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延祐青花凤凰菊花纹菱花盘特征

元延祐青花凤凰菊花纹菱花盘特征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花纹瓷砖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7-02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代青花瓷,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收藏来看,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延祐型,一是至正型,至正型以英国人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1352的青花云龙象耳瓶为标准器。

延祐型青花瓷典型器物是: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延祐六年1319纪年墓出土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耳盖瓶,该瓶施透明青白釉,用国产青料,青色中带灰,积青处呈蓝褐色。瓶身堆塑兽耳,瓶盖堆塑宝塔纽。瓶身绘有如意纹、牡丹纹、仰莲纹、缠枝菊纹等。

另有,至元丙子1276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像已具备延祐青花瓷的基本特征,是元青花延祐期的开始,景德镇出土“戊子年”铭至正八年,1348青花缠枝灵芝纹罐也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仍属延祐青花范围。因此,延祐型青花的年限是:1276—1348年,是元代青花的辉煌前夜。延祐型青花只有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两个明显特征。

目前,已知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延祐型青花瓷,都属特殊订烧的器物。同时,在海外出土发现的元青花藏品中,并未发现符合延祐期特征的器物。因此延祐期青花瓷性质是可以认定的:延祐期青花仅限于国内使用,未作外贸商品,延祐期青花瓷仅限于少量烧制,未作商品进行规模生产。

此件青花凤凰菊花纹菱花口盘属于元代延祐型青花瓷后期,元代青花菱花形大盘多见于至正型青花大盘中,可能因尺寸较大,而较难于烧制。此大盘具有延祐青花的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的两个显著特点。此件青花凤凰菊花纹盘纹饰特点,颇具时代风格,其画法采用勾勒点染,减笔没骨,其用笔富于变化,点线面结合,画面和谐有动感,有元大家赵孟兆页的风格。元画得宋金文人画笔韵,更写自家胸中逸气,用笔皆从书法脱出,中锋、侧锋和飞白等用笔极富节奏变化和质感。元绘画高潮是1287—1320年,以赵盂兆页入朝任职为标志,这是中国画坛继唐宋之后又一次达到统一,南北艺术相互交流的密度加大。此时也正值元代延祐年间。赵孟兆页提出的“书画同理、同源论”深化了元代绘画的艺术追求,导引了元代宫廷和江南文人画的发展趋向。其时代艺术风尚也深深地影响了元青花的发展,为元青花艺术的辉煌提供了养料,奠定基础。

此件延祐型青花凤凰菊花纹菱花口盘的装饰手法,具有构图简单,布局疏朗,用笔简率,点染有秩。其盘共画了14朵缠枝菊花,一只飞风,笔法干净利落,点划塌染准确清晰,用笔和画法可寻到金代王庭筠的文人画画意,王庭筠的文人画画作标榜“雅逸淡远”是元代赵孟兆页的先驱,所作《幽竹枯槎图》水墨画,现藏日本京都藤升有邻馆藏 此盘的用料 墨浓淡相间,干湿并用,呈现出的墨韵雅致颇具元画文人雅趣。其无论是缠枝菊花、展翅飞凤都是一笔是一笔的画,不用勾线,成竹在胸,自由简约,一气呵成,达到了艺术的高度,特别是凤凰的头颈部、菊花的缠枝用游丝笔法画出,准确有力,富于弹性。凤凰的三尾长翎及翅羽都用宽笔、托笔,有一种精细和粗犷和谐之美,形成一种严谨和豪放的对比,是一幅难得的青料水墨画。

此件元代延祐青花凤凰菊花纹菱花口盘,盘高:4.9厘米,深:3.8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20.8厘米。造型特点侈口折沿呈十六瓣形。沿面稍宽,腹壁微曲,弧度不大,比较矮浅,盘底宽平,圈足。施白釉,莹润光洁,白中泛青,釉色通体一致。盘的青花装饰采用满布局的构图,菱花形的外沿画出两道起伏的边线。在平折的盘沿画出二方连续的卷草纹,严谨有序,线条流畅,一丝不苟。在盘沿和内腹壁交界处是两道细弦纹,使盘的结构上界线分明,形成不同的装饰区间,在内腹壁这个区间,以二方连续的图案构图画出六朵盛开的缠枝菊花。在外腹壁和盘底之间是两组弦纹,每组有两道细线组成,同内腹壁以二方连续的图案构图画出六朵盛开的缠枝菊花。在开阔的盘底绘出凤衔菊花的图案。此凤展翅欲飞,三尾长翎飘升,曲颈、口衔菊花瓣。盘底较厚,盘口沿侧无青料。釉面光洁凹凸不平,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器物釉表有棕眼。所用国产青料为色淡处略灰,色深处,有凝而不舒的结晶斑块,呈色色相为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亚光。胎体厚重,手感沉重。胎色灰白,胎质较粗松,胎底有釉斑,颜色不够均匀,胎底有火石红,口沿边折沿无青料。

