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青花瓷:为外交而生

青花瓷:为外交而生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7-01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清代青花四方五供器

带箅子的八角深盘

“一把泥土创造了一个灿烂的文明,一块钴料描绘了大千世界”。日前,古代外销青花瓷器展在北京郭沫若纪念馆举办,这次展览会尝试了一种把“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展示教学、发展创新”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展览方式。

“这套五供器是我花了十多年从世界各地分别找到的,今天它们一家子在这里重新团圆了。两旁这对花觚是我在地球的另一边找到的。”文物科技鉴定专家关海森指着一排壮观的青花四方五供器,为观众讲述古代外销青花瓷是如何漂洋过海回国的。

几年前,关海森赴纽约参加“亚洲艺术节”,在曼哈顿一家古董店里发现了一对清代青花四方八仙人物花觚。它应该是一组,由一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觚组成。巧的是,关海森手里有一只香炉、一对烛台,器物尺寸、纹饰、青花的发色与老先生这对花觚完全一样,它们本来是一套完整的方形五供器(五件),是摆设在祠堂或庙宇里供奉神灵祖先的,可能是因为在祖产分家时拆散了。这对花觚流落到美国了,恰好被关海森遇到。

店主是一位年过九旬的犹太裔老先生,问过价格后,戴助听器的老先生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用笔在纸上写了六位数,还特意在数字前面加了个美元符号。关海森看了摇了摇头,也用笔在老先生的纸上还了个五位数。老先生看到他还的价格很不满意,直摇头。“这对瓷器您一定摆了好久了,除了我,其他人不会要它们的,如果今天不能按这个价卖给我,那您就再等几十年,等我儿子长大后来和您儿子或者跟您的孙子成交吧!”

老先生被他的这番话说懵了:“年轻人,我不明白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关海森笑着回答:“先生,您的左手有几只手指头?”“五个。”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它们原来也是五个在一起,现在您这里有两只,其他的三只在我的手里,只有五件东西摆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关海森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里的香炉与烛台的图片展示给他看。

看到其他三件器物的图片,老先生眼睛一亮,但是盯着关海森写出的价格摇了摇头。见老先生仍然不同意,关海森笑着说:“老前辈,要不这样吧,如果肯出我给您的一样价格,我就把手里的这三件青花瓷送来,请看好是三件啊,比您的多一件呢!失散多年的一家人就可以团圆了。也许您等这三件器物比我找这两件花的时间更久!能看到它们重新团聚比看到钞票更令我开心。”听完关海森的这番话,老先生严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年轻人,你是一个真正喜欢古董的人,我同意把它们让给你,照你出的价格。但我有一个要求,您必须得答应我。”“我会尽力试试看,您的条件是什么?”关海森忐忑地问道。“你得陪我共进晚餐!”老先生幽默地回答。通过这一对花觚,关海森与这位老古董商成为了好朋友。

展览中,除了杯碟盘碗等实用器以外,还有瓶、罐、壶、花觚、人物瓷塑等陈设器,以及十多种专门为欧洲皇室或贵族定制的器皿。这些瓷器的器型和国内常见的传统样式大不相同,其中有一件青花六棱形器样式非常怪异,它的用途是什么,这让那些见多识广的博物馆的馆员们都争执得面红耳赤。

一只造型别致的军持壶,它整体看来像一个大花瓶,但旁边却侧出一支壶嘴,在流的前端部分被设计成了球形。一般来说,用壶在倒水的时候,它的嘴越细长,水的射程越远,这种“葫芦嘴”的做法,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而不易喷溅到使用者的衣服上。敞口花瓶的长脖颈正好可用一只手来持握。军持的样式源于古印度修行者用来盛水的容器。这种青花瓷军持壶后来随着古代陶瓷贸易流传到世界各地,而恰恰在中国不太常见。

一件既像盘又像盆的八角容器更加怪异。在它的内侧腰部有一圈台阶,正好在台阶上搁置一块带有许多小孔的箅形瓷板,它的用途引起很多观众的好奇。有人说它是喝工夫茶的茶海,也有说它是保温器,有人说它是医疗行业消毒容器,甚至还有人说它是用来养宠物的……各种奇思妙想在这些古代外国定制的青花瓷上层出不穷。

关海森为了研究这件器物的用途查阅了许多资料,在欧美一些著名的博物馆里也有相同的器物,但对其用途介绍较少。恰好有几位欧洲藏家来看展览,他们当场给出了一致的解释,这是欧洲贵族盛放烤火鸡、烤鹿等的容器,滚烫肉食上渗出的油脂可以通过瓷板上的小孔渗漏到下面的深盘里。关海森笑着说,面对面的交流有时要比钻到书本里查资料离答案更近。

