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的质量 > 导航 >

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因素

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因素

瓷砖的质量 瓷砖质量 瓷器质量鉴别

2020-02-11

瓷砖的质量。

—、概述

宋代建窑大量生产的黑釉茶盏,是因应当时福建建安地区特殊的“斗茶”风俗而流传开来的。这种风俗经由宋徽宗和文人墨客们的大力提倡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项全民文化娱乐运动。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建窑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宋代的著名窑口之一。建窑的杰出产品一一建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主要有兔毫盏、油滴盏(也称鹧鸪斑盏)和异毫盏。这其中又以油滴盏的美妙与稀罕而令世人惊叹不己,堪称天下名盏中的奇珍神器。然而,建窑于元末断烧之后,有关建盖的烧制技艺亦完全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陶艺家开始了宋代建盏的仿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研究所作为位于建窑建盏故乡的陶瓷研究机构,也一直致力于宋代建盏的仿制工作,尤其对珍稀之油滴建盏的仿制情有独钟,感触也颇多。现就我们的实际仿制经验,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阐述,谈谈影响仿制油滴建盖质量的几点因素,当作与陶艺界朋友们互相切磋技艺,也以此讨教于方家。

油滴建盏

二、评价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指标

要想描述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因素,首先必须对评价仿制油滴质量的指标有所了解。苦于目前尚未有严格的建盏行业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也由于相关科技手段不够普及的原因,有些指标可作定量考量,而有些指标则只能作定性考察。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对油滴建盏质量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多数是粗放型的描述性评价,具体如下:1.整体外观:以手工拉坯、古拙圆润、器型完整、适度流釉挂釉露胎、铁胎成色等具备宋代建窑产品基本特征者为好。2.油滴数量:以偏多者为好。3.油滴大小:以大小适中、均匀一致者为好。4.油滴形貌:以圆形、滴形或椭圆形者为好。5.油滴分布:以均匀散布者为好。6.油滴颜色:银白、红褐、金黄等色,以成色清晰者为好。7.油滴毗纹:以有毗纹者为好。8.油滴反光:以能泛出七彩光者为好。9.釉面光泽:以反光强者为好。10.有否凹坑:以釉面愈合平整无明显凹坑者为好。11.无油滴区呈色:以黑色者为好。12.有害物质测定:以无毒无害者为好。

三、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几点因素

考察一件陶瓷作品,往往要从坯泥釉料、成型工艺、烧制窑炉、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烧成曲线等方面入手。我们谈论影响仿制油滴注入茶水后建盏内部建盏质量的因素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坯泥选择:选取宋代建窑窑址附近的原矿土作为坯泥,因为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现“铁胎”特质。虽然坯泥的选择可能对仿制油滴建盏的油滴形成与质量影响不大,但能选用原矿土作坯料,以便最大限度地表达宋代建盏的整体外观形象与窑口特征,是一件“不亦悦乎”的事。但必须强调的是,洗泥过筛不可过细,以免影响仿制油滴建盏露胎部位的古朴粗犷之美。

注入茶水后建盏内部

2、釉料配制:选择宋代建窑所用的原矿釉石作为基本原料,再辅以当地的红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浆,过滤备用。必须强调的是,即使选用原矿釉石(红土)作为基本釉料,也要考虑不同矿点、取料深浅其石(土)质化学成分可能有较大差别等因素的影响。

3、拉坯上釉:仿照宋代建盏器型,手工拉坯修坯,凉干素烧,手持盏底浸釉,盏内上全釉,盏外上半釉,釉水浓度和上釉厚度保持均匀适中状态。曾有人提出两次上釉利于油滴的形成,在我们的实践中观察到,这或许不是影响油滴形成与油滴质量的关键所在。

4、电窑烧制:宋代建盏为龙窑柴烧,火候与时间都异常难于把握,现代加上环保与成本等原因,再采用传统烧制方法是有难度的。于是,我们选择了电烧,硅炭棒加热,热电偶控温,极大地提高了烧制的成功率和产品质量,使得宋代建窑中非常稀罕的油滴盏在当代成为大众的陶瓷工艺品甚至作为日用瓷器皆有可能。

