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陶瓷雕塑的发展与创新

陶瓷雕塑的发展与创新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陶意瓷砖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2020-02-11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景德镇,中国的瓷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领悟到数千年来中华人民的辛勤与智慧。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像景德镇一样,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一千年。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养育了这一方的人们,创造了无数的精品与奇迹,这里的瓷器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白如玉、世人皆惊叹。景德镇瓷主要以青花、粉彩、玲珑、雕塑瓷、高温颜色釉为代表,其中雕塑瓷可以说是景德镇瓷器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实,陶瓷只是一种包含着多重文化底蕴和多个价值要素的一个文化现象,那么雕塑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雕塑瓷以丰富的艺术语言,多重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精神世界,拥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在近现代,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雕塑瓷厂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在百废待兴的状况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即作出决定:不仅要发展景德镇陶瓷,所有五大名窑都要恢复。在这一时期,景德镇恢复发展景德镇陶瓷得到中央政府及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那时候,刚刚被设为江西省直辖市的景德镇开始将“振兴陶瓷工业”定为发展方向,在国家、省、部等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开始整合已经支离破碎的民间陶瓷企业,统一规划新一轮的发展方案。从1949年创建建国瓷厂开始的10年内,景德镇先后创建了华电、人民、光明、艺术、红旗、红光、景陶、东风、红星、宇宙等十大国有瓷厂。景德镇的广大瓷工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拿出秘方、秘技,献出珍藏的瓷品以供新时代参考,将节俭下来的银元交给政府入股,没钱的人也拿出被子与棉絮入股,以实际行动走社会主义道路。景德镇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蔚为壮观的陶瓷艺术工作者队伍。从陶瓷学院的红店派与学院派,到轻工部陶研所、江西省陶研所、景德镇市陶研所,以及从事粉彩艺术为主的艺术瓷厂、从事雕塑艺术的雕塑瓷厂和从事颜色釉艺术的建国瓷厂、陶瓷壁画厂和一些日用瓷生产厂内设的美研室,这支队伍前后拥有近万人员。在这个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占全国陶瓷业的20%以上,景德镇从事陶瓷有关行业的达85%以上,相当于景德镇十个人中就有八个是陶瓷从业者。因为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体制较为固化,在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之后,它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花色甚至大小都有着不同的喜好,而“计划内生产”的模式恰恰违背了这一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景德镇的陶瓷厂在1995年左右开始失去竞争力,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开始急剧下滑,景德镇瓷业受到重创。

在1982年,大型人物群雕《水浒108将》的出现将景德镇陶瓷雕塑推向高峰。这组瓷雕是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雕塑瓷厂瓷雕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平,标志着景德镇瓷雕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20多道程序,历时5个月,近百名设计、制作人员参加,终于圆满完工。景德镇《水浒108将》群雕作为传统陶瓷雕塑艺术,以其生动的造型,明亮的釉色,简约的装饰和精湛的技法被称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人物刻画上,该组作品更侧重于人物特点的展示、细节的体现和心理的描述,通过雕塑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宋江的沉稳、吴用的睿智、林冲的英武、武松的果敢、李逵的鲁莽、燕青的洒脱等等都被雕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每一个熟悉《水浒传》的读者、每一个了解108将特点的观众一眼就能从108个摆件中认出每一个都是谁,单单看人物的面部表情,也能将他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猜测得八九不离十。整组作品大气简约,流畅淳朴,彰显了雕塑者的深厚功力,无论是收藏还是展示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陶瓷雕塑发展至今,仍然需要坚持继承传统雕塑的优点,做出合理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那么要怎么继承呢?光是继承其技艺是不够的,还要继承它的精神,它的气魄,它的灵魂。在这众多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就是我们以后要走的发展之路。那么,要怎么创新呢?我的想法有以下几点:

1、可以在材料制作上加以创新

以前的传统瓷雕就是用陶瓷一种材料做雕塑,可是要表现一件作品它的质感有所不同,只使用一种材质的话,会使作品缺乏生气。所以,我做的陶瓷雕塑不会是陶瓷一种材料,还会加入陶泥、高白泥等相互结合,比如在质地比较粗糙的地方就可以使用陶泥来加以修饰,这样作品会更有层次,更加生动。高白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岭土,铝和硅的含量高,泥色度白,粘性好,比陶泥细腻,比瓷泥质地厚重,与瓷泥或者陶泥结合使用,层次分明,表现力更加好。