景德镇硬质青花瓷于元早期开始烧制,中晚期已趋于成熟,一经诞生,就成为世界各国的皇家、贵族彰显尊贵地位、身份的奢侈品。从元代开始,西亚、欧洲各国开始大量购买青花瓷。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将一部分瓷器带到国外。相比金属和陶制器皿,青花瓷不仅容易清洗,而且外观精美。欧洲贵族已不满足被动接受,要求定制更符合自己生活习惯的瓷器,于是便请景德镇的瓷匠依样加工。这也是外销瓷中有很多造型和纹饰充满异域风情的原因。

一个带有贝壳的花瓶静静地立在展柜里,透蓝的花纹舒张开来,带着一股神秘的色彩。关海森介绍说,这是从海里打捞上来的瓷器,属于“海捞瓷”。工业革命以前,各国的贸易往来大多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外销瓷也不例外。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限制,很多船只在海上遇难,船载的瓷器沉入海底,等到这些瓷器被打捞上来时,上面便有了贝壳,大海的印记让青花又多了故事。

今天,越来越多精美的外销瓷以各种方式回流到它们的出生地——中国。青花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担当了“外交瓷”的角色,它成为西方乃至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

延伸阅读

青花瓷评说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首《青花瓷》,唱进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里。青花瓷,其清雅、透美,是任何世间之物无法替代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莹透的素颜朦胧了琴弦,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着月光上一缕檀香。青花瓷,就这三个简单的汉字,却勾起多少或淡或浓的爱与愁来。素坯塑成,屏息凝目,展眉拈笔,心事就在浓淡转换中慢慢逸出,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情感。青花青花,含羞的青花,蕴情漫歌的青花,勾勒我寥寥落寞的青花。

景德镇陶瓷哑光青花瓷花瓶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就像是歌词中所唱到的,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青花瓷是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在明清时期,青花瓷器还有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均为青花瓷。青花瓷的历史也是极为悠久,它的价值亦是年年攀升。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虽说唐代是青花瓷出现的摇篮,但是,存世的唐代青花可谓是屈指可数。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让人们大吃一惊的更是有之,青花瓷虽作为景德镇名瓷,但其最早烧制青花瓷的窑却在河南。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杨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不单是如此,让我惊讶的是,唐代的青花瓷不单单是在中国出售,并且远销海外。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瓶,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各地的收藏不足以证明其远销海外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纹饰上面。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然而,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并且,唐代的青花瓷出土量最大的就是在杨州,为什么会在杨州呢?这也恰好应证了青花瓷远销海外,在唐代,有着“天下之盛,杨为首”说法,说明了杨州商业繁荣,它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杨州在唐朝是个重要的出海港口,而且是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汇集着全国各地的商人和从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的胡商,所以在杨州出土最多的青花瓷就不足为奇了。

经历了唐朝,青花瓷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却是渐渐衰败了,宋朝出土的青花瓷屈指可数。元朝可谓是青花瓷成名的朝代,在瓷都景德镇,真正成熟的青花瓷诞生了,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0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当时使用的进口料主要是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是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然而,为何元青花的风格如此独特呢?其实并不难理解,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脚踢到也不会被轻易碰碎。在元代,青花瓷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风、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时期。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识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从宋瓷的深沉自然到元瓷思想的直接表达,宋,元瓷艺虽然风格迥异,但都精深非凡,是继五代柴窑之后中国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而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期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要想真正了解青花瓷,必须了解它的款识,其款识,也就是指此其底部的文字与图案。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现代青花不及古代青花做的清雅,却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不禁想起那篇散文,青花瓷的美亦是跃然纸上。“一曲江南烟雨一阙千年古音,还有那一首远古的歌。一起随指间的落寞低声吟唱,炙起万年不灭的炉火,祭起银蟾孤独的守望,滴一滴骨子里的清高,洒下那亿万年前的红泥,掬一勺我们守侯了千年的灵魂之水,随那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万物轮回,用我颤抖的纤指,用我纠结的掌纹,用我为你不眠的眼神,还有那呼吸的灵魂把你唤醒。那尊印着江南烟雨沾着月宫桂香藏着天下女红的,青花瓷。”