5、烧成温度: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自己摸索的经验,我们把最高烧成温度控制在1320°C,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温度过低出不了油滴或油滴偏小;温度过高出现油滴融合成片,流釉粘底,盏坯变形,或者烧成兔毫状条形斑纹。

6、烧成曲线:因为使用了电烧、热电偶测控温度,才使得利用烧成曲线指导烧成过程成为可能。一般地说,烧制前期升温较快,烧制后期升温较慢,达到最高烧成温度时有一段保持高温的平台期,随后才步入降温期。高温平台期在烧成过程中显得颇为重要,因为油滴的形成、聚集变大、漂移分布等都与这一阶段密切相关。

7、烧成气氛:宋代的龙窑柴烧多为还原焰气氛,尤其是以松柴为主要燃料的烧制过程更是如此。现代的电窑烧造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还原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氧化焰,而是一种电辐射热的氛围。为了保证仿制油滴建盏的质量,有时需要人为地营造一些还原焰或者氧化焰的气氛。

8、降温模式:据推测,宋代龙窑烧造的降温模式多为封窑后自然冷却。这样的一种冷却方式或许对烧制兔毫盏和异毫盏是十分有利的,但对于油滴盏的烧制显然有些后保温时间过长。这或许就是宋代建窑油滴盏的产量偏少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采用电窑闭门或间歇开门的冷却模式降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必须强调的是,降温速度不可过快,否则,对仿制油滴建盏的釉面愈合是极其不利的。

四、结语

本文就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几点因素展开了讨论,同时就评价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指标进行了探索。并推测宋代龙窑烧造的降温模式多为封窑后自然冷却,对油滴建盏的烧制显得后保温时间过长,可能是宋代建窑油滴建盏产量偏少的根本原因所在。

小编推荐

佛山陶瓷瓦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佛山陶瓷瓦历史悠久,其特点是品种齐全、规格宏大、题材丰富、制作精美。佛山在明清时期经济十分发达,民间艺术门类繁多,宗教活动非常活跃,陶瓷制造业基础深厚且行业竞争有序,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和推动了佛山陶瓷瓦艺术的发展,使其成为代表岭南文化的艺术瑰宝。

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建筑中,特别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种装饰。一般在正脊的两端设吻,正脊的中心设宝顶,正脊前后两个立面上设有雕饰。据有关资料显示,瓦脊艺术最早出现在汉代,到了清代其装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艺更为精美、生动。

我国南方一带流行用陶艺人物装饰正脊,称为“人物脊”或“公仔脊”,而脊上的陶艺人物,当地通常叫“瓦脊公仔”。这些带有花饰和人物群像的瓦脊,给建筑物增添了辉煌的艺术光彩,使楼宇更瑰丽壮观。佛山瓦脊装饰制品的生产源远流长,“唐末时期早有生产,到明清更趋兴盛”,主要装饰各种花饰、人物群像。

现存由佛山生产的陶瓷瓦制品全部是清末时由石湾制造的,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佛山祖庙。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是最具代表性的岭南古建筑之一,被称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岭南建筑艺术之宫”,其主要建筑均以陶瓷瓦作为装饰。此外,佛山市博物馆还保存了七件民间征集到的陶瓷瓦。这些陶瓷瓦均由石湾文如璧店、奇玉店、均玉店、英玉店等著名的瓦脊制作商烧制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佛山瓦脊艺术发展的主要对象和依据。

2、佛山陶瓷瓦的特点

(1) 品种齐全

佛山制作和生产的陶瓷瓦有正脊、垂脊、看脊,一般正脊装饰的多为人物故事,垂脊装饰的多为双面花卉图案,看脊则为单面,以人物故事为主。

(2) 规格宏大

从目前祖庙现存的陶瓷瓦来看,最宏伟壮观的当数由石湾著名店号——文如璧店制作的双面大型陶塑人物瓦脊——三门瓦脊,全长32.03米、高2.10米,气势宏伟。其瓦脊塑有多套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似乎正在上演着一幕幕历史长剧。