此件元代延祐青花凤凰菊花纹菱花口盘,是延祐型青花瓷器难得一见的精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元代景德延祐期青花瓷的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贵刊2004年第8期)一文,作者对周方清的《一件元代景德镇青花瓷》(2004年第1期)一文提出异议,仅用二张图片作鉴别比较,就认定周先生介绍的青花瓷为伪器。我认为这种鉴别方法欠妥。众所周知,鉴定一件瓷器不是仅看相片就能下结论的,况且文中所例图1,系江西九江市博物馆藏品,举世闻名,其照片是用最好的灯光、照像设备,专业人员拍照的,除很多陶瓷类图书发表过,还印过明信片。而图2系民间收藏,摄影技巧肯定不如前者,青花颜色也有色差。把这样两件器物摆放在一起比较,显然是不公平、不客观的。据笔者多年来的研究,认为认定及鉴别景德镇元代延期青花瓷瓶罐类的真伪,首先要考察釉面显色的程度。青白釉又称影青釉,釉色白里含青或釉面泛淡蓝色或牙黄色。元代延期多为青白釉,它是采用宋代的一种传统干粉调釉法,在器型上绘画纹饰后,采用醮釉与荡釉等施釉方法。延期青花瓷的制瓷原料仍然保留了宋代景德镇青花瓷石土的一元配方。据笔者多年来考察釉面,发现这类青花瓷的釉面显色变化很明显。距离不同,釉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即近距离1米内看胎釉时常显出青白色、淡蓝色,有时显青灰色;远距离10米看胎釉时呈淡黄色;斜看胎釉时会显出紧贴在釉面上的米色无规则线条纹。这一神奇般的釉面显色是鉴定延期青花瓷的重要特征,即便是目前市场上的专业仿制顶级高手也无法仿制。元代延期青花瓷器一般胎体较厚重,器身施青白釉,釉下无气泡,釉层不光滑,呈哑光木讷色,光线较强时釉面会显出莹润透亮,手摸似糯米感。外足圈釉面透亮呈鸭蛋青色,釉厚处显出水绿色,足圈底为一元配方的砂胎。这件青花缠枝牡丹兽头瓶,无论是器型的构造以及青花发色,青花纹饰的变化,它的制作年代应该在塔式盖瓶(即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所藏元代延期青花缠枝牡丹兽头瓶)之后。目前这类青花器型市场上也有此类仿品,但它的“神韵”加上“神色”是无法仿制的。

元明清菊花纹瓷器


菊花,作为古代最为推许气节的花草之一,自古就被以为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命有征。菊花还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故常喻为君子。菊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种植汗青,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菊花又被赋予了祥瑞,长命的寄义,中国历代墨客,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浩繁,因而历代也留下了以菊花装饰陶瓷的名品佳作。

清乾隆 重阳菊艳款内青花外蓝地洋彩开光菊斑纹大碗

清嘉庆 蓝地轧道粉彩开光菊斑纹碗

宋代:纹样奇丽 宋代陶瓷精致绝伦,其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使其到达了汗青新的高度。宋瓷的装饰题材,喜用花草纹饰,纹样奇丽,线条流通,表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此中菊斑纹成为花草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菊斑纹被大量广泛应用在陶瓷装饰中,所涉及到的窑包罗定窑、耀州窑等浩繁名窑,装饰技法种类繁多。今后,陶瓷菊斑纹装饰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宋代 湖田窑六方菊斑纹带盖梅瓶一对

耀州窑青釉模印缠枝菊斑纹碗(北宋)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纹注碗

元代:技法为主 元朝的创建,竣事了恒久战役和分裂的局面。但战役也对经济和文化的粉碎很大。然而由于客观形势的必要,对于陶瓷业的发展是比力器重的,元青花受蒙古族文化、汉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三种文化的结晶。其装饰性的构图方式,慎重的色彩,灵动的釉下绘画体现力,使得陶瓷菊斑纹装饰进入了以绘画体现技法为主的期间。别的,由于元代工艺美术粗犷豪迈的艺术风格,菊斑纹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饰以菊斑纹饰的陶瓷造型、装饰和体现内容也随着期间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元 青花菊纹鼎式带座炉

元 青花花草纹小罐

元代菊斑纹以青花瓷上为典范,其装饰风格是花瓣多不填满留白边。花蕊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旋的螺旋纹。菊花在元青花上做主题纹饰及辅助纹饰均有,为了强化陶瓷菊斑纹的祥瑞寓意,陶瓷菊斑纹每每与其他象征性的纹饰组合,共同表达优美的愿望,菊斑纹以及菊斑纹与别的纹样的组合所体现的祥瑞内容重要有福、寿宁静安等几个内容。比方菊花和牡丹、莲花组合寓意“富贵连寿”,秋葵、芙蓉、菊花、鸡冠花、石竹、桂花、海棠、南天竹、兰草九种秋草的纹样图寓意九秋同庆。

元代 青花折枝菊斑纹梨壶

元 青花菊纹鸟食罐

元代 白釉黑彩折枝菊纹四系瓶

明代为我国陶瓷史上的成熟与繁盛时期。明初由于统治者接纳了一系列的步伐和政策,促进了其时手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加之社会相对安定,都会的繁荣,也增长了手工业的需求。因此手工业在明代有较大的发展,这此中天然包罗陶瓷行业的生产。此时菊斑纹在瓷器上的绘制较前面几个朝代相比也更加广泛。明代有菊斑纹的瓷器仍旧以青花为主,同时期品种也更加多种多样,釉上彩、斗彩竞相成为新的时好。但是由于期间的差别、君主的喜欢、技能的进步、质料选用等缘故原由,明代陶瓷上的菊斑纹也具有差别的情势体现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