2、可以在釉料上加以创新

传统瓷雕一般是使用重工粉彩为主,像水浒108将就是鲜明的例子。这种重工粉彩固然好看,可是工序繁多,上色复杂。我们可以使用影青釉和颜色釉代替,对比重工粉彩,影青就比较简洁,一目了然,真实性强,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然而,颜色釉的效果却可以令人啧啧称奇了,颜色釉,就是指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颜色釉的釉色艳丽,色彩流畅自然,亦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由于窑变的不确定性,每件颜色釉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绝品,这就使得它的艺术品质得到了提升。

3、可以将线条美加入雕塑

加入线条的美感使得作品生动起来,而且曲线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讲究线条的力度、速度以及情感的表达。可以稍微少一些写实性,多一些写意的成分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进行创作。比如一些动物,像羊的设计、猴子的设计等等,都可以在设计时使用流线形曲线,使其更加美观,视觉冲击力更强。

在陶瓷雕塑的发展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市场导向型陶瓷,景德镇陶瓷闻名天下可是销售量却抵不上佛山浙江的四分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如何接纳观念艺术的成果,完成语言形态的转变,并以积极的态度介入现实文化语境中,所以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也要和市场做对接,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景德镇有许多的陶瓷雕塑家,这一时期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有一些共性,比

如有明确的个人风格,能形成独特的语言面貌,更加深层次的来说,能在既定的艺术史逻辑中提出某些问题,或者在文化诉求上能有效地融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情景,那么,这个发展方向是好的。但是,在景德镇,做雕塑瓷的少之又少,其实我觉得,雕塑瓷的发展前景是好的,雕塑瓷与瓷瓶、瓷板画有着本质区别,绘画是平面的二维的,雕塑是立体的三维的。绘画是在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具有感染力的动感语言,赋予有强劲生命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形体。雕塑的体积有一种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时代的变迁对雕塑产生了冲击,因为现代产品的使用,使得雕塑的边界趋于消解。那么,我们可以从本土的视觉文化资源中汲取养料,积极寻求形式语言的现代建构,雕塑瓷以后也可以加大在家装、店装等的发展,加大它的实用性,我相信,景德镇陶瓷雕塑是一匹黑马,经历千里万里后,重现当年辉煌。

编辑推荐

陶瓷雕塑作品装饰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从我国古代发展开始,陶瓷雕塑作品就被人们视为一种兼具装饰作用与艺术作用的作品,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陶瓷雕塑作用多被用在建筑行业。发展至隋唐时期,唐三彩作品则被是大家最熟知的一种陶瓷装饰品,则被誉为了“陶瓷雕塑中的瑰宝”,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与追捧,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也可见一斑。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瓷器发展地极为昌盛,那么又被称之为瓷器时代。最终一直延续到隋,自从青瓷出现以后,相对传统的白瓷又被取而代之,发展到这个时期后,人们通常采用青瓷雕塑作为常见的装饰作品。

从近些年来我国的陶瓷雕塑市场发展形势来分析,陶瓷雕塑作品多用于生活装饰,这样一种兼具装饰作用与艺术价值的陶瓷雕塑,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表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不论是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时期,或者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陶瓷雕塑作品一直都被看做为一种商品而销往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所以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陶瓷雕塑也被群众视作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装饰作品,在作为商品形式广泛流通的同时,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与传承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内陶瓷雕塑作品一直都处于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状态中,陶瓷雕塑作品早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就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这对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转折点。在那个阶段,因为学潮思想对文艺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很多艺术家与设计师都开始采用创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本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将本身的思想精神与装饰灵感表达出来,这其中,陶瓷雕塑作品也就是体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改革、创新。通常而言,中国以陶瓷艺术而文明,那么陶瓷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具备长时期保存能力的文化、艺术产物,能够很好地把历史文化与背景记录下来。不只如此,因为每一个人对陶瓷雕塑作品的审美标准也是千差万别,那么设计师们彼此间关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工艺与艺术交流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和另外的艺术形式相比,陶瓷雕塑作品的发展更加重要,从而最终成为全部艺术形式的代表。