(3) 题材丰富

在佛山陶瓷瓦艺术中,陶艺人物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作品反映的题材也十分丰富,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曲、古典小说、宗教神话等,例如姜子牙封神、哪咤闹海、日神月神传说、八仙过海等。

(4) 制作精美

石湾陶瓷瓦人物集贴、捏、搓、捺、雕、塑等多种陶艺手法之大成。其中以贴、捏为主,有很强的手工艺制作特点。人物的细部刻画简练,动作夸张概括,注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花鸟生动活泼,构图优美。胎釉浑厚朴实,浓淡适宜,有浓郁的佛山色彩。

3、影响佛山陶瓷瓦发展的几个因素

(1) 佛山经济环境的影响

明清时期,佛山成为“四大聚”和“四大名镇”之一,商品经济异常活跃。据乡志载:“佛山一镇,绅袊商贾,林林总总”,反映当时商人之众,经营种类之多。当时佛山有铁商、丝商、布商、药商、船商、陶瓷商等。乾嘉道之间,佛山工商号在三千家以上。据康熙时吴震方的《岭南杂记》记载,“佛山镇,离广州四十里;天下商贾皆家焉。烟火万家,百货骈集,会城百不及一也。”可见,佛山当时相当繁华。佛山的经济发展为艺术陶瓷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佛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富庶则带来了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从而直接刺激了艺术陶瓷的发展,为佛山陶瓷瓦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优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 姐妹艺术门类的影响

佛山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粤剧、秋色、木雕年画、剪纸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艺术风格的艺术门类,为佛山陶瓷瓦艺术的发展起到互相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互相促进的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粤剧艺术,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嘉靖年间即建立了最早的粤剧行会组织——琼花会馆,粤剧艺术一直影响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佛山人每谈到粤剧都津津乐道,陶艺家们借鉴粤剧舞台上的表演技法,把粤剧中出现的故事与人物各种行当、台步、情节熔铸在自己的陶塑艺术作品当中。当仔细研究佛山的陶瓷瓦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人物的面相趋脸谱化,人物的动作架势也借用了戏曲人物的亮相造型,人物的服饰更是仿照戏曲服饰的设计,例如穆桂英挂帅的瓦脊作品;有的瓦脊作品的背景布局也与戏剧舞台布景雷同。可见这两门艺术的关系是如此之紧密,难怪有人评论佛山陶瓷瓦作品有如一出大型的粤剧舞台表演。

(3) 佛山宗教的影响

佛山素有“神庙之多,甲于他乡”之称。明清时期,佛山的民间宗教呈现了极为繁盛的景象。据统计,明代时期佛山只有二十八座庙宇,到了清代则发展到一百五十座,可见佛山当时的宗教文化非常之发达,宗教活动的活跃,使得佛山出现建设神庙、宫观、祠堂的热潮。由于佛山当时经济的发达、人民生活的富庶,以及陶瓷艺术水平的高超,使这些寺庙、宫观、祠堂都使用佛山生产的陶瓷瓦作为装饰来提升其地位和影响力,从而推动了陶瓷瓦的生产。

(4) 陶艺行业发展的影响

石湾艺术陶瓷的生产,普遍认为始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于鼎盛,逐渐形成了繁花竞放的工艺美术陶瓷门类,行业内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如当时的陶师庙就是一个陶瓷展览馆,本地的产品都陈列在陶师庙中,供同行或其他行业评价及消费者的点评,得到好评的产品则名声远扬,在行业中取得尊崇的地位。正是这种行业的有序竞争,激发了陶业内部的良性竞争,促进了陶艺行业的发展。也因为陶艺行业的健康发展给陶瓷瓦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并培训了大量能工巧匠,同时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外的陶瓷瓦制作商。

(5) 海外侨胞的影响

佛山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据统计,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佛山籍华侨、华人约73万人,分布在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为了光宗耀祖,集资或捐资在乡里和侨居地建造祠堂、会馆、庙宇等,这些建筑物使用了大量佛山生产的陶瓷瓦产品,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生产,还将这一产品和艺术传播到国外。自清代中叶以后,佛山陶瓷瓦产品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各地,目前在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地都可以发现不少庙宇都装有石湾制作的琉璃花饰瓦或瓦脊公仔。在越南河内的广东会馆、福建会馆和西贡天后庙更可见到佛山制造的陶瓷瓦。

