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 导航 >

“炉钧”与“卢钧”

“炉钧”与“卢钧”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钧窑瓷器鉴别 古代钧瓷器

2020-07-02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炉钧”和“卢钧”虽然音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被人们所混淆,现给予简单介绍.“炉钧”是仿钧的一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

“炉钧”始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它分二次烧成,于传统宋钧类同。区别在于它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代表作有两类,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可以在《南窑笔记》中看到它的记载。“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如果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传世的作品中证实这一点特征。雍正年间的炉钧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泽倾向于红色调;乾隆年间的炉钧,青白相间,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泽倾向于青色调。炉钧以特殊的窑变风格著称,是一种颜色釉,且以紫砂类土质为胎,以日用品壶具类为多。

“卢钧”是较成功的钧仿作品,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为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炉小窑,高温还原烧成。因使用“炉型窑”,故称“炉窑”,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故称“卢钧”。

卢钧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卢氏二代传人卢广东的“折沿盘”、“乳钉罐”和两件青绿挂红的桃子。“折沿盘”,“乳钉罐”被赏家误作传世宋钧,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精美玉润的桃子被开封“群古斋”花重金400块大洋收购。当时有文献记载:“禹县神后镇艺 卢广东、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乱真”。时传有“谨防卢瓷,小心上当”之说。

炉钧卢钧虽然音同,类于钧瓷系列,实际上是两种概念。

从产地上看,前者属南方景德镇窑系,后者属北方钧窑系,也即前者属仿钧系列,后者属钧仿系列。

从年代上看,前者以雍乾为盛,后者却是光绪年间的产物。

从工艺看,前者是高温素烧、低温釉烧,有明显的青花粉彩工艺风格,而后者却是低温素烧、高温釉烧,是标准的传统钧瓷工艺。

从造型上看,前者多采用壶具,碗类等使用功能,而后者多采用审美功能的造型,如乳钉罐、鼓钉洗 、夹板炉等。

从釉色上看,前者大多呈色均匀,似有现律可循,而后者呈色飘忽,无均匀之状,却有波浪状的特殊审美风仪。

从胎质上看,前者多倾向于紫砂类,后者却就近取材于神后的黄泥类,为香灰胎。

从迸片上看,前者细碎轻薄微露,而后者却玉涯冰裂明显。

总的来讲,炉钧和卢钧对钧瓷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前者是在探索钧瓷的演变,后者是在承继光大宋钧,二者各具有特殊的审美风尚,是钧瓷发展史中宝贵的遗产。

扩展阅读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雍正炉钧釉双鳅耳炉

清雍正炉钧釉铺首耳壶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清雍正炉钧釉棕式瓶

大清雍正炉钧釉茶壶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 炉钧釉九芝如意

清代炉钧釉随形笔

清炉钧釉四方水丞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炉钧釉直口瓶

清嘉庆 炉钧釉墩式碗

清同治炉钧釉大盘

民国炉钧釉方盆

文革时期紫砂胎炉钧釉器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

《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釉原本便是仿钧釉器,但没有钧釉色彩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如小泉柳溪一般,细腻缠绵!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

又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云:“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饶州即景德镇旧称),光彩射人却失去本来面目”,文中所指即炉钧釉。阮葵生,字安莆,又字宝成,号唐山,又作吾山,江苏山阳人(今淮安),乾隆十七年壬申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七录斋集》。

根据阮葵生生活及成书年代可知,宜兴炉钧釉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已有记载,但实际时间可能会更早。

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浑炉均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红釉以胶体金着色)。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 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月白等色(如同有铅器表面的反射光泽)并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兰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