明 龙泉窑青釉暗刻菊斑纹花盆

明代前期菊斑纹多承袭元代青花瓷器纹饰,且这一时期菊斑纹最为多见。在此期间的官民窑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青花菊斑纹饰也是丰富多彩。此期间菊斑纹饰花形饱满,纹饰简约浮夸,线条生动流通。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菊斑纹墩式碗

明洪武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菊纹碗

明中期的正统至天顺年间由于皇室争取权位,内忧外祸非常严峻,在这期间官窑菊斑纹所见甚少,多为民窑瓷器。成化至正德年间政治趋于稳固,经济开始繁荣,以是瓷业生产形势好转。成化菊纹以平静淡雅为重要特色,特殊是斗彩菊纹,典雅风雅,固然构图上有图案化倾向,但花朵较为写实。

明中期 龙泉窑菊斑纹花盆

明中期 折枝菊斑纹青花大盘

明代后期是政治、经济开始渐渐走向衰落阶段,制瓷业也受到了影响,质量显着降落,除少数宫廷所需器物精致外,大部门产物制作较为粗糙,工艺不精。这一时期菊斑纹瓷器,构图虽较为疏朗,但绘制粗糙,不精致,艺术成绩感不高。

明后期 龙泉窑菊瓣纹盘

清代:色彩美丽 清代是中国传统瓷器在封建王朝的千年瓷器长河中的最后绝响,它的艺术成绩在本日依然光彩夺目,尤其是康乾盛世创造的光辉,更是本日难以逾越的。由于官窑的制作每每是不吝工本的,如许就创造出了像琅彩、粉彩、素三彩及一系列的单色釉新品种,使彩瓷更加丰富多彩,缤纷辉煌光耀,蔚为大观。由此,陶瓷菊斑纹装饰进入了彩绘的期间。

清康熙 五彩菊斑纹杯(一对)

清雍正 粉彩富贵长命图折腰碗

清嘉庆矾红描金菊斑纹长颈瓶

清代陶瓷菊斑纹装饰技法尤为丰富,另有不少创新。装饰伎俩综合了前朝的多种工艺,各种高温色釉和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包罗万象。又创造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此中以珐琅彩、粉彩装饰菊斑纹为主。工细写实是清朝时期陶瓷菊斑纹形态的典范特性,色彩和造型均酷似大天然中的菊花。与明代相比,清代的写实菊斑纹画工更为精致,色彩美丽,尤以粉彩、珐琅彩菊斑纹称绝于世

清雍正 粉彩锦地菊斑纹盘口瓶

清乾隆 青花粉彩菊斑纹天球瓶

清道光 蓝地轧道粉彩开光菊斑纹碗

菊斑纹饰象征长命,又用以体现人不屈不挠的气节,此显着地从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发展而来。人们赋予了菊花品德化的精力,成为陶瓷上的常见文人画题材。她又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花色有黄、白、红、紫等,五彩缤纷,引发各人对优美生存的无穷向往。

清光绪 永清庆长春款 黄地墨彩菊斑纹长方形花盆

清道光 黄地轧道粉彩花草开光菊斑纹碗

民国初 洪宪款 粉彩菊斑纹赏瓶

什么是菊花纹?怎么辨识不同时期的菊花纹?


菊花,古代又名节华、更生、朱赢、金蕊、周盈、延年、阴成等别名。菊花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一。《山海经·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儿之山,其草多鹅”。菊花是“长寿”之花,据传在G县以北河岸上芳菊丛生,其水颇秀,有个叫胡广的人得了病,常饮此水,后大病痊愈,竟长命百岁。还传说朱孺子常饮用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茶,后成了神仙。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有征。菊花还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故常喻为君子。菊和兰都是文人极喜爱的花,将菊花纹样赋予多种多样的含意。

菊花纹是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菊也作“鞠”,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为极佳的观赏花卉,并可入药,农历九月开花,花色繁多,千姿百态。菊花在百花凋零之际盛开,被文人视为不畏强暴、坚毅的象征,多在瓷器画面上有所反映。

宋代菊花纹: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菊花纹: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内而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画花。

明代菊花纹: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纹:清代菊花纹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盖碗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

青花盘情愫


说起民窑青花,总有一种亲切感,这种感觉来自于早年生活的印象。那时候,家里日常所用的瓷器,大多是青花瓷,比如那人人熟知的鱼盘,九枝莲碗,写着双喜字的盖罐,画着几笔似抽象图案的调羹……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瓷器,虽然有些粗糙,但上面的图案却非常的养眼,一日三餐,亲密接触之中,竟生出了感情来。

我常常回想起小时候家中的场景,那时的老房子,采光一般较差,家具也简陋,而昏暗的家居里,普通的八仙桌上放置着青花碗盘,竟是那样的和谐。印象最深的是夏日,确切说是那漫长的暑假,屋外烈日炎炎,老屋里却很凉爽,客厅正中的八仙桌上,始终有一把安着藤编提梁的青花大茶壶,壶身画了一条鱼,仿佛在摇头摆尾。不用说,里边一定是消暑的凉茶,通常是竹心芦根水或荷叶蛇舌草水,这是外婆的每日功课,目的是为了家人的解暑,当年很多潮汕人家以此法消夏。有时,桌上还会放置一两个小碟,我记得也是青花的,上面是几朵茉莉或几朵玉兰,于是沁人心脾的清香便飘荡在这老屋空间里。而今,这由木桌竹椅青花瓷构成的简朴场景,已经消逝了。然而记忆却还在,以至于一看到民间青花瓷就浮想连翩。许多人为了那早年的记忆收藏青花瓷,我虽没有专门收藏,但时长日久,也积累了一些,主要是盘和碗,青花盘是民间青花瓷中的大类,数量最多,而它真正吸引我的则是那变化无穷的图案纹样。这些出自于民间匠人之手的纹样,朴素中带着神秘,传统中包含抽象,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又为什么代代相传呢?它寄托了从古到今的人们怎样的情感?我常常对着玻璃柜里的青花盘陷入沉思。

