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兴辉瓷砖 > 导航 >

明瓷之兴

明瓷之兴

兴辉瓷砖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2020-07-01

兴辉瓷砖。

景德镇成为干年瓷都,我一直认为与两位皇帝有关。一是景德年间的宋真宗,另一位,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皇帝都不会想到,他们从皇家的利益角度各自为景德镇下的一道诏书,竞被最底层的中国工匠演绎出中国文化史上的绝代珍宝、旷世奇迹。

中国的历史似乎永远是两条线索,一是史书上帝王将相永远打不完的天下,二是草民百姓永不被人关注的生活追求和向住,而这远比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要丰富深刻得多。在不断的朝代更替中,这两条线索,都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让我们回顾一下公元1363年的画面,看起来,它与景德镇毫无关联,但它与初办御器厂的皇帝,却是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

这年三月,江南春景如画。可原本风光旖旎、碧波荡漾的鄱阳湖上,竞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水战,大小战船穿梭往来,搅得血浪翻滚,这天下第一大湖,成了元末两支农民起义军首领争夺天下的战场。只见湖面上高数丈,一色丹漆的是陈友谅水军,朱元璋的战船则全部为白色,小到要仰头才能看见敌人。论人力和装备,朱元璋均处于劣势。但他的战船虽小却灵活自如,加上是千里救危城,生死存亡决于一战,所以士气高昂。

此前,陈友谅军己围困洪都(今南昌)整整85天,朱元璋部将朱文正浴血死守。陈久攻不破,不得已掉过头来,在鄱阳湖以号称60万的水军船舰,迎战亲统20万大军前来救援的朱元璋。

鄱阳湖水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役。在决战开始前,朱元璋已派了伏兵,封锁了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堵住了陈友谅的归路。这一次水战,据史载双方打了36天之久,当时湖面上箭如雨点,火光冲天,湖水都被双方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在激战中,陈友谅被流矢射死,全军随之溃败。朱元璋也为此次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士兵死伤无数,不少跟随他多年的骁将阵亡。为此,朱元璋在获胜后的第二日即焚香拜天,答应将来天下一统,定和将士们同享富贵。

5年后,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距鄱阳湖水战仅仅才过去了6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也不过刚刚一年时间,面对虽大局已定,但百事待举,北方战事也未完全平息的形势,明朝朝廷却在景德镇首次建立了由皇家掌管工艺制造的御器厂,不能说不是一项让人有点惊讶的举措。

其时政权初建,加上元代遗风,瓷器均不属年款,所以洪武初期的官窑瓷器均无官窑年款,除了文献记载,缺少实证。因此,后世有学者认为1369年统一战争还处于尾声,国家尚未安定,加上出身贫寒的朱元璋本性不喜奢侈,不太可能在此时就设置御器厂。

朱元璋出身安徽凤阳贫苦佃农家,父母长兄在灾荒和瘟疫中先后病逝,他小小年纪只好出家当了庙里行童,以持钵化缘乞讨为生,因此对民间疾苦有相当了解,做了皇帝后,个人生活上仍是朴素节俭。他的夫人马皇后更是有贤惠之名,不可能于开国之初怂恿皇帝耽于享乐。国基未稳,却先去操心制造至精至美的瓷器,这事如放在宋徽宗身上,似乎顺理成章,但的确不太像明太祖朱元璋的作风。

但持此一说的人,忽略了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政治才能和手腕。

就在设建御器厂的第二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封诸子为王的同时,也大封功臣。

可以想见,北方战争未断,大将需要安抚,建国之初栋梁之才急缺,皇上也要四处笼络人心。朱元璋向来痛恨奢侈之风,用黄金美玉珍奇珠宝来赏赐群臣,非他所愿。那么,用来安抚大臣用来笼络士大夫阶层忠心效力新王朝者,似乎景德镇瓷器是最好的物选。

朱元璋长期在鄱阳湖一带与陈友谅周旋拼杀,饶州一带很早就成为他的地盘。所以,对浮梁所产景德镇瓷器,他应是印象深刻的。这种相对金银来说又实用又有品位的器皿,他也一定是心生喜爱的。战火纷乱中,他不可能有更多的闲心去关注它们,但一俟战争结束,他便立刻将景德镇瓷器纳入了他的皇家建设之中。

