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 导航 >

陶瓷制作过程中一道神秘的工序——制釉

陶瓷制作过程中一道神秘的工序——制釉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益友鼎玉堂制瓷器鉴别

2020-07-02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里,白釉、红釉、青釉、蓝釉、黑釉、酱釉、黄釉、绿釉等等若隐若现地穿梭其中。受制于皇家审美和市场喜好的变化,它们各自的势力也随之兴衰浮沉。景德镇从宋代开始,真正参与青釉的生产。在这个“制瓷中心”里,制釉行当和其他行当一样,迅速完善,并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如今景德镇已有数百种釉料,相较于过去,无论是品类、研发、销售的渠道都有所变化。

在制瓷的工序里,和釉料有关的只有“施釉”这一步。但工序繁复的制釉却是云遮雾绕,鲜少被提及。而在介绍陶瓷的书籍里,和釉料相关的内容也多是“以某种元素为发色剂”的叙述一笔带过。蕴含科技含量的制釉一直都以秘而不宣的姿态,伫立在众多可以公开的制瓷工序之外。

制釉为什么这么神秘?釉料的制作一直属于家族秘传,如果单从步骤上解析制釉,也很简单——原材料开采、粉碎、配比、研磨、静置48个小时过滤。但若把过程进一步细化,就涉及到“配方”,诸如哪些矿物原料放在一起会产生稳定的化学反应,它们能在电窑、气窑或柴窑里烧出什么效果等等。这其中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化学、物理反应。 在1954年的《中德技术合作资料》上,德方明示了需要景德镇颜色釉的配方、制作工艺、烧成技术等祖传秘方。当时的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现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承担了这个任务,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将这些资料挖掘出来。由此可见,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的重要性。 景德镇的传统颜色釉,基本都是采用矿物釉。而正是因为矿物釉的原因,景德镇的传统釉料才神秘莫测。

为什么不把釉料标准化生产?  因为景德镇的传统釉料只能定性不能定量。色相、明亮度、光泽度这些都可以拿仪器测出。但多色釉变化多端,根本没有办法测,有时候一种釉里有七八种变化,烧不烧成功完全看人的意志。有时候,釉烧偏了,运气不太好,但非常好看。那算不算烧成功?这是靠机器、电脑无法判断的事情。单色的釉料有判定标准,但多色釉没办法测,景德镇的釉至少有一半不能定量,没办法测。  而且,矿物材料永远都在变,现在的矿石和古代肯定不同,烧出的效果也有区别。现在书上已经有一些釉料的配方,有人依葫芦画瓢,但烧出的效果差强人意,便义愤填膺“书上都是骗人的”,但不一定是内容都有误,而是矿石在变化。而另一方面,釉烧成的效果会根据釉的厚薄、温度、上釉的方法、烧窑的位置、烧窑的气氛、甚至有时候与泥巴也有关系。

“釉”,作为陶瓷主要装饰技法,展示着陶瓷艺术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颜色釉瓷温厚而含蓄,呈现出明澈与幽静的意境,凝结着古拙与朴素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颜色釉种类尤为丰富,釉色多达几十种,呈色不同、格调互异,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清乾隆时期的《南窑笔记》关于制釉工艺记载:“夫釉水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色之诡怪,奇异不一,而足千变万化,俱成文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古代陶工取天然原料,经火力炼造,使得釉色天然所成,无累赘修饰,以其本色之美,展现彩釉之天姿,表现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精神内涵。

延伸阅读

陶艺家的工作环境及制作过程


陶艺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原料制作(釉料和泥料的制作)、成型、施釉和烧制四个个阶段,所以陶艺工作室分为四大区域。

以下将对这些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原料制作

1、釉料制作

釉料→球磨细碎(球磨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成品釉

2、泥料制作

泥料→球磨细碎(球磨机)→搅拌(搅拌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抽浆(泥浆泵)→榨泥(压滤机)→真空练泥(练泥机、搅练机)

二、成型

1、拉坯成型法

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

①釉下: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釉下装饰(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如青花)→上釉(施釉机)→风干

②釉上: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上釉(施釉机)→风干

2、泥板成型法

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镇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泥板成型法需要使用泥板成型机。

3、泥条盘制法

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再者就是它能够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当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泥条盘制法需要使用泥条成型机和手工转盘

4、徒手捏制法

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需要使用手工转盘

5、手工雕塑成型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主要为为浮雕和圆雕两种。雕塑是三维的实体,为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塑工具,可用于刮、削、贴、挑、压、抹、泥塑和造型。

三、施釉

施釉讲究技巧,釉层好坏直接影响到烧制后作品的成功与否,施釉有喷釉、醮釉、浇釉、刷釉、荡釉等各种技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施釉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施釉工作台,能够有效减少釉料的扩散,并进行釉料回收。

吹釉的釉层一般以0.8MM-1.8MM为准,也就是熟称的瓜子馅薄度,表面处理有釉上、釉中、釉下之分,釉中介于釉上釉下之间经过二次烧成,釉下是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创作在施于釉,釉上是则在烧制好的白瓷胎上进行绘制创作,颜色在作品上很关键,颜色起到了烘托作品作用增加作品内涵,颜色搭配有些讲究,红色代表着热情、生命、战争、白色代表着纯洁、高尚。黄色代表着温馨,蓝色代表着海洋,天空,宽阔。