汉族传统名瓷建盏 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建盏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建盏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宁府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宋朝建窑具代表的产品兔毫盏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兔毫盏

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兔毫盏

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兔毫盏

宋代饮茶用盏之一。造型为敞口,深腹,汪圈足。因胎厚色黑,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贡”字样。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兔毫盏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以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烧造的最为著名。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从皇帝到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

花间一壶酒 让古代诗人欲罢不能的建盏


建盏精品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建盏纹饰

推杯换盏有两种意义:古人不仅指喝酒的意义更深的含义是达官贵人一般都不用杯子用盏,指升官了把杯子换掉可以用盏了;二者是送盏和受盏之人都把对方视为好友知己之人可以交心推心置腹之意义。

建盏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钧州青瓷对钧瓷的影响


"钧州青"是"钧州青瓷"的简称,清朝初年已见文献记载;清顺治时汪介人在"中州杂俎"中道: "钧窑 、汝窑、柴窑钧州瓷器,谓之,钧州青,最为海内所重,久不制造,自寇燹后已如彝鼎不可复得。

古代文献中,青瓷常常被称为“青窑器”或“青器”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钧州青一词,意思是钧州生产的青器,或者青窑器,汪介人把钧州青与汝窑、柴窑瓷器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在呈色和用途方面具有一致性。

从发展次序来看,钧州青是汝窑瓷器的变种,作为一种日用瓷器,它和北宋末年的汝官窑瓷器有清晰的传承关系。

钧州青的颜色分为天蓝和豆青,与汝窑瓷器的天青和豆青基本雷同,正品颜色泛蓝,汝窑称之为天青,钧窑称之为天蓝(如果温度略低,就呈现青绿色,正因为这个缘故,豫西地区陶瓷业中会有“钧汝一家”或“钧汝不分”的说法

钧州青是日用青瓷,至少在金代后期就出现了,这类瓷器往往有红色斑块,是将铜料研细,做成颜料,用毛笔涂在釉面上,烧制后,铜料经过还原,呈现为红色或紫色。

图 是河南叶县文集遗址出土的 钧州青瓷器,时间大致在金元时期

金朝后期明昌时代,禹州神垕镇刘庄窑( 或称刘家门窑) 就出现了“钧州青”风格的瓷器,这类瓷器的生产一直延续到元明时代(推测金代前期的大定时期,就应该存在着“钧州青”类瓷器,但是因为实物资料缺乏,我们还不能贸然下结论。

个别“钧州青”类钧瓷,由于釉料配方中混有铜矿石,在特定环境下,釉面会出现通体闪红的现象,与宋金时代严和店窑印花青瓷出现的红斑一样,都不是有意为之, 笔者以为,探索大定时期的“钧州青”将是未来钧瓷文化研究的重点。

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


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非绘画性因素影响,这些非绘画性因素的形成既与市场消费有关,又与文化环境有关,从这两种视野解读能够形成对当代陶瓷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较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陶瓷绘画艺术 非绘画性因素 市场消费 文化环境

陶瓷绘画艺术的现代转型是近年来陶瓷艺术界的热点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变革,陶瓷绘画艺术显然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传统陶瓷绘画艺术拉开了较大距离,各种实验主义的流行画风正如暴风雨般席卷当代陶瓷绘画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风中,既有绘画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包含大量与绘画无关的因素,即非绘画性因素,而这种非绘画性因素对陶瓷绘画变革的轨迹将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解读。

夏国安手绘陶瓷花瓶

一、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概述

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处在一个空前包容自由的创作环境当中,使得陶瓷绘画创作者除在绘画性方面进行突破以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非绘画性因素的广泛影响,而这些非绘画性因素进入到作品中以后,对传统陶瓷绘画艺术理念产生显而易见的巨大冲击,成为现代变革的重要力量。