钧窑与钧窑系简介


收藏品投资市场近几年持续火爆,高收益吸引投资者加入收藏大军,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高档艺术品。瓷器收藏作为三大收藏重器之一,一直备受关注。钧瓷是五大名窑瓷之首,藏家以拥有一件钧瓷为荣,本文为大家介绍钧窑和钧窑系的起源与历史。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全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被世人所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瓷,发展到元代,其中的汝窑瓷器、官窑瓷器、哥窑瓷器、定窑瓷器已销声匿迹,唯独钧窑生命力极强,自成窑系。元代末期,钧窑的生产在北方已逐渐衰落,但由于其历史的影响,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仿钧又悄然兴起,并在仿烧中创出新的釉色品种,如江苏的宜兴、江西省的景德镇以及广东省的石湾窑等。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后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采用模具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帖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1.河南临汝东沟窑 临汝窑窑址共发现八处,其中:宋代三处,元代五处。宋代三处窑址分布在大峪店区的有东沟及陈家庄。东沟窑所烧的青瓷既具有汝窑特征,又具有钧窑特色,可以看出两窑的影响。东沟窑的扳沿洗,具有典型宋钧窑的特征。洗底轮旋有凹入的浅圆窝,在天蓝釉地里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这种洗也有通体施青绿色釉的,釉色介于钧、汝之间,釉质纯粹滋润,可说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洗都是里外施满釉,洗底留有支钉烧痕,也具有两窑共有的支烧特色。 2.宜兴窑(欧窑)、景德镇窑(炉钧)、石湾窑(广钧)仿钧 江苏宜兴窑仿钧始于明代,仿钧作品有“宜钧”之称。以明代后期欧子明的作品最为成功,也称欧窑器。江西景德镇仿钧最早始于明成化时期,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其仿钧作品被称之为“炉钧”。广东石湾窑仿钧始于明代后期,清代仿钧成风,素有“广钧”之称。釉以蓝色为基调,错问白、红、紫诸色。有一种蓝釉,由于流淌,有“雨淋墙”之称。

古代瓷器: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雍正炉钧釉双鳅耳炉

清雍正炉钧釉铺首耳壶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清雍正炉钧釉棕式瓶

大清雍正炉钧釉茶壶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炉钧釉九芝如意

清代炉钧釉随形笔

清炉钧釉四方水丞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炉钧釉直口瓶

清嘉庆炉钧釉墩式碗

清同治炉钧釉大盘

民国炉钧釉方盆

文革时期紫砂胎炉钧釉器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

《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釉原本便是仿钧釉器,但没有钧釉色彩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如小泉柳溪一般,细腻缠绵!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

又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云: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光彩射人却失去本来面目,文中所指即炉钧釉。阮葵生,字安莆,又字宝成,号唐山,又作吾山,江苏山阳人,乾隆十七年壬申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七录斋集》。

根据阮葵生生活及成书年代可知,宜兴炉钧釉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已有记载,但实际时间可能会更早。

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面喷广翠。浑炉均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月白等色并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兰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

元钧贴花炉:民族风大气范儿


元钧贴花炉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一时期除了大名鼎鼎的元代青花瓷外,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实际上仍然是磁州窑系、钧窑等瓷种。其中钧瓷在经历了两宋的发展、鼎盛,进入元代后各地相继模仿烧造,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钧窑系。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极端的统治,使得中原传统的文化受到改变,在陶瓷方面,原本典雅、含蓄的审美被实用、粗犷的艺术风格所替代。在宋代,无论官钧还是民钧,器物造型都较为规整,胎体略薄,胎质细腻,呈灰褐色,施釉厚薄得当,且施满釉,器底露胎处大都施酱褐色护胎釉。到了元代,钧瓷大多是为了满足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注重实用,工艺品质上逊于宋钧,但贴花、刻花、雕塑、镂空等工艺的广泛使用却是元钧的一大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宋钧清新、淡雅的艺术表现截然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内蒙古元钧 这件贴花夹板钧瓷炉,高16cm,直口折沿,两侧立耳,圆腹,三足。炉颈肩处贴塑花饰。通体施天蓝釉,施釉不至底足,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厚薄不匀,整个香炉造型美观大气,充分体现了元钧的特点。此炉是香港宝港拍卖公司今年5月春拍“道蕴:中国高古瓷器珍品”中的拍品,估价180000至220000港币。该件钧瓷炉与1970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带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十五字款识的钧瓷三足炉在形制上极为相像,与北京西城元代遗址出土的钧瓷连座瓶一类,同属于元代流行的典型式样。 钧瓷连座瓶 元钧中的精品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刻有时代和民族的烙印,是历史发展和文化融合的见证。 元代钧瓷窑口众多,虽存世量较多,但立件也是较为少见,其奔放、随意泼洒的红斑与高大繁复的形制,展现了元钧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将钧瓷带入另一种艺术层面。