御器厂建于洪武二年,有了*年的生产时间,在1370年论功行赏、君臣同欢的宴席上,由御器厂精心制作的景德镇瓷器,很可能以赏赐的形式,被明太祖赠给了众多功臣。

如果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行事风格,这种设想应当是成立的。行伍出身的朱元璋,绝不会像在深宫里长大、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浪漫气质的宋徽宗一般,吟出后周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诗令,让工匠们绞尽脑汁烧出碧如青天的好瓷,以供自己玩赏,最后玩掉了宋家天下。他建御器厂的本意,也许还在于以皇家名义,多用这种原料为土,烧造简易,价廉物美又备受欢迎的器皿替代金银,可以防止朝廷和贵族的侈靡之风。如《大明会典》卷二百一十载:“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洪武二十六年政府又明文规定:“凡器皿,公侯一品,酒注、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和木器。”

玩物丧志,那是宋徽宗赵佶、后周世宗干的事。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可不傻。

可惜的是,由朱元璋苦心积虑创下的大明国基,二百多年后,终于还是因腐败而亡。

在元末刀兵四起,英雄纷争的岁月,景德镇地区的窑工、农民,也拥戴都昌人于光起兵抗元。于光先是接受了南方农民起义军徐寿辉部的领导,徐被部将陈友谅杀死后,于光则选择归附了更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朱元璋。他的选择,使景德镇地区保持了相对的安定环境。在他的驻守维护下,景德镇窑业不仅在元末动乱中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还吸引了各地饱受战乱之苦的一大批优秀工匠选择来景德镇谋生,使明初御器厂的建立有了相当好的基础。

在此之前,虽然宋朝曾设瓷窑博易务,元代曾设浮梁瓷局,但都主要是为课税以增加国家收人设置的管理机构。虽然也为生产贡品服务,却是从民窑中“百中选十,千中选十”的行为。明代御器厂的建立对于景德镇瓷业发展的意义在于,它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最好的材料和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为了生产出比民窑更精美的瓷器而设置的官办工厂和机构,它的建立,包含了在全国提倡以瓷作为日用品的官方意图。因此,御器厂的建立,成为了明代景德镇瓷业飞速发展的契机,景德镇制瓷工匠和窑户们没有放过这个机会,最终形成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开创出…代未有之奇,惊羡天下。此时各地的窑场纷纷萎缩,所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都无法与景德镇相抗衡,使得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中国瓷业生产变成了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

精选阅读

《明瓷聚真》——系统介绍和研究民间收藏明瓷的专著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发明。

中国瓷文化源远流长饮誉中外,瓷器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见证是民族的象征国家的名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不仅对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具有实用与观赏双重功能深受世人珍爱。同时中国瓷器是我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科技的结晶亦是我们祖先留存下来的一份宝贵财富。保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上对祖先、下对子孙的光荣而艰巨的责任。

大明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明代是一个文化上集大成和有所开拓的历史时期。明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显要地位。从洪武釉里红的凝厚到永宣青花的艳美从成化斗彩的雅致到弘治黄釉的静穆从嘉万五彩的瑰丽到崇祯青花的明快。瓷都景德镇“天下窑器所聚”的霸主地位在明代更加巩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

“盛世而收藏兴”。收藏是一种文化收藏家以保存历史、传承文明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文物收藏乐趣很多既陶冶情操又增长知识既广交朋友又积累财富。故而有人曾这样说“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银行家而是收藏家”。任何时候收藏品的价值都是同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的。

山西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以及地上地下保存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早为世人所识。尤其是明清之际晋商“纵横欧亚九万里富甲天下五百年”。这方沃土培育了收藏文化。遥想当年,山西人在北京琉璃厂古玩界就有了名声,今日亦然。由于工作关系我去山西开会讲学次数不少认识山西文博界、收藏界的朋友甚多知道他们早在改革开放之处,就在收藏这条崎岖路上前行,近年来更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收藏的群众性和藏品的专业性,是山西收藏的两大特点。