我的这些青花瓷盘,应属于民间烧造的日常生活用瓷范畴。在陶瓷发展史上,民间陶瓷的作用相当重要,它是官窑陶瓷的先导。民间青花瓷,一笔一画间总是流露着画工们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希冀。他们苦心孤诣,匠心独运,下笔粗犷率真,生活气息毕现。有些装饰,其实已形成程式化和规范化,熟练的画工画起来如鱼得水,一气呵成。一次我与画友到枫溪一陶瓷基地画瓷,一名女瓷工看见我们没有束缚地自由地画青花,一副忍俊不禁模样,原来她擅长画鱼,掌握了一套规范的技法,看见我们“乱”画,当然好笑。我们让她画鱼,只见她按部就班地,寥寥几笔,一条条小鱼即游动在瓷坯之上。

民间工匠手下的青花图案,虽有着地域的差别,但有几种图案是相当的接近,比如那永恒的鱼盘,东西南北大同小异,还有那草纹碟,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我几乎从小就被民间味浓浓的青花碗盘紧紧吸引,几十年的情愫有增无减。我刚刚拍下这张青花盘的照片,其构图像极了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我那张叫做《鱼盘》的作品,只是画作里的鱼盘被我夸张地放大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我不知画了多少青花鱼盘的画,始终乐此不疲。

凝视着这些来自各地的朴实无华的瓷盘,不觉思绪纷扬,这些逸笔草草,或浓或淡,近乎抽象的青花图案,灌注着不同年代里瓷工的淳朴情感和审美诉求,曾经见证了多少代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如今它们走下了百姓的餐桌,在收藏者手中,默默地叙说着青花瓷盘的前世今生……

宋元明清瓷器上的菊花纹饰


古瓷器上的菊花纹饰演变

菊花,作为古代最为推崇气节的花卉之一,自古就被认为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有征。菊花还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故常喻为君子。菊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也留下了以菊花装饰陶瓷的名品佳作。

清乾隆 重阳菊艳款内青花外蓝地洋彩开光菊花纹大碗

清嘉庆 蓝地轧道粉彩开光菊花纹碗

宋代:纹样秀丽

宋代陶瓷精美绝伦,其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使其达到了历史新的高度。宋瓷的装饰题材,喜用花卉纹饰,纹样秀丽,线条流畅,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其中菊花纹成为花卉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菊花纹被大量广泛应用在陶瓷装饰中,所涉及到的窑包括定窑、耀州窑等众多名窑,装饰技法种类繁多。从此,陶瓷菊花纹装饰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宋代 湖田窑六方菊花纹带盖梅瓶一对

耀州窑青釉模印缠枝菊花纹碗(北宋)

宋代 白釉珍珠地刻劃花菊花纹腰圆枕

宋代陶瓷装饰手法质秀繁多,菊花装饰技法有刻划花、剔花、印花等,主要以刻划花、剪纸贴花为主。

南宋 郊坛下官窑菊花盘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纹注碗

元代:技法为主

元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戰爭和分裂的局面。但戰爭也對經濟和文化的破壞很大。然而由於客觀形勢的需要,對於陶瓷業的發展是比較重視的,元青花受蒙古族文化、漢族文化、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是三種文化的結晶。其裝飾性的構圖方式,穩重的色彩,靈動的釉下繪畫表現力,使得陶瓷菊花紋裝飾進入了以繪畫表現技法為主的時代。此外,由於元代工藝美術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菊花紋飾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飾以菊花紋飾的陶瓷造型、裝飾和表現內容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元青花菊纹鼎式带座炉

元 青花花卉纹小罐

元代菊花紋以青花瓷上為典型,其裝飾風格是花瓣多不填滿留白邊。花蕊多畫成網絡狀葵花形,或成由裏向外旋的螺旋紋。菊花在元青花上做主題紋飾及輔助紋飾均有,為了強化陶瓷菊花紋的吉祥寓意,陶瓷菊花紋往往與其他象征性的紋飾組合,共同表達美好的願望,菊花紋以及菊花紋與其它紋樣的組合所表現的吉祥內容主要有福、壽和平安等幾個內容。例如菊花和牡丹、蓮花組合寓意“富貴連壽”,秋葵、芙蓉、菊花、雞冠花、石竹、桂花、海棠、南天竹、蘭草九種秋草的紋樣圖寓意九秋同慶。