古代瓷器:元钧贴花炉:民族风大气范儿


元钧贴花炉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一时期除了大名鼎鼎的元代青花瓷外,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实际上仍然是磁州窑系、钧窑等瓷种。其中钧瓷在经历了两宋的发展、鼎盛,进入元代后各地相继模仿烧造,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钧窑系。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极端的统治,使得中原传统的文化受到改变,在陶瓷方面,原本典雅、含蓄的审美被实用、粗犷的艺术风格所替代。在宋代,无论官钧还是民钧,器物造型都较为规整,胎体略薄,胎质细腻,呈灰褐色,施釉厚薄得当,且施满釉,器底露胎处大都施酱褐色护胎釉。到了元代,钧瓷大多是为了满足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注重实用,工艺品质上逊于宋钧,但贴花、刻花、雕塑、镂空等工艺的广泛使用却是元钧的一大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宋钧清新、淡雅的艺术表现截然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蒙古元钧这件贴花夹板钧瓷炉,高16cm,直口折沿,两侧立耳,圆腹,三足。炉颈肩处贴塑花饰。通体施天蓝釉,施釉不至底足,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厚薄不匀,整个香炉造型美观大气,充分体现了元钧的特点。此炉是香港宝港拍卖公司今年5月春拍道蕴:中国高古瓷器珍品中的拍品,估价180000至220000港币。该件钧瓷炉与1970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带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十五字款识的钧瓷三足炉在形制上极为相像,与北京西城元代遗址出土的钧瓷连座瓶一类,同属于元代流行的典型式样。钧瓷连座瓶元钧中的精品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刻有时代和民族的烙印,是历史发展和文化融合的见证。元代钧瓷窑口众多,虽存世量较多,但立件也是较为少见,其奔放、随意泼洒的红斑与高大繁复的形制,展现了元钧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将钧瓷带入另一种艺术层面。

钧窑概述


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当时窑场林立,名窑众多,最为著名约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为中国瓷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申在釉色的运用上,最具创新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属钧窑瓷器。

源于唐代的钧窑瓷器其基本釉色大多为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自,色泽有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及至北宋中晚期,古钧窑的艺匠们在“唐钧”大块斑彩装饰的启发下,又创造性地以氧化铜作着色剂,成功地烧造出了蓝、红、紫诸色错综掩映的高温窑变釉,五彩综纷,艳丽绝伦,为其它窑口的产品所不及。其中最为驰名的窑变釉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梅子青、胭脂红、鹦哥绿、火焰红等10余种,加之天青、月白、天蓝、米黄诸色,真可谓琳琅满目,相映成辉。钧瓷窑变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各种色彩融乳交织,色彩纷呈。而且随着人们丰富的想像力,这些自然天成的釉变还幻化成为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仙山琼阁、峡谷飞瀑、月夜星辰,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焰火怒放,令人拍手称奇,叹为观止。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以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诗句来形容钧瓷窑变色彩的繁多和神奇微妙之美。

钧窑瓷器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的突破还在于铜红釉的稳定成功烧制,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出匠心独具、艳丽绝伦的窑变釉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钧瓷铜红釉的稳定烧成,改变了以往我国陶瓷生产中只有高温青釉和黑、白釉的单色釉格调,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在陶瓷装饰艺术方面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这种制瓷技术上的显著进步,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而且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钧窑名品赏析


【钧窑月白出戟尊】 造型仿古铜器尊,口沿外敞,喇叭状长颈接鼓腹,足胫外撇而下,矮圈足。因此器外颈、腹、足胫各装饰突出的方棱四道,故称为【出戟尊】。此件【出戟尊】,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质乳浊,釉表气泡稯眼十分明显。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边缘釉薄处,皆呈土黄色。底涂赭色护胎汁,足内弧形釉面莹亮,局部出现篮彩,并刻有数目字【五】。