《明瓷聚真》编著者郭学雷是我的学生国内陶瓷研究、鉴定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孔繁珠先生是山西省古陶瓷爱好者他对大明瓷器情有独钟且有相当的研究。该书所选的240多件明瓷可分彩绘瓷和颜色釉瓷两大类。其中以青花居多涵盖了有明一代。该书所收录虽官窑器不多残破器不少但从研究角度来看其史料价值与科学价值却不能低估。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景德镇大明瓷器的迷人风采寻觅明瓷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而且从中可管窥山西收藏界陶瓷典藏之宏富。

总之,《明瓷聚真》。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和研究民间收藏明瓷的专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编排规范,鉴赏性很强。其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简洁明了的术语解释和鉴定要点评述引领读者轻松的进入异彩纷呈的明瓷收藏领域。

定瓷之美


陶瓷文明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中国陶瓷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名窑名品不胜枚举,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已名扬海内外,其中的定窑就是河北大地孕育出的艺术奇葩。 白瓷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瓷器产生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白瓷的发展史中,定窑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北方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贡御时间最长的瓷窑场,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杰出的窑场。

定窑白瓷在唐代时就堪与邢窑媲美,北宋时期,定窑取代了曾在唐代盛极一时的邢窑白瓷的地位,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定窑烧制以白瓷为主,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世人誉为“中和之美”。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两色釉彩瓷等,还生产三彩器物。黑酱、芝麻酱色釉瓷即是文献记载的“黑定”和“紫定”,更受时人的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

定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花等。此外,定窑模制器物,剔花,黑剔花也有少量生产,以金代的装饰手法最丰富。纹饰丰富多样,有花卉纹、莲瓣纹、海水纹、云龙纹、禽鸟、游鱼、走兽等。其装饰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独具一格。定窑装饰技法中,印花最为人称道,在宋、金时期所有使用的印花装饰的瓷窑中,定窑以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被推为“印花之冠”。

定瓷之美有目共睹,其釉色温润,纹饰精妙,造型精美,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注定成为当时上层社会人们所关注和青睐的瓷器,并成为御用珍品。 随后,定窑瓷器被各地瓷窑纷纷仿烧,如山西的介休窑、平定窑、北京龙泉务窑等窑场,甚至江西景德镇、四川的彭县窑等,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综观定窑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定窑遗址无疑是一座宝库,一座丰碑,它沉淀和蕴藏着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和独特的艺术与美学成就。

关于瓷之纹


南宋吉州窑釉下褐彩跃鹿纹盖罐

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

中国陶瓷的纹饰自宋以后才渐入佳境。早期彩陶的纹样多在传达人类文明童年时的幻想,稚嫩朴素;商周乃至汉朝,陶瓷纹饰倏然放弃了画笔,选择了利器,刻划成为主流,模印也加入装饰手段,让陶瓷表达思想开始借助形象,继而抽象,此时的陶瓷纹饰理念显然受高一等级的青铜文化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偶见绘制纹样,至唐才在南方最不传统的烧窑地区——长沙异军突起,其纹样蔚为大观,惜唐代主要窑口的南越北邢都以素器著称,长沙窑的情感表达遂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随后到来的宋,陶瓷美学分野,朝廷崇尚色泽,民间喜好纹样,富于创造性的中华民族由此时开始,真正将陶瓷装饰导入绘制的轨道,让纹饰与袖色一同炫美。

一千年来,陶瓷在世俗哲学的笼罩下涂涂抹抹,刻意与随意并举。纹样的表达比袖色的表达直接,凸显生命力的顽张。在农耕文化圈,在渔猎文化圈,在游牧文化圈,多类纹饰都旺盛地表达着自我,让情感不再抽象,层次丰富地再现那个时代那个族群那个个体的内心,让隔着时空的我们能够与古人沟通。

