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修理”古瓷不可取

“修理”古瓷不可取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7-01

瓷砖墙面。

两年前,梁先生从拍卖会买了几件很说得过去的瓷器,其中有明崇祯时期制作的上下带暗刻人物的莲子罐,康熙时期带款青花小花觚,总共不下十余件,每件都在几千元,当时看上去很漂亮,拍卖场上,梁先生还是经几轮争夺战才拿到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件器物的釉面颜色渐渐地由白变黄,现在时隔两年,已经黄得不成样子了。这些瓷器让梁先生看了就心烦,索性把它卖掉,就这样,王先生只花了当初梁先生买价的十分之一,几百元就把崇祯莲子罐这样的器物买到手了。买来后,王先生也无法看这些发黄的东西,因此经过一番火烧、水煮,把外表一层发黄的涂料搞掉,露出了这些器物可爱的本来面目,虽然器物表面有纹有冲,有锔眼,但不缺肉,也还真有点文物的样子,着实有几分可爱。但是,当时由于修理时,为了让涂层附着得牢固,修理工们竟然在器物的釉面凿成一片一片的小坑,把冲和纹磨成坡槽、深沟,在已经受伤的文物上又增加了一些更大的伤痕,让人看了实在痛心,这哪里是修理,实属破坏。

用这种方法修理过的瓷器,在北京古玩城的一些店里也随处可见,还都是些上点档次的瓷器,害得店老板们叫苦不迭。因为刚修理好就卖出去的就不必说了,店主们倒也庆幸。若是过了半年还卖不出去的,釉面开始由白变黄,最后连本都收不回来,更何况几百元乃至上千元的修理费,更是打了水漂。

这样的修瓷小作坊,北京有,河北有。据我所知,有的人买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的官窑器,原本只有一道冲口,或一点缺损,为了求其完美,也到这些小作坊去修理,可时隔半年,釉面就开始由白变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展占道惹砖头砸摊 过激行为不可取


人行道上,聚集了50多个厂家前来参展的瓷器!在皇姑区嫩江北街17号东侧人行道上举办的景德镇瓷器展,还有5天就结束了,却突然连续两天遭到砖头的袭击。这是为何?10月5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砖头夜袭瓷器展

昨日一早,记者赶到瓷器展现场时,作为此次展销会的创办人老姜,正领着几名伙计清理现场。嫩江北街宽阔的人行道东侧,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占据了千余平方米的面积。展区中部,七八个个头儿不小的瓷瓶瓷罐,被砸得粉碎。一地狼藉的碎瓷片中央,横“躺”着几块醒目的大砖头。

“我也不知道得罪谁了,我们这个展销会还有5天就结束了,可接连两天有人用大砖头砸摊儿……”据老姜介绍,该瓷器展销会是他和几位老乡于9月25日张罗起来的,每天都进行到晚上10时结束。10月3日晚9时许,突然从展区斜后侧飞来几块大砖头,几个手工雕花的瓷瓶被砸碎。10月4日晚8时30分,又有几块大砖头命中展区内的瓷器,其中一个5000余元的花瓶被砸碎。“本来瓷器生意就不好做,再加上这一砸,这次展销肯定赔了!”老姜无奈地说道。

如何对待瓷器展占道?

对于砖头夜袭瓷器展一事,附近居民看法不一。有的群众认为瓷器展占据人行道,不仅占道扰民,而且还涉嫌无照经营。为此,居民们曾多次向执法部门反映,尽管执法局曾出面制止,但瓷器展销占道经营仍旧没有停止,老百姓看不顺眼,才这样做的。更多一部分居民认为,瓷器展占道扰民固然不对,但也不应该用这种形式予以制止。这种行为不仅有损沈阳市民的形象,还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记者采访了10余名市民,绝大部分市民希望有关部门对瓷器展进行有效的整顿规范,杜绝瓷器展销占道扰民的现象。

沈阳市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沈阳市内已出现多处占道瓷器展销的现象,市执法局正在研究方案,将在本月内从根本上根除这样的占道市场。

不可忘却的江西瓷业公司


清朝末年,江西瓷业公司在瓷都景德镇建立,它是景德镇第一家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标志着中国陶瓷业开始进入企业化时代,陶瓷界称之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作为取代原御窑厂的新式窑业,江西瓷业公司在清末是陶瓷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古老的陶瓷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

