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碗 > 导航 >

高足碗

高足碗

古代瓷器碗 古代瓷器青花碗 古代瓷器粙碗

2020-06-29

古代瓷器碗。

高足碗又称靶杯,于元代的南北方瓷窑已普遍烧制。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乐红釉高足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明永乐、宣德时继续承烧而造型较元代有所变化,碗身加高,足变矮。其品种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红釉、青釉等。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

明洪武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洪武,高14cm,口径14.6cm,足径4.8cm。

高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体内外施高温铜红釉。碗心锥拱一朵折带云纹,内壁模印云龙纹,二龙均为形象一致的五爪龙,作追逐状,以两朵云纹相隔。高足内施青白色釉,无款。

过去人们将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定为元代,但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新的资料不断出土,人们采用类型学的方法,从以往定为元代的瓷器中逐渐辨认出一大批属于明初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器。这件红釉高足碗无论从造型、釉质还是从所饰云纹、龙纹的特征看,虽有元代风格,但又不尽相同。与元代同一类型的高足碗相比,其胎体变薄,碗的底部更瘦(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景德镇出土陶瓷》,图版125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92年)。特别是所饰云纹和龙纹,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洪武官窑瓷片标本上的云纹、龙纹风格完全一致。因此,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应定为明代洪武。1979年景德镇珠山曾出土这种洪武红釉高足碗的残片。

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

 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明正德,高12cm,口径15.9cm,足径4.6cm。

靶碗撇口,深弧腹,下承以中空高足。足与碗底系釉接而成,在碗外底与足相接处明显可见有修整痕迹。外壁绿地素三彩缠枝莲纹装饰,其上结有一黄、二白、二孔雀蓝共5朵莲花,2朵孔雀蓝莲花为黄心,其余3朵均为孔雀蓝色心。碗内及圈足内均施青白釉,釉面莹亮。无款识。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15.5cm,足径4.5cm。

碗撇口,下腹内收,下承以高足。碗内口绘青花双线,内底中央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绘仕女赏月图,一童子侍于侧,辅以山水树石,并绘有云气纹。足柄上绘松竹梅纹。

明宣德青花使用进口青料,此种高铁低锰料在烧成过程中青料易晕散,故所绘纹饰不够清晰。此碗青色较为淡雅,纹饰比较清晰,实为难得。其云气纹用粗、细线勾画轮廓,此画法对后世瓷器纹饰亦有影响。明宣德时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纹为题材者较为少见,故此碗为宣德时期人物纹器物的代表作品。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高8.8cm,口径9.9cm,足径4.4cm。

碗撇口,深弧腹,丰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通体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纹。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条红鱼。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造型端庄,鱼纹刻画生动活泼,仿佛三条红鱼首尾相随于水中。莹润的橘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是明宣德时出现的新颖品种,这种高足碗在明代万历、天启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制,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为乱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丰满,高足线条略显生硬。

值得一提的是,此种釉里红瓷器上的三鱼纹系高温铜红釉的局部使用,其鱼纹凸起,具有天然红宝石般光泽,文献称之为“釉里红宝烧”,它与一般意义上以铜红彩描绘图案纹饰的釉里红瓷器有所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藕荷地粉彩花鸟纹高足碗,清光绪,高9cm,口径19.7cm,足径8.2cm。

碗口微撇,弧腹,口沿下红彩书“大雅斋”3字楷书款和“天地一家春”5字篆书款。高圈足,碗里白釉,外壁藕荷地上绘花鸟纹,高足上饰金彩弦纹,近底绘海水江崖纹。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


明代洪武官窑瓷器,主要有釉里红和青花等品种,但传世品并不太多,尤其是青花瓷器相对更少。现存的洪武青花瓷器明显少于釉里红器,其原因可能是洪武皇帝偏爱釉里红釉,或和当时钴料因进口贸易限制而稀缺。