写《瓷之纹》比写《瓷之色》就多这一道世俗的解释。它不需要站在哲学高度审视,只需深入其中拨雾现真。每一个人物、动物、植物,包括宗教、图案、文字都代表着或复杂或简单的社会含义。在一件人为创造的容器上寄托情感,表达愿望,继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此乃陶瓷的大幸。这个大幸还在于它积极融进了中华文化的滚滚洪流,不孤单却耀眼,虽独特又普及,让每一个中华子孙都能享尽其便,乐在其中。

《瓷之纹》也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年,许多时候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发呆。我最熟悉的陶瓷有时会因为深究忽然感到陌生,解释起来颇感费力。我无法把自己置于历史的任何阶段但我又逼迫自己潜入那个时代窥探究竟。在陶瓷看似祥和美丽的身后,有着一层又一层的社会背景,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甚至玄学的,不定拉开哪一道大幕时你会豁然开朗,会恍然大悟,会知道追究与等待的价值。

陶瓷的价值自不待言,所饰纹饰的价值在于它让陶瓷千文万华,星汉灿烂。继《瓷之色》之后,此番将连载于《紫禁城》杂志的十二个月的文章结集成书,并命名为《瓷之纹》。

钦州坭兴陶(图)


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

一千三百多年的陶艺文化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陶壶一只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镌字千六百余言,经考证,始知乃唐开元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可见钦州制陶历史之久远。传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现今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钦州街”皆因坭兴陶的流传而有此命名,钦州坭兴陶一时威名远播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独特的陶土奇特的功能

坭兴陶(学名:紫泥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成品后的坭兴陶器古色古香、光润柔和、音质铿锵、耐酸耐碱、绝无毒性(铅镉释出量为零),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结构使得器皿内氧分充足,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实践证明,茶叶置于坭兴陶罐教年无霉变:茶具泡茶,溢香芬淳,隔夜而色味不变。久用的茶具还可生成荃芽,即使不放茶叶,冲入开水仍有芳香茶味。花瓶插花,花艳叶茂、经久不谢,尤其桃李更可开花结果。

“窑变”艺术中国一绝

坭兴陶的“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

钦州特有的陶土,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在烧制过程所产生的“窑变”是无釉坭兴陶的一大艺术特色,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发现其真面目,如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趔不到的诸多色泽,可谓火中求宝。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

窑变艺术陶。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窑变乃火中求宝。得之偶然。并无定格,品位极珍,可谓火与土结合之极至。

精奇冠古今美妙传中外

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30年在比利时获世界陶艺展览会金质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所珍藏。

各朝代中青花瓷的特点——明青花瓷


青花瓷中,产地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佳,说到青花瓷发展过程,明青花瓷的工艺已经日益娴熟,现代青花瓷作品有很多都仿照明青花瓷,笔者在世博会纪念礼品中也见过一例明青花瓷仿品。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瓷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总体来说,明青花工艺比较完善,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现有很多精品存世。

稀世之珍的汝窑瓷


五大名窑我们都清楚,是汝、官、哥、钧、定。而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自古以来流传甚广。

历史上关于汝窑的记载很多,然而以讹传讹的民间说法也很多。电视剧中偶尔也做一些表现,比如我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有个演员抱着个青花大瓶子说这是汝窑,就觉得这简直是个笑话。

烧造时间短,数量也有限

汝窑非常稀少,很不容易碰到。因为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20来年。

南宋有一个人叫周辉,他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他在南宋的时候都发出这样的感叹近尤难得,那我们到今天就更为难得了。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1729年)有过一次统计,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汝窑,就是看看雍正时期宫里到底有多少汝窑。他统计了一次,这个档案现在有,可以查到,有31件。那时候统计的汝窑我们要注意一点,有的东西是官汝不分的,或者钧汝不分,因为它们有的颜色很接近。当时对这些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判断,而是凭人去判断,所以会有一点误差,但大致不会差很多。那时候,皇宫里才有31件,很少。

那么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窑呢?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当然,汝窑现在统计不是非常精确,因为有个别的汝窑在个人手里。但是有一个统计比较精确,就是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是67件,其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说起来这都是稀世之珍。

上供的御器,釉里加玛瑙

汝窑非常珍贵,历史上各类文献记载推崇备至,都认为它是上供的一个御器,给皇上用的。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一段记载,他说“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盏四只、盂子一、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一共多少件呢,16件。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汝窑最多的一次。

