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保护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2-11

景德镇古代瓷器。

作为有形物质文化的陶瓷,一般不在非物质文化讨论的范畴。但景德镇民间陶瓷工艺通过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无不包含着各种非物质文化的元素。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景德镇民间瓷艺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因子,再结合相关的抢救和保护景德镇民间瓷艺的现状,提出“救人救环境”,保持景德镇民间瓷艺的“活态”发展是抢救和保护景德镇民间瓷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保护与传承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作为有形物质文化的陶瓷,一般不在非物质文化讨论的范畴,但景德镇民间陶瓷手工艺仍多是以口传的形式在传承,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以及自珍的心态,那些“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的民间陶瓷制作的工艺,仍然是通过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活形态在传承延续。

1、景德镇艺术陶瓷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

每一个民族都有许多需要依靠口头传承而延续的传统文化。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的景德镇民间传统手工艺亦是历经世代而传播至今的口头创作,包涵着景德镇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即使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性决定了景德镇民间瓷艺不论是在其形成过程和抢救、保护过程都蕴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因子。众多景德镇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都是以人为载体,以传人为主体,以非物化、非静态和记忆、技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而存在。

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手工艺从釉料的配制和方法、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火烧及装饰工艺等工序,体现了景德镇民间制陶人的智慧火花,其制陶手工艺承载了制陶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景德镇民间制陶工艺所烧出的陶瓷,造型精美,陶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具有奇特的艺术气息,受到贵族与庶民等各阶层的喜爱。景德镇民间瓷艺以墨黑色和青花最佳,其刻花工序是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其施釉工序是将坯浸入釉盆里,当口沿与釉面平齐时立即提出,或将釉浆注入坯内晃动,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然后迅速倒掉过剩的釉浆。釉上彩是瓷器釉面上艺术加工,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绘画分动物、花卉、人物、山水等。这些独特的民间工艺往往是依靠民间制陶艺人或师徒,或父子口头传承得以保存至今,他们传授自己独有的宝贵技能的过程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传统”和陶瓷手工艺中的“口头传承”所表述的内容是相同的,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口头传承。也就是说,陶瓷手工艺的形成过程蕴含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景德镇艺术陶瓷手工艺的抢救与保护现状

陶瓷工艺文化遗产有脆弱与坚韧的两重特性,家族传承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制陶手工艺的传承,此乃其坚韧特性;或遭战乱,或遇祝融,或家族组织遭到破坏,又或现代科技的冲击,都可能导致制陶手工艺的灭亡,此乃景德镇民间瓷艺脆弱性的体现。特别是现代社会,陶瓷文化产品不断商品化,对景德镇民间瓷艺形成了巨大冲击,景德镇窑煤火烧造工艺和刀刻绘画技艺经不起快捷社会的挑战,使得景德镇传统制陶手工艺偏离传统,程序日趋简略,直至消亡。而像花釉瓷、素胎黑花瓷、香黄釉、月白釉瓷、兰花瓷、铁锈花等这样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特种釉瓷的烧制工艺,如不对其采取特别的措施加以保护和扶持,也将面临失传。