【钧窑丁香紫出戟尊】 通体罩施丁香紫釉,紫色釉层间杂蓝彩,釉面莹亮,釉表气泡稯眼十分明显。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的土黄色边,在深紫色釉的衬托下,分外鲜明。凹圆底施天蓝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六】,刻痕内加填朱砂,足底缘涂褐色护胎釉。

【钧窑葡萄紫出戟尊】 通体罩施葡萄紫釉,釉面莹亮,釉色深浅不一,淡彩处微现玫瑰红色。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皆呈土黄边,凹圆底釉呈天蓝色,釉面明亮,开灰色纹片。刻有数目字【八】,刻痕内加填朱砂,足底缘涂褐色护胎釉。

【钧窑天蓝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表光亮明艳,釉色里外不一。器外丁香紫釉于颈部渗出蓝色的条斑,腹部有一周淡紫色的釉彩。器内天蓝釉面屡见蚯蚓走泥纹。口沿呈褐色边,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钧窑天蓝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胎厚釉浓,釉面气泡稯眼明显,釉色光彩夺目。器外部釉层中蓝色、月白与粉绿釉彩穿插交融,器里釉色逐渐由蓝转成紫,口沿一道褐色边,足边流釉积垂,底印数目字【二】。钧窑瓷器在烧造过程中,要经历多次素烧、施釉的步骤,加上釉本身乳浊黏稠、流动缓慢,故上下加叠色彩不同的釉,极易在烧制过程形成穿流、交织的现象。钧釉的特色,透过此件作品丰富的釉色,具体的呈现出来。

【钧窑天蓝玫瑰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口沿削去一段,加镶铜扣,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面色彩绚丽,器外颈腹衔接处,粉蓝釉层中出现紫红色的彩斑,腹部大片玫瑰红釉层中又跳跃着蓝紫色的彩斑,足胫紫蓝色。器里呈天蓝色。施釉至足际,修釉边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三】。

【钧窑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通体罩施丁香紫釉,胎厚釉浓,釉面莹澈光亮。釉色浓淡深浅,变化有序。施釉至足际,口沿呈褐色边,足边修釉精整,底、足缘加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五】,刻线细而浅,并由清宫所刻【养心殿东暖阁楼下用】的款记。

【钧窑月白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色泛青,胎厚釉浓,釉面清澈明亮。颈部釉面布蚯蚓走泥纹,口沿呈褐色边。施釉至足际,足胫修釉边。足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加涂酱色护胎釉。底刻数目字【六】,并有清宫所刻【建福宫敬腾斋楼下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玫瑰紫仰钟式花盆】 形如仰放的挂钟,椭圆口、口沿外敞、深弧壁、上丰下敛,矮圈足,底挖五个渗水孔。周壁胎较薄,底足渐厚。通体罩施浓釉,釉色里外不一,器外口沿呈褐色边,口沿以下一周蓝色釉,釉面间杂紫色彩斑,由上而下,釉色由蓝色逐渐转成深玫瑰紫色,器内蓝、紫釉色相间。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端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钧窑天蓝葡萄紫莲花式花盆】 此器作六瓣莲花形,胎骨丰厚,侈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外壁依随莲花之形,作鼓起、凹进的变化。平底挖五孔,矮圈足,足圈对应折沿亦呈莲花形。通体罩施浓釉,外壁葡萄紫局部天蓝釉色;内壁则蓝、紫釉色相间。施釉至足际,足底刻数目字【七】,并有清宫所刻【养心殿隨安室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葡萄紫长方花盆】 花盆作长方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平底挖五孔,底接四云头形足。形制端正,胎骨坚致,通体罩施蓝紫色釉,釉彩浓稠,釉表气泡稯眼明显。盆外蓝、紫釉色交错相间,并现蚯蚓走泥纹;盆内釉色天蓝。盆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四枚,刻数目字【十】及清宫所刻【建福宫凝晖堂用】的款记。

【钧窑月白鼓钉洗】 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二枚,下缘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色釉,器内釉色均匀,并有数道蚯蚓走泥纹。器外弦纹边可见流釉痕,边棱皆呈米黄色。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汁,周边有支烧痕十九枚。底刻数目字【一】,并有清宫所刻【瀛台香扆殿用】的款记。