元代 青花折枝菊花纹梨壶

元 青花菊纹鸟食罐

元代 白釉黑彩折枝菊纹四系瓶

明代:表现多样

明代为我国陶瓷史上的成熟与繁盛时期。明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促进了当时手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加之社会相对安定,城市的繁荣,也增加了手工业的需求。因此手工业在明代有较大的发展,这其中自然包括陶瓷行业的生产。此时菊花纹在瓷器上的绘制较前面几个朝代相比也更加广泛。明代有菊花纹的瓷器仍然以青花为主,同时期品种也更加多种多样,釉上彩、斗彩竞相成为新的时好。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君主的喜好、技术的进步、材料选用等原因,明代陶瓷上的菊花纹也具有不同的形式表现。

明代 青花缠枝四季花卉菊花纹灵芝折沿大盘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

明 龙泉窑青釉暗刻菊花纹花盆

明代前期菊花纹多承袭元代青花瓷器纹饰,且这一时期菊花纹最为多见。在此期间的官民窑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青花菊花纹饰也是丰富多彩。此期间菊花纹饰花形饱满,纹饰简约夸张,线条生动流畅。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菊花纹墩式碗

明洪武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菊纹碗

明中期的正统至天顺年间由于皇室争夺权位,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在这期间官窑菊花纹所见甚少,多为民窑瓷器。成化至正德年间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所以瓷业生产形势好转。成化菊纹以宁静淡雅为主要特色,特别是斗彩菊纹,典雅精致,虽然构图上有图案化倾向,但花朵较为写实。

明中期 龙泉窑菊花纹花盆

明中期 折枝菊花纹青花大盘

明代后期是政治、经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阶段,制瓷业也受到了影响,质量明显下降,除少数宫廷所需器物精细外,大部分产品制作较为粗糙,工艺不精。这一时期菊花纹瓷器,构图虽较为疏朗,但绘制粗糙,不精细,艺术成就感不高。

明后期 龙泉窑菊瓣纹盘

清代:色彩艳丽

清代是中国传统瓷器在封建王朝的千年瓷器长河中的最后绝响,它的艺术成就在今天依然光彩夺目,尤其是康乾盛世创造的辉煌,更是今日难以逾越的。由于官窑的制作往往是不惜工本的,这样就创造出了像琅彩、粉彩、素三彩及一系列的单色釉新品种,使彩瓷更加丰富多彩,缤纷灿烂,蔚为大观。由此,陶瓷菊花纹装饰进入了彩绘的时代。

清康熙 五彩菊花纹杯(一对)

清雍正 粉彩富贵长寿图折腰碗

清嘉庆矾红描金菊花纹长颈瓶

清代陶瓷菊花紋裝飾技法尤為豐富,還有不少創新。裝飾手法綜合了前朝的多種工藝,各種高溫色釉和青花、釉裏紅、鬥彩、五彩,應有盡有。又創造了粉彩、琺瑯彩、等新品種,其中以琺瑯彩、粉彩裝飾菊花紋為主。工細寫實是清朝時期陶瓷菊花紋形態的典型特征,色彩和造型均酷似大自然中的菊花。與明代相比,清代的寫實菊花紋畫工更為細膩,色彩艷麗,尤以粉彩、琺瑯彩菊花紋稱絕於世。

清雍正 粉彩锦地菊花纹盘口瓶

清乾隆 青花粉彩菊花纹天球瓶

清道光 蓝地轧道粉彩开光菊花纹碗

菊花纹饰象征长寿,又用以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气节,此明显地从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发展而来。人们赋予了菊花人格化的精神,成为陶瓷上的常见文人画题材。她又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花色有黄、白、红、紫等,五彩缤纷,引发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清光绪 永清庆长春款 黄地墨彩菊花纹长方形花盆

清道光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开光菊花纹碗

民国初 洪宪款 粉彩菊花纹赏瓶

识购雍正青花盘


镇江江平

藏品历代都有粗细优劣之分,确实,在目前要寻找一件真、精、新的民国瓷都已很困难,更不用说久远的了。笔者的体会是,关键要看能否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记得数年前,晚饭后散步到离家很近的一位经营旧木器生意的朋友处玩。恰巧其白天外出低价收购到一只青花花卉盘,晚上便急不可耐地张罗着将它出手赚钱。不巧的是,一位先于我到的朋友已费尽口舌花了400元如愿以偿地将它买走。我虽然遗憾,当时仍为自己看到此件雍正细瓷的真容,并能够上手把玩了片刻而庆幸,但惋惜的是竟然失之交臂……

说来也巧,这位朋友把东西拿回家,忙请来各方行内高手给予鉴定,有的说这么新的东西肯定为现在景德镇小窑高仿;有的婉转称这件东西虽非赝品,但年代很近,顶多是民国货,连400元都不值。听了这么多的评说,虽然这位朋友手头不缺钱用,但心里总感到不自在,加上其夫人反复唠叨责怪,因此闷闷不乐。一日,家中电话铃响,朋友邀请我到其府上做客,经商议我用1000元把此花卉盘转而购得。朋友在其夫人面前也算挽回了面子。

瓷器发展到清代雍正时期,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宗商品,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尤以精细二字冠绝瓷史。雍正瓷器在制造设计上一改康熙时的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玲珑、妩媚;外形上有“线条美”之誉。在胎釉的处理上,选择材料又极为精雅,其成型规整,胎体坚润,薄胎轻体,匀称一致。胎体仰光透视,有的略显淡青色。雍正朝存世仅十三年,至今能收藏到一件雍正细路瓷异常艰难,获得此盘(见右图)可谓幸甚!