装饰的方法有彩绘、划花、剔花、堆花、贴花、压印花、喷花,透雕、捏雕、镂空,剪纸,胶泥,镶嵌,印花,泥浆灌注叠压装饰,胶泥拉坯装饰,纤维织物裹包装饰等等装饰诸多方法处理。这些完成关键还要进行火的铸就,在窑火的烧制中(1300℃)左右温度的窑火使泥烧结成结晶体,颜色釉发色。出窑冷却后作品才正直成功。

四、烧成

①釉下:装匣→进窑→设备温度→烧炼(电窑或汽窑)→出窑

②釉上:装匣→进窑→设备温度→烧炼(电窑或汽窑)→烧制好的白瓷坯上绘制创作(如:贴花)→烤花(烤花炉)

在实际陶艺创作中,除了上述的三个阶段,还需要注意一些辅助和准备阶段:

(1)一般釉料买回来两三天就会沉淀,这时需要利用搅拌机把釉搅匀;

(2)工作时如果需要临时快速配釉,可以利用快速球磨机解决;

(3)如何提高效率:利用车模机自己制作石膏模时,由于石膏模不能含有气泡,因此需要真空高压注浆系统,其 主要工作原理为将已搅拌好的含水率在40%-60%的泥浆加注进真空搅拌桶内,当浆料进入搅拌桶时,开动真空泵,进行抽真空,当浆料装至2/3桶位时,停掉浆阀,停掉真空泵,开动空压机,将空压机的压力上升到规定值后(一般在2.5-4kg)时,打开出浆阀门,将无空气的泥浆注进已注浆架内的石膏模中;

(4)为了提高成瓷表面光洁度,需要使用磨光机;

(5)为了回收泥料充分利用,可利用真空练泥机重新练泥。

(6)窑炉的选择:窑是指温度达到1000℃以上的统称为窑;炉是指温度在1000℃以下的统称为炉。窑又分为电窑和汽窑,同时还分为梭式窑,所谓梭式窑是指带窑车的窑(一般是0.6立方米以上带窑车)。正常情况下,汽窑温度定为1400℃,高温电窑定为1300℃,低温窑定为800℃以下。

在选择窑炉时,其专业知识比较强,一般对烧出的产品釉变和釉色要求高,应选择汽窑,因为汽窑通过操作可以烧氧气焰和还原焰。氧化焰是烧出成瓷,还原焰是烧釉色和釉变的。电窑只能烧氧化焰,中温烤花炉只能烤成瓷釉上装饰。所以选择窑炉应掌握上述基本知识。

(7)泥釉的选择:一般为选用瓷泥的温度在1230℃以下为好,用时在选釉的时候注意其釉的温度低于泥的温度2℃-4℃为好。

陶艺成型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修坯、盘筑(分为螺旋盘筑、卷压盘筑)、团泥成型、泥板卷接、实泥成型、泥印成型、注浆成型、利坯成型等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互为章法,相互掺杂,能否融会贯通,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利用上述各种工具和技巧,加上平时的仔细观察与思考、大胆的创造挖掘,您必定能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来。

制釉和挂釉


制釉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把土或岩石原样不动地调合来用。另一个方法是将土或岩石混合用火使之熔融,然后骤然冷却作成玻璃,名之为“熔块”。这样作成的釉要碎为细粉混入水中,使之成为有粘性的汁液用来挂坯。如果这种浆粘力不足而不易附着在坯上时,可以在浆内混入糊精、甘油或其他有粘性的有机物质,例如海带的浆糊等。有的坯体露天干燥后立即挂釉,但也有预先在800~900℃低温下煅烧,即所谓素烧后才挂釉的。

前一个方法叫作“生坯挂釉”,在我国多有使用。而国外瓷器则一般是用后面所谓“素烧”方法。因此,对一件瓷器的鉴别,首先看它是生挂还是素烧,便可大略知道是中国所制或国外所制。不过这也只能作为一种较为便利的线索,当然为一般精通陶瓷的人们所熟知。有些日本仿制的我国古瓷,故意作成使人一看便认为是生挂的样子,如果只靠这一点便作决定,往往是很容易上当的。

挂釉时,若是素烧坯,普通多是很快地把它放入调好的釉汁中立刻就提出来,这样釉便吸着在坯的表面,和用刷或笔涂的一样匀平。若是茶碗一类,就要夹着碗足很快地放进釉中,急忙上下两三次,叫作“浸釉法”。若是庞然大物,可以用杓子一类东西盛釉从周围溜挂,一般叫“浇釉法”或“溜釉法”。

生坯挂釉时,若是里外一次挂釉,很容易使坯体破坏,所以要在里面注釉并加以转动,待干燥后外面再行浸挂或溜挂。也有用刷和笔来涂挂的,这种方法多用于色釉,例如明朝初期的青花器足内往往出现刷纹,可以看出是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此外,虽还有“喷挂”的方法,但是主要用于极大或极薄的器物上。例如所谓“脱胎器”似乎能够透视的薄瓷器,就是除去使用这种方法以外别无其他挂釉法的。这种方法是:先在里面喷上釉,干燥后将外面的坯体削薄,然后再喷釉在外面。如宋代有名的郊坛窑的作品,就是坯薄釉厚,甚至釉的厚度竟有坯的一至三倍左右。若仔细观察这些作品的碎片,显而易见是挂釉两层至三层的,所以说这类瓷器大约使的就是喷挂法。再如康熙时代的桃花红便与郎窑红不同,根据当时住在景德镇有名的旦特克尔氏信中所载,也是用“喷釉法”作成的。

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