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是近几十年来中国陶瓷研究的重点。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洪武青花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常常把洪武青花视为元青花或者归于永宣青花之列。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过一批瓷器,其中有部分为早于永宣而又和元代典型瓷器不一样的标本。因此,当时有学者认为这部分标本应该就是洪武瓷,但这个观点并没有完全被国内的学术界所接受。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又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挖出为数不少的洪武瓷。1984年在北京四中原明宫廷库房遗址中发现数千块青花与釉里红官窑残片。1994年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又在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洪武青花,随着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洪武青花瓷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非常罕见,根据推测应当为目前仅见的孤品。其高12.6、口径11.5、足径5.2厘米。撇口,深弧壁,高足。外壁口足青花各绘转枝灵芝纹一周,碗壁主纹画三爪穿莲带翼龙纹一对,底边饰双层莲瓣纹,高足为缠枝莲纹。碗壁胎骨匀薄,足稍厚,青花釉色灰青,深浅不均,多处呈现黑疵斑点,白釉洁白泛灰,底白胎坚细,胎釉一线呈浅黄色。

明代洪武时期高足碗,一反元代碗形较浅、高足较高的形制,转变为器身较深、高足略短的新造型,之后永乐、宣德继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及器心带“永乐年制”四字篆印款、相同形制的甜白釉高足碗。此器口、足的缠枝灵芝纹,及高足上的缠枝莲纹,均先勾绘花朵轮廓线,花瓣边缘及花心留白,内层染青,此一特殊描绘技法为洪武青花、釉里红纹饰的独有特征。而带翼三爪应龙纹饰殊为特别,龙身鱼尾,与一般所见洪武细身龙纹有所不同。此器的形制、灰青釉色,以及花边留白的特征,都呈现出洪武青花的特色。目前为止,传世或者御窑遗址出土均无发现,极为珍稀。

可以说,洪武官窑瓷器,上承元代遗韵、下启永宣新风,是明清官窑制度之首,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器物特点,也蕴含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丝路遗珍:元青花云凤纹高足碗


1976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土了一件元青花云凤纹高足碗(见图),高11.2、口径15.9、足径6.5厘米,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截至目前,新疆出土的元青花瓷器不多,最著名的除了这件高足碗外,还有一件元青花执壶。

此高足碗大口微敛,弧形壁,竹节状高足中空,与元代甚为流行的撇口、圆腹、高足的样式相比,此器形制比较少见。碗内外满绘纹样,内里饰一对穿梭于云间的凤凰,一雄一雌,一凤一凰,雄凤头顶一只孔雀羽翎,翩翩起舞;雌凰与其遥望,头部无羽翎,尾部为三羽纹饰。主题图案流畅自然,生动而有情趣,四周绘缠枝牡丹纹;外壁画缠枝牡丹、莲花纹,近底处绘一周变体莲瓣纹。通体釉色白中闪青,色料浓淡不匀,青色中有黑斑点,有自然晕散现象,具有“苏泥勃青”的特点。在入窑烧造过程中,可能由于青色颜料不能适应过高的火候,碗口内壁形成锯齿状的“冰挂”,造成青花的晕散严重,纹样略显模糊,但碗内的双凤纹仍不失精美流畅之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高足碗、杯的装饰一般注重外壁,内底纹饰多装饰在底心,像此器这样内里满绘图案的甚为珍稀。1979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湖田窑北岸元后期地层也出土过一件青花莲池鸳鸯纹高足碗,形制与此件十分相似,很大可能是在同一地方烧制的。

高足碗、杯是元代开始流行的器型,明清各朝均有烧造。从传世与出土的景德镇窑制品看,元代高足碗、杯的制作工艺与明清有明显的区别,元代的器身与高足采用泥胎相接,故足内顶端无釉处留有呈乳钉状凸起的粘接痕,明清的器身与高足采用釉料接胎,故高足内顶端光滑平整。

阿力麻里古城是当时新疆乃至中亚的大城市之一,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国际都会,被誉为“中亚乐园”,西方人称为“中央帝国之城”,也是中原和中亚联系的一个重要枢纽。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件青花凤纹高足碗可能是元朝宫廷给西域诸王的赐物,反映了阿力麻里察合台汗王与元朝政府的密切关系。