青花瓷器自创世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钟爱。青花瓷绘画用中国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这样,线条的粗细变化,运笔的疾缓交替,点染的轻重区别和渲染的浓淡有致,使单一青料构成的画面或淡雅平和或浓艳雄浑,将器型、纹饰与笔法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中国青花瓷特有韵味。

元代延佑款青花瓷器


元代延佑年款八棱青花玉壶春瓶

元代延佑年款八棱青花玉壶春瓶底部

近几年来,元代青花瓷器一直是学术界和收藏界的热点,任何一件青花瓷器的露脸都能引起广泛关注。在本周的鉴赏活动中,读者唐先生带来的一件罕见的元代延佑年款八棱青花玉壶春瓶(如图),令人瞠目。

吴教授认为,这件瓷器从器型、釉色、胎体等方面看均符合元青花的特征,但让人困惑的是,从目前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上,却很难找到“延佑款青花”的踪影。

因此,有藏家认为,一旦这件元青花被鉴定为真品,将是元代延佑款青花瓷器首度亮相,其价值难以估计。

但这件元青花也不排除是赝品的可能,因此本报希望读者拨打本报热线966966发表看法。

藏品 这件青花符合元代特征

吴教授认为,从造型、胎体、釉色、青料和装饰等五个方面看,这件青花瓷符合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该瓶通高34.2厘米,口部直径10.6厘米,腹部直径18.4厘米,底部直径10.7厘米。

从造型上看,八棱玉壶春的八方造型是元代时期瓷器造型受中亚、西亚金属器多角棱边的金器造型影响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该器物圈足不规整,在颈部、腹部与底部有接胎,都遗留着元代工艺的痕迹。

从胎体上看,整件器物胎质较薄,烧结度高,有黑色小颗粒。

从釉色上看,釉面润洁清亮,白中闪青,有亚光感,在釉厚处呈青色,釉薄处呈鹅黄色。

从青料发色上看,青料发色浓丽,呈暗蓝色,着墨重处有铁锈斑,青料下陷深入胎骨。

从纹样装饰上看,口沿内侧饰一周灵芝纹。瓶身遍布纹饰则达8层,从上至下依次为:蕉叶纹、回纹、莲瓣纹、如意纹、狮子纹、钱纹、仰莲瓣纹、如意纹。主题纹饰为狮子绣球,旁边穿插以简单的火焰纹和杂宝纹。图案兼工兼意,细节处,连狮子绒毛也能分辨。构图整体布局密集中见疏朗。

焦点 唯一的延佑青花整器?

这件青花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年款———“延佑丙辰年制”,用楷体书于器物肩部。元青花有款的器物本就罕见,而且大多为至正年款。在少量有款青花瓷中,最为出名的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它被认为是典型的至正型青花。其器身也描绘有8层纹饰,从上至下依次为:缠枝菊纹、蕉叶纹、云凤纹、缠枝莲纹、海水云龙纹、海水纹、缠枝牡丹纹、莲瓣纹。

而延佑青花只是近期在内蒙古集宁路考古出了几件青花瓷器残片,残片背部落有“延佑三年”的墨书款。至于延佑年间的青花整器,至今还从未公开过一件。如果这件青花瓷器的确来自那个遥远的时代,那么这将是学术界和收藏界的一次巨大发现。

价值 藏家心理底价3000万

近年来,元青花瓷器价格急剧上扬,一件品相普通的元青花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

2003年,一件口、底伤残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扁壶以583万美元的价格拍出。2004年,一件不起眼的元代青花云龙纹罐以462万人民币成交。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代“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以1568.8万英镑(约2.45亿元人民币)天价落槌,创下历史上中国文物乃至整个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

“一旦这件青花被鉴定为真品,应该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藏品,你说值多少钱?”唐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自己最关心的是确定其真实性,然后才是市场价格。

“去年国内拍卖了一件很差的元青花,当时拍了500多万元。我收藏的这件青花瓷器,有极其稀罕的年款,品相完好,我觉得至少应该在3000万元。”唐先生说。

收藏•故事

一不小心就买到一个元青花

唐先生是重庆3家公司的董事长。唐先生告诉记者,这件元青花是他1999年在重庆一位老藏家手中购买的。

当时这位老藏家已经68岁,刚找了新老伴,正准备到全国旅行结婚。“他们缺钱,新夫人劝老先生说,玩了一辈子收藏,也该享福了。”唐先生说:“在新夫人的建议下,老藏家就把他收藏的100多件藏品转让给了我。当时我一共花了180万元。”

唐先生介绍说,这位老先生转让的藏品包括金银器、玉器、石器、瓷器,“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件青花,近两年元青花炒热了我才醒豁过来,原来自己还有一件带款的”。

至于这位老藏家是什么身世,他又是如何得到这件元青花的,唐先生透露得并不多。“他是下江人,抗战期间跟父亲从上海来到重庆。他们家过去是土湾棉纺厂的股东,比较有钱。这件青花可能是他自己购买的。”唐先生说。

收藏•人物

专门租个保险柜保护元青花

“过去5年,这件元青花一直放在家中的文物储藏室里,这是第一次亮相”。首度亮相后,唐先生也提高了安全意识。为了这件元青花的安全,唐先生第二天就到银行租了保险柜,“每个保险柜一年的租金大约9500元,这样我心里才踏实”。