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加大了传统工艺的保护力度。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明确指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景德镇的烧制技艺精湛,尤以宋代刻、印花青瓷为最,装烧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明显符合国家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标准。国家从1999年开始,通过对景德镇各个民间制陶作坊的采访、收集,取得了大量的口头与视频文献资讯,并最终制作成具有视听效果的音像文献,抢救和保留了大量的民间陶瓷手工艺及其制陶过程,这种抢救工作最大的价值就是保留了民间制陶人对制陶过程的深层理解及更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因素,给我们以“整体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的启发。当然,由于国家保护资金预算不足,以及存在的官僚作风现象,特别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不完备,还是造成景德镇传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部分传统瓷品的烧制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急需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3、救人救环境:抢救和保护景德镇瓷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口头传承是景德镇民间瓷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存续方式。表现在传承载体是“活体”的人,传承内容是发展变化着的“活性”的民族智慧、心理诉求和价值观念,传承过程是传承者与传承对象共同参与的互动的“活动”过程。传承人是景德镇民间瓷艺的重要传递者和承载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景德镇民间瓷艺的知识进展技艺。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景德镇民间瓷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针对国家队传承人保护不足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景德镇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一是借鉴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加强和完善中央、省、市、县四级“景德镇民间瓷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并在物质和津贴上加大倾斜力度,并给予传承人足够的社会荣誉感。二是鼓励技艺精湛的景瓷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多收徒带徒,以带徒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导师福利津贴,并鼓励各个师门徒弟之间进行瓷技艺大赛,提高“师带徒”的热情,提高制瓷艺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加强后续人才的培养,建设景瓷人才梯队。有很多民间陶瓷艺人不想把他们的独家秘籍或配方外传,往往造成后续人才匮乏,并有绝技失传的危险。政府应该承诺保护其知识产权,并尽可能在其家族或徒弟中选择优秀的承传人,并给予优渥的津贴待遇,形成一个师、徒互相选择的机制。

景德镇民间瓷艺始终在动态发展中完善,始终以师徒方式传授,始终是人作为传承的载体,总是蕴藏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中。博览会作为这种文化传承的实体之一,就是这种文化生态体系的最佳模式。在目前,博览会、各地的陶瓷学术研究机构等文化实体是民间瓷艺向高级流传的平台,陶艺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存续。另外,政府要提供制度环境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性保护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打击侵权行为,尽可能为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传承提供保护,切实推进民间陶瓷手工艺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景德镇民间瓷艺的表征是民族的身份和民族的标志,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去抢救和保护。抢救和保护景德镇民间瓷艺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保护好瓷艺传承人及传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对其进行“整体保护”和“生态保护”,以保证景德镇民间瓷艺的动态基因和文化源头。

精选阅读

景德镇陶瓷工艺设计中的生态问题与解决途径


景德镇陶瓷产业相对于塑料产业及其他产业来说有着相对的优势,但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其生产原料选择、生产过程及后期工艺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生态问题。景德镇陶瓷产业是个消耗大,排放多的传统产业,因此,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仍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法则,主要生态设计方法有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景德镇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景德镇陶瓷的生态艺术设计主要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提高景德镇陶瓷艺术水平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从而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

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型再到施釉、彩绘、干燥、乃至烧成等多道工艺流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些环节又是制陶过程中及其重要不可跳过的环节,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序中,面临着诸多的生态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和植被的破坏,景德镇陶瓷原料的挖掘和开采甚至危及整个生态平衡的保持,加上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及加工过程中都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原料的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粉尘也会污染大气。说到粉尘,在制陶过程中的打磨抛光液会造成粉尘的污染,景德镇陶瓷的原料的不合理的应用及制陶人的水平差异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至此过程中还需燃料和水源。燃料烧过之后变成污染大气灰污染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施釉及洗球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污水直接排除将会污染更多地水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料,这些废料的堆积如: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这些废料的堆积不仅会对土地进行二次污染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解决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生态问题的途径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彻底的兼顾生态效益的理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污染,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于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始终,不断提高生态效益,最终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制陶的各个工序下手,从选材到回收产品的整个过程来规划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降低资源的使用频率和浪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排出。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法则包括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景德镇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这些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冲突。

2.1 避免浪费,精简节约

这一生态设计法则主要针对制陶在选材上这一工序。选材尽量选择最少的原材料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分为不同种类的景德镇陶瓷,主要有日用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陶瓷、建筑卫生景德镇陶瓷等,景德镇陶瓷的分类不同选用的原材料的特性也就不同。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原材料主要有泥料、釉料、彩料等,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的特性来做不同类型的景德镇陶瓷,做到选择准确,避免浪费。让各种材料各尽其能,各自发挥发自的特性与本质。比如日用景德镇陶瓷和建筑卫生景德镇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其功能实用性重于艺术审美性,所以日用景德镇陶瓷应该选择耐高温的泥料和釉彩,用这种材料烧成的成品具有一定的耐酸、碱、盐及大气中碳酸气侵蚀的能力和无铅中毒的危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艺术景德镇陶瓷注重的是欣赏的艺术性,因此在烧制及选材的过程中不用想日用景德镇陶瓷那样的细致化,这样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节省,同时也降低了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原材料的浪费,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让原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生态设计法则就从源头开始贯穿,从而保证了之后工序的生态保障。