景德镇陶瓷雕塑的装饰艺术


伴随现代群众生活质量与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的设计师们一定要重点针对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外贸、设计及其功能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从雕塑的形态美学与功能这两个方面对陶瓷雕塑进行综合地分析与研究,最终才能够创造出一种良好装饰性能与强大功能性一同兼备的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在设计师们创作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过程中,设计师门也一定要将自身独特的创作灵感、文化元素和设计要素融为一体,并且在陶瓷雕塑的外貌造型与基本功能方面,该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思想体现还需要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陶瓷雕塑的外观结构,需要体现地更为直观。

在实践中,设计师们需要将陶瓷材料作为基本的创作媒介,同时结合着具体的环境条件与人们的需求,依据其所具备的装饰性能,使用泥、火、釉材质对陶瓷材料进行全面的设计与加工,最终创造出符合其基本设计思想的艺术作品,最终的艺术成品也是陶瓷雕塑。该艺术作品在把人们的思维、个性、灵感与情感等因素体现出来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关于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所选用的雕塑材料而言,实践中对粗细和优劣通常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一般情况下陶瓷材料的质感与特性才是设计师们最需要考虑的,陶瓷材料的不同特性还将成就其不同的装饰作品。因此在陶瓷雕塑装饰的制作过程中,因为制作方法与创作手段过于繁多,所以通常而言均是按照偶然性与随机性原则来进行创作与制作的,而手工制作的痕迹保留才是其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两点与价值所在。陶瓷雕塑之所以具有特别宝贵的装饰艺术价值,一方面是因为陶瓷雕塑的外观具有特殊性,群众追求的更多是不对称的比例与结构、不一致的设计造型以及不规整的外形图案,那么在群众的审美标准与观念中,上述的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才更加具有观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对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雕塑技法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陶瓷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中国传统的雕塑是丰富多彩的,古人留给我们很多的雕塑作品,但没有多少真正意义的系统性雕塑美学思想流传下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后人的总结与发展,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学思想也包含在内。本文从追溯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思想,以厘清中国传统雕塑与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美学主要是基于先秦美学思想。先秦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此时还没有专门的美学思想体系。但正是从这些思想体系中,生发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学观。儒家始祖孔子的美学主张建立在他的“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仁学”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在此基础上,又要求人的审美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即所谓“道”和“德”。“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都体现了这种观点。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质”与“文”的关系。孔子认为,应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的核心,这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缮性》中就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反映了道教的基本美学,体现在特定的审美标准中,是把所谓的朴素、无为、淡泊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随后,楚骚美学与禅宗美学思想的整合,是对儒、道两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楚骚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奇葩,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审美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中期出现的禅宗美学思想,在继承儒、道、楚骚美学思想的同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美的产生归于“物与心”的统一。

二、中国历代传统雕塑形式的审美特点

1.秦代雕塑高度写实,刻画生动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后,建立秦王朝,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秦代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注重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总体风格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标志着明器雕塑创作上产生了一个重大飞跃。它规模大、数量多,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现物件的写实风格。每个秦俑的形象都不雷同,均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将各自神态表现得生动传神。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雕塑风格的代表,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写实的风格来表现现实对象。兵马俑陶塑和真正实物等大,军队队列完全按照当时的阵容设计。兵马俑的制作者忠实于简朴的写实态度,准确表达物象的特征,特别是头像的表现堪称完美,生动形象的军官和士兵雕塑显然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观察的体现。兵马俑虽然注重写实,并大量生产,但每一个都是精心创作,完全没有粗制滥造的感觉。在外观上,每一个俑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留着胡须的老兵表现得坚毅无畏,嘴上无须的年轻战士充满活力等,构成了人物表现力丰富的军队阵列。相比同为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古希腊雕塑艺术,虽然在人物的动作、肌肉线条刻画等方面,秦代雕塑较为不及,但在人性的刻画上却更胜一筹。

秦陵的大陶马,也是非常突出的制作。竖立的双耳,贯注的眼睛,昂举的头颈,矫健的四肢,以及剪鬃缚尾的装束,无不表现出机警神韵,一旦驰骋起来,必然显出疾若闪电的动势。在这里,战马不单纯是军阵的组成部分,它们那雄骏的神态,还相应地补充了武士豪迈勇敢的战斗精神。

秦俑雕塑在审美上很有特点,它注重现实,却不复制现实;严格坚持对象的实际外观与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表现对象的真实性,并融入创作者的艺术理想。