莲花纹瓷器的发展与特征


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随着佛教艺术的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隋代瓷器的装饰风格与南北朝相比,显得朴素简洁,以罐类为例,北方生产的四系罐以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纹代替了覆莲纹;南方生产的六系、八系罐体形瘦长,大口丰肩,为适应器形特点,莲瓣纹上移到肩部。瓶类的莲纹也多装饰在肩部。隋代莲瓣的瓣尖有圆状和尖状两种。合肥隋开皇三年墓出土的青釉碗,外壁刻划仰莲一周,瓣尖细长。同墓出土的青釉盘口壶,腹部刻一道凹弦纹,弦纹上下分别刻划尖状覆莲和仰莲。这两件刻划尖状莲瓣的器物与凤阳武店灵泉寺东山早期寿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非常相似,当为隋代寿州窑产品。印花是隋代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安徽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尊,上腹部由数道弦纹分隔为几个区间,分别压印莲瓣纹和卷草纹各两周。这种印花莲纹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科学的进步,陶瓷生产呈现出新的局面。在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在南方,铜官窑发明的釉下彩绘为瓷器装饰艺术开拓了广阔的新天地。一直作为瓷器主要纹饰的莲花,此时已基本脱离了佛教的影响,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喜爱的装饰题材。莲纹装饰艺术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代以前,我国瓷器上的莲纹一直未能突破图案化、规格化的模式。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彩绘新技法,将绘画艺术引入瓷器装饰领域。完整的莲荷图案、水禽莲池图案开始以国画的形式出现在瓷器上。铜官窑釉下彩绘的纹饰题材十分丰富,包括人物、动物、花草、云气山水等。其中花卉题材所占比例最大,而花卉纹饰中又以褐绿彩绘的莲荷图案最多。莲瓣饱满圆润,荷叶舒张自如,笔法流畅,形象生动。虽仅寥寥数笔,却尽得写意之妙。这种新的装饰技法突破了以往刻划纹、印纹的局限,突破了多年来图案化模式的框框,使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除了釉下彩绘外,铜官窑的釉下点彩也很有特色。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黄釉褐蓝彩双系罐,以褐蓝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配置成云头和莲花图案。构思新颖,别具风格。此外,铜官窑印花、划花瓷器中也有大量的莲花图案。

宋辽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南北名窑辈出,官民窑竟相发展。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装饰题材都空前繁荣。在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莲瓣纹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荷塘风光、莲池水禽、婴戏莲花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图案的大量出现。莲纹逐渐失去了长期以来在装饰领域中的显赫地位。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丰富精美的装饰是它的突出特点。北宋早期,定窑的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1969年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的一百多件定瓷,绝大部分是定窑早期产品。其中高达65.5厘米的龙首净瓶堪称宋代莲纹层次最多、最精美的作品。净瓶从顶到底部装饰着五组连瓣纹,自上而下分别为单层、双层、三层、四层,上三组采用刻划手法,下两组采用浮雕手法,刀法犀利,立体感很强。从宋辽早期墓葬出土的定瓷看,刻划莲瓣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手段。北宋后期定窑刻划花和印花装饰达到成熟地步。“刻花器皿最常见的是莲纹,这种花纹在涧磁村窑址碎片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杭州北大桥宋墓出土的定窑划花盘,盘心装饰简洁的一花一叶,随凤摇曳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莲花,画面清新典型,刀法潇洒秀丽。这种一张荷叶托起一朵莲花的图案在宋代十分盛行。定窑莲纹千姿百态,布局富于变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刻花梅瓶,腹部饰两朵迎风开放的莲花和侧垂的枝叶,上下辅以菊瓣及蕉叶纹,主题鲜明,疏落有致。印花器皿也以花卉图案为多,常见的有牡丹、菊花等。印花在风格上与刻花迥然不同,构图严谨,讲求对称,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盘类的中心常装饰莲花水禽,四周辅以牡丹、莲花、萱草及飞凤等。层次分明,格调和谐统一。

磁州窑是北方民间著名的窑系。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在观台镇窑址碎片中,划花的盘碗数量最多。纹饰均在器里,刻划深刻,线条明快流利,纹样的空隙部分多用篦状工具划出细密的线条。题材以花卉为主,尤以荷叶莲花最多。刻划技法熟练,构图随意性很强,莲瓣及荷叶往往自由地越出边框。这种不拘一格的作风,充分体现出北方民窑粗犷豪放的特征。釉下绘划黑花是磁州窑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敷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用黑彩绘出黑花,再用尖状工具划出花蕊及叶筋,剔掉黑彩的部分露出洁白的化妆土,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这类作品的主题纹饰大多是缠枝牡丹,莲纹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下部。

耀州窑在北宋初期主要烧制越窑风格的青瓷,盘碗外壁多采用浮雕技法装饰双层莲瓣纹。中期以后刻、印花工艺日趋成熟,有时在一件器物上兼用刻花、划花、印花等几种手法,艺术效果十分完美。刻花青瓷以莲纹最为常见,刀法宽阔有力,线条粗放。印花瓷器除了单纯的莲荷图案外,还有水禽莲荷、婴孩戏莲等。耀州窑的把莲纹最有特色。“印花把莲多出现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为地的稍多,主题以莲花、莲实、荷叶或茨菇叶四五枝为一把;印有两把莲纹的,用交错对称布局;印三把莲的,并印有‘三把莲’三个字,使我们由此得知这种纹饰叫‘把莲’,意为一把或一束莲花。”1972年甘肃华池县出土的耀州窑荷叶盖碗是一件器形与纹饰巧妙结合的佳作。盖碗口沿做出六个向下卷曲的缺口,俯视如同荷叶一般。碗盖状如荷叶,边沿有六个向上卷曲的缺口。上下缺口互相吻合,造型精巧,新颖别致。