2.2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从字面上就可看出主要体现在烧制、施釉等工序中。首先通过技术的提高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此过程中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选择节能型景德镇陶瓷窑炉,轻质的窑炉保温耐火材料及新型涂料可以降低能耗;采用高速烧嘴,用富氧燃烧技术、微波烧结技术、自控烧成技术等对节能降耗也有很大影响;采用清洁的气体、液体燃料等方式。其次,节能减排不单单体现在烧制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原材料的选择上,对制陶的原料进行革新,也可以减少对土地和植被的危害。从别的“地方”索取原材料而不是抗挖掘地下资源,当然,别的“地方”并不是具体的那个地方,而应该是通过提高技术,加快对景德镇陶瓷原材料的研发,可以使危及化危为安。比如利用钢铁工业废渣、磷矿渣、铬盐废渣、粉煤灰、硅灰、稀土废渣、萤石矿渣等工业废弃物,技能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提高制陶过程中的生态效益。

2.3 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

根据生态设计法则的贯穿原则,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循环使用也是一种环保的举措。景德镇陶瓷寿命的长短关乎景德镇陶瓷更新换代的周期,通过延长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来减少景德镇陶瓷产品加工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景德镇陶瓷无论从其物理特征还是化学特征来看,都是一种比较不易保存的物件,如何延长景德镇陶瓷的寿命,必须从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序入手。在制作工序中不能忽略产品的质量问题,选择较好的原材料是提高景德镇陶瓷产品物理特征的本质要求,因此研发高性能的,较稳定的原材料也是迫不及待的。另一方面,在景德镇陶瓷的艺术欣赏水平上。景德镇陶瓷设计专家也要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好的景德镇陶瓷设计品不仅仅是具备功能,还要造型优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生产出来的景德镇陶瓷产品能较长的存在时尚潮流中而不被潮流所淹没。除此之外,加强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大大满足人们对景德镇陶瓷的心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消费者更换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频率,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减少生态环境的重负,促进景德镇陶瓷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2.4 景德镇陶瓷及废弃品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

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景德镇陶瓷成品的回收,由于景德镇陶瓷成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的需求,可以经过回收在改造,使之变成有用的产品;二是对景德镇陶瓷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在利用,减少浪费。通过促进已有的景德镇陶瓷的回收和景德镇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的负荷。在景德镇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主要有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利用这些废料可以生产景德镇陶瓷砖、多孔砖、陶粒、水泥、固体混凝土材料等,对这次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可大大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已有废弃景德镇陶瓷的回收再生产更大程度的减缓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由于这些被淘汰的艺术品并没有套大的外貌问题,只是在欣赏水平上与现代的人们的欣赏水平不相符,因此,可以通过产品的再设计来实现物品的价值。

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过程的明细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坚持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到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始终,从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原材料的开发到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退役,始终采用最环保的方式,来达到最高的生态效果。这样的生态设计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有效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景德镇陶瓷前身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


临川白浒窑,位于今抚州市临川区城西四公里的红桥镇白浒渡,崇仁河紧靠窑址的山坡由西向东流入抚河;窑址依山靠水,水面交通极为便利,为瓷器的销售提供了条件;早年此地树木茂密,多以松木为主,为瓷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瓷土丰富,为瓷业生产胎土。