宣德青花高足碗:造型独特纹饰磅礴而有气势


文化扬州的底蕴体现在哪儿?说白了,就体现在其一砖一瓦、一花一草的风流与蕴藉之中。如同这个城市俯拾皆历史一样,扬州民间的收藏也随举有故事。本版特开设“宝藏民间”栏目,广邀深藏民间的宝物登台亮相,一来丰富读者的眼界,二来一展物华风采以精微的笔触为文化扬州作注脚。

宝贝:宣德青花高足碗

持宝人:顾建中(陶瓷藏家)

点评专家:朱戢(佛教博物馆馆长)周长源

本栏目由扬州市收藏协会提供鉴定评价支持

宝贝特点:该器物高17.7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7.5厘米。碗足绘有福山寿海纹饰,碗壁外模印两条苍劲的行龙。碗口一周写有一圈计46个梵文,碗心双圈中有一个大字梵文,碗口外壁写有"大明宣德年制”官窑款。

背景:青花瓷发展到明代宣德时期,已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绘制青花的苏麻离青原料为郑和下西洋后从西亚输入我国。它的特点是凝重、幽艳,其晕散现象独树一帜。这时的青花瓷器在制作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明代瓷器的鼎盛时期。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外来风格的纹饰及梵文这时也出现在青花瓷器上。梵文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字,更多的是作为佛教经典体现,用在瓷器上多为颂词。

专家点评:这是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高足碗。其造型独特,纹饰绘制磅礴有气势。是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官窑精品。

器形优美的元青花月影梅纹高足碗


我最喜欢元代的高足碗和高足杯,这是马背上民族特有的器形,可惜随着元代的灭亡高足碗和高足杯也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在经典的器形,失去了使用的环境都会被淘汰,这不免有些可惜。

这件元青花月影梅纹高足碗器形优美,可以用婀娜多姿形容,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站立在那里。名字和器形一样美。

元青花月影梅纹高足碗胎质洁白细腻,器壁很薄。釉色白中泛青,光亮莹润。此碗造型精巧秀丽,纹饰简洁明快,青花色泽清淡高雅,是元青花中少见的瓷器精品。

元青花月影梅纹高足碗口径11.8厘米 底径4.5厘米 高9.5厘米,侈口、斜直壁、竹节形高足。外壁光素无纹,内壁口沿饰两道弦纹,一侧用青花绘一枝盛开的梅花,另一侧绘一钩弯月,碗心点六个圆点。

大雅斋粉彩花鸟高足碗,慈禧一个人的官窑瓷器


这是光绪当政时期的宫廷瓷器,但是跟光绪一点关系没有,因为写着大雅斋,这是慈禧专用的瓷器。口沿下署红彩楷体“大雅斋”三字款及篆体“天地一家春”印章式款。

“大雅斋”瓷器于同治十三年(1874)下旨传办,于光绪元年与光绪二年(1876)分两批烧制完成,器型多样,瓷器总数近五千件。在清末民初动荡的历史中,这批瓷器流散严重,民国时期又出现大量的仿品,因此目前所见的该类瓷器还存在甄别的问题。这件粉彩花鸟高足碗为建国后由故宫拨赠,身份无疑,因此十分珍贵。

这件粉彩花鸟藤萝高足碗是为慈禧专门烧制的宫廷用瓷,尺寸高14厘米、口径21.9厘米、足径8.3厘米,碗敞口,弧壁,高足中空,近底部外撇。碗通体以绿釉为地,外腹粉彩为饰。画面中布满了牡丹花朵,一只鸟儿伫立枝头。高足上部凸起描金弦纹一周,高足下部绘礁石海水纹。

大雅斋瓷器主要有三种款识,为“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和“永庆长春”。“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初进宫时在圆明园的居所,“大雅斋”为其中的一处斋室名称,咸丰皇帝写“大雅斋”匾额赐予慈禧,这两方款识对于慈禧而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当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圆明园慈禧居所时,建筑及其中用器又都选择了这两个款识。

卵白釉雕花高足杯(元)