他说的是什么事呢?说的是宋高宗,就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他在1151年的时候到清河郡王张俊家巡幸,可能出门走到他这儿就进了他们家,那他当然受宠若惊了,皇上都直接上我们家了,他就拿了一批汝窑进奉给皇帝。这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礼品,所以记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了。

那么大奁一、小奁一是什么呢?在有的专业书上称之为奁。这个很巧,奁在全世界现在就有两个,一大一小,一个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它那件是大的,直径有23.8厘米。另外一件是小的,直径18厘米,小5.8厘米,在北京故宫里。所以有人认为这两件就是大奁一、小奁一。直径小5.8厘米,它的周长看着就小很多,那个奁我亲手拿过,很轻。

史书上也有记载,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就是它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了敬畏之情,一听说玛瑙、珍珠,这都是很贵重的东西,那么据说它在烧造汝窑的时候加了玛瑙末,把玛瑙粉碎以后加到釉里,然后烧制,所以它的釉色的光泽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这里有一个巧合,就是汝州这个地方本身就产玛瑙,所以这不是空穴来风。从来没有记载过任何其他瓷器在釉中使用过玛瑙,但从科学的角度上讲,玛瑙究竟能不能对釉产生好处,至今没有一个结论。

公开卖高价,实为夹生胎

那么汝窑有没有公开卖过呢?历史上卖过。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卖过一只,这个汝窑是一个很小的盘子,直径8厘米。当时烧完了之后才发现这个盘子变形了,有点拧着,北京话叫翘棱,所以这个盘子没有通过,顺手给扔在废料堆里,就掩埋了。结果由于它小,一个巧劲儿没有碎,后来出土以后,就被人认出来。

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当时卖了154万美金。当时像我们现在特别值钱的元

今年最火的歌莫过于周杰伦的《青花瓷》,称其火不仅是因为这首歌上了春晚,更因歌中之词被《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指出的露怯之处。

歌词中唱到的“天青色等烟雨”,据说只有汝窑才是天青色。

于是有关“青花瓷”究竟写的是汝窑还是青花的争论也逐渐蔓延开来。

据传,词作者方文山作词时本想选定宋朝时的“汝窑”为歌名。可由于汝窑造型简单素雅,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却总觉得不足以形容多变的爱情。此外,除了特性,汝窑的名字也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青花瓷》。

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属实,其实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什么是青花,什么是汝窑还是很难分清的。本期《晨报讲堂》为读者请来马未都老师做我们的特邀堂主,为您讲述神秘的汝窑。

青花、清代的粉彩、永宣青花等这些非常名贵的瓷器,现在甚至卖到了上亿的珐琅彩,当时也就卖个二三十万美金。

关于汝窑的特征古书上记载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就是咱们吃的大闸蟹。这个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各种书上记载说得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再有就是鱼鳞状的开片,汝窑的开片跟所有的开片都不一样,是斜着的,正因为裂纹不是直着的,所以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汝窑胎是灰色的,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落下来的香灰,它的胎呢,很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壁都是一边厚。一般瓷器都是壁厚,边上薄,它呢,一般情况下是裹足烧,所谓裹足烧是非常专业的,就是足部一般都没有釉,它是足部有釉,裹过来,然后支很小的钉,芝麻钉,把这个东西支在空中烧,工艺非常讲究。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夹生馒头。为什么夹生呢?就是不能把它烧熟了,如果烧熟了,那个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为了釉色的漂亮就不能使胎烧熟,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1200多度就行了。所以,在艺术追求上,有时候并不按照科学规律创作。

无纹更珍贵,款识有学问

汝窑的釉色是天青色,跟当时的其他窑口比起来它的颜色是天青色。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他对汝窑一个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有蟹爪纹的真,没有的就更好了。我们现存的汝窑器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是有少部分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

汝窑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素器,不带纹饰,釉厚,不能刻画。那么历史上是否有“无纹”的汝窑呢?英国的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的,中间刻着两个对头的鱼。