临川白浒窑绵亘2公里,这些瓷窑在白浒窑毛家村《白浒毛氏族谱 》的南宋绍兴五年(1135)旧序记载中可得到印证:“宋元丰元年(1078)毛姓氏迁来此地一日出游汝西,车过浒渡,……而问曰:‘斯何地也?’当地人答曰:‘白浒渡,又曰白浒窑也。’”证实该窑早在北宋之前就已存在。事实上,早在唐代,临川白浒窑就颇具规模。

古代的抚州府陶瓷制作和烧炼非常发达。著名的《景德镇陶录》一书曾高度称赞抚州的制陶艺术,临川白浒,南丰白舍,金溪小陂三窑所产生的陶瓷,可以和景德镇陶瓷媲美,因而被载入《中国陶瓷史》。

宋时,江南西路临川白浒窑、金溪小陂窑、南丰白舍窑三大窑场均为当时国家的重窑。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

1950和1960年,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调查工作中发现白浒窑废墟上散布的瓷片、窑具等遗物甚多,许多青瓷碎片,胎色青灰,釉色黄绿,通体施釉,均开冰裂片,具有典型的南朝、隋代青瓷特征;而碗则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其余的则具备宋代器物的一般化特点。

元代,临川云山一带已发现高质量高岭土,白浒窑的瓷工逐渐北迁至云山(临川境内,现有窑厂)。临川白浒窑与景德镇同时出现元青花的烧造工艺。

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明、清两代,临川优秀的陶瓷工人大量奔赴景德镇,当时在景德镇的陶工三人中就有一个临川人。临川陶工的流失使临川白浒窑制瓷业受到冲击,发展逐渐缓慢,但民间窑厂依旧传承着宋元以来的制瓷工艺。

清光绪32年(1906年)由李家渡私人开采加工经营临川高岭土,生产陶瓷原料,矿名为“华营公司”。

20世纪50年代,临川陶瓷厂正式投产。

1975年1月,设在江西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这套弥足珍贵的“毛瓷”精选陶瓷原料,就是临川砂子岭高岭土。

1977年9月,临川青花仿古瓷厂在熊开生的具体指导下生产民间瓷器,后来逐步发展到制造青花仿古瓷,1980年打入国际市场。传统的产品“青花瓷六方凉瓶”曾荣获抚州地区科研项目一等奖。此处还有150件八仙踏八怪爆竹瓶,100件鹤同春观音瓶等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是很好的艺术珍品。

2012年,临川陶瓷工业园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以白浒窑为代表的临川陶瓷从手工制作工艺到现代化制瓷工艺的飞跃。

临川白浒窑为江西打造瓷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后代景德镇小陶窑升级成大瓷窑的兴起,输送了大量优秀的陶瓷技术。白浒窑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为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为临川赢得了声誉,同时也为“先有白浒窑,后生景德镇”之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名冠全球,这与当年的白浒窑的技术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临川白浒窑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耗时多、劳动强度大,产量和成品率低,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其制作精巧精美,构思奇特,在制瓷工艺中独树一帜,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2010年,张志刚先生受江西省文化厅委托,在北京宋庄策划首届江西艺术节暨红土地当代艺术文献展。展览期间,张志刚特意将白浒窑艺术陶瓷与景德镇艺术陶瓷同台展出,白浒窑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首都艺术界及各国大使的一致好评。

2013年底张志刚先后向抚州市临川区第一文化馆、抚州市临川区文体广电局提交关于保护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的项目申报。

2014年初,抚州市临川区政府正式将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列入临川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14年3月,经江西省文化厅、抚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及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批准,在临川区下聂村张志刚陶瓷工作室正式成立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

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的建成,对加强临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习所将聘请有专业特长的老艺人以“带徒传艺”的方式生产、献艺,并与国际陶瓷机构交流合作,以期达到“融文物保护、手工制瓷工艺展示与生产于一体”的目的。传习所建成后,以“非遗”项目为载体,以文化交流与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吸引本地、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临川古老的制瓷工艺,感受古临川的文化内涵,据此让更多的人了解临川文化,热爱临川文化,弘扬临川文化,同时热忱欢迎广大瓷艺爱好者加盟,共襄盛举,将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发扬光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