是正道

王炎生的观点或许显得有点实际,但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景德镇著名的陶瓷文博专家周荣林说,要解决王炎生提出的问题,就必须开展生产性保护,而非目前这种将传承人集中到一个地方,仅仅从事供游人表演 的职业。

擅长拉出13节而且中空的葫芦瓶的王炎生曾经跟媒体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对于普通游客参观,我一般只拉两节,只有来了上级领导参观,我才拉4 节、9节。以我这个年纪,拉得太多,一是精力吃不消,二是容易上瘾,所以我一般都会有所控制。”

周荣林认为这正是问题所在,王炎生之所以能拉出13节的中空葫芦瓶,是因为他通过几十年的劳动生产,在生产中掌握了丰富的拉坯经验和诀窍,这也 就应了熟能生巧的老话。而现在拉坯已经成了表演项目,甚少去拉13节葫芦瓶的王炎生的手艺肯定要比过去生疏不少。

有业内人士认为,越来越发达的机械制瓷工艺也在挤压着手工制瓷技艺的生存空间,以至于手工拉坯这种效率较为低下的制瓷技艺无法和生产结合,才会 产生手工制瓷都只能成为表演项目的局面。

不过,王炎生和周荣林对此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手工制瓷有着机械制瓷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很多懂陶瓷的人还是喜欢手工陶瓷产品。“如果请来企业 家投资,由政府扶持,将这原始的制瓷技艺重新搬上生产线,让手艺变成真正面向市场的产品,实现手艺的价值,那么王师傅的希望就能得到实现,而这门技艺就会 随着市场需求而一直传承下去。”

冒牌“景瓷”深圳大展销


“39名景德镇市民在深圳陶瓷展销失败后,有展销商哭诉急需钱来安葬家中死亡多日的老父亲,以此博取顾客同情。”3月27日上午,深圳周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的消息。记者立即向景德镇市瓷局求证,瓷局认为这是外地陶瓷展销商在破坏景德镇的声誉。

27日上午,深圳市民周先生致电记者,有39人自称是景德镇市民在深圳罗湖区春风路展销陶瓷数日。3天前,展销商为了销售陶瓷,通过各种坑蒙拐骗的方式哄抬陶瓷价格。从26日开始,由于展销即将结束,一些展销商竟然跑到马路上拦截深圳市民,用一副痛苦的表情诉说家里遭遇种种不幸。甚至有展销商在摊位前挂起白布和麻袋,说家中老父已经病亡多日,无钱安葬,如果陶瓷不能推销出去,就不能回家办丧事,以此博取深圳市民的同情。展销商的这种做法引起了深圳市民的强烈不满,当地媒体在报道中说展销商如此行为与乞讨没有区别。

记者随即致电深圳的朋友,确认此事属实。27日中午11时,记者和景德镇市政府副秘书长、瓷局局长黄康明取得联系。黄局长告诉记者,他也听说了类似的事情。景德镇对陶瓷展销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理说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经查,这些陶瓷展销商果然都不是景德镇市民,而是外地人打着景德镇的旗号在破坏景德镇的声誉,景德镇市瓷局将会对这件事情展开深入调查。

景瓷展销已成众矢之的


八年多来,瓷都景德镇由于陶瓷品种丰富多彩、品位高雅,自发地形成了一支又一支展销大军,他们将景瓷配套成龙,活跃在我国各大中城市进行展销,后来还发展到国外,形成了一道道奇异的风景线。这些“游击队”在早几年也碰到过一些好运气,但现在由于他们几乎已经对全国的大中城市都逐一进行了“扫荡”,再也不能激发当地市民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而负面影响已充分暴露,所以景瓷展销已成众矢之的并显示出日暮途穷的困境,展销队伍的营利可能和营利水平越来越低。

由于展销队伍素质低,展销时间有限,布展形式简陋,即使许多名瓷器也往往在限定时间内卖不出去,最后只好低价甩卖。

这就使得这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不断贬值,一位知名洁具品牌的老板在一次有景德镇市分管陶瓷的副市长等领导出席的联谊会上动情地说:“我们一个马桶卖几千元钱,而景德镇那么好的花瓶只卖几百元钱,甚至几十元钱,那怎么干得下去?景德镇的牌子都给他们卖掉了,看到他们在风雨之中、烈日之下守生意,又觉得他们可怜!”

作为展销队伍的衣食父母,广大消费者现在也被展销队伍教“刁”了,许多消费者发现展销前期的价格远远高于后期的甩卖价格,不少消费者产生了上当受骗的感觉,有些人怨气顿生,对景德镇人产生了不可信赖的感觉,产生展销前期大家看而不买,等到展销队伍真的要转移,挥泪大甩卖的时候才买,这就使得展销队伍陷入困境,难以盈利。

现在的景瓷展销队伍已由盛转衰、士气低落,许多人继续展销只是出于无奈,找不到其他工作而已,大家知道展销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只能是做一次算一次。

许多地方的新闻媒体对景瓷展销队伍的到来给予了关注,甚至连续报道了展销情况,而这些报道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负面报道。将展销队伍的困境和狼狈状况公诸于众。的如雷贯耳和展销的困境对比岂不是良好的新闻素材?敏感的记者难免闻风而动。

展销队伍用以包装瓷器的稻草和饭后遗弃的一次性饭盒也污染了环境,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展销队伍的低价倾销也严重打击了当地的景瓷经销商,不仅如此,展销行为甚至还伤害了景德镇客居各地的居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人民都为家乡生产出的精美瓷器感到自豪。而最近几年,他们看到景瓷展销的尴尬处境都非常伤感。湖北宜昌的《三峡商报》就连续报道了景瓷展销的困境,其中就有如下标题“谁能破解名瓷销售困局”、“景德镇瓷展被困宜昌”、“货没卖出十分之一”等等,一位客居宜昌的女子将这些报道复印后寄给景德镇市市长,并写了一封令人感动的信,她说:十年以来一直为家乡而自豪,连续报道让她“如鲠在喉”,呼吁展销队伍“莫让蝇利玷污瓷都的品牌”!

景瓷的出国展销也产生过不良影响。远的不说,今年八月份,景德镇市政府大力扶持陶瓷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分管陶瓷的副市长亲自带队前往德国开拓市场,遗憾的是:一支景瓷展销队伍同时在德国展销,并公开广告因签证受限、特价处理抛售,两支队伍形成鲜明对比,“游击队”严重冲击了“正规军”。景德镇的金字招牌被泼尽了脏水,让人痛心疾首。

是属于全国人民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千年大品牌,品牌价值难以估量!而展销行为对她的伤害已形成共识,许多有识之士对此痛心疾首,展销没有出路也已成为共识,但展销现象还迟迟没有消失。这一方面是展销人员的短视,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举办活动为增添气氛和人气,邀请展销队伍并提供条件所致。因此,为了尽快消除展销现象,一方面需要景德镇政府加强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应该停止邀请展销队伍,不为他们提供方便,并依法征税,否则即是渎职。队伍陷入困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瓷:皇帝的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瓷:皇帝的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全瓷的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