邂逅,青花瓷


桂林,阳朔,西街,古玩店,素白玉胚青花瓷,温润素洁,清幽柔婉。小小紫儿,浅紫霓裳,裙袂飘然,惊艳邂逅。

就在回首的一刹那,我看见了它,青花瓷。透过古朴厚重的木格窗子,它就那么静静的立在哪儿,清幽柔婉的背影,仿佛一幅水墨画。

我仿佛着了魔,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主人从柜台后面的凳子上站起来,温和地望着我,我不言亦不语,只是抿着嘴,微笑。在主

人不解的注视中,我径直朝青花瓷走了过去。只见它,素洁的胎釉,蓝幽的线条,飘逸的画风,让我呆在了原地,心中的浮躁之气,也被涤荡一空。

不由自主伸出纤长指尖,真想,真想,轻轻地把它拥在怀里,轻轻碰触下,指尖仿佛有清凉微风滑过,我真想,真想为它拭去红尘中的浮尘。静静的,青花瓷与我对视着,彼此沉默无语,此刻,这古玩店里的青花瓷瓶儿,仿佛一位婉转含蓄的女孩,在等,等一位懂她的人,对她倾诉千年之等的清愁。

我注视青花瓷良久,店主人猜不透我的心思,弄不懂我的用意。因为,来西街逛古玩店的人,可谁也不知谁的底细,店家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而我,我就这样静静与青花瓷对视着,微闭了眼眸,此刻的我,不再是红尘中万般心绪的我。我就是这青花瓷等待了千年的人儿,这一刻,时光静止了,千言万语,抵不过这凝视!

穿过时光,我想问问青花瓷,你在等候什么?在等候我吗?等我来为你拂去千年尘土吗?等我来为你描上几笔吗?等我来为你浅浅一笑,惊醒你千年的相思?他们说,瓷是有魂的,那么,青花瓷,你可懂得我对你那无法言说的,如水般的眷恋?

静静的,我注视着你,青花瓷,唤起我无限的遐想。素白玉胚,一如江南女子素面无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亦如江南女子那回眸的盈盈浅笑,我仿佛看到烟雨江南小镇,石桥流水,微风拂柳,一位清雅如画,穿着印青花的旗袍人儿飘然而过,回首时嫣然一笑,只留下一个窈窕的背影,消失在江南烟雨中。而她却不知,她哪嘴角里的一丝笑容,痴了春风,醉了细雨,还惹了一个人儿无尽的相思。

漫长的夜里,是谁,为了可以再次邂逅这个青花瓷般的女子,不知等瘦了多少江南的烟雨。青花瓷般的人儿啊,你可知道呢,或许有一个人,在每一个静寂的黎明,在每一个诗意的午后,期待在江南小镇,期待与你再次邂逅就像,就像我今天与这青花瓷的相遇。我该这么来形容,你我这青花瓷般的相遇?人生若只如初见吧!我到底还是想起了纳兰容若的这一句。是啊,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场美丽邂逅,我多想留下最初的惊艳与绚烂,哪怕,这份绚烂只存在于眼神交错的一瞬,只存在于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就好像,在这一家古玩店,我与这只青花瓷邂逅,无意但却惊艳。

不知何时,西街四周,华灯璀璨了。我得走了,这个青花瓷太贵重了,平凡如我,这么可买得起这样贵重的宝贝。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是这个青花瓷的过客,我得走了,我的青花瓷,这是一个注定离别的世界,凝眸初见时的美丽,两两相望的疼软,唐诗宋词般醉人神韵,前世今生轮回中遇见却又错过般叹息。

不知何时,西街的某个角落里飘出了幽幽的【青花瓷】古筝曲子,我一遍遍的听,一遍遍的泪落如雨-----

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花瓷,我无意在这西街邂逅于你,你,我,隔着苍茫时空,隔着浩渺人海,一眼却入了心,这一份惊艳,正如隔着重重历史却依然是你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不知何时,阳朔西街外已是细雨纷纷,凉风袭人,素颜的我,裙袂飘然,眷恋不舍,万般心绪,终是拂袖而去。。。

各朝代中青花瓷的特点——明青花瓷


青花瓷中,产地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佳,说到青花瓷发展过程,明青花瓷的工艺已经日益娴熟,现代青花瓷作品有很多都仿照明青花瓷,笔者在世博会纪念礼品中也见过一例明青花瓷仿品。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瓷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总体来说,明青花工艺比较完善,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现有很多精品存世。

各朝代中青花瓷的特点——唐宋青花瓷


青花瓷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本文简单介绍唐代与宋代两朝代的青花瓷特点,希望让读者大致了解。

唐代青花瓷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代青花瓷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