首先,非绘画性因素大量地进入到画面当中。最显著地体现在颜色釉,特别是窑变颜色釉的引入,颜色釉的色彩、肌理等丰富万千的变化均是在瓷窑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幻化而来,其形态构成主要为天成而非人力,更非陶瓷绘画艺术家绘画所为,因而是一种典型的非绘画性材料,在传统陶瓷绘画中是不会被用于绘画当中的,而近年来,它却被大量引入到画面创作当中,以其独有的意象性特征而成为一种颇具流行风的做法。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具有不可控特征的材料也被引入到陶瓷绘画创作当中,如一些油性、酸性材料的引入。

其次,部分创作者对陶瓷绘画艺术传统绘画规则及画面的异化。一些陶瓷绘画创作者有意将原本按照传统审美规范所进行的构图、色彩、形象等处理进行随意地打乱、“破坏”,使之成为几乎既不可识、亦不可释的画面,但又与中国传统写意所蕴含的美学精神完全不同,这种违背传统审美的做法具有显著的前卫性、先锋性和实验性。显然这种做法已经超越了传统思维中的陶瓷绘画表现而跨界进入到另一种艺术领域,是对西方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模仿,要取得中国公众的审美认同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第三,部分创作者陶瓷绘画的艺术是观念先行、实践滞后。一些陶瓷绘画创作者,特别是一些学院派,在创作理论上呈现出非常激进的态势,并形成一整套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创作中所创作的陶瓷绘画作品并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自身所提出的种种观念,使画面还无法成为观念的图解,这主要是因为部分观念已经脱离了陶瓷绘画本身,导致实践难行或不可行,而即使成为其自身超前理念的图解,其脱离绘画规则的个性化符号表达也令其他人所难以理解。

二、市场消费视野下的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解读

从传统陶瓷绘画艺术来看,其虽然在历史上也是以一种商品的形式出现,但是画匠们地位卑微,其本身并不直接面对市场消费,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者也基本属于为社会服务性质,但改革开放之后,陶瓷绘画创作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直接面向市场消费的存在状态使之必须考虑社会各群体的审美趣味和消费心理,从而使陶瓷绘画的纯艺术创作变得非常困难,导致创作行为中出现大量的非绘画性因素。

流行风是市场消费的突出特点,时效性非常强,而当代陶瓷绘画创作者深受流行风的影响,一方面,流行风的兴盛使得陶瓷绘画更加贴近时代,富有时代精神,但另一方面,流行风又使得一些陶瓷绘画创作者盲目跟风,而不断转变自身风格的结果是使得一些作品随意、粗糙,甚至为制造轰动效应而破坏了美学法则,而其中所出现的抄袭与雷同行为亦有违艺术创作原则。如当前高温颜色釉成为当代陶瓷绘画的流行元素,它在推动陶瓷绘画发展的同时,也有少数创作者在不懂高温颜色釉运用规律的情况下肆意发挥,阻碍了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

经济效益是陶瓷绘画艺术商品化中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它使得不少陶瓷绘画创作者更倾向于创作迎合大众审美风尚的作品,一方面使作品更加贴近大众,但是另一方面,不少陶瓷绘画创作开始趋向于对娱乐性和趣味性的追求,受这种审美追求的驱使,一些作品只专注于营造所谓令人震撼的效果,而对绘画中线条、色彩等基本审美元素反而忽视,在大大削弱绘画性的同时使陶瓷绘画的艺术功能降低为感官刺激功能。

近年来,社会上各种展览、评比活动的举办越来越频繁,并且几乎都与市场效益紧密相联,从而使得不少陶瓷绘画创作者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而滋生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使陶瓷绘画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展览型和评奖型发展态势。受此影响,不少陶瓷绘画作品专注于追求新、奇、特的效果,以摆脱陶瓷绘画固有法则束缚为创作理念,将其他非绘画因素综合进来,从而形成许多创意性强烈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在普及性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文化环境视野下的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解读

中国陶瓷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各个时期均体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而当代陶瓷绘画艺术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传统陶瓷绘画艺术所处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不仅浸润于传统文化中,还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复杂而包容的文化环境下,中国当代陶瓷绘画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变异,而这体现在陶瓷绘画作品即是出现了大量的非绘画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大量的文化因素传入我国,对陶瓷绘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西方陶艺的影响尤为显著。陶艺的特点是专注于异类造型而忽视绘画,只以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质感取胜,而这一理念也为当代不少陶瓷绘画创作者所借鉴与吸取,他们在创作中不再单纯地以模仿中国画或油画效果为能事,而是将材料的本体语言以一种自然、偶然的方式在画面中呈现,这种非绘画性的语言从根本上改变了陶瓷绘画的面貌,使之日益倾向于陶艺化。