图17-18.【钧窑海棠红莲花式盆托】 此盆托作六瓣莲花形,圆口出沿,沿边作细棱一道。浅壁,壁面依随莲花形作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三云头形足。整体而言,胎骨厚重、庄重典雅。通体罩施红釉,釉色绚丽深浓。器外紫红釉色中间杂褐彩,至内周壁转成紫褐色;底部褐、紫、蓝釉色交融,呈色千变万化。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刻数目字【二】。

【钧窑天蓝丁香紫葵花式盆托】 此盆托作六瓣葵花形,圆口出沿,沿边凸起细棱一道。浅壁,壁面依随葵花形作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三云头形足。器型端整、厚胎釉浓,线条分明。通体罩施天蓝、丁香紫釉。器内天蓝釉面并现深蓝斑点与蚯蚓走泥纹;外壁淡紫、深紫交融的釉色与蚯蚓走泥纹,宛如抽象的图画。棱边皆呈褐色,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七枚,底刻数目字【四】,并有清宫所刻【重华宫芝兰室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葡萄紫海棠式盆托】 此盆托作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口沿凸起一道细棱。浅壁依随海棠花形,呈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四云头形足。造型端正,胎厚釉浓,通体罩施蓝、紫釉色,施釉至底足,足底露灰色胎,外底涂褐黄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二枚,底刻数目字【一】,并有清宫所刻【重华宫漱芳斋用】的款记。

【钧窑天青葡萄紫六方盆托】 此盆托作六方形,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壁、平底,下承六足。造型规矩,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浓釉,釉质乳浊具光泽,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器内天青釉色泛蓝,器外紫色间杂蓝色彩斑及蚯蚓走泥纹。施釉至底足,足边积垂厚釉,外底涂褐黄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刻数目字【七】,后为人涂掉,露出灰色胎骨,有清宫所刻【养心殿明窗用】的款记。

【钧窑粉青碗】 元代,此碗敛圆口,深弧壁,平底,矮圈足。通体罩施不透明青釉,釉质匀净,釉表开浅棕色纹片,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足底缘及内周壁无釉处皆露赭褐色胎。此件作品即所谓之绿钧,与临汝窑的青釉瓷器略有区别,钧釉为不透明的乳浊釉,即使颜色偏绿,其浓稠的釉质不变。

【钧窑天蓝碗】 元代,此碗敛圆口,深弧壁,尖底,矮圈足,足壁微外撇。通体罩施天蓝色釉,施釉不到底,釉层上薄下丰,口沿釉薄呈现出一道褐色边,釉流于碗壁垂悬呈两滴釉滴,趣味横生。圈足无釉,露出褐色胎。

钧窑小碗(宋)


宋 钧窑小碗

规格:口径8.9cm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禹县,古代属均州,钧(均)窑因此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北宋,宋末是它的鼎盛期。钧窑历代都为宫廷烧制过瓷器。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突破。

它在釉中加入微量的铜,在还原的高温气氛下,使釉烧成青中带红的紫红色釉,如云霞般变幻不定、美妙灿烂,这种釉色就是著名的钧红。但它不是纯正的红色,里面有着程度不同的紫色。钧红的品种有海棠红、玫瑰紫,还有一种因为烧得不理想而成为红中带黑或带灰的叫“骡肝马肺”,这一技法在陶瓷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钧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从而成为宋代著名的窑场。

使钧窑瓷有着与众不同风格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釉中掺有锡,使得钧釉成为乳浊釉。这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按照颜色的深浅,还有月白、天青、天蓝等的区别。

这件钧窑小碗口沿内收,有紫色斑点,这就是所谓的钧紫,系红釉和蓝釉相融合而产生,这是因为制作时在蓝色的釉上涂了一层铜红的缘故。钧釉中存有大量的气泡,这使钧窑釉中红、白、蓝、紫多种色彩互相混合,产生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流纹,这就是窑变现象。在蓝、紫、白的背景色上有蓝白相错、紫红交织、红蓝相融,使得钧窑的釉色显得特别神秘莫测和高雅多姿。

相关推荐