体制创新

江西瓷业公司在体制上率先实行股份制,采取官商合办的模式。据《景德镇市志略》和《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廷上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建议“官方筹银10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经核准立案。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性质依然定为官商合办。除张季直、袁秋航、瑞华君等社会名流私人集资认股外,官方由河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协筹,总投资20余万元,并把清御窑厂划归瓷业公司,聘请祁门贡生康特璋主持公司业务。

2002年由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进入景德镇珠山北麓官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建筑遗址一处。该发行所是用小窑砖砌建,面阔5间,进深3间。此次考古发掘证实了江西瓷业公司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已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投入生产。

江西瓷业公司在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上设本厂和分厂。本厂沿用传统方式生产,设在鄱阳的分厂实验机械制瓷、煤炭烧窑,并附设中国陶业学堂,以培养新式陶业人才。除本厂、分厂外,于景德镇、九江、汉口、上海等处分设发行所,开拓市场。所有这些在当时都属开瓷业风气之先。江西瓷业公司成立初期,业务蒸蒸日上,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不断提高,这段时期所生产的瓷器质量精良,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后因战乱,各发行所亏损,加上五省协款中断,鄱阳分厂逐步倒闭。残余资本,集中于本厂经营。

题材创新

最为可喜的是,江西瓷业公司聘请雇用了一大批原御窑厂功力不凡的名匠高手和社会上的绘瓷名家参与了瓷器绘制,他们直接以画入瓷,不同于历朝历代画工师徒相袭、以图案画瓷的传统。由于没有了封建王朝时等级森严等对描绘题材的限制,画师们可以随心所欲去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而江西瓷业公司的瓷器比起传统瓷的绘画更为生动自然,大大地提高了瓷器装饰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含量,创作了不少富有新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对瓷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据考证,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等浅绛大师和“珠山八友”等绘瓷名家均有落款“江西瓷业公司”的作品。

民国以前的瓷上画面,多绘山水、花鸟和吉祥图案,人物画大都是文人雅士、道释和戏曲故事,很少表现现实庭院市里、山村小景和民间生活。江西瓷业公司增添了一些颇具时代特色的新题材,描绘了当时五光十色的时尚风俗和沸沸扬扬的现实生活场景,展现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如时装人物,多描绘妇女着民国服装,或携伴闲游,或相聚嬉戏,或居家教子,或琴棋书画,活泼灵动,生机盎然,另外还有口号、旗帜和洋房、火轮等新兴器物题材,均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时政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反映。特别是在瓷器上描绘身着时装的女性的家庭生活,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展示出女性从封建社会解放出来的仪态风貌,体现了中国女性服饰由清末古典服装向民国早期现代时装的转变,这也为研究民国时期的风俗演变和妇女时装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另外,江西瓷业公司还制作了一些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的纪念瓷。

技术创新

江西瓷业公司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同时,着手进行实验改良,在技术上中西结合,如聘请从日本窑业学校毕业归国的张浩采用机械制瓷、试验用煤烧造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索。

窑炉通常采用各种类型的遂道窑,燃料多用煤,因此窑温提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火均匀,温度、时间及火候都能较好地控制。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

釉料也用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气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也相一致。

彩料多采用艳丽而丰富的新粉彩技艺,各种彩料通常采用科学配制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提高,少有杂质,颜色鲜嫩有光泽,使瓷器绘画展现了新的面貌。

江西瓷业公司出产的瓷器以制作精良被誉为“民国官窑”,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赛会获奖。

品种创新

与历代瓷器特别是清代瓷器相比,江西瓷业公司瓷器在胎釉、器型、装饰、彩绘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一些市场冷淡的传统品种不再生产了,而一些适应当时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品种又被创造出来,如烟灰缸、肥皂盒、粉盒等。总体来看,由于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的改进,绘瓷名家艺术个性的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现代绘画形式的渗透,社会风气民主化、人本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江西瓷业公司瓷器在品种的开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充分体现出古今相交、中西相融、天人合一、雅俗共赏的时代特征。用“造型多样釉彩美,题材丰富工艺新”来形容江西瓷业公司瓷器的种类,是毫不夸张的。

尤其是日用瓷的工艺性和艺术性得到更多的重视,瓷艺家们有意识地在日用瓷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点石成金,将普通的日用品变为艺术品。烧制的器物,大多胎骨轻薄,釉色洁白,彩质纯净鲜明,绘画精美。还生产了贴花、印花彩瓷和浅绛彩瓷等新品种。