改革开放之后在陶瓷绘画界的另一变化是创作人群文化素养的变化。一方面,当代陶瓷绘画创作者的文化整体水平日渐提高,大量接受了现代美术系统训练和理论学习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大学生进入到创作队伍当中,彻底改变了陶瓷绘画创作群体的知识结构,而另一方面,大多数陶瓷创作者在古典文化修养方面却日渐弱化,从而使得传统的陶瓷绘画观念受到冲击,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界限变得难以分辨,审美文化标准的模糊化为非绘画性因素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非绘画性因素不再只是指向技术层面,而是指向文化精神。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类刊物中兴起了大量赏析与品评陶瓷绘画艺术的文章,绝大多数这类文章总是对作品赞赏有加,而几乎很少接触实质,陶瓷绘画界所存在的这种人情味浓厚的文艺批评,使得陶瓷绘画创作者的任何一种创新行为几乎都能够在舆论中得到肯定与认同,这种一团和气虽然不利于陶瓷绘画创作者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但也促进了陶瓷绘画创作者大胆创新的魄力与胆识,并且可以说其创新程度远比其他绘画形式的尺度要大的多,包括大量的非绘画性因素也被引入到陶瓷绘画当中来,并且其引入非绘画性因素的广度和力度也要大的多。

古代青花对现代青花陶瓷的影响


古代的青花瓷与现代的青花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现代青花对古代有继承,有发展,更有创新。但其一直不变的便是它的审美观,并且它也影响着现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审美取向,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说再多,也不如让我们细细品味两者的关系。

景德镇青花陶瓷酒坛

一、古代的历史 现代的继承

我们知道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中釉彩的发展经历了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斗彩、加彩等艺术形式。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中期,到后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它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古代青花瓷发展至今,历史悠久,而现代青花也是以古代作为基础,传承和发展的。古代青花的色泽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特点一直沿用至今,造就了色彩亮丽的现代青花。

二、古代的装饰 现代的创新

釉下青花瓷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一样的特点。最原始釉下青花瓷始于唐宋,而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在清代,曾有这样称赞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足以凸显传统釉下青花瓷的特色。许多资料显示,传统青花在装饰上有着清丽脱俗、精谨明艳的特色。这种古朴的风格带给人们清新明快或肃穆端庄之感;而在造型上,则讲究工整和谐,呈现出严谨对称的古典美。古代的装饰,现代的创新。现代的釉下青花,既是在传统青花的基础上继承而又有创新。

因为现代的釉下青花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众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它继承了传统的青花艺术精华,将作品的形式美和装饰性视为第一要素,重在造型美、装饰美、材质美、工艺美,也体现了大多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有时候青花装饰在画面的构图或容器的造型上会做刻意的变形处理,用“残缺”之美来强化了现代装饰青花特有的文化标记。

三、古代与现代 千丝万缕

传统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相辅相成。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技术和特色的创新。釉下青花花鸟装饰是如此的不同,它们对当今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对现代的景德镇陶瓷设计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介于传统与现代青花中,出现了斗彩,给我们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我国的景德镇陶瓷艺人们在传统的青花工艺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将各种不同工艺材质及表现方法融汇于创作当中,使釉下青花斗彩的工艺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拥有清新雅致的色调,与釉色浑然一体,有如天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青花斗彩这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审美情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同时斗彩工艺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手法,出现了结合其它装饰,如新花、金彩等,不少斗彩还应用色釉或色釉刻花等工艺表现形式,还有采用具象形图案式空间性的现代设计观念,以静取动,有着很好的视觉效果。现代青花斗彩作品的创作,需要审时度势,这既是我们景德镇陶瓷美术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审美标准,也是人类本身就具有的自然知觉感受。也只有进行周密严谨的布局,远近虚实的处理,色彩的匠心独运,才能给人们带来心身愉悦的审美情趣,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多一点别样点缀,而这样的作品也不失为一件好的青花斗彩作品。