2.汉代雕塑注重造型多样性和写意结合

“汉承秦制”,汉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形体上虽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现物件上却比秦代丰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于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东汉明器雕塑在题材内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现了大量表现各种生活劳动场景的俑,以及楼、坞、堡等模型,在题材内容上更趋于生活化,更真实广泛,具体表现各种生活场景。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如袒膊赤足,眉飞色舞抱鼓表演的《说唱俑》。

一般而言,汉代雕塑自然质朴,强调对象外部张力和运动感,具有强壮的肢体美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们将写意和个性化的技艺融在一起,表现得自然和有趣。

马踏匈奴

汉代雕塑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人与熊》等,这些作品强调块面的整体把握,在处理方法上更注重点、线、面的有效组合,注意各细节元素的巧妙构成关系。同时,汉代雕塑在内容上创造性地将人物、文化、生活、政治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层次有序,集中统筹安排,结合个人风格的独立的美,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触历史。

比如《马踏匈奴》,是伫立在汉朝大将霍去病墓前的雕塑,为的是纪念他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不朽功勋。作品表现了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雕塑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具有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它具备了浪漫的特色,使观者联想的领域更加开阔。

《马踏匈奴》,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同时,又含有象征主义的构思。在两千多年前,先辈雕刻家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周密的考虑,用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艺术丰碑。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艺术质朴、深沉、雄大风格的典范。

3.传统美学思想对雕塑形式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具有完整的历史延续性,尤其是信奉“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境界一直是中国审美的核心。纵观中国雕塑发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就其造型,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

如《跃马》《马踏匈奴》等赞美英雄战功的雕塑,较之于西方直接以主人骑马或立像雕塑表现更富于诗性的想象。东汉时期,青铜雕塑《马踏飞燕》就充满了曲线美、流动美、力量美,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艺术家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汉代《说唱俑》等反映了作者的瞬息思维和捕捉能力,堪称神品。南朝时期的辟邪则具有诡魅的抽象意味,与原始图腾、楚汉浪漫同属一个造型体系,通过对比因素在视觉上造成体量的庞大、凝重、厚硕,时时蓄聚着冲击张力的感觉。盛唐风格的《陶女俑》上我们可以窥见《捣练图》《簪花仕女图》中一样的丰神绰约的体态和雍容华贵的盛唐气息。女俑的身体直立,在圆浑的整体中蕴含着自然生动的微妙变化,几条犀利的线条将衣纹概括地表现出来,头上是厚重饱满的发髻,映衬着饱满圆润的脸颊,嘴角透露出恬淡的微笑。雕塑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工笔画一样流畅的造型和线条的节奏,这使雕塑极具诗意和神韵。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与实用性;关注人物面部刻画,雕像的色彩,塑绘组合,相得益彰;注重形式生动,雕塑语言简洁,达到高层次的美;经常使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栩栩如生的作品,突出鲜明的特点,追求艺术魅力。不可否认,雕塑是现实的投影,但其撼人心处,正在于华夏民族将汪洋恣肆的想象气魄凝结于此。神意的瞬间,细节的捕捉,生命的真实,无不洋溢着浓郁雄浑的情韵。

三、中国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在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中仍然有着充分的延续和体现。

1.在当代陶瓷雕塑中运用传统写意手法来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讲求东方式的意境美,即传统的写意手法。意境的审美与中国传统哲学审美有着很大的联系。参悟自然界的事物,是东方人的一种精神训练。道家的“大象无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传统哲学观念影响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思超越世俗,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可以说写意是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观。比如西汉时期的《马踏匈奴》就主要采用了传统写意的表现方式。在当代陶瓷雕塑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寻求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写意陶瓷雕塑,例如吕品昌的《中国写意》、刘远长的《楚魂》等。

此外,从很多当代陶瓷雕塑家的作品中都可以领略到写意精神的精粹所在。形态的夸张意象,形体凹凸隐显的质感意象以及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这些构成了写意陶瓷雕塑的主要特征。如陶艺家吕品昌的《阿福》就是相当东方式的写意手法作品,其线与体的聚合、神与形的抒发都体现了东方式的美。作品造型独特,借助民间具有吉祥寓意的形象,使作品具有古典美。阿福系列的体态,含蓄而耐人寻味的面容,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认为:“一件有生命的雕塑,是活生生和有能力的,应给人一股由内而外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感受。”《阿福》就是这种有生命的作品。