款式创新

江西瓷业公司打破了瓷器只有帝王纪年款和私家堂名款的限制,出现了当时瓷业界的新事物——公司款。江西瓷业公司的款识具有多样化特征,文字主要有“江西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制”、“江西瓷业公司造”、“江西瓷业公司出品”等;排列形式有六字直向一行,六字直向两行,六字横向三行,八字横向四行等;字体大多为楷书,有手书体,也有图章款;有的采用双圈框、单圈框边饰;颜色主要有釉上蓝款、釉上红款、釉下青花款,其中釉下青花款的瓷器品质和价格最好。款识书写前期十分讲究,从字体结构上分析,瓷业公司有专门人员书写。后期款识字体书写就相形见绌。同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大概是因为手书速度太慢,因而就采用红彩图章款顶替。

另外,还有的瓷器落有江西瓷业公司底款,但在其器壁上署有其他商铺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江西瓷业公司生产规模之大,不少商铺加工彩绘的白釉素瓷由其供应。

长期以来,收藏界对带有江西瓷业公司款的瓷器,认为年代近或其他原因,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民间收藏的蓬勃兴起,大众的收藏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江西瓷业公司瓷器传统的深厚功底和现代的审美意识兼而有之,既有古意又不乏亲近感,因而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爱,一些有识之士已在不动声色地把平常人视为“大路货”的江西瓷业公司瓷器悄悄地纳入怀中收藏了起来。

近些年来江西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已经在不断地升温了。这是因为它本身就具备了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也毫不逊色,唯一欠缺的只是时间和藏家对它的认识罢了。在古玩艺术品市场上,江西瓷业公司瓷器价格也明显上涨,一些精品在拍卖会上,经过买家的竞争,成交价比起拍价高出数倍的情况屡见不鲜。著名的中国嘉德拍卖公司,还举办了江西瓷业公司瓷器专场拍卖。

江西瓷业公司在中国悠久的制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应该写上光辉的一页。

古瓷修复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者数量很少。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世品,由于受自然界或人为等因素的作用,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修复古陶瓷是一项传统技艺,它产生的年代已难以考证,可以肯定,当古陶瓷品类成为鉴藏家和古董商们角逐的目标时,古陶瓷修复技艺就应运而生了。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这些艺人中的佼佼者,其修复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损坏的器物经他们之手修复后,连收藏者本人也不能自辨其损坏部份。

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可以把古陶瓷修复工作划分成三类——研究修复、商品修复和展览修复。

1.研究修复: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因此,此类修复对损坏不严重的器物比如: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一般只需清理干净表面污垢,而无需进行其它方面的修理工作。对损坏严重的器物,也只需在清理干净表面污垢的基础上,把断裂的各部位重新粘接在一起,必要时可把短缺严重的部位用石膏填平补齐,对风化严重的陶器进行适当加固处理就可以。

2.商品修复: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对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它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

3.展览修复:是为博物馆、展览馆提供理想的实物展品,以供广大观众参观鉴赏。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复基本相同。其不同的是,对修复部位表面的视觉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复销差一点。因为普通观众是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进行观察、鉴赏。只要隔着展柜的保护玻璃看不出大面积的损坏痕迹就可以了,有时还要有意留下少量损坏部位不去修复以供鉴赏。

修理马桶一般多少钱


马桶使用年限过长,出现漏水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事。出现马桶漏水情况必须进行维修。关于这个马桶漏水维修费用是多少呢。很多朋友都关心这个问题,那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马桶漏水维修多少钱。

马桶漏水原因:

1.大便器与排水管连接处漏水,由于排水管高度不够,大便器出口插入排水管的深度不够,连接处没有填抹严实;卫生间内防水处理不好,大便器使用后,地面积水,墙壁潮湿,甚至下层顶板墙壁也出现潮湿和滴水现象。

2.蹲坑上水井进口处漏水。施工时蹲坑上水接口处被砸坏而未发现.上水胶皮碗绑扎不率,或用铁丝绑扎后,铁丝锈浊断坏以及胶皮碗与蹲坑k水连接处破裂,使蹲坑在使用后地面积水.墙壁潮湿,造成下层顶板和墙壁也有潮湿和滴水现象。

3.卫生洁具安装不牢固,原因是施工时预埋木砖不牌或末预埋,洁具安装不牢固,使用时洁具松动不稳,引起管道连接件损坏或漏水。

马桶漏水维修费用:

像马桶漏水的话,它一般情况都是水件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进水管,一款好一点的水件它的价格一般都是在五十元左右,如果要找维修师傅上门来维修的话,它的费用应该是在一百元左右。维修厕所费用一般50到200元不等。

通过介绍相信大家对马桶漏水维修费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找到马桶漏水的原因,对症下药,更换零件。将损失减到最小。

如何投资古瓷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这三大项中,又以古陶瓷人气最旺,在艺术市场上更是高价频出。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以4150万元港元创下清代瓷器拍卖世界记录。现在“建仓”投资涉足古瓷收藏,似乎为时尚晚,难以获利。其实这种观点是一种短见。虽然市面上的大多古瓷精品已“沉底”于藏家手中,尤其是一些中高档古瓷,古玩摊贩市场上已难觅其踪。但由于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民间传世数量巨大,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有“前瞻”眼光的收藏爱好者,可从目前市面上货源相对充足的清中晚期青花、单色釉及民国精品瓷入手,投资“建仓”。

一是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器。大凡收藏者和卖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人追崇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的潜力会成倍增大。

二是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真实价值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比如优质的宋代湖田窑影青器物、元枢府瓷器物,目前价格远低于其实际应有价格,一旦有机会遇见,大可断然入藏。除宋代五大名窑外,唐宋瓷器中的邢窑、越窑、耀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洪州窑也颇具升值潜力。如吉州窑中的虎斑、兔毫盏前几年仅数百元,现在也就几千元一件,而其真正价值潜力远在此价位之上。

三是选择近现代瓷器的代表作。诸如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的一些有名头的作品、建国初期一些精品瓷板、雕塑等,都将是很有升值潜力的。

古瓷投资相对来讲是中长期的。一般10年增长4至8倍左右。当然,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如何正确把握其中之“度”,是古瓷投资收藏者必须了解的。大凡买家,都懂得“养一养”、“捂一捂”的道理。此外,作为一名成熟的古瓷收藏投资者,目光不能局限于古玩地摊,还要有在文物商店、拍卖会“捡漏”的智慧和勇气。这类地方,器物相对流传有序,保真系数较高,一旦看准,果断入藏,日后回报将更为稳当实在。

古瓷鉴定知识


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便可一眼识破。

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了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搨、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风蜚的斗彩,笔致工整,纹样生动,彩色丰富而深古。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但均为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色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调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多仿,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如景德镇宋中期的影青瓷,胎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釉面晶莹透明,如水似玉,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口的影青瓷质有着明显的差别。又如明代永乐的甜白釉瓷,胎骨微带肉红色。成化时则瓷胎迎光照映显牙白或粉白色。清代康熙的胎骨给人细腻,坚致感。雍正瓷胎迎光照映显微青白色。这些特征都为后世仿品所不可及。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等亦很重要。

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装烧方法的使用,使产品面貌产生变化。如景德镇五代时采用"多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方法,使器物的圈足和器内底留下了约7-18颗支钉痕迹。北宋初以三、四颗支钉垫在器物的底足上,再装入匣钵(一匣装一器)入窑烧成,产品底足留下了三、四颗支钉痕迹。接着扬弃了支钉,采用了小于圈足内径并约高于圈足的垫圈式垫饼装在器物的圈足内底上装入匣钵,使产品圈足内底留有垫圈或垫饼的痕迹。北宋晚期因覆烧出现而产生了芒口瓷等。又如元代至明洪武时,大件瓶罐的器底是另接的,洪武后则不采用,元与明洪武的高足把杯的高足是用泥与上部的杯相接的,洪武后则改用釉接;明代瓶罐成型时所产生的接口多而明显,清代因工艺技术提高,则接口少而不明显。这些因工艺、装烧所致的细小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

款式。景德镇瓷器从明代永乐官窑瓷开始,就正式有帝王年号款,宣德十分普遍,从此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赞颂语款,吉言款,题画款,花押款,窗棂款等。由于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落款陶工,对字体、笔致、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写款的彩料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鉴定明清御窑产品时,看款式特征是重要一环,民清御窑产品落款则各尽其态,笔致随意,鉴定时要次于御窑瓷款式的作用。