总之,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青花花鸟在整个釉下青花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有着其自身独具的特色。正是因为青花花鸟有着自身的特色,现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延续古代优秀传统,对花鸟画的描绘注重细节,通过细节来表达出想要的效果。而且对青花花鸟进行创新与开拓,赋予其色彩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表现性功能,这些问题使得现代青花花鸟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更注重表现对物象的生命与特质,令其栩栩如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景德镇陶瓷设计家的所思所想。

四、结论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青花瓷家们如何从中提取精华,去其糟粕,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至关重要。如今我们更强调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现代意识,实际上关注的是现代性的意识。然而,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对立或分割。与此相反,我们必须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对传统青花的社会价值体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要消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依靠传统。古代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也只有这样,我国的景德镇陶瓷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唐三彩的颜色装饰对现代陶艺的影响


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颜色装饰对现代陶艺的影响,为现代陶艺找到一些文化积淀,更好地导引现代陶艺。唐三彩是一部生动、博大精深的启迪现代陶艺的基因库,唯有从传统陶瓷中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使现代陶艺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1 唐三彩陶塑艺术颜色装饰的简述

唐三彩艺术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研究唐三彩的颜色装饰,首先了解什么是施釉,施釉就是将调配好的釉料涂、喷在素烧过或没有素烧的胎上。唐朝施釉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泼洒或淋釉方式进行施釉。由于釉的流动,加上烧窑气氛的变化,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效果,这种人神合一的窑变正是人们为之着迷的地方,令人神往,窑变的颜色很像现代西方的抽象画,用色之大胆,是其他任何朝代都无曾有过的。这样绚丽夺目的色彩是一个国家富强,经济繁荣的象征,人民自信的表现。后来随着唐朝的灭亡,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留在了民间。在唐朝的河南地区出现“绞釉”,是用两种或多种颜色的釉绞在一起烧制而成的,此种方法烧制出的陶瓷,在器物的表面会形成很自然的、色彩变化多端的、漂亮的花纹。唐朝的陶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头部均不施釉,而是待烧成后再在人俑头部涂以颜料,叫做开相,用颜料画出眼、眉、嘴唇等,通过开相,使一件件不同形象的三彩俑的形象更为真实和生动,这样的装饰手法更加突出人物的形象。在现代陶艺中大量借助这种形式表现自己的艺术,很多现代陶艺作品将这种无限做法放大,放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使之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唐三彩是在泥素胎上的表面涂上绿黄、白、棕红、蓝酱赭釉料之后烧制而成的,成品后色彩斑驳亮丽,典雅大方。“唐俑还集中体现了传统雕塑绘画性强的特点,三彩釉在烧制过程中会变色流动,只适合大效果的处理,如:马匹的颜色,不能用于细部的描绘;佣像的头部尤其在脸的细微刻划,往往辅之以彩绘,不但使得形象更为完整,还能通过五官的进一步描绘来深入表现人物的心理及情绪,使之达到传神的效果,极具感染力,典型如中堡村出土的女佣,女子的眼神流眸顾盼,灵秀绝伦,让人玩味无穷”。

2 唐三彩陶塑艺术的釉料特色

唐三彩器的铅釉,是釉和彩的合体,一次施釉,一次烧成,这种施釉、烧制方法在现代的好多地方还保留了这种工艺,这也为现代陶艺的施釉提供了广泛的摹本。现代陶艺利用这种技术来表现自己的作品。唐三彩所用的釉料不同于其它陶器,我们的先辈们在釉料里添加了各种呈色金属粉末,因为烧制气氛不同,就形成丰富多彩的颜色。这种釉中挂彩的技术早在南北朝时期,工匠们为了能烧出颜色鲜亮的单色器皿,就开始尝试在釉料中加入铜粉。到了唐朝,工匠们随着制作和烧制经验的不断积累,又在釉料中加入了铜、钴、铁、锰等金属粉末,铜元素呈现绿色;钴元素呈现蓝色;铁元素呈现褐红、浅黄、赭黄;锰元素呈现紫色等,这样使釉料的色彩更加丰富,于是造就了唐三彩独特的艺术形式。