还有其他许多当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创作者,也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精神和当代的文化品格,他们将传统雕塑审美思想有机地融入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中,甚至大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巧妙地利用现代工艺产生不同的效果,达到既保留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艺术前卫性的目的。

2.当代陶瓷雕塑运用粗质材料以多种手法来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人物很多用粗质黏土为原料,造型严谨,没有粗制滥造的感觉,兵马俑作品就是这类典型,这类雕塑在当代也得到传承和发扬。陶瓷雕塑材料多为粗糙的黏土或其他材料,很多雕塑人物造型夸张,但细节精致,风格鲜明,使得雕塑外在形式和内涵相得益彰。在很多当代陶瓷雕塑中,很多都吸收了西方雕塑的美学思想,展示和表达当代人的真实情感。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雕塑创作者对生活、生命、世界的感悟。西方风格与传统审美思想的融合,使得当代陶瓷雕塑更具生机和活力。

比如《惊蛰》这个陶塑作品,女人高昂的头部,歇斯底里的行动,似乎挣扎又不痛苦的压抑感,粗制黏土带来的质感及融合现代性的艺术表达,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和魅力。

3.当代陶瓷雕塑运用造型与装置艺术的结合

当代陶瓷雕塑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许多审美思想,比如传统雕塑中的造型,乃至很早就出现的装置艺术的萌芽。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的石马都可以看作装置艺术的萌芽。当代陶瓷雕塑,装置已经越来越独立化,越来越具有自身演绎的轨道和方法,而且它也成为当代被广泛接受、应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一些大型展场、大型活动、大的空间中,装置和装置化的陶瓷雕塑屡屡亮相。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形式与观念的两者结合要求甚高,并不是现成品的自然堆砌就能够获得雕塑感或观念意图,里面有着艺术家智慧的浓缩,特别是作为观念主体的艺术家常常在雕塑形式的突破中显现着自身的观念表达。

《记忆》这个作品,作者塑造了一个无头无臂的女性形象,是当代陶瓷雕塑运用造型与装置艺术结合的一个例子。旗袍是代表中国大多数女性的符号,女性形象与沙发两者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造型,体现了现代、舒适、权力、金钱、性等元素,给人们带去了诸多反思和观念的冲击。

中国古代雕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蕴含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宝藏。因此,在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方面,我们也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几点思考


瓷雕,也可称为瓷塑,在众多的雕塑材料当中,尤以瓷雕最为灵活多变,也最让人们期待,

一、景德镇的瓷雕

在上世纪中叶,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几乎被佛教题材的罗汉和观音题材一统。当时雕塑瓷厂生产的雕塑瓷大多是三星、罗汉、观音、西方三圣等。笔者还记得,年少时总能看到一对对蓝色的狮子瓷器和供奉在大堂上的观音像,或摆在家里的五子罗汉和福禄寿三星,它们是那么惟妙惟肖。

宗教艺术的盛行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这类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已很难满足大众的需求。景德镇陶瓷雕塑界亟待着新的突破。

周国桢教授给景德镇带来了一股新风。1954年,从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的他在来景后立志结合时代精神创作一批更具生命力的作品,如他在1955年,结合中国“除四害”运动以及公私合营的进行,塑造了作品《弹弓手》和《迎春》。

观音、罗汉一统天下的景德镇陶瓷雕塑局面最终被打破。上世纪,雕塑瓷厂以创作水浒108将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以曾山东、何水根为代表的景德镇传统雕塑力量在当时非常强劲,而以周国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刘远长等也成为了全中国乃至世界的风云人物。

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雕塑陷入一个怪圈:贵的没别人的贵,便宜的也没别人的便宜。尽管,一些出自景德镇名家之手的陶瓷雕塑作品可卖出高价,但鲜有如佛山一名大师将十六只蚂蚁卖到八十万之多;而我们的工业生产不如对方,自然成本就高出他人,也造成了便宜没人家便宜。

这并非是市侩的议论卖价,而是从侧面了解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市场认可度,及发起由此延伸的一些思考。

近些年,有许多技艺精湛的瓷雕艺术家纷纷转行,他们不再搞雕塑,转而在瓷板、瓷瓶、瓷盘上作画,究其原因,这是市场份额引导下出现的一个怪相。

景德镇陶瓷批发市场上有句口口相传的话:一瓷瓶、二瓷板、三瓷盘、四小件、五雕塑,在众多陶瓷艺术门类中,雕塑被排在最后。

二、几点思考

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责怪陶瓷雕塑艺术家的不坚持,作为从事雕塑十余载的笔者,对个中辛酸深有体会,这辛酸处不仅仅是物资上的,还有精神层面的。