过去的书上记载,说这个东西都是花,看不清楚,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至乾隆时期的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说这个汝窑上有如意暗花。他为什么说有如意暗花?那两个头啊,被太监们看成两个如意头了。其实这个东西,不要说看照片,就是看实物都看不清楚。就说当年乾隆时期宫廷的画谱,他画下来这件东西的时候就叫如意暗花。这件东西全世界现在也是两件,一件在英国,一件在台北故宫。

现在一般喜欢瓷器的人首先都要看款识,就连电视剧里演的都是很习惯地翻看后面。宋代的时候并没有这个制度,但是它后面有没有这些东西呢?有。

汝窑的款识是这样的,第一种是甲乙丙,我们一听很简单,这是编号、序号,但这种编号都不是烧制的时候写上去的,都是后来刻上去的。

第二种就是底下写了很明确的内容,比如写奉化。奉化是指南宋时候的奉化堂,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时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所以今天有好多汝窑写“奉化”的都是她的。刘贵妃这个人还有点才华,会画画。她自己就有两个方章,画完画以后都盖在上面。所以说,奉化款的汝窑瓷都应该是刘贵妃的私人之物。

台北故宫里有个纸槌瓶,这个纸槌瓶也刻着奉化两个字。中间留有一块空地,乾隆皇上看见了以后觉得自个儿也得刻上点什么,就写了一首诗刻在上面。乾隆是这样说的:“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

这个瓶子到了乾隆的时候,口都碎了,就镶上了一个铜圈,至今这个瓶子还在台北故宫,镶着当年的铜圈。他说“口欲其坚铜以锁”,意思是说我要让这个口变得坚硬一点,只好用铜给它包上。乾隆对一个破瓶子这样珍惜,想想后来的人,当然就更希望得到这样的东西了。

还有一种款识写的是一个字蔡。当时姓蔡的官大的都有谁呢?不用猜,蔡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过去的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蔡应该指的就是蔡京。后来因为他是奸臣,就把他换成蔡襄了。中国人还是有很强的好恶,你是一个坏人,我就把你换下去。但是,蔡京当时的地位也是可以使用汝窑的。

唐代瓷器之秘色瓷


唐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瓷器,对中国瓷器影响非常大,叫秘色瓷。秘色,意为秘密之色,充满神秘感。实际上,秘色瓷算是越窑的改进版。今天很多商品都是一代代地改进,历史上的越窑也是这样不停地改进。最早的越窑颜色叫糖黄色,有点儿像红糖的黄色。黄色肯定不如绿色好看,于是它就向绿色慢慢过渡,要追求这个绿色。秘色瓷的颜色就非常青绿了。

目前为止,明确发现秘色瓷的就是陕西法门寺。法门寺的物品入库有单,上面写着"秘色瓷"多少件。因为有了法门寺这批东西的出土,才把我们传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谜底揭开。原来谁也不知道"秘色"到底是什么色,它是一个秘密的颜色,是一个你甭想看到的颜色。

法门寺在陕西扶风法门镇,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七个函套装着,一个套一个,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因为法门寺的塔突然塌陷,国家在抢救性挖掘时,发现塔下有个地宫。这个地宫从埋好到发现,中间没有任何人骚扰过,埋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下,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出土了2499件文物。其中,对中国陶瓷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因为法门寺秘色瓷的出现,民间很多过去不能解释的事全都迎刃而解了。唐代的法门寺在做佛事的时候非常隆重,所有人都顶礼膜拜,皇上亲自主持仪式,所以法门寺里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级的东西,比如大量的金银器。那么,秘色瓷一共埋进多少呢?14件。门口搁着1件八棱瓶,剩下13件都搁在一个大盒子里。地宫里的《衣物账》上注明:"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写得很清楚,每一件都对得上。

到了秘色瓷的时候,瓷器开始有了宫廷特征。后来说的"官窑"的概念是宋代形成的,宋代以前没有这个概念。惟独秘色瓷,开始有了官窑的雏形。古代秘色瓷不是专门为皇帝烧的,但要为皇帝上贡,所以它带有官窑的一些特征,是官窑的一个前奏。秘色瓷很漂亮,像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