古人给唐三彩施釉,采用了一种涂腊法。所谓涂蜡法就是先用蜡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唐三彩的素胎上画出相应的图形,再涂釉于其上,烧制时这些地方就不能吸附釉料。并且开始升温时,蜡开始融化,有蜡的地方釉汁扩散,形成晕染似的斑纹,产生一种自然流淌效果,产生梦幻的感觉。目前,涂蜡法已经很少使用,替而代之的是可撕胶,可撕胶用起来比蜡更加方便,但不能出来那种流淌晕染的感觉,使一些作品看起来呆板。涂釉用的是肚大细尖的毛笔,这样点染出的釉料很饱满,有似水漫流之妙。在施彩釉时,经过补水上釉后, 就可以将素胎拿到窑中烧制。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在烧制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釉料中的铅。铅的氧化物可以降低了釉料的熔解温度,且铅的流动性很好,使其它各种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且随着物体的形状向四周扩散流动。在扩散和流动过程中,釉料中的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漂亮的间色,给这些作品穿上了绚丽多彩的“釉衣”。陶瓷的成色在很大程度依靠天意,因为釉料的成分不同,施釉的技巧不同,烧制的气氛不一样,放置的窑位不同,就会出来不同的效果。

这样釉料的配比,施釉的过程,给现代陶瓷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聪明的艺人发明了流动性更好的釉料,将其用在现代的创作上,特别是涂蜡法的出现后,再结合避纸和可撕胶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使现代陶艺在施釉方面跨进了一大步。

3 唐三彩颜色艺术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

现代陶艺家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把施釉技巧和装饰手法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产生了融和绚丽的艺术效果。在现代陶艺的创作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工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生活。这件作品就是笔者借鉴唐朝陶塑釉彩流动的特点制作的一件陶瓷雕塑如图1所示。

随着对工艺的不断研究,对美的认识更加广泛。在陶瓷方面,对釉料的研究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单一,釉料的种类也随之变得多样。在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中,只要能为自己作品服务的技法,艺术的新形式、新理念等都可以拿来大胆使用,这一点在盛唐时期的三彩陶塑有很好的体现,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盛唐时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朝代,它可以允许多方位、多角度的审美存在,也因为如此才造就了盛唐时期较为特别的艺术。

现代陶艺就是一种反传统,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与纯粹性的艺术形式,很多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现代陶艺的发展,为现代陶艺注入了新的血液。在现代的陶艺创作中,艺术家们很好地利用制作过程中的瑕疵,如:缩釉、跳釉、釉面吸烟等现象,而形成一种新的陶瓷艺术形式。他们更多地是关注泥材自身语言特点及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肌理效果的表现性。就像吴冠中先生所说“工具材料影响着艺术样式,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相同的工具材料可以创造出不同素质和样式的作品来”。

唐三彩有很多色彩装饰手法,现在很多还在使用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种:点彩施釉法;涂蜡法;分区施釉法;瓷土堆花法;贴花加涂彩;印花加填彩;刻花填彩等各式的手法进行创作。这些色彩装饰方法经过高温熔融使各种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的效果。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色彩装饰。

现代陶艺家成为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主体,在传统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过并充分利用这种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很好的学习并利用颜色对比强烈的特性进行创作,他们将这些胎土当做画布,将釉料当做颜料,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现代陶瓷不再为王侯将相服务,也不再是单纯为了装饰陶塑而画,而是为自己而画,为生活而画。新彩和色料的发明促进了陶塑艺术的发展。所谓新彩是一种新的釉上彩绘艺术。它的颜色在低温烧制前后,色彩上基本没有变化。色料是一种釉下彩,它在烧制前后颜色变化很小,这使得艺术家烧制前就可以看到烧制后效果。

4 结语

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是一种我们陶瓷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现代陶艺并没有与传统文化割裂关系,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拓展,丰富了陶瓷文化的价值,我国现代陶艺的种子更应该在在这片土地里生根、发芽、成长、开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