看瓷器的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汇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我国宋代瓷器造型挺秀精巧,纹样精美典雅,具有轻盈、俏丽、沉静雅素的格调,而景德镇宋代的影青产品也融汇于这一时代风格之中,我国元代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雄伟端庄,装饰豪放有力,而景德镇的元青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气氛。

总之,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尽管后仿赝品繁多,或有"乱真水平",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古产品,总会留下仿制时代的蛛足马迹,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调"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其鉴。

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区别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2)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2)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3)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4)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外,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发觉。

如何鉴定古瓷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云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 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资讯 论坛)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瓷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上述这些是专家告诉大家鉴定瓷器必须注意的事项。

古瓷修复概述


古代中国人瓷器残损后,为了节省可以用下去,用各种办法修补:

1、用各种铁、铜等材质的锔子来修补瓷器,这种修补方法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2、瓷器残缺部分损伤过于粉碎,无法锔钉的,采用铜、锡薄板,仿成原状,套装上去。

3、瓷器口沿有小伤的,往往将口沿扣上铜镶口。

4、器体上小块残缺无法拼对时,用鸡蛋清调石灰粉粘堵上。

清末以后古瓷收藏成风,出现为了牟利对古瓷进行修复的现象。古董商们将一些残缺损伤的古代瓷器进行修复加工,使收藏者误以为是完好的瓷器。办法有口沿有冲、磕小伤加金属包扣,对口和底足有伤者接口换底,对彩瓷釉面纹饰磨损者二次入窑复烧,有的则把皇宫瓷器库中官窑白胎瓷器请工匠重新按图施彩二次入窑复烧后成为老胎新彩古瓷。修复的古瓷多系宋元时期的五大名窑,明和清康、雍、乾三代的各类古瓷及清珐琅彩瓷。

现在中国古代陶瓷精品几百上千万,古瓷的修复也有发展。方法除了沿袭前人外,利用现代化的切割工具、粘合材料进行修复。简单的将残缺处用石膏粉调胶修复成原状后涂上调好颜色的油漆,再粘上泥土,冒充出土物。复杂的用现代小型切割机将口沿整体锯下,再将同类瓶口处锯下粘合在一起。将两个不完整的拼凑成为一件完整的瓷器。但是如果用手摸接合处,往往能感觉出毛刺,特别是瓶口内部,无法用机械进行打磨抛光,容易能摸出痕迹。

现在也有人对赝器人为损坏后进行修复,使一件新仿瓷器变成一件经过修补的古瓷,借用人们对有残缺瓷器缺乏警惕进行瞒哄。古代中国人瓷器残损后,为了节省可以用下去,用各种办法修补:

1、用各种铁、铜等材质的锔子来修补瓷器,这种修补方法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2、瓷器残缺部分损伤过于粉碎,无法锔钉的,采用铜、锡薄板,仿成原状,套装上去。

3、瓷器口沿有小伤的,往往将口沿扣上铜镶口。

4、器体上小块残缺无法拼对时,用鸡蛋清调石灰粉粘堵上。

清末以后古瓷收藏成风,出现为了牟利对古瓷进行修复的现象。古董商们将一些残缺损伤的古代瓷器进行修复加工,使收藏者误以为是完好的瓷器。办法有口沿有冲、磕小伤加金属包扣,对口和底足有伤者接口换底,对彩瓷釉面纹饰磨损者二次入窑复烧,有的则把皇宫瓷器库中官窑白胎瓷器请工匠重新按图施彩二次入窑复烧后成为老胎新彩古瓷。修复的古瓷多系宋元时期的五大名窑,明和清康、雍、乾三代的各类古瓷及清珐琅彩瓷。

现在中国古代陶瓷精品几百上千万,古瓷的修复也有发展。方法除了沿袭前人外,利用现代化的切割工具、粘合材料进行修复。简单的将残缺处用石膏粉调胶修复成原状后涂上调好颜色的油漆,再粘上泥土,冒充出土物。复杂的用现代小型切割机将口沿整体锯下,再将同类瓶口处锯下粘合在一起。将两个不完整的拼凑成为一件完整的瓷器。但是如果用手摸接合处,往往能感觉出毛刺,特别是瓶口内部,无法用机械进行打磨抛光,容易能摸出痕迹。

现在也有人对赝器人为损坏后进行修复,使一件新仿瓷器变成一件经过修补的古瓷,借用人们对有残缺瓷器缺乏警惕进行瞒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修理”古瓷不可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修理”古瓷不可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