曾经,笔者在外参加各大艺术盛会的时候,常有顾客询问:这个瓷器是谁做的?答曰是国家级大师XXX画的。人家再问:“我问的是这个花瓶是谁做的?”结果,一语问倒在场很多艺术家。

在当今的景德镇,许多艺术家只记得一味崇尚“创新”,却忽略了我们一直处于领先的传统工艺。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工匠八方来”,工艺的集大成让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然后才造成如今“艺术家八方来”的盛世。

因而,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工艺,应该尊重那些能沉下心“做手艺”的人,要给他们公平的待遇,比如也可以将传统工艺做到极致的人评选为国家大师。

陶瓷雕塑首先也是手艺活,只有好的手艺,才能将好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否则,光有好的想法,也只能是无米之炊。

同样是在艺术展览会上,有人指着一件“哈哈佛”问笔者是谁做的,笔者很自豪的说,这是我们刘远长大师的作品,因为从泥巴到成型再到施釉、烧制全由他一人完成。笔者佩服的不仅是刘远长大师的创意,更对他对传统技艺的精到把控和细节处理感到由衷钦佩。

上面说的是针对景德镇陶瓷雕塑所处外部环境的一点认识,还有内部因素的几点思考:①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引导和培养市场上,我们做得还有所不够;②是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许多人都是单兵作战,有些人市场好,有些人市场相对较差,然而,当我们拧成一股绳时,相信只要实力过硬,好的会更好,差得也会变好;③是没有形成真正的地域特色和风格,我们还不及德化中国白、佛山公仔个性鲜明,一望便知。

三、好的现象

也有一些好的现象。近些年,一些当代名家、雕塑家纷纷来到景德镇,如范曾、吴为山、黎明、韩美林、姜宝林等,他们也创造了一些作品,从某意义上来讲,他们给景德镇的陶瓷带来了不同的艺术语言,增添了不少色彩,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

前些年,雕塑瓷厂开办了陶瓷创意集市,即如今的陶瓷文化创意园,在陶瓷界特别是雕塑界,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很多好的创意在这里诞生,让人感受到“原来瓷器也可以这样做”。它们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诸如陶瓷文化创意园的诞生给景德镇留住和吸引了不少人才,不少学子留在了景德镇,不少追梦者也来到了景德镇。

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谈陶瓷艺术与绘画的关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外。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他还结合其创作,具体谈了他从国画中汲取了哪些营养,“我创作的《文成公主》瓷雕,文静典雅,脸型圆润(成鸭蛋形),发饰细腻,衣纹简练而又流畅,都吸收了中国人物画的营养。而瓷雕诸葛亮,又类似国画中兼工带写,着重了形象刻划,前额开阔,仪态自然,眉宇间表现出思虑远谋,而衣纹都是寥寥几下,借用了国画的‘钉头鼠尾描’”。

我们知道,线条、无论是对于国画,还是陶瓷雕塑以及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著名陶瓷雕塑家、周国桢先生对泥条盘筑工艺作了生动而深刻的论述。他在《本土意识的崛起――谈泥条盘筑陶艺》一文中写道:“近来,我运用古老的盘筑工艺创作动物雕塑作品,深有体会:泥条盘筑不仅可以作为成型手段,而且它的立体线条比绘画艺术中的平面线条有更广阔的表现余地。因此,我在成型中非但舍不得抹去那凸现的线条,反而要设法发掘它潜在的表现力。这是我自然要综合借鉴中国画等门类中的线条的表现力”、“盘筑工艺的基本语汇是以线造型,但表现对象的形体上不能满足整齐划一的线条排列。要讲究线条的对比变化,例如粗细、长短、疏密、虚实、浓淡、穿插、扭结,从而产生线条的节奏韵律。有的线条可以淡化,形成块面。这样形成了线面的二层对比,互为映衬,互为突出,犹如水墨画中的黑白关系,有时还要在线与线之间、线与面之间的适当位置上,加上一些圆点,以示提神或补缺,或者产生装饰性的效果(有的还同时起到加强外壁的支撑点的作用),这样,又形成了点线面的三层对比关系,交相辉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