龙泉青瓷是继浙江的越窑、欧窑之后兴起的青瓷体系。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早期产品与欧、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南宋是龙泉刻花青瓷的全盛时期。此时其它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

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器最常见的边饰,这种经过变形的莲瓣俗称“八大码”,外廓由外粗内细的两道线构成,线条转折生硬,显得棱角分明。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瓣内绘制各种纹饰。其中以绘制火珠、火轮、银锭、珊瑚、犀角、双钱等图案的杂宝纹最有特色。

莲池鸳鸯和莲池鱼藻是元青花中的写实性主题纹饰。布局繁密,结构严谨,笔法遒劲有力,生动自然。莲花的花瓣状如饱满的麦粒,“荷花、荷叶、莲蓬都不填满色,鸳鸯、水藻都带几笔水纹,仿佛水在流动。”这类画工精湛的作品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图案纹饰,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宋元时期流行的缠枝花卉,到明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由于它变化无穷,用起来非常灵活机动,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容易与器型浑然一体”。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官民窑瓷器上。其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使用最为广泛。明代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

变形莲瓣仍是主要的边脚纹饰。洪武时期的莲瓣纹保留有元代遗风,但轮廓转折圆润,瓣内纹饰不象元代那样复杂,仅见团花、云纹等简单的图案。永宣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更加简略,常在勾出的轮廓线内用青料平涂为地,以留出的空白形成图纹。正统、景泰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肩、胫以及器盖上常装饰一种双层螺丝靥形莲瓣,瓣内勾画叶脉纹的写实莲瓣也开始出现,成化以后,莲瓣纹逐渐趋于复杂,尤其是晚明珐花瓷器上的莲瓣纹,繁缛华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民窑日用瓷器上的莲瓣纹向着高度简单和抽象发展,有的甚至简化成一排平行的竖线条。

清代是中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品种五彩斑烂,争奇斗艳。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品类繁多,数量甚多。“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宋瓷上兴起以后,至明代已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内容,入清更是发展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莲是花中君子,莲字与“莲”、“廉”谐音,因此许多莲荷图案被赋予了吉庆寓意。例如一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品清廉”;莲池鱼藻图案寓意“连年有余”(莲与连、鱼与余谐音);鸳鸯与莲花合绘的图案寓意“一路连科”(路与鸳鸯谐音)。莲是盘根植物,并且枝、叶、花茂盛,于是用莲花丛生的图案寓意“本固枝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缠枝莲仍是莲荷题材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纹饰。清代缠枝莲纹一改明代疏朗自然的风格,开始向繁密、规整、对称发展。经过美化变形的花头和枝叶姿态万千,装饰性很强。清中后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常加绘双喜字,莲叶细密繁杂,除少数绘制较精外,大多画工粗率。

清代莲荷题材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康雍时期的写实莲荷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莲荷纹凤尾尊,颈部和腹部满绘两幅完整的莲荷图。莲瓣丰腴饱满,荷叶舒张自如,莲丛中点缀着芦苇、茨菇、浮萍,水鸟鸣叫,彩蝶飞舞,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色彩浓艳的红莲绿荷与一朵用金彩描绘的莲花交相辉映,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国画。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莲纹盘,“盘内壁粉彩绘出荷花纹饰,共画八朵荷花,三朵盛开,五朵含苞。这些荷花都是先用黑彩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线,再填淡粉彩进行渲染,然后用深粉色在花瓣尖端略加点缀,使花朵明暗层次清晰,彩色秀丽温雅。荷花周围配几片荷叶,或肥硕碧绿,或残败苍劲,从而更衬托出荷花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高雅风姿”。清新的画面,纤巧的笔法,柔和的色彩,形成了雍正工笔花鸟图案清雅秀丽的风韵。

乾隆时期,瓷器装饰雍荣华丽,刻意求精。但过分追求规整和工细导致了繁冗和堆砌,艺术上的倒退使莲纹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在斑烂的色彩、华贵的外表下,隐含着僵化、呆板和滞气。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陶瓷工艺也开始由盛转衰。各种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虽然数量众多,但艺术上已远不能和前期相比。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铜纹饰中已开始崭露头角,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莲瓣作为装饰。但中国瓷器上的莲纹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莲纹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及至唐代、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已将外来艺术中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瓷器上的莲纹进入了成熟时期。宋辽金时期我国陶瓷器装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饰题材日益丰富,加上牡丹花的异军突起,一直在装饰领域据统治地位的莲纹开始进入萎缩时期。元明以后,缠枝莲纹作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长盛不衰。乾隆中期以后陶瓷业日趋衰落,莲纹在艺术创新上无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仍广为流行。建国以后,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并具有传统力量的莲纹又重放异彩。随着新中国陶瓷业的繁荣昌盛,流行了千年的莲纹必将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永不泯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延祐青花凤凰菊花纹菱花盘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延祐青花凤凰菊花纹菱花盘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