元 卵白釉雕花高足杯

元统一全瓶等。采用进口华中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型国的前一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中华以至绝迹。装烧的”,专管皇室烧瓷。“浮梁磁局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物中青白瓷又称“影青瓷””的设立,促进了景德镇窑业的兴盛,带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华亚各国和中东、来了景德镇窑业的技术变革。由于湖田窑也是“浮、狮舞绣带纹等。器物中博,刻画花、印花、雕花及梁磁局”的定点窑场,湖田窑先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华博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前的窑业秩序必然受到冲击,首先是创烧、凤穿莲、莲池水藻、莲物博色质如玉。此类瓷器“了“卵白釉”瓷。“卵白釉”瓷专为元政釉色青灰或米黄。器华博政府枢密院所定烧,所府枢密院所定烧,所以瓷器内壁常印有“枢府简单的排点装饰,内底书博物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字样,又称“枢府”瓷。“卵白釉”瓷胎质期相似。主要表物博并在器底书“景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具皆是。1982年,国务华物湾等。“若夫渐有凝脂般的感觉。器形有折腰碗,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中物遍较粗松,色红褐,釉、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物华青料绘制青花图案,代有异。器物内壁常模印云龙纹、缠枝菊纹、开光因采用支钉叠烧中物品。同时,其烧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在元代中晚期的窑的考古成果显示,早华博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狮舞绣球纹、开光盆华中生产青花瓷器。最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杯高9.7cm,口径8cm,足径3.9cm

生产时代: 成化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紫釉

陶瓷造型: 杯

说 明: 明成化

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喇叭式高足。口沿作八方式,延至腹底起八条棱线,足上凸起弦纹一周。此杯胎体较厚,里外均施仿哥釉。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呈现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外壁开片较大,内里及足部的片纹细碎。足内自右向左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明代景德镇仿宋代哥窑瓷器始于宣德时期,此时,景德镇除烧制传统品种外,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仿哥窑瓷是其中之一。成化时期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这件仿哥窑八方高足杯为成化时期新创品种,其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虽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哥窑的“酥润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唐代邢窑弦纹高足杯鉴赏


藏 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繁华的盛唐,那些宽袍大袖、衣带生风的飘洒高逸,那些锦心绣口、直入心脾的盛唐诗词,还有那些惹人沉醉、南柯梦随的美酒与传奇,以及这些曾经窑变无双、晶莹剔透的盛唐名瓷,每一个盛唐符号都能诱引心中无数的狂想。

我的狂想源于一支唐代邢窑弦纹高足杯,此杯高约11厘米,撇口,弧腹,下承以高足,把柄,或许有人因此之故称其“把杯”。其釉色洁白如雪,有类银似雪之称,胎体洁白,瓷化程度好,是唐代邢窑的代表力作。该杯作为酒器,是我最珍视的收藏,不仅能够追慕繁华、凭吊辉煌,更能小酌赋诗,陶冶性情。

高足杯之为酒器,源于古人饮酒须持器之说,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酒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无论是天然材料还是陶、青铜、漆、瓷、玉乃至后来的金银,都可以作为制作酒器的材料,且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特色。

此件高足杯的惊艳之处还在于其釉色简洁,刻划爽利,通体圆润,这同邢窑瓷器一直追求的返归自然有莫大关联。“绘事后素”,盛唐瓷器所钟爱的也是这略带古拙的白色。白瓷在唐时厚拙的微带灰色的白,渐渐长成一代佳人,杯沿尖上都是不尽的洒脱味道。这款盛唐邢窑弦纹高足杯,白中掺杂着胎泥细腻的灰,偏偏又要摆一个略显西化的姿势,素雅又不肯忘了妩媚,杯身之上,两道弦纹斜斜掠过,平添一段风流。它像什么呢?我呆了呆。它这么老实地站在这里,身上窑火的烟尘未尽,留在身上的浓浓田园风味,却不世俗。可是你偏偏不肯仅限于此,釉层之下的细腻,骨骼的简练美丽,指尖轻叩时动人的声音穿透人毫无防备的耳膜,直抵脏腑。最是那挺拔的高足,坚忍高洁,即使稍露芳容于角落,也成风景。每一件看似脆弱的瓷器的出世之前都经过了高温的磨炼,经历了1200摄氏度的高温,“曾经沧海,巫山非云”,瓷器也就愈发冷香入骨了,如果斟下一杯盛唐下酒,可谓平生快事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